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9.79 KB
  • 2021-10-26 发布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0分)‎ ‎1.(3分)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己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我们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是(  )‎ A.化石 B.传说 C.文献资料 D.文学作品 ‎2.(3分)历史老师利用右图原始人类头部复原像讲述“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已经会使用火,过着群居的生活”,老师讲到的原始人类应该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3.(3分)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海南新石器时代遗存,距今约6000年.同一时期生活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原是居民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4.(3分)黄帝陵位子队西黄陵县城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时节,都有来自海内外的华人到这里祭拜。这是因为黄帝(  )‎ A.为中华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 B.联合炎帝打败了蚩尤 ‎ C.实行禅让制 ‎ D.建立了夏朝 ‎5.(3分)“青铜文明”是对商周时期人们创造的物质文化的高度概括。在下列出土的青钢工艺成就中,最重的青铜器是(  )‎ 第25页(共25页)‎ A. 青铜面具 B. 四羊方尊 ‎ C. 青铜神树 D. 司母戊鼎 ‎6.(3分)林语堂在《如何理解中国人》中说:“中华民族有三座长城,第一座长城是从秦始皇开始修建的防御工事万里长城,第二座长城是指汉字,……”汉字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开始出现于(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西汉 ‎7.(3分)许多成语典故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诸侯争霸 B.王室衰微 ‎ C.经济发展 D.新经济秩序确立 ‎8.(3分)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大,赏不私亲近…,”这段材料说明(  )‎ A.商鞅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 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 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 D.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9.(3分)小王去四川旅游回来,用图照片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参观的著名景点时说:这一伟大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早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他介绍的工程是(  )‎ 第25页(共25页)‎ A.都江堰 B.灵渠 C.京杭大运河 D.会通河 ‎10.(3分)“儒家经典蕴含着丰富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中和、大同等思想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韩非子 ‎11.(3分)2015年3月,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景与行动》,旨在重开“丝绸之路”。关于古代“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 A.东汉张骞始开丝绸之路 ‎ B.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 ‎ C.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 D.丝绸之路起点是洛阳 ‎12.(3分)西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图中①所示地区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汉战胜匈奴 ‎ 第25页(共25页)‎ C.设立西域都护 D.甘英出使大秦 ‎13.(3分)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 A.侧重史书记载 B.注重史料考证 ‎ C.注重史学文学价值 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14.(3分)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5.(3分)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长期混战,其中为魏、蜀汉、吴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争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6.(3分)《宋书》描述江南: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魏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江南有优越自然条件 ‎ B.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生产术和劳动力 ‎ C.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 ‎ D.政府重视经济发展 ‎17.(3分)如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是(  )‎ A.西汉 B.东汉 C.曹魏 D.北魏 ‎18.(3分)小彬同学学习了第四单元后,列出了如表笔记,这一单元的主题(  )‎ 第25页(共25页)‎ 史实一“赤壁之战”、‎ 史实二“三国鼎立”;‎ 史实三“江南地区开发”;‎ 史实四“五胡内迁”:“孝文帝改革”‎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9.(3分)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请判断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1世纪的是(  )‎ A.秦王赢政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 ‎ B.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 ‎ C.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 ‎ D.北魏孝文帝于公元494年迁都洛阳 ‎20.(3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交融,经济发展。这一时期农业杂交育种方法和果树嫁接等生产技术和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大多整理记载在下列哪一部著作中?(  )‎ A. B. ‎ C. D.‎ 一.(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25页(共25页)‎ ‎21.(18分)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墨子•兼爱篇》‎ 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可使制挺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三“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刑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有度》‎ ‎(1)上述材料分别出自哪一思想学派?请依据材料概括三位思想家的核心主张。‎ ‎(2)上述材料中多位思想家研讨学术,著书立说的局面出现在什么时期?‎ ‎(3)上述材料反映的文化繁荣局面在历史上具有怎样的影响?‎ 二、(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2.(10分)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的图片和文字,归纳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请选择一项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二 西汉建立之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饥荒)。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第25页(共25页)‎ ‎﹣﹣《汉书•食货志》‎ ‎(2)依据材料二,概况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使西汉前期出现了怎样的统治局面?‎ 材料三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3)依据材料三,概况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三、(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3.(12分)材料一 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 ‎﹣﹣《魏书•成淹传》‎ 注释:因为代都平城周围没有河运运粮食,所以京城的百姓贫困。现在迁都到洛阳,为的是交通方便,四通八达。‎ 材料二 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注释:如果南迁,我们鲜卑人恐怕也不能布满诸州各地,掺杂居住在各郡县,处榛林荆棘之间,水土不服,疾病死伤,四方对手听说,便有了轻慢侮辱之意,这样的话,则名声实力都受损害!‎ 第25页(共25页)‎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个材料?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还采取哪些措施移风易俗?‎ ‎(2)有人说:北魏的衰落就是从魏孝文帝改革开始的。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 第25页(共25页)‎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0分)‎ ‎1.(3分)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己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我们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是(  )‎ A.化石 B.传说 C.文献资料 D.文学作品 ‎【分析】本题以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己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元谋人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远古时代的化石可以通过考古发掘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考古学者发现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己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其重要研究证据是古人类化石。‎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元谋人的有关内容。‎ ‎2.(3分)历史老师利用右图原始人类头部复原像讲述“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已经会使用火,过着群居的生活”,老师讲到的原始人类应该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 第25页(共25页)‎ 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师讲到的原始人类应该是北京人,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3分)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海南新石器时代遗存,距今约6000年.同一时期生活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原是居民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分析】本题考查半坡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解答】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距今约6000年。同一时期生活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多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现存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半坡聚落是黄河流域原始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 ‎4.(3分)黄帝陵位子队西黄陵县城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时节,都有来自海内外的华人到这里祭拜。这是因为黄帝(  )‎ A.为中华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 B.联合炎帝打败了蚩尤 ‎ C.实行禅让制 ‎ D.建立了夏朝 ‎【分析】本题以黄帝陵位子队西黄陵县城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切入点,考查的是黄帝的贡献。‎ ‎【解答】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黄河流域的一位伟大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他的妻子养蚕缫丝,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因其卓著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所敬仰,被尊为“人文初祖”,为中华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25页(共25页)‎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人文初祖”黄帝。‎ ‎5.(3分)“青铜文明”是对商周时期人们创造的物质文化的高度概括。在下列出土的青钢工艺成就中,最重的青铜器是(  )‎ A. 青铜面具 B. 四羊方尊 ‎ C. 青铜神树 D. 司母戊鼎 ‎【分析】本题以最重的青铜器为切入点,考查司母戊鼎的相关知识。‎ ‎【解答】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其中,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故世界现存最重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青铜文明司母戊鼎的历史地位。‎ ‎6.(3分)林语堂在《如何理解中国人》中说:“中华民族有三座长城,第一座长城是从秦始皇开始修建的防御工事万里长城,第二座长城是指汉字,……”汉字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开始出现于(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西汉 ‎【分析】本题考查文字的演变历程。‎ ‎【解答】‎ 第25页(共25页)‎ 依据材料“中华民族有三座长城,第一座长城是从秦始皇开始修建的防御工事万里长城,第二座长城是指汉字,…”可知与文字的演变有关。商朝人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它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汉字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开始出现于商朝。‎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商朝文字的相关史实。‎ ‎7.(3分)许多成语典故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诸侯争霸 B.王室衰微 ‎ C.经济发展 D.新经济秩序确立 ‎【分析】本题以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都是春秋战国时期争霸中留下的成语,因而集中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争霸社会特点。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春秋战国的相关知识点。‎ ‎8.(3分)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大,赏不私亲近…,”这段材料说明(  )‎ A.商鞅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 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 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 D.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第25页(共25页)‎ ‎【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大,赏不私亲近…”可知,罚不讳大,赏不私亲近说明商鞅公平无私,严格执法,对所有人都能做到一视同仁。‎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9.(3分)小王去四川旅游回来,用图照片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参观的著名景点时说:这一伟大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早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他介绍的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京杭大运河 D.会通河 ‎【分析】本题以这一伟大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早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为切入点,考查都江堰的相关知识。‎ ‎【解答】战国时期,秦国蜀太守李冰在岷江修筑了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早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都江堰的相关知识。‎ ‎10.(3分)“儒家经典蕴含着丰富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中和、大同等思想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韩非子 第25页(共25页)‎ ‎【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以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解答】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核心思想是“仁”,儒家经典蕴含着丰富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中和、大同等思想资源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以及儒家学派创始人的识记能力。‎ ‎11.(3分)2015年3月,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景与行动》,旨在重开“丝绸之路”。关于古代“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 A.东汉张骞始开丝绸之路 ‎ B.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 ‎ C.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 D.丝绸之路起点是洛阳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答】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它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建立与发展,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 故选:B。‎ ‎【点评】理解和把握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影响。‎ ‎12.(3分)西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图中①所示地区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 第25页(共25页)‎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汉战胜匈奴 ‎ C.设立西域都护 D.甘英出使大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汉对新疆的管辖措施。识记其影响。‎ ‎【解答】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图中①所示地区正是西域地区。‎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管辖新疆的措施的掌握。熟知相关知识。‎ ‎13.(3分)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 A.侧重史书记载 B.注重史料考证 ‎ C.注重史学文学价值 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分析】本题考查司马迁的相关知识。‎ ‎【解答】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知司马迁注重史料考证,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 第25页(共25页)‎ ‎14.(3分)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分析】本题以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切入点,考查光武中兴。‎ ‎【解答】贞观之治指的唐太宗的统治;开元盛世指的是唐玄宗的前期统治;康乾盛世指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统治。光武中兴指的是光武帝的统治。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光武中兴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5.(3分)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长期混战,其中为魏、蜀汉、吴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争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分析】题目直接设问考查为魏、蜀汉、吴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役。本题考查了赤壁之战的影响。‎ ‎【解答】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赤壁之战的影响。‎ ‎16.(3分)《宋书》描述江南: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魏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江南有优越自然条件 ‎ B.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生产术和劳动力 ‎ 第25页(共25页)‎ C.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 ‎ D.政府重视经济发展 ‎【分析】本题以《宋书》描述江南的内容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有关内容。‎ ‎【解答】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与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较多,为躲避战乱,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带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故选:B。‎ ‎【点评】本题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为依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的最主要的原因。‎ ‎17.(3分)如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是(  )‎ A.西汉 B.东汉 C.曹魏 D.北魏 ‎【分析】本题考查了北魏。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解答】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后来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东魏、西魏和北齐、北周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故A处为北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掌握北朝的相关政权。‎ ‎18.(3分)小彬同学学习了第四单元后,列出了如表笔记,这一单元的主题(  )‎ 史实一“赤壁之战”、‎ 第25页(共25页)‎ 史实二“三国鼎立”;‎ 史实三“江南地区开发”;‎ 史实四“五胡内迁”:“孝文帝改革”‎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分析】本题以小彬同学学习了第四单元后,列出了如表笔记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三国鼎立、两晋南北朝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分析材料可知,“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体现了政权分立;“江南地区开发”、“五胡内迁”、“孝文帝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三国鼎立、两晋南北朝的有关内容。‎ ‎19.(3分)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请判断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1世纪的是(  )‎ A.秦王赢政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 ‎ B.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 ‎ C.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 ‎ D.北魏孝文帝于公元494年迁都洛阳 ‎【分析】本题以发生在公元1世纪的历史事件为切入点,考查公元纪年法。‎ ‎【解答】依据所学,1世纪指的是公元1年到99年,此范围的只有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公元纪年法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第25页(共25页)‎ ‎20.(3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交融,经济发展。这一时期农业杂交育种方法和果树嫁接等生产技术和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大多整理记载在下列哪一部著作中?(  )‎ A. B. ‎ C. 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解答】《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书中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交融,经济发展。这一时期农业杂交育种方法和果树嫁接等生产技术和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大多整理记载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 一.(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1.(18分)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25页(共25页)‎ 材料一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墨子•兼爱篇》‎ 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可使制挺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三“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刑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有度》‎ ‎(1)上述材料分别出自哪一思想学派?请依据材料概括三位思想家的核心主张。‎ ‎(2)上述材料中多位思想家研讨学术,著书立说的局面出现在什么时期?‎ ‎(3)上述材料反映的文化繁荣局面在历史上具有怎样的影响?‎ ‎【分析】本题以三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 ‎【解答】(1)由材料一“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可知,这反映的是墨家的思想,其核心主张是兼爱、非攻。由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反映的是儒家孟子的思想,其核心思想是民贵君轻、仁政。由材料三“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刑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可知,这反映的是法家的思想。其核心思想是法制,加强中央集权。‎ ‎(2)上述材料中多位思想家研讨学术,著书立说的局面出现在战国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见解,涌现出一批作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故答案为:‎ 第25页(共25页)‎ ‎(1)材料一:墨家思想,其核心主张是兼爱、非攻;材料二:儒家思想,其核心思想是民贵君轻、仁政;材料三:法家思想,其核心思想是法制,加强中央集权。‎ ‎(2)战国。‎ ‎(3)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 二、(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2.(10分)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的图片和文字,归纳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请选择一项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二 西汉建立之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饥荒)。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书•食货志》‎ ‎(2)依据材料二,概况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使西汉前期出现了怎样的统治局面?‎ 材料三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第25页(共25页)‎ ‎(3)依据材料三,概况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的相关史实。掌握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和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解答】(1)据材料一的图片和文字可知,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是: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统一货币。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货币的统一,解决了赋税征收和流通的困难,有利于国家对经济发管理,便利了商品的交换的交流,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发展。秦始皇实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其进步作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2)据材料二“西汉建立之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饥荒)。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西汉初期人民流离失所,土地荒芜,人口锐减。为此,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使西汉前期出现了文景之治。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增加。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在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第25页(共25页)‎ ‎(3)据材料三“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可知,西汉初期诸侯王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超过了中央政府,威胁到西汉王朝。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了。‎ 故答案为:‎ ‎(1)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统一货币。意义: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货币的统一,解决了赋税征收和流通的困难,有利于国家对经济发管理,便利了商品的交换的交流,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发展。秦始皇实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其进步作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其中一项即可)‎ ‎(2)社会状况:人民流离失所,土地荒芜,人口锐减。(意思相近即可)政策:休养生息。局面:文景之治。‎ ‎(3)问题:西汉初期诸侯王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超过了中央政府,威胁到西汉王朝。(或者答出“王国问题”)措施:颁布推恩令(或推恩令的具体内容);汉武帝还采取措施取消了许多诸侯王的封国和土地,剥夺爵位;刺史制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三、(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3.(12分)材料一 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 ‎﹣﹣《魏书•成淹传》‎ 注释:因为代都平城周围没有河运运粮食,所以京城的百姓贫困。现在迁都到洛阳,为的是交通方便,四通八达。‎ 材料二 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第25页(共25页)‎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注释:如果南迁,我们鲜卑人恐怕也不能布满诸州各地,掺杂居住在各郡县,处榛林荆棘之间,水土不服,疾病死伤,四方对手听说,便有了轻慢侮辱之意,这样的话,则名声实力都受损害!‎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个材料?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还采取哪些措施移风易俗?‎ ‎(2)有人说:北魏的衰落就是从魏孝文帝改革开始的。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影响及评价。‎ ‎【解答】(1)据材料一“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依据材料三“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可以判断出赞成派所对应的是材料一、三。根据材料二“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依据材料四“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可以判断出反对派所对应的是材料二、四。‎ ‎(2)第一小问的观点,依据“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说明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招致人民的反抗,政权灭亡。第二小问的评价,结合所学可以从社会进步、社会的封建化、民族融合、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故答案为:‎ ‎(1)赞成派:材料一、三;反对派:材料二、四。‎ 第25页(共25页)‎ ‎(2)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评价:(以下两种观点任选其一)观点一:该观点正确。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失去统治的根基,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招致人民的反抗,政权灭亡。观点二:该观点错误。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积极作用,北魏政权的败亡与“汉化”措施无关,“汉化”政策有利于北 魏交通的改善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或:风气的改进、社会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洛阳城(或中原地区)的开发,有利于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等等。‎ ‎【点评】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9/18 18:14:58;用户:张海燕;邮箱:lishi0014@xyh.com;学号:30475252‎ 第25页(共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