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48 KB
  • 2021-10-25 发布

人教版七上历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练习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选择题 1.(湖北黄冈浠水期末)“不惧险阻迁洛阳,力主改革学汉化,汉语汉服皆登场,改姓联姻礼 孝扬”。这首歌谣颂扬的是 ( ) A.商鞅 B.曹操 C.苻坚 D.孝文帝 2.(河北石家庄期末)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 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洛阳的人口达到五十万左右。城中有很大的市 场,汇集了四方的商人。由上述材料可知洛阳成为宏伟壮观城市的原因是 ( ) A.佛教的兴盛 B.人口的增加 C.商业的繁荣 D.孝文帝的迁都 3.(四川泸州模拟)抓住特征,根据独特之处来加深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比如 383 年、494 年、626 年都是“一肩挑两头”(中间一个数字,挑左右两个相同的数字)的年代。 你会把 383 年和哪一场战役联系在一起呢 (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城濮之战 4.(安徽亳州蒙城期末)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表述正确的是 ( ) A.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B.为统一全国做好了准备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抵制了佛教的发展 5.(江苏淮安模拟)某同学在预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这一单元时, 做了几张卡片用来方便记忆。其中一张与史实不符,这张卡片是 ( ) 6.(辽宁鞍山期末)你们班的四位同学在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争论,你赞同他们 四人中的哪个 ( )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2 B.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7.(福建福州模拟)北魏时期,促使鲜卑族从语言、服饰、姓氏到思想观念与汉族日趋一致的 改革是 (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大化改新 D.戊戌变法 8.(江苏徐州模拟)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①②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 ) A.东汉 东晋 B.东汉 南宋 C.蜀 东晋 D.蜀 西夏 9.(江西模拟)中国历史悠久,朝代众多。下列几组朝代基本并存的一组是 ( ) A.西周与东周 B.西晋与东晋 C.南朝与北朝 D.北宋与南宋 10.(山东潍坊中考)史载,孝文帝雅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 ( ) A.独尊儒术 B.实行汉化 C.开发江南 D.科举取士 11.(云南昆明中考)“由平城迁都到洛阳,改鲜卑族姓氏为汉姓,讲汉语,穿汉服”。材料 反映的是 ( ) A.齐国管仲改革 B.秦国商鞅变法 C.楚国吴起改革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2.(福建龙岩)历史老师制作了一则谜语,谜面是: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打一 历史事件)。这则谜语的谜底应是 (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人藏 D.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13.(山东潍坊中考)观察右图“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是 ( ) 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B.穿汉服显示贵族身份 C.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D.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 3 14.(福建泉州中考)下列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无关的是 ( ) A.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洛阳的地理位置优越 C.为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D.为逃避北方连年战乱 二、非选择题 15.(江苏南京)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 材料二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 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 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三 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 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 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大—统”之梦》 请回答: (1)材料一示意图中的①②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西周的建 立者是谁?据材料二,归纳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的作用。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秦朝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是什么?汉武帝选择 的“统治思想”是什么?举两例说明“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3)综上所述,概括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16.(广西桂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 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 2 000 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 100 4 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右图: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材料三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 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 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谈 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 数民族名称。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5 参考答案 1.D 解析:北魏孝文帝为了加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迁都洛 阳。题干内容就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故选 D 项。 2.D 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洛阳的变化是因为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因此 D 项正确。 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淝水之战发生的时间的识记能力。 4.C 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最突出的作用是促进了民族交融。 5.A 解析:东汉末年我国陷入分裂,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是指地处黄河流域的魏国、西 南地区的蜀国和东南地区的吴国,其中魏国建立于 220 年,是由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的;221 年, 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222 年,孙权称王,建立吴国,后定都建业。据此分析 A 中魏国的建 立者“曹操”是错误的,故 A 项为本题答案。 6.D 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围绕加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这一根本目的而进行的,因此 D 项符合题意。 7.B 解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如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通汉 婚等。B 项符合题意。 8.C 9.C 10.B 解析:根据题干中孝文帝“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可知其表现为学习汉礼,实行汉化政策。 11.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是鲜卑族的汉化改革措施,四个选项中只有 D 项是鲜卑族的改革, 符合题意。 12.B 13.D 解析:孝文帝改革明确规定,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故出现了图中的现象,因此 D 项 6 正确。 14.D 解析:北魏建立后定都平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 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因此孝文帝决定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与北方战乱无关。 15.(1)①东周;②战国。周武王。作用:使周王朝紧密地联为一体,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 (2)焚书坑儒。儒家思想。西晋统一;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3)追求大一统。 16.(1)秦始皇。目的:抵御匈奴。看法: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 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2)匈奴、鲜卑、羯、氐、羌。(任写两个即可)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革除落后习俗,吸收 汉族先进的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3)变化: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融合。(意思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