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 MB
- 2022-03-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一、初读,预习诗歌读准字音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zhònghuìhèzhǎng回到农村居住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一名潜,字元亮,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开创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他生活在东晋后期,当时政治黑暗,贵族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他少年时生活豪迈奔放,志向远大。他接受了儒家的用世思想,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很希望建功立业。但由于政治黑暗,门阀制度的排挤,无法施展他的政治抱负,使他仕途不通,选择归隐。
归园田居世外桃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草,芳草凄迷,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陶渊明被戴上“隐逸之宗”的桂冠,菊花也被称为“花之隐逸者也”,菊花的品性已经和陶渊明的人格交融为一体。因此,菊花有“陶菊”的雅称,“陶菊”象征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岸骨气。
“不为五斗米折腰”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次年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的诗篇。唐代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这首诗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杂草茂盛豆苗稀疏。一大早就去锄杂草,到了月儿初升才扛着锄头晚归。起床。这里指豆苗里的杂草扛着稀疏茂盛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归途中,道路狭窄又长了好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露水沾湿衣裳不值得叹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狭窄值得。只.违背。意愿生长沾湿
“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了什么?诗人辞官归田,不善劳作、耕作效果不佳。问题探究:
归园田居“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草木丛生的田间小路上,呈现出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作者虽然劳作艰辛,内心却快乐而满足。
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官场中失去自我,要在归隐的劳动中保持高尚的节操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归园田居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诗人特写“夕露沾衣”的艰辛劳动生活,更能表明他厌恶黑暗污浊的官场生活;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却还不以此为苦,这是与污浊的官场生活对比的结果;巧妙地利用夕露沾衣这细节作烘托,更能抒发诗人讨厌官场将终生回归田园的意愿
归园田居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诗人向往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意愿没有被违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意愿没有被违背;不愿与黑暗污浊的官场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归隐后的陶渊明耕作生活如此辛苦,他本人却十分满足,你如何看待?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这首诗写了诗人归隐后日常劳作的艰辛,但他却快乐而满足,流露了诗人对黑暗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宁静田园耕种生活的热爱之情。也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品质。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陶渊明辞官的原因官场黑暗,政治上无法作为田园优美,精神上自由闲适
归园田居1.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归园田居2.描写诗人早出晚归,不辞劳苦的句子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3.反映劳作艰辛,但躬耕田园的志向不改,表达作者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4.本诗点睛之笔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思考:如何评价陶渊明的归隐?归园田居提示:有的人认为,他的淡泊值得学习;有的人认为,他这是消极逃避。课外拓展
再见再见
归园田居时代与陶渊明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最纷乱的时期:19岁,遭遇淝水之战;21岁,司马父子擅权;35岁,司马暴政引起孙恩十余万农民大起义;38岁,桓玄杀司马篡位自立;40岁,刘裕杀桓玄,弑晋安帝,立恭帝;56岁,刘裕逼恭帝禅位,篡而代之。各路人马无不是打着拥主护国的旗号,干的却是打家劫舍的勾当,真是“乱看惯了,篡也看惯了”。而且身在官场之中,更需在纷乱的政局中见风使舵,委曲求全,这对于生性洒脱、崇尚自由的渊明而言,就是一张压抑心志的大网。
一种看法:陶渊明的归隐是我国古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他积极人生的体现.古代文人所追求的人生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仕途顺畅的时候,他们要用自己的才能和力量为天下做一些好事,在仕途不畅时,就加强自我修养,独善其身.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人的榜样,他在那个时代,不能为天下做什么好事了,只好远离官场,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表现出中国古代有骨气的文人的高尚情操,因此,我认为,他的归隐决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归园田居
另一种看法:陶渊明作为一个官来说,不负责任,甚至是自私,真正的父母官宁可自己受委屈也要为百姓谋福利,他为了自己快活置一县百姓不顾,要是当时中国品德好点的官员都抱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念头跑去隐居,天下怎么办?归园田居
子曰:“君子哉蘧(qú)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孔子说:“蘧伯玉是一个君子啊!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他便隐退藏身了!”归园田居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孔子称赞他说:宁武子,世道清明,就展示自己的才华,成为一名知(智)者;世道浑浊,就装傻,做一个愚者。“做知者”是简单的,几乎大家都能做到,但是能装傻确实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吧。归园田居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归园田居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孔子说:“坚守信誉,努力学习,誓死主持正义;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起来。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归园田居
对于从政,孔子的态度向来积极而又理性。他认为人是否应该出仕为官,要看政治环境是否健康,当政者是否遵行道义。如果官府有道,就该积极出仕,发挥聪明才智。官府无道还要出仕,可能面临两种结局:一是同流合污、为虎作伥,二是仗义直行、遗祸身家。这时,最好的选择应该是选择退避,或独善其身,或另辟济世救民之道,比如读书教学。他的这种思想在《微子》篇中有过集中论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卫灵公》篇中他对蘧伯玉的称赞,也体现了这样的思想:“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述而》篇中他又赞赏地对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可见,在他看来,“邦无道则隐,邦有道则现”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既需要有对原则的坚守,也需要有变通的智慧,更要有对富贵荣华的淡泊,绝非人人可达。如果无奈而继续身在仕途,那就选择藏智示愚,“和其光同其尘”,既能自保其身待机而发,又不随波逐流助纣为虐。归园田居
课后之语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内容点析,合作探究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思考:“草盛豆苗稀”一句表明了什么?这是本诗的第一层,交代了劳动的,以及。地点劳动的收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前半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带月荷锄归”一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图”。优美的月色描写表现出作者,反而。艰辛月下归耕不以为苦享受这劳作的乐趣
相关文档
-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新闻两则 人民解2022-03-3126页
-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诗四首 使至塞上2022-03-3125页
-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凡尔赛宫》 (12022-03-3120页
-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信 客 (16)_鲁2022-03-3119页
-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北京四合院》 (2022-03-3136页
-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人民英雄永垂不2022-03-3127页
-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记承天寺夜游 (8)2022-03-3111页
-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月迹》 (11)_苏2022-03-319页
-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生物入侵者 (16)_2022-03-3122页
-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三峡 (18)_鲁教版2022-03-31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