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1.50 KB
  • 2021-11-10 发布

江苏省苏州市2013年中考化学试题(word版,含解析)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2 013 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包括 30 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 分)(2013•苏州)苏州是一座现代文化与古老文化融合的城市,下列信息涉及的材料属于合 成材料的是( ) A.近期太仓某企业创新研发的绿色环保合成革成为 NBA 赛场第一品牌蓝球用革 B.高新区出土的一件国家一级文物梅子青釉陶器是南宋后期在著名的龙泉窑烧造 C.吴中、相城的苏派“热砖雕”砖材是采用含铁量较高的黏土经焙烧等工艺制得 D.园区“东方之门”的桩基是用厚钢板焊接成钢柱,再在钢柱外浇注混凝土成型 考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可根据合成材料的定义进行判断,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必须具备有机物、高 分子、人工合成三个特点. 解答:解:A、合成革属于合成材料,故 A 正确; B、梅子青釉陶器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 B 错误; C、苏派“热砖雕”砖材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 C 错误; D、园区“东方之门”的桩基中的厚钢板焊接成钢柱属于金属材料,而钢柱外浇注混凝土属于无 机非金属材料,所以桩基属于复合材料,故 D 错误. 故选:A. 点评:注意要记忆常见的合成材料,常见的合成材料有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三大类.合成材 料应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2.(2 分)(2013•苏州)下列符号表示氧气化学式的是( ) A.O2﹣ B.O2 C.O D.MnO2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 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 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A、O2﹣表示氧离子,不能表示氧气,故 A 不符合题意; B、O2 表示氧气,故 B 符合题意; C、O 表示氧元素或一个氧原子,不能表示氧气,故 C 不符合题意; D、MnO2 表示二氧化锰这种物质,不能表示氧气,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 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3.(2 分)(2013•苏州)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 A.空气 B.液态氮 C.干冰 D.高锰酸钾 2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结合常见物质的组 成成分逐项分析即可. 解答:解:A、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B、液态氮中只含有氮气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C、干冰中只含有二氧化碳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D、高锰酸钾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故选 A.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要分析物质是由几种物质组成的,如果只有一 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就属于混合物. 4.(2 分)(2013•苏州)生活中常接触到“加碘食盐”、“高钙牛奶”,其中的“碘”和“钙”应理解为( ) A.单质 B.分子 C.元素 D.原子 考点:元素的概念.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食品、药品、营养品、矿泉水等物质中的“钙、碘”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 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解答:解:“加碘食盐”、“高钙牛奶”中的“钙、碘”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 “钙、碘”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 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是正确解答 此类试题的关键. 5.(2 分)(2013•苏州)向 2ml 氨水中滴加 5~6 滴紫色石蕊试液,充分震荡后溶液颜色将变成( ) A.红色 B.紫色 C.无色 D.蓝色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 专题: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 分析: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色,氨水呈碱性,可以据此解答. 解答:解: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色,氨水呈碱性,所以向 2ml 氨水中滴 加 5~6 滴紫色石蕊试液,充分震荡后溶液颜色将变成蓝色.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了酸碱指示剂的性质,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无色酚酞遇碱性 溶液变红. 6.(2 分)(2013•苏州)下列有关仪器图示与名称吻合的是( ) 3 A. 锥形瓶 B. 酒精喷灯 C. 长颈漏斗 D. 药匙 考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根据常见的化学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图中仪器名称是集气瓶,仪器图示与名称不吻合,故选项错误. B、图中仪器名称是酒精喷灯,仪器图示与名称吻合,故选项正确. C、图中仪器名称是分液漏斗,仪器图示与名称不吻合,故选项错误. D、图中仪器名称是药匙,仪器图示与名称不吻合,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知常见化学仪器的名称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2 分)(2013•苏州)下列物质不属于合金的是( ) A.青铜 B.铝 C.钢 D.生铁 考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合金是指由一种金属与其它金属或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解答:解:A、青铜属于铜合金,是铜和锡的混合物; B、铝属于单质,不是合金; C、钢是铁的合金,当铁中碳元素的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便形成钢; D、生铁是铁的合金,当铁中碳元素的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便形成生铁. 故选:B. 点评:根据合金的概念,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的混合物来判断. 8.(2 分)(2013•苏州)不会使蛋白质失去原有生理功能的物质是( ) A.饱和硫酸铵溶液 B.浓硫酸 C.甲醛溶液 D.乙酸铅溶液 考点:鉴别淀粉、葡萄糖的方法与蛋白质的性质.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蛋白质的结构被破坏后,失去生理功能,这称为蛋白质的变性,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外界条件 有多种,如强酸、强碱、甲醛、酒精、重金属离子、高温、射线等. 解答:解:A、加热饱和硫酸铵溶液可以使蛋白质析出,但再加水,蛋白质可以继续溶解,不会破 坏蛋白质的生理功能,故选项正确. B、浓硫酸属于强酸,能使蛋白质变性,从而失去原有的生理功能,故选项错误. C、甲醛有毒,能破坏人体蛋白质的结构,使蛋白质变质,失去原有生理功能,故选项错误. D、乙酸铅中含有重金属铅离子,可使蛋白质变性,失去原有生理功能,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4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蛋白质在强酸、强碱、甲醛、酒精、重金属离子、高温、射线等情况下 可以失去原来的生理活性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9.(2 分)(2013•苏州)下列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 C+O2 CO2 B.Mg+2HCl2═MgCl2+H2↑ C.2NaOH+CuSO4═Cu(OH)2↓+NaSO4 D. 2H2O2 2H2O+O2↑ 考点: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据此进行分 析判断. 解答:解:A、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B、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 反应,故选项正确. C、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 项错误. D、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置换反应的特征(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两种,其中一种是单质和另一种 是化合物)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2 分)(2013•苏州)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钠原子失去 1 个电子形成钠离子 C.过氧化氢分子由氢分子和分子组成 D.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 特性.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A、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进行分析判断. B、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 1 个电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微粒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故选项说法正确. B、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 1 个电子形成钠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过氧化氢分子由氢原子和氧 原子构成的,不含氢分子和氧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构成物质的常见的粒子、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5 微观粒子的性质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1.(2 分)(2013•苏州)在日常生活中,下列区别淀粉与奶粉不可靠的方法是( ) A.闻气味 B.看状态 C.尝味道 D.捻手感 考点:鉴别淀粉、葡萄糖的方法与蛋白质的性质. 专题:物质的鉴别题. 分析:A、根据奶粉和淀粉的气味判断. B、根据二者的颜色和状态判断. C、根据淀粉与奶粉有不同的味道判断. D、根据淀粉与奶粉的手感不同进行解答. 解答:解:A、奶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淀粉属于糖类,二者的气味不同,所以可用闻气味的方 法区别,所以正确. B、淀粉与奶粉二者均为白色固体,外观相似,不能区别,所以错误. C、奶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淀粉属于糖类,二者的味道不同,所以可用尝味道的方法区 别,所以正确. D、淀粉与奶粉的手感不同,手感细腻的是奶粉,所以正确. 故选 B.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关乎我们的 生存、健康和社会的发展,是中考热点之一. 12.(2 分)(2013•苏州)下列常用仪器的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A.用酒精灯火焰直接加热烧杯 B.打开试剂瓶取用试剂后没及时盖瓶塞 C.给试管内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D.取用试剂后将滴管清洗再放回原滴瓶 考点:用于加热的仪器;液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烧杯加热应垫石棉网; B、打开试剂瓶取用试剂后应及时盖好瓶塞; C、给试管内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D、滴瓶上的滴管不用清洗. 解答:解:A、烧杯加热应垫石棉网,以防加热时炸裂,故说法错误; B、打开试剂瓶取用试剂后应及时盖好瓶塞,以防试剂被污染或变质,故说法错误; C、给试管内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以防冷凝水倒流到试管底部炸裂试管,故说法 正确; D、滴瓶上的滴管是专用的,不用清洗,故说法错误. 故选 C. 点评:实验操作是学好化学实验的关键,掌握常用仪器的操作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所在,难 度不大. 13.(2 分)(2013•苏州)下列取用试剂的操作图示错误的是( ) 6 A. 用药匙取用粉末 B. 用纸槽取用粉末 C. 倾倒液体 D. 取用块状固体 考点: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取用.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用药匙取用粉末状药品要将试管横放;B、用纸槽取用粉末状药品要将试管横放;C、倾 倒液体: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试管倾斜,试剂瓶口与试管口紧挨着;D、块状固体取 用:将试管横放再放. 解答:解:A、药匙取用粉末状药品,要将试管横放,用药匙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再将试管竖起, 故 A 正确; B、用纸槽取用粉末状药品,要将试管横放,用纸槽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再将试管竖起, 故 B 正确; C、倾倒液体: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试管倾斜,试剂瓶口与试管口紧挨着,故 C 正确; D、块状固体取用: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药品放在试管口,将试管慢慢竖起,故 D 错. 故选 D. 点评: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 使操作规范. 14.(2 分)(2013•苏州)下列几种燃烧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煤油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火焰并冒黑烟 B.浸透水的棉花球接触酒精灯火焰即燃 C.硫在纯氧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D.甲烷与空气充分混合遇明火一定会爆炸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专题: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A、根据煤油在空气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浸透水的棉花球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硫在纯氧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煤油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火焰并冒黑烟,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水能起到使温度降到棉花的着火点以下的作用,由于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浸透水的棉花 球接触酒精灯火焰不会即燃,故选项说法错误.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甲烷与空气充分混合遇明火达到爆炸极限才会发生爆炸,甲烷与空气充分混合遇明火不 一定会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A. 7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燃烧的条件、爆炸的条件等即可正确解答;在描 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15.(2 分)(2013•苏州)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是引发酸雨的“罪魁” B.二氧化碳固体可用于人工降雨 C.二氧化碳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D.二氧化碳有毒不能制作碳酸饮料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A、根据二氧化硫是引发酸雨的“罪魁”进行解答; B、根据干冰升华吸收热量进行解答; C、根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进行解答; D、根据二氧化碳无毒且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进行解答. 解答:解:A、二氧化硫是引发酸雨的“罪魁”,而不是二氧化碳,故 A 错误; B、干冰升华吸收热量,所以二氧化碳固体可用于人工降雨,故 B 正确; C、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故 C 错误; D、二氧化碳无毒且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二氧化碳能制作碳酸饮料,故 D 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方面的内容,是结合教材考查基础知识的题目. 16.(2 分)(2013•苏州)下列基本实验操作的图示正确的是( ) A. 检查气密性 B. 读液体体积 C. 过滤悬浊液 D. 熄灭酒精灯 考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测量容器-量筒;加热器皿-酒精灯;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置气密性检验有多种方法,原理大都是根据装置内外的压强差形成 水柱或气泡. B、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解答:解:A、该装置长颈漏斗与导管都与外界空气相通不是密闭装置,无法检查出装置的气密性, 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俯视刻度,操作错误.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 误.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应用灯帽盖灭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 D. 8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 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7.(2 分)(2013•苏州)今年 5 月 12 日是我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以下有关处理火灾现场方法错 误的是( ) 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B.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 C.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发出求救信号 D.人员被火势围困在高层建筑时使用楼内电梯撤退 考点: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A、身上着火如果乱跑则会加速空气的流动,提供更充足的氧气,而使火势更旺,可以据此 解答; B、发生火灾后,生成的高温二氧化碳和有毒的气体,这些气体的密度小,会浮在房间的上 部,人若直立行走,会吸入更多有毒气体或因缺氧而发生危险,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C、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就会使燃烧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D、火灾可能引起停电,住宅楼有电梯的,乘电梯撤离是错误的做法,可以据此解答. 解答:解:A、身上着火如果乱跑则会加速空气的流动,提供更充足的氧气,而使火势更旺,所以 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故 A 方法正确; B、发生火灾后,生成的高温二氧化碳和有毒的气体,这些气体的密度小,会浮在房间的上 部,人若直立行走,会吸入更多有毒气体或因缺氧而发生危险,所以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 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是正确的做法,故 B 方法正确; C、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就会使燃烧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 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可以减少空气对流,而浇水可以降温,可以达到一定的 目的,故 C 方法正确; D、火灾可能引起停电,住宅楼有电梯的,乘电梯撤离是错误的做法,故 D 方法错误. 故选 D. 点评: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自救,掌握灭火的原理、自救措施等在实际生产、生活 中意义重大. 18.(2 分)(2013•苏州)下列除去杂质(在括号内)选用的试剂(在箭头右侧)错误的是( ) A.CO2 气体(H2O)→生石灰 B.C 粉(CuO)→稀盐酸 C.CaCl2 溶液(HCl)→碳酸钙粉末 D.CO 气体(CO2)→氢氧化钠溶液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酸的化学性质. 专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本题属于除杂质题,除杂质题最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 原物质反应②反应时不能加入新的杂质.根据以上两个条件问题就不难解决,A 中的二氧化 碳和水都能被氧化钙吸收,因此不正确;C 粉不与稀盐酸反应,CuO 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 铜和水;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喝二氧化碳,因此可以除去氯化氢;一氧化碳与 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因此可以除去碳酸钠. 解答:解:A、A 中的二氧化碳和水都能被氧化钙吸收,因此不正确,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B、C 粉不与稀盐酸反应,CuO 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 9 错误; C、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喝二氧化碳,因此可以除去氯化氢,正确但不符合题 意,故选项错误; D、一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因此可以 除去碳酸钠,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点评:本考点属于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是中考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解决本考点时,要抓住除杂质 的必需条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根据条件综合把握,不要忘记水是最常用的试剂.本考点 经常出现在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题中. 19.(2 分)(2013•苏州)下列有关玻璃棒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过滤时:引流 B.测溶液 pH 时:蘸取 C.捣碎固体时:研细 D.加速固体溶解时:搅拌 考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液体顺着玻璃棒流下,不易溅出进行分析; B、根据测溶液 pH 时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溶液进行分析; C、根据玻璃棒比较细,比较容易折断进行分析; D、根据玻璃棒的搅拌,加速了液体的流动,使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更快进行分析. 解答:解:A、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防止了液体溅出,故描述正确; B、测溶液 pH 时用它蘸取少量溶液,滴到 PH 试纸上,将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即可得出数值,故描述正确; C、玻璃棒属于易损坏的玻璃仪器,不能用于捣碎,这样会将玻璃棒折断,故描述错误; D、玻璃棒的搅拌,加速了液体的流动,使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更快,故描述正确; 故选 C. 点评:根据玻璃棒的作用来考虑:溶解固体时搅拌是加速溶解的,过滤时是引流作用,测溶液的 pH 值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蒸发时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使液滴飞溅. 20.(2 分)(2013•苏州)下列物质的溶液长期放置在空气中,溶液质量因发生化学变化变化而增大 的是( ) A.浓盐酸 B.氯化钾溶液 C.浓氨水 D.氢氧化钠溶液 考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因发生化学变化变化而增大,也就是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了 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据此根据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长期放置在空气中会使其质量减少,故选项错误. B、氯化钾溶液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错误. C、浓氨水具有挥发性,长期放置在空气中会使其质量减少,故选项错误. D、NaOH 溶液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发 生了化学变化导致质量增加,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的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在空气中的质量变化等是正确解答此类 10 题的关键. 21.(2 分)(2013•苏州)下列描述属于氧气化学性质的是( ) A.通常状态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通过低温加压,可使氧气液化成淡蓝色的液体 C.液态氧可用作发射火箭的助燃剂 D.氧气是一种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氧化许多物质 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专题: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 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一般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还原性等,可以据此进 行解答. 解答:解:A、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 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通过低温加压,可使氧气液化成淡蓝色的液体描述的是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液态氧可用作助燃剂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D、氧气的氧化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 CD.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 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果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22.(2 分)(2013•苏州)现代科技证明,葡萄酒中含有的白藜芦醇具有美容养颜之功效.下列关于 白藜芦醇(C14H1203)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白藜芦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白藜芦醇中碳、氢、氧元素的个数比为 14:12:3 C.白藜芦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28 D.白藜芦醇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4:1:4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据白藜芦醇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白藜芦醇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B、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选项说法错误. C、白藜芦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14+1×12+16×3=228,故选项说法正确. D、白藜芦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4):(1×12):(16×3)=14:1:4,故选项 说法正确. 故选 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11 23.(2 分)(2013•苏州)下列关于硫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B.稀硫酸能用来除锈 C.稀硫酸与氯化钡溶液混合得白色沉淀 D.浓硫酸倒入水中,溶液温度会降低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B、稀硫酸可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C、硫酸可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 D、浓硫酸溶于水放热. 解答:解: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正确; B、稀硫酸可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故可用来除锈,正确; C、硫酸可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所以二者混合会得到白色沉淀,正确; D、浓硫酸溶于水放热,会使溶液温度升高,故错误; 故选 D. 点评:了解浓硫酸的性质、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才能正确解答,难度不大. 24.(2 分)(2013•苏州)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 A.锥形瓶里加入少量 MnO2 粉末,分液漏斗里盛放 6%双氧水 B.锥形瓶里加入高锰酸钾固体,分液漏斗里盛放蒸馏水 C.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从水槽里取出后倒放在桌面上 D.当发生装置中液体与固体一接触产生了气泡即可收集 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A、根据发生装置的特点分析加入的药品; B、根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特点分析判断; C、根据氧气的密度选择放置方式; D、根据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最佳时机分析. 解答:解:A、该装置是固液在常温下产生氧气,所以使用的药品是双氧水和二氧化锰,锥形瓶里 加入少量 MnO2 粉末,分液漏斗里盛放 6%双氧水,故说法正确; B、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需要加热的装置,故说法错误; C、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为了防止氧气逸散,从水槽里盖上玻璃片取出后正放在桌面 上,故说法错误; 12 D、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合适时机是: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收集,以防收集的氧气不纯,故 说法错误; 故选项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装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药品及实验的注意事项,关键是明确发生装置、收集 方法选择的依据做出相应的判断. 25.(2 分)(2013•苏州)下列有关熟石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熟石灰又称为消石灰 B.熟石灰由生石灰与水反应而制得 C.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熟石灰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考点: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专题: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 分析:A、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消石灰; B、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 C、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D、氢氧化钙具有碱性,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解答:解:A、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消石灰,故说法正确; B、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故说法正确; C、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说法错误; D、氢氧化钙具有碱性,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说法正确. 故选 C. 点评:掌握常见的碱的俗称、特性以及用途是解决此类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26.(2 分)(2013•苏州)下列有关金属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常温下所有金属都是银白色的固体 B.在空气中灼烧铜丝,其表面会变黑 C.铜、银等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D.埋在潮湿、疏松、透气的酸性土壤中的铸铁管容易被腐蚀 考点: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A、铜是紫红色的固体; B、铜可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C、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D、铁与氧气、水同时接触会生锈,且铁可与酸反应. 解答:解:A、常温下并非所有金属都是银白色的固体,如铜是紫红色的固体,汞是液体,故错误; B、铜可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所以在空气中灼烧铜丝,其表面会变黑,正 确; C、铜、银等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正确; D、铁与氧气、水同时接触会生锈,且铁可与酸反应,所以埋在潮湿、疏松、透气的酸性土 壤中的铸铁管容易被腐蚀,正确; 故选 A. 13 点评: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题,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铁生锈的条件,与酸可反应的 性质,即可顺利解答. 27.(2 分)(2013•苏州)食品腐败是由于细菌或霉菌在潮湿、有氧、适温等条件下大量繁殖地结果.若 要抑制食品中菌类的生长,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干燥 B.密封后高温或低温冷藏 C.用盐腌渍 D.加浓盐酸 考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根据食品腐败的原因分析有关的措施,找出不能抑制食品中菌类的生长的措施. 解答:解:A、干燥不利于细菌或霉菌大量繁殖,能抑制食品中菌类的生长.故 A 不符合题意; B、密封后高温或低温冷藏不利于细菌或霉菌大量繁殖,能抑制食品中菌类的生长.故 B 不 符合题意; C、用盐腌渍,使菌类无法从食品中获得水分,能抑制食品中菌类的生长.故 C 不符合题意; D、浓盐酸能会发出大量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不能用作防止食品腐败.故 D 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评:熟悉食品保鲜的原理和生活中的保鲜方法.并结合题意,灵活解答. 28.(2 分)(2013•苏州)为了验证铁、铜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差异,如图所示取 2 支试管分别进行有 关实验,若要观察到现象的显著差异,所用液体合理的是( ) A.蒸馏水 B.稀盐酸 C.酒精水溶液 D.硫酸钠溶液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设计实验,验证金属的活动性性强弱.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 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 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据此结合所给物质的行踪进行解答. 解答:解:A、蒸馏水不能和铁反应,也不能和铜反应,所以没有明显的现象的差异,故 A 错误; B、铁可以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而铜不能反应,所以可以观察到有明显的现象,根据这 一现象可以区分开铁和铜的活动性的差异,故 B 正确; C、酒精的水溶液不能和铁反应,也不能和铜反应,所以没有明显的现象的差异,故 C 错误; D、钠的活动性比铁和铜都强,所以都不能反应,故 D 错误. 故选 B. 点评:同学们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设计实验,去验证金属的还原性强弱.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 14 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 29.(2 分)(2013•苏州)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指定溶液中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 A.在稀盐酸中:Ba2+、CO32﹣、Zn2+ B.在氢氧化钠溶液中:H+、Mg2+、Cl﹣ C.在氯化钠溶液中:K+、Ca2+、NO3 ﹣ D.在硫酸铵溶液中:Na+、Cu2+、OH﹣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专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共存,据此进 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在稀盐酸中,稀盐酸中的氢离子能与 CO32﹣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 故选项错误. B、在氢氧化钠溶液中,H+、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K+、Ca2+、NO3 ﹣三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在氯化钠溶液中大量共存, 故选项正确. D、在硫酸铵溶液中,NH4+、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氨气和水;铜离子和 OH﹣两种离子能结 合成氢氧化铜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 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 30.(2 分)(2013•苏州)向一定体积的 NaOH 稀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溶液 pH 变化的曲线合理 的是( ) A. B. C. D.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向一定体积的 NaOH 稀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溶液 pH 的变化曲线的变化趋势为:原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 值大于 7;把盐酸溶液逐滴滴入,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中和至恰 好完全反应,pH 值等于 7;再滴入盐酸,盐酸过量,溶液呈酸性,pH 值小于 7. 解答:解: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碱性溶液的 pH 大于 7;向 NaOH 溶液中不断滴加盐酸溶液时,盐 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生成的氯化钠溶液呈中性,由于氢氧化钠减少, 所以溶液的 pH 不断减小,中和至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溶液的 pH 等于 7;再滴加稀 盐酸,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溶液的 pH 小于 7. 故 A 图象溶液 pH 变化的曲线合理. 故选 A.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 pH 大小之间 15 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非选择题(共 6 小题,满分 40 分) 31.(5 分)(2013•苏州)请用线段连接有对应关系的两行间的点(每个点只能连接一次).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 物是碱;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是盐,根据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特点 分析. 解答:解:碳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氢氧化钙电离时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属于碱; 硫酸电离时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属于酸; 四氧化三铁是由铁、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 故答案为: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各种物质进行正确的分类. 32.(10 分)(2013•苏州)完成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并按要求填空. (1)镁条在氧气中燃烧: 2Mg+O2 2MgO ;其基本反应类型是: 化合反应 . (2)高温煅烧石灰石: CaCO3 CaO+CO2↑ ;其基本反应类型是: 分解反应 . (3)工业炼铁的主要原理是一氧化碳跟三氧化二铁在高温下反应: Fe2O3+3CO 2Fe+3CO2 ;该反应中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1:1 . (4)小苏打(NaHCO3)与盐酸的反应: NaHCO3+HCl=NaCl+H2O+CO2↑ ;小苏打的用途有 可 用作发酵粉等 . (5)将少量硫酸铵晶体与熟石灰混合研磨: (NH4)2SO4+Ca(OH)2=CaSO4+2NH3↑+2H2O ; 研磨用的器皿是: 研钵 . 16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 书写;再根据反应特征确定反应类型. 解答:解:(1)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O2 2MgO;该 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2)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 CaO+C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3)工业上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炼铁,主要是利用 CO 的还原性,在高温下和氧化铁反应 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3CO 2Fe+3CO2;该反应中气体的化 学计量数之比为 3:3=1:1. (4)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碳酸氢钠和稀盐酸混合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小苏打还可以可用作发酵粉等. (5)硫酸铵晶体与熟石灰混合研磨生成氨气、水和硫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4) 2SO4+Ca(OH)2=CaSO4+2NH3↑+2H2O;研磨用的器皿是研钵. 故答案为:(1)2Mg+O2 2MgO;化合反应;(2)CaCO3 CaO+CO2↑;分解反 应;(3)Fe2O3+3CO 2Fe+3CO2;1:1;(4)NaHCO3+HCl=NaCl+H2O+CO2↑;可用 作发酵粉;(5)(NH4)2SO4+Ca(OH)2=CaSO4+2NH3↑+2H2O;研钵.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判定反应类型的能力,掌握化学方 程式的书写方法、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特征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33.(5 分)(2013•苏州)某食用盐是取自深埋地下千余米的岩盐为原料,用先进工艺精制而成. (1)在实验室若将 5.0g 该岩盐溶解、过滤和 蒸发 等步骤,初步提纯后,得到 4.0g 精盐,其产 率为: 80 %. (2)每百克食用盐中还需添加亚铁氰化钾 1mg,其作用是: 预防缺铁性贫血 . (3)现有一批采用此岩盐精制所得的食用盐,其主要成分(按质量分数计)是氯化钠 60.0%、氯化 钾 40.0%.请列式计算该批食用盐中钠元素质量分数比纯氯化钠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低多少(计算 结果精确到 0.1%)? 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专题: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1)根据粗盐的提纯的步骤分析; (2)根据元素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分析; (3)根据化学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解答:解:(1)若将 5.0g 该岩盐溶解、过滤和蒸发等步骤,初步提纯后,得到 4.0g 精盐,其产率为: =80%; (2)向食用盐中添加亚铁氰化钾的作用是:预防缺铁性贫血; 17 (3)该批食用盐中钠元素质量分数比纯氯化钠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低: ×100%﹣ ×100%×60%= ×100%(1﹣60%)=15.7%. 故答为:(1)蒸发,80;(2)预防缺铁性贫血;(3)15.7%.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了粗盐提纯的步骤和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即可解答. 34.(8 分)(2013•苏州)今年我市初中化学实验考察的内容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请回答 下列相关问题. (1)下列有关连接仪器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C (填序号). A.将单孔胶塞的约二分之一旋进试管口 B.乳胶管与玻璃导管连接前用水湿润管口 C.乳胶管一端塞进玻璃导管内 D.玻璃导管口一端旋进乳胶管一端 (2)①图 1 是某人设计的制备二氧化碳的示意图,其中有 3 处错误. ②写出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 ③“实验是检验化学原理的最高法庭”.下列有关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的叙述中,不符合实验事实的 是: AD (填序号) A.因为 CO2 能溶于水,一般不用排水法收集 CO2 B.因为 CO2 溶解性并不强,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又不稳定,可用排水法收集 CO2 C.排水法收集 CO2 时,需观察倒置的试管内液面下降和有气泡从试管口逸出 D.通常状况下,CO2 密度大于空气,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O2 E.因为 CO2 是无色气体,排空气法收集 CO2 时,需用燃着的木条“验满” (3)如图 2 所示,向集满 CO2 的试管内倒入约占试管容积三分之一的澄清石灰水,旋紧胶塞,上下 持续震荡一段时间. ①请写出实验室鉴定 CO2 的化学方程式 CO2 +Ca(OH)2═CaCO3↓+H2O ; ②充分震荡后,试管内压强 < 试管内大气压强(选填“>”或“=”或“<”); ③震荡试管前,旋紧胶塞的目的 防止石灰水冲出试管腐蚀皮肤 、 促进石灰水充分吸收 CO2 .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仪器的装配或连接;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 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有关连接仪器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乳胶管一端塞进玻璃导管内,应该是玻璃导管 口一端旋进乳胶管一端; 18 (2)图 1 是某人设计的制备二氧化碳的示意图,其中的错误有:导管伸入橡皮塞太长了,进 入液体内,气体无法导出;铁夹应该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收集气体的试管没有固定;制取装 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实验室制取 CO2,是在常温下,用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 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有关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的叙述中,不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因为 CO2 能溶于水,一般不用排水法收集 CO2;通常状况下,CO2 密度大于空气,只能用向 上排空气法收集 CO2;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溶解性并不强,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又不稳定,可用 排水法收集 CO2. (3)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 充分震荡后,试管内压强小于试管内大气压强,因为二氧化碳反应了;震荡试管前,旋紧胶 塞的目的是:防止石灰水冲出试管腐蚀皮肤、促进石灰水充分吸收 CO2 . 解答:解:(1)有关连接仪器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乳胶管一端塞进玻璃导管内,应该是玻璃 导管口一端旋进乳胶管一端;故答案为:C (2)图 1 是某人设计的制备二氧化碳的示意图,其中的错误有:导管伸入橡皮塞太长了,进 入液体内,气体无法导出;铁夹应该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收集气体的试管没有固定;用碳酸 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配平即可;有关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的 叙述中,不符合实验事实的是:因为 CO2 能溶于水,一般不用排水法收集 CO2;通常状况下, CO2 密度大于空气,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O2;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溶解性并不强,与水 反应生成碳酸又不稳定,可用排水法收集 CO2;故答案为:①3; ②CaCO3+2HCl═CaCl2+H2O+CO2 ↑;③AD(答全才给分,选错不给分) (3)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 充分震荡后,试管内压强小于试管内大气压强,因为二氧化碳反应了;震荡试管前,旋紧胶 塞的目的是:防止石灰水冲出试管腐蚀皮肤、促进石灰水充分吸收 CO2 ;故答案为:①CO2 +Ca(OH)2═CaCO3↓+H2O;②<;③防止石灰水冲出试管腐蚀皮肤、促进石灰水充分吸 收 CO2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链接、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 式的书写,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 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 实验题中. 35.(5 分)(2013•苏州)用胶头滴管向盛有 20.0g 稀硝酸的烧杯中滴加 2 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缓 缓加入 20.0g5.6%的氢氧化钾溶液;边滴加边用玻璃棒搅拌,待滴入最后 1 滴碱液时,混合液刚好由 无色变为粉红色,且 30s 颜色不变,即可认为恰好完全反应. (1)请列式计算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将反应后的溶液冷却到室温,若要配置室温时的饱和溶液,还需向其中加入 10.0g 硝酸钠固体.按 规范操作,用托盘天平称取 10.0g 硝酸钾时,若指针略向左偏转,要使指针居中的恰当操作是: 用 药匙从左盘取下少许硝酸钾固体 (3)根据上述情境,列式计算此时硝酸钾的溶解度(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计算. 分析:(1)氢氧化钾和稀硝酸恰好完全反应,有氢氧化钾溶液的质量可以计算出氢氧化钾的质量: 20.0g×5.6%=11.2g,然后结合方程式计算出生成的硝酸钾的质量,并结合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 解答; 19 (2)指针略向左偏转,说明添加的硝酸钾的质量偏多; (3)据溶解度的概念结合硝酸钾溶液的质量、硝酸钾的质量分析解答. 解答:解:(1)20.0g5.6%的氢氧化钾溶液中氢氧化钾的质量是:20.0g×5.6%=1.12g 设生成硝酸钾的质量为 x KOH+HNO3=KNO3+H2O 56 101 1.12g x = x=2.02g 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100%=5.05% (2)指针略向左偏转,说明添加的硝酸钾的质量偏多,要使天平平衡,可用药匙从左盘取下 少许硝酸钾固体; (3)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 水中最多溶解物质的质量,设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y, 此时饱和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是 2.02g+10.0g=12.02g,则水的质量是 20.0g+20.0g﹣ 2.02g=37.98g,则有 = ,解得 y≈31.6g; 故答案为:(1)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5.05%; (2)用药匙从左盘取下少许硝酸钾固体; (3)此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31.6g. 点评:了解方程式计算的方法,及溶解度的概念和相关计算、天平的使用,才能结合选项正确分析 解答,要细心分析. 36.(7 分)(2013•苏州)太湖水经苏州胥江水厂处理的大致流程如下. (1)从沉淀池中出来的水经过沙滤池的操作称为: 过滤 .经沙滤池后的水在灭菌池中被通入的 臭氧(O3)进行杀菌处理,再经一系列后续处理成为自来水进入千家万户;在深度处理区,炭滤池 中活性炭的作用是: 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2)有人做了如下的甲、乙 2 个实验.因在乙实验中得到一些有色沉淀,于是就说“自来水没有纯 水好”.某校兴趣小组同学为验证上述说法的真伪,又增做了丙和丁 2 个对比试验(均在室温下) 20 项目 甲 乙 丙 丁 与电源正极相连 的电极附近区域 现象 不明 显 有小气泡产生,渐有有色沉 淀生成,沉淀颜色逐渐加深 有刺激性气味的较多气泡产 生,且有许多有色沉淀生成 有小气泡产生 与电源负极相连 的电极附近区域 现象 不明 显 有小气泡产生 有较多气泡产生 有小气泡产生,渐 有少量沉淀生成 ①上述实验中能量转换的形式为: 电能→化学能 . ②由上述 4 个对比试验可知: 丙 装置(填序号)中水样的导电能力最强.在上述对比试验中, 生成有色沉淀的主要原因是: 在通电情况下,铜电极与溶液中的某些离子发生了反应 (3)水厂的检测人员用浑浊度仪测出该厂自来水中颗粒物的量为 0.55;用 pH 仪测出水质的 酸碱 度为 7.66,此时水质呈弱 碱 性.这是因为自来水中含有了多种天然水溶解的对人体有益的微量 元素的缘故.且在合格标准内. 考点: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与净化方法;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度测定;电解水实 验;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1)沙滤池对水起过滤作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等; (2)电解水的过程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由现象可知:丙与其他三个实验相比,现象更明 显,水的导电能力最强;由乙和丙实验现象及所用电极推测原因; (3)溶液的酸碱度常用 pH 表示,大于 7 的溶液显碱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1)沙滤池对水起过滤作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等; (2)①电解水的过程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②由现象可知:丙与其他三个实验相比,现象更明显,水的导电能力最强;乙和丙用的都是 自来水,但所用电极不同,实验时的现象不同,说明沉淀的产生与电极有关,是通电时,铜 电极与溶液中的某些离子发生了反应; (3)溶液的酸碱度常用 pH 表示,大于 7 的溶液显碱性,该水质的 pH=7.66,所以水质呈弱 碱性; 故答案为:(1)过滤;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等; (2)①电能→化学能;②丙;在通电情况下,铜电极与溶液中的某些离子发生了反应; (3)酸碱;碱.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水的净化、酸碱度等知识,侧重考查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 力,要细心分析才能正确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