• 277.00 KB
  • 2021-10-11 发布

高中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习5: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习5: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一 ‎、选择题 分析右图,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 ‎ A.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是C点 ‎ B.C~D段种群数量仍在增长 ‎ C.该种群数量在E点达到K值 ‎ D.B时期是种群增长率最快的时期,种群数量在K/2值左右 一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下列哪项( )‎ ‎ A、用于自身生命活动 ‎ B、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所获得 ‎ C、通过呼吸作用被消耗掉 ‎ D、被分解者分解散发到环境中去 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计数 如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能构成生物群落的是B、C、D、E、F,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E B.种群丙在a、b、d、e四个时期中种群密度最大的是a时期 C.图1中流入D的总能量小于F获得的总能量 D.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F、D的数量也都将减少 第 7 页 共 7 页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演替过程中,群落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B.群落的演替是一种物种代替了另一个物种 C.群落演替的标志是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变化 D.群落的演替是长期变化积累的结果 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科学家通过对许多作物的产量和种群密度关系的研究,得到下列结果。将此结果应用于农业生产时给我们的启示是 ( )‎ ‎ A.种群密度为4左右时是甜菜生产的适宜密度 ‎ B.提高氮元素的供应量可大幅度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 ‎ C.欧防风草根的生长与种群密度无关 ‎ D.合理密植的目的是提高农作物某些部位的产量 (2011年海淀模拟)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第 7 页 共 7 页 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结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 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 D.若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应从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开始 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B.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 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呈相反关系 D.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 下列实例中,不属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典型实例”的是( )‎ ‎ A、无机盐被绿色植物吸收,其枯枝落叶腐烂后又还给土壤 ‎ B、轻度被污染的水体经过生物和理化作用而得到净化 ‎ C、由于大火烧毁的森林通过繁殖作用得到恢复更新 ‎ D、过度开垦草原、毁林造田使气候失调,土地沙漠化 (2009年高考江苏卷)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第 7 页 共 7 页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 A.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 B.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 C.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 D.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一 ‎、填空题 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出森林。请据此回答问题:‎ ‎ (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同时,它分泌的_________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成_________的过程。‎ ‎ (3)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7 页 共 7 页 ‎ (4)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_________,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_________。‎ ‎ (5)进行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时,往往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原因,一般不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_________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和调查。‎ ‎ (6)在以上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_________,所需时间最短的是_________。‎ ‎ A.地衣和苔藓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 ‎ C.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 D.森林阶段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群的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 (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____。在取样时应注意哪些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生;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有标志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约为_________尾。若上述结果成立,那么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7 页 共 7 页 2020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习5: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答案解析 一 ‎、选择题 D B D ‎ A 解析:通过图1可知,E是生产者,A是大气,F、D、B是各级消费者,C是分解者。故构成生物群落的是B、C、D、E、F,图2中的植物相当于图1中的E。‎ B 解析:A项中,改变培养液的pH会影响酵母菌的繁殖,从而影响K值大小;B、C选项中,应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计算;D项中,营养条件、pH、温度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答案:D D 解析:食物网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营养结构,其中食物链交错连接是由于多种消费者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其中的能量流动始于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该食物网中有8条食物链,蛇与鼠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之间是竞争关系。生态系统的成分除组成食物网的生产者、消费者外,还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C B 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它们均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大,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小。‎ D 解析:A项中,4个试管中最初环境适宜,所以都经历了“J”型增长;B项中,最初的条件不同,达到K值不会同时;C项中,培养液体积Ⅱ和Ⅲ不同,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应大于试管Ⅱ;D项中,Ⅳ中起始酵母菌数大于Ⅱ,所以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答案:B 第 7 页 共 7 页 C 一 ‎、填空题 (1)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 (2)地衣 有机酸 土壤 (3)草本植物阶段 (4)苔藓阶段 苔藓阶段 (5)动物个体太小,动物活动能力较强取样器 (6)A B (1)8 样方的大小和数量,要进行随机取样 ‎ (2)3 200 鲫鱼无出生与死亡,没有受伤害,无迁入与迁出 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