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2.08 KB
- 2021-11-0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复习课件
(
一
)
目录
当堂检测
02
01
作品梳理
01
作品梳理
·
第
45
首
关雎
·
第
46
首
蒹葭
·
第
47
首
石壕吏
·
第
48
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第
49
首
卖炭翁
第
45
首
关 雎
《
诗经
•
周南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①
。窈窕
②
淑女,君子好逑
③
。
参差荇菜
④
,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
⑤
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⑥
。悠哉悠哉
⑦
,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⑧
。
参差荇菜,左右芼
⑨
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⑩
。
重点注释
①洲:水中的陆地。 ②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③好逑:好的配偶。 ④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⑤寤寐:这里指日日夜夜。 ⑥思服:思念。服,思念。
⑦悠哉悠哉:形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悠,忧思的样子。 ⑧琴瑟友之: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⑨芼:挑选。 ⑩钟鼓乐之: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文学常识
《
诗经
》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305
篇。
重点赏析
(1)
炼字
“求”字是全诗的中心
,整首诗都在写男子对淑女的追求过程。“悠哉悠哉”两个“悠”字形象地表现了男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的情状。
(2)
表现手法
第一章四句,
运用“比兴”手法
,以河洲上关关鸣叫求偶
的雎鸠鸟为“比”的对象,表明淑女为君子的佳偶,借助鸟的行为起兴,引出主人公对淑女的爱慕之情,以此情感总领全诗。
第二章八句,实写青年男子对姑娘的思念和追求,以及求之不得的辗转反侧,
格调低沉
。
第三章八句,虚写青年男子想象与姑娘热恋的甜蜜和结婚的喜庆场景,
格调欢快
。
第二章与第三章在
表现手法和格调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
(3)
写作特点
这首诗除了运用比兴手法外,还使用了一些
双声叠韵
的联绵字,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人物描写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
作品主旨
《
关雎
》
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描写了一位青年执着地追求一位美丽而文静的女子,反复倾诉内心缠绵的情思,急切盼望不久的将来能与意中人美满结合的故事,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期盼之情。
参考译文
雎鸠鸟在河水中的陆地上不停地鸣叫。文静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到船的左右两边求取。文静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以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到船的左右两边摘取。文静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参差不齐的荇菜,到船的左右两边去挑选。文静美好的女子,敲钟击鼓来使她快乐。
第
46
首
蒹 葭
《
诗经
•
秦风
》
蒹葭苍苍
①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②
,在水一方。溯洄从之
③
,道阻
④
且长。溯游
⑤
从之,宛在水中央
⑥
。
蒹葭萋萋
⑦
,白露未晞
⑧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⑨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⑩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
⑪
,白露未已
⑫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⑭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⑮
。
重点注释
①苍苍:茂盛的样子。 ②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③溯洄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溯洄,逆流而上。洄,逆流。从,跟随、追寻。之,代“伊人”。
④阻:艰险。 ⑤溯游:顺流而下。
⑥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⑦萋萋:茂盛的样子。 ⑧晞:干。
⑨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⑩跻:
(
路
)
高而陡。
⑪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⑫未已: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⑬涘:水边。 ⑭右:向右迂曲。
⑮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重点赏析
(1)
炼字
①
“宛”
是“犹如、仿佛”的意思,写出了“伊人”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的形象,这个词
将实景实情与幻觉想象结合
,创设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景象,烘托了主人公所思不见的
忧伤惆怅
之情,突出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情执着,全诗意境朦胧含蓄,富于艺术感染力。
②“跻”字写出了盘曲小道的陡峭艰险,烘托出主人公
执着追寻的深情
。
③“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写出了主人公
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2)
表现手法
①全诗分三章,每章的开头均
以景起兴
,利用芦苇、霜
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
忧伤怅惘心情
。“溯洄”“溯游”连用,从
侧面刻画
了主人公追求心上人的一往情深和执着。
②
虚实结合
。本诗把实际情景和想象、幻想交织在一起,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诗中实写河流、芦苇等,而所谓的
“伊人”则是虚写
。
(3)
写作特点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形成了
重章叠句、反复吟咏
,产生了
一唱三叹
的艺术效果,而且发挥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
作品主旨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萧索又神秘的意境,表现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参考译文
河边芦苇茂盛,叶上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的那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仿佛在那水的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叶上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流那一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流而下去追寻她,仿佛就在水中的小洲上。
河边芦苇茂盛鲜明,叶上露水未全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曲难求。顺流而下去追寻她,仿佛就在水中的高地上。
第
47
首
石壕吏
唐
杜甫
暮投
①
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
②
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③
:三男邺城戍
④
。一男附书至
⑤
,二男新
⑥
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⑦
矣!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⑧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⑨
。老妪
⑩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⑪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重点注释
①投:投宿。 ②一何:多么。 ③前致词:走上前去
(
对差役
)
说话。 ④戍:防守。 ⑤附书至:捎信回来。 ⑥新:最近。 ⑦已: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⑧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⑨完裙: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⑩老妪:老妇。
⑪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背景知识
安史之乱中,杜甫从洛阳赶赴华州
(
今属陕西渭南
)
,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在石壕村投宿时,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重点赏析
(1)
修辞手法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运用了
对比的修辞手法
,一方声色俱厉,一方凄苦可怜,鲜明地表现了乱世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2)
炼字
①“有吏夜捉人”“请从吏夜归”“夜久语声绝”,诗中出现了三次“夜”字,表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侧面说明军情紧急,急需人手,烘托出兵荒马乱,人民家破人亡的悲惨氛围。
②“听妇前致词”中的
“听”用字精准,呼应了本诗中的“夜”字
,又表明诗人在屋里,什么也看不见,只能听到他人的对话。
③“请从吏夜归”中的
“请”字有无可奈何之意。
老妇诉苦无果,为了保护老翁、儿媳妇和孙子,只得随吏卒前往战场。彰显了老妇的
坚强、勇敢和无奈
。
④“独与老翁别”是作者的自述,这与首句“暮投石壕村”遥相照应。句中的
“独”字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这遭受苦难的一家人的
同情
,反映了他对国家时局感到
忧虑
的同时,也为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感到悲痛。
(3)
表现手法
老妇人致词一段用暗示的手法
反衬
出差吏的狰狞面目。诗中没有片言直接刻画差吏,但从老妇的回话中可以看到差吏的狰狞面目和咄咄逼人的凶横残暴。
(4)
情感
全诗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唐王朝平定叛乱,取得胜利的期盼,另一方面则表达了作者对
残酷战争的痛恨
以及
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
作品主旨
这首诗通过作者在石壕村亲眼所见的吏卒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抒发了诗人希望早日平定叛乱和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
参考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吼叫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
我
)
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在邺城防守。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
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孙子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第
48
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①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
②
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③
。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④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⑤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
⑥
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
⑦
向昏黑
⑧
。布衾
⑨
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⑩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
⑪
未断绝。自经丧乱
⑫
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⑬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⑭
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
⑮
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重点注释
①三重茅:多层茅草。 ②挂罥:挂着,挂住。罥,挂结。 ③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坳,水势低的地方。 ④忍能对面为盗贼: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忍,狠心。能,如此、这样。 ⑤呼不得:喝止不住。 ⑥俄顷:一会儿。 ⑦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⑧向昏黑:渐渐黑下来。 ⑨衾:被子。
⑩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⑪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⑫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⑬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到,这里是“彻晓”
(
到天亮
)
的意思。 ⑭寒士:贫寒的士人。
⑮突兀:高耸的样子。
重点赏析
(1)
修辞手法
①“布衾多年冷似铁”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布被又硬又冷的情形,体现了诗人
家境困顿、生活窘迫
。
②“雨脚如麻未断绝”也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夜雨连绵细密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
痛苦、凄惨的处境
。
(2)
炼字
“怒”字把秋风
拟人化
,突出了秋风的
狂暴
;“飞”“渡”
“洒”“挂罥”“飘转”等动词细致地描绘出一幅鲜明的动态图画,交代了茅草被风吹走之后四散而去,诗人
无奈、焦灼、苦痛
的心情溢于言表。
(3)
表达方式
①“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是环境描写,有双层含义:一是实写自
然环境
,照应题目中的时间“秋”,渲染一种暗淡压抑的氛围;二是
烘托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
,渲染自己凄惨愁苦的心境,为下文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蓄势。
②本文融
描写、叙述和抒情为一体
,前面重在描写、叙述,后面重在抒情。
(4)
表现手法
诗人在最后一段,
直抒胸臆
,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能居“广厦”,都能安居乐业,表达了诗人
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
作品主旨
这首诗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等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渴望广济苍生的崇高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参考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江面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
(
他们
)
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喊干了嘴唇也制止不住,回到家后只能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风停了,天空中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漏床湿,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没有停过。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堪,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护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
(
到那时,
)
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第
49
首
卖炭翁
唐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
①
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
②
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③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
④
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⑤
。手把文书
⑥
口称敕
⑦
,回
⑧
车叱
⑨
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
⑩
惜不得
⑪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
⑫
向牛头充炭直
⑬
。
重点注释
①薪:木柴。 ②苍苍:灰白。 ③何所营:做什么用。营,谋求。 ④翩翩:轻快的样子。⑤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⑥文书:公文。 ⑦敕:指皇帝的命令。 ⑧回:掉转。 ⑨叱:吆喝。
⑩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⑪惜不得:吝惜不得。
⑫系:挂。 ⑬直:同“值”,价钱。
背景知识
《
卖炭翁
》
是白居易
《
新乐府
》
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力掠夺。作者出于对宫市罪恶的揭露及对人民的同情创作了此首名篇。
重点赏析
(1)
修辞手法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通过一问一答,明确交代了这些炭是老人唯一的生活来源,衬托出下文炭被宫使抢走后果之严重,给老人造成的痛苦之深。
(2)
炼字
①“
可怜
”
二字倾注了作者对卖炭翁的
无限同情
,催人泪下。
②“
辗
”
字
既写出了天气寒冷,又写出了炭车之重
,突出了卖炭翁的艰辛,同时又表现了卖炭翁怀有坚定的希冀。
③“
翩翩
”
指轻快的样子。这里表现出宫使纵马前行时肆意张扬的样子,
与卖炭翁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揭露了唐代
“
宫市
”
的罪恶。
④
“
惜不得
”
写出了卖炭翁
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
的痛苦心理。
(3)
表达方式
①诗中
对人物形象的描写
,一是对
人物外貌
的刻画,二是对
内心世界
的描写,都十分细腻、逼真,使人们受到强烈的感染。
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却沉重的十四个字,鲜活地勾画出卖炭老人辛苦、贫困、衰老、饱受苦难的外貌,使人见之同情,思之痛心。
③“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简单而沉重的十四个字,把老人
委屈
、
矛盾
、
希求的心理
描写得深刻、细腻。
(4)
表现手法
①“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勾画出卖炭翁贫困、衰老的
外貌
,衬托出“伐薪烧炭”的艰辛。
②“一尺雪”与“衣正单”形成鲜明的
对比
,突出卖炭翁的
生活艰辛
与
境遇悲惨
。
③诗歌结尾处“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形成
强烈的反差
,揭露出
“宫市”掠夺
的残酷本质。
(5)
情感
全诗蕴含着诗人对统治阶层的
揭露和控诉
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切
同情
。
作品主旨
这首诗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参考译文
卖炭的老翁,
(
整年
)
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时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太阳也已经升得很
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上歇息。
那趾高气扬的两个骑马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掉转车头吆喝着把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当堂检测
02
1
2
3
4
阅读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完成下列各题。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
.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
.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
.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
答案
】
D
2
.
(
立德树人
•
责任意识
)
“
何时
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
(
推己及人
)
、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3
.
(
学科素养
•
思维发展和提升
)
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爱及天下的博大襟怀。一场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也触动了作者一贯忧国忧民的情怀。秋风、秋雨的威力,贫困、流离失所的生活,都没能击垮作者。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
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4
.
(
学科素养
•
语言建构和运用
)
简要赏析“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飞”“渡”
“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鲜明的动态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的心情。
相关文档
- (新人教版)(河南专版)2019春八年级语文2021-11-0129页
- 安徽省2021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2021-11-0114页
- 八年级下语文课件《满江红》 (2)_2021-11-0128页
- 八年级下语文课件满 江 红_语文版(22021-11-0129页
- (新人教版)广东省廉江市八年级语文下2021-11-0111页
-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三语病与标2021-11-0125页
- 八年级下语文课件《口技》 (16)_苏2021-11-0123页
-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诗经二首 关2021-11-0112页
- 八年级下语文课件《有的人》 (1)_2021-11-0146页
- 2020春贵州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2021-11-01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