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9.66 KB
  • 2021-11-10 发布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16分)‎ ‎ ‎ ‎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分外(fèn) 赃物(zāng) 汲取(jī) 金戈铁马(gē)‎ B.箴言(zhēn) 栈桥(zhàn) 中伤(zhòng) 锲而不舍(qì)‎ C.嗤笑(chī) 诓骗( kuāng) 祈祷(qí) 不省人事(xǐng)‎ D.勾当(gōu) 折扣(zhé) 筵席(yán) 根深蒂固(dì)‎ ‎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虚妄 侯车室 断章取义 大发雷霆 B.濡养 订书机 前扑后继 相得益彰 C.秘决 麦克风 持之以恒 郑重其事 D.灰烬 倒计时 走投无路 李代桃僵 ‎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为了保证济南地铁3号线顺利开通,工程技术人员处心积虑,克服了许多困难。‎ B.清晨的大明湖公园里,一群年过花甲的老人在指手画脚地打着太极拳 C.企业努力打造自己良好的品牌形象,是获得广大消费者青睐的不二法门。‎ D.济南万象城于2019年9月28日正式开业,泉城市民们慕名而至地到来。‎ ‎ ‎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担负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B.一个人如果要开创自己的光明前程,关键在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够实现。‎ C.济南的“海绵化”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社区环境。‎ D.预计到2050年,我国六十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将超过4.83亿以上。‎ 二、阅读理解 ‎ ‎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③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 ‎(1)选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 A.持汤沃灌汤:热水 B.腰白玉之环腰:腰间 C.无冻馁之患矣馁:饥饿 D.生以乡人子谒余谒:拜见 ‎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中有足乐者不以物喜 B.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乡为身死而不受 C.言和而色夷杂然而前陈者 D.日有廪稍之供此庸夫之怒也 ‎ ‎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宋濂全集》,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B.选文第①段中,作者从自然环境的严酷和物质条件的匮乏两个方面写出了自己求学的“勤且艰”。‎ C.选文第②段中,作者将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自己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突出专心学习的重要性。‎ D.本文主要讲述了自己年轻时艰苦学习的经历,意在告诉马生唯有逆境可以造就人才。‎ ‎ ‎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卫灵公纳谏         卫灵公天寒凿池。宛春谏曰:“天寒起役‎​‎‎①‎,恐伤民。”公曰:“天寒乎?”宛春曰:“公衣狐裘,坐熊席,陬隅‎​‎‎②‎有灶,是以不寒。今民衣弊不补,履决不组‎​‎‎③‎,君则不寒矣,民则寒矣。”公曰:“善。”令罢役。左右以谏曰:“君凿池,不知天之寒也,而春也知之。以春之知之也而令罢之,福将归于春也,而怨将归于君。公曰:“不然。夫春也,鲁国之匹夫也,而我举夫民未有见‎​‎‎④‎焉,今将令民以此见之。曰春也有善,于寡人有也,春之善非寡人之善欤?”灵公之论宛春可谓知君道矣。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起役:即兴办土木工程。②陬(zōu)隅:屋角。③履决不组:鞋子坏了不得编织。④见:了解。 ‎ ‎(1)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一处) 灵 公 之 论 宛 春 可 谓 知 君 道 矣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春之知之也而令罢之,福将归于春也,而怨将归于君。‎ ‎ ‎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卫灵公是个怎样的人?‎ ‎ ‎ ‎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列各题。         秋波媚‎​‎‎①‎         陆 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醉酒‎​‎‎②‎,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③‎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释】①这是陆游48岁在南郑担任军务时所作。当时他身着戎装,往返前线,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词。②酹(1èi)酒:把酒洒在地上的祭祀仪式。③灞(bà)桥:与后文的“曲江”同在长安境内,为唐代长安名胜。 ‎ ‎(1)词的上阕写景,从视觉角度写了①________;从听觉角度写了②________;渲染了③________的氛围。‎ ‎ ‎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一句的妙处。‎ ‎ ‎ ‎ 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①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②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③________,半竿斜日旧关城。纳兰性德《浣溪沙》) ④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⑤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⑥__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作者运用奇特的比喻描写塞外雪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 ‎ ‎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他道:“吃了好贱的云片糕,你晓得我这里头是些甚么东西?”掌舵的道:“云片糕无过是些瓜仁、核桃、洋糖、粉面做成的了,有甚么东西?”他发怒道:放你的狗屁!我因素日有个晕病,费了几百两银子合了这一料药,是省里张老爷在上党做官带了来的人参,周老爷在四川做官带了来的黄连!你这奴才,‘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说的好容易,是云片糕!方才这几片,不要说值几十两银子,‘半夜里不见了枪头子﹣﹣攘到贼肚里’!只是我将来发来了晕病,却拿甚么药来医?你这奴才,害我不浅!”叫四斗子开拜匣,写帖子:“送这奴才到汤老爷衙里去,先打他几十板子再讲!”掌舵的吓了,陪着笑脸道:“小的刚才吃的甜甜的,不知道是药,只说是云片糕。”他道:“还说是云片糕?再说云片糕,先打你几个嘴巴!” ‎ ‎(1)文段中的“他”是①________,本段情节表现了“他”②________的性格特点。‎ ‎ ‎ ‎(2)通读全书,说说这个人物还有什么性格特点?请结合具体情节加以分析。‎ ‎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9月20日,在济南举办的第八届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故宫博物院共挑选出11个系列,172种文创产品参展,包括故宫美妆、故宫首饰、故宫图书等。其中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故宫彩妆系列了。展台前聚集了一大批年轻女孩,看着带有华丽、精美的故宫文化元素的口红,大家纷纷表示又要剁手了。         【材料二】1月15日,联想与故宫在以智慧新生为主题的联想&故宫文创战略合作发布会上,正式官宣了联想与故宫的品牌联合。与此同时,双方还带来了多款联名产品,包括体脂秤、看家宝等多款智能产品及配件。而作为已经上市的联名版电脑﹣联想AI0520XMax故宫文创联名款一体机,也出现在了这次发布会上。         【材料三】12月9日,故宫博物馆联合健力宝共同推出“祥龙纳吉罐”,童年的味道健力宝也穿上了“龙袍”。“祥龙纳吉罐”的设计就是以故宫所藏的文物﹣﹣乾隆皇帝的龙袍为创作灵感,提取了祥龙纹作为产品主视觉,另外辅以蝙蝠纹、祥云纹、火焰纹等传统纹饰,以寓意吉祥。 ‎ ‎(1)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 ‎ ‎(2)请参照画线句,在横线上仿写一个句子。 故宫博物院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璀璨的传统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 ‎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一榫一卯‎​‎‎①‎总关情         黄秀芳         ①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         ②中囯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常常衍生得奇妙、自然。考察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③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④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⑤榫卯的功能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有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⑥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消耗作用,于是即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 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多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⑦榫卯的功能极其简单,即两个部件的组合。但越简单,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中最终如同一体。 ‎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        ⑧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但它一旦出现,便被运用的淋漓尽致,便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的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有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也是入不了圆形的卯眼。榫卯结构就是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注】①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 ‎(1)文章除介绍榫卯的连接功能外,还介绍了榫卯的哪两种功效?‎ ‎ ‎ ‎(2)阅读第⑧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 ‎ ‎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⑥段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多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 ‎ ‎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的树         ①老家的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我能记住它时,已经五岁了。深蓝色的瓦屋,赭黄色的矮墙组成了四四方方的小院,透过树叶的间隙可以望见瓦蓝的天、飘逸的云、晶莹的星和微红的日。枣树就长在院子的显眼处,很灵性地撑起一片天空。         ②父亲一停下手中的农活儿,就喜欢蹲在屋檐下,抽着旱烟,静静地观望着他的枣树。金秋时节,枣树也总是用一树的丰盈回报父亲。这时候父亲的嘴角和皱纹便会漾满一种沉思。         ③在父亲悠闲的观望中,枣树一年一年地长大。枣树春意来得迟,院中那我喜欢的泡桐早已绿意满目,影绰着生命明丽澎湃的色彩,它才刚刚惊疑地从那似乎枯槁的紫褐色枝端探出一些鹅黄的淡芽。不久,矮矮的枣树便被高高的泡桐遮盖起来。         ④后来父亲把所有的泡桐都砍掉了。说不出为什么,我心中感到几许淡淡的哀伤。因为我觉得父亲几乎所有的关爱都给了那棵枣树。         ⑤枣树花开花谢,一晃十几年匆匆而过,为了求学我来回漂泊在一个又一个陌生的港口,却很少驻留于家的那个港口。于是,我离枣树越来越远,离父亲越来越远。         ⑥高三那年,天气渐渐暖和起来,枣树却没有探出鹅黃的淡芽。光秃秃的枝桠刺向天空,似乎在等待温柔的阳光,等待蛰伏的花期。“实际上它是枯了。”我不屑一顾地说。父亲依旧悠闲地观望着那棵树,舍不得砍去。         ⑦那年我很顺利地考上了大学。就在我整理好行囊恨不得一下子飞走时,我听见父亲莫名其妙地叹气:“走吧,走吧,都走吧……”         ⑧我知道父亲又在怀念他的枣树了。可那是怎样的一棵树啊,它的树身还没有我高,一枝延伸成肩,一枝兀立成柱,恰如人的形象,负重与挺拔!         ⑨临行前的晚上,竟下起了小雨,隐约听见小雨点儿拍打窗棂的声音,父亲又跟我说起了枣树,带着满脸的笑意。他说这棵树是在我出生的那天栽下的,树龄和我一样,自然就代表他的儿子。父亲还说,小时候的我很壮实,刚会爬的日子,在小院里,总爱一步步爬到那棵枣树旁,嘿嘿地用力,一会儿又回过头来望着一旁的他,哈哈地傻笑。说幼时的我脾气如枣树一样倔。然后,父亲看看又黑又瘦的我不停地叹气:这娃子吃的饭哪儿去了?哪儿像小时候又白又胖的模样。         ⑩那时我才明白,其实啊,我才是父亲的枣树。为了我的成长,父亲给予了他所能给予的一切。日益苍老的父亲总是希望在他的呵护下的枣树能衍生一些青枝绿叶,多少年,我和这棵树样吸吮这方天地的鲜润,而我却总是误解着甚至根本不清楚那份关爱,企图去寻找另外的天空。         ⑪走的时候,我才懂得:父亲对他那“无根”的儿子有一种抛不却割不断的情缘。这棵树在唤我回首张望,张望……我揉了揉眼角,有泪。         ⑫注定在这细雨轻敲的夜晚,我寻回了最初的亲情。人是一棵树啊,而我是父亲的树,这棵树是父亲一生最大的付出,我该怎样顺应天地四时,长成一个卓然而立的自己呢?又何时才能为我的父亲撑起一片天空作为回报呢?         ⑬我读父亲的树,忽然想起一句话:有一种缘于内心的情感,剥掉生活表层的浮华后,内核会显得更加美丽。那种情感,我们称之为生命与爱的东西,原本就生生不息。         选自《中学语文园地》有改动 ‎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按时间顺序概括本文围绕“父亲的树”讲述的事情。 ①________→我成长中,父亲精心呵护枣树→我读高三时,枣树没有发芽→②________‎ ‎ ‎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 它才刚刚惊疑地从那似乎枯槁的紫褐色枝端探出一些鹅黄的淡芽。 ②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父亲一停下手中的农活儿,就喜欢蹲在屋檐下,抽着旱烟,静静地观望着他的枣树。‎ ‎ ‎ ‎(3)结合文章,谈谈对第⑬段画线句“那种情感,我们称之为生命与爱的东西,原本就生生不息”的理解。‎ ‎ ‎ ‎(4)请从构思和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⑨段的作用。‎ 五、(60分)‎ ‎ ‎ ‎ 按要求作文 人都是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但是成长并非时间和年龄的累积,而是一个契机,一个瞬间,让我们理解了父母,学会了感恩,懂得了责任……让我们懂得自己已不再是父母背后的那个孩子了,我们开始经历自己的人生了。其实,成长有时就是一瞬间的事情。 请以“成长的瞬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需要,可用“XX”代替,否则扣分; ③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 ‎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16分)‎ ‎1.‎ ‎【答案】‎ C ‎【考点】‎ 注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的积累,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解答】‎ A.有误,“汲取”的“汲”读作jí; B.有误,“锲而不舍”的“锲”读作qiè; C.正确; D.有误,“勾当”的“勾”读作gòu。‎ ‎2.‎ ‎【答案】‎ D ‎【考点】‎ 常见易错字 ‎【解析】‎ 本题考查错别字辨析。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解答】‎ A.有误,“侯车室”应为“候车室”; B.有误,“前扑后继”应为“前仆后继”; C.有误,“秘决”应为“秘诀”; D.正确。‎ ‎3.‎ ‎【答案】‎ C ‎【考点】‎ 成语的使用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 A.有误,处心积虑:形容蓄谋已久。这是一个贬义词,感情色彩错误; B.有误,指手画脚: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形容说话时放肆或得意忘形。用来形容打太极拳不恰当,用错了对象; C.正确; D.有误,慕名而至:仰慕名声而到来。词义和“到来”语义重复;‎ ‎4.‎ ‎【答案】‎ A ‎【考点】‎ 病句修改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 A.正确; B.有误,句式杂糅,可将“才能够实现”删去; C.有误,搭配不当,可改为“极大地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社区环境”; D.有误,语意重复,将“以上”删去。‎ 二、阅读理解 ‎【答案】‎ B A D ‎【考点】‎ 课内文言文阅读 ‎【解析】‎ 考译文: ①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都冻裂却不知道。回到旅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仆人拿着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我寄住在旅舍,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伙食,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系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鲜亮丽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啊! ②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解答】‎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ACD.正确; B.有误,句意:腰间挂着白玉制成的环。腰,腰挂。 故选:B。‎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因为/因为; B.成为/为了; ‎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C.表并列/表修饰; D.宾语前置的标志/用于主谓之间。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ABC.正确; D.有误,作者讲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 故选:D。 答案:(1)B(2)A(3)D ‎【答案】‎ 灵 公 之 论 宛 春/可 谓 知 君 道 矣。‎ 因为宛春知道这件事就下令停止工程,好处将给宛春,但是怨恨却给了您。‎ 示例一:从卫灵公接受宛春建议,停止凿池这件事,可以看出卫灵公是一个知错能改,善于纳谏的人。 示例二:从“曰春也有善,于寡人有也,春之善非寡人之善欤?”可以看出卫灵公是一个明白事理,懂得为君之道的人。‎ ‎【考点】‎ 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 译文: 卫灵公让民众在天冷时挖池,宛春劝谏说:“天冷时兴办工程,恐怕损害百姓。”曼公说:“天冷吗?”宛春说;“您穿着狐皮裘,坐着熊皮席,屋角又有火灶,所以不觉得冷。如今百姓衣服破旧不得缝补,鞋子坏了不得编织,您是不冷了,百姓可冷呢!”灵公说:“你说得好。”就下令停止工程。侍从们劝谏说:“您下令挖池,不知道天冷,宛春却知道。因为宛春知道就下令停止工程,好处将归于宛春,而怨恨将归于您。”灵公说:“不是这样。宛春只是鲁国的一个平民,我举用了他,百姓对他还没有什么了解。现在要让百姓通过这件事了解他。而且宛春有善行就如同我有一样,宛春的善行不就是我的善行吗?”灵公这样议论宛春,可算是懂得为君之道了。‎ ‎【解答】‎ 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灵公这样议论宛春,可算是懂得为君之道了。故停顿应为:灵 公 之 论 宛 春/可 谓 知 君 道 矣。‎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词语:以,因为;罢,停止。句意:因为宛春知道这件事就下令停止工程,好处将给宛春,但是怨恨却给了您。‎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需结合人物在文本中的表现具体分析。根据卫灵公接受宛春建议,停止凿池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错能改,善于接受不同意见的人。根据“曰春也有善,于寡人有也,春之善非寡人之善欤?”可以看出卫灵公是一个明白事理,懂得为君之道的人。‎ ‎【答案】‎ 边城或烽火或高台,角声,苍凉悲壮 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烟柳池馆人格化,生动形象地烟柳池馆对战士凯旋而归的期待,表现了作者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示例二:运用想象,想象烟柳、池馆对战士凯旋而归的期待,表现了作者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译文: 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考点】‎ 词 ‎【解析】‎ 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达无疑。7月16日夜晚,长安南山头,诗人登高远望,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词的上片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首句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和悲哀。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整首词由“哀”到“兴”,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壮志。‎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描写角度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烽火照高台”:烽火指平安火,高台指高兴亭。这是从视觉的角度写景;“秋到边城角声哀”,角声:行军打仗用的鼓角之声。这是从听觉角度写景的。词的上片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首句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和悲哀。从而让读者体会到上面所写的角声之哀歌声之悲,不是什么忧郁哀愁的低调,而是慷慨悲壮的旋律。‎ 本题考查赏析诗词名句。赏析句子时,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精彩巧妙之处。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作者把无情的自然物色的南山之月,赋予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写成为谁也不及它的多情。多情就在于它和作者热爱祖国河山之情一脉相通,它为了让作者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这里,也点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在南郑以东的长安南山头,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然后进一步联想到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区,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应,应该。这里用“应”字,特别强调肯定语气。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词中没有直接说到收复失地的战争,而是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来暗示作者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这种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壮志抒发的基础上,自然引发而出,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 ‎【答案】‎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山雨欲来风满楼,一抹晚烟荒戍垒,燕然未勒归无计,留取丹心照汗青,露从今夜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 ‎ (1)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注意“辨”的书写) (2)山雨欲来风满楼 (3)一抹晚烟荒戍垒 (注意“戍”的书写) (4)燕然未勒归无计(注意“勒”的书写) (5)留取丹心照汗青 (6)露从今夜白 (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答案】‎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严贡生,吝啬、狡诈 示例一:从他抢占弟弟的房产,可以看出他贪得无厌,六亲不认。 示例二:从弟弟生病致死也不去探望可见他冷漠、六亲不认。 示例三:从他看到弟弟留下的银两,去弟弟的灵前祭拜假哭,可见他虚伪。‎ ‎【考点】‎ 名著综合 ‎【解析】‎ 本题考查名著《儒林外史》的综合阅读。《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解答】‎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的识记。阅读语段,根据其中的“云片糕”可知其出自《儒林外史》,文段中的“他”是严贡生。从语段内容可知,当他“得知”是掌舵的吃了,便“发怒道”:这药是“张老爷在上党做官带了来的人参,同周老爷在四川做官带了来的黄连!”“值几十两银子”,还要写帖子送到“汤老爷衙里,打他几十板子再讲”。可见他为人的狡诈与小气。‎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识记。严贡生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典型人物,分析其突出形象时,可注意题干的要求,结合具体的情节进行。比如第六回里写他欺凌妾出身的弟妇,企图夺产,闹得人仰马翻,碰巧遇着一个“也是妾生的儿子”的知县支持了他的弟妇,那一场官司,在形式上他是打输了;但是,第十八回里写出了他活动的结果,“仍然立的是他二令郎,将家私三七分开”,他得七股,实际上他还是得到了胜利。可见他为人的贪婪,不讲亲情。‎ ‎【答案】‎ 示例一:文物与产品相融合,产生新的创意。 示例二:文创产品越来越丰富。 示例三:文物通过创新焕发活力,越来越平民化。‎ 传统文化如一杯茗茶,清香而悠远,传统文化如一泓清泉,温润而绵长 ‎【考点】‎ 材料探究 ‎【解析】‎ 本题是关于“文物与创新”的主题阅读,第一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第二题考查仿写。‎ ‎【解答】‎ 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而有所发现,进而写出探究的结果。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根据“172种文创产品参展”“大家纷纷表示又要剁手了”“双方还带来了多款联名产品,包括体脂秤、看家宝等多款智能产品及配件”“提取了祥龙纹作为产品主视觉,另外辅以蝙蝠纹、祥云纹、火焰纹等传统纹饰,以寓意吉祥”可知,文物与产品的融合,产生了新的创意得到了人们的欢迎,越来越丰富的文创产品和平民化的设计让文物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根据划线句的格式特点“传统文化如××,××”注意内容要相关,字数要相同(相近)。例如:传统文化如一泓清泉,温润而绵长。‎ ‎【答案】‎ ‎①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②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消耗作用 迄今为止是到现在为止的意思(表时间限制),文中是指到现在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但不排除将来会有新的发现,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举例子,列举了山西应县木塔凭借榫卯结构历经多次地震而不倒的事例,具体真实地说明了榫卯结合,有着巨大的消耗作用,即使地震来袭,建筑也自岿然不动。‎ ‎【考点】‎ 说明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解析】‎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榫卯。文章首先介绍了什么是榫卯,又运用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说明了榫卯的功能,最后讲述了榫卯最早可见于河姆渡遗址,指出了榫卯不仅仅是建筑构件,它也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解答】‎ 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筛选。首先找到答题区域,根据“榫卯的功能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可以确定答题区域在⑤⑥段,据第⑤段“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可知,其一功效是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据第⑥段“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消耗作用,于是即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可知,其功效二是刚柔相济,有着巨大的消耗作用。‎ 本题考查对说明语言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上。“迄今为止”就是在时间上起到了限制作用,如果把“迄今为止”去了,就说明无论什么时候,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建筑上的榫卯都是我们所见最早的实物,在语言上就不够准确。“迄今为止”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看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首先这句话讲的是山西应县木塔,是在讲榫卯刚柔相济功效的时候提出的,属于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榫卯结合,有着巨大的消耗作用。‎ ‎【答案】‎ ‎“我”出生时,父亲种下枣树,“我”考上大学后,父亲怀念枣树。‎ ‎①“探出”,试探冒出(小心伸出)的意思,与“惊疑”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春天嫩芽刚刚冒出的情景。 ②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通过运用“蹲、抽、观望”等一系列词语,生动形象地描述出父亲在劳动后观望枣树的样子,表现了父亲对枣树的悉心关注(喜爱之情)。‎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理解了亲情的内涵就是生命与爱,这种情感生生不息。为了“我”的成长,父亲给予了他所能给予的一切。而“我”也应该成长起来,回报父亲的爱。表达了“我”对父爱的理解与感激,以及决心回报父亲的爱。这句话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运用插叙,写了父亲在“我”刚出生的时候种下枣树,以及“我”小时候在枣树下玩耍的事,表达了父亲对“我”的爱。揭示了父亲对枣树如此重视的原因,也为下文“我”对父亲态度的转变和对父爱理解做铺垫。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行文有起伏美。‎ ‎【考点】‎ 散文阅读 ‎【解析】‎ 本文写父亲精心呵护枣树,“我”有不解,有哀伤;后来才知道,父亲在“我”出生时种下枣树,枣树寄托着他深沉的父爱;由此,“我”理解、感激父爱,决心回报。‎ ‎【解答】‎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此题要求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概括。仔细读文可知,时间最早的应是第⑨段插叙的内容,可概括为:“我”出生时,父亲种下枣树。这即是第①题的答案。第②题的答案可根据第⑦段以后的内容概括为:“我”考上大学后,父亲怀念枣树。‎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第①题可在理解本义的基础上,体会所描写事物的特点。“探出”是试探冒出的意思,写的是枣树嫩芽刚刚长出来的样子,是拟人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流露出作者的怜爱之情。第②题可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着手,“蹲在屋檐下,抽着旱烟,静静地观望”是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父亲对枣树的喜爱之情,生动传神。‎ 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结尾的语句通常点明或深化文章主旨,“我们称之为生命与爱的东西,原本就生生不息”表达了对父爱的感激之情,点明并深化文章主旨。可据此回答。‎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这一段是插入回忆父亲种植枣树和“我”在枣树下玩耍的内容,是插叙。插叙,一方面丰富了文章内容,交代了父亲重视枣树的原因,表达了父亲对“我”的爱,也为下文“我”理解、感激父爱作铺垫。在结构上,插叙的运用,使文章避免了平铺直叙,具有起伏之美。‎ 五、(60分)‎ ‎【答案】‎ ‎【范文】 成长的瞬间 寒假里,妈妈带我看了一部爱国电影《一个有责任心的男孩》,看完后,我深受启发。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大哥哥因为父亲去世而辍学,从此他当起了这个家庭的主力,他不仅要挣钱养家,还要照顾卧病在床的母亲,甚至还要给他的两个弟弟既当哥哥又当父亲,让他的两个失去父亲的弟弟重新感受父爱,他为了这个家放弃了自己美好的未来,失去了自己的前途。后来,他的两个弟弟都大了,恰巧县领导选中了他去当兵,他终于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了,可他最终却死在了前线…… 他这么优秀,就是因为艰难的生活锻炼了他。如果他的爸爸现在还活着,他也许只顾享受了!真的,有的时候,成长就在一瞬间。 这一瞬间,或许是生死离别的一瞬间;这一瞬间,或许是你成名的一瞬间;这一瞬间,或许是你在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突然明白很多道理的一瞬间﹣﹣有的时候,这一瞬间,这一刹那,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如果每个人都能经历这一瞬间多好,那样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变得有责任感,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很优秀。在这一瞬间里,我们能够尝到人生中的苦与乐,感受到人世间的真情。 现在的我们都很娇气,那是为什么?还不是因为父母太娇惯了!我们天天在糖罐子里长大,一切都依赖着父母,我们能不娇气吗?倘若我们的父母对我们要求严格,不一味的惯我们,我们一定会比现在更棒!所以在这里,我想对天下的父母说:我们就像一朵花,您的爱就像一桶水,花需要适当的水,所以您的爱也要适量。 看完这部电影,我最大的感想就是要挣脱父母的怀抱,让自己变得更强,更壮!‎ ‎【考点】‎ 全命题作文 ‎【解析】‎ 本篇作文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本篇命题的题目是“成长的瞬间”,在我们成长的某一个瞬间,一下子就明白了许多的事情:父母的默默付出、老师的谆谆教诲、朋友间的真情厚谊等。在我们经历的一些事后,好像成长一瞬间就来了,一瞬间就完成了人生的成长。就如少年周恩来高声喊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时,他的成长也就在那一瞬间完成;如感动中国的众多“最美少年”,当他们的家庭遭遇不幸时,这些曾经懵懂的孩童一瞬间就成长起来了。文体选择记叙文或是议论文都可。‎ ‎【解答】‎ ‎【范文】 成长的瞬间 寒假里,妈妈带我看了一部爱国电影《一个有责任心的男孩》,看完后,我深受启发。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大哥哥因为父亲去世而辍学,从此他当起了这个家庭的主力,他不仅要挣钱养家,还要照顾卧病在床的母亲,甚至还要给他的两个弟弟既当哥哥又当父亲,让他的两个失去父亲的弟弟重新感受父爱,他为了这个家放弃了自己美好的未来,失去了自己的前途。后来,他的两个弟弟都大了,恰巧县领导选中了他去当兵,他终于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了,可他最终却死在了前线…… 他这么优秀,就是因为艰难的生活锻炼了他。如果他的爸爸现在还活着,他也许只顾享受了!真的,有的时候,成长就在一瞬间。 这一瞬间,或许是生死离别的一瞬间;这一瞬间,或许是你成名的一瞬间;这一瞬间,或许是你在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突然明白很多道理的一瞬间﹣﹣有的时候,这一瞬间,这一刹那,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如果每个人都能经历这一瞬间多好,那样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变得有责任感,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很优秀。在这一瞬间里,我们能够尝到人生中的苦与乐,感受到人世间的真情。 现在的我们都很娇气,那是为什么?还不是因为父母太娇惯了!我们天天在糖罐子里长大,一切都依赖着父母,我们能不娇气吗?倘若我们的父母对我们要求严格,不一味的惯我们,我们一定会比现在更棒!所以在这里,我想对天下的父母说:我们就像一朵花,您的爱就像一桶水,花需要适当的水,所以您的爱也要适量。 看完这部电影,我最大的感想就是要挣脱父母的怀抱,让自己变得更强,更壮!‎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