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芦花荡教案二 7页

  • 30.50 KB
  • 2021-10-27 发布

2  芦花荡教案二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2.揣摩文中“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习老头子和大菱、二菱的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故事。有 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整天神出鬼没地穿越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 手无寸铁的他,还运用自己的智慧,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今天,我们就走进《芦花 荡》,去结识这位传奇英雄吧。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按要求复述课文,复述后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1)按六要素进行概括性复述。 (2)创造性复述。以“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开头,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 分,即最精彩的部分。 2.讨论: (1)课文中的哪句话能概括老头子的性格? 明确:“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 保险。”) (2)“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正是他的性格造就了他这 位传奇英雄,引出了这个传奇的故事。 正是由于他的自信,使他敢于承担起穿越封锁线的重要任务。过于自信使他在送大菱二 菱的过程中遭遇了敌人并使孩子受伤。他的自尊使他决心为孩子们报仇进而引发了芦花荡中 的“战役”。 (3)用自己的话总结作者塑造老头子这一英雄形象的目的和意义。 明确:老头子具有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 双全的英雄行为。象征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三、家庭作业 摘抄本文中精彩的环境描写片段。 第二课时 一、同桌交流家庭作业中自己摘抄的精彩描写片段 二、品读课文,探美语言 1.同桌相互朗读、听读自己摘抄的精彩描写片段。 2.在全班范围进行赏析环境描写的交流。 要求:用先朗读句子;再说说“这一句美在——”;最后说说这一处环境描写作用的顺 序。 补充:环境描写的作用。 ——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加强抒情韵味等。 3.齐读文中公认的精彩环境描写片段,读出感情或韵味。 三、研读本文写法上的特色 讨论:这篇小说除了运用精彩的环境描写来推动情节、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形象、 加强抒情韵味外,这篇小说还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渲染人物及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明确: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创造出强烈的反差来渲染人物及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在人物塑造上,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 干瘦,而且不带一支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 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 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在情节上,课文着重写了一场“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 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 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 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 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老头子的战斗过程时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使 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掌握了鬼子 的活动规律,接着就用莲蓬引诱鬼子。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 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 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 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 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 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同时,从人物塑造上说,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 股掌之间,置他们于死地,更显示他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四、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感受作品的诗意美。 五、板书设计 情节——传奇色彩 芦花荡——美 人物——立体美、真实美 环境——诗情画意 【资料宝藏】 1.关于孙犁其人其文 7 月 11 日晨 6 时,患病多年的孙犁抢救无效,驾鹤西行。其时,大雨从天而降;当亲 人、医护人员和《天津日报》社的领导将他的遗体护送至太平间时,大雨戛然而止。巧合乎? 好雨知情自荐哀! 孙犁是以小说家的身份走进当代文学史的。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学生大都读过他的代表作 《荷花淀》,这篇清新、沉静、质朴而又蕴含深情的文字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一代 又一代青年学子。 孙犁 1913 年生于河北安平一个农民家庭。1933 年夏从保定育德中学毕业,1936 年到安 新县同口镇教小学。学校靠近白洋淀,这使他领略了白洋淀地区的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为 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抗日战争改变了孙犁的人生道路。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他投笔从戎,1939 年被调到 冀西新创建的晋察冀通讯社做“通讯指导”,从此开始了报业生涯——这也成为他的终身职 业。 孙犁的文学创作始于 1939 年写的叙事诗《梨花湾的故事》、《白洋淀之曲》,白洋淀 地区的抗日斗争成了他最重要的创作源泉,而成名作则是 1945 年创作于延安的“白洋淀纪 事之一”——《荷花淀》。孙犁对这篇小说很有感情,晚年的他说:“我写出了自己的感情, 就是写出了所有离家抗日战士的感情,所有送走自己儿子、丈夫的人们的感情。我表现的感 情是发自内心的,每个和我生活经历相同的人,就会受到感动。” 抗战胜利后,孙犁回到冀中,主编《平原》杂志,并坚持文学创作。1949 年 1 月 15 日 天津解放,第二天孙犁就随军入城,参加创办《天津日报》,从此五十余年如一日,他没离 开天津,没离开《天津日报》。 在办报的同时,他创作了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和短篇小说《山 地回忆》等,出版了评论集《文学短论》、散文集《津门小集》。1958 年结集出版小说散 文集《白洋淀纪事》,获得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1956 年初夏,孙犁尚未完成《铁木前传》的写作,不幸病倒,此后是“十年荒于疾病, 十年废于遭逢”,近 20 年的时间不能正常工作,也极少写作。“文革”浩劫时期,他受到 残酷迫害,谪居陋室。他几次想到自杀,而终于坚持下来。 进入新时期,他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了,且体弱多病,但他思想活跃,焕发出极强的生 命力和创作力。晚年的写作持续了 20 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不间断地写作时间最长的一个 阶段,共写出一百二十多万字,相当于 1966 年前所写的所有作品。这些作品都收入了《晚 华集》、《秀露集》、《曲终集》等 10 个集子,又称《耕堂劫后十种》。 1982 年,《孙犁文集》出版。在《自序》中,孙犁自省:“我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 始,是我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其中也反映了我的思想,我的感 情,我的前进脚步,我的悲欢离合。”“现在证明,不管经过多少风雨,多少关山,这些作 品,以原有的姿容,以完整的队列,顺利地通过几十年历史的严峻检阅。”在另一篇文章中, 他又说:“如果我们能够在 70 年代,把自己 60 年代写的东西拿出来再看,看看是否有愧于 亲友乡里,能不能向山河发誓,山河能不能报以肯定赞许的回应。”无疑,孙犁的全部作品, 都可以获得肯定的答案。 像孙犁这样严肃看待自己的作品的,在中国当代文坛并不很多。孙犁说过:“在生活中, 在一种运动和工作中,我也看到错误的倾向,虽然不能揭露,求得纠正,但从来没有违背良 心,制造虚伪的作品,对这种错误,推波助澜。”简而言之,他从未说过违心的话、做过违 心的事,更没写过违心的作品。 凡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知道,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孙犁从未在批判会上批判别人, 更没有写过一篇大批判文章。有一次,组织上指派他到北京,批判他年轻时崇敬的老作家, 幸得会议主持人说“他身体不好,就算了吧”,他对这事铭记在心,永远不忘。还有一次, 他不顾个人利害,为当时被批判的一个诗人说了几句公道话,也幸得主持人了解他,未予深 究。“文革”中,有人找他调查一位老战友说了哪些反党的话,他情绪激动,慷慨激昂地说: “他没有说过反党的话,他为什么要反党呢?” 在创作上,孙犁极其认真地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他的主题、人物、情节,都是从现实生 活中提炼出来的,绝不“虚张声势”;他的文章语言,更是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孙犁在晚年极其珍惜时间,他在屋里方桌上的大玻璃下压过一张小纸条,写的是“本人 年老多病务请来访亲友体谅谈话时间不宜过长”。文字未加标点,写在从报纸裁下的一块边 角纸上。他把自己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用于读书、写作上。 孙犁对当代文学史最大的影响也许是创立了“荷花淀派”。那是在新中国初期,一批青 年作家学习孙犁、追随孙犁,受他的影响和指导,创作出一批较优秀的反映农村新生活的作 品,文学研究者称他们为“荷花淀派”(或“白洋淀派”)。但晚年的孙犁却不认为有这么 一个流派。他主张“文人宜散不宜聚”,中国文学史上“唐诗无流派,而名人辈出,风格多 样,诗坛繁荣”;更何况随着时代风云的变幻,他们中的一些人经历坎坷,当他们再度写作 时,其风格与情调已不复往日了。 2.《芦花荡》一文的描写艺术 孙犁的《芦花荡》,叙述了一场“英雄的行为”,富于传奇色彩。“老头子”智勇双全, 痛打鬼子,讨还血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读之使人在赞叹中振奋。本文的描写艺 术一直受人称道。 (1)环境描写揭示主题。 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紧扣战争背景和人物的心境,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 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首先,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感受到 了战争年代环境的险恶:“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到深夜才能有,“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 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而即使在夜晚,敌人也“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 苇塘”。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芦花荡”自然环境的优美:“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 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 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是多么令人赏心悦 目啊。可是,这样美丽的国土,竟是被敌人践踏着,我们怎能不愤怒与抗争?更重要的是, 我们还感受到了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环境里顽强生存的英姿:“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 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充满了意志和力量。也正是这样的水土,这样的人民,才能产 生“老头子”那样传奇式的英雄。 (2)心理描写刻画性格。 同样是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的。任何心理描写都是特定人物在特定情况下的心理 反映。课文中的老头子是非常自信和自尊的,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 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可是,这一次却要带着挂花的人进去。他是那么喜 爱这两个孩子,孩子受伤了,流血了,他的心也受伤了,也在流血。听着受伤的大女孩痛苦 地哼哼,听着小女孩的话语,他伤心到极点,内疚到极点。他强烈地自责,他感到自己向部 队作的保证落了空,他感到自己的过失给自己带来奇耻大辱,使自己丢人现眼,没有脸去见 部队。强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无地自容。这段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的性格特点。 3.《芦花荡》环境描写赏析 《芦花荡》是孙犁《白洋淀纪事》系列小说中的第二篇,被选入人教版的初中教材。 《芦花荡》可视为《荷花淀》的姊妹篇,将这两篇小说看作是“荷花淀派”作品的“双璧”, 毫不为过。《芦花荡》中的景物描写优美如诗,生动如画,与《荷花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集中体现了孙犁“诗体小说”的特点。 除此之外,这些景物描写还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1)体现了小说的情节的真实性。 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它的情节和细节却要合乎情理,贴近现实生活,这样才能让读者 信服、叫好乃至拍案称奇。《芦花荡》中的老英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浑身没有 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而且不带一支枪”,这样的老人怎样为大菱、二菱复仇呢? 不光读者会产生怀疑,就是两个女孩子也深表怀疑。可是文中的景物描写却为老英雄的胜利 复仇增加了可信性,让我们觉得事情的发生是那样的合乎情理。作者在写老人实施复仇计划 之前有两句十分简短的景物描写,阅读时是万万不能放过的:“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 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正因为红日当空,天气非常闷热,鬼子才会 下船,泡到清凉的淀水里,忘乎所以地洗澡、戏耍;也正因为天气非常闷热,鬼子才会对清 凉幽香可口的莲蓬垂涎欲滴,争抢着去追赶老人,最终一个个成了老人钩子上的死鱼,老人 也因此得以痛快淋漓地为大菱、二菱报仇雪恨。鬼子不下船,老人的复仇计划无从实施;鬼 子不抢莲蓬,老人的复仇计划依然无望,而这所有环节的发生,都和复仇前看似非常平常的 两句景物描写密切相关。可见,看似平常的景物描写却体现了情节的真实性,这就是好的文 学作品带给我们的启示。 (2)推动了情节的向前发展。 在护送这一情节中,一切都是那样静谧、安详,“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爱美的女孩儿陶醉在这宁静的月色里,忘记了身体的病痛和战争的创伤,将发烧的手浸在清 凉的淀水里,又掬一把泼到脸上,洗净战火、硝烟和泥尘,露出了俊俏的富有少女青春气息 的脸庞。生活原本就应该是这样美好恬静与安宁的,可是“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突 然一转就转到她们的船上来。女孩子正在拧着水淋淋的头发,叫了一声” 。这样的景物描 写打破了眼前暂时的宁静,暗藏着危机和不安全因素,为下文的遇敌和受伤打下了铺垫。在 复仇的情节中,景物描写也很好地推动了情节的向前发展。“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 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一看就知道,平静中暗藏着老人复仇的怒火,拉 长的水草就是日寇的葬身之地,紧接着那痛快淋漓的复仇场面的出现,也就显得自然而然了。 (3)逼真地渲染了气氛,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人物形象。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 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 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是小 说开头的一段集中的景物描写,写得有声有色,意蕴丰富。“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 氛的阴森,敌人的凶狠、严酷,面目的可憎,而另一方面,家乡的景物又是那样的优美和恬 静:“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 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一切都是那样充满着诗情画意! 这样美好的田园却遭日寇的野蛮侵略和糟蹋,怎能不唤起我们同仇敌忾团结起来保卫家乡的 决心?由此可见,作者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让读者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烘托人 物方面,也是匠心独运。“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写月落之后苇塘 的飒飒风响,衬托了老艄公沮丧、内疚的心情,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老人的倔强、自尊的性格, 这也正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 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多么富有动感,多么富有诗意,我们仿佛看到了老人那摧不倒 的胜利的雄姿,高高屹立在风中,老人的形象成就了一幅剪影,成了民族精神的化身。用这 样如诗如画的景物来衬托人物形象,在众多战争题材的作品中,也只有孙犁能够做到这样, 这也正是孙犁的小说具有永恒、无穷的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