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54 KB
  • 2021-10-22 发布

人教语文七上郭沫若诗两首课时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材分析:‎ 这两首诗都是郭沫若先生的早期诗作,当时他的作品常常借用神话传说,加以再创造,从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作品中大胆的想像、奇特的构思,正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这两首诗歌都有这些特征:《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静夜》先描绘静谧的夜景,然后放飞想像,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所以教学时要通过朗读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同时,能让学生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 ‎ ‎ 教学目标:‎ ‎1、              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2、              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              了解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 ‎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 ‎2、              在熟读美读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复述、扩写、改写等再加工创造。‎ ‎ ‎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钢琴曲〈星空〉、二胡曲〈月夜〉,学生查阅郭沫若及诗集〈星空〉的有关资料。‎ ‎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 夜空,是那样神秘,又是那样亲切。远眺夜空,总会勾起人们无尽的幽思遐想。诗人郭沫若不仅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己的心灵感受夜空。〈天上的街市〉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心中所向往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 ‎ 二、         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并按“名、时、地、作、评”确定记忆重点。‎ ‎ ‎ 三、朗读体验 ‎1、              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并用铅笔做上记号。‎ ‎2、              学生朗读,课件打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让学生对照。‎ ‎3、              叫一个朗读较好的学生,配上音乐〈星空〉,诵读过程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仔细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4、              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同时充分调动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诗里的想象世界。‎ ‎5、              全班有感情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 ‎ 四、探究讨论 ‎1、              课件打出问题组,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①本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②课文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神话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③这些想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 ‎ 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归纳明确:‎ ‎①街灯(联想)      明星(想象)      天上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     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 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 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 ‎ ‎②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 ‎ ‎③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 ‎ ‎④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 ‎ 五、背诵诗歌,体味语言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同时仔细体味诗歌语言好在哪里,并举例说明。‎ 不求谈得多么全面,只要谈出自己的体会即可。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等。‎ 小结: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2、              用自己的话把诗歌的想象世界写出来。‎ ‎ ‎ 第二课时 一、导语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这样月光如水的晚上,你会有哪些遐思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这节课,让我们再随同诗人观赏奇景,驰骋想像。‎ ‎ ‎ 二、朗读品味 ‎1、              听〈静夜〉诗歌朗诵,配上二胡曲〈月夜〉。‎ 思考:这首诗哪部分是写实,哪部分是想象?写实与想象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节属想象,无论是写实还是想象,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2、              学生自己朗读第一节,描述一下作者所描绘的夜景景象。‎ 这是一个“平和洁净”的世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翠绿的松林,还有旁近的村庄。月色白而淡,是一种朦胧的美;松林绿而浓,有一种苍劲之美。夜空明净,月朗星稀,抬头还可依稀瞧见团团白云,更有几点星星点缀天幕,似从白云缝隙漏出……环境非常“雅”,而这种“雅”的氛围,是一种俗心难成的无言的教化。‎ ‎3、              在这样的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第二节开头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象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的海雾,想像着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 诗人面对缥缈的星空,浮想连翩。晴夜高穹,银河该在何处?站在村边松林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白色迷蒙,如烟、似雾,虚幻空灵。而银河岸边,只怕有一位鲛人对月伤心,泣泪而成珠。写作本诗时,已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 ‎4、              多么奇瑰的想像,你能结合诗的意境,发挥你的想像,探究出诗人所“泣”的内容吗?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或者是无穷的思念?‎ 先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和注释来理解。接着让学生发挥想像,畅所欲言,然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理解。最后明确: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这正是诗歌的留白艺术。我们可以联系诗人当时的心境、处境,当时的社会现实,来填补这未说出的内容——是怀恋亲人,期待着即将来到的甜美的团聚;是思恋家园,期待着它们走出愁雾早见清朗;是孤独、无望,期盼美好自由温柔的人间——总之,这空白可填的有很多,它包含着诗人对祖国、对家园、对人民的一片深情。不同的人读着会联想出不同的美好答案。‎ ‎ ‎ 三、朗读探究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 让学生谈谈,然后明确: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把握好诗歌美好、恬静、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              请同学朗读,思考: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的景便没有活 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 ‎ 四、比较阅读 ‎   两首诗歌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   可从内容、意境、语言、写法等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五、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 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 牵牛花开放了…… ‎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小结:多么奇妙的想像,多么美好的诗歌,请大家课外阅读〈星空〉,诗歌能让你更加领略生活的美好!‎ ‎ ‎ ‎ ‎ 教后反思:‎ 学生还是很喜欢这两首诗的。让他们谈更喜欢哪一首这个环节很出彩,学生大多能谈出自己的感受,尤其是对第二首留白艺术的认识分析很让我意外。他们在这课还是有所获的。这也提醒我,新教材不能过于强调学生的体悟,只在学生感受的层面上做文章,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有所提升,教师应该有适当的点拨和传授,以期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