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50 KB
  • 2021-11-06 发布

2018年人教版语文九下《地下森林断想》教案7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东省临沭县第三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三单元第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 ‎ 知识目标 ‎ ‎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 ‎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 ‎ 能力目标 ‎ ‎ 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 ‎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 ‎ 德育目标 ‎ ‎ 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 教学重点 ‎ ‎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 ‎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 教学难点 ‎ ‎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 教学方法 ‎ ‎ 1.朗读法 ‎ ‎ 2.美点追踪法 ‎ ‎ 3.讨论点拨法 ‎ 教具准备 ‎ ‎ 多媒体 ‎ 课时安排 ‎ ‎ 1课时 ‎ 教学过程 ‎ ‎ [教学要点] ‎ ‎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具体分析,讨论鉴赏;问题探究,突破难点。 ‎ ‎ [教学步骤] ‎ ‎ 一、导语设计 ‎ ‎ (多媒体显示地下森林的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下森林) ‎ ‎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 ‎ 二、资料助读 ‎ ‎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1986‎ 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 ‎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 ‎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积累词语。 ‎ ‎ 多媒体显示: ‎ 瘠薄(jī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 ‎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 ‎ 孱(chán)弱:软弱无能。 ‎ ‎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 ‎ ‎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 ‎ 愤懑(mèn):气愤,抑郁不平。 ‎ ‎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及其变化。 ‎ ‎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 ‎ ‎ ①请谈一谈文章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 ‎ ②摘录一句你最欣赏的文句,并说说为什么摘选它。 ‎ ‎ ③针对这篇文章,谈谈你领悟到的深刻哲理。 ‎ ‎ 3.学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 ‎ ‎ 生1:我被作者深挚的感情感动了,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的心跳。她是那样深情地为地下森林歌唱,那么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那么钦佩峡谷坚韧的毅力。 ‎ ‎ 生2:我觉得这篇文章写景、抒情浑然一体,几乎难以分辨哪些句子是叙述,哪些句子是抒情。 ‎ ‎ 生3:她的文章能让你感受到她思想、情感的流动。 ‎ ‎ 生4:我觉得地下森林是一个神秘的世界,闪烁着智慧和信念的世界。 ‎ ‎ 生5:我钦佩地下森林的品格,这是我应该学习的。 ‎ ‎ …… ‎ 教师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谈到了这篇文章艺术特色的方方面面。触摸到了这篇文章的灵魂。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流动。如果用几个词组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语言精炼、情感浓烈、哲理深刻。 ‎ ‎ 四、具体分析,讨论鉴赏 ‎ ‎ 1.品味语言的精美。 ‎ ‎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选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 ‎ 学生思考、吟诵、交流。 ‎ ‎ 生1:我喜欢开头一句“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用三个词来描绘森林,虽然简练,但很形象,葱葱郁郁的地下森林在我的脑海中蔓延开来。后面两个比喻句很美、很对称。 ‎ ‎ 生2:文章还有许多对称句,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七平的吗? 峡谷莫非不明白?”“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这些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很有韵律感,感情也加强了。 ‎ ‎ 生3:不光有对称句,还有许多叠字。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这些叠字用得都非常精致、工整、流畅,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 ‎ 生4:“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流,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这几句写出了地质突变的壮观景象,犹如亲眼所见一般。 ‎ ‎ …… ‎ 教师小结:本文运用了许多叠字、对称句。它们具有形式上的齐匀 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间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 ‎ (2)学生涵咏品味这些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仿写。 ‎ ‎ 2.体会本文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 ‎ ‎ (1)教师提示:请大家从理清思路人手探究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 ‎ ‎ 学生讨论交流。 ‎ ‎ 明确:全文分为三部分。 ‎ ‎ 第一部分(1~2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 ‎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 ‎ 第一层(3~8段):写火山爆发。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毁于—旦。 ‎ ‎ 第二层(9~20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 ‎ ‎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表达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 ‎ 教师小结:从理清思路入手,我们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但我们可以感觉到文章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 ‎ ‎ (2)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并作具体点评。 ‎ ‎ 教师把学生分成三组讨论交流。 ‎ ‎ 成果展示: ‎ ‎ 第一小组:本文几乎全是叙述的语句,同时又几乎全是抒情的语句,我们分辨不清楚。我想它们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才会有这么强的艺术感染力。 ‎ ‎ 第二小组:仔细分辨每一部分,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第一部分近于抒情,用主观感受表达观览地下森林的心情。第二部分以描写为主,但强烈的感情如暗流涌动。第三部分直接抒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地下森林的赞叹和讴歌。 ‎ ‎ 第三小组:文章多处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 ‎ 教师小结: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读这篇散文时,给人的审美感受是非常强烈的,会惋惜、会不平、会激动、会亢奋,会敬佩,会赞叹! ‎ ‎ 3.体会文章的哲理美 ‎ ‎ 教师提问:本文不是简单的咏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来抒发感情。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 ‎ 生1: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 ‎ 生2: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 ‎ 生3: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任何时候都不悲观或消沉。 ‎ ‎ 生4: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 ‎ …… ‎ 教师小结:作者赞美地下森林,赞美给峡谷以土的风,给峡谷以种子的鱼鳞杜、白桦、青杨、黄菠萝.还有滋润了峡谷的洁净的山泉……自然生命之歌的雄健旋律合唱出来。张抗抗是一个喜欢思辨、善于分析的作家,即便是对地下森林的感受,都写得如此深沉,表达了她对人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及对她们那一代人的审视。 ‎ ‎ 五、问题探究,突破难点 ‎ ‎ 1.如何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精神和作者个人思想烙印? ‎ ‎ 教师分发打印好的材料,内容如下: ‎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 ‎ ‎ 张抗抗是从那些大是大非的岁月中走过来的,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有很沉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从他们那一代人甚至几代知识分子和正直人们的骨子里散发出来,那是没办法克服的。张抗抗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自恃有才却长期被湮没,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 ‎ ‎ 学生讨论交流,男生把握时代精神,女生把握个人思想烙印。 ‎ ‎ 男生代表:文章倒数第二段“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绝大屈服啊!”说的是大自然的现象,但让人联想到中华民族经历浩劫,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 ‎ ‎ 女生代表:文章写得如此动情,很有可能把作者个人的生活感受写进去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个形象,一个灵魂,这就是打动我们的原因。 ‎ ‎ 2.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 ‎ 明确:作者有意暂且不表,想来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 ‎ 六、课堂小结 ‎ ‎ 树以各种不同的聚集形式一直与人类为伴,或街树,小林地,甚至森林,它们自始就会说话,树叶沙沙,风儿传情。森林是一个记忆库,储存了生命周围的资料。这些记忆告诉我们大自然与人类所发展出的关系,告诉我们关于这片土地的先灵故事,他们的智慧与错误。 ‎ ‎ 树会说话,只要以心灵倾听。造访森林吧!来趟与树的心灵对话,将树健美的精神带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