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3 MB
  • 2021-10-25 发布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 3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第 19 课 清朝前期社会 经济的发展 请同学先欣赏一下清代徐扬的 《 盛世滋生图 》 从图中可以看出清朝是非常繁华的,各个方面看着都是非常发达的,但是清朝作为中国最后的一个王朝,清朝前期是我渐渐落后世界脚步的阶段,肯定存着不少的不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因素。让我们一起走进 19 课,发掘下其中的 ……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册封达赖五世为 “ 达赖喇嘛 ” 册封班禅五世为 “ 班禅额尔德尼 ” 1727 年设立驻藏大臣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伊犁将军 平定噶尔丹叛乱, 设乌里雅苏台将军 颁布颁布 《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29 条 1684 年,设台湾府 清朝前期皇帝在位期间大事串联( 基于 19 课 ) 温故知新 台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在台湾建制 西藏 册封达赖和班禅 设置驻臧大臣 颁布 《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29 条 新疆 平定噶尔丹及大、小和卓叛乱 设置伊犁将军和哨所 疆域 范围: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清朝前期为我国的领土完整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经过清初的恢复,社会经济在清朝前期得到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据历史学家研究,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有什么新的发展变化?人口增长的情况如何? 康熙南巡苏州图 学习目标 1. 掌握清朝前期 统治者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采取的措施, 了解重视 农业生产的原因; 2. 了解 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 认识 清朝前期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 。 1. 背景(或原因) ( 1 )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 2 )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耕织图 焦秉真 清代 《 皇帝亲耕图 》 2. 政策:顺治、康熙、雍正、乾隆 诸位帝王,都十分 重视农业生产。 措施:( 1 )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 2 ) 治理水利 ; ( 3 ) 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3. 作用:使农业 生产 很快 得到 恢复 ,并有了较大的发展, 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当时在南方很多地区种植双季稻,在河北有大批旱地改为水田种水稻,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原产于 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 明代引入中国 后,到了 清代 得到大面积的 推广 。此外, 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也在更多的地方 推广 。 相关史事 4. 农业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 1 )耕地方面: 清朝前期,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 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 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 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 到 乾隆末年 ,全国的耕地面积 比明朝 鼎盛时期 增加了近 3 亿亩。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清朝开荒执照 ( 2 ) 水利兴修方面 对 黄河、淮河等 大河以及大运河 进行 治理 ,还组织人力 修建 了许多 堤坝、渠堰、海塘等 水利工程。 黄河山东段至聊城至河口地区河汛图 清朝治水图 ( 3 ) 粮食种植方面 ② 经济作物的种植 也 有 了较大的发展, 品种增加 ,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① 改进 种植 技术 , 改良 新 品种 , 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作用) 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棉花 甘蔗 烟草 药材 4. 意义 ( 1 ) 农业生产的发展,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 ( 2 ) 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 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花卉 清代水果 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已经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有 “苏湖熟,天下足” 的谚语。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了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致出现了 “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 相关史事 ( 1 )概况: 清朝前期 ,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 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 ( 2 )表现 ①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 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 手工业的发展 清朝纺织工场 表现:② 当时已 出现 了比较成熟的 手工业工场 ,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例子: 如 江宁(今江苏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 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佛山镇 经营棉织业的 手工工场 达 2500 家,织工超过 50000 人。 佛山镇 请同学们欣赏一下乾隆南巡图,感受下清朝的繁华。 ( 1 )概况: 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 ( 2 )表现 ① 陆路和水运 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 商品贸易 十分 兴盛 。 形成了 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 商业网 。 ② 一些原来的 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 2. 商业的发展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前门街市图 清代繁华苏州 清代景德镇瓷器 吴江县( 江苏省 ) 的 盛泽镇 ,出现了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的景象; ( 图为盛泽 ) 湖北的 汉口镇 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 “ 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 的都会。 表现 ③ 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 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 乾隆时期 的 苏州 ,据记载已拥有 “十万烟火”, 财富“ 甲于天下 ”,有的地段“ 地值寸金 ”。 清代苏州城西水畔戏台 苏州码头停靠着无数运粮的漕船 ( 2 )表现 ④ 在 商业活动中 , 形成了 一些大的 商帮 ,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例如, 山西商人组成 的 晋商 ,主要 贩卖粮食、食盐、绸缎 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 “票号”, 便于货币流通。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清代晋商商铺和住宅代表 与晋商相匹敌的是 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 的 徽商 ,他们主要从事 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 等行业的经营活动。徽商贾而好儒,富甲一方。 作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徽商大宅 晋商代表 徽商代表 胡雪岩 明朝鼎盛时期: 1 亿多。 三、人口的增长 康熙时 : 1.5 亿 , 乾隆末年 : 3 亿 连年战乱 明末经济衰败 明末人口锐减。 清初统治者措施 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 1∕3 。 1. 人口增长的原因 清前期统治者采取 一系列 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 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材料一:清朝前期我国人口统计简表 时间 全国人口统计数 顺治 18 年( 1661 年) 1920 万人 康熙 9 年( 1670 年) 1939 万人 乾隆 8 年( 1743 年) 15000 万人 乾隆 59 年( 1794 年) 31000 万人 材料二: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简表 时间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 顺治 18 年( 1661 年) 6.88 亩 康熙 60 年( 1721 年) 8.26 亩 雍正 12 年( 1734 年) 8.13 亩 乾隆 49 年( 1784 年) 2.51 亩 18 世纪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因此人均粮食产量反而呈现回落趋势。 2. 影响 ( 1 ) 积极 影响 : 增加了劳动力 , 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 ( 2 )消极影响 ① 人口密度加大, 人地矛盾 逐渐 突出 ; ② 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 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③ 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 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人口众多与水土流失 康熙时期国库充盈 清初,统治者注重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康熙时期,朝廷每年的财政收入约 3000 万两白银,最高的年份达到 4736 万两。财政收入增多,国力大为增强,为国家的安定提供了财政上的保证。 知识拓展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繁荣;推动了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手工业有很大发展, 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如佛山镇等。 原因: 清初的统治者 认识到恢复经济的重要性, 重视农业生产 , 推行垦荒政策 。 商业:陆路和水运贸易兴盛,形成商业网;农村地区形成工商业市镇,如盛泽镇、汉口镇;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商业活动中形成一些大商帮(晋商、徽商),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 人口的增长 原因:清前期统采取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表现: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修建水利工程;粮食量大幅度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影响:人地矛盾突出;水土流失,地力下降;人口造成社会压力, 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 1. 阅读下表并回答问题。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 年(顺治十八年) 5 493 576 1685 年(康熙二十四年) 6 078 430 1724 年(雍正二年) 6 873 914 1766 年(乾隆三十一年) 7 414 495 1661 年到 1766 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答:这一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清朝前期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稳定的社会环境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农业耕作的科技水平较低。 课后活动 2. 从国外引进的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在清朝时得以普遍种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一下,这些作物的种植与清前期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 课后活动 答: 明朝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国外引进了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粮食作物 , 清朝前期 ,在中国得到了 大面积推广 ,与中国传统的农作物水稻、小麦相比,他们耐干旱,耐盐碱,生长周期短,易于种植,而且单位产量非常高,这就使得有限的土地能生产处更多的粮食,也就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所以说,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的推广是促进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 1. 清朝前期,主要经济成分(  ) A.小农经济 B.工商业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2. 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A 基础巩固 B 3. 如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4. 乾隆时期哪座城市拥有“十万烟火”“地值寸金”( ) A. 北京 B. 南京 C. 杭州 D. 苏州 D D 5. 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答:( 1 )清初 的 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 2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 诸位帝王,都十分 重视农业生产。 具体措施:( 1 )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 2 ) 治理水利 ; ( 3 ) 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6. 人口的快速增长给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答: ① 人口密度加大, 人地矛盾 逐渐 突出 ; ② 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 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③ 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 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综合提升 图一 清代农业生产图 图二 景德镇瓷器生产场景图三北京前门街市 ( 2 )通过图片,请指出清初经济发展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各举一例说明。并分析下经济发展的原因? 答:农业:水稻等粮食作物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手工业工业水平有了新突破;商业:商业贸易更兴盛,出现了商业网。 原因:清楚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