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2.34 KB
- 2021-10-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
第 1 课: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其生活距今约 ,在云南省元谋县发
现的)
2、北京人:距今约 70——20 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
特征;使用粗糙的 打制石器,使用 火,过着 的生活。
3、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
基本相同;使用 打制石器,但已掌握 磨光和钻孔技术;使用 火;用 骨针 缝制衣
服。
第 2 课:
1、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位于 流域,体现的是 长江流域 原始农耕图
景的原始居民遗址。已使用 磨制 石器,种植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住 房子,挖水井,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会制造陶器。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六千年,位于黄河流域,体现的是 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
民遗址。已使用 磨制 石器,种植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住 半地穴式 房
子;制彩陶;饲养猪、狗等家畜,打猎捕渔。
3、大汶口:距今约四五千年,出现了 ,产生了贫富分化。
第 3 课
1.相传 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尽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
学的创始人,号称 。
2.炎帝、黄帝部族走向联合,不断繁衍,形成后来 的主体。因此 和 奉
的人文始祖。
3.原始社会通过推选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之为 。
4. 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被称为 。
第 5 课
1.约公元前 2070 年,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在他
死后,则由他的儿子 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此 代替
了 。
2.商部落的首领 ,领兵打败了 ,建立了商朝,建都 。后
来,商王 把都城迁到洛邑,史称 。
3.周部落首领 率兵在牧野打败了 ,建立 。
4.公元前 771 年,少数民族 攻破镐京,杀死 。前 770 年, 迁
都洛邑,史称 。
第 6 课
1、西周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实行 。
2、问答:a.分封的诸侯对周王有什么义务? b.分封制起到了什么作用?
3、西周的等级制度:(周天子 → 诸侯 → 卿大夫 → 士) → (平民 → 奴隶)
贵族(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4、统治手段:用军队、刑法和礼仪教化双重手段统治人民。
第 7 课
1.公元前 770---前 476,是我国历史上的 时期,公元前 475---前 221,是我国历
史上的 时期。
2.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五个霸主,史称 。
3. 春 秋 五 霸 中 最 先 称 霸 的 是 , 他 任 用 为 相 , 提 出
口号,并在 举行的诸侯盟会中,确立了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4.晋楚之争中,在泌之战打败晋国,跃升为霸主的是 。
5. 由 晋 分 裂 成 、 、 , 加 上 原 有
的 、 、 、 ,并称为 。
6.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称为 ,秦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远交近攻,
各个攻破,称为 。
7、问答: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
第 8 课
1.春秋时期, 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时
期,人们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进行耕作。
2.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使 代替集体耕作,促进了新兴 阶级的产生。
3.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秦国的 。
4、问答:a.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 b.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了什么作用?
第 9 课
1.商朝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叫做 。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是 文或
文。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 开始的,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 发展而
来的。
3.殷墟出土的商朝青铜器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已发现最大的青铜器。
第 10 课
1.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 ,他还创立了 学派,
他的言论主要收集在 一书,他的思想主要是 和 两部分。
3.春秋时期,兵家的创始人 写了一部军事著作 。
问答:◇◇ 孔子作有哪些贡献?
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和礼的思想。
2)、政治上,以礼治国,为政以德。
3)、教育上,创办私学,有教无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因材施教。
◇◇ 儒、法、道思想的不同:
儒家:强调仁和礼,以礼教化人们。 法家:提倡刑法,加强统治。
道家:反对礼治,也反对法制。提出“无为而治”,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事物有自己的规
律,和谐发展。
第 11 课
1.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 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是 。
2000 年, 与青龙山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代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音乐艺术水平的是大型组合乐器神奇的 。
3.被历代工匠尊奉为祖师爷的是战国著名的工匠 。
第 13 课
列举:秦的暴政
问答:a.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 b.秦统一天下有什么积极意义?
c.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D.尝试评价秦始皇。
第 14 课
1.秦王 统一六国后,首次采用 称号,史称 。同时在中央设
立 、 、 ,在地方废除 ,建立 来加
强中央集权。
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以 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后来又推行一种新的字
体 ;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 ,统一全国货币。同时,还统一了
制度。
3.秦始皇为了防御 的进攻,修建了一条西起 ,东至 万里长
城。
列举: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措施。
第 15 课
1、公元前 202 年, 称帝,建立汉朝,定都 ,史称 。
2、汉武帝采纳 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
正统思想。在长安设太学,推行儒学教育。汉武帝为消弱封国势力,采取 的建议,
颁布 。
3、汉武帝首创年号 。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 司隶 和 。
问答:汉武帝为了推进大一统格局,采取了那些措施?产生了什么结果?(答案见历史书
页)
第 16 课
1.西汉时期, 为了联合西域国家夹击匈奴,曾先后两次派 出使西域。
2.公元前 60 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 。这是今 地区正式归属
中央管辖的开始。
3.西汉时期开通的横穿欧亚的陆上通道是 。它从 出发,经河
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至 。
问答: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作用?
第 17 课
1.早在 前期,我国的劳动人民就发明了纸。东汉时期, 改进了造
纸术,人们把他改进的纸称为 。
2.东汉时期,有医圣之称的医学家是 ,他著有 一书,
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3.华佗研制成了全身麻醉的药剂 ,这是世界医药史上的创举,被人们称
为 。
4.东汉时数学专著 ,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
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数学体系的形成。
问答: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与传说对人类文化发展有什么贡献?
第 18 课
1.起源于古印度的 教, 时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东汉时, 派
人去天竺取经。 ,佛教在民间流传开来。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是洛阳的 。
2.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 ,它形成于 时期,它的思想来源于民间
流传的 与 。
3.东汉以后,思想领域逐渐形成了以为 主, 、 、 三家并立
互补的局面。
4. 编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被誉为纪传
体史书的开山之作。
5. 秦 汉 时 期 , 我 国 雕 刻 艺 术 最 杰 出 的 代 表 是 举 世 闻 名 的 、 被 誉 为 世 界 第 八 奇 迹
的 。
第 20 课
1.200 年, 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取得 的胜利,统一了北
方。
2.208 年的 之战, 、 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从而奠
定了 的局面。
3.三国鼎立指的是 、 、 三国并立,它们的建立者分别
是 、 、 ,都城在 、 、 。
问答:a.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 b.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第 21 课
1. 末年,北方人为躲避战乱开始南迁, 后期,出现了大规模南
迁的浪潮。
2.北方移民南下,主要分布在 中下游地区,部分移民到达 一带。
3.东晋南朝时,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 兼作,五岭以南则种植 。
4.东晋南朝时,在冶铸业中, 的发明是冶炼技术的一大进步;陶瓷烧制技
术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具。 是当时经济
最活跃的一个都市。
问答: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是什么? b.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c.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为什么能得到发展?
d.列举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e.列举本册书中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第 22 课
问答:a.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什么?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c.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d.列举五胡的民族名称。
e.列举出以洛阳为都城的朝代名称。
复习资料(主要知识点归纳)
2.古代主要政治制度
禅让制:原始社会首领产生方式; 王位世袭制:从夏禹传子启开始
分封制:西周开始; 中央集权制:秦朝开创,包括皇帝制、三公制、郡县制。
3.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4.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5.称号与人物
神农氏:炎帝;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和黄帝; 大禹:禹
医圣:张仲景; 神医:华佗; 书圣:王羲之
6.人物与成就
李冰:都江堰 张骞:出使西域 蔡伦:改进造纸术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华佗:麻沸散 司马迁:《史记》
祖冲之:圆周率 贾思勰:《齐民要术》 郦道元:《水经注》
王羲之:《兰亭序》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8.中国之最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夏朝。 春秋诸侯争霸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
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的司母戊鼎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战国时期修建的最大型的水利工程是由李冰父子主建的都江堰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秦朝
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炎帝和黄帝
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开始于秦朝,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西汉
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开始于西汉(前 60 年,西域都护设立)
纸最早发明于西汉 最早发明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的人是华佗
记载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的书籍是《九章算术》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写的《史记》
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 7 位的人是祖冲之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是贾思勰编的《齐民要术》
东晋南北朝时,最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1、商鞅变法
内容 影响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加强中央集权 商鞅变法使秦国
富强起来,国力
大增,成为战国
后期最富强的国
家,为秦国兼并
六国,统一天下
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
建立县制
统一度量衡。
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
免除徭役)
经济发展,国富
承认土地私有
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
田宅)
军队战斗力增强,兵
强
2、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亡国之君
夏 约公元前 2070 年 约公元前 1600
年
阳城 禹 桀
商 约公元前 1600 年 公元前 1046 年 几次迁都,盘庚时
把都城迁到殷
汤 纣
周 西周 公元前 1046 年 公元前 771 年 镐京 周武王 周幽王
东周 公元前 770 年 洛邑 周平王
3、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学派 时期 代表人物 著作 思想内容
儒家 春秋 孔子 《论语》
思想:“仁”和“礼”两部分。
政治思想:“为政以德”,主张以礼治国。
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战国 孟子 施仁政于民;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和“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观念。
道家 春秋 老子 《道德经》 辩证法: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战国 庄子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
战国
墨子 ”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实行法治;提出建立君专制中央集权的
封建国家。
兵家 孙武 《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4、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施 影响
政治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内容见书 69 页)
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 统一车轨,修建驰道;统
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思想文化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加强了思想统治,有利于统一,但摧残了文化,制约
了人们的思想。
军事 逐匈奴,筑长城 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5、秦汉时期的文化
类别 朝代 代表人物 著作成就 影响(意义)
造纸术 西汉前期发明了纸;东
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有利于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传播到世界
各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
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中医学 东汉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
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神医”华佗 “麻沸散” “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数学 东汉 《九章算术》 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
系的形成。
佛教 西汉末年传入中原地
区
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东汉以后,
思想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儒、
佛、道三家并立互补的局面。道教 东汉末年形成了道教。
史学 西汉 司马迁 《史记》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
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雕塑 秦汉 秦始皇陵兵马俑 是秦汉时期我国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6、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类别 朝代 代表人物 著作 贡献
数学 南朝 祖冲之 《缀术》 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
七位数字,领先世界 1000 年。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
术》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地理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 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书画 东晋 王羲之 《兰亭序》 美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序》有“天
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称为“书圣”。
绘画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石窟艺
术
北朝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知识提纲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 1 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 元谋人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距今约 170 万年,会制造工具(打制粗糙石器)和知道用
火。
2. 元谋人地位评价: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3、北京人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距今约 70 万年至 20 万年。
体质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会使用打制石器和天然火
4、火的途: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
使用火的意义: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5、北京人地位评价:a 北京人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
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b 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
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6、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7、 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根本区别。
8. 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9. 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远古居民有元谋人、北京人、山顶
洞人,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叫做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远古居民有河姆渡居民和半坡
居民。
第 2 课 原始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1、河姆渡人距今约 7000 年左右,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位于长江流域。
2. 生产和生活特点:
(1)农业: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种植水稻;
(2)畜牧业: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3)手工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懂得使用
天然漆
(4)居住:干栏式房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5)水井:发现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
二、半坡人的农耕生活:
1. 半坡人距今约 6000 年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位于黄河流域。
3. 生产和生活特点:
(1)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制造骨器、角器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
(2)畜牧业:饲养猪、狗等家畜。
(3)手工业:会制作彩陶;制作乐器陶埙;会纺织、制衣。
(4)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三、农业兴起和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
发展。
农业出现历史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 3 课 远古的传说
1、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距今约四五千年。
2、炎帝与黄帝部落之间的战争是阪泉之战
3、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之间战争是涿鹿之战,结果:蚩尤大败。
4、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以后逐渐形成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
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5、炎帝:
(1)农业: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蔬菜;
(2)手工业: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制作乐器琴瑟
(3)商业:教人们通商交换
(4)文化:具有最早的天文历法知识
6、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妻子
嫘祖擅长纺织,会缫丝;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
7、禅让制: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顺序:尧→舜→禹
8、大禹治水:
(1)概况:禹被尊称“大禹”,主要历史功绩是治水(黄河),治水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因治水被推举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2)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遵循自然规律改
造自然的科学创新精神。
9、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读读即可)
区别:远古传说,是在文字发明以前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一种对上古时代历史的
夸张记述;历史事实,则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联系:远古传说中有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是真实的历史.并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 4 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建立与“ 家天下”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 2070 年(公元前 21 世纪),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王朝。
2、世袭制:启继承禹的位置,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考古发掘:在洛阳发掘夏王朝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4、夏亡国者:桀,他统治残暴,是有名的暴君。
5、夏朝建立的地位: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
生。
二、商汤灭夏
1、约公元前 1600 前,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2、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商王盘庚迁殷。商朝最后一个王纣,是有名的暴君。
三、武王伐纣
1、时间:公元前 1046 年,周灭商的战役:牧野之战,商军倒戈,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
2、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四、西周的分封制
1、分封制
(1)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分封的对象:宗亲和功臣
(3)内容:诸侯的权力: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诸侯的义务: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调兵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5)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6)周代贵族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7)作用:A 积极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确立了西周的社会等级制度;
B 消极作用——分封的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
2、国人暴动 时间:公元前 841 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
3、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 771 年,西周被犬戎族所灭。亡国之君: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4、东周:时间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建立,定都洛邑。
第 5 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
1、青铜器出现的时间:原始社会后期(代表: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全盛时期:商周时期
2、青铜器用途:用于饮食、祭祀、军事
3、青铜器功能:从食器发展到礼器。
4、青铜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严格的等级界限
5、青铜铸造方法:“泥范铸造法”
6、杰出代表:司母戊鼎(地位: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四羊方尊(工艺精美的代表)
二、甲骨文
1、定义: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2、记载内容:祭祀、战争、农牧业等
3、发现甲骨文的意义:
a、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
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b、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C、甲骨文的发现,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商朝
4、甲骨文与汉字的关系: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
段。
5、文字演变的特点:由繁到简,书写逐步规范化
7、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位于河南安阳
第 6 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朝代排序:
夏、商、周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表现:1、农业: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
水平提高的标志 2、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3、商业: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
更多使用。
1、王室衰微表现:a、分封制瓦解 b、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c、诸侯竞相争霸,
操控政局,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二)诸侯争霸
1、原因: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展开激烈争斗
2、春秋霸主(按时间先后):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3、春秋末期加入争霸的有:吴国(吴王阖闾)、越国(越王勾践)
4、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
消极一面:给人民带来灾难
积极一面:出现了大规模民族交融,促进了国家统一进程。
第 7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形成:战国初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齐国发生“田氏代齐”。
2、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注意:春秋霸主先后出现,战国七雄同时并存。)
西周
东周
春秋(公元前 770 年—前 476 年)
战国(公元前 475 年—前 221 年)
3、战国战争特点:(1)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目的是:扩展疆域(2)战国战争规
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3)春秋战争目的是争霸(成为霸主),战
国战争目的是兼并(统一全国。)
二、商鞅变法
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生产力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注意: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在春秋出现,在战国推广。)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 356 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内容:(括号内为作用)
(1)政治上:
a、废分封,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
b、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作用:有利于新兴地主掌权)
c、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作用: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
d、严明法度,禁止私斗。(作用:稳定社会治安)
(2)经济上: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作用: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c、统一度量衡。(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作用:强军)
简便记忆法:两废除,两确立,奖励耕与战。
5、最触动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是:废除贵族世袭特权。这也是商鞅被处死的根本原因。
6、影响最深远的是:确立县制。今天还在沿用。
7、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8、商鞅变法的作用: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
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9、商鞅变法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此条是后增加的)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a、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c、商鞅本人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10、商鞅变法对今天社会发展的启示:改革是强国之路,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必然会推动
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11、中国封建社会与奴隶社会的比较(读读即可)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土地制度 土地国有 土地私有
社会主要矛盾 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的矛盾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时间:公元前 256 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位于成都附近的岷江。
2、都江堰功能:防洪、灌溉、水运。
3、修建都江堰影响: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第 8 课 百家争鸣
一、老子
1、概况: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著作《道德经》。
思想:顺其自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概况:春秋后期鲁国人,评价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2、相关著作《论语》。
3、思想:核心思想是“仁”。
4、治国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曾说过“苛政猛于虎”)
5、教育成就:a、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作用: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b、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c、总结了许多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
三、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出现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奴隶制度)开始瓦解,新的社会制
度(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此时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学派,各陈其说。
(注意:百家争鸣开始战国时期)
2、墨家:墨子,名墨翟(dí)。主张“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
3、儒家:a、孟子,名孟轲。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他
认为“春秋无义战”)
b、荀子,名荀况。主张“礼制”,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4、道家:庄子,名庄周。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该追求精神自由,保持
独立人格。
5、法家:韩非,名韩非。反对空谈仁义,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6、百家争鸣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7、治国思想的区别。儒家:以礼治国或为政以德;
法家:以法治国;
道家:无为而治。
8、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9、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趋势:从分裂走向统一。
第 9 课:秦统一中国
1、秦灭六国的原因:①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生活;②商鞅变法后,实力超过东方
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③秦王嬴政重用人才,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
秦统一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秦朝建立时间:公元前 221 年,嬴政建立秦朝,都城:咸阳。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极权的封建国家。(重点背)
3、秦朝建立后巩固统治的目的: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和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4、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划线重点背)
(1)政治上: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①皇帝至高无上,总览全国一切军政大权,②中央设立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③地方建立郡县制。(郡县制的作用: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文化上:统一文字,将小篆作为全国的通用文字。(统一文字作用:使政令能够在全
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经济上:
(3)经济: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作用:促进经济的发展。)
(4)交通: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作用: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5)军事上:北修长城抵御匈奴,南开灵渠。
三:相关内容
1、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2. 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3. 文字的发展历史: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第十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秦灭亡和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重点背)
1.秦暴政表现:①沉重的赋税,②繁重的徭役和兵役,③残酷的法律,④焚书坑儒,⑤秦
二世的残暴统治。
2.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戍守长城遇雨误期。
3.陈胜吴广起义概况:公元前 209 年,大泽乡,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建立张楚政权,
后失败。
4.陈胜吴广起义的意义:(1)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2)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激
励劳动人民反抗秦的暴政。(重点背)
5.楚汉之争:项羽-西楚霸王,刘邦-汉王,目的:为争夺是帝位。垓下之战项羽失败。
双方的战争性质已由农民起义转变为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战争。
6.项羽刘邦在秦朝灭亡中的作用:项羽: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刘邦:公元前 207 年,攻入咸阳,灭亡秦朝。
项羽胜的原因:①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败的原因②刘邦约
法三章,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第十一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 202 年,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汉初面对经济凋敝,汉高祖刘邦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采取修养生息的政策:①兵皆罢归家②注重农业生产,奖励耕织。③轻徭薄赋
3、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加强了中
央集权,巩固统治。
5、文景之治的措施: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
轻赋税和徭役。②重视以德化民,③提倡节俭。
6.(重点背)汉文帝、汉景帝采取措施的效果: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
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上的第一个
治世。
第十二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⑴政治上,中央:颁布推恩令,地方:建立刺史制度;确立察举
制度⑵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⑶经济上:盐铁官营,统一铸币(五铢钱),平抑物
价。(4)军事上:反击匈奴,开拓疆土。汉武帝巩固统一措施的意义:汉武帝巩固了大一
统的局面,使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重点背)
2.推恩令实施的原因: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的统治。因而接受主父
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
3 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的影响:中央对地方上的控制大大加强。
4.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西汉初,诸子百家学说流行,士人依附诸侯王对抗朝
廷,因此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从此以后,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重点背)
6.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统一铸币、平抑物价的原因: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
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7.盐铁官营、统一铸币、应以物价的意义: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
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第 3、6、7、8、10、11 条读熟即可)
8、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的异同点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相同点 目的 都是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统治(重点背)
实质 封建文化专制
不同点
方式和结果
采用法家思想,对其它思想粗
暴破坏,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思想,促进
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巩固
9、评价历史人物原则:坚持一分为二,客观公正原则,应从积极性和消极性全面评价(重
点背)
10、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是一位有大功也有大过的历
史人物。
功劳:政治上:1.灭六国,统一全国 2.创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上:1.统一度量衡,2.统一货币
交通上:统一车辆、道路宽窄
文化上:统一文字
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开凿灵渠
过错:统治残暴,赋税沉重,兵役繁重,焚书坑儒.
11、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统治时期,西汉出现了大一统的鼎盛局面。
功劳: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回中央; 铸造五铢钱;治理黄河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
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
对外关系上:开辟“丝绸之路”
过错:
大肆征兵征税,加重人民负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钳制人民思想。晚年迷惑于
神怪之说,巡游无度,致使百姓疲劳凋敝
12、夏、商、周处于我国奴隶社会时期
秦朝、西汉处于我国封建社会时期
第 13 课:东汉的兴亡
1、公元 9 年,外戚王莽建立新朝,西汉灭亡(重点背)
2.东汉建立:刘秀在公元 25 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重点背)
3.(多读)光武帝刘秀采取的措施:①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②合并
州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
族矛盾。
4.光武帝采取措施产生的影响: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光武中兴。
5.东汉后期政治的特点(东汉灭亡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重点背)
6.黄巾起义的原因: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②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民流离失
所。
7.黄巾起义时间:184 年;领导人:张角;
黄巾起义的特点:①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②利用宗教太平道动员群众起义。
黄巾起义的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8、东汉灭亡之后,我国进入三国时期
9、纪年法:(读读即可)
(1)、年号纪年法:光武中兴、文景之治、贞观之治
(2)、干支纪年法:甲午中日战争、辛亥革命、辛丑条约
(3)、公元纪年法:公元 1949 年开始
10、我国能够出现治世或者中兴或者盛世的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局面安定
②统治者的励精图治的政策:重视农业,提倡节俭,重视吏治等。
③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
第 14 课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
1、西域: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间:公元前 138 年,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作用: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间:公元前 119 年,目的:发展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
系
“全背”张骞出使西域作用:(1)、促进了西汉与西域间的相互往来,
(2)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这是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关系)
3、“全背”公元前 60 年,西汉设立了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今新疆)开始正
式归属中央政权。西域都护的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
广大区域。
4、“全背”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5、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1)山东沿岸出发,穿过黄海,到达朝鲜、日本。
(2)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
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6、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漆器、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入西域,西
域佛教、良种马、核桃、葡萄、石榴、乐器、歌舞等传入中国。
7、“全背”丝绸之路的开通的历史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地位),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8、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 30 年期间,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古罗
马)他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第 15 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1、(重点背)西汉时期,发明造纸术;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称为蔡侯纸
造纸术发明的影响:纸成了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促进了文化的
传播
造纸术对世界的影响: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
是中国队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重点背)医学:
(1)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医生,河南人,他的主要成就有:①写成《伤寒杂病论》,这部著
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然后对症下药;②还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提倡
预防疾病。③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
张仲景被誉为“医圣”,医圣祠在河南南阳
(2)华佗:东汉末年的名医,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主要贡献:①发明“麻沸散”②创造出
“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
3、(重点背)《史记》作者: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地位: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体例:纪传体。《史记》所记录的内容: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 3000 年的史实。
4、鲁迅先生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你怎样看待这句话呢?
《史记》即是史学巨著(纪传体史书典范),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5、道教:东汉时期,道教兴起。道教的两个源头:①张角的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也
吸收了一些神仙方术。②张陵的五斗米道。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在教义和传播方式上相似。
道教的教义:修身养性,炼制丹药,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6、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在西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
多,又称释加牟尼。
(1) 佛教教义:熄灭欲望,众生平等
(2) 白马寺:这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3) (重点背)和佛教有关的建筑:洛阳龙门石窟、少林寺、甘肃莫高窟、山西云冈石
窟
第 16 课背诵知识点
1、(背)曹操势力强大的原因:(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2)经济上:采用屯田的
措施(3)人才上:招揽各种人才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对比:(背)
战役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200 年
208 年
地点
官渡(今河南中牟)
赤壁
作战双方
曹操 VS 袁绍 曹操 VS 孙刘联军
特点
以少胜多 以少胜多
目的
曹操和袁绍都想称雄北方
曹操想要统一全国
影响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原因: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水战。②曹操骄傲自满③孙刘联军
战术正确。④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不成熟。(根本原因)
4、(背)
5、三国鼎立形成后,三国发展经济措施:魏国注重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吴国造船业
发达,卫温曾到达夷州(今台湾)蜀国在诸葛亮的带领下,改善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6、(背)请用事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230 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
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第 17 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重点背)三国灭亡顺序:蜀 魏 吴(263 年魏灭蜀,280 年西晋灭掉吴国,统
一全国 )
2、(重点背)西晋建立:266 年西晋建立,建立者司马炎,定都洛阳,司马炎是晋武帝。
2、“八王之乱”
(1)原因①实行分封制,导致诸王势力强大。②西晋统治腐败,只重视金钱。③皇帝昏庸,
朝政腐败.
(2)影响:①西晋从此衰落②中原人口南迁,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
徙(xi)高潮。(重点背)
3、西晋灭亡:316 年,匈奴人(刘曜)灭掉西晋。
4、为什么西晋的统一 只有很短的时间?以及教训?(重点背)
原因:(1)统治集团奢侈腐化,在位的皇帝昏庸无能。(2)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3)内迁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晋。
教训: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其统治必须政治清明;勤俭治国;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
5、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重点背)
(1)内迁的时间:东汉、魏、晋时期
(2)内迁的民族:匈奴、鲜卑、羯(jie)、氐(di)、羌(qiang)等
(3)内迁的作用:内迁的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客观
上促进了我国民族交融。
(4)“十六国”:西晋灭亡后,从 4 世纪初到 5 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
政权,历史上把北方的主要 15 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5)前秦统一黄河流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国王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
民族矛盾有所缓和,促进了民族交融。
第 18 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司马睿于 317 年建立东晋,以建康为都城。
①政治: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
天下”
②军事:淝水之战后东晋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之后出现的相对稳定局势,使社会经济
有所发展。
(3)灭亡:420 年,东晋灭亡。
2.420—589 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在建康定都,
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3.(重点背)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1)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
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3)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
休,社会比较安定。 (4)南北人民的共同努力
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
定了基础。
4、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①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
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例如,水稻育秧移栽技术、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种植了双
季稻。②手工业: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典型:制瓷业③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
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3)影响: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趋向平衡。
5、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1)安定的社会环境(2)先进的科技(3)优越的自然条件(4)
劳动力的增加(重点背)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特点(重点背)
(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但最终趋向统一。
(2)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江南经济发展。
(3)民族融合形成一次高潮,长江、黄河流域民族间差异逐步消失。
第 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淝水之战时间:383 年 目的:苻坚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2.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439 年(重点背)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①迁都洛阳②说汉语③穿汉服④改汉姓⑤联汉姻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
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
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重点背)
评价: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
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4、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战役 时间 双方 胜利 影响
巨鹿之战 公元前 207 年 秦军、项羽 项羽 秦军主力被歼灭
官渡之战 200 年 袁绍、曹操 曹操 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赤壁之战 208 年
曹操、孙刘
联军
孙刘
联军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式奠定了
基础
淝水之战 383 年 前秦、东晋 东晋
前秦统治瓦解;东晋在南方的
统治暂时稳定
5、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改革、民族迁徙、和亲、战争
第 20 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1.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重点背)
(1)地位: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内容:该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
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3)影响:这部农业科学技术的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这部
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科学家祖冲之: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
都有重大成就。(1)数学上:①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
七位数字,即 3.1415926 和 3.1415927 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②数学名著《缀
术》(2)历法上:①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 50 秒。
②他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3)机械制造上:造出指南车、水碓 dui 磨、千
里船。
3.后人称钟繇的楷书为绝世之作。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钟、胡书法
作为标准书体。
4、东晋:东晋的王羲之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当时的人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
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他被后人誉为“书圣”。
5、东晋的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作品有摹本《女史箴 zhen 图》和《洛神赋图》。
6、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
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这些佛像,体现我国雕塑艺术和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
7、重难集结: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类别 朝代 人物 成就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
数学 南朝 祖冲之 推算圆周率
书法
曹魏 钟繇 独创楷书书法
东晋 王羲之 《兰亭序集》
绘画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石窟 南北朝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 1 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2、元谋人距今约 170 万年,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
早的古人类。
3、元谋人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的发现
1、北京人距今约 70 万—20 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2、学生口述北京人的发现过程;
3、发现的意义: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
人遗址。
三、北京人的特征
1、外形特征:北京人依然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能直
立行走;
2、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称之为旧石器时代;
3、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
4、火的使用:还学会使用火,并会保存火种(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
碑)。
四、山顶洞人距今约 3 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脑容量及头骨形态
与现代人类接近。
第 2 课 原始农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的生活
项目 半坡居民 河姆渡人
所在地区
具体地点
北方 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半坡村
南方 长江流域
浙江余姚
距今时间 约 6000 年 约 7000 年
住房样式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干栏式建筑
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骨
s ì
耜
粮食种植 s ù
粟 水稻
家畜饲养 猪、狗 猪、狗、水牛
原始手工业 彩陶、纺织、制衣 陶器、玉器、雕刻、天然漆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地点:黄河、长江、淮河等大河流域
2、兴起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的出现、磨制工具的发展
3、兴起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 3 课 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的形成
1、背景:四五千年前,相传黄河流域的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相互攻伐,
不断结成部落联盟,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2、过程:炎帝和黄帝通过阪泉之战结成炎黄联盟,后来炎黄部落又在涿鹿
之战中战胜东方的蚩尤部落,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3、影响:经过长期发展,这一部落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
炎帝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自称。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主要发明: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
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还制作
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
2、传说中的黄帝(轩辕氏)主要发明: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水井,制
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
②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
并会缫丝制衣。
3、影响:远古传说,反映出当时社会发展水平,一些考古发现也印证了我
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三、尧舜禹的禅让★★
1、含义:即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内容:尧、舜、禹通过禅让制依次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尧鼓励人们,年老时推举舜作为继承人;舜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
水,年老时让位于禹;禹采取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继位后
扩大了夏后氏部落的势力和影响。
3、实质: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4、特点:民主推选、部落首领没有特权。
5、禅让制度对现在有何借鉴意义:用人发扬民主,重视贤才,要以天下为
己任。
6、大禹治水的精神:坚持不懈、有责任心、无私奉献、勇于创新掌握自然
规律等。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 4 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亡国者
夏 约公元前 2070 年 禹 阳城 桀
商 约公元前 1600 汤 亳、殷 商纣王
西周 公元前 1046 年 周武王 镐京 周幽王
东周 公元前 770 年 周平王 洛邑 周赧王
二、夏商西周的重要事件
1、夏朝重要事件:
1)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夏朝设置了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国家机构,标志着中国早期
国家的产生。(也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的开始。)
3)启继承父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
2、商朝重要事件:盘庚迁殷,殷是今天河南安阳。★
3、西周重要事件:
1)牧野大战: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 PK 商纣王,周武王胜建立西周。★
2)周厉王在位时(公元前 841 年),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
逃亡。
三、西周的分封制★★★(必考)
含义: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周代的贵族的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
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方式: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进行分封。
对象:宗亲、功臣。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诸侯权力:周天子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允许建立诸侯国,有较
大独立性。
诸侯义务: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作用:①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②维护了
西周王朝严格的等级制度。
第 5 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的发展历程:①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就出现了铜器,甘肃齐家文
化遗址出土了铜镜。②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
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由食器发展为礼器。
2、高超的制作工艺:商朝时期的工匠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来制造不
同用途的器具,采用“泥范铸造法”铸造技术。
3、青铜器的制作特点:商朝时期的青铜器不仅①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
且工艺高超。到商代后期青铜器铸造业不仅②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
分工精细。
4、青铜器的代表作品: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二、甲骨文记事
1、定义: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
字,对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
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2、①象形: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②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③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④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
第 6 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
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手工业: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
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
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二、王室衰微
1、原因: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
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分封制逐步瓦解。
2、表现: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直接管理的地区仅在王畿一带,诸侯不再
定期向周天子纳贡,致使财政上陷于困境。
3、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
三、诸侯争霸
1、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
主地位。
2、主要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称霸中原,到春秋末期,
长江下游的吴国(阖闾)和越国(勾践)也先后北上争霸。
3、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
利:①在春秋争霸过程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有利于国
家走向统一。②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少数民族出现了大规模
的民族交融。
弊:①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②破坏植被和生态平衡。
第 7 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三家分晋: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2.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4.著名战役: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计)、长平之战(纸
上谈兵)。
二、商鞅变法
1.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3.时间:公元前 356 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内容:
1)政治: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经济: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
3)军事:奖励军工,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意义:①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②一跃成为最
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者: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渠首工程建于岷江
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
于分洪。
3.作用: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
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第 8 课 百家争鸣
一、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1.老子
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后期楚国人
2)思想观点:①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应自然;②世间的事
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
考问题。 ③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3)学说著作:《道德经》
2.孔子和儒家学说( 姓孔名丘,字仲尼)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年鲁国人
2)政治上:①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 ”。②推崇西
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
3)教育上:①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②在教学中,孔子注重道德
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③发现和总结出很多教育规律、教学原则。
4)学说著作:《论语》 (由其弟子整理而成)
5)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
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社会急剧变化。
2.内容:
学
派
人物 著作 思想主张
儒
家
孟子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 《荀子》 “礼治”
道
家
庄子 《逍遥游》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墨
家
墨子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法
家
韩 非
子
《韩非子》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
央集权专制统治。
3.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
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
深刻的影响。
4.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
儒家:仁政,礼治
道家:顺应自然和民心,无为而治
法家:依靠法令、权术、威视、使臣民慑服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
1.原因:①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顺应民心③商鞅变法后实力超群④嬴政
重用人才
2.时间:公元前 230 年——公元前 221 年
3.顺序:秦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
4.都城:咸阳(今陕西西安)
5.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②建立起我国历史
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2.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
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3.地方政府: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长或县令。
郡县制的意义: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通用全国的文字。
作用: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
2. 经济上:
①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②统一度量衡制度,
作用: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经济交流和发展。
3.加强交通:
①陆路:车同轨——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②水路: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4.长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5.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
的大国之一。
第 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的暴政
1.沉重的赋税(农民要将 2/3 的收获物上缴国家)
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修骊山陵、阿房宫、长城等)
3.法律严苛、刑法残酷
4.秦二世更加残暴
二、农民起义
(一)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公元前 209 年。
原因:(1)根本原因:秦的暴
(2)直接原因:陈胜、吴广戍边误期,按律当斩。
过程:起义军攻占陈县,陈胜自立为王,建立“张楚”政权。
结果:失败
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
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二)项羽起义、刘邦灭秦朝
1.项羽 PK 秦朝:巨鹿之战,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破釜沉舟)
2.刘邦灭秦朝:抓住时机,率兵直抵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公元
前 207 年秦朝灭亡。
三、楚汉之争
概况:项羽(西楚霸王)PK 刘邦(汉王),为争夺帝位展开征战,史称“楚
汉之争”,垓下之围,项羽乌江自刎。
结果: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性质:封建统治者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一个功过参半的皇帝
②既有功劳,他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③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评价原则:正反两面,史论结合
第 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1. 三要素:公元前 202 年 汉高祖(刘邦) 长安(今西安)
2. 汉初景象:残破荒凉、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3. 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4. 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二、休养生息政策
1. 根本目的: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巩固统治)
2. 首次提出:汉高祖时期
3.措施:①兵皆罢归家;释放奴婢。②鼓励人民致力于农业生产 ③采取
轻徭薄赋政策。(十五税一)
4.作用: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三、“文景之治”
1.基本措施:进一步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①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三十税一
②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苛刑法
③提倡勤俭治国,汉文帝以身作则
2.治国效果/含义:
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3.文景之治的出现,给我们什么启示?
①国家要关注民生,减轻人民的负担
②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
第 12 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1.政治上:
①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诸侯国越来越多,封地和势力越来
越小
②建立刺史制度,代表朝廷监视地方。
作用: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
统
2.思想上:
①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
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②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为教材。
作用: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实现了思想上
的大一统。
3.经济上:
①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②设置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③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④汉武帝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作用: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
了经济基础。
二、大一统措施的影响: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
进入鼎盛时期。
三、评价汉武帝:
①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解决巩固了大一统王朝,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②晚年决策失误,为国家带来重大损失。
第 13 课 东汉的兴亡
一、光武中兴
1.西汉灭亡:公元前 202 年——公元 9 年灭亡,唯一一个跨越公元前和公元后的
朝代。
2.新朝建立:公元 9 年 外戚王莽 长安
3.东汉建立:公元 25 年 光武帝刘秀 洛阳
4.光武中兴的措施:
①释放奴婢,减轻刑法②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
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出现时间:东汉后期
2.概况: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3.影响: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三、黄巾起义
1.原因:①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②自然灾害频繁
2.概况:张角创立太平道,精心策划,184 年发动,这是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
农民起义。
3.结果:被镇压
4.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第 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范围:汉代人把今天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和更远的
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第一次 第二次
时间 公元前 138 公元前 119
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访问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
结果 失败
但了解了西域的情况
成功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3.意义:
①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 ②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
条件
二、丝绸之路
1.时间:西汉汉武帝时期
2.人物:汉武帝、张骞、班超、甘英、班勇等;张骞功劳最大。
3.开通条件:西汉经济发达;丝织业兴盛;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保护商
旅。
4.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5.来往货物:
1)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入西域
2)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石榴等传入中国
6.历史影响:
(1)对汉代:
①丝绸之路是中西交往的大动脉,促进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
汉朝的兴盛,提高汉朝的地位
(2)对今天:
①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②在当今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仍发挥重要作
用③有利于沿线城市旅游事业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三、海上丝绸之路
1.时间:西汉汉武帝时期
2.路线:
①山东沿岸→黄海→朝鲜→日本
②东南沿海港口→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最远)印度
半岛南端和锡兰(斯里兰卡岛)
3. 意义:方便中国与东南亚、南亚通商联系
四、对西域的管理
1.西汉时期:
措施:公元前 60 年(西汉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府
意义:标志着西域(今新疆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成为我国不
可分割一部分。
2.东汉明帝时期:
措施:①派班超再次出使西域②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③班勇继承父业,也
出使西域。
第 15 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造纸术的发明
1.书写材料的变化:
龟甲、兽骨→→竹木简→→帛→→纸
2. 世界上最早的纸:西汉时期,人们已懂得了造纸的方法,用麻造纸
3. 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
时间:东汉
优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4.造纸术传播的影响:
①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②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二、张仲景和华佗
医学领域
人物 张仲景—“医圣” 华佗
时期 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
成就
《伤寒杂病论》
“治未病”原理
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针灸、外科手术
发明“麻沸散”
创编“五禽戏”
三、历史巨著《史记》
1.作者:西汉汉武帝时期,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2.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 3000 年的史事。
3.价值:《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特点:“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学:司马迁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
文学: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四、道教和佛教
宗教领域
教派 道教 佛教
创立时间 东汉末年 公元前 6 世纪
人物 张角
张陵等
乔达摩·悉达多
(释迦摩尼)
传入中国 中国本土宗教 西汉
※※:两汉时期科技文化昌盛的原因:
①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经济上:封建经济的大发展;
③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④对外交往:丝绸之路的开辟。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 16 课 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1.概况:
战役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双方 曹操 PK 袁绍 曹操 PK 孙刘联军
时间 200 年 208 年
结果 曹操胜 孙刘联军胜
意义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基础
特点 以少胜多
2.曹胜袁败的原因:
袁绍:骄傲轻敌;拒绝正确意见。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重用人才;进行屯田,增强经济实力;
战术得当,火烧乌巢屯粮处。
3. 曹操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统一时机不成熟。
曹操:骄傲轻敌;曹军水土不服,不习水战;军心涣散;东风南起。
孙刘联军:联合抗曹,诸周协力,战术正确。
二、三国鼎立
1.概况:
国号 魏 蜀 吴
时间 220 年 221 年 229 年
都城 洛阳 成都 建业
建立者 曹丕 刘备 孙权
经济特色 兴修水利 诸葛亮治蜀 造船业
灭亡时间 266 年 263 年 280 年
2.三国鼎立:开始于 220 年,最终形成是 229 年。
3.230 年,吴国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是台湾与
内地联系的最早记录,也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第 17 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建立
1.建立:266 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统一:280 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注:263 年魏灭蜀,266 年西晋代魏,280 年西晋灭吴。三国灭亡顺序:
蜀、魏、吴
3.腐朽统治:典型事例有大臣石崇和国舅王凯斗富,奢侈之风盛行。
4.灭亡:316 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灭掉西晋。全国再次陷入混乱。
二、八王之乱
1.背景:①西晋初年,大封同姓诸王,宗室诸王的势力日益强大。②暴政
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注: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西周、东周、西汉、西晋
2.概况: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发生了“八王之乱”。混战主要在洛
阳一带展开,历时十几年。
3.影响:①西晋从此衰落,加速了西晋的灭亡。②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
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高潮。
※注:西晋短暂灭亡的原因:
①西晋统治集团昏庸腐朽;
②西晋统治者暴政激起内迁各族人民反抗;
③八王之乱耗尽了西晋的国力。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时间:东汉、魏、晋时期。
2.内迁的各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简称“五胡”)。
※注: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①对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向往——根本原因
②少数民族社会不安定
③中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3.十六国:西晋灭亡后,北方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
15 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4.前秦统一北方:
(1)概况:4 世纪后期;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进行改革。迅速
强大,统一黄河流域
(2)影响: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也有所缓和。
※注:统一过北方的政权:
曹魏(汉族)、西晋(汉)、前秦(氐族)、北魏(鲜卑族)
第 18 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东晋的兴亡
1.西晋灭亡:316 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2.东晋建立:时间 317 年,建立者司马睿,都城建康。
3.东晋政治表现: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形成“王与马,共天下”
的局面。
东晋经济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4.东晋灭亡:420 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的政治
1.南朝:420 年-589 年的 170 年中,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
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2.南朝的政治表现:
1)前期(宋)——宋武帝、宋文帝在位,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
比较安定,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2)后期(梁)——梁武帝时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大规模叛乱,江东最
富庶的地区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
显劣势。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具备发展农业有利条件。
②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
技术。
③江南地区战乱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
⑤统治者比较重视
2.表现:
1)农业 :
①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
②农业生产技术也有很大改进:犁耕、精耕细作,选种、育种、田间管理、
粪肥等。
③农业的多种经营。
2)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快速发展,
3)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3.影响:为日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1.背景: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苻坚自恃国力强盛,不顾上下
反对,强征各族人民企图消灭东晋,统一全国。
2.概况:383 年,前秦 80 万大军 PK 东晋 8 万精兵,最终前秦战败,东晋以
少胜多。
3.影响:1)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2)东晋取得暂
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相关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5.前秦苻坚失败的原因:
①统一时机不成熟——(根本原因)
②民族融合不充分,民族矛盾严重,内部不团结——(最主要原因);
③苻坚轻敌,指挥不当;
④战火烧到南方,不得民心;
⑤东晋团结一心保家卫国,指挥有方。
※※注: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战役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流域 黄河 黄河 长江 淮河
时间 前 207 年 200 年 208 年 383 年
双方 项羽 PK 秦军 曹操 PK 袁绍 曹操 PK 孙刘 前秦 PK 东晋
结果 项羽胜 曹操胜 孙刘胜 东晋胜
影响
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
了基础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
基础
前秦统治瓦解,北
方重新陷入战乱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统一北方:
建立:4 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崛起,建立北魏。
统一: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局面。
2.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目的:顺应统一和民族融合趋势;巩固北魏统治
(根本目的)。★
3.孝文帝汉化改革内容:
1)494 年,迁都洛阳。
迁都原因:原都城气候干旱,供给不足;政治保守不利汉化;位置偏北,不利融
合和控制中原。
迁都目的:推进汉化改革;加强对中原的控制;促进洛阳繁荣,中原发展。
2)进一步推行汉化政策: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
4.孝文帝汉化改革意义/影响: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实质:是少数民族民俗汉化、社会发展封建化过程。
2.高潮:北魏孝文帝改革。
3.表现:
①生产生活上:各民族互相学习。
②政治制度上:学习汉族君主专制。
③经济文化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
④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和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4.意义:丰富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
荣和发展奠定基础。
第 20 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编者: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
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
地位: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
位。
二、科学家祖冲之
概况:南朝时期杰出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
成就。
主要贡献:①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②还制定出当时
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③著有数学名著《缀术》。
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1.书法
概况:东汉以后,书法成为专门的艺术供人欣赏。
书法家:①钟繇和胡昭是曹魏时期的书法名家,都擅长行、草、隶书;钟
繇独创楷书书法;②东晋的王羲之,楷、行、草尤为精湛,代表作是《兰
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
2.绘画
概况:佛教画占据主要地位,山水画开始形成。
代表人物:东晋的顾恺之。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3.雕刻
原因: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许
多石窟。
代表: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特色: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
艺术的特点。
※※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
1、夏朝作为我国的奴隶社会的开是因为
A.出现奴隶主和奴隶 B.奴隶制国家机器的建立
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D.它是我国第一个国家
2.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
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应该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3.“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一史料反映出西周的社会制度是(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4.西洋论中国史的著作通常以商朝开篇,这主要是因为商朝( )
A.青铜工艺发达 B.考古资料丰富 C.有完整国家机构 D.有成熟文字系统
5.电视剧《封神演义》中有关“炮烙之刑”“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镜头,
反映了统治者的极度暴虐腐朽。这与哪位统治者有关( )-1-cnjy-co
mA.夏王桀 B.商王纣 C.周厉王 D.周幽王
6.公元前 1046 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后,定都在( )
A.牧野 B.镐京 C.洛邑 D.殷
7.我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大篆
8、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________制代替了_______制。
9、东周前期称为________时期。
10、分封制下,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________、________、卿大夫、________。
11、约公元前_______年,_________建立夏朝,都城在________ 。
12、约公元前________年,________建立商朝,都城在_________ 。
13.在历史课上,晓丽同学朗通了一段赞美诗,其中有这样几句:“他顶住压力,
毅然把都城迁到殷,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逐渐强盛……”这首赞美诗赞颂的人物
是 _________
14、公元前_______年,_________与商军在牧野决战,灭亡商朝,建立周朝,定
都 _________,史称西周。
三、
(二)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做题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共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
郭沟池以为固… ————《礼记・礼运
篇》
(1) 材料二中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什么制度?(2 分)“天下为家”
的局面是从谁开始的?(2 分)这一局面的出现与哪一制度有关?(2 分)
材料三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姜尚)为封首。封尚父于营丘,日齐。封
弟周公旦于曲阜,日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
受封。 --------《史记・周本纪》
(2)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2 分)在这一制度下,“尚父”“周公旦”“叔
鲜”“叔度”等人必须承担什么义务?(4 分)这一制度的作用是什么?(4 分)
材料四 夏桀统治时期,他自调为天上永远不落的太阳。老百姓指着天上的阳骂
道:“你这个大阳什么时候灭亡呢?我愿和你同归于尽!”《史记・殷本纪》中记
戴,商纣王“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
以酒为池,悬肉为林……”。
(3)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夏桀和商纣王最后被推翻的共同原因是什么?(3
分)由此得到什么启示?(3 分)
四、
1、商鞅变法 时 间:_________ 年,_________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政治方面:①建立_________,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废除贵族的__________特权;
③改革________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________,禁止私斗。
经济方面:①废除_________,允许________自由买卖;
②__________,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③统一__________ 。
军事方面:奖励_______,对有军功者授予_______并赏赐土地。
影响(意义):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_________,提高了军队的_______,
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__________ 奠定了基础。
2、、都江堰
修建时间:__________ 修建者:__________
意义:是一座综合性的水里枢纽,建成后,成都平原被称为___________。
3、诸子百家的学说
将下列表格按要求填写完整。
学派 时期 人物 主要思想
儒家
春秋 核心思想:_____,并将它作为处理人与人
之间关系的 _______和_______。
在政治上主张以___治国,反对_____.
在 教 育 方 面 他 创 立 ______, 主 张
“_________”
战国 主张实行“_____”
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反对一切______的战争
战国 主张实行“_____”,明确尊卑等级
道家 春秋 认为万物运行有其___________,人们应该
顺应;世间万物皆有对里面,对立的双方
可以 __-_______。
战国 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
该追求________,保持_____的人格。
墨家 战国 主张“____”、“_____”;提出选_____的人
治理国家;批判贵族奢侈生活,提倡_____。
法家 战国 强调以___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
___________的统治。
百家争鸣促进了_____和_____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_____思想文化发展的
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