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4.67 KB
  • 2021-10-26 发布

2020-2021学年河北师大附中七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2021学年河北师大附中七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 ‎1. 下列自然现象中具有生命特征的是(        ) ‎ A.日出日落 B.花开花谢 C.春去秋来 D.潮涨潮退 ‎ ‎ ‎2.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 A.火山爆发 B.昙花一现 C.飞蛾扑火 D.孔雀开屏 ‎ ‎ ‎3. 下列属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是(        ) ‎ A.风调雨顺时瓜果获得大丰收 B.沙漠中的仙人掌其叶变成刺状 C.夏天温度升高霉菌繁殖速度加快 D.蚯蚓的粪便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 ‎ ‎4. 生物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下列与“植物向光生长”现象具有相同特征的是(         ) ‎ A.母鸡孵卵 B.种子萌发成幼苗 C.膝跳反射 D.排出汗液和尿液 ‎ ‎ ‎ ‎5. 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滴河水,发现有一些绿色颗粒。这些颗粒具有的下列特征不能作为它们是生物的依据的是( ) ‎ A.身体呈绿色 B.能排出废物 C.需要营养 D.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 ‎ ‎ ‎6. 水俣病是由于汞中毒引起的,在食物链“水草→蜻蜓的幼虫→小鱼→大鱼”中汞中毒最深的生物是(         ) ‎ A.水草 B.蜻蜓的幼虫 C.小鱼 D.大鱼 ‎ ‎ ‎7. 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下列哪项工作不是调查时应该做的(        ) ‎ A.确定调查目的和对象 B.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C.选取样本抽样调查 D.整理分析调查结果 ‎ ‎ ‎ ‎8. 当我们需要调查全国七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时,误差最小的调查应选取(        ) ‎ A.北方省份和南方省份的某中学 B.东南沿海省份和西部内陆省份的某中学 C.城市和乡村的某中学 D.以上各处都要有样本,取平均值 ‎ ‎ ‎9. 广东温暖潮湿,生物种类和数量比新疆要多,影响这一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 A.阳光 B.温度和水 C.植物 D.土壤和空气 ‎ ‎ ‎10. 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 A.大树底下好乘凉 B.绿色植物能净化空气 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 D.蚯蚓能疏松土壤 ‎ ‎ ‎ ‎11. 下列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 A.养鸡场中的人与鸡 B.麦田中的小麦与杂草 C.草原上的狼与鹿 D.花园中的蝴蝶与蛾 ‎ ‎ ‎ ‎12. 苹果树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橘树不宜在北方地区栽种,起制约作用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 A.阳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 ‎ ‎13. 我国南方地区,森林覆盖率高,往往降雨较多,而且气候湿润,这种现象说明(        ) ‎ A.环境影响生物生存 B.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C.生物生存依赖环境 D.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 ‎ ‎ ‎14. 下列实例中,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是( ) ‎ A.大树底下好乘凉 B.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C.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D.蚯蚓的活动使土壤疏松 ‎ ‎ ‎ ‎15. “螳螂扑蝉,黄雀在后”表达的生物学意义与下列吻合的是(        ) ‎ A.竞争 B.合作 C.共生 D.捕食 ‎ ‎ ‎16. 下列生物之间属于共生关系的是(        ) ‎ A.猎豹与斑马 B.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C.草原上的牛和羊 D.猪和猪肉绦虫 ‎ ‎ ‎ ‎17.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知识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B.生物的环境就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 C.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D.企鹅皮下脂肪很厚是对寒冷的适应 ‎ ‎ ‎18. 在一个由水稻、蝗虫、青蛙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如果将青蛙杀光,蝗虫的数量变化可以用下列曲线图中的哪一个来表示?(        ) ‎ A. B. C. D.‎ ‎ ‎ ‎19. 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得到如下实验结果。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 ‎ 组别 裸地组 草坪组 灌木丛组 空气湿度的平均值 ‎55.9%‎ ‎63.7%‎ ‎69.7%‎ A.该探究中作为对照的是裸地组 B.实验应选择在水源丰富的地方进行 C.该探究的实验变量是空气湿度 D.草坪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大于灌木丛 ‎ ‎ ‎20.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是(        ) ‎ A.烟草花叶病毒 B.枯草杆菌 C.葫芦藓 D.蝗虫 ‎ ‎ ‎21. 下列不能完整表示食物链的是(        ) ‎ A.花生→鼠→蛇 B.树→虫→啄木鸟 C.水稻→蝗虫→青蛙 D.小虾→小鱼→大鱼 ‎ ‎ ‎ ‎22. 如图,曲线a、b、c与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可组成一条食物链的三种生物相对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若a是生产者,则c是分解者 B.这条食物链可以写成a→b→c C.若b灭绝,则c的数量先上升后下降 D.该生态系统由a、b、c及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 ‎ ‎ ‎23. 如图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图中能够形成食物链的是(        )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④→① D.①→②→④ ‎ ‎ ‎ ‎24. 某同学调查发现,鼠妇适于生活在20℃左右的阴暗环境中,为进一步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设计如下实验方案,但有多处还不够严谨,同桌提出下列修改建议,你认为必须采纳的是( ) ‎ 位置 鼠妇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半侧 ‎10只 阴暗 ‎20℃‎ 适宜 纸盒右半侧 ‎10只 明亮 ‎30℃‎ 适宜 A.左右两侧都应保持阴暗 B.挑选爬行较快的鼠妇作为实验对象 C.左右两侧都应保持30℃‎ D.减少左侧土壤的湿度 ‎ ‎ ‎25. 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你认为正确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数量多少的图示是( ) ‎ A. B. C. D.‎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二、识图分析题(共26分)‎ ‎ ‎ ‎ 东星中学七年级一班的同学对一块农田观察后,画了如图一幅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请你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 ‎(1)这个食物网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 ‎ ‎ ‎(2)这个食物网____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原因是________。‎ ‎ ‎ ‎(3)这个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 ‎ ‎ ‎(4)________和________能够获得的能量最少。‎ ‎ ‎ ‎ 如图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 ‎ ‎(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________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叫做食物链。上图的食物网中有多条食物链,请写出其中任意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 ‎ ‎(2)如图所示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生物是________,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是通过这些生产者的________作用进入食物链。‎ ‎ ‎ ‎(3)该森林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________,但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________,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生态系统可以通过这种________能力,克服系统内部的变化和外来干扰因素的影响,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三、分析说明题(10分)‎ ‎ ‎ ‎ DDT是一种不易被分解的有机杀虫剂,DDT进入生物体后,就与生物体内的脂肪结合,不易排出体外。如表是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体内DDT的含量,请分析回答问题: ‎ 名称 海水 生物A 生物B 生物C 生物D 生物E DDT含量 ‎0.00005‎ ‎0.5‎ ‎0.04‎ ‎0.005‎ ‎75.5‎ ‎2‎ ‎ ‎ ‎(1)写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________,数量最多的消费者是________。‎ ‎ ‎ ‎(3)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积累DDT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 ‎ ‎ ‎(4)在欧洲、亚洲以及美洲大陆使用了DDT,在从来没使用过DDT的南极的动物体内发现有DDT存在,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验探究题(14分)‎ ‎ ‎ ‎ 影响鼠妇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除光、温度以外,还有土壤的潮湿程度等。请你利用以图甲、乙、丙三个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 ‎(1)如果你要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在实验中你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3)制订并实施计划:在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你在实验中会选择哪一个实验装置_______。(填“甲”“乙”或“丙”)。该实验如果只用一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4)分析结果:若将10只鼠妇放入该实验装置的铁盘中央,重复进行5组实验,都经过10分钟后,及时统计鼠妇数量。如果在明亮处的鼠妇数量分别是1只、2只、0只、1只、0只,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做出怎样的处理?_____________。‎ ‎ ‎ ‎(5)表达和交流。通过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6)实验结束后应对鼠妇怎样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河北师大附中七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答案】‎ B ‎【考点】‎ 生物的特征 ‎【解析】‎ 此题考察的是生物的判断,判断是否是生物的依据是否具有生命现象。所以必须首先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答】‎ 解: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花开花谢体现了生物能生长和繁殖;日出日落、潮涨潮退、春去秋来都是自然现象,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2.‎ ‎【答案】‎ A ‎【考点】‎ 生物的特征 ‎【解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 A、火山爆发是自然现象,不属于生命现象,符合题意; B、昙花一现,说明生物能繁殖,属于生命现象,不符合题意; C、飞蛾扑火,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属于生命现象,不符合题意; D、孔雀开屏是动物的求偶行为,属于生命现象,不符合题意。‎ ‎3.‎ ‎【答案】‎ B ‎【考点】‎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同时生物也会影响环境。‎ ‎【解答】‎ 解:A.风调雨顺时瓜果获得大丰收,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仙人掌,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B符合题意; C.夏天温度升高霉菌繁殖速度加快,是环境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蚯蚓的粪便可以提高土壤肥力,生物影响环境,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 ‎【答案】‎ C ‎【考点】‎ 生物的特征 ‎【解析】‎ 生物具有一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 解:植物向光生长体现了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 A.母鸡孵卵体现了生物能够繁殖,A不符合题意; ‎ B.种子萌发成幼苗体现生物能够生长,B不符合题意; ‎ C.膝跳反射体现了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符合题意; D.排出汗液和尿液体现了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D不符合题意。 ‎ 故选:C。‎ ‎5.‎ ‎【答案】‎ A ‎【考点】‎ 生物的特征 ‎【解析】‎ 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 身体呈绿色不是生物的特征,不能作为判断这些颗粒是生物的依据。‎ ‎6.‎ ‎【答案】‎ D ‎【考点】‎ 某些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 ‎【解析】‎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生物富集现象。‎ ‎【解答】‎ 解: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营养级越高生物(越靠近食物链的末端),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富集)。在“水草→蜻蜓的幼虫→小鱼→大鱼”食物链中,大鱼营养级最高,则它的体内汞含量最多,中毒最深。 故选:D。‎ ‎7.‎ ‎【答案】‎ C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解析】‎ 此题考查调查的方法步骤。调查的一般步骤: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如实做好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解答】‎ 解: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称为调查法。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考查全体对象的调查叫做普查(也叫做全面调查),人口普查时,不能选取样本抽样调查。 故选:C。‎ ‎8.‎ ‎【答案】‎ D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者以正确的理论与思想作指导,通过访谈、问卷、测验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掌握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解答】‎ 解:调查法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尽可能全面或比较全面的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它的目的可以是全面的把握当前的状况。样本的选取要有代表性、典型性、随机性。全国所有的初一学生数量很大,调查难度大,不必要进行全面调查。因此ABC选项的各处都要样本,需要多测几次,然后取平均值,这样测得的实验数据才最准确,误差最小。 故选:D。‎ ‎9.‎ ‎【答案】‎ B ‎【考点】‎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解答】‎ 在寒冷、干旱新疆与温暖、潮湿的广东,不同的主要发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温暖潮湿的广东,温度适宜、水分充足,适宜生物的生长、繁殖,因此在寒冷、干旱的新疆,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一般要比温暖、潮湿地区要少。‎ ‎10.‎ ‎【答案】‎ C ‎【考点】‎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要求学生能够将生物影响环境和生物适应环境区分开。‎ ‎【解答】‎ 解:A.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因为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使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是植物对环境大气的影响,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仙人掌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符合题意; D.蚯蚓的活动使土壤变得疏松,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 ‎【答案】‎ B ‎【考点】‎ 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解析】‎ 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包括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解答】‎ A、人吃鸡肉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因此“养鸡场中的人与鸡”属于捕食关系; B、小麦与杂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因此“麦田中的小麦与杂草”属于竞争关系; C、狼吃鹿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因此“草原上的狼与鹿”属于捕食关系: D、蝴蝶与蛾,相互竞争食物,因此“花园中的蝴蝶与蛾”属于竞争关系。 所以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的是麦田中的小麦与杂草、花园中的蝴蝶与蛾。‎ ‎12.‎ ‎【答案】‎ B ‎【考点】‎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解答时可以从环境特点和生物的关系方面来切入。‎ ‎【解答】‎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非生物因素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橘不宜在北方栽种,主要是南方、北方温度不同造成的,苹果是温带水果,适宜生长在温暖的北方,南方温度高不适宜苹果的生长,故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而柑橘是热带水果,适宜生长在高温的热带,北方温度低不适宜柑橘生长,因此柑橘不宜在北方栽种。‎ ‎13.‎ ‎【答案】‎ D ‎【考点】‎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与环境,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会影响环境,据此解答。‎ ‎【解答】‎ 解:生物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等。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蒸腾作用强,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大气的湿度,使温度降低,降雨量多、气候湿润。体现了生物(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故选:D。‎ ‎14.‎ ‎【答案】‎ B ‎【考点】‎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解答】‎ A、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因为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向空气中散发水分,带走大树周围的一些热量,从而降低了大树周围的温度,使得大树地下比较凉爽。这说明大树影响了周围环境的温度,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B、在沙漠地区,极度缺水,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是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蚂蚁在大堤内挖穴活动导致大堤的牢固性降低,洪水来临时容易溃堤。表明生物蚂蚁对环境大堤的影响。 D、蚯蚓的活动使土壤变得疏松,是生物蚯蚓对环境的影响。‎ ‎15.‎ ‎【答案】‎ D ‎【考点】‎ 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解析】‎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要求考生识记种间关系的类型,能根据题干信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确定食物链,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解答】‎ 解:螳螂捕蝉,黄雀捕螳螂,都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因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黄雀、螳螂和蝉的关系是捕食关系。 故选:D。‎ ‎16.‎ ‎【答案】‎ B ‎【考点】‎ 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共生的概念,仔细分析选项中的生物之间是否符合共生的概念,即可正确答题。‎ ‎【解答】‎ 解:A.猎豹捕食斑马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体现了捕食关系,A不符合题意; B.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是共生关系,根瘤菌有固氮作用,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二者互惠互利,共同生活,B符合题意; C.牛和羊都以草为食,两者争夺食物、生存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C不符合题意; D.猪肉绦虫属于寄生虫,猪肉绦虫的幼虫寄生在猪的体内,猪和猪肉绦虫之间属于寄生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 ‎【答案】‎ B ‎【考点】‎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 ‎(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解答】‎ 解:A.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A正确; B.环境不仅指生物生存的地点,还包括其它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B错误; C.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C正确; D.企鹅有很厚的皮下脂肪,适应寒冷的环境,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正确。 故选:B。‎ ‎18.‎ ‎【答案】‎ C ‎【考点】‎ 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解析】‎ 本题考查了生物之间的关系,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解答】‎ 解:在上面的生态系统中,水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蝗虫以水稻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青蛙是以蝗虫为食,属于次级消费者。所以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为:水稻→蝗虫→青蛙。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果青蛙的数量减少,蝗虫在短时间内就会因天敌减少而数量急剧增加,而蝗虫的数量增加又导致水稻的数量减少,蝗虫获取不到足够的食物,数量就会减少,所以将青蛙杀绝,蝗虫的数量变化为先增加再减少。 故选:C。‎ ‎19.‎ ‎【答案】‎ A ‎【考点】‎ 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解析】‎ 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会影响、改变环境。结合图表信息进行解答。‎ ‎【解答】‎ 裸地上没有植物,草坪上有大面积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茂密的灌木丛中有较高的灌木,若三处都无水洼,则三处空气湿度的不同主要是由植物引起的,因此测量裸地、草坪和灌木丛的空气湿度,能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裸地上没有植物,因此在该探究中作为对照,A项正确; 为避免水源中水分蒸发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应选择在没有水源的地方进行实验,B项错误; 由题干信息可知,本实验探究的是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因此实验变量是不同的植被,C项错误; ‎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三组实验中,裸地组湿度最小,草坪组较大,灌木丛组湿度最大,D项错误。‎ ‎20.‎ ‎【答案】‎ B ‎【考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解析】‎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绿色植物。 (3)消费者主要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 (4)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解答】‎ 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因此病毒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A不符合题意; B.枯草杆菌是腐生细菌,靠分解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活,因此属于分解者,B符合题意; C.葫芦藓为绿色植物,能够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物质和能量,属于生产者,C不符合题意。 D.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维持生活,因此属于消费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1.‎ ‎【答案】‎ D ‎【考点】‎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起始点一定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食物链通常写成“甲→乙→丙→…”的形式,由被吃的生物指向吃它的生物,线段不能代替箭头。‎ ‎【解答】‎ 解: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D选项的开始不是生产者,不能构成食物链。 故选:D。‎ ‎22.‎ ‎【答案】‎ C ‎【考点】‎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由于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这种能力就越强,但这个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很难恢复。‎ ‎【解答】‎ 解:A.据图可知:a是生产者,b和c都是消费者,A错误。 B.由图可知,c比b先出现,且b数量增加会使c数量减少,b、c属于捕食关系,因此三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a→c→b,B错误。 C.若b灭绝,c由于天敌减少而数量迅速增加,随着c的增加,a的数量又减少,所以导致c因缺乏食物又迅速下降,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可见该生态系统由a、b、c、其他动植物、分解者及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D错误。 故选:C。‎ ‎23.‎ ‎【答案】‎ A ‎【考点】‎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图中①植物、②虫、③食虫鸟、④细菌和真菌。‎ ‎【解答】‎ 解:①植物是生产者、②虫和③食虫鸟是消费者,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不包括④分解者(细菌、真菌)和非生物成分太阳等,因此图中能够形成食物链的是①→②→③。 故选:A。‎ ‎24.‎ ‎【答案】‎ D ‎【考点】‎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解析】‎ 此题是一道探究实验题,在设计探究实验时,大多为对照实验,这就要求实验中探究条件的变量必须是唯一的,否则实验设计就会不科学合理。‎ ‎【解答】‎ 实验设计的关键是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是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是土壤湿度,所以在设置对照时,土壤湿度必须不同,因此D符合。‎ ‎25.‎ ‎【答案】‎ D ‎【考点】‎ 某些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 ‎【解析】‎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此题一是考查识图作答能力,二是考查生物富集作用。‎ ‎【解答】‎ 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在食物链“草→兔→鹰”中鹰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 二、识图分析题(共26分)‎ ‎【答案】‎ ‎5‎ 不能,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农作物 蛇,鸟 ‎【考点】‎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解析】‎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该生态系统中有5条食物链,例如:农作物→昆虫→青蛙→蛇;农作物→昆虫→鸟;农作物→昆虫→蜘蛛→蛇;农作物→昆虫→蜘蛛→青蛙→蛇;农作物→昆虫→蜘蛛→鸟,;‎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这个食物网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原因是缺少的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这个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农作物;‎ 根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营养级别越高所获的能量越少,反之,越多。该食物网中农作物的营养级别最低,获得能量最多,鸟和蛇的营养级最高,获得的能量最少。‎ ‎【答案】‎ 食物 草、树,光合作用 减少,减少,自我调节 ‎【考点】‎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表示: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据此解答。‎ ‎【解答】‎ 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图中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 草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因此图中生产者是草,属于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二氧化碳主要是通过这些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入食物链的。‎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果该生态系统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由于鼠和兔以植物为食,则草原植被的数量会减少,食鼠和兔的动物也会由于食物增多而导致数量增多;食鼠和兔的动物的增多又限制了鼠和兔的增长,因此一段时间后,又会恢复正常;可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三、分析说明题(10分)‎ ‎【答案】‎ ‎(1)C→B→A→E→D ‎(2)C,B ‎(3)D ‎(4)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或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考点】‎ 某些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 生物圈的范围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食物链的概念,明确各生物的数量特点,知道生物富集的原理。‎ ‎【解答】‎ 解:(1)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在体内积累的越多。由表中数据可知,食物链应该是:C→B→A→E→D。‎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藏在有机物中,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该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是表中的C,即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等级越低,数量越多,因此在食物链C→B→A→E→D中数量最多的消费者是B。‎ ‎(3)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富集,根据生物富集原理,在食物链C→B→A→E→D中,积累DDT最多的生物是D。‎ ‎(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会随着食物链流动,DDT进入食物链后,就加入了全球性的物质循环中。在从来没使用过DDT的南极动物体内有DDT存在,这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四、实验探究题(14分)‎ ‎【答案】‎ ‎(1)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或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2)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3)光,甲,不能,一只鼠妇存在极大的偶然性(或要避免偶然性)‎ ‎(4)求平均值 ‎(5)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6)放回大自然 ‎【考点】‎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解析】‎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 解:(1)如果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在实验中提出的问题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 ‎(2)根据提出的问题,结合实际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为了确保实验只有这一个变量,应采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一侧盖上不透光的厚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目的是设置以光照为唯一变量的对照组。这样在铁盒内就形成了明亮和黑暗两种环境。因此应选择甲装置。 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不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因为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如采集的鼠妇生病或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不足以说明问题。‎ ‎(4)如果在明亮处的鼠妇数量分别是1只、2只、0只、1只、0只,为了使实验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求其平均值。‎ ‎(5)通过(4)中实验数据,明亮处鼠妇数量平均不到一只,因此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 ‎(6)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实验结束后将鼠妇放回原来的生活环境中。‎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