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7 MB
  • 2022-03-31 发布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课件新人教版

  • 5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新课导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些名言都是出自于哪里?《论语》 11《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重点)朗读课文,直至成诵。品析语录体散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文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难点)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身修养,学习为人处世之道。(重点) 作者名片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作品简介本文选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儒家经典《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共20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这部著作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情况,也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文体知识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就是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对话的辑录。在中国古代,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论,多用口语,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不讲求篇章、段落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作为一种文体,语录体具有亲切、警策、精辟的特点。《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语录体 整体感知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概括本文主要讲述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本文通过孔子对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等方面的论述,阐明学习应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个方面也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等学习方法,对后世教与学的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字词学习曾子()吾()三省吾身()传不习乎()逾矩()罔()殆()箪()堪()好之者()曲肱()焉()如斯夫()笃志()论语()不亦说乎()愠()zēnɡwúxǐnɡchuányújǔwǎnɡdàidānkānhàoɡōnɡyānfúdǔlúnyuèyùn ◆通假字不亦说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悦”,愉快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匹夫不可夺志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君子乎()古义:平民百姓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古义:指有才德的人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古义:学过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古义:泛指多数,虚数今义:数词,三 ◆一词多义可以为师矣()为人谋而不忠乎()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动词,成为,做介词,替动词,了解动词,得到,懂得 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亦乐乎()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代词,指学过的知识代词,指学问和事业形容词,快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仁在其中矣()其不善者而改之()人不堪其忧()代词,它的代词,他人人不知而不愠()学而时习之()博学而笃志()连词,表转折,然而,却连词,表顺承,然后连词,表并列,又代词,这样的 ◆词类活用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学而时习之()名词用作状语,每天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名词用作状语,按时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饭疏食()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名词用作动词,吃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爱,爱好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 ◆文言句式判断句:贤哉,回也!(“也”表判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可以为师矣。(省略介词“以”后面的宾语“之”,应为“可以(之)为师矣。”)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动词(择),应为“(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说。连词,表顺承,然后。按时。同“悦”,愉快。温习。志同道合的人。介词,从。了解。生气,恼怒。指有才德的人。课文解读 1.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 2.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时习”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学习乐趣;“人不知而不愠”是为人态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孔子的弟子。多次进行自我检查。自己。谋划事情。竭尽自己的心力。诚信。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3.第二章语言有什么特点?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同时加强了语气。“吾日三省吾身”总述本段内容,下文是反省的内容。曾子从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忠实、诚信、学习。 4.“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不能。因为这三个句子针对的对象是“他人”,接着是“朋友”,然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个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这种高尚品质。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立身,指能有所成就。迷惑,疑惑。上天的意旨。顺从。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越过。法度。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思想境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原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5.孔子在第三章阐明了什么道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温习,复习。学过的知识。得到。动词,做。介词,凭借。 6.“温故”和“知新”是什么关系?“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只有在温习学过的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连词,表转折,然而,却。副词,就。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疑惑 7.第五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了什么学习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语气词,啊。即颜回,孔子的弟子。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也有用芦苇制成的。能忍受 8.第六章中孔子为何认为颜回是贤明之士?因为颜回能够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生活疾苦,并且带着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生活。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知道。比不上,赶不上。喜爱,爱好。以……为快乐。 9.第七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揭示了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揭示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知识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吃粗粮。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弯着胳膊。 10.请简析第八章孔子所阐述的观点。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义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几个人,不一定实指三人。于此,意思是在其中。好的方面,优点。连词,表顺承,然后。 11.请简析第九章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该句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还要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指逝去的一切。代词,这,指河水。停,停止将逝去的一切比作河流,说明时间一去不返。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忠告自己,也在忠告弟子和后人,要珍惜大好时光。 12.谈谈你对第十章的理解。孔子在河岸上,一定是仰观俯察,再看河中的流水,因而兴起感叹。他所说的“逝者”,没有特定的所指,包罗万象。就天地而言,孔子仰观天文,想到日月运行,昼夜更始,便是往一日即去一日;俯察地理,想到花开木落,四时变迁,便是往一年即去一年。天地如此,生活在天地间的人,亦不例外。人自出生以后,由少而壮,由壮而老,每过一日,即去一日,每过一岁,即去一岁。天、地、人如此,因而万事万物皆不例外。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指军队。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用比较来说明,即使是普通人,也是有坚定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志向是很困难的。这句话反映出孔子对“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 13.请解读第十一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中的“夺”字。“夺”原意是“夺走”,这里是“改变”的意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三军中最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即卜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广泛。坚定。 14.怎样理解第十二章中子夏说的“博学而笃志”?“博学”指广泛学习从而学问渊博,“笃志”指要有坚定的志向。整句的意思是既要广泛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指学习要既博又专。 深入探究1.第八章中,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该章把高尚的情操寓于详细的叙述之中,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说明孔子确实是发自内心地快乐。同时又运用了比喻,将“不义而富且贵”比作“浮云”,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坚持道义的坚定信念。 2.《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你觉得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例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论语》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阅读《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结构梳理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勤奋好学谦虚进取修身养性 艺术特色1.语言简洁,生动传神。每一章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但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用“乎”“矣”“也”等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于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句式的变化也很生动:有的是排比、反问句,对弟子作耐心的启发;有的是对偶句,从正反两方面道出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有的是以感叹句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2.思想深刻,富有哲理。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谦虚好学、求学为乐的学习态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重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影响至今,成为现代人做人和学习的基本准则。这十二章的各章语录都可以算作格言,这些格言具有简练晓畅、语意含蓄、富有哲理的特点。 拓展迁移言志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选自《论语》) 【译文】颜渊、季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怨恨。”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老人(能够)安享晚年;平辈的人(朋友)(能够)信任我;年轻的子弟们(能够)怀念我。 课后作业1.背诵全文。2.课外阅读孔子《论语》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