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7.00 KB
  • 2021-10-27 发布

八年级语文上册13唐诗五首教学课件2-37张

  • 3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3 唐诗五首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 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 河津)人。贞观初,以疾罢归 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 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 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酒经》《酒谱》。其 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 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 高风。 崔颢(?—754),汴州(今河 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 开元年间进士。最为人 们津津乐道的是他的 《黄鹤楼》,据说李白为 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 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的赞叹。《全唐诗》存 其诗四十二首。 《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 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万荣) 之时。 《黄鹤楼》:崔颢中进士做官,从开元年间出使河 东军幕始,他一生基本远离京城长安外放做官,他 宦游天下,四处漂泊,这一漂泊就是20年。这种漂 泊无定的生活,使崔颢想念安定的生活,想念家乡。 在这种背景下,崔颢途经武昌而登临黄鹤楼,目睹 黄鹤楼胜景,望夕阳在水汽中欲坠,触景生情,写了 《黄鹤楼》这一千古一绝的七律诗。 1.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二二三”的节奏。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 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师相 机评点学生的朗读。)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与同 桌互相说说。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 “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 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 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 心情。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 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 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 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 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 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 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 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 “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 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 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 之情。(意思基本对也给分) 7.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 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 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1. 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 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 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 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3.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 怎样的感情? 4.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5. 《黄鹤楼》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 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寂寞、惆怅 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 的思乡愁绪。 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 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1.从内容和写法的角度赏析《野望》中诗 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 返,猎马带禽归”有何独特之处?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 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 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 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 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 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2. 《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和眼前景 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前四句是叙仙人乘鹤的传说,写的是想 象,是传说,是虚幻的;而后四句则是写实, 写眼前所见、所感,抒发个人个人情怀。将神 话与眼前事物巧妙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 伤今,尽抒胸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 贯通。 这两首诗不仅写景,还充分抒情,情景交融浑 然一体。每一句都可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 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一句,根据诗意,融入自己的 想象和感受、体会,写成一段小文,请同学们也 模仿着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充分发挥想象,缀 珠成文。 示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宏伟与壮丽。 登临此楼,仰望长空,一碧如洗,唯有白云千朵,悬浮于天地之 间,没有一丝杂色,就是那样不沾烟火气地洁白,没有目的,没 有方向,悠悠地飘荡。胸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荡涤而去,清寥孤 寂之感油然而生。 背诵、默写 《野望》和《黄鹤楼》。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 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 前期诗歌风格浑厚,气象壮阔, 有较清新的生活气息。后期 诗歌多反映他的隐逸生活,其 间多山水田园情趣。其边塞 诗多慷慨激昂,显示出英雄气 概和爱国热情。信奉佛教,人 称“诗佛”,与孟浩然齐名,并称 “王孟”。擅长绘画艺术,他的 诗和画,被苏轼评价为“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代表作有《相 思》《山居秋暝》《九月九 日忆山东兄弟》等。 李白(701—762),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唐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诗风雄奇豪放, 想象丰富,语言流转 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其诗歌在中国文学史 上有着继往开来的伟 大意义,给后代诗人 以强烈的鼓舞和启迪。 代表作有《将进酒》 《蜀道难》《月下独 酌》等。 白居易(772—846),唐代 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祖籍山西太原,晚年曾官 至太子少傅。与李白、杜 甫并称“李杜白”。现实派 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 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 夫。有《白氏长庆集》传 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 《卖炭翁》《琵琶行》等。 《使至塞上》开元二十四年(736)吐蕃发兵攻 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 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 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 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 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 首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 时辞别家乡而作。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 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长庆三年(823年)春写的一 首七言律诗。唐代开始,西湖一直是游览胜地,白居 易少年时就神往西湖。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的七 月白居易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年底抵达杭州上 任。第二年(823年)春天刚刚来临,大地稍露些许春 的气息,白居易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西湖边游赏,终于 实现少年时的心愿。漫步西湖湖堤上,面对早春的西 湖景色,白居易不禁为西湖美景感染,兴奋而作《钱 塘湖春行》这首脍炙人口的西湖名诗。这首诗在描 绘了西湖美丽春光和勃勃生机外,还体现出作者对春 天的喜爱之情。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 “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3.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里“在燕然” 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 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 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 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 忧愤。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大漠"两句历来为人传诵:大漠广阔,长河悠 远,使人既感到胸襟开阔,又惊异于宇宙之广袤和 深长。"孤烟直"、"落日圆"使画面富有立体美和律 动感。"孤烟直"既写出人烟之稀少,又暗示出一种 独立苍穹的英雄气;"落日圆"增添了画面的色彩, 用夕阳暮色将画面覆盖,形成浑然一体的壮阔意境。 诗人用四种景物对比构图:宽广的大漠拥抱着悠悠 的长河,浑圆的落日映衬着直逼霄汉的一束孤烟。 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 主观的审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 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 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3.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里“在燕 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 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1.首联交代了什么? 2.颔联写了哪些景?什么时候的景?写作角度 是什么? 3.请用一两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颔联景物的特 点。 4.颈联写了什么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什么 时候的景?写作角度是什么? 5.尾联抒发的是什么情? 6.《渡荆门送别》主旨句是哪一句? 1.首联交代了什么? 出蜀的目的:到楚地远游,楚地在湖北、湖南 一带。 2.颔联写了哪些景?什么时候的景?写作角度是 什么? 高山、平野、江流; 白天; 远景,俯视 动 感 。 3.请用一两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颔联景物的特 点。 雄浑壮阔 意境高远 。 4. 颈联写了什么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什么时候的 景?写作角度是什么? 江月、云霞;比喻; 傍晚; 近景,仰视 5.尾联抒发的是什么情? 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从5岁-25岁一直 生活在蜀地,对蜀中的山水怀有深厚的感情,初次离 别,难舍难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的 山水依依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万里送行舟,和常人 抒发情感的角度不一样。 6.《渡荆门送别》主旨句是哪一句?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 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1. 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话看出?    2.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 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 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 人的游踪。    3.那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    4.《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换成“处处”,“谁 家”换成“家家”,可以吗?为什么? 1. 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话 看出?   骑马。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 盛。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 2.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 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 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 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 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3.那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   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比 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 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 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4.《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换成“处处”,“谁 家”换成“家家”,可以吗?为什么?(重点) 不可以。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他所用的 “几处”与“谁家”都是有分寸的。因为那时是早春 时节,并非处处早莺争暖,不是家家春燕衔泥。这样 来写,反而使诗句更加生动。 这三首诗歌在写法上有何特色? 《使至塞上》比喻贴切生动,遣词精妙传神。 “蓬”“雁”多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诗人身 为肩负朝廷使命的大臣,却也以“蓬”“雁” 自比,曲折地表现出内心的抑郁和激愤。 《渡荆门送别》意境高远,凤格雄健,形象奇 伟,想象瑰丽。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 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几句描 写所见之景,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 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美丽的画卷,抒发了诗 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钱塘湖春行》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 点。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 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 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 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尤其是中间四句, 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 人的感受。 诗歌语言是最精炼的,请积累“诗中 乡愁”“诗中春”。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 《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 《漫书五首》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 《回乡偶书二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 《回乡偶书》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月夜忆舍弟》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 诗》)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背诵、默写 三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