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00 KB
  • 2021-11-06 发布

河池市202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四)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1 年河池市中考语文模拟卷(四) 语文试题卷(四) 分值:120 分 时间:150 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 28 分) 一、积累与运用(每题 2 分,共 12 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B ) A.卓.越(zhuó) 哽.咽(gěng) 踌.躇(chóu) 锲.而不舍(qì) B.云鬓.(bìn) 字帖.(tiè) 可汗.(hán) 兀.兀穷年(wù) C.祈.祷(qí) 踱.步(duó) 校.对(jiào) 明眸善睐.(lái) D.选聘.(pìn) 睥睨.(ní) 咳嗽.(sou) 锋芒毕露.(lù) 【解析】A.“锲”应读“qiè”;C.“睐”应读“lài”;D.“睨”应读 “nì”。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A.浩劫 浮躁 名副其实 漫不经心 B.彷惶 膳食 正襟危坐 妙手偶得 C.趋势 荟萃 辄乱旗靡 妄自菲薄 D.滞留 缰绳 诚惶诚恐 遴次栉比 【解析】B.“彷惶”中的“惶”应为“徨”;C.“辄乱旗靡”中的“辄” 应为“辙”;D.“遴次栉比”中的“遴”应为“鳞”。 3.下列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C ) 经过一番长途跋涉....,筋疲力尽....的我们终于爬上山顶,鹤立鸡群....。从山 顶俯瞰,苍翠的群山重重叠叠,连绵不断....的山岭宛然一条正在酣睡的 卧龙。时不时在空中翱翔的雄鹰,给山顶添加了一份亮丽的风景。站 立在这里,仿佛置身于一幅开阔的画卷之中,令人沉醉。 A.长途跋涉 B.筋疲力尽 C.鹤立鸡群 D.连绵不断 【解析】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 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使用不当。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C ) A.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政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 旨。 B.我市提出,要积极整理、宣传、挖掘河池典故,扩大河池文化国 际影响力。 C.实践证明只有善于从磨难中总结教训、汲取智慧力量的民族,才 会变得更加坚强。 D.“地摊经济”之所以能在一定范围内回归,是因为把民生幸福置于 首位的原因。 【解析】A.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尺度”;B.语序不当,应调 整为“挖掘、整理、宣传”;D.句式杂糅,应删去“的原因”。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C ) ①看文章别被“标题党”牵着走,遇到新信息不妨多方求证、避免踏 进陷阱。 ②当科学素养的“免疫力”不断增强,伪科学的“病毒”自然式微。 ③在信息时代,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折旧率”越来越高。 ④长此以往,更多人便能涵养起科学理性的思维定力。 ⑤但越是如此,就越需要对新事物、新概念秉持一份冷静甄别的理性 意识,涵养一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精神。 A.③①⑤④② B.①③⑤④② C.③⑤①②④ D.①⑤③②④ 【解析】通过读这五个句子,可知本语段介绍的是“涵养起科学理性 的思维定力”,按照论述的层次关系来写,所以确定③是首句,紧接 着写了应如何对待⑤,接着介绍具体措施①②,最后交代了这样做的 结果④,所以顺序为③⑤①②④,据此可知答案为 C。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B ) A.鲁迅小说尤其擅长塑造人物,无论是《故乡》中的闰土,《孔乙己》 中的孔乙己,还是《社戏》中的双喜,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在文学界,“三曹”一般是指曹操、曹丕、曹植;“三苏”指苏洵、 苏轼、苏辙;“小李杜”指李贺、杜牧。 C.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共有十天干,十二地支,它们依次相配,组 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形成了干支纪元法。 D.古代平民多穿麻布衣服,所以称作“布衣”,《出师表》中用以指 未做官的读书人。 【解析】“小李杜”中的“李”指李商隐。 二、现代文阅读(一)(每题 2分,共 10 分) 【甲】说明文阅读 生物迁徙,寻找心中的诗和远方 ①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我们常常为了理 想去远方,但又为了亲情重回故里。我们来来回回地走着同一条路, 成为一直在路上的迁徙者。 ②我们为了理想奔波迁徙,很多其他生物也是一样,它们也有着 自己波澜壮阔的迁徙盛举。那么,它们的迁徙又是为了寻找些什么 呢? ③生物的迁徙皆是外界环境的压力导致的,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 做的选择。冬天来临,气温骤降,没有充足的食物供应,而它们又没 有其他办法,比如冬眠。于是只好选择逃离,待到山花烂漫、气温回 暖时再迁回来。所以,生物迁徙便是为了寻找更加适合生存的环境, 或是充足的食物,或是舒适的气候,或是利于繁殖的条件。 ④科学家认为,迁徙生物都有其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以海 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最近还有研究 认为动物可以感受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很多动物身 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候鸟是一种典型的代表,候鸟 在长距离迁徙时,大脑能记录下每一个特殊地点的磁场特征,将它们 之间的距离、方向信息组合在一起,绘制了一张精准的“地图”,据 此找到到达各个目的地的飞行路线。 ⑤气候条件的改变,是驱动生物迁徙的根本原因。而近百年来, 全球气候发生了很大变化,平均气温升高了 0.4~0.8℃。这会如何 影响生物的迁徙呢?很多动物之所以选择迁徙是为了逃离冬天的寒 冷,温度升高对它们似乎是有利的。有科学家通过实验模拟,发现气 候变化短期内确实可以增加黑脸琵鹭的越冬区,然而到 2080 年,3 个最适宜黑脸琵鹭的越冬区可能严重缩减,它们只能选择移动越冬 区。然而,越冬区并非是想移动便移动那么简单的,很多地理屏障会 阻碍生物的迁移,导致它们无路可走。还有另一种情况,那便是生物 更需要的是较低的温度,比如鱼类。气候变化影响海水的温度,很多 鱼类选择逃离赤道附近的热水域,向更冷的水域移动。由于气候变化, 北美水域中超过 70%的海洋物种的栖息地发生了变化。更骇人的是, 科学家通过分析,发现如果不阻止气候变化,34%的动物、57%的植物, 将失去一半甚至更多的生存区。 ⑥科学家说,迁徙是生物对恶劣环境的集体逃离,是对生存压力 的妥协,是不可不做的选择。然而,对这些迁徙者来说,行万里迢迢 之路,看不一样的风景,或许也是在找寻它们心中的诗和远方吧。 (有删改) 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本文介绍了生物迁徙的原因、迁徙时的“助航设施”等内容,按 照逻辑顺序行文。 B.第②段既承接上文人类的迁徙,又引出下文生物的迁徙,同时还 引起读者对生物迁徙目的的注意和思考。 C.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说明了候鸟 飞行时以海岸线作为参照,使说明内容通俗易懂。 D.第⑤段画线句中“似乎”一词说明很多生物选择寒冬来临前迁徙, 温度升高对它们有利,只是一种猜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解析】根据“最近还有研究认为动物可以感受地球磁场,它们有自 己的生物指南针。很多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 可知画线句是为了说明“候鸟飞行可以感应地球磁场”。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有些无法冬眠的生物,在寒冷的冬季离开栖息地,待到山花烂漫, 气候回暖时再迁回来。 B.生物在迁徙中可以将海岸线等作为参照,甚至生物还可以感受到 地球磁场。 C.北美水域中超过 70%的鱼类选择逃离赤道附近的热水域,这些鱼 类需要的是较低的温度。 D.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 0.4~0.8℃,如果不阻止气候变化, 将会使 34%的动物、57%的植物失去一半甚至更多的生存区。 【解析】由原文第⑤段中的“由于气候变化,北美水域中超过 70%的 海洋物种的栖息地发生了变化”可知,本项中“超过 70%的鱼类选择 逃离赤道附近的热水域”的表述与原文不符。 【乙】议论文阅读 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 陈 凌 ①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应走 向充满生机的未来。 ②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置身唐 代名刹大雁塔,我们可能无法复原“雁塔诗会”的盛况,但一定能在 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中,领略唐代的盛世辉煌……放眼神州大 地,人文胜迹总是满载历史。我们理应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 历史文化遗产。 ③每一个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 传承载体。时间无言,但它却会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历史的 文脉、民族的记忆、精神的基因。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 不仅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 大提供深厚滋养。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 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更应 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 ④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文化遗产既然是“遗产”,那也恰恰说 明,它与现代生活,是有距离的。如何缩小这一距离,让文化遗产不 只是一件件静止的作品,而是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生活里的有生命物 品。以文物为例,近年来我国在缩小文物与现代生活距离,让文物融 入人们生活方面做了很多尝试。这些成功尝试证明,做好优秀传统文 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是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的重 要方向,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⑤最好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 当博物馆“打卡”日益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当陕西剪纸、 遂昌龙粽等非遗伴手礼受到顾客青睐,“活起来”的不仅是文化遗产, 更有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 ⑥在 6 月 13 日世界遗产日期间,多家网络平台联合举办“非遗 购物节”。一边是古老的文化遗产,一边是新兴的互联网业态,非遗 “触网”启示我们,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生活。而这也正是“让 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 字都活起来”的题中应有之义。 9.下列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 D ) A.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还应走向充满 生机的未来。 B.人文胜迹满载民族历史,我们应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 史文化遗产。 C.文化遗产是历史生活片段记忆,更是一个民族精神基因和民族精 神的传承载体。 D.激发文化遗产的内在生命力,使其融入当代生活,是文化遗产保 护的最好方法。 【解析】通读全文,可知这篇文章开篇指出文化遗产的作用,接着分 析如何缩小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距离,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方法。 最后指出多家网络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的意义:启示我们, 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生活。由此可见全文的中心论点应包括 “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生活”这两个关键词。 10.下列对本文的论据和论证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本文分析了文化遗产的作用、缩小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距离的方 法、保护文化遗产的方法以及举办“非遗购物节”的意义。 B.第①②③段指出了文化遗产的作用,即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 记忆;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 C.“《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电视节目的热播”“眉山三苏博物馆开发宋 词折扇、东坡诗笺等文创产品的热卖”都属于第④段中的“成功尝试”。 D.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对文化遗 产的最好保护就是成为日常所需。 【解析】画线句没有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历史文脉、民族记忆和精神基因, 是民族历史丰碑。 B.如果缩小文化遗产与人们生活距离,就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 增长的文化需求。 C.让文化遗产走进生活,让它亲民有趣而不失厚重,这是文化遗产 传承的有效途径。 D.多家网络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启示我们,文化遗产完全 可以融入当代生活。 【解析】B 项推论不成立,缩小文物与现代生活距离并不一定能“满 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三、古诗文阅读(每题 2 分,共 14 分) (一)文言文阅读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 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 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 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 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婢侍。吴玠 ① 素服飞,愿与交欢, 饰名姝 ② 遗之。飞曰:“主上宵旰 ③ ,岂大将安乐时?”飞辞不受,玠 益敬之。少嗜酒,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 帝初欲为飞营第 ④ ,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 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有改动) 【注释】①吴玠:人名,岳飞的朋友。②名姝:有名气的美女。③宵 旰:即宵衣旰食,天不亮起床,天黑才吃饭,形容终日操劳。④营第: 建造宅子。 1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C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饰名姝遗之. B.或异二者.之为/水浆不入口者.三日 C.乃.可饮/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周亚夫军细柳》) D.帝初欲为.飞营第/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A.助词,的/代词,他;B. 代指心情/表停顿;C.才;D.给/被。 1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D ) A.至若春和景.明(日光) B.微.斯人(如果没有) C.母留河.北(黄河) D.吴玠素.服飞(更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D.句意:吴玠一向佩服岳 飞。素,一向,向来。 14.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乙文画横线的句子朗读节奏应划分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 B.甲文在句式上骈散结合,灵活多变,其中“心旷神怡”就是出自 本文的成语。 C.甲文第一段描写湖上春光明媚的图景,“乐”“喜洋洋”等词抒发 了览物而喜之情;乙文叙述了岳飞伺候母亲、推辞名姝和住宅等事件, “素服”“益敬”等词从侧面衬托岳飞的形象。 D.甲文虽重在抒情,但也有对人物的描写,如“把酒临风”,乙文虽 重在记叙,但也有议论语句,如“敌未灭,何以家为”。 【解析】乙文“敌未灭,何以家为”应是抒情句,表达了岳飞心怀天 下的情怀。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92 分) 15.把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主上终日为国事操劳,怎是臣子贪图享乐的时候呢? 16.甲乙两文虽体裁各异,但都表达了相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2 分) 都表现出“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 【参考译文】岳飞特别孝顺,他的母亲留在黄河以北,他就派人去看 望母亲,并把母亲接了回来。母亲患病,很久没好,岳飞必定会亲自 给母亲喂药。母亲去世后,岳飞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家中没有婢女服 侍。吴玠一向佩服岳飞,愿意与他结为好友,打扮了美女送给他。岳 飞说:“主上终日为国事操劳,怎是臣子贪图享乐的时候呢?”岳飞 推辞不接受,吴玠更加敬仰他了。岳飞少年时特别喜欢喝酒,皇帝告 诫他说:“等你何时到了黄河以北,才可以这样饮酒。”于是他从此不 再喝酒。皇帝曾经想要给岳飞建造一个住宅,岳飞推辞道:“敌人尚 未被消灭,怎能谈论家事?”有人问:“天下何时才会太平?”岳飞 说:“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 (二)诗词赏析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7.结合全诗,说说题目中的“望”字有哪些含义。(2分) “望”字的含义有:①诗人眼中所见:山河破碎,春天的凄凉景象; ②诗人心中的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 18.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 并揭示诗句的含义。(2分) 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 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四、诗文默写(每空 1分,共 8 分) 19.用课文原句填空。 (1)__水何澹澹__,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随君直到夜郎西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 标遥有此寄》) (3)__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北冥有鱼》) (4)苔痕上阶绿,__草色入帘青__。(刘禹锡《陋室铭》) (5)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瀚海阑干百丈冰__,__愁 云惨淡万里凝__”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出沙漠中冰雪坚硬、乌云密布的 景象。 (6)一场大雪过后,天地间变成了白色,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呈现 出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所写的“__天与云与山与水__,__上下一 白__”的景象。 五、综合性学习(共 14 分) 20.名著阅读。(8分) “我得继续往前走吗,先生?”我问道,“我得离开桑菲尔德吗?” “我相信你得离开,简。我很抱歉,简妮特,可是我确实相信你 得离开。” 这真是一个打击,可是我并没有让它把我打垮。 “那好,先生,开步走的命令一下我随时就走。” (1)以上文段选自__夏洛蒂·勃朗特__(填作者)的《简·爱》,主人公 简·爱在桑菲尔德庄园的身份是__家庭教师__。这个“打击”是指__ 罗切斯特声称要和别的女人结婚__。(3 分) 我于是躺在地上,正好躲在藓苔丛林的后面,当我抬起头来,我 看见有巨大无比的躯体发出磷光,气势汹汹地走过来。我血管中的血 都凝结了!我看见逼近我们的是十分厉害的 A,是最可怕的鲨鱼类, 尾巴巨大,眼光呆板阴沉,嘴的周围有很多孔,孔中喷出磷质,闪闪 发光。 (2)以上文段选自《海底两万里》,“我”是__阿龙纳斯__(填人名), “A”指__鲛鱼__(填生物名),在整部作品中,“我们”经历了很多危 险,如__在大西洋遭遇章鱼的困扰__。(举一例)(3 分) (3)《西游记》中,唐僧与悟空行至__观音院__,老住持为谋占唐僧 袈裟,欲纵火烧死唐僧师徒,悟空从天界借得__避火罩__保护师父。 (2分) 21.请你参加学校以“漫游书香河池,共享读书快乐”为主题的综合 性学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6分) 【活动一:设计活动】学校将筹备开展“河池诗词达人赛”系列活动, 请你根据示例再设计两个活动项目。(2分) 示例:河池诗人故事我来传 项目一:__河池诗词名胜我来赞__ 项目二:__河池诗词名句我来赏__ 【活动二:探究材料】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分) 自觉把读书活动与中心工作、调研课题、民生关切紧密结合起来,提 高履职能力和水平;以模范读书引领社会风尚,推动全民阅读,建设 书香社会。读书学习中形成的重要意见建议,可通过提案、大会发言、 社情民意信息等适当形式报送有关领导和部门,或在河池政协网、河 池政协文史馆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发表,通过各种途径分享读书心 得,共同把委员读书活动打造成为河池政协 2020 年乃至今后一段时 期的亮点工作、文化品牌。 (节取《关于开展河池市政协委员读书活动的倡议》) 探究结果:__河池重视并促进政协委员读书__ 【活动三:提出建议】为使本次活动更有实效,更好地激发同学们的 读书热情,请根据你的实践经验为学校提出两条建议。(2分) 示例:开设阅读课,增设阅览室;举行读书报告会等。 六、现代文阅读(二)(共 12 分) 乡野豆子 陈重阳 ①豆子是乡村生活向着幸福美好延展出的一部分,也是农人温饱 之外的一种奢望。 ②在过去,覆盖乡野的是玉米和红薯,因为它们高产,能够在一 年四季里不断充实农人干瘪的胃囊。而种豆子,就成为种奢侈。后来, 豆子才大片出现在田野,成为田野丰富的点缀,成为美好日子的旗幡。 黄豆、赤豆、绿豆,在田野的风里摇曳生姿,把秋季渲染得丰富多彩。 ③豆科作物一贯深明礼仪,它们在季节里,托着饱满沉实的豆荚, 面对劳动的付出者,丢弃私藏的意图,做出拱手相让的姿势。排排的 豆荚在阳光的亲吻中丰满,在秋风的轻抚中干燥。收获之后,场地里 集结的豆荚们,会经历一场棍棒的夹击,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地响作 一团,这是它们对农民最高的礼仪,还是对生命发出的赞美? ④母亲擎起簸箕一颠一颠,豆皮便轻舞飞扬,壮烈飘散而去。小 心地翻拣掉那些遗留的碎屑后,各种豆子便发出黄、赤、绿的油光, 滚圆的身体裸露在母亲欣喜的目光里。乡野日子就像打开了绚丽彩 页,内容一下子就不一样起来。 ⑤黄豆是油料作物,我的父亲会背半袋黄豆,走到镇上去榨油。 那些金黄金黄的颗粒,会轰轰烈烈地经历压榨的痛苦挤出生命中美好 的部分,滋润乡间的生活,让生活脱离干枯涩滞,变得有滋有味、活 色生香起来。 ⑥最奢侈的莫过于炸咸食。每逢年节的前一天,母亲都会倒出清 冽的豆油,放在火炉上加热。和好的面团则擀、轧、切,做成各种形 状,然后下油锅。刺啦、刺啦的烹炸声,像是对生命的歌咏。 ⑦绿豆满身碧绿,呈现出生命的原色,通常用来做滋润胃肠的茶 饮。一锅清水放入通体晶莹的绿豆,文火熬起来。初始,豆子在锅里 沙沙作响,似刀枪剑戟上砍下杀....。久了,方才天下定矣,安分下来。 待至豆烂,茶汤便褐绿莹润,清香怡人。绿豆茶饮宛若法宝,能降温 祛燥,平息心底火气。 ⑧提一罐子给下地做活的父亲,清清亮亮的绿豆茶,里面映着蓝 天白云,影影绰绰的树杈鸟雀。父亲正人困马乏,焦渴难耐。他停顿 下来,两手扒着罐子,挺身仰脖,咕嘟咕嘟,肺腑之间便茶流汹涌。 半晌,“哐当”一声,罐子落地。于是他气韵开始平息。力量,一寸 一寸又恢复至体内来了。 ⑨赤豆呢,往往带着母亲的味道。母亲手巧,是能把苦涩生活拧 出甜味的人。在闲散冬日的某个清晨,我们姐弟都冷得缩着脖颈。母 亲抱来一捆干柴说,来,烧锅。锅里的水沸腾着,里面煮的是赤豆, 几个时辰煮到软烂,加些柿皮、甘薯,搅拌成什锦馅料。以发酵好的 面团包上馅料,就成了豆包,乡下的豆包,颇像乡下人的性子,皮薄 馅足,内心实在。 ⑩母亲每次总是要蒸出两笼屉的豆包来,一笼留给我们吃,另一 笼作为礼物走亲戚。圆鼓鼓的冷豆包切成四瓣来,露出新鲜的馅料, 便忍不住舌下生津、喉头律动。香甜软糯,食之熨帖,欲罢不能。我 们都是娴雅慢品,生怕这幸福去得太快了。之后,我们姐弟要挎着篮 子走过乡野,把一份殷切的心意,传递给远方的亲戚。 ⑪ 乡野豆子,串起一把幸福之门的钥匙,瞬间打开了光阴的通道, 让单调的生活变得多彩陆离起来。多年以后,豆子仍扎根在我的记忆 里,膨胀发酵,绵延着一种生命的原香,挥之不去。 22.全文围绕“乡野豆子”展开叙事,请在横线处依次补充恰当的内 容。(2分) 种豆子—①__收豆荚/颠豆皮__—榨豆油—②炸咸食—③__煮绿豆茶 /做茶饮__—④做豆包 23.作者将豆子与乡村人的生活勾连起来。请简要概括绿豆茶的作用。 (2分) 示例:豆油滋润了乡间的生活。 绿豆茶__滋润胃肠/降温祛燥,平息心底火气/解困解渴/恢复力量。 2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2分) 豆科作物一贯深明礼仪,它们在季节里,托着饱满沉实的豆荚,面对 劳动的付出者,丢弃私藏的意图,做出拱手相让的姿势。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深明礼仪”“丢弃私藏的意图”“拱手相让 的姿势”赋予了豆科植物以人的情态与品格,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豆子 的热情无私,表达了作者对豆子的喜爱之情。 25.结合语境,品析第⑦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初始,豆子在锅里沙沙作响,似刀枪剑戟上砍下杀....。 “上砍下杀”赋予绿豆以人的行为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绿豆在锅 里上下翻腾的情形。 26.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2 分) ①母亲是一个勤劳的人。从母亲收豆子、炸咸食中可以看出来;②母 亲是一个手巧的人。从母亲制作美味的豆包中可以看出来;③母亲是 一个热情待客的人。从母亲多做一笼屉豆包作为礼物走亲戚中可以看 出来。(答出两点即可) 27.文章的结尾谈到了“生命的原香”,那么“生命的原香”的含义 是什么?(2分) “生命的原香”的含义:乡村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人如同 豆子一样勤劳、实在、无私的美好心灵;乡村人克服物质上的苦涩而 拧出精神上的甜味的坚韧。 七、写作(50 分) 28.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抹颜色,或纷繁,或单一,或彩色,或黑白。 红色,代表热情与奔放;紫色,代表高贵与优雅;黑色,代表深沉与 庄重;绿色,代表生机与希望…… 请以“心中那一抹__________色”为题,补全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600 字以上;(2)不得抄袭本 试卷中的阅读材料,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