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5.50 KB
  • 2021-11-01 发布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节农业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节 农业(共3课时)‎ 第1课时 农业及其重要性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农业的主要部门及各部门的特点。‎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了解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认识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观念。‎ 重点 知道农业的主要部门及各部门的特点。‎ 难点 知道农业的主要部门及各部门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可知道,我们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饭、蔬菜、瓜果、鱼、肉,穿戴的衣帽,是由哪一个产业生产的或由哪一个产业提供的原料?‎ 学生:我们吃、穿、用的物品大多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 教师:对,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我国的“农业”。‎ 二、讲授新课 教师:同学们,什么是农业呢?农业主要包括哪几个部门?‎ 学生: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也是生物本身。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部门。‎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图4.6“主要农业部门”,请说说各部门的特点。‎ 学生:种植业是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作物的生产部门;种植、养育、保护、采伐林木及对树胶、松脂等林产品进行采集和加工的生产部门是林业;靠放牧或饲养牲畜及家禽等而获得产品的生产部门称为畜牧业;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者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的生产部门称为渔业。‎ 学生活动:搜集身边的资料,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说明农业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的密切联系。积极发言,各抒己见。‎ 学生搜集资料、交流和展示,教师及时评价鼓励。‎ 学生:我们拥有13.4亿(不含港、澳、台)人,这么多的人需要吃饭、穿衣,工业生产也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这一切都离不开农业。‎ 教师:农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农产品,‎ 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消费市场。因此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过渡:可见,人们的生活、工业生产的原料和消费市场,都离不开农业。下面是人们对农业地位的看法,你赞成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①我国人口这么多,粮食生产太重要了。‎ ‎②只有农村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说中国实现了现代化。‎ ‎③我国农业还比较薄弱,国家正在采取措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④应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战略重点的首位。‎ 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表见解,其他学生质疑补充。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看问题,认识农业的重要性。‎ 教师:观察图4.7“一位农村中学生和一位大学生的对话”,两个人代表两个不同层次的人,方框中的文字是他们对农业的不同看法,充分强调了人们对农业地位的看法不同。结合阅读材料,谈谈你有何感想。‎ 学生畅所欲言,在讨论和争辩中合作交流,教师适时指点迷津,适时评价鼓励。‎ 学生:多姿多彩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前景非常好。农业不能再是单纯的传统农业了,要多发展现代化农业,像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精细农业等。‎ 教师:请同学们搜集相关资料,从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举例说明农业的重要性。‎ 学生:吃→稻米、面食(小麦);肉、蛋、奶等各种食品;苹果、梨、香蕉等各种水果;穿→纯棉衣服;羊毛衫、牛毛衫等;用→皮带、皮鞋、皮包等;各种木制家具。农业可为工业提供的原料有:棉花(为纺织工业提供)、木材(为造纸工业、家具制造业提供)、甜菜和甘蔗(为制糖工业提供)、各种鱼类和各种水果(为食品工业提供)、各种肉类(为食品加工工业提供)。从以上事例可以说明,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教师:“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由于人多地少、人口增长以及耕地消耗等原因,上个世纪曾有国外经济学家如此向世界发问,并引起西方国家的极大关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杂交水稻等粮食作物品种相继育成并推广应用,其他农业技术也获得长足发展,中国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得以解决。中国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地球上约20%的人口。有人说:“这是一个奇迹!”阅读图4.8和图4.9,寻求证据,证明这个说法。‎ 学生:阅读图4.8“四国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2010年)”,通过对比柱状图的高低可以得出:我国耕地面积不大,但我国粮食的总产量是最高的。图4.9“世界部分国家单位面积水稻产量(2010年)”,通过对比可知我国水稻产量比世界的平均水平高得多。‎ 三、课堂小结 从我国人口的角度来说,农业是解决人民温饱的基础;从中国实现现代化来讲,农村实现现代化是瓶颈。农业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正因为如此,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 第2课时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学会用表格比较的方法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2.学会运用已学过的我国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分析理解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及图表资料,学会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 ‎2.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关注家乡的发展,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重点 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学会用表格比较的方法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 分析理解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主要农业部门及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那么,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中国地形的分布图、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绘制中国轮廓图,在图上设计一下我国主要农业部门因地制宜发展的地区。‎ 学生讨论交流、绘图填写、展示评议。教师巡视并适时指导。‎ 二、讲授新课 教师:同学们设计得非常棒!我国是一个大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长期以来,各地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农业部门和农业生产对象。阅读图4.10“中国主要的畜牧业区和种植业区”,请同学们对比我国东部和西部、南方和北方有何差异。‎ 学生:从图中信息得出我国西部以畜牧业为主,东部以种植业、林业、渔业为主。种植业与畜牧业大致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 教师:结合所学知识,请同学们列表对比我国东部与西部的差异及原因。学生自主绘制表格,教师指导订正,及时反馈信息、评价鼓励。‎ 学生:我国东部与西部农业差异 地区 农业差异 界线 分布 原因 东部 种植业 ‎400mm年等 降水量线以东 东部湿润、半湿润的平原、盆地地区 有灌溉水源,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西部 畜牧业 ‎400mm年等 降水量线以西 西部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地区和青藏高原区 有天然草场,降水稀少 ‎  教师:我国西部畜牧业区,有我国著名的四大牧区,请说出四大牧区的名称。‎ 学生:我国西部有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青海牧区等四大牧区。‎ 教师:我国东部主要为种植业区,在一些山区,分布着我国三大林区,请结合图中地形、气候等因素,分析适合林业分布的区域在哪里。‎ 学生:在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有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在西南横断山区有我国垂直分布景观的天然林区,在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分布着一些人工经济林。‎ 过渡:我国东部、西部自然条件差异很大,造成农业的地区分布存在很大差异。在我国东部种植业地区,农业的南北差异也很明显。‎ 教师:我国东部种植业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以什么为界线?‎ 学生: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该线以北地区耕地以旱地为主,以南地区耕地多为水田。‎ 教师:你们能用列表比较的方法比较我国东部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吗?阅读图4.11“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作物分布示意”,结合图中的信息,联系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表格,对比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农业差异。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评议。‎ 地区 地区 耕地 类型 作物熟制 主要农作物 差异原因分析 北方 东北 旱地 一年一熟 春小麦、玉米、大豆、甜菜 纬度较高,气温较低 华北 旱地 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冬小麦、玉米、花生 水、热条件较好 南方 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三角洲 水田 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棉花、油菜 降水充沛,热量充足 ‎  教师:请大家阅读材料《农业与饮食文化》,了解我国各地的饮食特点与农业分布的关系。‎ 探究活动: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的大局出发,为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条件,我国制定了农产品主要产区的建设规划,如图4.12所示。读图,完成活动。‎ 学生自主活动,讨论、交流、展示。‎ 教师:对照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农产品主要产区的地形特征。‎ 学生:从我国地形图得出:我国农产品的主要产区大多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平原和盆地地区。‎ 教师:说出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产品主要产区的分布状况。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最主要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学生:我国西部农产品主要产区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或山地的山麓地带。因为这里有充足的水源,地势低平,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教师: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的主要农产品有哪些不同?试举例说明这样规划所依据的自然条件。‎ 学生:我国东部地区的南方主要农产品以水稻、油菜、甘蔗等为主,北方主要农产品以小麦、玉米、大豆等为主。如小麦属于耐旱的作物,北方地区降水少,热量少,适合种植小麦。水稻是一种喜温喜湿的作物,南方地区降水多,热量充足,适合种植水稻。‎ 三、课堂小结 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第3课时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走科技强农之路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2.明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搜集资料,根据资料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培养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念。‎ 重点 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 难点 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学校当地农业以什么为主?为什么?‎ 学生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讨论,踊跃回答,教师指导订正。(如我们位于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水热条件较好,大部分地区发展种植业)。‎ 教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好。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各个地区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不同,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二、讲授新课 探究活动:阅读图4.1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说说各地区是如何发展农业的,当地发展农业时考虑了哪些自然因素。同桌之间合作交流、讨论分析,最后总结并展示讨论的结果,教师适时评价鼓励。‎ 学生1:从图中的景观可看出山区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这叫“宜林则林”。而地形平坦的平原地区,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这叫“宜粮则粮”。‎ 学生2:在高原或低缓的丘陵,降水较少,牧草生长良好的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这叫“宜牧则牧”。在有河流或湖泊的地区适宜发展渔业,这叫“宜渔则渔”。‎ 学生3:从以上分析得出,农业生产离不开光照、热量、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 教师:是啊,大家的讨论说明,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各个地区都有农业发展上的优势和不足,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不同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这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内容之一。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材料,了解我国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学生:作物生长需要的自然条件主要有光照、热量、水分、地形和土壤等。‎ 过渡: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是不是只考虑自然条件就可以了呢?‎ 教师:不是,农业生产除了受自然条件影响外,还受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请同学们阅读图4.14“我该种什么好呢?”说说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哪些方面。‎ 学生: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市场需求量、交通运输、技术水平、国家政策等因素。‎ 教师:请同学们联系当地的情况,举例说明农民是如何根据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 学生联系当地情况,可以做小调查,可以上网找找资料,同桌互相交流探讨,最后展示成果。‎ 学生1:很多城市郊区的农民,为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积极发展蔬菜、肉、蛋、奶等生产。还有一些农民,结合当地城市发展绿化环保的需求,种植草皮、花卉等。‎ 学生2:在一些景色优美的城市郊区还有一些农民发展有特色的农业、绿色农业等,相继发展了旅游业。‎ 教师:大家的调查结果非常好,这些都是农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见证。‎ 过渡:在你的身边还有哪些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你能举出哪些事例呢?有的话,请大家搜集起来,我们一起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失误的地方,如果是反例,还应提出一些建议。‎ 学生讨论交流,各自发表见解,最后展示讨论结果。‎ 学生: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的事例都比较常见,具体事例见下表:‎ 正例 反例 事例列举 分析 事例列举 提出建议 在地势低洼的地方挖鱼塘养鱼,鱼塘周围植桑树、种植甘蔗等 在半干旱地区的草原,开垦耕地种植粮食 总结: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做到“因地制宜”,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探究活动:学生自主完成活动,理解因地制宜的必要性。讨论交流心得,最后展示成果。教师及时评价鼓励。‎ 教师:在图4.15中,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A、B、C、D四地。其中,A为城市郊区,B为远离城市的平原地区,C为山地,D为海洋。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A、B、C、D四地合理布局农业,并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A为城市郊区,适合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原因:距离城市中心较近,农户减少交通运输投入,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靠近消费市场,需求量大;同时还能保证物品的新鲜。B为远离城市的平原地区,适合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原因:此处远离市区,地势平坦,水源丰富,耕地面积大,可以使用大型农业机械,便于大面积种植。C地为山地,适合种植果树等经济林木,开发旅游资源。原因是该处地势崎岖。D地为海洋,适合发展渔业,原因是该处有充足的海域。‎ 教师:家住A地的小雨,向村里建议减少水稻种植面积,改种蔬菜、花卉,发展鱼、肉、乳、禽、蛋生产,你认为可行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可以。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调整农业结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过渡:我国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请总结一下我国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农业增长方式正从广种薄收转向优质高产,‎ 优良品种不断涌现;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抗灾能力明显增强;绿色、低碳、生态农业不断推广等。‎ 教师:我国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功劳是谁的呢?‎ 学生:我国依靠科学技术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教师:阅读图4.16,请举例说明科技对农业的具体影响。‎ 学生:杂交水稻产量的提高、温室大棚的反季节蔬菜、实行机械化作业、大力推广节水农业等。‎ 探究活动: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了“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作用”的调查研究。下面是他们整理的结论,从A、B、C中任选一项,帮助他们补充鲜活的例子。‎ A.采用无土栽培具有节省耕地、省工省力、省水省肥、绿色环保等优点,发展前景广阔。‎ B.生物技术等用于病虫害防治,减少了农药的使用,生产出无公害产品。‎ C.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用于畜牧、养殖,实现生产过程的全流程监控,提高了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学生1:植物工厂是通过设施内高精度环境控制实现农作物周年连续生产的高效农业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对植物生长发育的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及营养液等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使设施内植物生长发育不受或很少受自然条件制约的省力型生产。植物工厂以节能植物生长灯和LED为人工光源,采用制冷—加热双向调温控湿、光照—二氧化碳耦联光合与气肥调控、营养液在线检测与控制等13个相互关联的控制子系统,可实时对植物工厂的温度、湿度、光照、气流、二氧化碳浓度及营养液等环境要素进行自动监控,实现智能化管理。‎ 学生2:控根栽培设施是一种以调控根系生长的新型快速育苗技术,它由控根育苗容器独特的设计原理和专用育苗基质的科学配方,以及辅助控根培育管理技术组成。对防止根腐病和主根的盘绕有独特的功效。控根容器可以使侧根形状粗而短。‎ 三、课堂小结 农业的地区差异不仅体现在东部与西部的差异,而且包括东部地区南北方的差异。各地区农业的发展要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发展好我国的农业。在农业方面,我国依靠科技,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