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96 KB
  • 2021-10-21 发布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每课教学反思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三单元 阅读 9 阿长与《山海经》 随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对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提出 了许多新要求,《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必须及时更 新观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下面我就结合我对新的《语文课程 标准》的学习和理解,谈谈我对前面教学片断的看法。 我认为要上好新课标下的一堂语课,首先要摆正学生、教师二者之间位置, 使二者各在其位,各谋其政。因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平等对 话的过程,师生间任何越俎代庖的行为都会直接影响阅读的效果。 1.摆正学生的位置。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 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的思维和情感 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 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体验,努力使学生通过阅读有获得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感受 和体验,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文章中人物形象,思想感受情,感受的深刻,理解的 透彻,才真正能读懂文本。 2.摆正教师的位置。在新课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 和引导者。那么“其政”首先是服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营造和谐的 阅读气氛。其次是协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制定阅读策略等。再次是交流,对于 学生的疑惑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切记不可以自己的讲 析代替学生的阅读。 为此,在前文的教学片断中,我极力办演好自己的角色,组织引导学生自己 去直接面对文本。如片断开始部分,普通的'阿长却让鲁迅先生感念一生,阿长 买来的就是一部书,却让儿时的鲁迅如此欣喜感受动,两个矛盾情境的设置就是 为引导学生去透过表面探究出人物和事件的底蕴。再如,片断中两处想象的设计, 似有添足之嫌,却形象地使学生感悟出了长妈妈的热心和爱心。 其次,对文本的把握要有全局意识,整体意识。对文本的处理要选好突破口, 对关键问题的设置要能统摄全局,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而不要把整个文 本分解的支离破碎。如片断中,文中鲁迅得到《山海经》时为什么产生了如此强 烈的感受?这一问题就将后面的三个问题统摄在了一起,使片断眉目清楚。思路 清晰。当然,问题的设计还应注意层次、梯度。 第三,在片断中,我努力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自身的情感储备和人生 体验,使学生不断地走进文本,贴近人物,贴近作者,以使学生与人物、作者在 精神上融合在一起。 10 老王/杨绛 《老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人间至情”的一篇叙事散文, 是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于 1984 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以“我”与 老王的交往为线索,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在荒唐 动荡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干 校劳动锻炼,是人们担心的“造反派”,但老王却不受任何歪风邪气的影响,他 照样尊重作者夫妇,因此老王在作者的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象。),刻画了一个 穷苦卑微但又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 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 精神老关心不幸者。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与课文内容,以及课标的要求,我确定 的教学重点是:整体把握并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读写 人的散文,不仅仅要关注文章所写的那个人,还要或者说更要关注文章中的“我”, 也就是作者。因此,我们要理解课文内容就必须弄明白:老王和“我”是一个什 么样的人;“我”和老王的关系如何。由于我班的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比较 差,为了降低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我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写的 人是老王和“我”,而不是只是老王;让学生把课文分文四个部分(老王的生活 状况、“我”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老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我”总觉得 对老王心存“愧怍”)去阅读,这样才能整体理解课文内容。在整体理解课文内 容的基础上,再抓住重点词句研读课文,深入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 出的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给了我们一个准确地答案:老王的职业是蹬三轮的; “我”是老王的顾客,同时也说明“我”对老王比较照顾;虽然是雇主关系,但 “说着闲话”说明“我”和老王之间关系教融洽。接着以“可以用哪两个字准确 概括老王”明确老王是个苦而善的人。围绕着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以“老王的不 幸表现在哪些方面?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去研读课文,让学生找出重点句子 与词语进行分析理解(如: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老王只 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 等。等等),这样能让学生懂得阅读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老王》的重点不应该 是理解老王,而是理解作者杨绛。“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 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愧怍”呢?在解读老王善良不幸的基础上, 更为深入地解读他的内心需要。作者通过几件事写出了他的善良,可是“我”每 次都没用真正体谅的老王的内心需要——对亲情有着强烈的渴求(他和作者在车 上有着很投机的聊天、他才说那住了多年的地方并不是他的家、他才反复强调最 后送鸡蛋和香油不是为了换钱、他说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这说明“我”对老 王的是陌生的。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虽然引导学生认识了老王和“我”, 但是还是存在下面这样几个问题:1、把握文本特色不到位,学生读得不深入, 难于形成情感体验。2、立足语言品味,穿插写作指导。让学生选择赏析重点句 子,结合自己的感悟说出喜欢的原因,由赏析语言到情感体验逐步提升,并对如 何写人给予学生适当指导,既重视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又训练了学生语 言运用和表达能力。3、小组合作探究不够,研读文本的时间不多。 11* 台阶/李森祥 关于教学目标。这篇课文很长,所以,自己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就把教 学重点放在“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上面。通过三个问题的串讲让学生整体感 知文章的内容,第一个问题是:“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 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造台阶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这 三个问题环环相扣,解决这三个问题,学生对这篇文章就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最后再通过小组讨论“父亲”这一人物形象。预先的教学设想和教学目标的制定 完全符合课程标准理念,也符合现代文的教学特点。 但是,在实施的时候,却不尽人意。 首先,国庆回来的第一天,也就是星期四的第一节课,我在初二 13 班上《台 阶》这篇课文,由于是刚放完国庆假期,他们的状态都不是很好,每个人的精神 劲不是很好,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大多数同学都没有预习《台阶》这篇课文, 虽然国庆前已经布置他们预习。但并没有多少人预习。《台阶》的课文又很长, 如何在他们没有预习的情况下把这篇课文上好,对于我来说,确实是有难度的。 其实也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目标的落实,在讨论“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时候, 要他们在这篇文章中找出体现父亲人物性格的语句确实有困难。关于体现“父亲” 这一人物形象的语句有文段中有很多,只要细读文本其实也不难找。14 班的课 安排在下午,他们班的精神状态都比较好,预习情况也比较好。教学目标基本落 实! 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自己分配得不够均匀。在 13 班重点分析“父亲”这 一人物时,最后讨论讲解只剩 15 分钟,前面浪费的时间太多。在 14 班的时候, 李萌老师建议我删掉一些内容,缩小课堂容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探究“父 亲”这一父亲人物形象。但是,在 14 班又出现一个问题,前面讲解得太快,最 后居然剩 25 分钟探究“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在今后的教学上,要注意课堂的调控能力。要注意讲课内容的取舍,把时间 放在有意义的探究学习上,不用要求自己的讲解面面俱到。 教学要学会处理突发情况,要有应变能力。这次在 13 班就遇到一个突发情 况。一开始是电脑死机,后来是鼠标时灵时不灵,课件无法打开。当时,我矛盾 极了!一来《台阶》只有一个课时,如果不用课件,可能会讲不完。二来如果要 用课件,电脑又处于“不正常”的状态。不知道它什么时候能用,修理它又会耽 误时间,在我两难的时候,我的导师及时解决我的难题,她帮我修好了电脑,打 开课件,我则利用这点时间给他们介绍作者及一些重点字词的拼音,这堂课终于 勉强上完。所以,这次的事例时刻提醒我。一定要熟悉自己的教学内容,熟悉到 自己没有课件也照样可以讲课。 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上,要考虑一些突发因素。特别是上公开课的时候,如果 课件不能用,你该怎么做。你要做好两手准备,以不变应万变!有课件你该怎么 上?没有课件你又该怎么上?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联系生活实际。 比如我在讲到“父亲”为什么要造台阶时?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家乡地势高, 不容易进水”。我就联系生活实际,“是啊!地基高,屋里不容易进水,你们看, 这次的“彩虹”台风来临,暴雨不断,许多人家的屋里都被进水了,你们有看到 过吗?要是他们把屋基做高一点,是不是就不容易进水呢?”学生的兴致一下被 提高了。其实,对于语文课,我们一定多一些生活联系,这样他们才会有更深的 感受。在 14 班的时候,在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时,有同学回答道“父亲” 要强这一方面。我引导他们从这句话体会父亲要强的性格。“不要你凑热闹,我 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情感读出“父亲”要强、不服 老的性格。通过语气的停顿和声音的感染力,让学生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有更深 的印象。在朗读的过程的过程中,学生兴致很高,课堂气氛很融洽! 在课堂上,我们需要借助一些特殊的东西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记忆。比如 朗读,比如一些课外知识的讲解,比如一些生活事例。如果只是教师单纯地讲课 课堂内容的话,没有延伸,没有拓展,没有一些活动形式来辅助,学生对课堂知 识的记忆可能会不牢固。学生在回忆一些知识的时候,可以借助这些来巩固记忆。 比如,在《台阶》这篇课文的时候,通过让学生模仿父亲的语气来朗读这句话, 这个场面相信会给学生留下一些印象,当回想《台阶》中的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时, 学生很容易想起这个场景,进而回忆起上课的内容,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这 样子上课,语文就不会枯燥无聊。 总的来说,这次上课,最大的缺点就是课堂的调控能力较差,教学内容的时 间安排不合理。优点就是,能联系生活讲解课文,在引导学生方面做得比较好。 通过这次的上课,也渐渐掌握了现代文的上课模式。在教学的道路上,还需努力! 12 卖油翁 《卖油翁》是欧阳修的名作,其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饱满鲜明, 于细微之处见功力,历来深受读者喜爱。虽现今的人教版教材未录入此篇,但本 着两大目的:一为课题实验作探究,二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本人用一 节自读课为 7 年级的孩子上了这一课。课后,关于“如何培养学生‘会提问’的 探索和思考”这一重要问题,有一些发现和思考,反思如下: 本实验课题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思考并解决问题。这就涉及到教师在备课预设时如何指导学生提问的艺术。本节 课针对这一方面的目标,设置了两个环节,培养锻炼学生关注问题、思考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为文言文教学的必经阶段——疏通课文字词句。本人设置让学生 在原生态阅读(不预习、老师当场下发教材、阅读时老师不作任何有关内容的提 示)的基础上,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疑难点、思考解决问题 的方法,遇到困难时在小组提出问题,共同寻找解决办法。如出现小组无法解决 的问题,可以在全班提出,组组交流解决,最后集体分享解决问题的经验。从最 后的教学效果来看,这一尝试的价值在于:1.有小部分同学在没有经过老师指点、 引导的基础上,能发现很有价值的字词句知识点,甚至可以主动进行知识迁移, 利用所学的一些知识来解决现有问题,为其他同学学会自主学习作出了很好的示 范。2、组组交流结束后,组长或者每一组的代表发言人需要总结本小组解决问 题的一些经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小组所使用的疏通字词句的方式方法 很多,如有的小组主要通过联系上下文解决某个问题,有的小组则是通过查阅工 具书或参考课下注释,有些小组则是依靠了平日的学习积累(如对于陈尧咨谥号 “康肃公”的理解,对于“睨”这一神态的理解)……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 显神通”,这个过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解决部分问题的目的,而且小组和 小组之间智慧共享,使得课堂氛围十分愉悦,比纯粹由老师灌输讲解效果好很多。 但是,这一环节的尝试还是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原生态阅读以及自主学习的基 础上,老师的引导力度该如何把握?在这节实验课中,学生自主疏通字词句尽管 课堂氛围活跃效果不错,但是基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学生的活动难以做到非 常充分,依旧有不少重要知识点学生无法落实(如关于陈尧咨与卖油翁的对话浅 层次的揣摩与理解),“被迫”带入了下一环节,造成教学板块之间界限模糊不清。 第二环节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在分析情节和人物形象的 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思考和提问。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基于对文章的初步阅读和感 知,对于两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如陈尧咨为什么最 后笑着打发卖油翁走?卖油翁为什么在刚开始看陈尧咨射箭时就“睨之,久而不 去”?康肃公问卖油翁时心里怎么想?有的学生还提出康肃公是政府官员,在“家 圃”射箭,为什么卖油翁可以看到(而且根据情节分析,他们俩的距离还不远)? 甚至还有学生从故事的真实性方面提出思考:卖油翁在露倒油的绝活儿时感觉特 别淡定从容,心理素质特别好,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在一个武官面前,有可能做 到么……这些问题的发问层次首先与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在思路 上是不吻合的,很典型地体现了课堂孩子们思维的发散性,其次是问题的质量参 差不齐,有些孩子的提问能一语中的,切中要害,而有些孩子根本没有围绕老师 在进入这一环节时的要求来提问,提问方向偏离。 面对这一课堂现状,如何在众多参差不齐问题旋窝里跳出来回归问题要 旨?我在黑板上临时增加了副板书,将孩子们的各种问题精缩成三言两语,快速 板书出来,整理结束后,再次展示教学目标,让同学们根据教学目标,整理板书 中出现的众多问题,现场进行筛选。这一过程,带来的结果是:较有效的问题留 下,相对偏离目标的问题避而不答。在这种情况下,两个问题就凸显出来了:第 一,筛选前的标准尽管明确,但是有效问题的层次性,如何理清?是现场提出一 个新标准,还是课前有所预设?第二,对于一小部分提出“偏离目标”问题的学 生,如何关照他们的课堂心理状态?如何让他们学习别的同学提问的方式和技巧? 特别是在一节课极其短暂的时间里,如何让他们在这一问题上小积跬步,在思考 和发问的能力方面,能稍微体现课堂的生成?至少在本人的这一节实验课中,没 有找到较好的解决办法。若运用“课堂观察”的评课方式,这一部分心理关照较 少的孩子,最终很有可能变成“等灌”的那一群人。 本节课在运用文言文的知识迁移方面,还做了一定的尝试,因这一环节不属 于教学重点,所以在本次反思中不作赘述。 写作 抓住细节 描写细节的目的是要达到生动形象,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简言之,就是描写细节要能给人以真切的感受.小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往往只有对 事件大概而空泛的叙述,却没有对事件过程中一些相关细节的精雕细琢,他们的作 文常常表现为“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鲁迅先生认为,好的细节描写“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可以起到 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巴尔扎克也说过:“当一切的结局已准备 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惟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可 见任何成功的文学作品,任何深刻的主题,都必须依靠一定的细节表现出来.所以, 要使学生学会细节描写,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使学生认识到细节描写的重要 性;一是要教会学生进行细节描写. 在本节课上,老师用优秀范文引路,引导学生品味了细节描写的好处是“在我 们的文章中,适当地用上一些修辞手法进行有关的细节描写,可以使得我们笔下的 事物更加生动、更加形象、更加有感染力”.而且教学生可以运用修辞手法、运 用动作描写、运用联想等来进行细节描写.由于“运用修辞手法、运用动作描写、 运用联想……”是高年级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一点即通,所以,老师在这没有赘述. 之后,老师让学生马上进行堂上练笔. 从学生习作点评环节反馈得到的信息是,学生明白了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重 要性,而且已经基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有选择的细节描写. 显然,这样的一节作文指导课是有效的. 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个名著导读课。在 这个专 题里先给我们介绍了《骆驼祥子》这部名著的概貌,接着给我们介绍了 阅读名著的方法 ——圈点与批注法,然后在“专题探究”环节中,给我们设计 了四个探究问题,最后安 排了《骆驼祥子》的精彩选篇。 在精彩选篇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年轻力壮,吃苦耐劳,有自信,有理想的 祥子。我带的学生都是农村孩子,平时课外阅读不多,知识面狭窄,而小说所反 映的社会 现实又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加上小说篇幅较长,学生阅读技巧有限, 孩子们很难对小 说产生兴趣,更不会去深入探索作品丰富的意蕴,因此这就更 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读 书方法对其引导,使其走入作品。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王维 其实孩子最感兴趣的除了科普性文章外就数古诗了,因为古诗背诵起来朗朗 上口,又不需要理解得太深。进入了三年级,在学会掌握停顿以后,学生还要学 会自主理解诗歌含义,至少是简单的意思。 这篇诗歌里有两个词语不好理解——幽篁、长啸,于是我给出这两个词语的 意思,请学生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大意,这时,很多能干的学生已经说出了前两 句的意思,后两句怎么也说不出,干着急。我在“林深人不知”中“深”和“人” 中间打了一个逗号,这时有学生说“因为竹林很深,所以他不知道这里是哪里了?” 还好说出了因果关系,对于“人不知”,还需要拆词来解释。我又在“明月来相 照”前面加了一个“只有”,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诗人的那种“独处”的情怀, 但是关于诗人是“孤独”还是“求清静”,大家的说法不一,我认为在不了解诗 文背景的情况下,两者都可以。 诗歌教学居然花了整整一节课,不过练就了学生的“火眼金金”,值得。在 以后的古诗教学中还要在此方面下功夫。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 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 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 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 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 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如凭 借描绘、伴音朗读、简笔图示以及电教媒体等手段,向学生描述(图示)自己在诗 中所看到的生活画面,尽可能达到传神的地步。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 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 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要舍得“情感 投入”融诗人之情、教师之情于一体,以浓蕴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情到深 处,诗人、教师、学生共鸣。果真如此,定能提高悟性悟性。 总之,我以为,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教学方 法主要是品评、朗读、背诵。通过品评得其精要,通过朗读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思 想感情;进而背诵,加深理解,积累语言。如能这样,可以期望逐步提高学生阅 读欣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潜移默化,陶冶性情。 逢入京使/岑参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 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 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 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 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 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 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 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 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 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 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岑参的《逢入 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 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 “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 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处?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 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文心雕龙?夸饰》篇)。仍不失为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 写的是实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 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 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 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 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 淡薄,颇有韵味。 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 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 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 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 新鲜之感。 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 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晚春/韩愈 据说他们这里正进行着目标教学的改革,我们就是冲这个去的。 第一节课我们听的是初一三班的一堂语文课。老师执教的课题是《古代诗歌 四首》。教学分四步进行:一是回忆上节学诗方法;二是小组合作学习其余三首; 三是展示交流,教师点拨;四是作业延伸。可以说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 确,也充分发挥了小学合作学习的作用,是比较成功的。听课之后我们几个都心 头热热的,有伸手一试的欲望。 回校之后,恰恰赶上我们课本上的古诗两首,我就跃跃欲试,想一展身手。 按着听课学到的.方法,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从而引出了本 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知诗人、懂诗意、悟诗情。接着就让学生分小 组自由学习古诗。集体汇报阶段却没有预想的顺利,()学生几乎连最基本的都没 学到,更不用说探讨研究了。 别人的课堂,红红火火,我的课堂用同样的方法却不行,原因应是多方面的: 三年级小学生年龄太小,还不会合作,不知道交流,不知道该讨论什么;他们缺 少自主学习的资料,合作探究无从做起,比如对诗人的了解,手头没有资料,但 平坦就是无论如何都办不到的。 我们的课堂改革首先要做的应该是教学生学会合作,让他们知道合作该学什 么,该如何合作。除此之外还需要有一套配套学习的资料,让学生探知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