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 MB
- 2021-10-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他虽是一个文人,却也血气方刚;他虽
学识渊博,可以平稳地过着有丰厚薪水的生
活,但他却选择了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
他虽没有长寿的生命,但他生命的光辉却光
照今天。可以肯定的是,他有着正直的品格、
坚强的毅力、卓越的胆识和义无反顾的精神,
以他为代表的中国人凝重了我们伟大的民族
精神。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名人是——中国现代伟
大的爱国主义者闻一多
臧克家
闻一多(1899年-1946年)主要生平履历: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13岁);
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23岁)。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24岁)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
院长并设计校徽)、国立山东大学、清华大学、
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及部分大学的文学院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29岁)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38岁)。
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
明《民主周刊》社长。(46岁)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李公朴
的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
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枪杀(47岁)。
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
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当时的青岛是
一个殖民统治影响相当严重的海滨名城,日本人
在此气焰嚣张,为非作歹。曾有青岛大学学生在
海滩上无端被日本浪人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浪人
反把学生送到警察局扣押。警察一面向日本人谄
笑,一面打电话指责校方放纵学生。闻一多闻而
大怒,一面大声疾呼:“中国!中国!你难道亡
国了吗?”一面找校长评理。在闻一多和学生们
的强烈抗议下,警方不得不释放学生。1932年,
南京国民政府和山东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斗争延
伸到青岛大学内部,派系纷争,风潮迭起,闻一
多受到不少攻击与诽谤,被迫辞职。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
学任中文系教授。当时的中文系主任为朱自清,
闻、朱两位诗人兼学者,开始论学共事,并且成
为挚友。除任清华教授外,闻一多还在燕京大学、
北京大学、艺专等校兼课,学术上也从唐诗的研
究上溯到先秦两汉诗歌的研究,重点开拓了《诗
经》与《楚辞校朴》的研究领域。抗日战争爆发
后赴西南联大任教授,积极参加爱国民主斗争。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
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1938年9月28日,日军飞机第一次空袭昆明,
闻一多在空袭中头部受伤。为了安全,他一家于
1940年底搬到北郊的大普吉镇,遂后又搬到陈家
营。就是这时,华罗庚的住所被日机炸毁。闻一
多听说后,立刻把华一家接到自己的房子同住。
闻一多租住的是二楼正面和一侧屋。华罗庚一家
来后,闻一多在正面最大的一间房子中间挂上一
块布,一分为二。这样,闻家八口与华家六口便
开始了朝夕相处的“隔帘而居”生活,不但闻与
华成为忘年之交,连孩子们也成了好朋友。
后来,华罗庚还写了首诗记载这段共同的
生活:
挂布分屋共容膝,岂止两家共坎坷;
布东考古布西算,专业不同心同仇。
在昆明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当时华罗
庚正从南京坐火车去上海,他在车上买了一份报
纸,看到闻一多遇害的消息。他怀着无限的愤怒
写下一首诗:
乌云低垂泊清波,
红烛光芒射斗牛。
宁沪道上闻噩耗,
魔掌竟敢杀一多。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
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国民党反动派一方面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
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制造白色恐怖,
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
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
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追
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大
会,满腔悲愤地发表了这一篇演讲。会后闻一多
先生在他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这篇演
讲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演讲。”
最后一次演讲(节选)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
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
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
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
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枝笔,有一张
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
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
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这成什么话?
……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
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
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
们的心怎样长的!其实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
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
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
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
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
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
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
上早没有人了。……
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
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
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
跨进大门!
台湾学者陈永发(1944——,中华民国(台
湾)历史学家)表示:“闻一多遭暗杀事件,是国
共内战转折的重要关键。当时国民政府处理不当,
被批为法西斯独裁,让红色政权赢得知识分子、学
生支持,甚至连国际舆论、支持也开始转向”。闻
一多被暗杀后,举世震惊,当时在庐山的蒋中正也
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下令唐纵彻查,暗杀事件很快
就破案,李文山和汤时亮由宪兵司令部举行公开军
法审讯,两人经审讯后被枪决。事实上是云南警备
总司令霍揆彰安排了两名死囚充当凶手被枪决,真
凶早已逍遥法外。陈永发表示,整个暗杀事件前后
浮现出特务严重的问题,蒋中正已无法精准地掌控
整个特务情报系统。
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
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 ——闻一多
死 水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死水》写于1925年,采
用了象征和反讽的艺术手法,
全篇深刻揭露了军阀统治下
黑暗陈腐的旧中国。
闻一多
闻一多(1899年-1946年),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臧克家(1905年-2004年), 诗人。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
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
也只写了三句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
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
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
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人
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
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
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
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
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
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
《烙印》。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这个青年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臧克家(1905-
2004),诗人。生于
山东诸城。
被誉为“农民诗
人”。他的代表作品
有诗集《烙印》,诗
歌《老马》《有的
人》。
臧克家
zāng
王立群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将
人在世间的成功因素总结为“四个‘行’”:
一是自己要行;
二是别人要说你行;
三是说你行的人自己本身也行;
四是身体行。
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老马》是对这样一种生活态度的注释:当前的磨
难就是你的对手,运尽气力去和它苦斗。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节选)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著名诗人臧克
家于1980年2月写的一篇具有人物评传性质的
叙事散文,原题是《说和做——记闻一多先
生言行片段》。
臧克家
1衰微
2赫然
3迭起
4高标
5锲而不舍
6兀兀穷年
7沥尽心血
(国家、民族等)极度衰落。 如家境~|国势~
一次次兴起。迭,屡次。
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
力。锲,刻。
沥:滴。比喻用尽心思。多形
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
尽心竭力。
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样子。
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兀兀,穷苦的样子。穷年,一
年到头。
hè
dié
qiè
wù
lì
学习的标准。
8潜心贯注
9心会神凝
10迥乎不同
11一反既往
12慷慨淋漓
13气冲斗牛
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
完全不同于过去。一,完全;
既往,从前,过去。
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形容说话、写文章意气
昂扬,言辞畅快。慷慨:
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淋漓:畅快。
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qián
níng
jiǒng
jì
kāng
kǎi
lín lí
dǒu
精神高度集中。
14弥高
15群蚁排衙
16炯炯目光
更高。弥,更加。
指许许多多的蚂蚁排列成
行。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
mí
yá
jiǒng
形容目光明亮的样子。
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
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
专心致志。
“作”,起的意思。诗兴不作,不是
不做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目不窥园:
诗兴不作:
地壳 校补 赫然
函寄 漂白 衰微
卓越 深宵 钻探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警报迭起
潜心贯注 迥乎不同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无暇顾及 目不窥园
仰之弥高 炯炯目光 沥尽心血
wù
jiào
jiǒng
jiǒng
piǎo
xiá
xiāo
qiào
mí
hán
dǒu
qián
zhuó
qiè
zuān
lì
hè
kuī
dié
shuāi
1、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
样过渡的?
2、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
和“做”?每个方面都写了闻一多先
生的哪些主要事迹?
本文脉络非常清楚,请分析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第一部分(1-7)记述前期闻一多先生
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后期闻一多先生
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两部分
两部分之间用了7、8、9三个段落过渡
第7段承接上文小结,第8、9段开启下文。另外
“仅是……还有……”“一方面……另一方面……”
这些关联词语也使得这两部分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是怎样说的?
(引用原文)
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哪些主要成就?他如
此做的目的是什么? (引用原文) 体现了他是
怎样的一个人?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是怎样说的?
(引用原文)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
定说。”
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哪些主要成就?他如此做的
目的是什么? (引用原文)体现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三
本
书
闻一多是一个全心全意探索救国救民出路的
伟大的爱国者。
“君子言行相顾,若言过其行,谓有言而
行不副,君子所耻也。”《论语·宪问》。
说与做的三种境界:
“敏于事而慎于言”
“言行一致”
“言过其实”
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对于说和做的思想:
1、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做了哪些?
目的是什么?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三
件
事
目的:争取民主,献身民主事业
这部分的“说”有什么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士”的忠君爱国思想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是士孜孜不
倦的追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欧阳修
“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岳飞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
中国传统文化中“士”的生死观:
(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
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
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变化原因: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前期:
后期:
变化:
共同点:
从学者到斗士
始终心系祖国,
言行一致。
你是一团火
——朱自清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
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
竞赛,有力猛如虎。
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
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文章标题为什么取“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
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
说”;
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
行一致。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题目有总领全文的作用。
赏析文中具体描写
文中如何描写闻一多“研究志趣正浓”的?用了
哪些词语?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学者形象?
锲而不舍、目不窥园、兀兀穷年、群蚁排衙、漂
白了的四壁、何妨一下楼……
一个珍惜时间、不懈进取、深夜刻苦
攻读的形象跃然纸上。
四字词语
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诗兴不作 锲而不舍 群蚁排衙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不动不响
无声无闻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警报迭起
慷慨淋漓 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 ……
•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中,作者用“钻探”
一词,非常形象,而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
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
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
• 又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
钻得越锲而不舍”,洋溢着赞美之情。
• “昂首挺胸,长须飘飘”,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
欲出。
• “饭,几乎忘了吃。”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
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
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
1、第1句“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
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
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第2句“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
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
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
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
族的途径。
3、第3句“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
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
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
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第4句“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
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
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5、第5句“潜心贯注”和“心会神
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
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
事情使他分心。
相关文档
-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20-己亥杂诗(其五2021-10-2518页
-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沁园春 雪》 (2021-10-2514页
-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新闻两则 人民解2021-10-2527页
-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阿长与《山海经》2021-10-2514页
-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诗四首 游山西村2021-10-2511页
-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就英法联军远征中2021-10-2528页
-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亲爱的爸爸妈妈 (2021-10-2536页
-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新闻两则 人民解2021-10-259页
-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列子一则》 (2021-10-2521页
-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说”屏“ (6)_鲁2021-10-25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