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27 KB
  • 2021-10-27 发布

人教八年级语文下册藤野先生导学案之六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藤野先生》‎ 鲁迅 ‎ 一、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线索,理解内容,把握主旨。‎ ‎2、揣摩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1、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与主旨。‎ ‎2、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学习难点:‎ ‎1、揣摩词句,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2、理解作者那忧民忧国的情怀。‎ 三、学习时数:3节 四、学习方法:诵读法、研讨探究法 五、导学步骤:‎ 1、 导入 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恩呢? 鲁迅先生在日本又经历了怎样的屈辱,又怎样走上“弃医从文”的道路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值得尊敬的学者和良师。‎ 2、 相关介绍 作者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选自《朝花夕拾》(即早上的花,在傍晚时拴起来,比喻童年 和青少年时代的往事,到中年才写成文章。)‎ 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求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人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作此文时,正当“三• 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1、 梳理课文 明确:见藤野前 在东京 ‎ ‎ 与藤野 在仙台 相识 相处 离别 ‎ 相别后 (离开仙台) 深切怀念 (1) 脉络分明,记叙有序 本文以作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明)‎ 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暗)‎ (2) 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 文中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作者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人物特征,只用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 (3) 语言富有忧郁的感情色彩 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 (4) 语言朴素含蓄,精炼深刻 文中充满对藤野先生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但没有溢美之辞,往往三言两语的叙说中,让你感受到出自作者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 2、 训练题 ‎(第一课时)‎ (1) 采取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以“藤野先生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组织语句,选择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A、 特点鲜明的肖像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睛”的医学教授。‎ B、 生活习惯角度 生活俭朴 A、 治学角度 认真负责 治学严谨 B、 对待学生角度 热情诚恳 循循善诱 (2) ‎(阅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看作者在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来刻画藤野先生?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讨论明确:‎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和热心帮助 ‎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尊重科学,主动热诚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体贴入微、没有偏见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注重调查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3) 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 明确: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 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二课时)‎ 设置问题情景一:‎ (1) 课文除了写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外,还写了哪些事?‎ ‎(提示: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职员对他的“优待”,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课堂上看电影。)这些事情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内在联系?‎ ‎(2)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从东京到仙台六七百里,所见甚多,但文章只提到“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因为“日暮”两字触发了作者的忧愤之情,所以印象深刻,几十年后还记得。至于“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作者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此对“水户”铭记不忘。写这些事情,反映了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起了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3)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请体会一下:作者对这种种优待有什么感受? ‎ 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作者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4)两件事情,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这两件事情给作者怎样的刺激? ‎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 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设置问题情景二: ‎ ‎(5)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变化之感情。 ‎ A.在东京 ‎ 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 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 B.去仙台 ‎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 C.弃医从文(可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 ‎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 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 D.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 怀念付诸行动——藏讲义、挂照片、写文章 ‎(6)学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好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具体解释请参看课文有关注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7)品读语言 ‎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讨论明确:‎ ‎(1)“似乎”表明事实并未真的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2)“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 ‎(3)“增加勇气”是指作者在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时,一旦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时,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 ‎(4)“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5)“深恶痛疾”是“最厌恶最痛恨”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 “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 ‎“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居然睡安隐了。”‎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8)口语训练 从鲁迅弃医从文的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A、 一个真正有理想的人,要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 B、 一个人不能盲目地选择理想,要时刻注意自己应当做什么。‎ C、 要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六、课堂测试 ‎(第一课时)‎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绯红(fěi) 不逊(xùn)‎ B 瞥见(piē) 畸形(qí)‎ C 诘责(jié) 诲(huǐ)‎ D 驿站(yì) 托辞(cí)‎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 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 C. 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 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3.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4.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暗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____________顺序组织材料。‎ ‎5. 学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呢?你认为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教给你什么?‎ 答案:‎ 一、1.D(A.fēi;B.jī;C.huì)‎ ‎2.C(迭——叠)‎ ‎3.(1)油光可鉴:指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标致:漂亮。此为反语,用来讽刺。‎ ‎(2)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至极。‎ ‎4.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时间先后 ‎(第二课时)‎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在上文的“(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_____ ___(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 ‎3、“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4、概括文段大意。‎ ‎5、上文选自课文《 》,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 》。‎ ‎6、文中加点的“他们”分别指代什么?‎ ‎7、文中加点字“偏”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 A、意外 B、反感 C、为难 D、不满 ‎8、文中哪些词语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受到了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挫伤?‎ ‎9、选文最后一句“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中的“我的意见”具体指什么?‎ ‎10、选文第一句所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答案:‎ ‎1.、 !‎ ‎2、某些日本人 例略 ‎3、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4、看电影事件促使鲁迅先生弃医从文。‎ ‎5、藤野先生 朝花夕拾 ‎6、受毒害的日本青年 麻木的中国人 ‎7、D ‎8、“听得刺耳”、“无法可想”‎ ‎9、原来所抱有的医学救国的想法 ‎10、议论 七、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