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5 MB
  • 2021-11-10 发布

部编语文九下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 (2)

  • 7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目录 01. 新课导入 02.读准字音 03.课文精讲 04.课堂练习 第一部分 新课导入 自由颂 裴多菲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 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 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我们今天学习的 《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 新课导入 1、结合书下的注释以及工具书疏通课文的意思,并且掌 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和用法。 2、学习运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逐层深入证明中心论 点的写法。 3、理解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目标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 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 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把孔子和 他以“孔孟”并称,儒家学派的思想也因此被称为 “孔孟”之道。 孟子的思想: 性本善 施仁政 民贵君轻 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 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 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 ,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 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 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 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 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 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 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 《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载孟子及 其学生言行的一部分,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南宋朱 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 书”《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散文, 其文气势充沛, 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论辩,长于譬喻,用形象 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其中许多长篇大论, 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 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这种善的 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文讲的是每个 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 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它包括四种“本 心”: 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 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掉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 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 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可见,孟子 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 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背景介绍 孟 母 三 迁 断 机 教 子 你知道有关孟子的故事吗?请列举一二。 《孟子》与哪三部作品合称为“四书”? “孟母三迁” “断机教子”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 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 事,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论语》 《大学》 《中庸》 你 能 说 出 孟 子 的 几 句 名 言 吗 ?  天时不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 五十步笑百步  尽信书不如无书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第二部分 读准字音 读准字音 读准停顿 第三部分 课文精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正义,道义 同时得到 也,也是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 时得到,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 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舍弃 喜爱,想要 语气词,表示判断 舍弃 选取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用鱼和熊掌的选择类比论证生与死的选择。 鱼和熊掌两样东 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 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 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 弃生命选取正义。引出并论证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类比论证,使要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 “舍生而取义者也”后来浓缩成一个成语,它是: 舍生取义: 生,生命。义,正义。 为了维护正义而牺牲生命。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 苟得 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苟且偷生 动词,做 译文: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 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 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讨厌,憎恶 超过、胜过 通“避”,躲避 所以 祸患,灾难 “所欲有甚于生者”和“所恶有甚于死者” 分别是什么? “甚于生者”就是指“义”; “甚于死者”就是“不义”。 “不为苟得”“患有所不避”,意味着怎样的结果? 意味着要牺牲生命。 这两句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从正面论证(舍生取义的原因)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 凡 可以得 生者 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什么手段不用呢 译文: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 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 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没有假如,假使 那么,就 办法,手段 那么 得,保全生命 凡是,一切 没有 做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意思是什么 最重要? 生命最重要,生命比大义重要。 如果一个人认为生命比大义重要,会有怎样的后果?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即为了活命, 为了躲避灾祸会不择手段地干尽一切不义的事情。 这两句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从反面论证(贪生忘义的危害) 由是则生 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 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丧失 译文: 凭借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凭借某种办法就 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 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 “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这种本性 凭借某种办法 因此,所以 不仅 却,转折连词 “通过某种办法”,是指哪一种方法? 指通过“不义”的手段。 通过“不义”的手段,就可以得到生存,就可躲 避祸患,但是有些人却不用,为什么? 义重于生。 “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 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指的是“义”,即恻隐之 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 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 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 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 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 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为第一段划分结构。 // // 提出中心论点。 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贤者勿丧。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概括第一段每层大意。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课文第一段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首先,孟子用 “鱼与熊掌的取舍”类比“生命与大义的取舍”,自然地引出了“舍生 取义”这个观点(类比论证)。 接着,通过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 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告诉我们,当生命和大义不能同时得到的话,应 舍生取义 (对比论证)。最后,孟子指出人性本善, “贤者” 做到“舍生 取义”,是因为不丧失“本心”。 一箪食, 一豆 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 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弗,不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译文: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然而你)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着给别人吃,就 连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蹴,踩踏。 羮,带汤汁的肉 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结果会怎样?这说 明了什么? 因为施舍的人没有尊重他们。 结果是“行道之人”“乞人”会饿死。 说明在“行道之人”和“乞人”心里个人的人格尊严比生命重要。 成语 嗟来之食:表示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与? 侍奉 译文: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优厚的俸禄对我 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大小老婆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 感激我吗? 同“欤”,语气词 有什么益处 同“德”,感恩、感激 同“辨”,辨别 优厚的俸禄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接受,动词 译文: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 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接受,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 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本性,指人的羞恶之心 为了,介词 同“向”, 先前、从前 停止 这 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 乏者得我”。 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 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 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 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 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为第二段划分结构。 // // 举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论证不能见利忘义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概括每层大意。 对比论证 举接受万钟俸禄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不能见利忘义 与第一部分结束相呼应,把上述人的行为归纳为 “失其本心”。 举例论证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 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 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主 旨 本文以舍鱼而取熊掌为类比,阐述了“生”与“义”的关 系,并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从而论证了“舍生取 义”的观点。 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对比了两种人生观,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 忘义的人。 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 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 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 从现实或历史举出能论证“舍生取义”的事实论据(用一 句话概括)和道理论据。 “舍生取义”的道理论据 l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l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l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l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l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l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 l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舍生取义”的道理论据 l 苏武被困匈奴19年,须发尽白不易志。 l 文天祥拒绝元朝高官厚禄的收买,英勇就义。 l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l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l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l 戊戌变法失败后,有人劝谭嗣同东渡日本避难,他拒绝了,为了唤醒民 众支持变法维新,他慷慨就义。 l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l 邱少云宁愿火烧也不愿暴露目标。 l 白求恩同志为了挽救受伤的红军战士,在手术台上日夜工作,最后自己 也倒在了手术台前。 “舍生取义”的事实论据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义者也。 金钱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二者不能同时得到时, 我将放弃金钱,保全人格。  人生要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下面 句子的句式特点,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 观。 分析下列各句中的“义”的不同,并说出你读过这些“义”的感受。 (1)孟子:义我所欲也 ( ) (2)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 ) (3)岳飞、文天祥:凛然大义 ( ) (4)红岩英烈:气贯长虹、义薄云天( ) A.忠君报国的“忠义”。 B.与生俱来的一种本心“羞恶之心”。 C.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坚贞不渝的信念。 D.士为知已者死的“仗义”。 B D A C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 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 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 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 益以至民族利益。 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 正确的抉择。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 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 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 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 校周边的“学区房”,请你用简洁的语言阐述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①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自己的孩子适不适合上名校 还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况且更多的家长只是出于一种跟风心理 而已。 ②或者 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可取。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 法对孩子有好处,因为名校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孩子在这样的环 境中求学更容易成才。 第四部分 课堂练习 1、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的句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取义者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 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2、本文观点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 与本文观点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比喻论证 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对比论证 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为之。 3、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写出两种论证方法并举例。 4、本文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者也”,请你为本文再补充两 个事实论据。 文天祥宁死而不投降元朝。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刘胡兰面对铡刀,大义凛然为了保守党的秘 密而英勇就义。 5、面对当前市场经济,你认为人们所追求的“利”和本文强调的 “义” 是否已经过时,请结合你所了解的知识,对这一问题谈几点 自己的认识。 不过时。“义”指的是正义,道义,我们所追求的“利”是不违背市 场经济运行的条件下,获得的“利”,即“取之有道”下的“利”,二 者是不矛盾的,所以并不过时。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这就叫做失去了本来的良心(也就是忘了本) 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所厌恶的 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 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心,人人都有这颗心 ,只是有道德 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 6、翻译下列句子。 (3)万钟于我何加焉 (4)此之谓失其本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那么,凡是可以保 全生命的方法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6、翻译下列句子。 (6)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7、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所欲/有甚于/生者 B.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C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 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 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比较阅读】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苟: _____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__________ (3)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______ (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________ 二、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苟且 假如,假使 厌恶 史册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本心。 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 “/”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 (1)是 故 所 欲 有 甚 于 生 者 (2)山 河 破 碎 风 飘 絮 / / 请摘录原文中的语句,填写下表。(5分) 篇 目 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 共同的追 求 《鱼我所 欲也》 《过零丁 洋》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舍生而取义 中考题选: (2010年广东省中考默写)面对元朝统 治者高官厚禄的诱惑,文天祥断然拒绝,因 为他深知背信弃义换来的高官厚禄,不值一 文!正如孟子《鱼我所欲也》所说的: “□□□□□□□□□□, □□□□□□□!”(2分) 万 钟 则 不 辩 礼 义 而 受 之 万 钟 于 我 何 加 焉 (2011广西柳州中考)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辟:同“避”,躲避) B.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践踏)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得到)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A.相与步于中庭 B.苛政猛于虎也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管夷吾举于士 D B (2011广西柳州中考)12.句子翻译。(7分)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鱼我所欲也》的内容填空。(2分) 孟子认为人之“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他通过的 __________取舍、箪食豆羹的取舍、___________________的取 舍等方面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 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5分) 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来的思想。 (2分) 鱼与熊掌 万钟(丰厚的俸禄)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为身死而不受 “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从前。 通假字 与 而 于 通“欤”,语气词 给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 转折连词,却 比,介词,表示比较 对于,介词,表示对象 2、一词多义 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  这种作法 得 尔 得到,拥有  通“德”,感激 二者不可得兼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与尔同销万古愁 助词    代词,你 一词多义 为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为了,介词  做,动词     则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示假设,如果 表示结果,就 行道之人弗受 此之谓失其本心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呼尔而与之 人皆有之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之 助词,的 助词,宾语提前,这 助词,不译 代词,他 代词,指羞恶之心 一词多义 代词,指不辨礼义而受之这件事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呼尔而与之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而 表示并列,不译 表示转折,却 表示修饰,不译 表示承接,就 表示转折 表示承接,就 一词多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词类活用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名词作动词 。 ①万钟 古义: 今义: ②是心 古义: 今义: 一种量器 计时的器具或空 的响器 代词,这种 判断动词,是 古今异义 5、文言句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