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31 MB
- 2021-10-2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
诗歌主旨。(难点)
3.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
感情,体会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素养)
学习目标
课外古诗词诵读
刘禹锡
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备查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
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政治家、文学
家、诗人。刘禹锡诗文俱佳,与白居易
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有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有《刘
梦得文集》传世。
作者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备查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
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
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
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
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时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
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求异心
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背景资料
课外古诗词诵读整体感知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诗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课外古诗词诵读精读细研
秋词(其一)
刘禹锡悲叹冷清萧条。 春天。
译文: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秋天就都悲叹冷
清萧条,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赏析:首句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
们对秋天的感觉——寂寞、萧索
、悲凉,“自古”和“逢”,极言
人们悲秋这一传统的时代之久远,
以及人们不可改变的思维模式。
赏析:次句直接表明诗人对秋日的态
度——秋天胜过春天。由此可知,诗
人是带着昂扬向上的心态对待秋天的
,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意识的一
个有力挑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课外古诗词诵读精读细研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推开白云。排,推开。 蓝天。
译文: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白鹤推开云层,一飞
冲天,我的诗兴也被它带到了碧蓝的天空。
赏析:第三句中的“排”
字写出了一种精神,突出了
一种不可阻挡的向上的力
量。
赏析:第四句是诗人内心感受的直接抒
发,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诗人心中的诗
情也被激发了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
直冲到云霄了。
课外古诗词诵读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课外古诗词诵读合作探究
1. 前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已的
颂秋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已的乐观豁达。
2. 后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了一幅万里晴空白鹤冲云而上的画面。表达
了诗人激越向上、奋发进取、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堂小结
这首诗中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
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的心境和
豪迈的胸襟。
主题思想
课外古诗词诵读
李商隐
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备查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
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因受牛
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
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
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所作“咏
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
常有所寄寓。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
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与杜
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
“温李”。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作者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备查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
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
》,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
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
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的,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
子的死讯。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
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背景资料
课外古诗词诵读整体感知
君问/ 归期/ 未有期,
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
却话/ 巴山/ 夜雨时。
夜 雨 寄 北
李商隐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 雨 寄 北
李商隐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
安,所以说“寄北”。
精读细研
泛指川东一带的山。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赏析:诗的开头说“君问归期”,是写妻子思念诗人,“未有期”是诗人
的回答。这一问一答中,把自己怀念妻子,同时妻子也想念自己的深情真
挚地表达出来。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
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课外古诗词诵读精读细研
何时将要。 回头说,追述。
译文: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
你今夜的秋雨和我痛苦的情思。
赏析:后两句写诗人的希望,预想将来会面的时候,能把今
夜的情景向妻子诉说,写出了诗人怀念妻子的内心活动。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课外古诗词诵读合作探究
诗人在写作这首诗时有意重复使用“期”“巴山夜雨”
等词语,这样写有何作用?
诗人有意重复使用“期”“巴山夜雨”等词语,使
音韵回环往复,同时也恰切地表现了时间、空间的来回
转换,表现出妻子盼归、诗人思归的情感,达到形式与
内容的完美结合。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描写现实之境的凄寒和想象之境的温
暖,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主题思想
课外古诗词诵读
陆游
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备查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
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
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
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
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
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
也多清新之作。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
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有《剑南诗稿》
《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作者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备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1192年(绍熙三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
山阴时所作,时年六十八岁。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
庭的教育, 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
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
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诗歌创作的爱
国主义基调。他一生以诗文作武器,反复呼吁国家统一,表达强烈的爱国
感情。他积极主张抗金,却遭到当权的投降派陷害,终于被排挤罢官。尽
管如此,陆游收复中原的信念却始终不渝。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
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
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背景资料
课外古诗词诵读
āijiāng
lán
shù
整体感知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 游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 游躺卧不起,形容老病。
不为自己哀伤。
守卫。
精读细研
赏析:这两句言志,以“僵卧孤村”之身反衬“为国戍轮台”之志,表达
了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
译文:我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
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阑(lán),夜深,夜将尽。
披着铁甲的战马。
精读细研
译文: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披着
铁甲的战马驰过冰河征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中来。
赏析:由夜听风雨的现实写到披坚执锐、率兵驱敌的梦
境,更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报国心切的心情。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课外古诗词诵读合作探究
首句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处境?在
诗中有什么作用?
“僵”“孤”写出了诗人当时卧病在床、孤苦无助的
处境。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反衬“不自哀”,表明诗
人志向的坚定不移。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堂小结
本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
深深地表达了诗人收复国土、报
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
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向读
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主题思想
课外古诗词诵读
谭嗣同
课外古诗词诵读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区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
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知识备查
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备查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
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
戌变法“六君子”之一。中日甲午战争后,
愤中国积弱不振,在浏阳倡立学社。遍历北
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学知识。1897年9月
政变发生,被捕入狱,与林旭、杨锐、刘光第
、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
六君子”。
作者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备查
14岁的谭嗣同面临的祖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
凌的国家。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
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
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
,移情于物,写下了这首诗。
背景资料
课外古诗词诵读整体感知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 关
谭嗣同
课外古诗词诵读精读细研
潼 关
谭嗣同
久远。 簇拥。
译文: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清脆
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赏析: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清脆
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课外古诗词诵读精读细研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拘束。
译文: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
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赏析:第三句写“河流大野”,不说其
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在
诗人的笔下,奔腾的黄河,险峻的群山,
好像都成了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它们
的身上融入了诗人强烈的感受,也融入
了诗人的思想、个性和人格,还融入了
他作为一个时代的改革家的壮志豪情。
赏析:末句写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之态势
,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
也不知何谓平坦。诗句所写的山水,是
诗人感觉中的山和感觉中的水,把山水
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能让人强烈地感
受到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
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课外古诗词诵读合作探究
1.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
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地
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
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
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堂小结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
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
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
是完全合拍的。
主题思想
相关文档
- 部编七上语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2021-10-2119页
-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题2021-10-2132页
-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本命年的回想2021-10-2121页
- (河北专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专2021-10-2129页
-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蔚蓝的王国》2021-10-2114页
- 2019秋人教版(遵义专版)七年级语文上2021-10-2113页
-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2021-10-2117页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课件:秋天2021-10-2122页
- 七年级上语文课件演示文稿14_鲁教2021-10-2120页
- 人教版7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10课2021-10-21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