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59 KB
  • 2021-11-10 发布

2018最新文言文 阅读学生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三、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陶侃留客 ‎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①,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②素知名,举孝廉③,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④,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⑤,卖得数斛米,斫⑥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⑦诸荐⑧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过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这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                   (节选自《世说新语·贤媛》)‎ ‎ 【注】①酷贫:非常贫困。②范逵( kuí):人名。③举孝廉:被举荐为孝廉。④室如悬磬(qìng ):屋里就像挂着石磬一样。形容穷得什么都没有。悬:挂。磬:乐器。⑤下为二髲(bì).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髲:假发。⑥斫(zhuó):用刀斧砍。⑦剉(cuò):铡切,砍。⑧荐(jiàn):草垫。‎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1)侃母语侃曰 语:      ‎ ‎ (2)悉割半为薪 悉:       ‎ ‎ (3)明旦去 去:       ‎ ‎ (4)且百里许 许:       ‎ ‎ 2.下列句中的“其”与“逵既叹其才辩”的“其”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 B.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 C.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 ‎ 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 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 ‎  4.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的语言描写中可看出,陶母是一位疼爱、理解、支持孩子的人。‎ ‎ B.“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的意思是:同郡人范逵平时很了解陶侃的名望,也了解陶侃被举荐为孝廉。‎ ‎ C.文章记叙了范逵到陶侃家做客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陶侃待人真诚、重义轻利。‎ D.这篇短文告诉我们:待人一定要真心实意,这样才能获得好评。 ‎ ‎ 【附译文】‎ 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想要投宿到陶侃家。当时,下雪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换到几斗米,又把每根柱子都削下一半来当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当草料喂马。到了傍晚,便摆上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也都不欠缺。范过既赞赏陶侃的智慧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感激。第二天早晨,范逵离开,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过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为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过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得到了大好名声。‎ ‎ ‎ ‎2.(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8‎ 宣帝时,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起,二千石①不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龚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问:“息盗何策?”遂对曰:“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②中耳。今欲使臣胜之耶,将安之也?”上改容曰:“选用贤良,固将安之。”遂曰:“臣闻治乱民如治乱绳,不可急也。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遂乃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盗贼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锄。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二千石:年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吏。此指郡太守。②潢池:即池塘。此指渤海郡。‎ ‎9.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来源:Zxxk.Com]‎ ‎(1)御史举龚遂可用( ) (2)上改容曰( )‎ ‎(3)上许焉( ) (4)持兵者乃为盗贼( )‎ ‎10. 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遂 乃 开 仓 廪 假 贫 民 选 用 良 吏 尉 安 牧 养 焉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1)今欲使臣胜之耶,将安之也? (2分)‎ ‎ (2)盗贼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锄。(3分)‎ 12. 你认为龚遂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4分)‎ 西汉宣帝刘询时,渤海(今河北沧州一带)及邻近各郡年成饥荒,盗贼蜂起,郡太守们不能够制止。宣帝要选拔一个能够治理的人,丞相和御史都推荐龚遂可以委用,宣帝就任命他为渤海郡太守。便问道:“你能用什么法子平息盗寇呀?”龚遂回答道:“辽远海滨之地,没有沐浴皇上的教化,那里的百姓处于饥寒交迫之中而官吏们又不关心他们,因而那里的百姓就像是陛下的一群顽童偷拿陛下的兵器在小水池边舞枪弄棒一样打斗了起来。现在陛下是想让臣把他们镇压下去,还是去安抚他们呢?”宣帝一听他讲这番道理,便神色严肃起来,说:“我选用贤良的臣子任太守,自然是想要安抚百姓的。”龚遂说:“臣下听说,治理作乱的百姓就像整理一团乱绳一样,不能操之过急了。臣希望丞相、御史不要以现有的法令一味束缚我,允许臣到任后诸事均据实际情况由臣灵活处理。”宣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派驿车将龚遂送往渤海郡去。  郡中官员听说新太守要来上任,便派军队迎接、护卫。龚遂把他们都打发回去了,并向渤海所属各县发布文告:“将郡中追捕盗贼的官吏全部撤免,凡是手中拿的是锄、镰等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拿问,手中拿着兵器的才是盗贼”。龚遂单独乘驿车来到郡府。闹事的盗贼们知道龚遂的教化训令后,立即瓦解散伙,丢掉武器,拿起镰刀、锄头种田了。‎ ‎3.(二)阅读《刘氏善举》,完成8—11题。(14 分)‎ ‎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憾。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皆尽,乡邻纷纷给其衣物,且为之伐木建第,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竟年如是( ▲ ) ②刘氏辄以斗升相济( ▲ )‎ ‎③刘氏以己之衣遗之( ▲ ) ④心有憾( ▲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乃”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例句: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 ‎ A.乃悟前狼假寐(《狼》) B.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D.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分)‎ 8‎ 刘 氏 以 己 之 衣 遗 之 ‎10.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乡里咸称其善。‎ ‎ 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11. ‎“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请问刘家儿子最后“悟”出了什么。 (2分)‎ 参考译文:刘氏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抚养有一个孩子。她白天在田间努力耕作,晚上点着烛火在织机上纺织,终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她往往用一升一斗的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没有衣服穿的人,她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赞她的善良。然而她的儿子不理解,心里很有怨言。刘氏就告诫他,说:“为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紧急的事情呢?”刘氏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宿舍衣物全部被烧光。大家不仅纷纷给他衣服,还为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怀念刘寡妇的情意呀。这时刘寡妇的儿子才明白母亲做好事的原因。 ‎ ‎4.(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甲】治水之法,……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  昔海忠介治河,……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  【乙】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①之地顾左右曰:“趣②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童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尝曰:“此人可方③比干,第④朕非纣耳。‎ ‎  【海瑞上疏的背景】:明世宗当政期间,不理朝政,专心设坛求佛,以求长生不老。朝廷官员没有人敢议论朝政。海瑞却在奏疏中尖锐的批评皇帝,指出错误。‎ ‎  【注释】①抵:扔。②趣:赶快。③方,等同。④第:但是。‎ ‎ 10.用“/”划分句子停顿。(划三处,3分)‎ 帝 得 疏 大 怒 抵 之 地 顾 左 右 曰 ‎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  (1)盖地有高低 (2) 事可举 (3)此人素有痴名 (4)少顷复取读之 ‎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  (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2)童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 13.请你分别说说甲、乙两文中海瑞的形象。(4分)‎ 乙文:海瑞刚正不阿,直言敢谏,不怕牺牲,为百姓、国家的利益,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 治理水患的方法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劳动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管理的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必须要像这样而后才能办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而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修不好了。没有谁再敢议论时政。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唯独海瑞一人上疏。世宗皇帝看了奏章大怒,把它扔到地下,回头对身边的宦官说:“赶紧把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一旁说:“此人一向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难免一死,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女,在朝廷待罪,家中僮仆也都是打发走了没有留一个,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世宗皇帝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皇帝又拿出奏章来看,(就这样)一天之中看了两三次,被感动而叹息。皇上曾经说:“此人可与比干相比,只是我不是纣王罢了。”‎ ‎5.(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 ‎ 田赞谏荆王 田赞衣补衣而见荆王,荆王曰:“先生之衣,何其恶也?”赞对曰:“衣又有恶此者。”荆王曰:“可得而闻邪?”对曰:“甲恶于此。”王曰:“何谓也?”对曰:“冬日则寒夏日则热衣无恶于甲矣。赞贫,故衣恶也。今大王,万乘之主也,富厚无敌,而好衣人以甲,臣窃为大王不取也。意者为其义耶?甲兵之事;析人之首,刳人之腹,堕人城郭,系人子女,其名尤甚不荣。意者为其贵邪?苟虑害人,人亦必虑害之;苟虑危人,人亦必虑危之,其实人甚不安,之二者,臣为大王无取焉。”荆王无以应。说虽未大行,田赞可谓能立其方矣。 ‎ 注释:田赞:人名。  恶:不好。  甲:铠甲,甲兵:指战争。  析人之首,刳人之腹,堕人城郭,系人子女:析,劈;刳,剖开;堕,毁坏;系,拘禁。 ‎ 8‎ ‎8、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2分) ‎ 冬 日 则 寒 夏 日 则 热 衣 无 恶 于 甲 矣   (限2处)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 A.田赞衣.补衣而见荆王/臣本布衣.      B.可得而闻.邪/卒或有所闻. ‎ C.田赞衣补衣而.见荆王/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D.富厚无敌./恐前后受其敌.‎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6分) ‎ ‎(1)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2)苟虑害人,人亦必虑害之 ‎ ‎11、田赞怎样一步步劝谏荆王放弃战争的?(4分) 译文:‎ 田赞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去拜见楚王。楚王说:“先生的衣服,为什么这样破旧呢?”田赞回答道:‎ ‎“衣服还有比这个更破旧的。”楚王说:“ 你能说给我听听吗?”田赞说:“铠甲比这个更破旧。”楚王说:“ 这怎么说呢?”田赞回答说:“ 冬天穿着它很冷,夏天穿着它很热,没有比铠甲更坏的衣服了。我田赞也很贫穷,所以衣服很破旧。现在大王您是一国之主,没有人能跟你的富贵相当,然而你喜欢让百姓穿铠甲(指好战),我不赞成这样做,难道这是为了行仁义吗?穿铠甲的事情实际上就是打仗的事情。砍断人家的脖子,剖挖人家的肚子,毁坏别人的城池,杀死人家父子,那些名声又很不光彩,难道这是为了行实际吗?如果你考虑加害别人的话,别人也会考虑加害于你;如果你考虑危害别人,别人也考虑危害于你。实际上这很不安宁,这两种情况我认为大王都是不应该采取的。”楚王没什么可以用来回答了,田赞的反战主张虽然没有广泛地实行,但可以说他是很能够阐述自己的主张的啊! ‎ ‎6.(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6分)‎ ‎ 汉元年十月,沛公①兵遂先诸侯至霸上②。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③,封皇帝玺符节④,降轵道⑤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⑥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⑦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⑧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⑨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⑩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 ‎ (选自《史记 高祖本纪》) ‎ ‎【注释】①沛公:指刘邦。 ②霸上:在今陕西西安。 ③组:丝带。‎ ‎④玺、符、节:分别是天子印、发兵符、使节信物。 ⑤轵道:轵道亭,在今陕西西安。‎ ‎⑥属:委托。 ⑦偶语:聚在一起说。偶,相聚。 ⑧抵:判处。‎ ‎⑨诸吏人:各官吏和百姓。 ⑩献飨:即犒劳。飨,用酒食招待。‎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来源:Z.xx.k.Com]‎ ‎ (1)诸将或言诛秦王 (2)吾当王关中 ‎ ‎(3)馀悉除去秦法 (4)人又益喜 ‎10. 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 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 ‎(1)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 ‎ ‎(2)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12.这段文字是成语“约法三章”的出处。刘邦在什么情况下与咸阳百姓约法三章的?根据你的理解,简单说说他为什么要这么做。(4分)‎ 译文:汉元年(前206)十月,沛公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枳道旁投降。将领们有的说应该杀掉秦王。沛公说:“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于是把秦王交给主管官吏。‎ 8‎ 就向西进入咸阳,沛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阻,这才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沛公召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对他们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当关中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象往常一样,安居乐业。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再说,我所以把军队撤回霸上,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视,向民众讲明情况。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沛公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人们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 ‎7.(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小题。(12分)‎ ‎  李生论善学者 ‎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 ‎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②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择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③,盍改之乎?不然,迨④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  [注释]①还:通"旋",转身。②冀:希望。③厌:满足。④迨:等到。‎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1)吾悉能志之   (2)不应而还走 李生故寻王生   (4)而君变色以去 18.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B.是不亦善学乎   在乎山水之间也 C.而君变色以去   策之不以其道 D.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19.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 ‎(三)文言文: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8.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6、7小题。(6分,每小题3分)‎ 诸葛亮传 ‎①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乐毅,时人莫许之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②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与为盟。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③十二年春,亮率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百姓安居,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 8‎ ‎④是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初,亮自表后主曰:“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无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 ‎ (选自陈寿《三国志》)‎ ‎6.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人莫许之也  许:赞同 B.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  申:申明 C.冢足容棺  冢:坟墓 D.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决:决断 ‎ ‎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及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是以分兵屯田 /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 B.随身衣食,悉仰于官 / 宣悉以颁诸吏 ‎ C.及卒,如其所言 / 王如其言,煮头 ‎ D.亮疾病,卒于军 / 其子以病先卒 ‎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9分)‎ 三、(31分) ‎ ‎8.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②、③段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小题各4分)  (1)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2)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9.请结合材料用自己的话具体说说第④段中画线句子在内容表达上的作用(3分) 6B,7C ‎.诸葛亮,字叫做孔明,他是琅邪郡阳都县人..亮身高八尺,每每把自己比喻成管仲,乐毅,当时没人相信.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颖州的徐庶(字元直)和诸葛亮交情不错,认为他真的具有管仲,乐毅般的才华..     章武三年(西元223年)春天,刘备在白帝城的永安宫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 建兴元年(西元223年),刘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侯,(特别允许他)可以开设官府,管理大小事情.不久,又兼领益州刺史的职务.政事不分大小,都由诸葛亮裁决.这时南方好几郡,同时叛乱;诸葛亮因为刚遭逢到刘备的大丧事,所以不方便立刻派兵去讨伐.他暂时派遣使者出使东吴,趁机和东吴议和,并结为亲家,于是双方成了盟邦.建兴三年(西元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这年秋天叛乱全部平定.     建兴十二年(西元234年)春天,诸葛亮带领所有军队从斜谷出发,用流马运送军粮,占据在武功五丈原,和司马宣王(懿)在渭水南边列阵对抗.诸葛亮常常忧虑粮食接济不上,让自己的壮志无法伸展,于是就命令士兵分别屯田,作为长久驻扎的基础.耕田的士兵混杂在渭水边的居民间,而百姓都安居乐业,军队不曾侵扰百姓.两军对峙了一百多天.      这年八月,诸葛亮生重病,死在军中,诸葛亮遗命,自己要埋葬在汉中的定军山,就着这座山来盖坟地,冢墓只要能容得下棺木就好,穿当时的衣服入敛,不须要其它器物来陪葬.:起初,诸葛亮自己向刘后主上表说:“臣在成都拥有八百棵桑树,贫瘠的田地十五顷.我子孙们穿衣吃饭之外,尚有剩馀.至于臣在外任职当官,没有收取(聚敛)什么财物,随身的衣物和饮食,完全由政府供给.也没有另外经营生计(理财),来增加自己微薄的利益.等到臣死的时候,不要让我家里头有多馀的币帛,外面有多馀的钱财,因而辜负了陛下.“到诸葛亮死的时候,果真和他说的一样.‎ ‎9.(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12分)‎ ‎【甲】东坡画扇 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绫绢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一郡称嗟,至有泣下者。‎ ‎(选自宋•何远《春渚纪闻》)‎ ‎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江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②陈诉:状告。‎ ‎【乙】苏轼私识范仲淹 8‎ 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②,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③,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④,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⑤二年,始举进士⑥……,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 ‎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 ‎【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②总角:古代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③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④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⑤嘉祐: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⑥举进士:考中进士。 ‎ ‎1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3分)‎ ‎(1)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 适: ‎ ‎(2)连雨天寒,所制不售 雨: ‎ ‎(3)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奇: ‎ ‎1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非故负之也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蒲松龄《狼》)‎ B.其人抱扇泣谢而出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列子·愚公移山》)‎ C.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左传·曹刿论战》)‎ D.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 (《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14.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语意停顿。(标三处)(3分)‎ 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遂尽偿所逋,一郡称嗟,至有泣下者。(2分)‎ ‎(2)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2分)‎ ‎(苏东坡先生在杭州任职时,有人告状说有个人欠购绫绢的两万钱不肯偿还。先生于是把那人召来询问,(欠钱者)说:“我家是以制扇为职业的,正赶上我父亲去世,而又从今年春天以来,连着下雨,天气寒冷,做好的扇子卖不出去,不是故意欠他钱。”先生仔细地看了他很久,说:“暂且拿你做的扇子来,我来帮你开张。”一会儿扇子送到,先生拿了空白的夹绢扇面二十把,顺手拿起判案用的笔书写行书、草书,画上枯木竹石,片刻就完了就把写画好的扇子交给那人说:“去外面快卖了还钱。”那人抱着扇边流泪答谢边往外走。刚出了府门,就有喜欢诗画的人争着来用一千钱买一把扇子,拿的扇子马上卖完了,来得晚的人想买也买不到,甚至到了非常懊悔地离开的地步。卖扇子的人于是全部还清了欠款,整个杭州郡都称赞感叹(这件事),甚至有流泪的人。庆历三年,苏轼正是十二三岁的年龄,进入乡下的私塾学习,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私塾的老师看。苏轼在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苏轼问先生其中赞颂的那十一个人都是谁,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苏轼说:"(如果)他们是神仙,(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对苏轼说的话感到惊奇,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苏轼,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佑二年,苏轼中了进士,到了京城,正赶上范仲淹逝世。安葬之后,墓碑立好,苏轼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已经十五年了,却没有见到他一面,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 ‎ ‎10.(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14分)‎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桡③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⑦天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其辞⑩于王前。田忌遂走。 (《战国策·齐策一》)‎ 8‎ 注释:①闬:念hàn。 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 ③曲桡:桡,念náo。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 ④说:念shuì,劝说,说服。 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 ⑥卜:念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 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 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 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 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8.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公何不为王谋伐魏 ( ) ② 邹忌以为然( )‎ ③操十金而往卜于市( ) ④ 田忌遂走(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 “于”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 例句:验其辞于王前 A.欲有求于我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C.生于忧患 D.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公 孙 闬 乃 使 人 操 十 金 而 往 卜 于 市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4分)‎ ‎(1)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 ‎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 ‎11.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结合选段内容和《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说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翻译】成侯邹忌是齐国的相国,田忌是齐国的大将,两人感情不和睦,互相猜忌。公孙闬献计给邹忌说:“阁下为何不策动大王,令田忌率兵伐魏?打了胜仗,那是您策划得好,大可居功;一旦战败,田忌就不会再威胁您了;如果田忌在战场上没有死,回国也必定枉死在军法之下。”邹忌认为他说得有理,于是劝说齐威王派田忌讨伐魏国。 田忌三战皆胜,邹忌赶紧找公孙闬商量对策,公孙闬就派人带着二百两黄金招摇过市,找人占卜,自我介绍道:“我是田忌将军的臣属,如今将军三战三胜,名震天下,现在欲图大事,麻烦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卜卦的人刚走,公孙闬就派人逮捕卖卜的人,在齐王面前验证这番话。田忌听后就出走避祸。”‎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