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00 KB
  • 2021-10-22 发布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七年级期中语文试卷(无答案)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山东济南历下区初一上学期中语文试卷 一.基础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下列间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粗犷(kuàng) 澄清(chéng) 徘徊(huí) 咄咄逼人(duō )‎ B. 棱镜(léng) 祷告(dǎo) 镶嵌(xiāng) 混为一谈(hún)‎ C. 着落(zháo) 静谧(mì) 荫蔽(yìn) 小心翼翼(yì) D. 争执(zhí) 企盼(qǐ) 绽开(zhàn) 人声鼎沸(dǐ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云宵 绿茵茵 呼朋引伴 疲卷不堪 B. 取决 软棉棉 淅淅沥沥 各得其所 C. 搓捻 水龙头 油然而生 截然不同 D. 烂漫 一霎时 喜出忘外 人迹罕致 ‎3.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经过老师的悉心点拨,他心里忽然觉得恍然大悟。 B.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许多同学处心积虑,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航空模型。‎ D. 对于经典名著,他总是不求甚解,反复仔细地阅读。 D.如今的济南无论从人民生活,还是整个城市的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新中国70华诞之际,华夏大地奏响雄浑壮美的奋斗交响曲。 B.11月2日,来自五湖四海的大约2万名左右马拉松跑友齐聚泉城,马力全开,嗨爆济南!‎ C. 每当《我和我的祖国》旋律响起时,都使我充满着自豪感。 D.请大家游泳时注意安全,避免不要发生意外。‎ ‎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 是题目。 B.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常见的谦称有家君、贤弟等,尊称有令尊、令郎等。‎ C在诗歌中,“鸿雁”常常是书信的代名词,寄托着诗人真切的思念和美好的期盼。 D同窗,(旧时对同学的称呼,意思是同在一个窗下念书的人。‎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6.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思而不学则殆 殆:疑惑 B.人不堪其忧 堪:能忍受 C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快乐 D.逝者如斯夫 逝:往、离去 ‎ ‎7.下列格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愠 B.学而不思则罔 则 是无信 C.回也不改其乐 择其善者而从之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学而时习之 ‎8.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B.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思考比学习更重要。 C.选文中,孔子特别赞赏自己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包含了孔子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叹。‎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共9分)‎ 管宁割席①‎ 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②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③出看。宁割席④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①选自《世说新语笺疏》。席:坐席,古人席地而坐②轩冕:轩,车子。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冕,帽子。古代大夫以上的官乘轩服冕,此处指贵官。③废书:放下书。‎ 9.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宁 读 如 故 歆 废 书 出 看 ‎10.用现代文翻译下面句子。‎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从管宁身上学到了什么?‎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1. 诗歌首句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景物______、______描绘出南国的______(季节)景象,烘托出一种_______的气氛。‎ ‎1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6)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中描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子曰: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5.名著阅读(5分)‎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一一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1)本文选自___(作者)的《___》(作品集)。‎ ‎(2)文中的“他”是指___,从选文来看,“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3)仿照下面画线句,补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中国梦”催生“济南梦”,激发“我的梦”。梦想给予拥有者强大的力量,中华民族因为梦想而在世界之林中跃马扬鞭,日新月异;济南会因为梦想而在群山环绕中振翅飞翔,傲视群雄;我会因为梦想___,___。‎ 三.课内现代文阅读(12分)‎ 散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至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这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 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随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我的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6.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全文的内容。‎ ‎(2)文章第④节属于哪种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17.下面两句话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品质?‎ 我说:“走大路。”‎ ‎(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我:___‎ 母亲:___‎ ‎18.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四、现代文阅读(20分)‎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 ‎①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②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③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④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⑤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 滔滔不绝的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 ⑥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 ⑦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如令想来,当初的“凶”何尝不是一种负责。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还有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的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⑧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的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⑨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有删改)‎ 19. 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梳理文章内容。‎ 回忆内容 当时的印象或受益之处 相貌神态,上课发怒 凶 提高了“我”对国文的兴趣 修改作文 ‎20.分析文章第③段刻画国文老师形象的用意。‎ ‎21.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赏析。‎ ‎22.文章第⑨段意蕴丰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23. 作文。‎ 请以《那一次,我流泪了》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