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8.44 KB
  • 2021-11-01 发布

八年级下语文课件《短文两篇 诫子书》 (8)_苏教版(2016)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 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避汉 末之乱,大约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15 岁时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迁居豫章,后辗 转至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故号卧龙先 生。西晋陈寿《三国志》有《诸葛亮传》, 并整理其诗文《诸葛亮集》传世。 作者简介 v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诸葛亮最大的功绩是 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东汉末年,群雄并起, 问鼎逐鹿。建安十三年(208),诸葛亮出使东 吴,舌战群儒,最后促使孙刘联合,共抗曹操, 并经赤壁一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而后为刘蜀集 团运筹策划,东征西讨,开疆拓土,富国强兵, 直至病逝于五丈原军旅之中。他有济世爱民之心, 经天纬地之才,“智绝千古”,特别是隆中决策, 高瞻远瞩,不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可谓“专待 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引后世无数英 雄竞折腰,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作者简介 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 题也十分重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 给诸葛瑾:“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 为重器耳。”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他在 《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 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 务求“接世”。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 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 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岁。《诫子书》中关于道 德、修养、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影响着近二千年来诸 葛家后裔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有志青年积极进取。 背景简介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夫(fú) 澹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 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 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 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 穷庐,将/复何及! 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补充注释: 诫:警告,劝诫。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夫:语气词,文言虚词的一种,用于句首。如“夫”、“盖”。表 示将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古代称之为“发语词”。 以:用来。 修身:修养身心。 广:扩展 。 成学:成就    励精:振奋 年与时驰:年华   意与日去:意志;岁月 遂成枯落:最终;枯败;凋零。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高尚君子的行为,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互文)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通译全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能来源于学习。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懒散就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通译全文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 通译全文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居舍, 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问题研究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 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 险躁。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 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 实均可)吗? 问题研究 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 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 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 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薛谭学讴,自足而归,知不足而得返。就是 “躁”的最好的例证。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讴: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这里指唱歌 ;  (2) 于:向;   (3)穷:尽,完;   (4)遂辞归:于 是就告辞回家;辞:告辞   (5)弗止:没有劝阻;    (6)饯行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用酒食送行;    (7)饯于:于:向;   (8)抚节:打着节拍:    (9)遏:阻止;   (10)谢;古义:认错,道歉;今 义:感谢   (11)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问题研究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问题研究 一要有志,二要淡泊宁静。这就 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 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完整意 义。这就是诸葛亮的治学之道。 问题研究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 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 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 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 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 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4.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 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 与“静”有何关系? 问题研究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 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 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 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 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又诫子书 夫酒之设,合礼致①情,适体归②性, 礼终而退,此和之至③也。主意④未殚,宾 有余豪⑤ ,可以至醉,无致⑥迷乱⑦ 。 【注释】①致:表达。 ②归:符合。 ③至:达 到顶点。 ④意:情趣。殚:尽。 ⑤豪:酒量大 的意思。 ⑥致:达到。⑦迷乱:分辨不清,丧失 理智。 拓展延伸 宴席上的酒的设置,在于合符礼节、表达情意,适应身体 和性格的需要,礼节尽到了就该退席,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 主人的情意还未尽,客人也还有余量,可以饮到酒醉,但也不 能醉到丧失理智而胡行乱来。 诫外生书① 夫志当存高远②,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③,使庶几之志④, 揭然有所存⑤,恻然有所感⑥;忍屈伸⑦,去细碎⑧,广咨问,除 嫌吝⑨,虽有淹留⑩,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 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 矣! 拓展延伸 【注释】①外生:外甥。生,同“甥”。 ②存:有。 ③滞:拘泥。 ④庶几:指圣贤。 ⑤揭:显露。存:保存。 ⑥恻:恳切。 ⑦忍:容忍。屈:委屈;挫折。伸:舒展, 顺利。 ⑧细碎:细小烦杂。 ⑨嫌:埋怨,不满。吝:悔恨,遗憾。 ⑩淹:停留。淹 留:停留。指暂时得不到官做。 济:成功。徒:白白地。碌碌:平庸无能。滞:停滞, 滞留。 窜:躲藏。伏:藏匿。 下流:地位低微。指没有出息。 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使 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 丢弃琐碎,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除去埋怨和悔恨,这样即使因受到挫折而滞留,也不 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达不到目的。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 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远沦入凡夫 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为庸俗的低微没有出息之辈。 【名句赏析】 (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 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 “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 了将来“有所为”。 “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 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 有所为。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 “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 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 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 结果是“无不为”。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 贯穿诸葛亮一生,成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v 宁静与淡泊其实是同一种境界,宁静之态也是一种美, 像林黛玉:“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行 动时仍如弱柳扶风般温柔静雅,如何不美?当然心灵的宁静 更是一种境界,宁静是一盏灯,只有在宁静中思索才能照亮 和清除心灵的污秽。南北朝有个僧人叫神秀的主张人要时常 清扫心灵,作诗云:身如菩提树,心如明净台。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其实心灵如住室,想保持长久的洁净就要时时 清扫。只有在宁静中,才能静下心来,反省、清理心灵的尘 埃与污浊,而对诱惑、名利之累,如何让自己的心时时保持 如水般清净?心灵宁静了,自然一切都和谐美好,海阔天空。 v 淡泊宁静不是弱者面对现实无能为力的逃避,更不是愤世 嫉俗者的孤芳自赏, 而是一种成熟的、和谐的、积极的心态。 浮华尘世中充斥着太多的欲望和诱惑,欲望的追求是没有止 境的,不妨偶尔为自己疲惫焦躁的心灵斟一杯清香的淡茶。 天晴的时候到小园香径中去走走,体味一下“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然;或者在难得闲瑕时到山林中去看 看,感受一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明快清朗;或 者干脆静寞于窗前,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非学无以广才 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 志向总是最重要的。 古今中外的天才宁有种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 是学而知之。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诫儿子“非学 无以广才”的话语既是很普通的谆谆告诫,也是亘古未变 的哲理。 他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愤学习, 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不能“淫慢”、 “险躁”,并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的无情流逝 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的人生无奈与悲叹 警醒儿子。 非志无以成学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北 宋•苏轼)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们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随 波逐流。他们的人生注定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 生,最后只能“悲守穷庐”。 “志不强者智不达。”(战国•墨翟)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 成就自己的学业的。东晋时期的葛洪就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 于固志。”没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学中去 的。 “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人是靠肉体生存于世 的,更是靠精神支撑生存于世的。肉体上倘若出了问题疾病是可以用汤 药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问题疾病却是很难治愈的。“夫哀莫大于 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思想上的绝望。思想上的绝 望比任何难以治愈的顽疾都要可怕千万倍。 “人无志,非人也。”(三国•嵇康)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人若 无志,则与动物何异?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也便索然无味。没有理想的 人就如同精神空虚、灵魂缥缈的一副躯壳,即使苟活于世,也不过是行 尸走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