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七上静夜 4页

  • 21.03 KB
  • 2021-10-25 发布

人教语文七上静夜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静夜》 教 学 设 计 实验中学      许彩萍   朱利民    高巧英 导入新课  ‎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 朗读课文 ‎ ‎①     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 ‎②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③     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 探究学习  ‎ ‎①     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 a.             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 b.             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 c.              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 d.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 a.             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 b.             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 c.              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 d.            ‎ ‎ 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 ‎②     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 a.             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 牵牛花开放了…… ‎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 b.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 总结课文  ‎ ‎①     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 ‎②     教师小结。 ‎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 布置作业  ‎ ‎①     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 ‎②     想像练习。 ‎ 在上虞有一座孝女庙,是为纪念孝女曹娥为寻父投江而死而建的,因此孝女庙又叫曹娥庙,那条江被叫做曹娥江。请你发挥想像。写一个有关曹娥的故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家乡的某一处历史遗迹,或根据自己掌握的民间故事进行拓展写作。 ‎ ‎③推荐阅读:郭沫若诗集《女神》。 ‎ 课后记:诗歌的意境与创作手法的理解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诗歌需要用心品味,但前提教师应该交给学生一把打开诗歌瑰丽世界大门的钥匙,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诗歌,鉴赏诗歌。本课从内容,到创作,教给了学生一种体味的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