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79 KB
  • 2021-11-06 发布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二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的: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见教学目的一,二。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课文,弄清写作背景;弄清文章的论证过程。 一. 导入新课 (2 分钟) [08:37] 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 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入 WTO, 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 多年 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 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 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 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 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写作背景 (2 分钟) [08:39]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 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国民党 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蒋 介石向国联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 降的奴才相。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 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 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 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 1934 年 9 月 25 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三.解题(3 分钟) [08:42]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 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 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 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本文是一篇 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 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 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其杂文有“匕首”,“投枪” 之喻。 本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肺病已相当严重。可 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课题《中国人 失掉自信力了吗》把要谈的对象—— “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 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题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 2 - 四. 疏通课文 (12 分钟) [08:54] 1. 弄清字词障碍。 搽(chá) 玄(xuán)虚 省(xǐng)悟 自欺欺人 怀古伤今 渺(miǎo)茫 脊( jǐ )梁 诓( kuāng )骗 为民请命 2.朗读全文完成下表: 按摆出对方论点和论据、直接反驳、间接反驳(正面立论)、得出结论的逐层 推进,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填写下边的表格: 段号 在议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所揭示的要旨 1、2 摆出对方论点和论据 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 3、4、5 直接反驳对方的论证 指出对方论据只能证明中国人失掉了“他 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而不能证明失 掉了“自信力”。 6、7、8 间接反驳对方的论证 (正面立论) 提出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 人在。 9 得出结论,指出评价方法 要评价自信力的有无应看“中国的脊梁”, 不应以偏概全。 五.分析课文(17 分钟) [09:11] 1、阅读第 l、2 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谬误论据? [明确]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 了;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追问: 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 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 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 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2、阅读 3—5 段,思考: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 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联系全文,想一 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 [明确]:因为谬误论据都是被作者给予肯定的事实,谬误论点表面看上去似 乎也正确,那么要想驳斥这一观点,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 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驳论证了。 3、 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其依据是什么? [明确]: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依据有:过去(第 7 段)和现 在(第 8 段)的事实为证。 4、作者在最后一段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明确]:要评价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应看“中国的脊梁” 。 - 3 - 六、扩展:(3 分钟) [09:14] 你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 [举例]: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方志敏、夏明翰等革命烈士事迹。“九·一 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于 9 月 20 日和 22 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 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号召。在党的号召 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1931 年 9 月至 12 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 七、总结(1 分钟) [09:15] 本节课我们着重分析了课文的逐层推进的论证层次,找出了谬论论据和论点 及驳斥方式。 八、布置作业 【思考与练习】第三题。 附:主体板书 对方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对方论据: 正面立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得出结论:应看“中国的脊梁” 自夸 信国联 求神拜佛 怀古伤今 只有“他信力” 发展“自欺力” 都不能证明“失 掉自信力” (直接反驳) (间接反驳) - 4 -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欣赏品味杂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 法。 一. 复习旧课。 二. 品味语句。 1. 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 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 自拔。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 刺性。 2. 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 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三、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 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 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 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 四. 总结全文。 五. 布置作业 。 分小组搜集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中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