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22 KB
  • 2021-10-22 发布

2020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学期知识点梳理归纳汇总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初中地理上册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册 一、地球与地图 1. 地球的形状: 两极稍扁, 赤道略鼓, 不规则的球体。‎ 2. 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 6371 千米; 赤道周长:‎ ‎4 万千米; 地球表面积: 5.1 亿平方千米。‎ 3. 经线与纬线的特点, 经度与纬度和半球的划分。‎ 4. 地球自转、公转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5. 地图三要素: 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6.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7.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 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 养 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二、海洋与陆地 1. 海陆分布:‎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 海洋占地 球表面积的 71% , 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 29%。(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① 七大洲: ( 面积从大到小)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② 四大洋: ( 面积从大到小)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 洲界: 亚洲与非洲: 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与南美洲: 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欧洲: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1. 海陆变迁:‎ ‎(1)改变地表的作用有来自内部( 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 和来自外部( 流水、风力、海浪和冰川) 两种。(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a) 地中海 — 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b)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3)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 三、天气与气候 1. 多变的天气:‎ (1)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 是易变的; 气候是长期的( 多年的) 大气平均状况, 是稳定的。‎ (2)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 气温的变化: ① 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 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 2 小时左右( 14 时) ;‎ 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会计算气温日较差)‎ ‎② 气温的年变化: 一年中, 北半球气温, 大陆上 7 月最高, 1 月最低; 海洋上 8 月最高, 2 月最低; 南半球则相反。( 会计算气温年较差)‎ ‎③ 五带中, 热带气温变化最小, 温带寒带较大。‎ (2) 会使用气温资料, 绘制气温曲线图, 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1)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 低纬度气温高, 高纬度气温低。( 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② 同纬度地带, 夏季陆地气温高, 海洋气温低; 冬季陆地气温低, 海洋气温高。‎ ‎③ 在山地, 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海拔每升高 100 米, 气温约下降 0.6℃ )‎ 1. 降水与降水的分布 (1) 降水的形式: 雨、雪、冰雹。‎ (2) 会使用降水资料,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并读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3) 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 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① 从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② 在南北回归线附近, 大陆东岸降水多, 大陆西岸降水少。‎ ‎③ 在温带地区, 大陆内部降水少, 沿海地区降水多。‎ ‎④ 在山地, 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降水少。‎ ‎⑤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赤道附近; 最贫乏的地区是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⑥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 最少的地方是阿塔卡马沙漠。‎ 1. 世界的气候 (1) 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 寒带气候;‎ 温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2) 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 大陆东岸: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西岸: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1) 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2) 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四、居民与聚落 ‎( 一) 人口与人种 1. 运用地图、资料, 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1) 人口自然率=出生率- 死亡率 (2) 人口的分布: 人口密度 = (人/平方千米)‎ (3) 人口分布 a) 人口稠密区: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欧洲 、北美洲东部;‎ b) 人口稀疏地区: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 如撒哈拉沙漠、大洋洲西部沙漠;‎ 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 如亚马逊平原;终年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如北冰洋沿岸;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如青藏高原。‎ 2. 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3. 乡村人中向城市迁移。‎ 4. 世界三大人种特点, 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1) 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 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来 划分。‎ (2) 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白种人: 欧洲、西亚、北非、美洲、大洋洲;‎ 黄种人: 亚洲、北美洲北部、南美洲的部分地区 ; 黑种人: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洋洲西北部。‎ ‎( 二) 语言和宗教 1. 语言: 世界主要的语言( 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的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 东南亚部分地区;‎ 英语: 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 俄罗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 ;‎ 法语: 法国、非洲一些国家;‎ 阿拉伯语: 西亚、北非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2. 宗教 (1) 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基督教: 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形成于亚洲西部, 目前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 伊斯兰教: 教徒被称为穆斯林, 产生与阿拉伯半岛,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 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佛教: 创始于古印度,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 (2) 我国维吾尔族、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 藏族、蒙古 族多信仰喇嘛教( 佛教中的一派) 。‎ ‎( 三) 聚落 1.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 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保护世界遗产的意义: 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 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 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五、发展与合作 1. 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 ---200 多个 (1) 面积居世界前六位的国家: 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2) 人口超过 1 亿的国家。( 10 个) ‎ (3) 地跨两洲的国家: 埃及( 亚洲非洲) 、土耳其( 亚洲欧洲) 、俄罗斯( 亚洲、欧洲) 、美国( 北美洲、大洋洲) 、巴拿马( 南美洲、北美洲) 。‎ (4) 国界: 地图上一国与邻国或公海之间的界线, 是国家主权范围的界线。国界是人为划分的, 有的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 有的依据民族、语言、宗教等来划分。‎ (5) 领土: 国界范围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 2.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1) 划分: 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2) 运用数据和实例, 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差异。— (南北差异)‎ (1) 知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发达国家: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 澳大利亚、新西兰例外 --- 在大洋洲) — “北”‎ 发展中国家: 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南部 — “南”‎ ‎“南北对话”—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上的商谈。‎ ‎“南南合作”—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南北之差”—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别。‎ 1. 国际合作 联合国 总部: 美国纽约。‎ 宗旨: “促进国家发展, 维护世界和平” 。‎ ‎6 个主要机构 ‎5 常任理事国( 中、法、俄、英、美)‎ 世界贸易组织 总部: 瑞士日内瓦, 中国于 2001 年 12 月正式加入 宗旨: “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福利进步, 主张贸易自由与公平”‎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和平、友谊、进步 国际红十字会 人道主义 八年级上册 一、从世界看中国 ‎(一)辽阔的疆域 1. 我国的地理位置: 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位于亚洲的东部, 太平洋的西岸。‎ 2. 国土辽阔: 陆地领土面积 960 万平方千米, 仅次于 俄罗斯和加拿大, 居世界第三位。‎ ‎① 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 20000 多千米, 邻国 14 个 ‎( 东朝鲜、北蒙古, 东北、西北俄罗斯, 西部哈、吉、塔、阿、巴, 西南印度、印尼、不丹, 南部缅、老、越) 。‎ ‎② 我国领土四至: 最北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 中心线交汇处, 最南是曾母暗沙( 南北纬度相差 49‎ 度, 距离相离 5500 千米, 因而产生了季节差异) 。‎ 最东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 最西是帕米尔高原( 东西经度相差 60 度, 距离相距 5000 千米, 因而产生了晨昏差异) 。‎ ‎③ 临海( 从北到南) :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领海及内水面积 37 万平方千米, 海域面积 300 万平方千米; 我国最大的盐场是长芦盐场, 最大的渔场是舟山渔场。‎ ‎④ 海岸线长 18000 多千米, 主要岛屿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 有六个海上邻国( 自南向北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 1. 行政区划行政区: 我国的行政区域分为三级: 省、‎ 县、乡, 我国共 34 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 23 个省、5‎ 个自治区、4 个直辖市、2 个特别行政区。我国的首都是北京。‎ 本节重点: 熟记 34 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位置分布与大概轮廓( 即课本 7 页图 1.7)‎ ‎( 二) 众多的人口 1. 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 12.95 亿, 占世界人口 1 以上, 我国人口增长较快, 我国人最多的省是河南省, 人口最少的省是澳 门, 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 面积最小是澳门。‎ 我国的人口政策是: 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 ‎① 我国人口的国情是: 人口基数大, 增长速度快, 人口东多西少。决定了我国人口政策是计划生育。‎ ‎② 会计算人口的密度( 人口密度=该地区的总人口数 ‎( 人) /该地区的总面积( 平方千米) )‎ 2. 人口东多西少: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 500-600 人每平方千米) , 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 10 人每平方千米) , 面积 57%, 人口仅占 6%, 东西人口分界 线: 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腾冲县。‎ ‎( 三) 多民族的大家庭 1. 民族构成: 我国共有 56 个民族, 其中汉族人口最多, 占总人口数的 92%, 其它 55 个民族占总人口的 ‎8%, 所以称为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中, 人口最多的是 壮族, 有 1500 多万人, 人口 400 万以上的民族有:‎ 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等。‎ 1. 民族分布: 特点( 大杂居, 小聚居) 汉族的分布遍 及全国各地, 以东部和中部为集中,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2. 民族政策: 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区域自治。我 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传统的体育活动, 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很多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 二、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 ‎(一)地势和地形 1. 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 地势西高东低并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 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 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界线: 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 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 山、雪峰山。( P23 活动 1——4)‎ 1. 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 第一阶梯主要有青藏高 原; 第二阶梯包括: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 第三阶梯包括: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掌握: 课本 P22 图 2—2、24 页图 2—4。‎ 2. 我国的主要山脉:‎ ‎⑴ 东北--西南走向, 最西列是大兴安岭- 太行山- - 巫山- 雪峰山; 中间- 列是长白山- 武夷山; 最东列是台湾山脉, 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 峰。‎ ‎⑵ 东西走向, 最北列是天山- 阴山; 中间- 列是昆仑山- 秦岭; 最南列是南岭。‎ ‎⑶ 西北- 东南走向, 主要有阿尔泰山, 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多在我国西部。‎ ‎⑷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山脉, 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8 米为世界最高山峰, 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⑸ 南北走向, 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6. 我国的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 原, 云贵高原;‎ 我国的三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柴达木盆地, 四川盆地;‎ 我国的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7. 山区面积广大 ‎( 二)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1. 我国气温的特点: 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约 50℃); 夏季南北温差不大, ( 仅 12℃) 全国普遍高温。‎ 2.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北→南) 寒温带、中温带、暖 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高原气候区) 。‎ 3. 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 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 地区) 分布的总趋势是: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4. 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我国分为四大干湿地区: 干旱区, 半干旱区, 半湿润区, 湿润区。‎ 5.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是以夏季风能够影响的地 区为标准划分的: 其界线为: 大兴安岭——阴山——‎ 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P39 图 2——‎ ‎21) 。‎ 1. 我国季风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雨热同期( 夏季高温多雨) 。‎ 2.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东部地区: 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西北地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 青藏地区: 高原山地气候。‎ ‎( 三) 河流与湖泊 1. 知道内流区与外流区的概念及界线( 季风界线) 知道我国的主要河流。‎ 外流区域: 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 东端) 一线。‎ 分界线: 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 占全国总面积: 2/3。‎ 1. 主要大河 流入太平洋: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海河、辽河、澜沧江( 境外称湄公河) 。‎ 流入印度洋: 雅鲁藏布江( 在印度境内称布拉马普特拉河) 、怒江。‎ 流入北冰洋: 额尔齐斯河。‎ 2. 黄河的治理:‎ 3. 黄河概况: 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 呈巨大“几”字型, 向东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九省区, 注入渤海; 黄河上游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龙羊峡) , 中游则修渠灌溉( 塞上江南 宁夏平原) , 由于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 致使下游形成地上河。‎ 1. 长江概况: 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东 雪山西南侧( 正源沱沱河) , 流经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 11 个省区, 注入东 海。( P53 图 2、36) 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长度最 长, 流域面积最广, 流量最大( 上游: 源头——湖北宜昌; 中游到江西湖口; 下游至入海口) 。‎ 2. 开发:‎ (1) 水能宝库: 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上游河段( 源头——宜宾段和三峡段) , 蕴藏量占全国的 ‎1/3, 可利用量占全国的一半。‎ (2) 黄金水道: ① 干流横贯东西,宜宾以下四季通航;‎ ‎② 干支流航程近 8 万千米,占全国的 2/3,货运量约占全国的 60%。‎ 3. 治理:‎ (1) 长江洪涝发生原因:‎ ‎① 夏季降水集中, 汛期长、水量大;‎ ‎② 有三大洪水来源( 宜昌以上的长江上游干支流; 中游南面的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水系; 北面汉江) ;‎ ‎③ 社会原因: 围湖造田、滥伐森林、陡坡开荒等。‎ (1) 治理措施:‎ ‎① 加固江防大堤;‎ ‎② 兴建一批分洪, 蓄洪工程;‎ ‎③ 修建许多水库;‎ ‎④ 重点治理一些河段( 如荆江, 川江等) ;‎ ‎⑤ 在长江上游大力植树造林, 保持水土, 禁止乱砍滥伐森林、滥垦草地、过度放牧、破坏生态环境;‎ ‎⑥ 禁止围湖造田, 政府应实施平垸行洪政策, 落实移民建镇计划, 帮助农民发展替代产来, 减少抗洪压力; ‎ ‎⑦ 教育人们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⑧ 建设一些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 1. 京杭运河:‎ (1) 起、终点 : 北京到杭州 地位: 世界开凿最早, 最长的人工运河长度: 1800 千米 (2) 经过省、市: 京、津、冀、鲁、苏、浙 沟通水系: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1) 航运量: 浙江、江苏境内的运河段, 仍是重要的运 输线, 年运输量在内河航运中仅次于长江。‎ 三、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1 定义: 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能的都是自然资源。‎ 2. 分类:‎ (1) 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 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属可再生资源。( 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 (2) 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 ‎( 石油、矿产资源等)‎ 3. 特点: 资源丰富, 人均不足。‎ ‎( 二) 土地资源 1. 利用类型: 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1. 利用特点: 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 地、林地少, 难利用土地多, 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2. 分布: 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 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 400mm 的西部内陆地区。‎ 3.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2) 基本国策: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切实保护耕地。‎ (3) 全国土地日: 6 月 22 日。‎ ‎( 三) 水资源 1. 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最多的是冰川, 人类可以利用的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配很不均匀。‎ (1) 从时间分配看, 夏季我国降水集中, 冬春季则降水 少。‎ (2) 从空间分配看, 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的有效办法。‎ (3) 南水北调的路线和意义。‎ 1.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1. 交通运输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交通运输又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四大米市: 无锡、芜湖、九江、长沙。以茶换马: 甘肃天水。‎ 2. 铁路线、公路线、航线以及航空线是我国经济发展 的“生命线”。‎ 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大, 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 络密度较小。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1. 我国的铁路干线 (1) 东西: 京包-包兰线; 陇海-兰新线;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2) 南北: 京哈线; 京哈线; 京广线; 京九线; 焦柳线; 宝成-成昆线。‎ (3) 青藏铁路。‎ 2. 交通枢纽: 北京、郑州、徐州、兰州、株洲、成都等经过的铁路线。‎ 3. 交通方式的特点 4.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贵重或者急需的货物而又数 量不大的用航空运输; 容易死亡或者变质的货物, 多用公路; 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 一般选择铁路或者水运。‎ ‎( 二)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 定义和分类: 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 统称农业。‎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分为种 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1. 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 水稻、小麦——南宜水稻北宜麦) 、油料作物( 长江油菜带、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 、糖料作物( 南种甘蔗北甜菜) 、棉花( 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 2. 农业分布 (1) 种植业: 东部半湿润和湿润和平原地区,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为水田, 以北是旱地。‎ (2) 牧业: 西部的高原和山地, 四大牧区: 新疆牧区, 西藏牧区, 青海牧区, 内蒙古牧区。‎ (3) 林业: 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 东南部人工林区。‎ (4) 渔业: 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3.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 三) 工业和分布与发展 1. 定义和分类: 工业生产主要是从自然界取得自然资源, 以及对原材料( 矿产品、农产品) 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 1. 地位: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 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2. 工业的分布 (1) 沿铁路线, 江河和沿海分布。‎ (2) 工业基地: 沪宁杭( 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 辽中南( 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 京津唐(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 珠江三角洲( 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 。‎ 3. 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 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 (1) 特点: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比重大;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产品更新换代快。‎ (2) 分布: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 呈现大分散, 小集中的分布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