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3 MB
  • 2022-03-31 发布

(新人教版)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老王习题课件

  • 6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作家作品杨绛(1911—2016),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等。《老王》写于1984年,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写的是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作者以“老王”为题,意在告诉读者此人的普通,也明确告诉读者“老王”是文章的主人公。 中心意旨本文以“我”和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有关老王的几个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而又忠厚老实、心地善良的不幸者的形象,表达了“我”对像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并含蓄地提出了一个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结构思路 表达技巧1.以小见大,含意深刻课文通过对一些小事的平静叙说,描摹出一个人最具风采的性格侧面,立起一个“人”的形象,有意无意之间“带”出一个时代的影子,提出了令人深思的问题。文中的老王是一个生活困窘之人,靠一辆破三轮车维持生计。可到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老王“晚了一步”“进不去了”……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载客三轮都被取缔了,老王也没了生路。作者用平静的语调诉说那段历史的不合人情:像老王这样的老实人,如何能活下去?文章通过这些有意无意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同时也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2.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刻画细致入微老王是本文的主要人物,文章细致入微地刻画出老王逼真的形象。特别是老王上“我”家送香油和鸡蛋时对老王的外貌描写“面色死灰……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动作描写“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直着脚往里走”“滞笨地转过身子”“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从这些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垂死的老者,从而对老王的不幸遭遇生出深切的同情和怜悯。对于叙述者“我”,文章更多的是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来表达“我”的感受。尤其是“我”送别老王时的一段心理描写,集中地表现了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对不幸的劳动者的真挚情感。 3.语言朴实,情真意浓课文运用了大量的饱含感情的笔墨来刻画老王的语言、动作、神情,描写细腻而真实,感情真挚。如“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你还有钱吗”“我不吃”“我不是要钱”,简短的话语却体现出老王的真诚与善良。“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简单的几句话深刻地描绘了老王离开时的情形,叫人怎能不为他的身体和生活担忧?“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不加修饰的语言把病中的老王写得让人心酸。 重点难点1.如何理解文中老王送香油和鸡蛋的行为?老王临终前送给作者一家的香油和鸡蛋不仅价格昂贵,而且饱含深情厚谊。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物资匮乏,食品、衣服、工业日用品需要按照政府发放的各种票证限量供应。买布要凭布票,买粮食要凭粮票和粮本,香油和鸡蛋更是市场的短缺食品,凭“副食本”限量购买。因此,老王送的一瓶香油,还有一二十个“新鲜的大鸡蛋”,不仅价格贵,而且超出一位普通市民一个月的额定购买量;也就是说,老王的这份厚礼必然用去他积攒多时或用钱物交换来的票证,而且动用了不少积蓄。问题是,老王为什么这样做?假设:老王想拿香油和鸡蛋到作者家换些钱,死后可以体面下葬。这个假设很难成立,原因有二:第一,香油和鸡蛋成本昂贵, 加价转卖,必定价格更高昂,如果作者为满足老王换钱的心愿,高价购买香油和鸡蛋,就不必对老王心怀愧怍;第二,高价转卖的行为与老王的个性以及他对作者一家的感情难以统一。再假设:老王临终前,要送一份厚礼,表达自己对这一家人深深的谢意。这个假设合理之处有二:第一,老王举目无亲,微薄的“财产”无人继承。在去另一个世界之前,他可以倾尽所有,向这个世界上给他最多关心和温暖的人致谢,这样做合乎情理。第二,作者一家同情老王的孤苦,一直照顾老王的生意,对他十分尊重,也十分关心,老王前来致谢也合乎情理。这个假设也有令人困惑之处:作者究竟做了什么事,特别值得老王临终前送大礼呢?让我们回到课文,从细节中推究。第一,老王的生计陷入难以维持的窘境。 “文化大革命”中“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表明老主顾们不仅“不敢”,而且也不能再坐老王的车了。而老王“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那么,他的生活来源是什么呢?“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见“这位主顾”是老王重要的收入来源。然而,这位老先生既不可能天天上班,也不可能天天跑医院、逛大街,可以想象老王的生活何其窘迫。作者的关切之中,包含着对老王生计的担忧。第二,作者一家也在落难之中,双方互施援手。从作者与老王的对话看,老王与作者一家常有来往,而且,老王生病之后,“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老王关心着落难的作者一家;而作者也尽力关照老王。作者一家和老王在对方困顿时互施援手,老王十 分珍视与这家人的情谊。如果以上分析成立,加之作者一家对老王一贯的尊重、关心、同情、照顾,那么孤苦无依的老王,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就不仅仅是在表达谢意,也是在表达对这个世界最温情的留恋。 2.为什么作者“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作者一家让孤独的老王感受到了人情的温暖,所以老王在离开这个世界前,抱病登门用自己的方式致谢。然而,作者却没有意识到这是最后一次见面,也没有完全领会老王当时的心意,忙乱中,习惯性地回赠老王钱款,自认为不让老王在钱上吃亏,就是对老王最大的善意。而不善言辞的老王也不愿拂了作者的美意,接受了带着关照之意的钱。“滞笨地转过身子”,“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等作者回过神来,忽然感到抱歉,并产生了不祥的预感。当得到老王的死讯后,“抱歉”升级为“不安”,所以作者通过“一再追忆”“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来安慰自己,说服自己。若干年后,作者才明白,自己一直充当给予者,从来没有接受过老王的回 赠和无偿帮助。这样做貌似对老王好,却让老王始终觉得欠了情。老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希望送一份厚礼表达感激,作者却用给钱的方式,让老王的临终愿望落空。命运就是这样阴差阳错,作者为自己对老王的亏欠永远无法弥补了而“愧怍”。 取缔·取消 同:都是动词,都有“使原有的制度、规章、资格、权利等失去效力”的意思。异:“取缔”是明令取消或禁止,比“取消”力度更大。如“取缔非法行医”。而“取消”不见得是明令,也没有禁止的意思。如“他的考试资格被无端取消了”。愧怍·惭愧 同:都是形容词,都有“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的意思。异:“愧怍”只用于书面语,如“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而“惭愧”既可用于书面语,也可用于口语,如“他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心里感到惭愧万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荒僻(pì)     惶恐(huánɡ)塌败(tā) 镶嵌(qiàn)B.伛偻(yǔlǚ)  愧怍(zhà)     翳(yì)  取谛(dì)C.蹬三轮(dēng)     骷髅(kūlóu)     绷脸(běnɡ)  肿胀(zhàng)D.田螺(luó)     攥着(zuàn)  滞笨(zhì)     侮辱(wǔ)答案B 怍zuò,谛→缔。················ 2.下列句中标点符号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冒号表示提示下文)B.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双引号表示引用)C.“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双引号表示特定称谓)D.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破折号表示转换话题)答案B 双引号在句中表示特定称谓。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惊慌害怕)B.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呆滞笨拙)C.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拼凑组合)D.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答案C 凑合:将就。········ 4.填空。《老王》选自《》,作者杨绛是现代著名学者、作家的妻子,江苏无锡人,作家、家。著有散文集《》《》等,译有《》。答案杨绛散文 钱锺书 翻译 干校六记 将饮茶 堂吉诃德解析不要写错别字,如将“绛”写为“降”。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深刻,表程度)B.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颜色浓)C.这本书很深,初学的人不容易看懂。(深度)D.对于遭受战乱、饱经不幸的伊拉克人民,我深表同情。(很,十分)答案C 深:深奥。···· 2.选词填空。(1)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A.取缔 B.取消)了。(2)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A.坍塌 B.塌败)的小屋。(3)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A.偏僻 B.荒僻)的小胡同。(4)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A.愧怍 B.惭愧)。答案(1)A (2)B (3)B (4)A 解析答题时,一要注意选项词语的细微差别,二要结合句意进行选择。(1)“取缔”是“明令取消或禁止”的意思;“取消”是“使原有的制度、规章、资格、权利等失去效力”的意思。(2)“坍塌”是“(山坡、河岸、建筑物或堆积的东西)倒下来”的意思;“塌败”是“塌陷破败”的意思。(3)“偏僻”是“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的意思;“荒僻”是“荒凉偏僻”的意思。(4)“愧怍”是“惭愧”的意思,用作书面语;“惭愧”是“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的意思,既可用作书面语,也可用作口语。 1.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A.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对比)B.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夸张)C.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夸张)D.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反问)答案D 应为设问。 2.下列句子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语言描写)B.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心理描写)C.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肖像描写)D.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动作描写)答案B 该语句是对老王为人的一般叙述,不属于心理描写。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B.难道我们不能否认杨绛的成就吗?C.杨绛创作的《我们仨》,以真挚的情感和优美隽永的文字深深打动了读者。D.当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的时候,却坚决不肯拿钱。答案C A.语序不当,应改为“深受读者喜爱的杨绛先生”。B.否定不当,应去掉“不”。D.缺少主语,应删去“当”和“的时候”。 4.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1)“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老王送的鸡蛋真的“多得数不完”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答:(2)请你发挥想象,补写出“我”接过老王送来的香油和鸡蛋时的心理活动。答: 答案(1)老王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仍然拿鸡蛋来给“我”,报答“我”对他的关照,这些鸡蛋凝聚着老王对“我”一家人的真诚谢意,这份情是无法用鸡蛋的数目来衡量的,所以“我”觉得鸡蛋“多得数不完”。(2)(示例)多么善良的一个人呀!都病成这样了还想着我们,硬撑着拿了香油和鸡蛋上门来感谢我们。我们该怎样帮助他呢?解析(1)老王自己的生活非常艰辛,却还在病入膏肓时给“我”送来表达谢意的鸡蛋和香油,这份情是无法计量的。(2)根据语境想象“我”当时的“感激、同情、心酸”等心理活动,描写准确、细腻即可。 1.根据语境,在[甲][乙]两处填写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语段一: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甲]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画线语句是对“我们夫妇”在“荒僻的小胡同”看到的两个场景的描述)语段二: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乙]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画线语句是从说“‘我’知道老王不要钱”转换到说“老王来了,‘我’就不用捎钱了”)A.[甲]破折号   [乙]破折号 B.[甲]分号  [乙]句号C.[甲]破折号  [乙]句号D.[甲]分号  [乙]破折号答案D 根据语段中括号内对画线句的说明进行选择。 2.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课文运用大量饱含感情的笔墨来刻画老王的语言、动作、神情,描写细腻而真实,感情真挚。B.文章提倡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C.作者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将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D.作者笔下的老王穷苦卑微,精神上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违背了做人的常规,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物。答案D 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正经地做人,是极其质朴的好人。 1.(2018重庆开州龙英文武学校期中改编,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B.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C.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D.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答案C 句中的引号应删去,“他说”后边添加逗号,“最美的语言”后边的逗号应为破折号。···· 2.(2018海南琼中期中,5,★☆☆)下列关于文章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最后一课》的作者是德国作家都德,小说以1870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B.臧克家的《说和做》一文,语言精致凝练,富有诗意。C.《老王》一文的作者是作家钱锺书,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围城》。D.《土地的誓言》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父亲与台阶的故事。答案B A.都德是法国作家。C.《老王》一文的作者是作家杨绛。D.“《土地的誓言》”应改为“《台阶》”。 3.(2018山东临沂费县期中,4,★☆☆)下列对作家作品的介绍,有误的一项是()A.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的《黄河颂》,作者是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B.《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作品,文章语言平和冲淡却字字含情,是一篇足以体现杨绛先生“朴素本色”却“别致耐读”的语言风格的佳作。C.《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中的一首抒情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首诗后经文人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D.《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选自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阿长这位劳动妇女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童真时光的深切怀念。答案C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中的一首叙事诗。 4.(2018江西吉安吉州期中,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指出2017年又有1000万贫困人口脱贫,这样的减贫速度,在世界乃至中国史上都堪称奇迹。B.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C.赣州市图书馆珍藏有蒋经国先生在赣南创办的《正气日报》《新赣南报》《民国日报》等古籍善本。D.我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答案D A.语序不当,将“世界”与“中国”的位置互换。B.搭配不当,在“蒙古狗”前添加“听见”。C.不合逻辑,报纸不属于“古籍善本”。 5.(2017山西大同矿区期中,7)综合性学习。(5分)七年级(2)班学生学习了《老王》这篇课文后,开展了以“关爱弱者”为主题的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1)(★★☆)根据下面的情节,填空。(3分)他从破败的农村来到城里以拉洋车为生。有一天,他为了多挣两块钱,抱着侥幸的心理拉客出城。不料走到半路,连人带车被十来个兵捉去。他在兵营里只好每天给大兵们扛行李,挑水烧水喂牲口,汗从头上一直流到脚后跟,他恨透了那些大兵。选段出自,作者是,文中的“他”指。(2)(★★☆)如果上文中的“他”是我们身边的一位不幸者,我们该如何帮助他渡过难关?(2分)答: 答案(1)《骆驼祥子》 老舍 祥子(2)(示例)①号召社会(集体)捐钱为他买一辆车。②请政府为他提供一个打工的地方。解析(1)阅读名著,积累文学常识,把握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2)关爱不幸者是一个社会问题,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乃至社会,都应该力所能及地伸出援助之手。 6.(2017安徽合肥瑶海期中,2)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9分)山花烂漫,我们在语文的旅途上前行,万物生长,我们也在成长,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文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感悟和体验。读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我们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钻探古代典籍时qiè(  )而不舍的精神;读杨振宁的《邓稼先》,我们感受到邓稼先鲜为人知的为国献身的精神;读光未然的《黄河颂》,我们感受到黄河万丈狂斓的气势;读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我们感受到作者内心犹如关东原野亘古地层岩浆翻涌般的爱国热情;读杨绛的《老王》,我们感受到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之情;A。(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qiè(  )而不舍    鲜(  )为人知    亘(  )古··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的词是“”,应改为“”。(2分)(3)(★☆☆)“愧怍”的意思是:。(2分)(4)(★★☆)结合语境,请仿照前面句子在A处续写一句话。(2分)答: 答案(1)锲    xiǎn gèn (2)狂斓 狂澜 (3)惭愧(4)(示例)读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朴实善良的长妈妈浓浓的怀念与感激之情。解析 (1)注意“锲”不要写成“契”,“xiǎn”不要写成“xiān”,“gèn”不要写成“gèng”。(2)“澜”的意思是“大波浪”,“斓”的意思是“颜色驳杂,灿烂多彩”,很显然在语段中应该用“澜”。(3)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4)续写的句子,句式上要与前面的句子一致,内容上要表达出自己读了某篇课文之后得到的启迪或感悟。 1.(2018河北唐山丰南期中,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一句中“啊”是叹词,“最”是副词。B.“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把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C.杨绛,中国女作家、翻译家。长篇纪实散文《我们仨》,小说《洗澡》,译作《堂吉诃德》是其代表作。D.“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嘎叽”这个拟声词用得生动形象,使人闻其声如见其景。答案B 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土地”比作“母亲”。··· 2.(2018广西柳州柳江期中,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B.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C.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D.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答案A B.句末的句号应在引号里边。C.冒号应为句号。D.问号应为逗号。 3.(2017山东济南槐荫期中,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备战考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缺乏的,一是自信心不足,二是学习方法不当。B.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收入,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C.深受读者喜爱的杨绛先生,在不凡的一生中,留下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D.《中国成语大会》深受中小学生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答案C A.删去“不足”和“不当”。B.在“短缺”后面添加“的问题”。D.删去“的原因”。···· (2018浙江衢州中考,8—11)文学作品阅读。(15分)小偷车夫和老头①萧红木柈②车在石路上发着隆隆的重响。出了木柈场,这满车的木柈使老马拉得吃力了!但不能满足我,大木柈堆对于这一车木柈直像在牛背上拔了一颗毛,我好像嫌这柈子太少。“丢了两块木柈哩!小偷来抢的,没看见?要好好看着,小偷常偷柈子……十块八块也能丢。”我被车夫提醒了!觉得一块木柈也不该丢,木柈对我才恢复了它的重要性。小偷眼睛发着光又来抢时,车夫在招呼我们: “来了啊!又来啦!”郎华招呼一声,那竖着头发的人跑了!“这些东西顶没有脸,拉两块就得啦吧!贪多不厌,把这一车都送给你好不好?……”打着鞭子的车夫反复地在说那个小偷的坏话,说他贪多不厌。在院心把木柈一块块推下车来,那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把车钱给了他,他才说:“先生,这两块给我吧!拉家去好烘火,孩子小,屋子又冷。”“好吧!你拉走吧!”我看一看那是五块顶大的他留在车上。这时候他又弯下腰去,弄一些碎的,把一些木皮扬上车去,而后拉起马来走了。但他对他自己并没说贪多不厌,别的坏话也没说,跑出大门道去了。 只要有木柈车进院,铁门栏外就有人向院里看着问:“柈子拉(锯)不拉(锯)?”那些人带着锯,有两个老头也扒着门扇。这些柈子就讲妥归两个老头来锯,老头有了工作在眼前,才对那个伙伴说:“吃点么?”我去买给他们面包吃。柈子拉完又送到柈子房去。整个下午我不能安定下来,好像我从未见过木柈,木柈给我这样的大欢喜,使我坐也坐不定,一会跑出去看看。最末老头子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的了!这时候我给他工钱。 我先用碎木皮来烘着火。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汽。没有燃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我又到窗外去拾木皮,我吃惊了!老头子的斧子和锯都背好在肩上,另一个背着架柈子的木架,可是他们还没有走,这许多的时候,为什么不走呢?“太太,多给了钱吧?”“怎么多给的!不多,七角五分不是吗?”“太太,吃面包钱没有扣去!”那几角工钱,老头子并没放入衣袋,仍呈在他的手上,他借着离得很远的门灯在考察钱数。我说:“吃面包不要钱,拿着走吧!”“谢谢,太太。”感恩似的他们转过身去走了,觉得吃面包是我的恩情。 我愧得立刻心上烧起来,望着那两个背影停了好久,羞恨的眼泪就要流出来。已经是祖父的年纪了,吃块面包还要感恩吗?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萧红散文集》[注] ①该篇创作于一九三五年三月至五月间,之前萧红从封建地主家庭出走,在哈尔滨过着饥寒交迫、漂泊无定的生活。②柈:bàn,大块木柴。1.(★★☆)用下列诗句批注阅读本文的感受,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B.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运用表格中提示的方法,结合描写车夫或老头言行的语句,具体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6分)答:(1)(2)(3)方法提示形象分析推敲词语,如动词、副词、语气助词等(1)推敲句子,如句式、句子长度等(2)推敲说话方式,如称呼、话语量、主动发话与被动应答等(3) 3.(★★★)结合全文,赏析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从表达方式、行文节奏、画面色调等角度思考。(3分)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汽。没有燃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答:4.(★★★)萧红和杨绛在各自的文章中都写到了“愧”,谁的“愧”打动了你?为什么?(4分)【附】 杨绛《老王》结尾:“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答: 1.答案A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要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意思,题目、文章结尾、文中关键词语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与文章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可根据这些词句来领会和概括文章主旨。A项与文章主旨较为一致,都表现了对贫苦人民的同情。2.答案(1)“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这时候他又弯下腰去,弄一些碎的。”从句中的副词“就”“又”可以看出,车夫盘算时机开口讨要木柈的奸猾,以及得寸进尺的贪婪。(2)“丢了两块木柈哩!”“小偷来抢的,没看见?要好好看着,小偷常偷柈子。”车夫的话中有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他从容运用各种句式,显得居高临下,没有把主顾放在眼中,可以看出车夫的世故、精明。(3)老头与“我”说话时都是被动应答的,他们以为“我”多给了钱,却不敢贸然来问,一直等到“我”询问才应答,可见他们的诚实、本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根据表格中提示的方法,结合文中人物的言行分析其形象特点:车夫世故精明;老人诚实本分。3.答案前文的叙述描写非常简洁,这几句的描写却很细腻,使文章节奏紧缓有别。这段话还为下文事情的继续发展蓄势,让文章起伏有致。火光冲破黑暗与寒冷,让人安心,炉火爆炸的声音欢快喜悦,窗上的蒸汽朦胧而温馨,“我”的脸被火光映红,是全文唯一的亮色。寥寥数语描绘的画面,表现了“我”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片刻的安宁与满足,显得格外珍贵,令人感动。解析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结合这段话所在的语境来看,表现了“我”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片刻的安宁与满足,显得格外珍贵,令人感动。 4.答案(示例1)杨绛的“愧”打动了我。杨绛在和老王相当长时间的交往中并没有将这个善良不幸的老人当作自己的朋友,这和老王对她的态度并不对等。当杨绛终于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她深深地自责,不留情地剖析自己,在散文中毫不掩饰地写出自己的真实表现。她的愧怍、反思令人敬佩。(示例2)萧红的“愧”打动了我。萧红虽然自己处境艰难,但她却竭力帮助其他穷苦人。当善良的老人为一口食物向她感恩时,她羞愧难当,觉得不该领受如此沉重的感恩,为自己无力帮助他们自责羞恨。当萧红对老无所养发出反问时,我感受到了她伟大的悲悯情怀。(示例3)两人的“愧”都打动了我。杨绛对老王施与善意但保持距离,一朝惊醒,深刻自省,是知识分子坦诚的表现。萧红面对弱者,伸出援手却不自诩,受到感恩反而更警醒自责,表现出最朴素真挚的道义担当。她们两人的“愧”都表现了最为珍贵的良知。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首先要了解两篇文章的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按要求进行异同分析。杨绛对老王施与善意但保持距离,萧红面对弱者伸出援手却不自诩,两人的“愧”都表现了最为珍贵的良知。 1.(2018四川巴中中考,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B.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C.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埋下了隐患?D.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答案C 第一个问号应为逗号。·· 2.(2018山东烟台中考,7)名著阅读。(4分)选段一    牌局散了,太太叫他把客人送回家。两位女客急于要同时走,所以得另雇一辆车。祥子喊来一辆,大太太撩袍拖带地混身找钱,预备着代付客人的车资;客人谦让了两句,大太太仿佛要拼命似的喊:“你这是怎么了,老妹子!到了我这儿啦,还没个车钱吗!老妹子!坐上啦!”她到这时候,才摸出来一毛钱。选段二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1)(★★☆)选段一是祥子给拉包车的一个情节;选段二中的“我”是。(2分)(2)(★★☆)祥子与老王都有着令人同情的命运,根据原著简要概括祥子在这家拉包车时的遭遇。(2分)答:答案(1)杨家(杨先生、杨宅) 杨绛(2)被当作佣人,做了许多额外的家务,还被辱骂。 解析(1)从“祥子”可以看出选段一出自《骆驼祥子》,这是祥子在给杨先生家拉包月时的片段。选段二出自杨绛的散文《老王》,“我”是作者本人。(2)祥子在杨先生家拉包月。杨先生有两位太太,还有一大群孩子。祥子每天接送完这个,又要去伺候那个,同时还要干杂活。更可恨的是,主人不把仆人当人看,给他提供的食宿很差。有一天,祥子在送走一位女客人后,女主人的无理之举让祥子忍无可忍,一怒之下辞去了这份工作。 3.(2017重庆中考A卷,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唐朝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三峡》里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风光。B.杨绛是著名作家,她的作品《老王》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C.《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经典散文,文中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感人至深。D.法国作家都德在小说《最后一课》里塑造了韩麦尔先生这一爱国者形象。答案A 郦道元是北魏地理学家。·· 某校七年级(1)班正在开展以“追忆杨绛先生”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阅读下面的新闻,为其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0个字)新华社北京2016年5月25日电 记者25日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获悉,著名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凌晨在北京逝世。(2)阅读下面的语段,在横线上补写几句议论性的文字。新华时评 人们所熟知的杨绛先生,直接来源于其在文化上的地位,作 为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用几近百年的才学,演绎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化涵养,用一部部的作品、一篇篇的文章,把国事、家事娓娓道来。答案(1)(示例)杨绛先生走了(2)(示例)平平淡淡的文字,传递着熊熊燃烧的生命之火,温暖着越来越多的心灵。解析(1)拟写新闻标题,要抓住新闻的导语或关键性句子,格式为:人物+事件。(2)根据文意,补写的句子应承接上文,对杨绛的作品、文章进行评论。 请你为社区布置一期主题橱窗,下面是两则已有的材料。材料一    77岁的姜彩莲和85岁的金水清是一对空巢老人。几天前,金水清发病,由于老人行动不便,就一直未上医院。老人所在街道的居家养老院服务中心接到姜彩莲老人的求助电话,立即派工作人员与志愿者陪老人去看了病。该中心主要为辖区内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紧急救助等服务。 材料二1980—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比例统计表注:当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从7%上升到14%时,社会就从“老龄化社会”进入到“老龄社会”。(1)[筛选材料]下列补充材料中,你认为对布置橱窗用处不大的一项是(  )A.新闻:《2012年世界卫生日主题:“老龄化与健康”》B.通讯:《香港人如何养老》C.调查报告:《教育专家谈隔代教育的隐忧》年 份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百分比老年人口与劳动力人口比1980年4%1∶302000年7%1∶102010年10%1∶8 D.图片:《“关爱空巢老人”志愿者在行动》(2)[选用标题]下面是根据材料一拟写的两个新闻标题,你决定选用哪一个?为什么?A.空巢老人:谁来陪我看病——养老服务中心和志愿者来相助B.居家养老中心与志愿者送空巢老人看病答:(3)[解读表格]请指出下列社区居民对材料二解读有误的一项()A.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及与劳动力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B.我国于1980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C.近年,我国的养老问题非常严峻,平均每8个劳动力就要养活1个老人。D.30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人在慢慢变老,当年的财富创造者现在需要全社会来关爱。 答案(1)C(2)(示例1)选A。因为这个标题更感人,以空巢老人的口吻求助,既打动人心,也引人深思。(示例2)选B。因为这个标题更简洁,概括出了主要事件,让人一目了然。(3)B解析(1)调查报告《教育专家谈隔代教育的隐忧》与橱窗的主题“关爱老人”没有多大的关系。(2)答案不唯一,选哪个都行,但要阐明选用的原因。(3)根据表注可知,B项解读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