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9.39 KB
  • 2021-10-26 发布

人教版物理八下34眼睛和眼镜WORD教案10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眼睛和眼镜 学科 物 理 学段: 透镜及其应用 年级 八年级 相关 领域 初 中 物 理 光 学 部 分 教材 书名:物理(八年级)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6 年 3 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从教学的指导思想和课堂设计等方面,力争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媒体运用上力求体现实用性、实效性;在教学环节的把握上突出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利用媒体与实验实现了情景创设,启发思考。使学生既学习了眼睛和眼镜的相关知识,又了解了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通过学习,增强了学生的眼保健意识,更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物理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深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 《眼睛和眼镜》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八年纪物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主要包括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等内容,它是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 学情分析:‎ ‎ 学生刚刚学过的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为本节课的研究作了很好的铺垫。但学生对于眼球的调焦,以及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的情况很难想象,所以针对这一情况,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是解决矛盾的主要方法,通过具体的实验和现象,让学生能够直观的观察。‎ 教学方式:‎ ‎ 自主学习探究法,对比实验探究法,归纳法,观察法,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通过观察生活现象、进行分组实验、分析交流、总结归纳等方式完成本节知识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 ‎ 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以及互动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用:光具座,蜡烛,火柴,焦距不同的凸透镜2个,凹透镜1个,光屏1个,近视眼镜一架,挂图1幅,眼球模型1个,实物投影仪、视频、自制PPT ‎ 学生用:光具座,蜡烛,焦距不同的凸透镜2个,凹透镜1个,光屏1个。‎ ‎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照相机的原理,知道眼睛看见物体的过程。‎ 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照相机与眼睛的结构对比,了解眼睛看物体的机理。‎ 通过动手实验,了解近视眼以及远视眼的矫正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主学习,培养自学的能力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通过学习,学生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培养眼保健意识。‎ 教学流程示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感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温故知新 近视眼、远视眼 及其矫正(实验探究)‎ 切入主题 眼睛 近视眼预防 生活扩展 人眼看清物体的原理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温故知新 课前复习:‎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两种透镜、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知识.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以下问题:‎ ‎1、边缘厚中央薄的是 透镜,边缘薄中央厚的是 透镜。 凸透镜对光起 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 作用。‎ ‎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 在胶片上,成 ‎ 像。‎ 凸透镜的厚薄影响凸透镜的焦距。凸透镜的厚度 ,焦距 ,对光线的会聚能力 。‎ ‎3、‎ 学生回忆知识,并回答问题 对本节课会涉及的只是,先让学生通过复习能够有所回忆,辅助新课的学习。‎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欣赏美丽的祖国风光图片 ‎(配乐:我悄悄的蒙上你的眼睛)‎ 欣赏我们伟大祖国的美丽景色,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提问: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呢?‎ 通过作者的生平,鼓励学生,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更加富有意义。‎ 眼睛是一个既复杂又奇妙的器官,它帮助我们认识身外的世界。判断物体的大小、距离、质感、颜色及长、宽等。你们知道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吗?‎ 板书:§3.4眼睛和眼镜 学生欣赏图片,听歌曲 学生欣赏文章 创设情景 对学生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通过海伦·凯勒的简介和文章,体会残疾人对生活的态度和热爱世界的情感,感受热爱生命的真谛。‎ 三、‎ 切入主题 ‎(一)出示眼睛的构造图和模型 ‎(二)请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案上的内容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68-69页:‎ ‎1、如右图所示为眼球的结构图,眼球好像一架 。 ‎ ‎2.眼睛中 和 的共同作用相当于 ,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_______上,形成物体的 像(填像的性质)。‎ ‎2、 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信号传输给大脑。‎ ‎3、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比较____(偏折能力比较 ,焦距比较 )。‎ ‎ 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 ‎4、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比较 (偏折能力比较 ,焦距比较 )。 ‎ 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三)请同学之间交流,展示照相机和人眼球的对比图片 学生看图和模型 自主学习书上内容,并完成学案上的内容 学生根据对比图片,理解人眼球和照相机的相似之处,总结出,眼睛好似一架照相机。‎ 学生体验 交流感受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对比中总结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思考和分析中提升能力、学习知识。‎ 体验:请同学们先近距离看自己的手指纹,然后马上眺望远方,亲自感受眼睛是怎样调节的。‎ 我们的眼睛实在了不起,我们不需要像摄影师那样,要考虑到环境的光暗或物体距离,我们的眼睛会自动作出调节,只要眼睛各部分运作正常,每一次我们均可“摄”取一张美丽动人的“相片”。‎ 明确: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时,我们就看见物体了。‎ 板书:一、眼睛好似一架照相机 ‎1.晶状体和角膜——凸透镜 ‎2.视网膜——光屏 记录笔记 通过,学生经历体验,领悟眼睛成像的原理,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突破重难点。‎ 四、设置问题步步引入 我们是如何看清远处与近处的景物的 ‎ 【播放课件】演示眼球的自动调焦 ‎ 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明确:看远处与近处景物通过晶状体形状,使景物的像始终落在视网膜上就看清楚了。‎ 学生观看课件,并总结眼睛看清物体的原理 看课件,同时理解睫状体的作用以及晶状体的调焦原理 通过课件辅助学生理解眼球的自动调焦 五、层层深入实验探究 探究近视眼远视眼及其矫正:‎ ‎1.小游戏:三字经 请两位同学上台,一个视力正常的同学,一个近视眼的同学,请近视眼的同学摘掉眼镜。教师出示印有三字经的卡片,从两位同学眼前开始,每念一个成语后退一步,逐步后退。‎ 从活动中引出近视眼的外在表象。‎ 分析近视眼的形成原因,进一步研究近视眼的矫正。‎ 有些人单靠自身眼睛的调节已不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处理?‎ 由于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使晶状体变凸,或睫状体调节能力降低,远处的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前面,形成近视眼。引导学生设想用凹透镜将光线发散,使远处景物传来的光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能看清远处的景物。‎ ‎2.探究实验:近视眼的矫正 先请学生猜测应用什么透镜来矫正近视眼,然后请同学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学生参与小游戏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近视眼的成因 小组合作,探究近视眼的矫正 通过小游戏的环节,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有所集中,同时,咋游戏中体会近视眼的表象以及近视眼给生活带来的不便。‎ 通过小组的合作分析,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物理知识亲自动手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 鼓励学生可以用自己的眼镜进行矫正,试试效果如何。‎ 提问:除了近视眼之外还有一种眼病-远视眼,谁能说说远视眼的感受?‎ 请学生猜想一下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 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近处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后面而看不清。引导学生设想用凸透镜将光线会聚,使近处物体传来的光线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的物体。‎ 请同学自己设想,根据刚才对近视眼如何矫正的推测,请同学自己设计实验,小组合作探究,探究远视眼的矫正。‎ 并完成学案:‎ ‎5、近视眼的表现:能看清 的物体,看不清 的物体。 近视的原因:晶状体太 ,折光能力太 ,或眼球前后方向太 ,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 。 近视眼的矫治:佩戴 。 6、远视眼的表现:能看清 的物体,看不清 的物体。 远视的原因:晶状体太 ,折光能力太 ,或眼球前后方向太 ,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 。 ‎ 远视眼的矫治:佩戴 。‎ ‎ 请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交流实验结果 ‎【播放课件: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 板书:三、近视眼 用凹透镜矫正 四、远视眼 用凸透镜矫正 在此环节中,可能会有学生对散光问题感兴趣,稍作解释。‎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远视眼的成因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远视眼的矫正 学生完成学案 记录笔记 老师的主导地位,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动手去体会和感受,才能对知识有更清晰的理解。‎ 在实验探究完后,能够将所得结论及时的总结归纳。 ‎ 六、预防近视 近视眼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 提问:你知道哪些不良用眼习惯?‎ 关于预防近视眼,你有什么建议?‎ 学生交流如何预防近视眼: ‎ ‎ [生甲 学生交流 通过这个环节来教育学生,保护眼睛预防近视,改正在生活中不良用眼习惯 ‎]形成近视眼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是形成学生近视眼的主要因素。 ‎ ‎ [生乙]预防近视要做到:①读书、写字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约‎33 cm。②看书一小时后休息,要远眺几分钟。③要认真做眼睛保健操。④不要在宜射强光下看书。⑤不在光暗的地方看书。⑥不躺卧着看书。⑦不在走路时看书。‎ 学生交流用眼卫生 七、知识扩展 隐形眼镜:它既有普通眼镜矫正视力的功能,又解除了框架眼镜带来的不便,所以戴隐形眼镜已俨然成为当今时尚。然而隐形眼镜并非对所有的需配镜者都适用,哪些人不宜戴隐形眼镜呢? ‎ 中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旺盛时期,眼球视轴尚未定形,若过早或较长时间连续配戴隐形眼镜,易产生角膜缺氧和生理代谢障碍等副作用;镜片清洗消毒不严,则会继发感染;镜片曲径若与角膜不相适应,还会造成角膜磨损,上皮脱落,严重者会导致角膜溃疡或穿孔。因此,中小学生若没有特别必要,还是以戴框架眼镜为宜。‎ 目前,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小红到医院做了治疗近视的准分子手术,摘除了戴了几年的眼镜,你知道准分子手术是怎么回事吗?‎ 准分激光是一种气体脉冲激光,所产生的是波长为193nm的准分子激光,它是一种超紫外线光波,此波长的激光吸收范围窄,激光的能量几乎完全被角膜上皮细胞和基质吸收,超过这个范围的组织不会吸收到激光,每一个激光脉冲可以切削0.2到0.25um厚度的生物组织,所以周围的组织不会损伤。 ‎ 学生观看图片,了解隐形眼镜的优势和危害,教育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矫正工具 学习扩展知识 从物理走向社会,分析一些同学们身边的关于眼睛和眼镜的内容,比较热点的美瞳隐形眼镜,还有激光近视矫正手术,让学生对它们有所了解。‎ ‎  准分子激光与生物组织作用时发生的不是热效应,而是光化反应,所谓光化反应,是指组织受到远紫外光激光作用时,会断裂分子之间的结合键,将组织直接分离成挥发性的碎片而消散无踪,对周围组织则没有影响,达到对角膜的重塑目的,能精确消融人眼角膜预计去除的部分空间精确度达细胞水平,不损伤周围组织。它的波长短,不会穿透人的眼角膜,因此对于眼球内部的组织没有任何不良的作用。 ‎ ‎  准分子激光在医学上主要用于屈光不正的治疗 九、课堂巩固 ‎(知识小结)‎ ‎(一)请学生交流体会,交流收获 ‎(二)练习 ‎1.眼睛中的_____和_____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线会聚在眼球后部的_____,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_____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物体了。‎ ‎2.眼睛是靠调节_____的平凸程度来改变焦距而获得清晰的像的。‎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矫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眼镜都是凸透镜 B.矫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眼镜都是凹透镜 C.近视眼镜是凸透镜,远视眼镜是凹透镜 D.近视眼镜是凹透镜,远视眼镜是凸透镜 ‎4. 关于近视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般是由于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 B.来自远处物体的光将会聚于视网膜的后方 C.需要配戴会聚透镜进行矫正 D.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 学生交流 学生完成练习 对课堂内容的小结 学生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巩固知识 评价 完成学案上的练习 根据完成程度检测本节课的知识收获情况 学生答题 课后作业 目标检测《第三章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 学生完成作业 课后巩固复习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 学生在课上注意力是否集中以及对问题的感兴趣程度 2. 学生讨论交流后所得结论是否正确 3. 课上提问学生回答的正确率 4. 课后习题解答的正确率 评价量规 ‎ 评价项目 优 良 中 得分 ‎ 学生在课上注意力是否集中以及对问题的感兴趣程度(35)‎ ‎35-23分 ‎22-10分 ‎9-0分 ‎ ‎ 注意力非常集中,对所研究问题十分感兴趣 注意力比较集中,对所研究问题不很感兴趣 注意力不太集中,对所研究问题缺乏兴趣 学生讨论交流后所得结论是否正确(25)‎ ‎25-16分 ‎15-9分 ‎8-0分 ‎ ‎ 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并能得出正确结论,或对问题的归纳很有条理 愿意参与讨论交流并能得出部分结论,或对问题的归纳比较有条理 不愿参与讨论交流或无法得出正确结论,对问题的归纳缺乏条理 课上提问学生回答是否正确(25)‎ ‎25-16分 ‎15-9分 ‎8-0分 ‎ ‎ 积极回答问题并且回答得十分正确 愿意回答问题并且答案基本正确 不愿回答问题并且很少回答正确 课后习题解答的正确率(15)‎ ‎15-11分 ‎10-7分 ‎6-0分 课后习题的解答完全正确 课后习题的解答大部分正确 课后习题的解答基本不正确 合计得分 ‎ ‎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