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1.50 KB
- 2021-11-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2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化学试卷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12•泰安)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变化.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融化 B.玻璃破碎 C.车胎爆炸 D.食物腐烂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解:A、冰雪融化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玻璃破碎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车胎爆炸的过程中只是车胎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食物腐烂的过程中有对人体有害的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2012•泰安)材料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下列物品是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
A.
羊毛衫 B.
塑料盆 C.
不锈钢餐具 D.
玻璃杯
考点:
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21
分析:
有机合成材料是指用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材料,可根据定义进行解答.
解答:
解:
A.羊毛衫属于天然纤维;
B.塑料盆是塑料制品,是合成材料.
C.不锈钢餐具是金属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D.玻璃杯属无机非金属材料;
故选B.
点评:
注意记忆常见的合成材料,主要有三大类: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要和天然纤维、橡胶区分.
3.(2011•湘潭)钾肥能增强植物的抗倒伏能力.小明家的水稻出现倒伏现象,应该施用的肥料是( )
A.Ca(H2P04)2 B.NH4H2PO4 C.CO(NH2)2 D.KCl
考点:
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酸碱盐的应用。
专题: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化学与工农业生产。
分析:
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可以判断物质中是否含有钾元素,如果含有钾元素就属于钾肥.钾肥能使农作物抗倒伏、抗病虫害
解答:
解:为增强农作物的抗倒伏能力、减少农业损失,应该适量增加施用的肥料是钾肥.氯化钾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
故选D
点评:
解答本题要掌握各种化肥对农作物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4.(2012•泰安)化学用语是最简明、信息丰富、国际通用的语言.下列对化学用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2H﹣2个氢元素 B.N2﹣氮气 C.2H2O﹣2个水分子 D.Mg2+﹣镁离子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根据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
D、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解答:
解:A、2H﹣﹣表示两个氢原子,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不能表示两个氧元素,故选项解释错误.
B、N2﹣﹣表示氮气或一个氮气分子,故选项解释正确.
C、根据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2个水分子可表示为2H2O,故选项解释正确.
21
D、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镁离子可表示为Mg2+,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和理解能力.
5.(2012•泰安)合理搭配饮食是我们的健康理念.妈妈为小明提供的一份午餐是:米饭、炒牛肉、馒头、鸡蛋汤.这份午餐搭配中缺失的营养素是( )
A.油脂 B.维生素 C.蛋白质 D.糖类
考点:
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分析:
根据人体内的六大营养素的种类和午餐食物中所含营养素的种类判断.
解答:
解:人体内的六大营养素包括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水、无机盐,米饭中主要含有糖类,炒牛肉中主要含有蛋白质和油脂,馒头中主要含有糖类,鸡蛋汤中主要含有水、蛋白质、少量无机盐.缺乏维生素.
故选B.
点评:
“关爱生命,拥抱健康”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所以对六大营养素的考查也成了热点之一,特别是六大营养素包括的种类、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缺乏症,摄入时的注意事项等内容
6.(2012•泰安)手机应用越来越广泛,内部安装的电池多为锂电池,锂电池工作时发生的化学反应可表示为:Li+MnO2=LiMnO2.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考点:
反应类型的判定;化合反应及其应用。
分析:
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解答:
解:由Li+MnO2=LiMnO2可知,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
故选A.
点评:
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各种反应类型的判断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7.(2012•泰安)物质保存的方法取决其性质.下列药品不需要密封保存的是( )
A.氢氧化钠 B.浓硫酸 C.氯化钠 D.浓盐酸
考点:
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依据易变质、易吸水和易挥发的物质需要密封保存分析,主要是从各选项提供的物质性质进行判断;
解答:
解:A、氢氧化钠易潮解并与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所以需要密封保存;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所以需要密封保存;
21
C、氯化钠在空气中不易发生变化,不需密封保存;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所以需要密封保存;
故选C.
点评:
此题是对药品储存知识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要掌握这些物质在空气中的变化情况,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8.(2012•泰安)溶液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对溶液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 C.溶液中各部分密度不同 D.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
考点:
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分析:
A、根据溶液的特点考虑;B、根据溶液中溶质的种数考虑;C、根据溶液均一的特点考虑;D、根据溶液的特点考虑.
解答:
解: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一定无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故A错;
B、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溶剂只有一种,故B错;
C、由于溶液是均一的各部分密度相同,故C错;
D、由于溶液是均一的各部分性质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应熟悉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质可以有多种.
9.(2012•泰安)下图是粗盐提纯实验的部分操作,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
A.
取一定量粗盐 B.
溶解 C.
过滤 D.
蒸发
21
考点:
氯化钠与粗盐提纯。
分析:
A、根据取用固体药品的原则进行分析;
B、根据溶解时的操作要点进行分析;
C、根据过滤时的操作进行分析;
D、根据滤液蒸发的操作进行分析.
解答:
解:A、取用固体药品要用药匙,瓶盖要倒放在桌面上,故A正确;
B、溶解时,将粗盐倒入烧杯中,加水溶解,并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故B正确;
C、在过滤时,要用玻璃棒进行引流,故C错误;
D、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防止液滴飞溅,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对粗盐提纯实验中的各步的操作要点进行了考查,要加以识记.
10.(2011•扬州)恰当的安全措施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下列事故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
A.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C.高层住房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D.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
考点:
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专题:
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A、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可以灭火;
B、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会使人触电;
C、高层住房着火,立即卡开所有门窗,会使火势更猛;
D、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会引起爆炸.
解答:
解:A、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可以隔绝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故A正确;
B、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会使人触电,造成伤亡事故,故B错误;
C、高层住房着火,立即大开所有门窗,因为有了充足的氧气会使火势更猛,故C错误;
D、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会引起爆炸,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灭火的方法,解答时要结合燃烧的条件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找出正确的灭火方法.
11.(2012•泰安)如图是硫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对硫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硫原子第一电子层有6个电子 B.硫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 C.硫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能量低于第二层电子的能量 D.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21
分析: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A、由硫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硫原子第一电子层有2个电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硫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硫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遵循电子尽可能排布在离核近的、能量低的电子层上,故最外层电子的能量高于第二层电子的能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D、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2.(2012•泰安)下表是部分农作物生长对土壤pH的要求.如果某地区经常降酸雨,则该地区最不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是( )
农作物
大豆
茶
玉米
马铃薯
pH
6.0~7.0
5.0~5.5
7.0~8.1
4.8~5.5
A.大豆 B.茶 C.玉米 D.马铃薯
考点:
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
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
分析:
经常降酸雨的地区的,因此不适合种植在显碱性的环境中容易生长的植物,结合pH与酸碱性的关系分析即可;
解答:
解:pH<7溶液呈酸性,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碱性,而经常降酸雨的地方土壤显酸性,因此不适合种植在显碱性的环境中容易生长的植物,分析图表可知玉米适宜的土壤pH是7.0~8.1,对土壤的要求是土壤显碱性,所以不适宜在此地生长,而其它物质均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
故选C.
点评:
化学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本题考查的就是化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课本已有的关于酸碱度的知识进行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3.(2012•泰安)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B.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中子数相同 C.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 D.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等于该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考点:
物质的元素组成;元素的概念;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21
分析:
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的概念以及元素只表示宏观不表示微观来分析;
解答:
解:A、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属于宏观;故对
B、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故错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元素种类不变;故对
D、原子序数等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故对
故选B
点评:
本题在考查概念的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认识元素,注意对元素知识的认识和把握.
14.(2012•泰安)宏观与微观相互联系是化学最特征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温度计受热时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汞原子受热时体积变大 B.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它们溶液中的阳离子都是H+ C.20mL酒精和2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40mL,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D.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考点:
物质的微粒性。
分析:
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分析.分子的特征: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隙,都是不断运动的.
解答:
解:A、温度计受热时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汞原子受热时原子之间的距离增大,原子的体积没有变化,故A错误;
B、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而酸的共同特征是所含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所以正确;
C、分子之间有间隔,酒精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大小不同,当两种物质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相互运动到对方的间隙中,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来两者的体积之和.故正确;
D、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毒品中含有的分子不断的运动,向四周扩散,使缉毒犬能找到毒品,故正确;
故选A
点评:
了解分子的性质及其应用: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分子在不停的运动;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分子在化学变化中还可以被分成更小的微粒:原子.
15.(2012•泰安)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用途是利用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
A.铜用于制作导线 B.生石灰用作食品干燥剂 C.稀盐酸用于除铁锈 D.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21
解:A、铜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了铜能导电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生石灰用作食品干燥剂,是利用了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稀盐酸用于除铁锈,是利用了稀盐酸与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反应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利用了碳酸氢钠能与胃酸反应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16.(2012•泰安)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错误的是( )
A.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 C.CO2可用于光合作用,CO可用于人工降雨 D.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考点: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A、根据分子中的原子构成考虑;B、根据它们的溶解性考虑;C、根据二氧化碳的用途考虑;D、根据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考虑.
解答:
解:A、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一个一氧化碳分子中含有一个氧原子,故A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1体积水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故B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可用于光合作用也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不能用于人工降雨,故C说法错误;
D、CO2会使温度升高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不能很好与氧气结合而中毒,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熟记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17.(2012•泰安)分类是化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下列对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氧气(O2)和水(H2O)都属于氧化物 B.氧气(O2)和臭氧(O3)都属于单质 C.碳酸钙(CaCO3)和甲烷(CH4)都属于有机物 D.火碱(NaOH)和纯碱(Na2CO3)都属于碱
考点:
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B、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21
C、根据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虽含碳,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物;进行分析判断.
D、碱是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为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解答:
解:A、氧气(O2)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氧气(O2)和臭氧(O3)均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均属于单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C、碳酸钙(CaCO3)含有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纯碱(Na2CO3)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物质类别的判别,抓住氧化物、单质、有机物、碱的特征、熟悉常见的物质的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选用排除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捷径.
18.(2012•泰安)学习化学知识后,观察物质世界就要从化学视角看.下列对打火机主要燃料丁烷(C4H10)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
A.从组成上看:丁烷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B.从结构上看:一个丁烷分子由4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构成 C.从变化上看:丁烷完全燃烧只生成水 D.从性质上看:丁烷具有可燃性
考点:
物质的元素组成;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
常规题型。
分析:
A、根据物质的元素组成考虑;B、根据分子的原子构成考虑;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考虑;D、根据丁烷的用途考虑.
解答:
解:A、由化学式可知丁烷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故A说法正确;
B、元素右下角数字就是该元素的原子个数,所以一个丁烷分子由4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构成,故B说法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丁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C说法错误;
D、打火机主要燃料是丁烷(C4H10),所以丁烷具有可燃性,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熟悉化学式表示的意义,知道燃烧产物的判断方法.
19.(2012•泰安)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考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根据题意,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据此由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21
解答:
解:向接近饱和的溶液中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都可以使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可以采取:①加入氢氧化钙、⑤蒸发水的方法;
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小,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还可以采取②升高温度的方法.
故①②⑤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都可以把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但改变温度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时要具体分析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20.(2012•泰安)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用试剂不正确的是( )
A.待鉴定的物质:稀盐酸和稀硫酸
鉴定试剂:BaCl2溶液 B.待鉴定的物质: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
鉴定试剂:水 C.待鉴定的物质:氯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
鉴定试剂:酚酞试液 D.待鉴定的物质:氧气、二氧化碳、氮气
鉴定试剂:燃着的木条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
分析:
给定待鉴定物质和鉴定用试剂,这样可以从鉴定试剂去推断可以利用的待鉴定的物质的性质差异.
A、使用氯化钡溶液鉴别盐酸和硫酸,由于氯化钡能够与硫酸反应产生沉淀,而与盐酸不反应,所以可以鉴别.
B、用水鉴别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由于两者都溶解于水,但是溶解现象不同,硝酸铵溶解于水是吸热的,而氢氧化钠溶解于水是放热的.所以可以鉴别.
C、用酚酞鉴别氯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由于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而氯化钠溶液显中性,不能使酚酞变色.可以鉴别.
D、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由于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能支持燃烧,对应现象相同,无法鉴别.
解答:
解:A、使用氯化钡溶液鉴别盐酸和硫酸,样品中滴入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的原溶液为硫酸,无明显现象的原溶液为盐酸,可以鉴别.
B、用水鉴别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由于两者都溶解于水,但是溶解现象不同.向样品中滴加水感觉明显烫手的原固体为氢氧化钠,而明显温度降低的原固体是硝酸铵.所以可以鉴别.
C、用酚酞鉴别氯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向样品分别滴加酚酞试液,能够使酚酞试液变红的原溶液为碳酸钠溶液,而无明显现象的原溶液为氯化钠溶液.可以鉴别.
D、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将燃烧的木条插入集气瓶,能够使木条燃烧更剧烈的原气体为氧气,另外两瓶都是木条熄灭,无法鉴别.
故选D.
点评:
当鉴别物质用到水时,可以是利用物质是否溶解于水进行鉴别.在同样都溶解于水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溶解的多少来鉴别.而同样溶解能力的情况下,还可以借助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来鉴别.所以对于用水鉴别物质,要注意可能对应的物质的性质应用的具体的哪一方面.
21
21.(2012•泰安)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下列有关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再分 B.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 D.原子的体积及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是由电子决定
考点: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分析:
A、根据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变化情况考虑;B、根据原子中各微粒的质量大小考虑;C、根据质子数与核电荷数的关系考虑;D、根据院子的体积决定因素考虑.
解答:
解: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够再分,故A说法错误;
B、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故B说法正确;
C、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还等于核外电子数,故C说法正确;
D、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的体积主要取决于核外电子的多少,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了解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的关系.
22.(2012•泰安)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40g B.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30℃时,甲物质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60% D.除去甲物质中少量乙物质可采取蒸发的方法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A、根据溶解度的查法考虑;B、根据曲线中交点的含义考虑;C、根据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计算:×100%;D、根据固体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考虑.
解答:
解:A、从0℃向上作垂线,甲的溶解度为20g,故A错;
B、曲线中交点表示该温度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B正确;
C、30℃时,甲物质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00%=37.5%,故C错;
21
D、如果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是冷却热饱和溶液,如果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是蒸发溶剂,由于甲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较大,所以用降温结晶,故D错.
故选B.
点评:
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知道了交点表示的意义,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固体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
23.(2012•泰安)小明同学对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化学与人体健康
①人体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症
②人体缺锌会导致甲状腺肿大
③人体缺铁会导致贫血症 B.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①保护空气要减少有害气体和烟尘的排放
②爱护水资源要节约用水和防止水体污染
③保护金属资源只能通过防止金属锈蚀实现 C.“低碳经济”的措施
①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
②研制和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③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和筷子等 D.日常生活经验
①洗涤剂去油污﹣是溶解作用
②区别硬水与软水﹣加入肥皂水振荡
③区分羊毛纤维与合成纤维﹣灼烧后闻气味
考点:
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硬水与软水;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金属资源的保护;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专题:
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
本题可以选用排除法是解答,即只要选项中有一项说法错误,即可排除该选项;据此结合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低碳经济”的措施、日常生活经验
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人体缺碘会导致甲状腺肿大,故选项归纳有错误.
B、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除了防止金属锈蚀外,还有金属的回收利用,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寻找金属的代用品等,故选项归纳有错误.
C、①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②研制和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③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和筷子等,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森林的砍伐等,均是“低碳经济”的措施;故选项归纳完全正确.
D、洗涤剂去油污,是利用了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不是利用了溶解原理,故选项归纳有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低碳经济”的措施、日常生活经验等,选用排除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捷径.
21
24.(2012•泰安)重结晶后的食盐中往往还含有少量的硫酸钠、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它们在溶液中主要以SO2﹣4、Ca2+、Mg2+的形式存在,为将这些杂质除净,可向食盐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钡溶液,然后加入盐酸调至溶液pH=7,最后经过过滤、蒸发得到精盐.下列操作及加入溶液顺序错误的是( )
A.BaCl2、NaOH、Na2CO3、过滤、HCl B.BaCl2、Na2CO3、NaOH、过滤、HCl C.NaOH、BaCl2、Na2CO3、过滤、HCl D.Na2CO3、BaCl2、NaOH、过滤、HCl
考点: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专题:
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
根据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过滤要放在所有的沉淀操作之后,加碳酸钠要放在加氯化钡之后,可以将过量的钡离子沉淀,最后再用盐酸处理溶液中的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进行分析.
解答:
解: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可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先除镁离子,或者先除硫酸根离子都可以,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碳酸钠转化为沉淀,但是加入的碳酸钠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钡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离子都沉淀了之后,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据此分析各选项,D选项不符合上述要求.
故选D.
点评:
在解答本题时,首先要知道除去的杂质的离子的性质,然后选择合适的试剂和滴加顺序进行除杂,一般加碳酸根离子要放在加钡离子之后,可以将剩余的钡离子除去,除杂的结果是最后只剩余氯化钠.
三、(本题包括3小题,共13分)
25.(2012•泰安)构建知识网络能帮助我们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下面分别是物质构成和盐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图,请你填写图中空白.
考点: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酸的化学性质。
分析:
根据物质的构成微粒、原子的构成、酸的化学性质考虑.
解答:
解: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所以空中填原子,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酸的化学性质有: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与金属反应,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与碱反应,与盐反应.
故答案为:原子 电子 金属 盐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物质的构成微粒,原子的构成和酸的化学性质.
21
26.(2012•泰安)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一些企业用皮革废料熬制工业明胶,在加工过程中添加重铬酸钾,在加热条件下重铬酸钾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K2Cr2O74K2CrO4+2X+3O2↑,工业明胶制造药用胶囊,导致胶囊重金属铬超标.铬是一种重金属元素,能对肝、肾等内脏器官和DNA造成损伤.在通常情况下,铬单质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有较高的熔点,是最硬的金属;在加热时,能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铬(其中铬元素化合价为+3价),同时还生成一种大气污染物和一种常见的液体.
回答下列问题:
(1)K2CrO4中铬元素的化合价是 +6 ;K2Cr2O7分解生成X的化学式为 Cr2O3 ;
(2)归纳铬单质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熔点较高,金属中硬度最大 ;
(3)铬单质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r+6H2SO4(浓)Cr2(SO4)3+3SO2↑+6H2O ;
(4)食品安全事件不断被报道,如:三聚氰胺、染色馒头等,在广大消费者中造成较大影响.面对事件要科学分析,正确判断.你认为下列认识缺乏科学性的是 AB (填字母序号).
A.使用了化学添加剂的食品对人体都有危害
B.三聚氰胺、苏丹红、甲醛都是化工产品,食品安全事件都是化学惹得祸
C.物质对人体的影响与摄入量有关,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D.要合理膳食,使人体中各种常量、微量元素保持收支平衡
考点:
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化学与生活健康。
分析:
(1)根据化合价的计算方法和质量守恒定律回答本题;
(2)根据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3)根据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考虑;
(4)要两面看待问题有利就有弊.
解答:
解:(1)设铬元素化合价为X则:(+1)×2+X+(﹣2)×4=0,解得X=+6;根据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和种类不变考虑,生成物中还缺少2个Cr、3个O,所以化学式为Cr2O3.
(2)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所以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熔点较高,金属中硬度最大属于物理性质;
(3)铬单质与浓硫酸反应的反应物是铬和硫酸,生成物是硫酸铬、水、二氧化硫,用观察法配平,反应条件是加热写在等号上边;二氧化硫后面标上上升符号;
(4)使用了化学添加剂的食品对人体都有危害是错误的,例如酱油补铁是对人体有利的;食品安全事件都是化学惹得祸是错误的说法,太片面,要正确的使用化学制品就能防止危害的发生.
故答案为:
(1)+6;Cr2O3;
21
(2)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熔点较高,金属中硬度最大;
(3)2Cr+6H2SO4(浓)Cr2(SO4)3+3SO2↑+6H2O;
(4)AB.
点评:
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对方程式中生成物的判断上,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元素种类不变,且生成一种大气污染物就是二氧化硫了,一种常见的液体就是水.
27.(2012•泰安)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从实验室收集到一桶含有FeSO4、CuSO4的废液,他们想从中回收金属铜和硫酸亚铁晶体,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结合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金属X是 铁(或Fe)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uSO4=Cu+FeSO4 ;
(2)步骤②中,加入过量稀硫酸的目的是 除去铜中的铁 ;
(3)从滤液中获得硫酸亚铁晶体采用的方法是 蒸发 .
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分析:
(1)由于目的是获得铜单质和硫酸亚铁,所以需要将铜离子转化为铜单质,而溶液中需要的是硫酸亚铁而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所以加入的能够将铜离子转化为铜单质的只能是单质铁;
(2)由于加入的铁是过量的,加入过量稀硫酸的目的是除去铜中的铁;
(3)蒸发是从溶液中获得晶体常采用的方法.
解答:
解:(1)由题意可知,由于需要将铜离子转化为铜单质,而溶液还必须为硫酸亚铁,即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所以可以加入铁将铜离子转化为铜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 ═FeSO4 +Cu;
(2)步骤②中,加入过量稀硫酸的目的是 除去铜中的铁;
(3)从滤液中获得硫酸亚铁晶体采用的方法是蒸发.
故答为:(1)铁,Fe+CuSO4 ═FeSO4 +Cu;(2)除去铜中的铁;(3)蒸发.
点评: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混合物的分离要考虑为彻底分开而加入过量试剂,所以后一环节需要将之除去.
四、(本题包括3小题,共17分)
28.(2012•泰安)下列是初中化学部分重要的实验或实验装置.请按要求填空:
21
A.水的电解实验 B.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 C.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D.气体制备装置
(1)A实验玻璃管②中产生的气体是 氢气 ;
(2)B实验如果实验数据小于21%,可能原因是 装置漏气(或加热时间短,反应不充分;或铜的量太少,氧气没完全反应;或未冷却至室温就读数等) (写出一点);(3)C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能灭火,密度比空气大 ;
(4)写出用D装置制取一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或2H2O22H2O+O2↑) .
考点:
电解水实验;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空气组成的测定;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
(1)依据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大小分析即可;
(2)从电解水实验的成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分析导致氧气含量较实际值偏低的原因即可;
(3)从二氧化碳灭火的原理分析判断;
(4)由D装置是固液制气的常见装置以及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的特点书写制气方程式即可;
解答:
解:(1)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是2:1,所以②中收集的应该是氢气;
(2)从电解水实验中氧气含量较实际值偏低的原因可能是:装置漏气或加热时间短,反应不充分;或铜的量太少,氧气没完全反应;或未冷却至室温就读数等;
(3)石灰石可以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灭火的原理是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4)D装置是固液制气的常见装置,且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密度要比空气大,根据所学可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碳酸钙和稀盐酸)、双氧水分解制氧气均可采用该装置制取,且两者的密度均比空气大,所以均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进行收集,制取的方程式分别为:CaCO3+2HCl=CaCl2+H2O+CO2↑、2H2O22H2O+O2↑.
故答案为:(1)氢气(或H2);
(2)装置漏气(或加热时间短,反应不充分;或铜的量太少,氧气没完全反应;或未冷却至室温就读数等合理即可)
(3)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4)CaCO3+2HCl=CaCl2+H2O+CO2↑(或2H2O22H2O+O2↑)
点评:
此题是一道多点知识考查题,题型基础涉及面较广,重点是对相关的基础性知识进行的考查,对强化学生基础有一定帮助.
21
29.(2012•泰安)小明同学想研究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草酸(H2C2O4)与浓硫酸混合加热会产生一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
H2C2O4CO↑+CO2↑+H2O.
于是他设计了下图的实验装置,结合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图A是用草酸制取CO的反应装置,你认为应选择 甲 (填“甲”、“乙”或“丙”)装置;
(2)装置C的作用是 干燥一氧化碳气体(或除去一氧化碳气体中的水蒸气) ;
(3)装置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CO+Fe2O32Fe+3CO2 ;
(4)为检验装置D中产生的气体,E装置中的液体应为 澄清的石灰水 ;
(5)装置F中酒精灯的作用是 点燃一氧化碳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
考点: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分析:
(1)根据反应条件和反应物选择发生装置;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常用来干燥气体;
(3)依据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
(4)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的石灰水;
(5)一氧化碳有毒,必须经过处理后变成无害物质再排放.
解答:
解:
(1)草酸(H2C2O4)与浓硫酸混合加热会产生一氧化碳,反应物均为液体,且需要加热,所以选择发生装置甲;
故答案为:甲;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常用来干燥气体;
故答案为:干燥一氧化碳气体(或除去一氧化碳气体中的水蒸气);
(3)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方程式是:3CO+Fe2O32Fe+3CO2;
故答案为:3CO+Fe2O32Fe+3CO2;
(4)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的石灰水,所以E装置中的液体应为澄清石灰水;
故答案为:澄清石灰水;
(5)一氧化碳有毒,必须经过处理后变成无害物质再排放,酒精灯的作用是将一氧化碳点燃,防止污染空气;
故答案为:点燃一氧化碳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点评:
21
本题考查了装置选取方法的应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反应原理、尾气处理等知识,要根据相关知识认真分析解答,同时要注意有毒气体不能随意排放,必须经过处理后变成无害物质再排放.
30.(2012•泰安)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发现实验台上按如下顺序摆放着7瓶不同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其中4、5号试剂瓶标签破损.
【提出问题】这两瓶试剂分别是什么?
【查阅资料】
①碱性的亚硫酸钠(Na2SO3)溶液、Na2CO3溶液都能与中性的CaCl2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白色沉淀.②Na2SO3+2HCl=2NaCl+SO2↑+H2O.
③CO2与SO2均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SO2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作出猜想】4、5号溶液可能分别是NaOH、Na2CO3、Na2SO3或NaCl溶液中的一种.
【实施方案】取少量4、5号溶液分别于试管中,然后分别进行下列三组实验.
实验1: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上述七种溶液中的 1 号溶液,两试管中的溶液均变成红色,说明4、5号溶液均不可能是上述猜想中的 NaCl 溶液.
实验2: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上述七种溶液中的3号溶液,两试管中均产生白色沉淀,4、5号溶液可能分别是Na2SO3溶液和Na2CO3溶液中的一种.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Ca(OH)2═CaCO3↓+2NaOH
(或Na2SO3+Ca(OH)2═CaSO3↓+2NaOH) .
实验3: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上述七种溶液中的2号溶液,在盛4号溶液的试管中有 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 现象,说明4号是Na2CO3溶液;在盛5号溶液的试管中有 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现象,说明5号是Na2SO3溶液.
【实验反思】同学们经过分析,认为4号溶液还可能是变质的NaOH溶液.请你利用上述图中的试剂设计鉴定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4号溶液是部分变质的NaOH溶液.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
分析:
【实施方案】实验1: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而与酸性和中性溶液不变色,可以据此解答;
实验2:根据查阅资料部分可以知道碳酸钠和亚硫酸钠都能够和氢氧化钙反应,根据复分解发生的条件可以知道,这两个反应都能生产沉淀,可以据此解答;
实验3:碳酸钠可以和盐酸反应生成无色无味的二氧化碳气体,而亚硫酸钠可以和盐酸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实验反思】若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则可以在排除碳酸钠干扰的条件下用无色酚酞试液来进行检验.
解答:
21
解:【实施方案】实验1: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而与酸性和中性溶液不变色,其中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亚硫酸钠溶液都能够使酚酞变红,只有氯化钠溶液呈中性,不会使酚酞变色,故该物质不可能是氯化钠溶液;
实验2:根据查阅资料部分可以知道碳酸钠和亚硫酸钠都能够和氢氧化钙反应,根据复分解发生的条件可以知道,这两个反应都能生产沉淀,它们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或Na2SO3+Ca(OH)2═CaSO3↓+2NaOH);
实验3:碳酸钠可以和盐酸反应生成无色无味的二氧化碳气体,而亚硫酸钠可以和盐酸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所以若反应现象为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则该物质是碳酸钠,若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是亚硫酸钠;
【实验反思】取4号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有碳酸钠存在;然后取上层清液,加入无色酚酞试液,如果溶液变为红色,则可以判断该物质为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
故答案为:【实验方案】实验1:1;NaCl(或氯化钠);
实验2:Na2CO3+Ca(OH)2═CaCO3↓+2NaOH;
(或Na2SO3+Ca(OH)2═CaSO3↓+2NaOH);
实验3:无色无味气体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实验反思]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4号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
①有白色沉淀生成
4号溶液是部分变质的NaOH溶液.
②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②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点评: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物质的鉴别、推断及其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表信息)等,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五、(本题包括2小题,共10分)
31.(2012•泰安)
主要成分
NaCl、H2O
体积:500mL
含量:0.9%
密度:1g/cm3
如图是一瓶医用注射盐水标签的部分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氯化钠中钠、氯元素的质量比是 46:71 ;
(2)氯化钠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39.3% (精确到0.1%);
(3)该瓶盐水能给病人提供氯化钠的质量是 4.5 g;
(4)该瓶盐水能给病人提供钠元素的质量是 1.8 g (精确到0.1g).
考点:
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专题:
标签图示型。
分析:
(1)根据氯化钠的化学式和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总和的比计算;
21
(2)根据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和氯化钠的化学式计算;
(3)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
(4)根据氯化钠的质量乘以钠在氯化钠中的质量分数求得钠元素的质量
解答:
解:
(1)氯化钠中钠、氯元素的质量比=23:35.5=46:71;
(2)氯化钠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100%=39.3%;
(3)该瓶盐水能给病人提供氯化钠的质量=500mL×1g/mL×0.9%=4.5g.
(4)该瓶盐水能给病人提供钠元素的质量=4.5g×39.3%=1.8g
故答案为(1)46:71;(2)39.3%;(3)4.5;(4)1.8.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式意义的理解和运用化学式进行计算的能力,注意计算的方法和数据的准确性.
32.(2012•泰安)小明同学为了测定市面销售的某品牌纯碱(杂质为氯化钠)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在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1.0g样品及足量的水配成溶液;②向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10.0%氯化钙溶液;③将充分反应后生成的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并称量得到的白色固体.
实验所得数据见下表,请你分析并进行有关计算:
烧杯Ⅰ
烧杯Ⅱ
烧杯Ⅲ
加入10.0%氯化钙溶液的质量(g)
55.5
120.0
150.0
白色固体的质量(g)
5.0
10.0
10.0
(1)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精确到0.1%)
(2)在如图中绘制出白色沉淀与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质量关系图(图上要注明白色沉淀、氯化钙溶液的相关质量).
考点:
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
分析:
(1)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知道11.0g样品最多生成10.0g沉淀,可以据此结合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而求算出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2)根据图表信息可以知道比较烧杯Ⅰ和烧杯Ⅱ中的数据可以知道,55.5g氯化钙溶液可以和碳酸钠反应生成5.0g沉淀,那么产生10.0g沉淀,所需氯化钙溶液的质量为111.0g,可以据此作图即可完成解答.
解答:
解:由实验数据可知,11.0g样品中的碳酸钠与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最多生成10.0g碳酸钙.
(1)设要生成10.0g碳酸钙需要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CaCl2═CaCO3↓+2NaCl
106 100
x 10.0g
21
解得:x=10.6g
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0%=96.4%;
答: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96.4%.
(2)根据图表信息可以知道比较烧杯Ⅰ和烧杯Ⅱ中的数据可以知道,55.5g氯化钙溶液可以和碳酸钠反应生成5.0g沉淀,那么产生10.0g沉淀,所需氯化钙溶液的质量为111.0g,可以据此作图为:
故答案为:(1)96.4%;
(2).
点评:
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有关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的方法、步骤和格式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特别是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意义、不纯物质的质量与纯物质的质量的相互转化方法,以及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方法、步骤和格式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联系着生产、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21
相关文档
- 湖南省2021年中考化学复习试题及答2021-11-0615页
- 徐州专版2020中考化学复习方案第52021-11-0636页
- 2019年中考化学试题分类:考点8 空气2021-11-063页
- 江苏专版2020中考化学复习方案专项2021-11-066页
- 山东省滨州市2013年中考化学试题(wo2021-11-0618页
- 中考化学专项练习——选择题(三)2021-11-063页
- 2019年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性质和用途2021-11-061页
- 江苏专版2020中考化学复习方案第072021-11-063页
- 杭州专版2020中考化学复习方案第102021-11-0626页
- 新课标RJ2020中考化学复习方案专项2021-11-0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