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88 KB
  • 2021-11-01 发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文言文专项复习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八年级上册期末文言文专项复习 关羽传(节选)‎ ‎ 建安五年,曹公①东征,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颜良攻白马②,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初,曹公壮③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④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当立效⑤以报曹公乃去。”辽以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⑥其所赐,拜书⑦告辞。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 【注】①曹公:即曹操。下文的“羽”和“绍”分别为关羽、袁绍。②白马:地名。③壮:赞许。④情:人情,感情。⑤效:功劳。⑥封:封存。⑦拜书:呈上书信。‎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 (1)曹公东征( )‎ ‎ (2)禽羽以归( )‎ ‎ (3)谓张辽曰( )‎ ‎ (4)曹公义之( )‎ ‎ 2.下列各句与“无久留之意”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A.礼之甚厚 ‎ B.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 ‎ C.不可背之 ‎ D.左右欲追之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 (1) ‎ ‎ (2) ‎ ‎ 4.阅读上文,说说该文中的关羽是怎样的一个人。‎ ‎ 关羽传(节选)‎ ‎1. (1)向东边,到东边;‎ ‎(2)同“擒”,捉住;‎ ‎(3)对……说;‎ ‎(4)认为……讲义气。‎ ‎ 2. B(此项为助词,其他三项为代词。)‎ ‎ 3. (1)曹操赞赏关羽的为人,但是发觉关羽没有久留之意。‎ ‎ (2)我一定要立功来报答曹公才会离开。‎ ‎ 4.英勇善战,重义气。‎ ‎ 【参考译文】建安五年,曹操东征,曹操活捉关羽而回,任命关羽为偏将军,待他非常客气。袁绍派遣大将军颜良到白马进攻东郡太守刘延,关羽策马驰入千军万马之中刺杀颜良,袁绍的众多将领没有人能够抵挡他,于是解了白马之围。当初,曹操佩服关羽的为人,而观察他的心情神态并无久留之意,对张辽说:“你凭私人感情去试着问问他。”不久张辽询问关羽,关羽感叹地说:“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情义深厚,但是我受刘将军的深恩,发誓与他同生死,不能背弃他。我终将不能留下,我必当立功来报答曹公后才离开。”张辽将关羽的话回报给曹操,曹操认为他是义士。关羽杀了颜良后,曹操知道他一定会离走,便重加赏赐。关羽全部封存曹操给他的赏赐,呈书告辞。曹操左右的人想要追赶关羽,曹操说:“各人都是为了自己的主人,不必追了。”‎ 22‎ 次非杀蛟 ‎ 荆①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③,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④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 (选自《吕氏春秋》)‎ ‎ 【注】①荆:古代楚国的别称。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西北。③攘臂祛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④“奚”是个疑问代词,相当于“何”。‎ ‎ 1.解释下列加点字。‎ ‎ (1)还反涉江( )‎ ‎ (2)次非谓舟人曰( )‎ ‎ (3)弃剑以全己( )‎ ‎ (4)杀之而复上船( )‎ ‎ 2.下列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得宝剑于干遂(在)‎ ‎ B.未之见也(代词,代蛟)‎ ‎ C.弃剑以全己(来)‎ ‎ D.杀之而复上船(连词,表承接)‎ ‎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 ‎ 4.次非能拯救全船人性命,依靠的是什么?‎ ‎ ‎ 次非杀蛟 ‎1.(1)同“返”,返回;‎ ‎(2)告诉,对……说;‎ ‎(3)保全;‎ ‎(4)又,再。‎ ‎ 2. B(代“两蛟绕船能活”。)‎ ‎ 3.你曾见过两条蛟龙绕住船儿,船上的人还能活下来的吗?‎ ‎ 4.强烈的自信,敢于斗争的勇气,自我牺牲的精神。‎ ‎ 【参考译文】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他在干(hán)遂买到一把宝剑。在回乡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过江。木船刚到江心,江水中窜出两条恶蛟,从左右两边围住了木船。次非问摇船人:“你看见过两条蛟龙绕住船儿,船上的人还活下来的吗?”摇船人回答;“没有看见过。”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宝剑,说:“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如果牺牲宝剑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我为什么要吝惜这把剑呢?”于是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杀了恶蛟后又回到了船上。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情同朱张 ‎ 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晖以堪先达④,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⑤之。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 【注】①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②名称:名声,名望。③太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④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⑤赈赡:救济,周济。‎ ‎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22‎ ‎ (1)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 )‎ ‎ (2)尝于太学见晖( )‎ ‎ (3)举手未敢对( )‎ ‎ (4)子孙窃怪之( )‎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接以友道 B.晖以堪先达 ‎ C.吾以信于心也 D.欲以妻子托朱生 ‎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 4.结合文中朱晖的言行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 ‎ ‎ 情同朱张 ‎1. (1)一向,平素;‎ ‎(2)曾经;‎ ‎(3)答复,回答;‎ ‎(4)感到奇怪。‎ ‎ 2. B(B项为动词,其他三项为介词。)‎ ‎ 3.于是亲自去问候看望,并救济他们很多东西。‎ ‎ 4.朱晖是个重信义(情义)的人,文中朱晖虽然口头没有答应张堪的嘱托,却铭记在心,在张堪死后,还是帮助他的家人。‎ ‎ 【参考译文】早前,与(朱)晖同县的张堪一直很有名气,曾经在太学见过(朱)晖,很看重他,把他当朋友对待,握着(朱)晖的胳膊说:“准备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朱先生。”(朱)晖因为(张)堪已经是名人,所以只是拱手没有敢应承,之后(二人)再也没有见过面。(张)堪死后,(朱)晖听说他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前往探视,送去丰厚的钱款扶持。(朱)晖的小儿子领很不理解,问道:“父亲您不和(张)堪为友,平生也没什么往来,我们实在觉得奇怪啊”。(朱)晖说:“(张)堪曾经对我说过知己的话,我铭记在心。”‎ 陆九渊 ‎ 陆九渊①,字子静。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②无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及总角③,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谓人曰:“闻人诵伊川④语,自觉若伤我⑤者。”又曰:“伊川之言,奚为⑥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近见其间多有不是处。”初读《论语》,即疑《有子》之言支离。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 【注】①陆九渊:江西金溪人,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②何所:为什么。③总角:未成年者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借指童年。④伊川: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的别称。⑤伤我:不合我口味。⑥奚为:为什么。‎ ‎ 1.选出下面断句正确的一项( )‎ ‎ A.他日读/古书 ‎ B.往古来今/曰宙 ‎ C.自觉若伤/我者 ‎ D.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 (1)及总角( )‎ ‎ (2)奚为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 )‎ ‎ (3)忽大省曰( )‎ 22‎ ‎ 3.翻译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 (1) ‎ ‎ (2) ‎ ‎ 4.短文中的哪些事例可以说明陆九渊自幼好学?请你概述。‎ ‎ ‎ 陆九渊 ‎ 1. B(A项“他日/读古书”;C项“自觉/若伤我者”;D项“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 ‎2. (1)等到,到了;‎ ‎(2)相同,类同;‎ ‎(3)明白,醒悟.‎ ‎ 3. (1)(陆九渊)长到三四岁时,就向他的父亲发问天地为什么无边无际,他的父亲只是笑着并不回答。‎ ‎ (2)(陆九渊)行为举止不同于其他的小孩,人们见到他都敬重他。‎ ‎4.四个事例:①三四岁时,曾向父亲发问“天地何所无穷际”;‎ ‎②读程颐书,发现其所说的话与孔子、孟子不相类似,甚至有矛盾之处;‎ ‎③初读《论语》,就对《有子》之言表示怀疑;‎ ‎④读古书到宇宙二字,看见解者的解说.忽然大有省悟。‎ ‎【参考译文】陆九渊,表字子静,长到三四岁时,问他的父亲天地为什么无边无际,父亲笑着不回答他,他竟为这个问题费尽思索而至废寝忘食。到了他十三四岁时,行为举止不同于其他的小孩,人们见到他都敬重他,他对别人说:“听人诵读伊川的语录,自我感觉伊川之学不合口味。”他又说:“伊川(程颐)所说的话,为什么与孔子、孟子的言论不相类似,最近我发现他学说里有很多不对的地方。”初读《论语》,就怀疑他们的言论有些矛盾;一天他读到古书,有对“宇宙”二字解释,解者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他忽然醒悟说:“宇宙内的事,就是自己分内的事,自己分内的事,也就是宇宙内的事。”‎ 公而忘私 ‎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①俱为安思顺牙将②,不相能③,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④妻子。”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 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⑤,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 【注】①郭子仪、李光弼:唐朝人,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②牙将:副将。③不相能:互相看不起。④贷:宽怒。⑤节度使:古代官名,总揽数州军事。‎ ‎ 1.对下面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 A.子仪/趋堂下,握/其手 ‎ B.子仪/趋堂下,握其/手 ‎ C.子仪/趋/堂下,握/其手 ‎ D.子仪趋/堂下,握其/手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1)俱为安思顺牙将( )‎ ‎ (2)非公不能定( )‎ ‎ (3)光弼恐见诛( )‎ ‎ (4)子仪趋堂下( )‎ ‎ 3.翻译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 (1) ‎ 22‎ ‎ (2) ‎ ‎ 4.李光弼向郭子仪“跪请”的原因是 ‎ ‎(用原文回答)。‎ ‎ 5.郭子仪面对李光弼的跪请做出了怎样的反应?说明他具有怎样的思想品质?‎ ‎ ‎ 公而忘私 ‎ 1.A(前一句是主谓结构,主语后停顿;后一句是动宾结构,动词后面停顿。)‎ ‎2. (1)都;‎ ‎(2)平定;‎ ‎(3)担心或害怕;‎ ‎(4)快走。‎ ‎ 3. (1)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女。‎ ‎ (2)接着(郭子仪)流着泪用忠君爱国的道理勉励(李光弼)。‎ ‎ 4.恐见诛。‎ ‎ 5.做出“子仪趋堂下,握其手”“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的反应,表现了他胸怀博大、公而忘私的崇高品质。‎ ‎ 【参考译文】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郭子仪代替安思顺当上将军后,李光弼担心被诛杀,于是(对郭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女。”郭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动乱,主人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郭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并立即推荐他为节度使,(之后)两人一起攻破乱贼,再没有丝毫猜忌了。‎ 东坡画扇 ‎ 先生职临钱塘日①,有陈诉负②绫绢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③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会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④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⑤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踰⑥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⑦。‎ ‎ 【注】①先生职临钱塘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②陈诉:状告。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③某:我。④发市:开张。⑤判笔,判案用的笔。⑥踰:走出。⑦逋(bū):拖欠。‎ ‎ 1.解释下列加点字。‎ ‎ (1)公熟视久之( )‎ ‎ (2)非故负之也( )‎ ‎ (3)适父死( )‎ ‎ (4)至懊恨不胜而去( )‎ ‎ 2.下列句中的“而”与“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的“而”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 A.而又自今春已来 ‎ B.顷刻而尽 ‎ C.其人抱扇泣谢而出 ‎ D.至懊恨不胜而去 ‎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 4.下列对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 A.本文主要写苏东坡用画扇的义举扶贫济困的故事,表现其高尚的品格。‎ 22‎ ‎ B.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适父死”和“所制不售”。‎ ‎ C.东坡只“取白团夹绢二十扇”题诗作画,表现出其作为文人的清高。‎ ‎ D.“争以千钱取一扇”、“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从侧面写出苏东坡在书画艺术上的造诣之精深。‎ 东坡画扇 ‎ 1. (1)仔细地;(2)故意;(3)恰好,正赶上; (4)离开。‎ ‎ 2. A(A项为表转折,其他三项为表顺承。)‎ ‎ 3.(他)刚走出府门,就有欣赏、喜欢苏东坡的人(好事的人)争着用一千钱买一把扇子,所拿的扇子马上卖完了。‎ ‎ 4.C(东坡估计画二十把夹绢扇面,卖的钱够那人偿还债务。)‎ ‎ 【参考译文】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有人告状说有个人欠购绫绢的两万钱不还,苏东坡把那人招来询问,他说:“我家以制扇为生,我父亲刚刚亡故,而自今年春天以来,连着下雨,天气又冷,做好的扇卖不出去,并非故意欠他钱。”东坡凝视他许久,说:“暂且把你做的扇拿过来,我来帮你开张起来。”片刻扇送到,东坡取空白的夹绢扇面二十把,顺手拿起判案笔书写行书、草书,并画上枯木竹石,一挥而就。交给那人说:“快去外面卖了还钱。”那人流着泪拿起扇边答谢苏东坡边往外走用!过府门,就有好事的人争相用千钱购扇,手里拿的马上卖完了,而后来的想买,买不到,无不非常懊悔而离开。卖扇人用卖扇的钱终于还清了欠款。‎ 孙期传 ‎ 孙期字仲彧,济阴成武人也。少为诸生,勤习典籍。家贫,事母至孝,牧豕①于大泽中,以奉养焉。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里落②化其仁让。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郡举方正③,遣吏赍④羊酒请期,期驱豕入草不顾。司徒黄琬特辟⑤,不行,终于家。‎ ‎ 【注】①豕( shǐ):猪。②里落:村庄。③方正:汉代选举科目,也指被举荐的士人。④赍(jī):持有,携带。⑤辟:召,征召。‎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皆执经垄畔以追之( )‎ ‎(2)期驱豕入草不顾(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 ‎ ‎3.孙期身为儒生而不耻做粗鄙之事,文中他“牧豕于大泽”、“驱豕人草”分别有什么目的?‎ ‎ ‎ ‎4.孙期虽为布衣,却被记于史册,为史家所称道。请结合选文分析孙期有怎样的品质。‎ ‎ ‎ 孙期传 ‎ 1.①持;或“拿”;或“握”;‎ ‎②回头;或“回头看气或“转过头看”;或“看”。‎ ‎ 2.从远方来跟着他学习的人,都拿着经文在田野中追着他(请教)。‎ ‎ 3.“牧豕于大泽”目的围绕“奉养母亲”回答;“驱豕入 草”目的围绕“拒绝做官”回答。‎ ‎ 4.围绕“勤学;孝顺;能吃苦;仁让;淡泊名利;鄙弃功名”回答。‎ ‎ ‎ 22‎ ‎ 【参考译文】孙期,字仲彧,济水南部成武人。少年时为读书人,勤奋学习典籍。家里贫困,服侍母亲非常孝顺,在大沼泽中养猪,来奉养他的母亲。有从远方来跟他学经义的人,都拿着经文在田埂上追着他请教。附近村庄都被他的仁爱、谦让所感化。黄巾军起义后,盗贼四起,他们经过孙期的家乡,相互约定不侵扰孙期的家。郡太守因为孙期为人方正,举荐他做官,派遣手下送来羊酒,请他定时间出发,孙期驱赶着猪进入草丛里,头也不回。司徒黄琬,特地征辟他出山为官,他不出门应辟,最后死在家中。‎ 乐工罗程 ‎ 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为第一,能变易新声。得幸于武宗,恃恩自恣。宣宗初亦召供奉。程既审①上晓音律,尤自刻苦。往往令倚嫔御歌,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程一日果以眦睚②杀人,上大怒,立命斥出,付京兆。他工辈以程艺天下无双,欲以动上意。会幸苑中,乐将作,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上曰:“汝辈何为也?”进曰:“罗程负陛下,万死不赦;然臣辈惜程艺天下第一,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上曰:“汝辈所惜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③法也。”卒不赦程。‎ ‎ 【注】①审:明白,清楚。②眦睚:怒目相视的样子。借指小的怨恨。③高祖:唐代开国皇帝李渊;太宗:唐太宗李世民。‎ ‎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 (1)能变易新声( ) (2)乐工等罗列上前( )‎ ‎ (3)以是为恨( ) (4)卒不赦程( )‎ ‎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得幸于武宗 不得永奉陛下 B.必为奇巧声动上 置琵琶于其上 C.由是得幸 会幸苑中 D.程一日果以眦睚杀人 以是为恨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 ‎ ‎4.用文中语句填空。‎ 罗程“果以毗睦杀人”的原因是“ ”,乐工为罗程求情的原因是“ ”,宣宗不赦免罗程的原因是“重”高祖、太宗之法。‎ ‎5.你从文中的故事得到哪些启示?(每点启示用一句话概述,标上序号)(4分)‎ ‎ ‎ 乐工罗程 ‎1. (1)变换;(2)排列,排成行列;(3)遗憾;(4)终于。‎ ‎ 2 D(A项分别是“得到”/“能够”;B项分别是“皇上”/“上面”;C项分别是“宠幸”/“皇帝到某地去”;D项都是“因为”。)‎ ‎ 3.你们这些人惋惜的只不过是罗程的技艺,我看重的是高祖、太宗传下来的法律。‎ ‎ 4.恃恩自恣 惜程艺天下第一(或:以程艺天下无双)‎ ‎5.示例:①英明的统治者会以国法为重,不会因偏爱和人情而废法。‎ ‎②恃恩自恣终会酿成大错。‎ ‎③人才虽难得,但法律是无情的,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应是平等的。‎ ‎ ‎ 22‎ ‎ 【参考译文】乐师罗程,擅长弹奏琵琶,技艺天下第一,能够变换创作出新颖的乐曲。他在唐武宗时得到了皇上的宠爱,凭仗着皇上的恩宠,自己还骄横放肆。唐宣宗初年又召他到官廷演奏。罗程知道皇上通晓音乐的曲调韵律,自己研习音乐尤其刻苦。皇上时常命令罗程依照格律为妃缤作歌伴奏,罗程必定演奏出新奇巧妙的乐曲使皇上动情,因此罗程得到了宣宗皇帝的宠幸。一天,罗程竟然因小事杀死了人,皇上大为震怒,立即将他驱逐,押给京城地方长官处理。其他乐工们因罗程的技艺天下无人能比,想要以此打动皇上的心意。适逢皇上到花园中去,将要演奏,乐工们便安设了一个空座,把琵琶放置在座位的上面。乐工们排列成队,走上前来,环绕在皇上跟前连连叩拜并痛哭流涕。皇上说:“你们这些人干什么呀?”众乐工上前来说道:“罗程对不起皇上您,他犯的罪无论怎样都不能赦免。但是我们这些臣民们都怜惜罗程天下无双的技艺,(他)不能永远侍奉皇上,这件事成为内心的遗憾。”皇上说:“你们这些人,怜惜的不过是罗程的技艺罢了,我所注重的是唐高祖、唐太宗时代所制定的法律啊。”最终,没有赦免罗程的罪。‎ 徙薪曲突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旁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②然不应。居无几何,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③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④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赏,‘曲突徙薪’无恩泽,焦面烂额为上客耶”主人寤而请之。‎ ‎ 【注】①突:烟囱。②嘿:同“默”,不说话。③灼烂者:(因救火)被火烧伤的人。④录:邀请。‎ ‎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 (1)远徙其薪( )‎ ‎ (2)主人乃寤而请之( )‎ ‎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 A.邻里共救之 主人乃寤而请之 ‎ B.见其灶直突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 ‎ C.今论功而请赏 而不录言曲突者 ‎ D.更为曲突 焦面烂额为上客耶 ‎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 ‎ ‎4.你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 ‎ 徙薪曲突 ‎1. (1)搬走;(2)明白。‎ ‎ 2. B(A项分别是“代火”/“代客”;B项都是“他的”;C项分别是“表并列”/“表转折”;D项分别是“造”/“作为”。)‎ ‎ 3.当初如果你能听取那个人的建议,就不需要这样摆酒请客,也就不会发生火灾。‎ ‎4.①不重视别人的忠告和批评,往往会有后患(要掌会认真考虑别人给你的建议)。‎ ‎②不要忘记和感谢给你忠告和帮助的人。‎ ‎③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事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 【参考译文】有一个过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重新造一个弯曲的烟囱,将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就会有发生火灾的忧患。”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后,家中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邻人们。被火烧伤的人安排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劳依次排定座位,却不邀请提“曲突”建议的客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议的人没有受到答谢、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客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22‎ 项籍不肯竟学 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②;学剑,又不成。项梁③怒之④。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⑤知其意,又不肯竟⑥学。‎ ‎ 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 【注】①项籍:项羽,名籍,字羽。②去:去掉,(指放弃学书)。③项梁:项羽的叔父。④怒之:意动用法(以之为怒)。⑤略:大概。⑥竟:完毕。‎ ‎ 1.解释加点词语。‎ ‎ (1)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 (2)学书不成,去( )‎ ‎ (3)足以记名姓而已( ) (4)不足学(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 3.项羽年少时不肯学书学剑,而后终为刘邦所败,这个故事给人的教训是什么?‎ ‎ ‎ 项籍不肯竟学 ‎1. (1)于是,就;(2)放弃(学书);(3)够;(4)值得。‎ ‎ 2.而项籍则以蛮力拼斗,然而最终被刘邦打败,是智力用尽了。‎ ‎ 3.项羽年少时,学什么都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因此,长大后虽然也有雄心壮志,但最终因缺乏真才实学而导致惨败,这就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 【参考译文】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放弃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很生气。项籍却说:“认字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得过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结束。‎ ‎ 后来,刘邦和项籍打仗,刘邦智斗,而项籍则以蛮力拼斗,然而最终被刘邦打败,是智力用尽了。‎ 游高梁桥记 ‎[明]袁宏道 ‎ 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鬛说皆见。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少顷,遇同年黄昭质拜客出,呼而下,与之语,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 ‎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 见 三 人 枯 坐 树 下 若 痴 禅 者,皆 相 视 以 为 笑。‎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 (1)精蓝棋置( )‎ ‎ (2)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 ‎ (3)城中士女云集( )‎ ‎ (4)时柳梢新翠( )‎ ‎ 3.翻译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4.“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表达作用?‎ ‎ ‎ 22‎ ‎ 5.通过文中的景物描写,试揣测袁宏道当时的情感世界。‎ ‎ ‎ 游高梁桥记 ‎ 1.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 ‎2. (1)像棋子,名词作状语;‎ ‎(2)娱乐;‎ ‎(3)像云一样,名词作状语;‎ ‎(4)吐翠,形容词作动词。‎ ‎3. (1)佛寺星罗棋布,红楼朱塔,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美丽。‎ ‎(2)把茶当作酒来品饮,绿树浪影好似劝人畅饮的音乐和锦帛一般。‎ ‎ 4.拟人;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西山生动的景色,极富感情色彩。‎ ‎ 5.作者当时仕途顺畅,心情愉快;针对世俗之人,表达出了对他们的藐视,表白了自己的优越和高雅;他以自然为美,情趣超然。‎ ‎ 【参考译文】高梁桥在西直门外,是京城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两条河夹着堤岸,垂杨柳蜿蜒了十余里,水流又急又清,鱼沉到了水底,鱼鳞和鱼鳍都看得清楚。佛寺星罗棋布,红楼朱塔,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美丽。而从西山为游人所设下的座席上看到的景致早晚都不一样,仿佛是故意用来娱乐游人的一样。当春意正浓时,城里的达官贵人,只要不是特别没空,都会来这里游览一番。‎ ‎ 三月一日那一天,带着王袗和和尚寂子一起去游览。当时的杨柳刚刚抽芽,山色雾霭溟蒙,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不断。盘腿坐在古树根上,把茶当作酒来品饮,绿树浪影好似劝人畅饮的音乐和锦帛一般,清清的水让我产生错觉,仿佛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一般,人来人往,也好似这景致的一部分。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和尚一样,纷纷相视而笑。而我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嚣怒诟,和这美景丝毫不相称,也不知乐从何来。过了一会儿,遇到了同一年登科的黄炜,叫他下来,与他交谈了一会儿,步行到极乐寺观赏了梅花,接着就回家了。‎ 江水 ‎ 江水又东,迳①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②,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③,多所象类;‎ 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袁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俱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④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 【注释】①迳:取道,经过。②纤曲:迂回曲折。③形容:形态。④践跻:登临。‎ ‎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的词。‎ ‎ (1)迳西陵峡( )‎ ‎ (2)泠泠不绝( )‎ ‎ (3)常闻峡中水疾( )‎ ‎ (4)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 ‎3.根据画横线句,写出一个你由此所联想到的古诗名句。‎ ‎4.选文描绘了西陵峡的哪些景物?写出了西陵峡怎样的特点?‎ 江水 ‎1. (1)经过;(2)停止;(3)快;(4)都。‎ 22‎ ‎ 2. (1)壁上的石头的颜色和状态,有很多类似某种东西的形状。‎ ‎ (2)一到那里,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 ‎ 3.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4.山水,绝壁,石,林木,猿鸣。写出西陵峡水流湍急,山水曲曲折折,险的特点。‎ ‎ 【参考译文】江水又向东,经过西陵峡。《宜都记》里说:“从黄牛滩向东进入西陵峡,到西陵峡的出口一百里左右,山水曲曲折折,两岸山脉高峻、重重叠叠,不是日中,看不见太阳;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绝壁有的有千丈左右,那石头是彩色的,形状大多像一些东西。树木高大茂密,到了春冬之交稍显凋零,猿鸣特别清越,在山谷中传响,清脆的声音传送不绝。”所说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袁山松说:“常听说峡中水流湍急,记录下来的或口口相传的都是拿恐惧相警戒,不曾有人称赞山水的美丽。等到我来到这个地方,并感到欣喜以后,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 游虎丘小记(节选)‎ ‎[明]李流芳 ‎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①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 尝秋夜坐钓月矶②,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③及佛灯隐现林梢④而已。‎ ‎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⑥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 【注】①红粉:歌女。②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③风铎:风铃。④林梢:树枝末端。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⑥趺(fū)坐:盘腿打坐。‎ ‎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 (1)然终不若山空人静( )‎ ‎ (2)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 )‎ ‎ 2.用“/”给下面的句子进行断句。‎ ‎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 3.翻译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 4.本文写作者秋天和春天游览虎丘,有何不同感受?‎ ‎ ‎ 游虎丘小记(节选)‎ ‎1. (1)然而(2)一起 ‎ 2.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 3. (1)天色昏暗,无人往来,只有佛塔的风铃之声与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 ‎ (2)觉得悠然之心与美景同在。‎ ‎ 4.秋天,对月色美、游人少、以红粉笙歌点缀的虎丘感到“亦复不恶”;对“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的虎丘感到“独往会心”。春天,“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作者感到“悠然欲与清景俱往”。‎ ‎ 【参考译文】我在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非常曼妙,游人也还不多,风吹过亭子,月光洒落在树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使人厌恶。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合我意。‎ ‎ 我曾在秋天的夜里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来往,只有佛塔的风铃之声与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 ‎ ‎ 22‎ ‎ 又在今年的春天,我曾和无际一起在这里拜访仲和。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一起盘膝坐在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间心与周围清净之情景同在了。‎ 汶水 汶水①出县西南流,自入莱芜谷②,夹路连山百数里,水流多行石涧中。出药草,饶松柏,林藿绵蒙③,崖壁相望。或高山阻径,或回岩绝谷。清风鸣条,山壑俱响。凌高降深,兼惴栗之惧,危蹊断径,过悬度④之艰。未出谷十余里,有别谷在孤山,谷有清泉,泉上数丈有石穴二口,容人行。入穴丈余,高九尺许。谷中林木致密,行人鲜有能至矣。又有少许山田,引灌之踪尚存。‎ ‎……‎ ‎ 夷水⑤亦谓之“很山北溪”,东入大江。水所经皆石山,略无土岸。其水明澈,俯视游鱼,如乘空也。浅处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飞清。旁多茂木空谷,夜听之,恒有清响。百鸟翔禽,哀鸣相和。逐浪游者不觉疲而忘归矣。‎ ‎ 【注】①汶(wèn)水:古水名,属于黄河水系。②莱芜谷:古山名。后文中很(héng)山亦同。③林藿:树木丛林。绵蒙:浓密茂盛的样子。④悬度:用绳索凌空穿越地形险要地区。⑤夷水:古水名。在湖北西部。‎ ‎ 1.下面选项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是 ( )‎ ‎ A.水流/多行/石涧中 ‎ B.有别/谷在孤山 ‎ C.入穴/丈余,高/九尺许 ‎ D.水所经/皆石山,略无/土岸 ‎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是 ( )‎ ‎ A.或高山阻径(有时)‎ ‎ B.山壑俱响(全,都)‎ ‎ C.东入大江(向东面)‎ ‎ D.略无土岸(都是)‎ ‎ 3.翻译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4.“清风鸣条,山壑俱响”写出了文中汶水所经山谷 (填四字词语)的特点。与此句意境上相似的一句为“ ,(须写出完整的一句),二句都采用了 的手法。‎ 泣水 ‎ 1.B(有别谷/在孤山)‎ ‎ 2.D(毫无)‎ ‎ 3. (1)山谷中的树木茂密,人们很少有能到达的。‎ ‎ (2)逐浪(沿着江流,顺着江流)畅游的人,不但不觉得疲惫,反而乐而忘返了。‎ ‎ 4.空旷幽静。“旁多茂木空谷,夜听之,恒有清响”以动衬静反衬。‎ ‎【参考译文】汶水发源于莱芜市,向西南流,从流入莱芜谷后,道路两岸连绵的山峦一百多里,水道大多经过乱石累累的山涧。盛产药草,遍地松柏,树林茂密,悬崖峭壁,遥遥相对。有的地方高山挡住去路,有的地方环绕的岩石隔断山谷。山风吹动枝条,响彻山谷。走入幽深的山谷,都让人心惊胆战,有时路绝崖断,比绳索引渡还要艰险。离出谷还有十多里,在一座孤峰下有另一个山谷,山谷中有清澈的泉水,泉水上几丈的地方有两个石洞,可以容人行走。入洞一丈多,洞内高九尺左右。山谷中树木茂密,人们很少有能够到达的。但还是能见到少许山田,还留有引水灌溉的痕迹。‎ ‎……‎ ‎ 夷水也叫作“很山北溪”‎ 22‎ ‎,向东流注入大江。水经过的地方都是石山,毫无土岸。那水清澈空明,向下看到游鱼,就像浮动在空中一样。浅的地方很多五色石子,不论冬夏,清澈的流水冲溅雪白的浪花;旁边大多是茂密的树林和空旷的山谷,夜里常常听到清越的声响。各种鸟婉转鸣叫,声音互相唱和。逐浪畅游的人,不但不觉得疲惫,反而乐而忘返了。‎ 晚游六桥待月记 ‎[明]衰宏道 ‎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①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②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 【注】①罗纨( 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 (1)梅花为寒所勒( )‎ ‎(2)石篑数为余言( )‎ ‎(3)山岚设色之妙( )‎ ‎(4)月景尤为清绝(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 ‎ ‎3.开头两句是全文的纲(中心句)。试具体说明下文是怎样跟它照应的。‎ ‎ ‎ ‎ ‎ ‎ ‎ ‎ 4.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 ‎ ‎ ‎ 晚游六桥待月记 ‎1. (1)约束,阻止;‎ ‎(2)屡次;‎ ‎(3)着,涂 ‎(4)极了。‎ ‎ 2.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游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 ‎ 3.“由断桥至苏堤一带……艳冶极矣”写春日观花游人之盛,这是照应“为春”;“湖光染翠之工……始极其浓媚”,是照应“为朝烟,为夕岚”;“月景尤为清绝……别是一种趣味”是照应“为月”的。‎ ‎ 4.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但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 ‎ 【参考译文】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一天里最美的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山间的山光。那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石篑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 22‎ 我当时迷恋着桃花,竟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柳迎风飘拂如绿烟,桃花盛开如红雾,弥漫二十多里。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穿着绸缎衣服的游客很多,比堤畔的草还多,真是艳丽极了。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所述说呢!‎ 与顾章书 ‎[南朝梁]吴均 ‎ 仆①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②。梅溪③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⑤相杂,绵绵⑥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⑦宇其 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⑧。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⑨。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 【注】①仆、自己的简称。②薜萝:即薜荔和女萝,植物名。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③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英英:同“嘤嘤”,象声词,形容虫鸟动物的鸣叫,也形容声音和谐动听。⑥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形容声调悠长。⑦葺:修建。⑧偏:特别。饶:丰富。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这里指山中的物产。⑨办:具备。‎ ‎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 (1)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 ‎ (2)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 ‎2.翻译画直线的句子。‎ ‎ ‎ ‎3.作者笔下的石门山景色有何特征?请简要评述。‎ ‎ ‎ ‎ ‎ ‎4.请从遣词造句或者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 ‎ ‎ ‎ ‎5.看到石门山的景色,作者最希望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 ‎ ‎ ‎ 与顾章书 ‎1. (1)指绿水; (2)幸运。‎ ‎ 2.隐居所需要的东西,借助山谷的资助都已经具备了。‎ ‎ 3.石门山峰峦耸峙,幽岫含云,溪水澄明,更有“蝉吟鹤唳,水响猿啼”,显得格外幽美。‎ ‎ 4.“争”“限”“含”“蓄”四个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峭壁努力向上、孤峰阻挡的威力、幽深山谷掩藏白云、深谷小溪集聚翠绿的秀美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归隐山水之后的惬意自得之情。‎ ‎ 5.隐居在石门山。 透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与山水相融的情趣。‎ ‎ 【参考译文】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根多峭壁与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仁者智者对山水的喜爱,岂是虚言啊。‎ ‎《答谢中书书》&《极乐寺纪游》‎ 22‎ ‎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①。殿前剔牙松③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③诸公游此。予弟中郎④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⑤,作六桥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⑦乎?‎ ‎ (选自袁宗道《极乐寺纪游》)‎ ‎ 【注】①张盖:张开的车盖。②剔牙松:一种针叶松。③黄思立:人名。④中郎:袁宗道的二弟。⑤进贤冠:文中指弃官退隐。⑥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⑦情障:情感郁结在心头而不能消,这里指“心愿”。‎ ‎ 1.解释加点的词。‎ ‎ (1)晓雾将歇( )‎ ‎(2)沉鳞竞跃( ) ‎ ‎(3)大可七八围许( )‎ ‎ (4)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 )‎ ‎2.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 ‎(1) ‎ ‎(2) ‎ ‎3.用原文句子填空。‎ 甲文对山中美景进行评价赞美的句子是 ;乙文对极乐寺评价赞美的句子是 。‎ ‎4.两文画线句所表达的作者的共同情感是什么?‎ ‎ ‎ ‎《答谢中书书》&《极乐寺纪游》‎ ‎1.(1)消散;(2)鱼;(3)上下,左右;(4)空闲的时候。‎ ‎2. (1)清晨雾气将要消散的时候,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2)极乐寺距离桥大约不里,路上的风景也很好。‎ ‎ 3.实是欲界之仙都。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或: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 ‎ 4.表达了作者热爱山水(大自然),淡泊名利(对官场的鄙弃)的思想感情。‎ ‎ 【参考译文】《极乐寺纪游》: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就像给马车做的车棚。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作一围)粗。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先生一起来这里游玩。我的弟弟袁中郎说:“这个地方就像钱塘、苏堤。”黄思立也认为是。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挂起进贤冠(挂进贤冠,意思是辞去官职,挂起官帽,让给贤能的人),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情缘?‎ 李士衡为馆职 ‎ 李士衡①为馆职,使高丽②,一武人为副,与之俱③使高丽。高丽礼币赠遗④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⑤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以士衡所得缣帛藉⑥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难免倾覆。副使仓皇,悉取船中之物投入海中,更不暇拣择⑦,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22‎ ‎ 【】注】①李士衡:当时在昭工馆为官。②高丽:古国名,位于今朝鲜半岛。③俱:一起。④遗(wèi):给予。⑤委:委托。⑥缣帛(jiān bó):丝织品。藉:垫。⑦更不暇拣择:没有时间去拣择。‎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 (1)与之俱使高丽( )‎ ‎ (2)船欲倾覆( )‎ ‎ (3)舟人大恐( )‎ ‎ (4)悉取船中之物投人海中(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 A.副使以士衡所得缣帛藉船底 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 ‎ B.李士衡为馆职 一武人为副 ‎ C.悉取船中之物投入海中 与之俱使高丽 ‎ D.与之俱使高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 然 后 实 己 物 以 避 漏 湿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 ‎ ‎5.选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 李士衡为馆职 ‎1. (1)出使;(2)要,将要;(3)害怕,恐惧;(4)全部。‎ ‎ 2. B(A项分别为“把”、“来”;B项皆为“担任”;C项分别为“助词,的”、“代词,代李士衡”;D项分别为“和”、“参与”。)‎ ‎ 3.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 ‎ 4.清点检查投到海里的东西,(发现)都是副使的财物。‎ ‎ 5.做人不能太自私,否则会自食其果。‎ ‎ 【参考译文】李士衡在京朝昭文馆任编校书籍职务期间,出使高丽,一名武官做他的副使,与他一起出使高丽。对高丽作为礼品赠送的财物,李士衡都不关注和在意,一切都委托给副使去处理。当时,船底破漏,装船时,这个副使把李士衡所得的细绢及其他丝织品垫在船底,之后才把自己所得东西放在上边,以避免漏落或浸湿。航行到海当中时,遇到了大风,船将要倾覆,船工们非常恐慌,请求把所装载的东西全丢弃到海里去,不这样,(由于船太重)必定难以免祸。副使在匆忙慌张间,把船里的东西全部投到海里去,更没有时间去拣择,大约投到一半的时候,风停了,船也平定了。过了一会点数、检查船工所投的东西,都是这个副使的东西。而李士衡所得的东西,由于在船底,就一无所失。‎ 金山夜戏 ‎[明]张岱 ‎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①。日晡②,至北固,舣③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④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仆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⑤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填,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采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 【】注释】①兖:兖州,位于山东省。②日晡(bū):傍晚时分。③舣(yǐ):停船。④噀(xù 22‎ n):喷洒。⑤韩蕲王:南宋名将。‎ ‎ 1.解释加点的字。‎ ‎ (1)移舟过金山寺( )‎ ‎ (2)已二鼓矣( )‎ ‎(3)徐定睛( )‎ ‎(4)视为何许人( )‎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3分)( )‎ A.有老僧以手背采眼翳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B.目送久之 吾欲辱之 C.视为何许人 缚者易为者也 D.是日更定矣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3.将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 ‎(2) ‎ ‎4.说说张岱具有怎样的个性和情趣。‎ ‎ ‎ 金山夜戏 ‎1. (1)到;(2)击鼓、打鼓;(3)慢慢;(4)处所。‎ ‎ 2. D(A项用/来;B项助词,形容词词尾/代词;C项是/做;D项都是这。).‎ ‎ 3. (D月光洒进(照射)树林,稀稀落落地,如同残雪一般。(得分点:漏,疏疏,2分)‎ ‎ (2)戏演完了,天将要亮了,解开缆绳,划船过江。(得分点:完,曙,2分)‎ ‎ 4.狂放不羁,洒脱任性,率真自然,随性而为;沉醉于自然风景;赏玩风景的闲情逸致。‎ ‎ 【参考译文】崇祯二年(1629年),中秋后一日,我经由镇江前往充兖州。日暮时分到达北固山,将船停靠在江口。月光如同流水,从囊中倾泻如江水,江中波涛吞吐,露气吸收了月光,喷薄至天都是白色。我感到极大的惊喜。移舟拜访金山寺,已经是二更时分了。经过龙王堂,进入大殿,一路都十分寂静。树林下洒漏的月光,疏疏落落如同残雪。我呼唤小奴携带演戏的用具,在大殿中大张灯火,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等几出戏。锣鼓喧天,一寺的人都起来观看。有一个老年僧人,用手背擦着眼翳(多在中老年人身上的赘肉性的眼科疾病),突然张嘴,呵欠和笑、喷嚏一起出来。慢慢地定睛(看着我们),到底该看作什么人,为了什么事情,什么时候来到的,都不敢问。戏演完了,将要天亮了,解开缆绳,划船过江。山僧送我们到山脚,久久地目送我们,弄不清楚我们到底是人,是怪,还是鬼。‎ 羲之好鹅 ‎ 羲之性好鹅,会稽①有孤居姥②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③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④。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⑤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⑥鹅而归,甚以为乐。‎ ‎ 【注】①会稽:地名。②姥(mǔ):老妇。③就:前往。④弥日:终日。⑤举:全,全部。⑥笼:用笼子装着。‎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 (1)善鸣,求市未能得( )‎ ‎ (2)求市未能得( )‎ ‎ (3)姥闻羲之将至( )‎ ‎ (4)羲之欣然写毕( )‎ 22‎ ‎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 遂 携 新 友 命 驾 就 观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 ‎ ‎ 4.王羲之爱鹅、写鹅是他的人生寄寓。古今中外,有人生寄寓的名人还有很多,请仿照下列示例,另举一个例子。‎ ‎ 示例:梅是林逋的人生寄托。‎ 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 ‎ ‎ ‎ ‎ 羲之好鹅 ‎1. (1)擅长,善于;(2)买;(3)听说;(4)高兴的样子。‎ ‎ 2.遂/携新友/命驾就观 ‎ 3.王羲之前往看鹅,心情很高兴,坚持要求把鹅买下来。‎ ‎ 4.菊是陶渊明的人生寄寓。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莲是周敦颐的人生寄寓。名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 【参考译文】王羲之生性喜爱鹅,会稽(今绍兴)有一个老妇人养了一只鹅,擅长鸣叫,王羲之要求买下来却没有得到,就带着亲友驾车前去观看。老妇人听说王羲之即将到来,就把鹅宰了煮好招待王羲之,王羲之为此叹息了一整天。又有山阴(今绍兴)一个道士,喜欢养鹅,王羲之前去观看,心里很是高兴,坚决要求买了这些鹅去。道士说:“只要你能替我抄写《道德经》,我一定把整群鹅都送给你。”王羲之高兴地写完,用笼子装了鹅带回家,感到非常高兴。‎ 迂公修屋 ‎ 有迂氏①者,世称迂公,性吝啬。篱败不修,瓦裂不葺。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妻子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妻且号且诟,话曰:“吾适②尔,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汝 何以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旦日,延人治屋。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③。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注】①迂氏:姓迂的人。这是作者虚构的人物。迂,迂腐。②适:嫁。③雨兆:下雨的征兆。‎ ‎ 1.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正确的是 ( )‎ ‎ A.篱败/不修 B:篱/败不修 C.篱败/不/修 D.篱/败/不修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妻子东藏西匿( )‎ ‎(2)延人治屋( )‎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 ‎ ‎ ‎(2) ‎ ‎ ‎ ‎4.文中直接表现迂公“性吝啬”的言行有(用原文回答)‎ ‎ ‎ ‎5.这则笑话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22‎ ‎ ‎ 迂公修屋 ‎ 1.A ‎2. (1)妻子儿女;(2)延请、邀请。‎ ‎ 3. (1)你凭什么做孩子的父亲?凭什么做我的丈夫?‎ ‎ (2)刚刚将屋子修好,却又不见下雨,这不是白白浪费许多工钱吗?‎ ‎ 4.篱败不修,瓦裂不葺 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 5.讽刺了目光短浅、没有远见的人。‎ ‎ 【参考译文】有一个姓迂的人,世人叫他迂公,他的性格吝啬。篱笆破了也不修理,屋顶上的瓦片破了也不修理。一天,半夜下起了雨,屋子漏雨漏得像水柱,他的妻子和儿女们东躲西藏,还是被雨水打湿了大半身,妻子一边大叫一边辱骂,妻子责骂他说:“我嫁给你,是因为你家中富贵,却没想到要受这种苦累,你凭什么当父亲?凭什么当丈夫?”迂公无可奈何。第二天,请来工匠将屋子修好。然而在后来的两个月中,天气晴朗,看不见将要下雨的征兆。迂公叹息道:“刚刚将屋子修好,就不下雨了,这不是白白浪费许多钱吗?”‎ 狗皮道士传 ‎[清]陈鼎①‎ ‎ 狗皮道士者,不知何许人,亦未详其姓氏。明末,尝冠道冠,披狗皮,乞食于成都市中。辄作犬吠声,颇相类。家犬闻之,以为真犬也,竞相吠之。‎ ‎ 岁余,群贼入蜀,人不敢前。道士突至贼首马前数十步,大作犬吠声。贼首怒,令群贼策马逐杀之。道士故徐徐行,贼数策马,马不前。贼首益怒,令飞矢射之,如雨,皆不中。贼大骇,乃已。‎ ‎ 他日,群贼入据成都,元旦群贼进贺,忽见道士披狗皮,列班行,作犬吠声。贼首大怒,令群贼缚之。道士乃大作犬吠声,盈庭如数千百犬争吠状。合城之犬,闻声从而和吠之,声震天地。贼首大声呼,众皆不闻,为犬声乱也。贼首大惊而退。既退,犬声息,道士亦不知何往。‎ ‎ 【注】①陈鼎,清初文人。他经历明亡清兴,目睹战争带来的种种惨状,文章多抒发沉痛的兴亡之感。‎ ‎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 道 士 乃 大 作 犬 吠 声。‎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 (1)尝冠道冠( )‎ ‎ (2)辄作犬吠声( )‎ ‎ (3)以为真犬也( )‎ ‎ (4)合城之犬( )‎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 ‎ ‎ (2) ‎ ‎ 4.狗皮道士生于乱世,用两个四字词语归纳他的性格。‎ ‎ ‎ 狗皮道士传 ‎ 1.道士/乃/大作犬吠声。‎ ‎2. (1)帽子;(2)就;(3)认为;(4)的。‎ ‎ 3. (1)狗皮道士这个人,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 22‎ ‎ (2)整个庭院里好像有成百上千条狗在大叫一样。‎ ‎ 4.愤世嫉俗,不畏强暴(其他如“满腔正气”“勇于反抗”等体现其勇于抗争的特点亦可。)‎ ‎ 【参考译文】狗皮道士,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明朝末年,曾经戴着道士的帽子,披着狗皮,在成都府市集乞讨食物。他常常发出狗叫的声音,叫得非常像。别人家的狗听见了他的叫声,以为是真狗,争着一起叫。‎ ‎ 过了一年多,贼人入侵四川,人们不敢上前。道士突然跑到他的马前,离贼首的马只有数十步的距离,大声地学狗叫。贼首很生气,下令手下骑着马追赶,想要杀掉道士。道士故意慢慢地走,贼人多次用鞭子抽马,马都不肯向前跑。张献忠更加生气了,下令用弓箭射杀道士,飞箭像密集的雨点一般向道士袭来,都射不中他。贼人非常害怕,这才停止攻击他。‎ ‎ 过了一段时间,贼人占据了成都,元旦时群贼朝见贼首,忽然看见道士身披狗皮,站在队伍中间,学狗叫声。贼首很生气,令手下绑了他。道士就大声地学起了狗叫声,整个朝上像数百条狗争先恐后地在大叫,声震四野。全城的狗,听见了他的叫声,都跟着一起叫了起来,声音震天动地。贼首大声地叫喊,周围的人被狗叫声弄得晕头转向,都听不见他的呼喊声。贼首很震惊,连忙逃跑。他逃走后,狗叫声也跟着停止了,狗皮道士也不知去向。‎ 好戴高帽 ‎ 喜人面谀①俗称“好戴高帽”。有京官将赴任之巴陵者,往辞其师。师诫之曰:“地方官为之不易也,慎之。”其人曰:“学生已备高帽一百,诣尊长,遇同仁辄遍送之,不吝也。当不使有所龃龉”师怒曰:“吾辈素以正直立身,岂可谈人如此!”其人曰:“天下恶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耶?”师颔其首③曰:“诚哉,斯言!”其人还,自语曰:“吾备高帽一百,未赠已损一顶。”‎ ‎ 【注】①谀:奉承。②龃龉(jǔ 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③颔首:点头。‎ ‎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 (1)喜人面谀( )‎ ‎ (2)素以正直立身( )‎ ‎ (3)诣尊长( )‎ ‎ (4)师诫之曰( )‎ ‎ 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有京官将赴任之巴陵者”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A.实是欲界之仙都 ‎ B.遇同仁辄遍送之 ‎ C.慎之 ‎ D.至之市 ‎ 3.用“/”划分句子朗读停顿。(一处))‎ ‎ 吾 辈 素 以 正 直 立 身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 ‎ ‎5.联系上下文,你认为京官说“未赠已损一顶”的原因是什么?本文披露了人性的什么弱点?‎ ‎ ‎ ‎ ‎ 好戴高帽 22‎ ‎1. (1)当面;‎ ‎(2)向来、一向;‎ ‎(3)到,旧时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4)告诫。‎ ‎ 2: D(A项为助词的;B项为代词,代同仁;C项为助词,作形容词词尾;D项与例句一样,为动词,去、往。)‎ ‎ 3.吾辈/素以正直立身 ‎ 4.天底下像老师您这样不喜欢奉承的能有几个人呢?‎ ‎ 5.京官的老师也是一个“好戴高帽”的人。人性的弱点:爱听好话。‎ ‎ 【参考译文】一般把喜欢别人当面奉承自己叫作“好戴高帽”。有一个京官要到外地去当官任职,离京之前,他去和他的老师告别。他的老师说:“外面的官不容易做,应当谨慎些。”那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逢人就送他一顶,应当不至于有关系不融洽的人吧。”老师就生气地说:“我们以正直的方式对待他人,给别人做事,为什么要这样呢?”那人说:“天下像老师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还能有几个人呢?”老师点.了点头,说:“你的话很实在。”那个人出来后,告诉别人说:“我有一百顶高帽子,还没送出就少了一顶了。”‎ 杨生义狗 ‎ 晋太和中,广陵人杨生畜一狗,甚爱怜之,行止与俱。后生饮醉,行大泽草中,眠,不能动。时方冬月燎原,风势极盛。犬乃周章①号唤,生醉不觉。前有一水坑,狗便走往水中,还,以身洒生左右草上。如此数次,周旋跬步②,草皆沾湿,火至免焚。生醒,方见之。‎ 尔后生因暗行,堕于空井中。狗呻吟彻晓。有人经过,怪此狗向井号,往视,见生。生曰:“君可出我,当有厚报。”人曰:“以此狗与我,便当相出。”生曰:“此狗曾活我,不得相与,余即无惜。”人曰:“若尔,便不相出。”狗创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乃语路人云:“以狗相与。”即而出之,系之而去。却后五日,狗夜走还。‎ ‎ 【注】①周章:急得团团转。②跬步:半步。‎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1)怪此狗向井号( )‎ ‎ (2)若尔( )‎ ‎(3)乃语路人( )‎ ‎(4)狗夜走还( )‎ ‎2.翻译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 ‎ ‎ ‎ ‎(2) ‎ ‎ ‎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 ‎ A.晋朝太和年中,广陵人杨生养了一只狗,非常喜爱它,出行时常把狗带在身边。‎ ‎ B:“狗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的朗读停顿为:“狗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 ‎ C.“巧救杨生免于火灾”、“为救杨生跟随路人回家”、“从路人家逃离回到杨生身边”可以看出这是一只神奇的狗。‎ ‎ D.文中“生曰:‘此狗曾活我,不得相与,余即无惜。’”这一处细节突出地表现了杨生对狗的“甚爱怜之”。‎ 杨生义狗 22‎ ‎1.(1)对……感到奇怪;‎ ‎(2)这样,如此;‎ ‎(3)告诉;对……说;‎ ‎(4)逃跑。‎ ‎ 2. (1)这只狗曾把我从死地救活,不能给你,除了这个条件,我都答应你。‎ ‎ (2)(路人)立即救了杨生出来,(将狗)拴住就离开了。‎ ‎ 3. B(狗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 ‎ 【参考译文】晋太和年间,广陵有个姓杨的人,养了一条狗。他特别喜爱这条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带上它。一次,这个人喝醉酒后走到一个水洼附近的草地后,就倒地睡着了,无法赶路。当时正赶上冬天有人烧草燎原,当时风很大。于是狗来回不停地叫,这个姓杨的人仍旧大醉不醒。狗发现这个人前面有一坑水,于是跑到坑里,用自己的身体沾了水后抖落在主人身边的草上。就这样反复来回了很多次,狗一点点一点点地移动步子把主人身边的草全都弄湿了。当火燃烧到的时候,主人躲过了被火焚烧的大难。后来姓杨的人醒来,才发现。‎ ‎ 后来又有一次,这个人因为在天黑赶路,不小心掉到一空井里。狗叫了整整一个晚上。有人从这里过,很纳闷为什么狗冲着井号叫,过去一看,发现了这个杨生。杨生说:“如果您能够救我出来,我肯定要优厚地报答您。”那个人说:“如果你把你的狗送给我,我就救你出来。”杨生说:“这只狗曾把我从死地救活,不能给你,(如果你要其他的东西)我就不会吝惜。”那个人说:“假若这样,我就不救你了。”狗在这时低头看了看井里,杨生明白了狗的意思,于是对那个路人说,我愿意把狗送给你。那个人于是马上救出了杨生,把狗拴上带走了。过了五天,那只狗夜里逃跑回杨生家来了。‎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