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6.50 KB
  • 2021-10-11 发布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届高三12月阶段测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卷 高三生物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 共 45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全球新冠疫情形势严峻,截止 2020 年 11 月,全球已有累计五千五百多万患者,新冠病毒 是一种 RNA 复制型病毒,能特异性的侵染人体肺部细胞。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 A. 新冠病毒结构简单,核糖体是其唯一的细胞器 B. 该病毒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 4 种核糖核酸 C. 新冠病毒和人体细胞的遗传物质被彻底水解后得到的产物都是 6 种 D. 新冠病毒增殖过程中需要宿主细胞提供核苷酸、ATP、DNA 聚合酶、解旋酶等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 或 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 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详解】A、新冠病毒无细胞结构,无细胞器,A 错误; B、新冠病毒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 4 种核糖核苷酸,B 错误; C、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为 RNA,被彻底水解后有 6 种产物,分别是 A、U、G、C 四种碱基, 以及磷酸和核糖,人体细胞的遗传物质是 DNA,彻底水解后,产物同为 6 种,分别是 A、T、 G、C 四种碱基,磷酸和脱氧核糖,C 正确; D、新冠病毒是 RNA 复制型病毒,增殖过程中不需要 DNA 聚合酶、解旋酶,D 错误。 故选 C。 2.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高等植物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都需要经过信息分子与受体的结合 - 2 - B. 细菌产生分泌蛋白的过程不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 C. 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共同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D. 植物细胞的边界是细胞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1、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方式: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 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 物质来交流信息。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通 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 2、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 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 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高等植物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可通过胞间连丝进行,A 错误; B、细菌为原核生物,无高尔基体,产生分 泌蛋白的过程不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B 正确; C、流动镶嵌模型中细胞膜的基本骨架为磷脂双分子层,C 错误; D、无论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细胞的边界都是细胞膜,D 错误。 故选 B。 3. Rr、Yy 是位于豌豆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利用 RrYy 和 Rryy 作亲本进行杂交,F1 在自然状态下获得 F2,F2 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 ) A. 1 4 B. 9 16 C. 1 2 D. 7 16 【答案】B 【解析】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 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 由组合。 【详解】RrYy × Rryy 得 F1( 1/4RR、 1/2Rr、 1/4rr)( 1/2Yy、 1/2yy),F1 自交得 F2,F2 代 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4 RR +1/2 ×(1/4RR+1/4rr) +1/4 rr ] ×[ 1/2× (1/4YY+1/4yy) +1/2yy ]=9/16,B 正确, 故选 B。 - 3 - 4. 下列关于 DNA 结构与功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DNA 分子中 G 与 C 碱基对的含量与其结构稳定性呈正相关 B. 氢键的断裂和形成都不需要消耗能量 C. 某双链 DNA 分子含有 n 个碱基对,但其排列顺序只有 1 种 D. 一条 DNA 单链中含有 1 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答案】B 【解析】 【分析】 1、DNA 分子中的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 A 与 T 配对,G 与 C 配对的配对原则,A、T 碱基对之间 的氢键是 2 个,G、C 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是 3 个,因此 G、C 碱基对含量越高,DNA 分子越稳 定; 2、组成 DNA 分子的基本单位只有四种,碱基的配对方式只有 4 种,但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却 千变万化,千变万化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使 DNA、分子具有多样性。 【详解】A、DNA 分子中,GC 碱基对含量越高,DNA 分子越稳定,A 正确; B、氢键的形成不需要消耗能量,氢键的断裂需要消耗能量,B 错误; C、双链 DNA 分子确定时,无论有多少对碱基,其排列顺序只有一种,C 正确; D、一条 DNA 单链中含有 1 个游离的磷酸基团,一条双链 DNA 分子中含有 2 个游离的磷 酸基团,D 正确。 故选 B。 5. 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得到的不一定是纯合子 B. 杂合子 Rr 的豌豆在进行减数分裂时,可产生数量比为 1∶1 的雌雄两种配子 C. 三倍体无籽西瓜不能结出种子,这种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D. 某二倍体植物经过单倍体育种后可得到一倍体的种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 4 -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 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 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单倍体植株基因型若为 Aa,秋水仙素处理后的基因型是 AAaa,为杂合子,A 正 确; B、基因型为 Rr 的豌豆在进行减数分裂时,产生的雄配子数量要远多于雌配子,B 错误; C、三倍体无籽西瓜是多倍体育种形成的, 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可通 过无性繁殖遗传给后代,C 错误; D、二倍体植物经过单倍体育种后得到的仍然是二倍体的种子,D 错误。 故选 A。 6. 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产生的变异都可遗传给后代 B. 可通过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形态来判断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是否发生了突变 C. 使用农药后,部分害虫存活的原因是农药使害虫发生了抗药性的突变 D.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了高产青霉素的菌株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了该基因的等位基因,即新基因。基因突变的意义是新基因产生的途 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 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详解】A、发生在配子中的基因突变将遵循遗传规律遗传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 不可以遗传给后代,A 错误; B、可通过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形态来判断是否发生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的突变,若红细 胞呈镰刀型, 则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B 正确; C、农药不能诱导害虫发生定向的基因突变,农药只是对变异起到了选择的作用,C 错误; D、高产青霉素的菌株是通过诱变育种培育而来,D 错误。 - 5 -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基因突变的特点,理 解基因重组的类型,属于中等难度题。 7. 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单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 调查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病率需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 C. 可利用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对遗传病进行预防和治疗 D. 水稻体内有 24 条染色体,基因组测序时需测 12 条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 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 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2)遗传咨询:在一定 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3)禁止近亲婚配: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 率。 3、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 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 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 判断遗传方式。 【详解】A、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单对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 错误; B、调查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病率需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B 错误; C、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常采用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对,C 错误; D、水稻为雌雄同株的植物,无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之分,因此基因组测序时需测 12 条染色 体,D 正确。 故选 D。 8. 如图表示一动物细胞的某一分裂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6 - A. ①和②为同源染色体,③和④为姐妹染色单体 B. 该细胞减数分裂完成后可产生 1 个卵细胞和 3 个极体 C. 该过程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D. ①和②发生交叉互换可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示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又该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因此称为初级精母细胞。 【详解】A、①和②为同源染色体,③和④为同源染色体,A 错误; BC、该过程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细胞均匀分裂,因此该动物为雄性,该细胞减数分 裂完成 后可形成 4 个精细胞,BC 错误; D、①和②发生交叉互换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进行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类型 之一,可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D 正确。 故选 D。 9. 下列有关基因工程和酶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工程可以使大肠杆菌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新性状 B. 目的基因和质粒需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说明限制酶没有专一性 C. 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后即可表达 D. 质粒存在于许多细菌和酵母菌等生物的细胞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 DNA 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 - 7 - 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具有专一性。 【详解】A、基因工程原理为基因重组,不会使大肠杆菌发生基因突变,A 错误; B、目的基因和质粒需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限制酶特异性的识别其中的序列,具有专一性, B 错误; C、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后不一定表达,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鉴定,C 错误; D、质粒存在于许多细菌和酵母菌等生物的细胞中,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原理、工具和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 要点的能力。 10. 现有一大种群,种群内基因型频率为 AA 36%、Aa 15%、aa 49%,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 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 A 和 a 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则下一代中 A 的基因频 率是( ) A. 60% B. 40% C. 43.5% D. 56.5% 【答案】C 【解析】 【分析】 遗传平衡定律:在数量足够多的随机交配的群体中,没有基因突变、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 自然选择的前提下,种群内基因频率逐代不变,则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p2 表示 AA 的基因 型的频率,2pq 表示 Aa 基因型的频率,q2 表示 aa 基因型的频率。其中 p 是 A 基因的频率;q 是 a 基因的频率。基因型频率之和应等于 1,即 p2+ 2pq + q2 = 1。 【详解】结合分析可知,该种群为遗传平衡群体,因此其基因频率不变,因此算出亲代群体 的基因频率就是下一代的基因频率。种群内基因型频率为 AA36%、Aa15%、aa49%,在符合遗 传平衡定律的条件下,亲子代基因频率不变,亲本中 A 基因频率为 36%+ ×15%÷2=43.5%,即 C 正确。 故选 C。 11. 以下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B. 达尔文提出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而来的 C.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 8 - D. 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基因型,在根本上选择的是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 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 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 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达尔文的进化学说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A 错 误; B、拉马克提出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而来的,B 错误;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C 正确; D、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表现型,间接选择的是基因型,在根本上选择的是基因,D 错误。 故选 C。 12.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B.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共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生物多样 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的 生存斗争或种间互助,相互选择,共同进化实现的。 【详解】A、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实现的,既包括种间斗争,也包括 种间互助,A 错误; B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C 错误; D、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 这样就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 - 9 - 占绝对优势的局面,因此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 正确。 故选 D。 13. 下图中的 A、B 代表人体内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共同组成内环境 B. 红细胞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中被 利用共穿过 6 层磷脂单分子层 C. ③处氧气浓度高于②处 D. ①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 白质的含量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①②和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 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①(血浆)、②(组织液)和淋巴共同组成内环境,③属于细胞内液,A 错误; B、人体红细胞中的氧气被周围的组织细胞所利用,至少要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的 2 层 细胞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外膜和内膜,共 6 层膜,6 层磷脂双分子层(12 层磷脂分子), B 错误; C、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由于组织细胞不断消耗氧气,会导致②组织液处氧气浓度 高于③细胞内液,C 错误; D、①为血浆,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 正确。 故选 D。 【点睛】 14. 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10 - A. 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B. 内环境稳态失调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C. 当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衡时,酶促反应减慢 D. 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一定不患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 定的状态,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 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是人体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 条件,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详解】A、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相对稳定状态,A 错误;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调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B 正确; C、当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衡时,酶促反应不一定减慢,C 错误; D、有些疾病不是由于内环境稳态破坏引起的,例如某些遗传病(红绿色盲),D 错误。 故选 B。 15. 下列有关实验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恩格尔曼利用三棱镜的实验发现光合色素可利用红外光和蓝紫光进行光合作用 B. 制备细胞膜时可利用猪、牛、羊、鸡的成熟红细胞 C. 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内的渗透压小于原生质层中的渗透压 D. 蔡斯、赫尔希利用噬菌体侵染肺炎双球菌实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恩格尔曼实验的结论是:氧气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 所。 2、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是制备细胞膜的理想材料。 - 11 - 3、噬菌体是专一性寄生在大肠杆菌内的一种细菌病毒。 【详解】A、恩格尔曼利用三棱镜的实验发现光合色素可利用红光和蓝紫光进行光合作用,而 不是红外光,光合作用利用的一般都是可见光,A 错误; B、制备细胞膜时可利用猪、牛、羊等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鸡不是哺乳动物,B 错误; C、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内的渗透压小于原生质层中的渗透压,C 正确; D、蔡斯、赫尔希利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D 错误。 故选 C。 二、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每小题中有一个或多个选项 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 3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1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16. 如图表示某植物叶肉细胞中部分物质变化途径,其中①~④代表有关生理过程。下列相关 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②、④过程产生的 ATP 可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B. 过程①与④产生的[H]不同 C. 过程④发生在线粒体基质 D. C6H12O6 进入线粒体需要消耗 ATP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表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过程,①表示水的光解过程,②表示有氧呼吸的 第三阶段,③表示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据此 分析作答。 【详解】A、过程①产生的 ATP 只能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A 错误; B、过程①与④产生的[H]不同,过程①的[H]为 NADPH,过程④产生的[H]为 NADH,B 正确; - 12 - C、过程④包括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发生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C 错 误; D、C6H12O6 不进入线粒体中反应,进入线粒体的是丙酮酸(C3H4O3),D 错误。 故选 ACD。 17. 下图表示遗传信息传递的部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可表示发生在酵母菌体内的复制转录和翻译 B. 酶 1 包括 RNA 聚合酶和解旋酶 C. 翻译方向从右向左 D. ①~④多个核糖体同时工作,提高翻译效率,共同合成一条多肽链 【答案】C 【解析】 【分析】 转录是在细胞核内,以 DNA 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 RNA 的过程。 翻译是在核糖体中以 mRNA 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 tRNA 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 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图中酶 1 为 RNA 聚合酶;酶 2 为解旋酶;酶 3 为 DNA 聚合酶。 【详解】A、图中所示为边转录边翻译的过程,是原核生物生物的特征,而酵母菌是真核生物, 转录和翻译过程不同时、同地进行,不符合题意,A 错误; B、酶 1 催化的过程为转录过程,该过程只需要 RNA 聚合酶,不需要解旋酶,B 错误; C、根据肽链的长短可确定图中翻译方向从右向左, C 正确; - 13 - D、①~④多个核糖体同时工作,提高了翻译效率,可同时进行多条相同多肽链的合成,D 错 误。 故选 C。 【点睛】 18. 如图表示用 AAbb 和 aaBB 两个品种的某农作物培育出 AABB 品种的过程,有关叙述错误 的是( ) A. ①②③过程的育种原理为基因重组 B. "黑农五号"的培育运用了①②③过程 C. ⑤过程可以用秋水仙素处理 AB 植株的种子或幼苗 D. ⑥过程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进行人工诱变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②③为杂交育种,①④⑤为单倍体育种,⑥为诱变育种。 2、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 法 杂交→自 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 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 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 的种子或幼苗 原 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 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 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A、①②③过程为杂交育种,育种原理为基因重组,A 正确;B、“黑农五号”的培育 运用了诱变育种的方法,而非杂交育种,B 错误; C、⑤过程可以用秋水仙素处理 AB 植株幼苗,AB 植株为单倍体植株,不可产生种子,C 错 误; - 14 - D、诱变育种利用的是物理和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没有生物因素,D 错误。 故选 BCD。 19. 狮子鱼多分布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但在马里亚纳海沟 7000 米以下的深海环 境(该环境具有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生存着通体透明的一个新物种——超深渊 狮子鱼。我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 大量丢失,这些遗传变异共同造成了这一物种的奇特表现型和对超深渊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 下列关于超深渊狮子鱼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属于基因突变 B. 超深渊狮子鱼与温带靠海岸分布的狮子鱼基因库存在明显差异 C. 种群基因库的改变必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D. 在深海环境中,超深渊狮子鱼个体间在斗争过程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 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 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 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 必要条件。 【详解】A、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属于染色体结构 变异中的缺失,A 错误; B、超深渊狮子鱼与温带靠海岸分布的狮子鱼是两个物种,基因库存在明显差异,B 正确; C、种群基因库的改变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 错误; D、超深渊狮子鱼个体间的种内斗争不属于共同进化,D 错误; 故选 AC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习 的重点知识。要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 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 体的形成。 - 15 - 20. 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的直接生活的环境 B. 细胞内液的含量多于细胞外液,含量约为 3 4 C.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共同构成细胞液 D. 血浆和组织液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淋巴中蛋白质较少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 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详解】A、体内绝大多数细胞都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并从中获得所需的营养,并将代谢废 物排出,A 正确; B、细胞内液的含量多于细胞外液,含量约为 2/3,B 错误; 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体液,而细胞液是植物细胞液泡中的液体,C 错误; D、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淋巴和组织液中蛋白质较少,D 错误。 故选 BCD。 三、非选择题; 本题共 5 小题,共 55 分。 21. 下图是生物体细胞内部分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 C 为植物细胞壁组成成分之一,该物质的合成与_____ 有关(填细胞器),则 B 为 ____。 (2)如果 C 为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则 C 的中文名称为____,则 B 有__种,A 中的元素为 ____。 (3)若 C 为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则 B 的结构通式为_____,B 通过__反应形成 C。 【答案】 (1). 高尔基体 (2). 葡萄糖 (3). 脱氧核糖核酸 (4). 4 - 16 - (5). C、H、O、N、P (6). (7). 脱水缩合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分析,C 为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可以是蛋白质、核酸、多糖。B 为构成分子的单体, 可以是氨基酸、核苷酸、单糖。A 为相应的组成元素。 【详解】(1)若 C 是植物细胞壁组成成分之一,则 C 为纤维素,在高尔基体中合成,则 B 为 葡萄糖。 (2)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为 DNA,若 C 是其遗传物质,则 C 是 DNA,其名称为脱氧核糖核 酸。DNA 由 4 种脱氧核苷酸脱水缩合而成,组成元素包括 C、H、O、N、P。 (3)若 C 为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则 C 为蛋白质,B 为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 基酸,其结构通式为 ,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蛋白质。 【点睛】本题意在考查生物大分子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生物大分子的分布、功能 等判断其种类,并说明生物大分子的组成元素、单体和合成等知识,只有准确判断出生物大 分子的种类,才能正确解题。 22. 用野生猕猴桃(aa,2n=58)种子做材料培育无子猕猴桃新品种(AAA)的过程如下图所 示。 (1)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知道要挑品质好的个体来传种,这种传统的育种方法称之为____, 此育种方式的缺点为____。 (2)过程①可通过____(填育种方式)实现,此育种方法的优点为____。 (3)③和⑥的育种原理为____,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处理方式为___。 - 17 - (4)若④是自交,则产生 AAAA 的概率为____,AAA 植株体细胞中染色体目为_____。 【答案】 (1). 选择育种 (2). 育种周期长,可选择范围有限 (3). 诱变育种 (4). 可 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提高突变频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优良变异类型(加速育种进程) (5). 染色体(数目)变异 (6). 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7). 1 36 (8). 87 【解析】 【分析】 诱变育种:诱变育种是指利用人工诱变的方法获得生物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原理:基因突变方 法:辐射诱变,激光、化学物质诱变,太空(辐射、失重)诱发变异→选择育成新品种优点: 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过程,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变异范围广。缺点:有利变异少, 须大量处理材料;诱变的方向和性质不能控制。改良数量性状效果较差。 多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加倍)方法: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优 点:可培育出自然界中没有的新品种,且培育出的植物器官大,产量高,营养丰富。缺点: 只适于植物,结实率低。 秋水仙素作用的机理: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如低温处理,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 法是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 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数 目加倍的细胞继续进行有丝分裂,将来可能发育成多倍体植株。 题图分析:①产生了 A 基因,为诱变育种;②④可能为自交过程,③⑥为诱导多倍体的过 程;为杂交育种;⑤可能是杂交过程。 【详解】(1)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知道要挑品质好的个体来传种,这种传统的育种方法称之 为选择育种,该方法粗放,表现为育种周期长,可选择范围有限。 (2)过程①出现了等位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表示诱变育种,此育种方法表现的典型优点 是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提高突变频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优良变异类型(加速育种 进程)。 (3)③和⑥过程表现为染色体数目加倍,表示多倍体育种,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处理方 式为利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通过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 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4)经过③染色体数目加倍之后,产生了基因型为 AAaa 个体,其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为 AA:Aa:aa=1:4:1,若④过程是自交,则产生的 AAAA 的概率是 1/6×1/6=1/36。图中的 AAA - 18 - 为三倍体即染色体数目为 3n,则其体细胞中染色体目为 58÷2×3=87。 【点睛】熟知各种育种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流程及其优缺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辨析图中 的相关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以及诱变育种是本题的主要考点。 23. 在加勒帕格斯群岛上生活着 13 种地雀,这 13 种地雀祖先属于同一物种,从南美洲迁过 来以后逐渐分布到不同的岛屿上,因此形成多个种群,各个岛屿上的种群被海洋隔开,逐渐 形成了不同的物种。请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物种?_________________。 (2)各个岛屿上的种群被海洋隔开后,不同的种群可能出现不同的____,为进化提供材料, 但是,___ 决定进化的方向,种群进化的实质是_____。 (3)在其中一个岛屿上分布着以仙人掌为食的仙人掌地雀,仙人掌地雀有红喙(A)和白喙 (a)之分,AA 基因型个体占 30%,aa 基因型个体占 30%,在符合遗传平衡定律的条件下, 若仙人掌地雀自由交配,后代中红嚎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 【答案】 (1).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2). 突变和基因重组 (3). 自然选择 (4).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5). 75% 【解析】 【分析】 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 (1)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和基因重组: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可遗传 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其中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 生物的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它们的生存环境,同样的变异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可能有利,也 有可能有害。 (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 具有有利变异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增加,具有不利变异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减少,导致 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3)隔离导致物种形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仅有地理 隔离不能产生新的物种,生殖隔离才是物种形成的关键。 【详解】(1)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2)现代进化论则认为,13 种地雀原先同为一个物种,但由于分布到不同的海洋群岛上,不 - 19 - 同的种群便发生了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向各自的方向发展;另 外,每个岛上的环境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 久而久之这些种群的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产生出不同的新种。 种群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3)仙人掌地雀有红喙(A)和白喙(a)之分,AA 基因型个体占 30%,aa 基因型个体占 30%, 则 Aa 基因型的个体占 40%,那么这个种群中基因 A 的频率=AA 基因型频率+1/2×Aa 基因型频 率=30%+1/2×40%=50%,a=1-50%=50%。在符合遗传平衡定律的条件下,若仙人掌地雀自由交 配,后代中红嚎个体所占比例为 1-50%×50%=75%。 【点睛】本题以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地雀为题材,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 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理论联系实际,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24. 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与细胞代谢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图中[____]共同组成内环境,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____。 (2)过程③发生的场所是___,CO2 浓度最高的部位为图中的[___],正常人的血浆 pH 为 ______。 (3)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增多的液体是_____,将导致______。 (4)当内环境的_____和_____处于动态平衡时,内环境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 重要意义为__。 - 20 - 【答案】 (1). a、d、f (2). 温度 (3). 细胞质基质 (4). g (5). 7.35~7.45 (6). 组织液 (7). 组织水肿 (8). 组成成分 (9). 理化性质 (10).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 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析】 【分析】 图示中 a 为淋巴,b 为毛细淋巴管壁,c 为毛细血管壁,d 为血浆,e 为红细胞,f 为组织液, g 为组织细胞。其中 a 淋巴、d 血浆和 f 组织液共同构成细胞外液,也叫内环境。 【详解】(1)内环境由图中的 a 淋巴、d 血浆以及 f 组织液组成,又称细胞外液。内环境的理 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方面。 (2)过程③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二氧化碳在组织细胞中产生, 所以浓度最高为组织细胞,对应图中的 g。正常人血浆 pH 维持在 7.35~7.45 之间。 (3)若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故 图中增多的液体是 f 组织液,将导致组织水肿。 (4)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处于动态平衡时, 内环境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在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物质跨 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对于内环境在细胞物质交换过程中作用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难度适 中。 25. 现有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支、NaCO3, 溶 液、乳酸、pH 试纸等实验材料和用具,利用下表中的实验步骤进行血浆 pH 维持相对稳定机 理的探究。 步骤 A 组 B 组 ① 1 号试管 2 号试管 3 号试管 1 号试管 2 号试管 3 号试管 ? 25mL 缓冲 溶液 25mL 血浆 ? 25mL 缓冲 溶液 25mL 血浆 ② 滴加 5mL的Na2CO3 溶液 ? - 21 - 预测结果 ? ? 结论 ? ? (1)当前应测定三种实验材料的初始 pH 值,其目的是______,步骤①中向 A 组和 B 组的 1 号试管中加入_____,步骤②中向 B 组 3 支试管中滴加____。 (2)实验中 1 号试管作为__组,作用是___。 (3)请预测 A 组实验结果∶1 号试管 pH_____;2、3 号试管 pH____ (4)从以上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 【答案】 (1). 获取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 pH 做比较 (2). 25mL 蒸馏水 (3). 5mL 的乳酸 (4). 对照 (5). 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6). 上升 (7). 变化不明显 (8). 动物血浆与缓冲溶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要回答出机理) 【解析】 【分析】 实验操作步骤的安排一般如下:第一步:取材随机均分为几组,编号;第二步:不同组自变 量的处理;第三步:把上述各组放在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等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第四步: 观察并记录比较相应的因变量。 【详解】(1)当前应测定三种实验材料的初始 pH 值,其目的是获取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 验后 pH 做比较。实验步骤:①取材随机均分为几组,编号:设计 A、B 两个实验组,每组 取 3 支试管。②不同组自变量的处理:本实验中要使用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用家兔的血浆 与缓冲液进行对照,以证明血浆维持 pH 的恒定是类似于缓冲溶液的。先向 A、B 组中的 3 支 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③步骤②中向 A 组三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 Na2CO3 溶液,向 B 组中的三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乳酸溶液。 (2)本实验中 1 号试管加入蒸馏水不具有缓冲作用,作为对照组,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3)A 组中 1 号试管加入蒸馏水无缓冲作用所以 pH 上升,2 号试管加入缓冲溶液可以维持 PH 的基本不变,3 号试管加入血浆也可维持 pH 基本不变,故 2、3 号试管 pH 变化不明显。 (4)人工配制的缓冲液具有缓冲作用;动物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 含有缓冲物质。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明确 pH 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 - 22 - 因是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明确实验的目的,掌握探究实验的原则,能根据实验材料及用具 补充实验步骤,并能预测实验结果和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