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00 KB
  • 2021-10-21 发布

2020秋部编版安徽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 达标测试卷(Word版附答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单元 达标测试卷 安徽专版·八年级·语文 上(R 版)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 分)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10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②____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③______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④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⑤_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⑥____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 (2)按提示默写相应的句子。 ①《渡荆门送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 俯仰两种视角,写出了月夜与云霞的美丽。 ②《答谢中书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 动地描写了山之高峻、水之清澈。 2.名著导读。(13 分) 我一边和他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他,因为在中国,像许多其他红 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 实,皮肤黝黑、粗糙,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 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 qiè、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 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和颜悦色,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 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1)以上片段选自美国记者__________的《红星照耀中国》。其中“他”是 ____________。(2 分)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3 分) 黝(   )黑  粗糙(   )  羞 qiè(   ) (3)成语“和颜悦色”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4)在作者动身前往红都保安时,“他”给了“我”哪些帮助?(3 分) (5)第一次接触“他”,作者对他的印象是怎样的?(3 分) 3.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12 分) 材料一:李苦禅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他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 从不食言。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 时完成。不久,当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讣告后,面有愧色,即趋作画,画了幅 “百莲图”,并郑重其事地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随即携至后院,将画 烧毁。事后,他对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 材料二:近日,上海某白领打车,答应下车后用手机付款,但司机一直 未收到 36 元车费。司机找到该白领所在单位,单位因此将其开除。36 元给了 白领一个警示,也给大家拉响了“警钟”。 材料三:成都一家卤味店采用自主售卖形式,购买者自行选购,自觉付 费。营业两天,顾客的自助付款额还不足商品总价值的百分之三十。人们没 有意识到“信”的重要性,而把占便宜当成了自然的事。 (1)根据上述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4 分) (2)据材料三,你想对那些占便宜的顾客说点什么?请用有关“诚信”的名言 警句或运用一种修辞劝解。(4 分) (3)当前形势下如何营造“诚信”的社会风气?(4 分) 二、阅读(5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23 分) 汪曾祺笔下的沈从文 沈先生的血管里有少数民族的血液。湘西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人大都有一股蛮 劲、狠劲,做什么都要做出一个名堂。沈先生瘦瘦小小,但是有用不完的精力。 他少年当兵,漂泊转徙,很少连续几晚睡在同一张床上。吃的东西,最好的不过 是切成四方的大块猪肉。行军、拉船,锻炼出一副极富耐力的体魄。二十岁冒冒 失失地闯到北平来,举目无亲。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想用手中一支笔打出一 个天下。经常为弄不到一点东西“消化消化”而发愁。冬天屋里生不起火,用被子 围起来,还是不停地写。我 1946 年到上海,因为找不到职业,情绪很坏,他写 信把我骂了一顿,说:“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 真是没出息!你手中有一支笔,怕什么!”他在信里说了一些他刚到北京时的情 形。同时又叫三姐从苏州写了一封很长的信安慰我。他真的用一支笔打出了一个 天下了。 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真是 一个奇迹。 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 他对别人的称赞,也常说“要算耐烦”。看见儿子小虎搞机床设计时,说“要算耐 烦”。看见孙女小红做作业时,也说“要算耐烦”。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 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他年轻时常常夜以继日 地写。他常流鼻血。血液凝聚力差,一流起来不易止住,很怕人。有时夜间写作, 竟至昏倒,伏在自己的一摊鼻血里,第二天才被人发现。我就亲眼看到过他的带 有血迹的手稿。 他的作品看起来很轻松自如,若不经意,但都是苦心刻琢出来的。《边城》 一共不到七万字,是在《国文周报》上连载的,每期一章,共二十一章,他告诉 我,写了半年。这篇东西是他新婚后写的,那时他住在达子营。巴金住在他那里。 他们每天写,巴老在屋里写,沈先生搬个小桌子,在院子里树荫下写,巴老写了 一个长篇,沈先生写了《边城》。沈先生称自己的小说为“习作”,并不完全是谦 虚。有些小说是为了教创作课给学生示范而写的,因此试验了各种方法。为了教 学生写对话,有的小说通篇都用对话组成,如《若墨医生》;有的,一句对话也 没有。《月下小景》确是为了履行许给张家小五的诺言“写故事给你看”而写的, 同时,当然是为了试验一下“讲故事”的方法。同时,也为了试验一下把六朝译经 和口语结合的文体。这种试验,后来形成一种他自己说是“文白夹杂”的独特的沈 从文体,在四十年代的文字(如《烛虚》)中尤为成熟。他的亲戚,语言学家周有 光曾说“你的语言是古英语”,甚至是拉丁文。沈先生讲创作不大爱说“结构”,他 说是“组织”。我也比较喜欢“组织”这个词。“结构”过于理智,“组织”更带感情, 较多作者的主观。他曾把一篇小说一条一条地裁开,用不同方法组织,看看哪一 种方法更为合适。沈先生爱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原稿,一改再改,天头地脚页边, 都是个性的字迹。沈先生的作品写得最快最顺畅,改得最少的,只有一本《从文 自传》。这本自传没有经过冥思苦想,只用了三个星期,一气呵成。 他很爱自己的家乡。他的《湘西》《湘行散记》和许多篇小说可以作证。他 不止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谈起枫柳坳,一到秋天满城落了枫树的红叶。一说起 来,不胜神往。黄永玉画过一张凤凰沈家门外的小巷,屋顶墙壁颇零乱,有大朵 大朵的红花——不知是不是夹竹桃,画面颜色很浓,水气泱泱。沈先生很喜欢这 张画,说:“就是这样!”八十岁那年,和三姐一同回了一次凤凰,领着她看了他 小说中所写的各处,都还没有大变样。家乡人闻听沈从文回来了,简直不知怎样 招待才好。他说:“他们为我捉了一只锦鸡!”锦鸡毛羽很好看,他很爱那只锦鸡, 还抱着它照了一张相,后来知道竟作了他的盘中餐,对三姐说:“真煞风景!”锦 鸡肉并不怎么好吃。沈从文说时大笑,但也表现出对乡人的殷情十分感激。他在 家乡听了傩戏,这是一种古调犹存的很老的弋阳腔。打鼓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 人,他对年轻人打鼓失去旧范很不以为然。沈先生听了,说:“这是楚声,楚 声!”他动情地听着“楚声”,泪流满面。 沈先生的两个儿子,小龙小虎,兄弟怡怡。他们都很高尚清白,无丝毫庸俗 习气,无一句粗鄙言语,他们都很幽默,但幽默得很温雅。一家人于钱上都看得 很淡。《沈从文文集》的稿费寄到,九千多元,大概开过家庭会议,又从存款中 取出几百元,凑成一万,寄到家乡办学,沈先生也有生气的时候,也有极度烦恼 痛苦的时候,在昆明,在北京,我都见到过,但多数时候都是笑眯眯的。他总是 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 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只有看破一切人事乘除,得失 荣辱,全置之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 (节选自《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有删改) 4.本文开篇画线句子能否删除?为什么?(5 分) 5.第①段“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 息!你手中有一支笔,怕什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6 分) 6.通观全文,沈先生是个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7.沈先生逝世后,其妻妹著名书画家张充和从美国电传来一副挽词,其中有“星 斗其文,赤子其人”的评价,你如何理解这个评价?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6 分) [二](18 分) 漫啜秋光浓似酒 叶 静 独自走出去,我发现秋天最摄人魂魄之处,当在于那空明的秋光。 一个秋晚,我独自走在山路上,太阳在西山岗上跳荡,欲落未落,从树林的 空隙间透出来的亮光,格外惹眼,像闪光灯突然打开,要把松林和果林定格在一 幅未命名的油画中。秋林在沉静中打发黄叶归去,满目是金色的眩光。听到的是 秋天沉实的脚步声,鼻尖前弥漫着浓浓的秋香:成熟的草木的香味,果实的香味, 菊花的芬芳,就连蝴蝶的翅上也凝满素馨。秋天的灵魂,全在于一个“清”字。 一个背着草捆的老人,沿着斜坡慢慢走下山来,我不知道他那捆草的用途, 却从那微青微黄的草色上,看见了秋天的成色。也许每个人的心里都在积蓄着寒 风到来之前的温暖:收获一只瓜,割取一把草,团起一筐落叶……尽管燃烧和取 暖已经不需要柴草和落木,但在乡下,草和农民,秸秆和季节,乃至谷壳和收成, 都贮满秋天的深切情怀。柴扉遮掩着的,是古典的诗意与现代的失落感。 秋光入目,如浓浓的琼浆入口,令人陶醉。天地原来只是一只巨大的海碗, 盛着清冽的酒醴,任你啜饮。山鸟彼此鸣和,这种俚俗的语言已经跟被保护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差无几了;蝉声渐弱,像一支摇篮曲的余音,终于隐没在 昏暝的光影中。银杏树上,显露出缀满白果的枝串,松鼠从这枝腾跳到那枝,褐 狐一般的身影,似乎已在空中划出了线条。果实的光芒是我第一次看见的,就像 我第一次目睹画家画柿子、石榴,满纸上只有线条,那种温柔的曲线,是旋律, 是思路,是时光的足迹。 老人继续缓缓地走下山去,背上庞大的草捆越来越像一座山。刚才还有些微 青的草色,现在一点也看不见了,全是金黄。田野在他面前铺展开来,成为一块 画板,老人也许就是一团墨,一滴巨大的浓墨。一个身影在秋天能够成为一滴墨, 这是他自己所不知道的。 一条小河在我脚边歇息着,清清潭水似乎不溢不漫,总是那么含蓄地保持着 它的素养。野生的猕猴桃攀枝扯蔓,坠下的椭圆形果实散发出童年嗅惯的香味。 这是一种自己能酿出酒香的野果,它用熟透的浆液,用时间混合着耐心来发酵, 用布袋似的容器,盛放着原生态的精华。祖父曾告诉我,所有的果子最后都要落 掉,只有僵桃留在树上,那是一些风吹不动的犟种。我从祖父坟前走过,慢慢领 悟了这句话的含义。 祖父在世时,有年秋天歉收,补种荞麦。那年秋天,荞麦大丰收,祖父沉醉 在红秆绿叶的荞麦地里,捋下几粒籽实放到嘴里嚼,嚼出满嘴白粉。而后开始收 割,再大捆地背着荞麦棵子回去,我看见祖父的背影一如眼前背草老人的形象。 秋天的分量,只有他们用肩背称量得出来。 秋天的浓度,只有他们用呼吸测试得出来。 (有删改) 8.文章第二段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漫啜秋光”?请简要概括。(4 分) 9.文章除了写祖父,为什么还侧重描写背草捆的老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 分) 10.按要求赏析句子。(6 分) (1)蝉声渐弱,像一支摇篮曲的余音,终于隐没在昏暝的光影中。(从修辞角度 赏析) (2)祖父曾告诉我,所有的果子最后都要落掉,只有僵桃留在树上,那是一些风 吹不动的犟种。(赏析加点词语) 11.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两段在文中的作用。(4 分) [三](16 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 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 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 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 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 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 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涂潦:泥淖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6 分)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徙知徐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卒全其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14.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 分) 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15.【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 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4 分) 三、写作(55 分) 16.请以《你是我最______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你从“贴心”“感激”“牵挂”“欣赏”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 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③文中不要 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不少于 600 字。 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1.(1)①山山唯落晖 ②日暮乡关何处是 ③征蓬出汉塞 ④谁家新燕啄春泥 ⑤老骥伏枥 ⑥岂不罹凝寒 (2)①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②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2.(1)埃德加·斯诺 周恩来 (2)yǒu cāo 怯 (3)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4)动手替“我”拟订采访旅程;答应让“我”骑马去保安并安排第二天早晨就动 身;给毛泽东和苏区其他干部打电报,告知“我”就要来到等。 (5)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 同国民党九年来宣传污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 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 3.(1)①人言即信,我们每个人都要自觉遵守承诺;②守信的人会得到别人 的尊重,失信的人会丧失一切。 (2)①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必衰。(修辞:诚信就像一面澄澈的镜子, 能照透每个人的心灵。)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维护个人形象,维护这个传统 美德,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3)①多进行自我反省,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信”的标准;②要加强“信” 的宣传教育,让人们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③树立“诚信”楷模典范,引导人们学 习;④社会要对不诚信的行为予以谴责并做出相应惩罚。 二、[一]4.不能。①结构上:以地域、民族特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 文对沈从文“用一支笔打出了一个天下”的记述;②内容上:以“湘西少数民族 特有的蛮劲、狠劲”,揭示沈从文写作和工作时的特点。 5.①这句话是沈先生对“我”因找不到工作而情绪很坏的批评。人面对困难 不该自暴自弃,这是弱者的表现。文人手中有了笔就能无所畏惧。②引用这句话 是为了表现沈先生不畏困难、锲而不舍的品格以及做事一定要做出名堂来的韧劲。 ③同时引用传主的话也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 6.①沈从文的血管里有湘西少数民族的血液,有蛮劲狠劲,是敢于拼搏的 人。②他是一个做事情“耐烦”,锲而不舍,对作品苦心雕琢,精益求精的人。《边 城》一共不到七万字,他写了半年,他年轻时常常流鼻血夜以继日地写作,是个 多产的作家。③他是一个热爱自己的家乡的人,他的《湘西》《湘行散记》和许 多篇小说可以作证。④他是一个看破人事乘除,得失荣辱置之度外,心地明净的 人。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需结合文章分 析,答出三点即可) 7.示例:①“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是对其文学成就和为人的高度赞扬。沈 从文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欢放 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②正是因其看破一切 人事乘除,得失荣辱,全置之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③ 此外,他的作品看起来很轻松自如,若不经意,但都是苦心刻琢出来的,其《边 城》在近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文学地位。 [二]8.①从视觉角度写了太阳西下的情形及落日照耀下树林的色彩。②从嗅 觉角度写了秋天成熟的草木等所散发出来的气息和芬芳。 9.①衬托祖父的形象。“背草捆的老人”这一形象和祖父互为印证,说明只 有像他们这样勤劳、坚持、有耐心的人,才会获得人生的丰收,得到温暖。②老 人也是秋光中的一道风景,对老人的描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有利于揭示主旨。 10.(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傍晚时分的蝉声优 美动听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秋光的喜爱之情。 (2)“犟种”一词表面上是说那些没有被风吹掉的僵桃,实则是形容祖父的倔强, 写出了祖父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不屈服的精神。 11.①强调只有辛勤地劳作,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才能渡过难关,才能获 得人生的丰收。②总结全文,点明文章的中心。 [三]12.(1)考虑,想到。 (2)大概是。 (3)只是。 (4)到、去往。 (5)这里。 (6)终于。 13.(1)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他)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终于保卫了徐州城。 14.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5.宦途失意的苦闷。 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乙参考译文】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洪水在梁山泊上泛滥, 从南清河溢出。水汇聚在徐州城下,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 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 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人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 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效力。”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 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卒长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 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雨日夜不停,城墙露出水面仅仅有三版那么高。苏轼天天 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终于保卫了徐 州城。 三、16.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目的补充应从所给的四个词语中 挑选。在补充题目前,可先列出自己最熟悉、印象最深刻的人或事,并加以比较。 审题时要抓住这样几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你”。从题目“……的人”来看,“你” 只能是具体的人物,可以是现实世界中的人物,如老师、朋友、亲人等;也可以 是历史上的伟人、英雄、诗人等;还可以是文学世界中的典型形象,如《西游记》 中的孙悟空等。第二个关键词是“我”。这表明写作本文要采用第一人称,要写 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发表自己的观点。此文重点写人,而要突出人物的个性,就 要从不同角度选择典型事例。而在叙述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人物的语言、动作、 外貌等进行刻画。当然,在记叙的同时,还可在文章的恰当位置,用几句议论点 明人物的品质,或抒发自己的感情,使文章锦上添花。 例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