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76 KB
  • 2021-11-10 发布

【备战2021中考】语文复习题库:说明文阅读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一轮复习题库:说明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10分)‎ 静电“蜇人”有危险吗 王志成 ‎ ①人们在气候干燥的秋冬季节,经常出现被“电击”的现象。比如,脱毛衣时听到“嚓嚓”的声音,在光线暗时还能看到绿色的火花;在铺有地毯的房间行走时,也会出现“被蜇”的感觉……这都是静电惹的祸。‎ ‎ ②自然界中有物质存在的地方,就有静电的存在。那么,人体的静电是怎么产生的呢?人体静电主要有两类:体外污染源静电和生理源静电。 ‎ ‎ ③体外污染源静电主要是由充满静电荷的空气与空间污染物、衣物、人体之间的摩擦造成的。因此,穿着不同材质的衣物时“带电”多少是不同的。穿化学纤维制成的衣物就比较容易产生静电,而棉制衣物产生的就较少。由于干燥的环境更有利于电荷的转移和积累,所以秋冬季节人们会觉得身上的静电较多。‎ ‎ ④生理源静电也叫生物静电,人体的组成成分与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体静电结构的多样性。由于人体存在大量的水与微量金属元素,所以人体内存在不少游离态的电荷。人体器官还会不断地发出电信号,如心脏的跳动可在皮肤表面产生0.001~0.002伏的电信号,大脑也能产生0.00002~0.0001伏的电信号。心电图与脑电图就是人们心脏与大脑活动的静电记录。‎ ‎ ⑤静电是由原子外层的电子受到各种外力的影响发生转移,分别形成正负离子造成的。体外源静电污染人体时,便会与生理源静电产生不同程度的冲突,会给人体带来一定危害。 ‎ ‎ ⑥美国生物学家拉切尔·库克是一位专门研究人体静电的专家,他的最新实验表明,在日常生活中,污染人体的体外源静电主要是在空气比较干燥时,家用电器、电脑以及皮肤与衣服、衣服与衣服之间长期摩擦产生的。当人体吸收外源静电后,一方面,在吸收外源静电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释放出来,让人产生“被蜇”的感觉;另一方面,外源静电吸存在体内会与生理源静电产生静态冲突,影响人体的组织性态与器官功能,时间长了就会给人体带来危害。 ‎ ‎ ⑦库克的最新研究还表明,通常当人体逐渐积累起来的静电电压超过3000伏时,就会与生理源静电发生冲突,出现“蜇人”现象。静电干扰人体超过7000伏时,就会向外界放电使人产生“瞬间电击”感,这时可听到“嚓嚓”或“咝咝”的响声,皮肤感到又麻又痛。当然,人身上的静电虽然电压很高,但由于电流很小,不会产生类似“触电”的危险。‎ ‎ ⑧外源静电污染会改变人体体表的正常电位差,影响心肌正常的生理源静电工作过程及心电的正常传导,使机体细胞功能紊乱,引起疲倦、大脑活力下降,甚至会诱发偏头痛等。 ‎ ‎ ⑨外源静电也会干扰人体血液循环、免疫和神经系统,影响各脏器(特别是心脏)的正常工作,有可能引起心率异常和心脏早搏。 ‎ ‎⑩此外,由于秋冬季节人们的皮肤比较干燥,在易燃易爆地区,带有高压外源静电的人体可能会引起火灾,甚至出现人体自燃等极为少见的意外事故。‎ ‎(选自《百科知识》2019年22期)‎ ‎1. 下列对“静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充满静电荷的空气与空间污染物、衣物、人体之间的摩擦是形成体外静电的唯一途径。 ‎ B.原子外层的电子受到各种外力的影响就会发生转移,进而形成正负离子,产生静电。‎ C.吸存在人体内的外源静电会与生物源静电产生剧烈的静态冲突,时间长了会危害人体健康。‎ D.静电会使人的机体细胞紊乱,导致心脏功能异常,并引发火灾和人体自燃的意外事故。 ‎ ‎1.(3分)B 【解析】根据第③段,由“体外污染源静电主要是由充满静电荷的空气与空间污染物、衣物、人体之间的摩擦造成的”可知选项中“唯一”与原文“主要”不符合,A项与原文内容不相符。根据第⑤段,由“静电是由原子外层的电子受到各种外力的影响发生转移,分别形成正负离子造成的”可知,B项与原文内容相符。根据第⑥段“外源静电吸存在体内会与生理源静电产生静态冲突,影响人体的组织性态与器官功能”可知原文并无“剧烈”一说,C项与原文内容不相符。根据第⑩段“带有高压外源静电的人体可能会引起火灾,甚至出现人体自燃等极为少见的意外事故”可知,D项中“并引发火灾和人体自燃的意外事故”与原文内容不相符。故选B项。‎ ‎2.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①段从生活中常见的“电击”现象写起,巧妙地引出了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 B.第④段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人体器官会发出电信号的特点。‎ C.第⑦段加点词“最新研究”表明下文说明内容的时效性和可信度,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D.文章按照逻辑顺序,依次从人体静电的定义、形成原因、危害等角度对静电进行了说明。‎ ‎2.(3分)D 【解析】第①段先列举经常出现的被“电击”的现象,并指出“这都是静电惹的祸”,从而引出说明对象静电,A项分析正确。细读第④段,从“如心脏的跳动可在皮肤表面产生0.001~0.002伏的电信号,大脑也能产生0.00002~0.0001伏的电信号”可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同时“0.001~0.002”“0.00002~0.0001”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人体器官产生的电信号的强度,B项分析正确。第⑦段加点词“最新研究”下文所说明的内容并不是主观猜测,而是通过研究得到的结论,而且是新近研究的结果,是科学可信的,C项分析正确。通读全文,本文主要围绕“静电”:人体的静电是怎么产生的、外源静电与生理源静电的冲突效应及外源静电对人体的危害三个方面来进行具体说明,D项分析有误。故选D项。‎ ‎3. 阅读本文,结合实际,请你提出冬季减少“外源静电”的三条措施。(4分)‎ ‎3.(4分)示例:①出门前去洗个手,或者先把手放墙上抹一下去除静电,还有尽量不穿化纤的衣服;②在生活中或工作中使用加湿器或在暖气旁放盆水,增加环境中的湿度。③勤洗澡、勤换衣服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解答本题,需从文中介绍的外源静电产生的原因入手,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与经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10分)‎ 地铁上的“黑科技”‎ 姚丁杨 ‎①地铁,是指以地下运行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铁路运输的一种形式。地铁具有节省土地、节约能源、低污染、低噪声、低干扰的优点,并且还有运量大、准时、速度快的特点。今天,咱们就聊聊地铁上那些鲜为人知的“黑科技”。‎ ‎②自动乘客计数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乘客计数器可以说是每节地铁车厢上的标配产品。乘客计数器主要采用红外系统和热成像技术对进出车门的人数进行统计,它可以自动不间断地实时获取列车车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上下车乘客的数量,并将统计数据和统计分析软件相结合,自动产生列车车辆运营管理所需要的客流统计、超载警报和车辆及运营线路等各种功能报表。‎ ‎③在地下隧道中运行是地铁最主要的特点。因此,为了保证车内合适的温度、湿度、空气流动速度和清洁度,地铁空调及其通风系统不可或缺。地铁空调通风系统一般分为开式系统、闭式系统和屏蔽门式系统。 ‎ ‎④开式系统是应用机械或“活塞效应”的方法使地铁内部与外界交换空气的通风系统,这种系统多用于当地最热月的平均温度低于25℃且运量较少的地铁系统。 ‎ ‎⑤当列车的正面与隧道断面面积之比(阻塞比)大于0.4时,由于列车在隧道中高速行驶,如同活塞作用,使列车正面的空气受压,形成正压,列车后面的空气稀薄,形成负压,由此便产生空气流动。利用这种原理通风,则称之为活塞效应通风。机械通风就是利用通风机的运转给空气提供能量,造成通风压力使地面空气不断地进入地下并沿着预定的线路流动,同时再将废热空气排出地下的通风方法。 ‎ ‎⑥以上两种通风方式都属于开式系统的一部分,地铁的闭式通风系统又是什么样的呢?顾名思义,闭式系统就是指地铁内部基本上与外界大气隔断,仅供给满足乘客所需的新鲜空气量的通风系统。这种系统多用于当地最热月的月平均温度高于25℃且运量较大的地铁系统。 ‎ ‎⑦屏蔽门式系统是在车站的站台与行车隧道间安装屏蔽门,将两者分隔开。安装屏蔽门的最大作用,就是使车站成为单一的建筑物,令它不受区间隧道行车时活塞风的影响,这就大大降低了车站空调的冷负荷。据计算,采用屏蔽门式系统的车站,空调冷负荷仅为闭式系统的22%~28%,节能效果非常明显。由此可见,小小的一扇门,却能产生巨大效益。 ‎ ‎⑧地铁屏蔽门是一项集建筑、机械、材料、电子和信息等学科于一体的高科技产品。前文讲到了屏蔽门在地铁空调系统中的节能功效,其实它的用途远不止于此。用屏蔽门将车站与行车隧道隔开,可以大幅度地减少司机瞭望次数,减轻司机的思想负担,同时也减少了列车运行和噪声对车站的干扰,这不仅使车站环境安静、舒适,也使旅客进出站更为安全。 ‎ ‎⑨也许你没有想到,我们每天上下班乘坐的地铁背后竟然有如此多的“黑科技”,无论是智能的乘客计数器、完善的空调系统,还是安全的屏蔽门系统,其彰显的正是新时代中国轨道交通建设领域的那份底气与自信。‎ ‎(选自《百科知识》2019年21期,有删改)‎ ‎1. 下列对“地铁上的‘黑科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些地铁车厢上配有乘客计数器,它可以自动不间断地实时获取上下车乘客的数量。‎ B.只要当地平均温度低于25℃且运量较少的地铁系统就可以使用开式系统通风换气。‎ C.闭式系统即地铁内部完全与外界大气隔断,仅供给乘客所需的新鲜空气的通风系统。‎ D.地铁背后的这些“黑科技”无疑彰显了新时代中国轨道交通建设领域的底气与自信。‎ ‎1.(2分)D 【解析】根据第②段“乘客计数器是每节地铁车厢上的标配产品”分析可知,地铁上每节车厢都配有乘客计数器,A项表述有误;根据第④段“开式系统……多用于当地最热月的平均温度低于25℃且运量较少的地铁系统”分析可知,B项表述有误;根据第⑥段“闭式系统就是指地铁内部基本上与外界大气隔断,仅供给满足乘客所需的新鲜空气量的通风系统”分析可知,C项中“完全”表述太过绝对;根据第⑨段“其彰显的正是新时代中国轨道交通建设领域的那份底气与自信”分析可知,D项表述正确;故选D项。‎ ‎2.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题目明确了本文的说明对象,“黑科技”一词体现了地铁中所应用的技术的先进性。‎ B.第③段至第⑦为“总—分”结构,先总说,再分说地铁上三种通风系统各自的特点。‎ C.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强调屏蔽门式系统节能效果显著。‎ D.第⑧段加点词语“大幅度”表示司机减少瞭望的幅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3分)C 【解析】文章标题“地铁上的‘黑科技’”即本文的说明对象,“黑科技”指现实中某些超乎寻常厉害的事或物,这里称地铁上的高新技术为“黑科技”体现了地铁中所应用的高科技技术的先进性,A项说法正确;第③段总体介绍地铁空调通风系统一般分为开式系统、闭式系统和屏蔽门式系统,然后第④~⑦段分别介绍这三种通风系统各自的特点,B项说法正确;第⑦段画线句“据计算,采用屏蔽门式系统的车站,空调冷负荷仅为闭式系统的22%~28%,节能效果非常明显”中,由“22%~28%”可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此句将采用屏蔽门式系统的空调冷负荷和闭式系统的空调冷负荷进行比较,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C项说法有误。“大幅度”表示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司机的瞭望次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D项说法正确;故选C项。‎ ‎3.“智能化是交通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请联系选文内容,探究下面的材料,简要概括地铁的智能化特点。(4分)‎ ‎【链接材料】10月31日上线的“进博会5G+智慧地铁平台”,能够实时监测“三线三站”的客流信息和进博会场馆的客流数据,并结合历史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准确预测未来15分钟的客流情况(如预测排队时间),让指挥人员可以更有效地判断当日运营组织和工作计划,必要时提前启动客流应急管理预案(如提前通知乘客更换乘车路线)。‎ ‎3.(4分)自动计算乘客数量,合理安排运营计划;完善的空调通风系统保持车内合适的温度、湿度、空气流动速度和清洁度,节能效果非常明显;屏蔽门的多重作用;具有实时监测、准确预测的能力,让指挥人员可以更有效地判断当日运营组织和工作计划。‎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分析题干,此题属于拓展探究类题目,主要探究地铁的智能化特点第②段中“乘客计数器的诞生和自动化,帮助地铁公司节省了人力资源,并减少了数据采集 费用”,第③ ~⑦段说明了地铁上具有完善的空调通风系统,第⑧段讲述了屏蔽门的多重作 用。加之材料中的实时监测、准确预测,可以概括出地铁智能化的特点。‎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10分)‎ ‎ 锁物锁景更锁人心——中华古锁 ‎ 采 薇 ‎①木心先生的一首《从前慢》,让锁成为“从前”的物象‍。从前的锁或玲珑精致,或威严神秘,仿佛时光剪影里一个历史的缩影轮回。 ‎ ‎②《辞源》曰:“锁,古谓之键,今谓之锁。”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懂得把贵重物品用兽皮包裹起来,外面用绳索捆绑,在开启处打上特殊的绳结。这个绳结只能用一种叫“骨锉”的工具才能打开,绳结和骨锉就是锁和钥匙的雏形。 ‎ ‎③目前,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锁具是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木制锁,起源于门闩。我国东汉时期就出现了簧片结构的金属锁,锁上镂有龙、豹、麒麟等动物图案。至唐朝时,锁具已经十分普及,多为金、银、铜、铁、木等材质。唐朝以后,锁的品种日益增多。明清时期,我国以铜质和铁质锁为主,有广锁、花旗锁、首饰锁、刑具锁四大类,另外还有比较少见的密码锁、机关锁等。 ‎ ‎④广锁俗称“绍锁”,民间也叫“横开锁”“枕头锁”,大多为铜质,正面呈“凹”字状。广锁造型简洁,开关方便,使用范围最为广泛。花旗锁即有各式各样外形的锁,专用于锁柜、箱、抽屉等,往往刻有器物、植物、动物、文字、人物以及故事等,造型奇特,富有民族传统风格。首饰锁是装饰用的金属锁,多为金银所制,用链子穿好挂于颈项,有如意、元宝、花和动物等造型。其表面刻有精致的图案,以及“福”“禄”“寿”“喜”“如意吉祥”等字样,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⑤密码锁中最出名的要数藏诗锁了,简直就是益智玩具。它是古时候大户人家才会用到的防盗工具。藏诗锁是圆柱体,上面有几个大小相同的转轮,每个转轮刻有不同的汉字。只有将转轮的字连成一条线,并且转到预定的那句诗,锁才能打开。密码锁不仅锁住了财物和秘密,还别有情趣。 ‎ ‎⑥除了对诗句开锁,我国古锁还有很多千奇百怪的开锁方式。无匙锁,顾名思义,就是没有钥匙,要靠手指的默契配合和手上的适当力度才能打开。鸳鸯锁要用两把钥匙才能打开,三巴掌锁则需要对锁连拍三下才能打开。 ‎ ‎⑦清代有一种古月琴锁,样式精美,寓意爱情。云南少数民族的小伙会用弹奏月琴的方式,吸引姑娘们前来林间相会,古月琴锁或许就是这些人互通心意的最好信物。另有同心锁,传说其是掌管人间姻缘的月老所拥有的一件宝物,寓意永结同心、百年好合。喜鹊锁被人们当作信物相互馈赠,以表“今生永不诀”的心意。这样美好的寓意让人很想把锁长存,锁中不仅有情意,还有对生活的企盼与热爱。 ‎ ‎⑧中华古锁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人们实用的日常用具,锁体上反映的民俗风情吉祥图、书法及文字等,无不令人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巧夺天工,可谓是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学生天地》2019.10)‎ ‎1.下列对“中华古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明清时期,广锁使用范围最广,金银制成的首饰锁起装饰作用,花旗锁有精致的图案。 ‎ B.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木制锁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锁具,它起源于日常生活中的门闩。‎ C.密码锁是圆柱体,只要将刻有不同汉字且大小相同的转轮连成一条线,锁就能打开。‎ D.古月琴锁、同心锁、喜鹊锁都是古人寄情于锁,用锁来寄托对人间情思的生活良愿。‎ ‎1.(3分)D 【解析】根据第④段“花旗锁即有各式各样外形的锁,专用于锁柜、箱、抽屉等……造型奇特,富有民族传统风格”“首饰锁是装饰用的金属锁……其表面刻有精致的图案”可知,选项A对首饰锁和花旗锁的表述与原文不符合;根据第③段,由“目前,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锁具是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木制锁,起源于门闩”可知,B项缺少“已发现的我国最早”,表述不准确;根据第⑤段“藏诗锁是圆柱体,上面有几个大小相同的转轮,每个转轮刻有不同的汉字。只有将转轮的字连成一条线,并且转到预定的那句诗,锁才能打开”可知C项描述不准确。结合第⑦段中关于古月琴锁、同心锁、喜鹊锁的说明可知,D项表述正确;故选D项。‎ ‎2.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题目既揭示说明对象中华古锁锁物锁景更锁人心的特征,又能吸引读者的兴趣。‎ B.第④段加点词“大多”表范围,说明广锁的材质为铜的比例很大,也不排除其它材质。 ‎ C.第③段运用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中华古锁的发展和种类。‎ D.第⑥段划线句既承接上文的对诗句开锁,也引出下文对古锁千奇百怪开锁方式的说明。‎ ‎2.(3分)C 【解析】题目“中华古锁:锁物锁景更锁人心”中,“中华古锁”是说明对象,而“锁物锁景更锁人心”则概述了中华古锁的特点,故A项分析正确;第④段加点词“大多”是很多,大多数,占很大比例的意思,这里指广锁的材质为铜的比例很大,也不排除其他材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B项分析正确;细读第③段,从“至唐朝时,锁具已经十分普及,多为金、银、铜、铁、木等材质”可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明清时期,我国以铜质和铁质锁为主,有广锁、花旗锁、首饰锁、刑具锁四大类”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第③段并没有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故C项分析错误。第⑥段“除了对诗句开锁”是承接上文内容,而“我国古锁还有很多千奇百怪的开锁方式”则引起下文,有承上启下的作用,D项分析正确。‎ ‎3. 文章题目“锁物锁景更锁人心——中华古锁”隐含着哪些意思?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探究。(4分)‎ ‎3.(4分)“锁物”代表着中华古锁的基本功能,“锁景” 象征着种类繁多的中华古锁给人们以美的享受,“锁人心”即象征着广大劳动人民寄托在中华古锁上的美好寓意和对生活的企盼与热爱。(言之有理即可)‎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10分)‎ 细菌也能“口吐珍珠”‎ 朝 阳 ‎①在4000年前的夏朝,中国的渔民已经开始在海洋和江河中采集珍珠,而到了宋代,我们就发现了人工养殖珍珠的方法,宋代《文昌杂录》中有这样的记载:“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饲其开口,急以珠投之。频换清水,经两秋即成真珠矣。”明代的时候,还有人将铅制的佛像投入蚌中,养成佛像珍珠。现在养殖珍珠及其加工已经成了江浙地区的一大产业。‎ ‎②但是你知道吗,不止是珍珠蚌可以产珍珠,细菌也可以做到!‎ ‎③我们已经知道,珍珠的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钙和少量的氨基酸组成的珍珠质,那是不是将这些成分“堆叠”在一起就可以产生珍珠质了呢?这个想法被一位教授在实验室里实现了。‎ ‎④他们首先取一张涂布有地衣芽孢杆菌的玻璃或塑料薄片,放入装有尿素的钙离子溶液中,溶液中还有巴斯德氏菌,这种细菌的作用是分解尿素,使分解后的尿素离子和钙离子结合产生碳酸钙结晶。而薄片上的地衣芽孢杆菌就会产生负电荷,吸引碳酸钙结晶在它的周围不断层叠堆积。剩下需要做的只是将这个溶液放在培养箱中,一天的时间就可以形成一层大约5微米厚的珍珠质层。‎ ‎⑤不要小看了这5微米,要知道这个效率比起人工养蚌产珠高了不止一点点。我们养蚌到可以产珠需要两至三年,珍珠蚌每天分泌的珍珠质层仅有1~1.5微米厚。这样一比,细菌产珠是不是比养蚌产珠更快也更节约成本呢?不过科学家让细菌产珍珠质可不仅仅是让它来生产珍珠,这种碳酸钙组成的珍珠质层还有更大的用处。‎ ‎⑥细菌产的人造珍珠质层比大多数塑料更加坚硬,而且它还具有很强的韧性和延展性,这意味着它可以被塑造成更多形状,用在广泛的领域,例如医学、食品工业、土木工程,它甚至可以作为在月球上建造建筑的原材料。‎ ‎⑦珍珠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人的骨头也主要由钙质组成,这意味着珍珠质制成的人工骨骼或者支架将更容易被人体接受,免疫排斥反应大大减少,植入的支架也不再需要第二次手术取出来。在食品工业中,这种材料可以被制成食物包装,它不像工业塑料一样含有多种有害成分,所以更加安全无害。珍珠质容易被酸碱类物质降解,比起塑料来说对环境也更友好。珍珠质涂层还可以防止风化,适于文物保护工作。而且,虽然这种材料比大多数塑料更坚硬,但它非常轻,这种质量对于飞机、船只或火箭等运输工具尤其有价值,这让运输工具更节能。‎ ‎⑧细菌珍珠质层还可能是在月球和其他行星上建造房屋的理想材料,因为月球尘埃中本身就含有大量的钙,我们唯一必须提供的“成分”仅仅是尿素和一小管细菌。我们已经能用低成本的方法合成大量尿素,农业中常用的氮肥主要就是尿素。宇航员带上尿素和我们的“工人”——细菌,马上就可以开始生产我们的第一层砖瓦。不过在这之前,我们还要解决的工作是,如何让我们的“工人”更高效?除了提供更多的“工人”以外,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工人”,使细菌产生更高的新陈代谢的活性,提高“工作效率”,这也是科学家们努力的一个方向。‎ ‎(选自《科学之谜》2019年第10期,有删减)‎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夏朝时中国渔民已经在海洋和江河中采集珍珠,到了宋代发现人工养殖佛像珍珠的方法。‎ B.细菌产的人造珍珠质制成的人工骨骼或者支架将更容易被人体接受,但需二次手术取出。‎ C.相对于塑料而言,珍珠质容易被酸碱类物质降解,对环境的污染大大降低,也更环保。‎ D.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工人”,细菌产生更高的新陈代谢的活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1.(3分)C 【解析】A项对应第①段,由“而到了宋代,我们就发现了人工养殖珍珠的方法”“明代的时候,还有人将铅制的佛像投入蚌中,养成佛像珍珠”可知,到了宋代,我们就发现了人工养殖珍珠的方法,到了明代,有人将铅制的佛像投入蚌中,养成佛像珍珠,A项与原文内容不相符。B项对应第⑦段,由“珍珠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人的骨头也主要由钙质组成,这意味着珍珠质制成的人工骨骼或者支架将更容易被人体接受,免疫排斥反应大大减少,植入的支架也不再需要第二次手术取出来”可知,细菌产的人造珍珠质制成的人工骨骼或者支架将更容易被人体接受,不需二次手术取出。B项与原文内容不相符。C项对应第⑦段,由“珍珠质容易被酸碱类物质降解,比起塑料来说对环境也更友好”可知,C项与原文内容相符。D项对应第⑧段,由“除了提供更多的‘工人’以外,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工人’,使细菌产生更高的新陈代谢的活性,提高‘工作效率’,这也是科学家们努力的一个方向”可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工人”,使细菌产生更高的新陈代谢的活性,提高“工作效率”,这只是科学家努力的一个方向,还没有成为现实,D项则说明已经成为现实,与原文内容不相符。故选C项。‎ ‎2.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题目点明了说明对象,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细菌与珍珠的关系,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人工养蚌产珠时间短、效率高。‎ C.第⑧段“可能”表明细菌珍珠质层为月球和其他行星上建造房屋的理想材料,是一种推测。‎ D.本文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细菌产珍珠质及其可被塑造成更多形状,用在广泛的领域。‎ ‎2.(3分)B 【解析】文章标题“细菌也能‘口吐珍珠’”点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细菌也能“口吐珍珠”,全文围绕其进行说明;同时“口吐”一词借拟人的修辞手法点明了“细菌”与“珍珠”之间的关系,细菌能产生人造珍珠质,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A项分析正确。第⑤段画线句子列举数字5微米、1~1.5微米,运用的是列数字得说明方法,将细菌产珠与养蚌产珠比较,运用的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而突出地说明了细菌产珠时间短、效率高,没有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B项分析有误。第⑧段“可能”一词表示估计、推测,表明“细菌珍珠质层是在月球和其他行星上建造房屋的理想材料”只是一种猜测,带有不确定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C项分析正确。本文第①②段介绍我国利用珍珠蚌生产珍珠的历史,引出说明对象:细菌也能“口吐珍珠”,第③~⑤段具体说明细菌产珠的过程和特点,第⑥~‎ ‎⑧段具体说明细菌产珠在多方面的广泛应用,文章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D项分析正确。故选B项。‎ ‎3. 结合全文,说说细菌产的“珍珠”有什么用途?(4分)‎ ‎3.(4分)①医学上:可以用来做人工骨骼或者支架;②食品工业上:可以做无污染的食品包装;③土木工程方面:可以做质量更轻,更坚固的外壳材料;④可能是在月球和其他行星上建造房屋的理想材料。‎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10分)‎ 人类为何没有尾巴 李小凤 ‎ ①绝大部分的哺乳动物都有尾巴,但人类和猿类没有。同为灵长目,猴子有着长长的尾巴,而且有些猴子的尾巴甚至可以把自己吊在树上。那么,为什么人类和猿类没有尾巴呢?‎ ‎②人类在胚胎早期时曾有尾巴的出现,而人的尾巴在妊娠期31~35天时最为明显,当胚胎发育成胎儿时,尾巴就会被身体吸收,退化成四五节融合在一起的尾椎骨。然而即使婴儿出生时,仍然会有一条尾巴,那就是“软尾巴”。它不包含尾椎骨,只包含有血管、肌肉和神经。‎ ‎③对于绝大多数动物来说,尾巴的主要作用其实是使身体达到平衡,比如猫和猴子在跳跃的时候,尾巴就有掌握平衡和缓冲降落速度的作用。我们再看看恐龙和袋鼠的行走方式,就更明白尾巴对身体平衡的作用了。尾巴的另外一个重要功用就是驱赶蚊虫,因为大多数动物身体的后面部位都是嘴巴和前肢够不到的地方,比如马、牛、狗、老虎等,而长在身后的长长的尾巴则可以轻松防止蚊虫的叮咬。‎ ‎④但是对于人类和某些猿类而言,已经不需要尾巴的这些功用了,因为人类已经会直立行走,大多数猿类都会半直立行走,这样的行走方式已经完全不需要尾巴的平衡作用。更重要的是,人类和猿类都进化出了长长的手臂,有些猿类比如黑猩猩、大猩猩等的前臂甚至比后肢更长,可以轻松地伸到身后驱赶蚊虫,所以也就不需要尾巴起作用了。当第一批离开了森林的古猿开始尝试直立行走时,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其实就是它们的尾巴。在四条腿的情况下也许尾巴还可以起到平衡机体的作用,但是在两条腿直立行走的状态下,尾巴不仅起不了平衡机体的作用,还是一种累赘。在一代又一代努力地挺直身体的作用下,古猿的尾巴也就被进化掉了,最终也只是剩下屁股上的一点尾椎骨的残余。‎ ‎⑤因此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在直立行走后就已经不需要尾巴来保持平衡,尾巴在尾椎骨的挤压之下,也就渐渐地失去了养分的供给而萎缩掉了。尾巴就这样被淘汰了。‎ ‎⑥我们人类的尾巴可以消失,同样地,人类的“近亲”黑猩猩,相比猴子的长尾巴,它们也没有明显的尾巴,只在身体后部有一个明显的凸起,仿佛是尾巴还没有完全退化留下的痕迹,这也是黑猩猩不断进化的结果。那么,在未来,随着猴子的不断进化,它们的尾巴也会消失掉吗?‎ ‎ ⑦这个问题其实许多科学家也讨论过。有科学家认为:猴子的尾巴以后会不会消失,关键还是要看猴子的“生活习性”。猴子之所以长着长长的尾巴,是因为它们平时需要经常在树上攀爬,长着一条长尾巴可以帮助它们保持平衡。相比之下,黑猩猩则不需要经常爬树,我们人类也是一样,所以在漫长的进化中,用不到尾巴在爬树时“保持平衡”,自然也就慢慢地退化掉了。也就是说,如果猴子在未来长时间内,生活习性依旧没有什么变化,还是在树上蹦来跳去摘桃子、香蕉吃,那么它们的尾巴还是会继续存在;而如果猴子未来从树上下到了地面,长时间在地面上生活,不需要再经常性地爬树,那么也就不需要这么一条长尾巴,也会像黑猩猩和人类那样,尾巴不断地变短,直至最终完全消失。‎ ‎(选自《百科知识》2019年第23期,有删减)‎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当胚胎发育成胎儿时,人的尾巴就会被身体吸收,从而退化成四五节融合在一起的尾椎骨。‎ B.第一批离开森林的古猿在两条腿直立行走状态下,尾巴起到平衡机体的作用,不可缺少。‎ C.人类的“近亲”黑猩猩,相比猴子的长尾巴,没有明显的尾巴,这是黑猩猩不断退化的结果。‎ D.猴子在未来长时间内,随着生活习性的变化,也会像黑猩猩一样,尾巴逐渐缩短直至消失。‎ ‎1.(2分)A 【解析】A项对应第②段,由“人的尾巴在妊娠期31~35天时最为明显,当胚胎发育成胎儿时,尾巴就会被身体吸收,退化成四五节融合在一起的尾椎骨”可知,A项与原文内容相符。B项对应第④段,由“当第一批离开了森林的古猿开始尝试直立行走时,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其实就是它们的尾巴。在四条腿的情况下也许尾巴还可以起到平衡机体的作用,但是在两条腿直立行走的状态下,尾巴不仅起不了平衡机体的作用,还是一种累赘”可知,第一批离开森林的古猿在两条腿直立行走的状态下,尾巴是累赘,也不起平衡机体的作用,并非不可缺少,B项与原文内容不相符。C项对应第⑥段,由“人类的‘近亲’黑猩猩,相比猴子的长尾巴,它们也没有明显的尾巴,只在身体后部有一个明显的凸起,仿佛是尾巴还没有完全退化留下的痕迹,这也是黑猩猩不断进化的结果”可知,黑猩猩没有明显的尾巴,这是不断进化的结果,C项与原文内容不相符。D项对应第⑦段,“如果猴子在未来长时间内,生活习性依旧没有什么变化,……尾巴不断地变短,直至最终完全消失”可知,尾巴会不会消失关键在于猴子的生活习性会不会变化,科学家们给出了两种可能性,并不是说随着进化猴子的尾巴一定会消失,D项与原文内容不相符。故选A项。‎ ‎2.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题目运用提问形式,揭示了文章说明对象:人类没有尾巴的原因;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 B.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作诠释、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绝大多数动物尾巴有驱赶蚊虫的功用。‎ C.第④段加点词“大多数”限定了会半直立行走猿类的范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人类曾有尾巴的证据、没有尾巴的原因,猴子尾巴的演变。‎ ‎2.(3分)B 【解析 ‎】A项,文章标题“人类为何没有尾巴”采用疑问句的形式,既点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即人类没有尾巴的原因,也设置了悬念,能够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A项分析正确。B项,画线句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马、牛、狗、老虎等,具体说明了大多数动物尾巴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驱赶蚊虫,没有运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B项分析有误。 C项,“大多数”从范围上进行限定,说明大多数猿类会半直立行走,但也有少部分猿类不会半直立行走,“大多数”一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C项分析正确。D项,文章第①段由绝大部分的哺乳动物都有尾巴,但人类和猿类没有的现象写起,引出文章的说明对象,即人类没有尾巴的原因,第②~⑤段介绍了人类曾有尾巴的证据及其尾巴消失的原因,第⑥~⑦段说明猴子的尾巴会不会消失。这体现的是由果到因、由此及彼(由介绍人类说到猴子)的逻辑说明顺序,D项分析正确。故选C项。‎ ‎3.根据选文,说说动物身上的尾巴有何用途?(4分)‎ ‎3.(4分)①保持身体平衡,如袋鼠、猫、猴子等;②驱赶蚊虫,如马、牛、狗、老虎等。 ‎ ‎【解析】阅读全文,可将答题范围定位到第③段,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 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10分)‎ 我们为什么会过敏?‎ 袁 月 ‎①秋天来了,过敏的季节又到了。别看如今过敏的人越来越多,发达国家的过敏者比例已经超过20%了,但过敏这个词直到20世纪初才被创造出来。针对过敏的研究也严重滞后,科学家们只知道过敏是免疫系统过分活跃导致的,但一直搞不懂我们为什么会过敏,我们的祖先进化出这个功能到底有何意义。‎ ‎②大约半个世纪之前,医生们发现了一种叫作蠕虫的寄生虫,能够刺激人体生产大量的免疫球蛋白E(IgE),后者正是过敏反应最重要的标志物,因此有人猜测过敏最初是为了对付蠕虫而被进化出来的,可惜这个防御机制太容易脱靶,于是导致了过敏。‎ ‎③但是,后人发现IgE并不能杀死蠕虫,真正起作用的是白细胞介素,和过敏反应无关。1991年进化生物学家玛吉·普罗菲特提出了一个新解释,认为过敏反应的本意是为了帮助人体对付环境毒素。要知道,大部分过敏源本质上就是毒素,比如很多植物体内的大分子化合物其实就是抗虫剂。可惜的是,因为普罗菲特并不是研究免疫的,她提出的这个假说没有被主流科学界所接受。‎ ‎④几乎与此同时,一位名叫罗斯兰·麦兹托夫的研究生来到耶鲁大学,师从该校著名的免疫学教授查尔斯・詹韦。后者认为抗体虽然很有用,但生产抗体是需要时间的,所以人体应该另有一套防卫系统专门用来对付紧急情况。‎ ‎⑤正是在研究这套后来被称为“天然免疫的防御系统”的时候,麦兹托夫意识到普罗菲特当年提出的那个解释有可能是正确的。从此麦兹托夫便专心研究过敏,并在2012年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解释了自已的观点。‎ ‎⑥麦兹托夫举出了四个理由:‎ ‎⑦第一,常见的过敏症状包括打喷嚏、流鼻涕、流眼泪、拉肚子和呕吐等,和排毒的过程很相似。‎ ‎⑧第二,过敏反应的发生速度非常快,甚至在接触过敏源几秒钟之后就有反应了,这一点也更符合排毒过程,不太像是为了对付寄生虫。‎ ‎⑨第三,过敏者对过敏源的灵敏度非常高,只要环境中有痕量的过敏源就会中招。要知道,即使是对付病菌和病毒这样的传染病因子,人类的免疫系统都没有如此高的灵敏度,更不用说蠕虫了。‎ ‎⑩第四,过敏源的成分极其多样,既可以是青霉素中的小分子化合物,又可以是动物毒液中的复杂蛋白质,这一点也是蠕虫理论无法解释的。‎ ‎⑪这篇论文发表后,陆续有多家实验室找到了更多的理由,证明这个解释很有可能是正确的。比如,人体对于环境毒素的认知是在婴儿时期形成的,现代社会的过敏者之所以越来越多,很可能就是因为小时候生活的环境太干净了,没怎么接触过脏东西。再比如,现代人旅游的机会多了,去的地方也越来越远,更容易接触到小时候不太可能接触到的新东西,人体一时适应不了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于是导致了更多的过敏反应。‎ ‎(选自《意林》2019.20,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秋天是过敏的易发季节,人们很早以前就有过敏反应,但是那时并不知道过敏为何物。‎ B.医生们认为是一种叫作蠕虫的寄生虫引发过敏,它能够刺激人体生产大量的白细胞介素。‎ C.麦兹托夫认为生产抗体是需要时间的,人体应该另有一套防卫系统专门来对付紧急情况。‎ D.现在的过敏者越来越多,是因为小时候生活的环境太干净了,没怎么接触过脏东西。‎ ‎1.(3分)A 【解析】A项对应第①段中“秋天来了,过敏的季节又到了。别看如今过敏的人越来越多,发达国家的过敏者比例已经超过20%了,但过敏这个词直到20世纪初才被创造出来”,可知A项与原文内容相符。B项对应第②段中“医生们发现了一种叫作蠕虫的寄生虫,能够刺激人体生产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医生只是发现了蠕虫,并没有认为它和过敏有关,同时生产的是“免疫球蛋白”,而非“白细胞介素”,可知B项与原文内容不相符。C项对应第④段中“一位名叫罗斯兰·麦兹托夫的研究生来到耶鲁大学,师从该校著名的免疫学教授查尔斯・詹韦。后者认为抗体虽然很有用,但生产抗体是需要时间的,所以人体应该另有一套防卫系统专门用来对付紧急情况”,可知这种观点是查尔斯·詹韦提出的,并不是麦兹托夫,C项与原文内容不相符。D项对应第⑪段中“现代社会的过敏者之所以越来越多,很可能就是因为小时候生活的环境太干净了,没怎么接触过脏东西”,可知D项表述过于肯定,与原文内容不相符。故选A项。‎ ‎2.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题目明确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我们为什么会过敏,同时能够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①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现在过敏的人越来越多。‎ C.第⑤段中加点词语“有可能”,表估计、推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D.本文是总—分结构,介绍了关于过敏的两种推论,对付环境毒素说是最有可能的。‎ ‎2.(3分)B 【解析】本文标题“我们为什么会过敏”点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我们为什么会过敏;同时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A项分析正确。第①段的画线句中“发达国家的过敏者比例已经超过20%了”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并没有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B项分析有误。“有可能”表示推测、估计,起修饰限制作用,说明经过研究麦兹托夫认为当年普罗菲特对过敏反应的推测大概是正确的,但是并不完全肯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C项分析正确。第①段总起全文,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第②~⑪对科学家们关于过敏原因的研究进行了说明,一是对抗蠕虫说,一是对付环境毒素说,最终随着相关论文的发表和多家实验室的研究,证明了后者的正确性,D项分析正确。故选B项。‎ ‎3. 结合全文,简要说说 “我们为什么会过敏”?(4分) ‎ ‎3.(4分)①过敏被称为人体“天然免疫的防御系统”,我们经常产生的过敏反应就类似于排毒过程。②现代人更容易接触到儿时不太可能接触到的新东西,人体一时适应不了这种新的生活方式。‎ ‎【解析】根据第⑤段中“正是在研究这套后来被称为‘天然免疫的防御系统’的时候”和第⑦段的内容可知,过敏被称为人体“天然免疫的防御系统”,我们经常产生的过敏反应就类似于排毒过程。根据第⑪段中“现代人旅游的机会多了,去的地方也越来越远,更容易接触到小时候不太可能接触到的新东西,人体一时适应不了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于是导致了更多的过敏反应。”可知现代人更容易接触到儿时不太可能接触到的新东西,人体一时适应不了这种新的生活方式。‎ 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10分)‎ 眼睛干涩,切莫滥用眼药水“解渴”‎ ‎①入秋后,随着天气变得越来越寒冷干燥,除了皮肤变得干燥外,眼睛也容易出现干涩现象。尤其是开启空调供暖后,随着室内温度升高、湿度下降,环境引起的干眼症状将更为突出。‎ ‎②干眼症患者的症状是视觉逐渐模糊,眼部有干燥感,会常有意识地眨眼。干眼症轻者影响用眼,如果不及时治疗,严重干眼可导致角膜组织干燥、融解、穿孔甚至失明。‎ ‎③近年一项研究显示,年龄在30~40岁的人群中,超过20%的人患有干眼症,相当于平均每5人就有1人患有干眼症,7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则高达36.1%。因此,专家提醒:在秋冬季节更要注意护眼和用眼卫生。‎ ‎④生活中导致干眼症的原因很多,其中,不良的生活习惯是一个重要诱因。‎ ‎⑤一是过度用眼。人们专注地看东西时,眨眼的次数会明显减少,这就会影响眼睛的正常功能,如果用眼时间过长,眼部就会失去原来的湿润度,产生干涩、疲倦等不适症状。‎ ‎⑥二是长时间佩戴隐形眼镜。隐形眼镜直接与眼表接触,它不仅会影响泪液的更新,增加泪液的渗透压,还会对分泌油脂的睑板腺造成机械性磨损,从而导致干眼的发生。‎ ‎⑦三是经常化妆也会妨碍睑板腺正常分泌油脂,从而导致干眼。‎ ‎⑧另外,长期服用一些药物,如有些降压药、精神安定类药物,滥用滴眼液等,可能影响泪液的正常分泌。环境干燥、高温、风沙天气等因素,也会加速泪液的蒸发,导致干眼症的发生。‎ ‎⑨面对干眼症,很多人选择滴眼药水,可渐渐发现,使用眼药水的次数越多,如果不用时,眼干、眼疲劳的程度会更严重。专家表示,干眼症的类型、程度不同,用药也不相同,缓解干眼症状一定要在眼科医生的指导下用药。而且因为大多数眼药水含有防腐剂、激素等成分,长期使用含有防腐剂的眼药水反而容易引起药源性干眼,或角膜睑缘炎等眼部疾病;长期使用含有激素的眼药水,还可能引发青光眼等严重眼病。‎ ‎⑩目前用于干眼的药物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人工泪液,就像口渴了要喝水一样,人工泪液仅给眼睛补充水分,却不能治疗干眼的病因,如果是轻度干眼,大多只要补充一些人工泪液就可以;第二类是抗炎药,中度干眼会引起眼表的炎症,一个表现是眼睛发红,医生检查时可看到角膜有轻度点状染色,这时除了补充人工泪液外,还需要短期使用抗炎药;第三类是免疫抑制药,用于重度和极重度干眼,需要专科医生开具处方。‎ ‎⑪干眼症必须防、治两手抓,在医院的治疗之外,患者还需改变不良习惯,维护良好的生活环境。主要要注意以下几点: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不要过度用眼;保持充足睡眠,清淡饮食;注意环境卫生,少接触风沙、烟尘等环境;保持空气湿度,房间放置加湿器,以增加周边的湿度;适当运动,体育锻炼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眼部的血液供应,改善泪腺代谢,对缓解干眼症状有一定的帮助。‎ ‎(选自《长沙晚报》2019.10.31,有删减)‎ ‎1.下列对“干眼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环境变得寒冷干燥,不仅仅会使得皮肤变得干燥,眼睛也会出现干涩症状,要提前预防。‎ B.人们专注看东西时,眨眼次数减少会对睑板腺造成机械性磨损,从而导致眼睛干涩、疲倦。‎ C.长期服用一些药物,环境干燥、高温、风沙等,都会影响泪液的正常分泌,导致干眼症。‎ D.要治疗干眼症,除了在医院的治疗之外,患者还需改变不良习惯,维护良好的生活环境。‎ ‎1.(3分)D 【解析】A项对应第①段中“入秋后,随着天气变得越来越寒冷干燥,除了皮肤变得干燥外,眼睛也容易出现干涩现象”,可知A项说法过于肯定,与原文内容不相符。B项对应第⑤段,根据“眨眼的次数会明显减少,这就会影响眼睛的正常功能,如果用眼时间过长,眼部就会失去原来的湿润度”可知选项中“眨眼次数减少会对睑板腺造成机械性磨损”与原文内容不相符。C项对应第⑧段,根据“可能影响泪液的正常分泌”可知,C项与原文内容不相符。D项对应第⑪段中“在医院的治疗之外,患者还需改变不良习惯,维护良好的生活环境”,可知D项与原文内容相符。故选D项。‎ ‎2.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题目中的“解渴”二字生动形象地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③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患干眼症的人数之多。‎ C.文章第④段至第⑧段为“总—分”结构,先总说,再分说生活中导致干眼症的原因。‎ D.第⑩段中“口渴了要喝水”形象地说明了人工泪液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2.(3分)B 【解析】标题中的“解渴”二字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大多数人对眼药水的误用和滥用,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能够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A项分析正确。第③段中“年龄在30~40岁的人群中,超过20%的人患有干眼症,相当于平均每5人就有1人患有干眼症,7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则高达36.1%”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并没有作比较,B项分析有误。文章第④段是总说“生活中导致干眼症的原因很多,其中,不良的生活习惯是一个重要诱因”提出“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一重要诱因,第⑤~⑧段是分说,具体说明了生活中导致干眼症的几类原因,C项分析正确。第⑩段中“一类是人工泪液,就像口渴了要喝水一样,人工泪液仅给眼睛补充水分”将人工泪液给眼睛补充水分比作口渴要喝水,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工泪液的作用,D项分析正确。故选B项。‎ ‎3.阅读全文,说说引发干眼症的原因有哪些?(4分)‎ ‎3.(4分)①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过度用眼、长时间佩戴隐形眼镜、经常化妆等。②长期服用一些药物,如有些降压药、精神安定类药物,滥用滴眼液等,可能影响泪液的正常分泌。 ③环境干燥、高温、风沙天气等因素,也会加速泪液的蒸发,导致干眼症的发生。‎ 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10分)‎ 中国窗 张凌云 ‎①很喜欢诗人罗门的《窗》:“猛力一推,双手如流,总是千山万水,总是回不来的眼睛……”‎ ‎②什么窗户在诗里能有如此非凡的魅力,除了想象和感情外,大概只有中国窗了。‎ ‎③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窗正如一扇变幻无穷的大门,可以透过它窥见其中的无尽奥秘。中国窗的形制多样,是东方建筑美学与西方几何力学的完美结合物。圆的、方的,八角形、六角形、扇状、水瓶状……但凡你能想到的最佳形态,在中国窗里都能找到它的存在。同一种形制又可细分,譬如圆的,有半圆、椭圆、长圆,方的,有长方、正方、斜方,八角形也不一定那么规整,水瓶状分有瓶颈和无瓶颈,不一而足,从不因循守旧,千变万化才是常态。‎ ‎④中国窗的非凡魅力,更在于精妙的组合,从而形成了无数锦绣斑斓的构图。不管圆的方的还是其他形态,常常叠加在一起,呈现出精妙绝伦的复式结构,如内圆外方、外漏内空、上下叠格、大包小等等。不仅如此,各种配饰,比如雕花、窗棂、栅格、镶边、纹理的加入,能将中国窗的魅力诠释得淋漓尽致。那些或简或繁、或密或疏的图形搭配,从来不显得累赘多余,相反却充满生气,就像一具空洞的骨架,只有增添了血肉才会变得丰满,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包容,浑然天成。‎ ‎⑤中国窗的材质大巧若拙,既有木格的质朴轻灵,也有石材的厚重古拙,还有砖墙的典雅自然。虽说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但一切都不拘泥于固定模式,主要看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程度。透过简单的木格窗棂,只要看到一株梅花,一丛翠竹,整个心情就变得疏朗起来,雕空镂花的石质方窗里,藏的是贵青世家的精彩传说。青砖黛瓦的马头墙上开了扇小窗,却看见亭台林立,曲水萦回,一棵绿草还执着地攀在窗栏上,迎风摇摆。‎ ‎ ⑥事实上,置身于中国园林艺术的大观园里,许多时候,你根本分不清,或者忽略了门和窗的区别。在层层叠叠的景深里,门与窗不分彼此,携手登场,反复挥洒着一幅幅气象万千的国画,或是上演着一幕幕眼花缭乱的古典时装秀,直达人的心灵世界。你看那门包孕着窗,窗也连着门,甚至它们缀成一条线,呈现出罕见的连珠或套环之美,仿佛经过长长的甬道,抵达了某个时光的尽头。有的时候,在太阳光线的游移下,门与窗或隐或现,或虚或实,与周围的风景相互依偎,一起筛落出斑驳参差的身影,那种飘忽朦胧的感觉,实在是妙不可言。‎ ‎⑦说到底,中国窗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能与自然融为一体,让人体味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古人云,“不出户牖而知天下”,方寸之间尽观朗朗乾坤,恰在于窗户浓缩的都是天地之精华。中国人以独步天下的人生智慧,使得无论是造园、设景,还是一处最寻常的建筑,窗户从来就不是只具有采光通风等普通功能,它通达的是整个宇宙自然;敞开的不仅是一扇心灵之窗,更是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无限好奇和向往。‎ ‎(选自《传统文化·初中生核心素养必备读本》2019.9)‎ ‎1.下列对“中国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所有的形态,在中国窗里都能找到相应的存在,而同一种形制下又可细分,变化多端。‎ B.图形搭配的简繁、疏密,都会使得中国窗风格多变,有的显得累赘多余,有的却充满生气。‎ C.中国建筑多为木结构,但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建筑设计主要看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程度。‎ D.置身于中国园林艺术的大观园里,许多时候,门与窗都是一样的,承担着同样的角色。‎ ‎1.(3分)C 【解析】A项对应第③段中“但凡你能想到的最佳形态,在中国窗里都能找到它的存在。同一种形制又可细分”,应是“能想到的最佳形态”,而不是“所有的形态”,A项与原文内容不相符。B项对应第④段中“那些或简或繁、或密或疏的图形搭配,从来不显得累赘多余,相反却充满生气”,据此可知B项与原文内容不相符。C项对应第⑤段中“虽说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但一切都不拘泥于固定模式,主要看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程度”,据此可知C项与原文内容相符。D项对应第⑥段中“置身于中国园林艺术的大观园里,许多时候,你根本分不清,或者忽略了门和窗的区别”,可知门与窗是有区别的,二者互为衬托,D项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相符。故选C项。‎ ‎2.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③段介绍中国窗的形制多样时,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 B.第④段中加点词语“常常”不能删去,它限制了频率,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第⑥段中的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说明门与窗的和谐共存,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D.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中国窗,按照逻辑顺序对中国窗的特点进行了说明。‎ ‎2.(3分)A 【解析】第③段中“中国窗正如一扇变幻无穷的大门”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譬如圆的,有半圆、椭圆、长圆”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一段并没有运用做比较的说明方法,A项分析有误。第④段中“常常叠加在一起”的“常常”对中国窗形态叠加的频率进行了限制,如果删去就改变了文意,因此不能删去,B项分析正确。第⑥段中“或是上演着一幕幕眼花缭乱的古典时装秀,直达人的心灵世界”将门与窗所构成的景象比作古典时装秀,生动形象,C项分析正确。标题点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中国窗,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第①②段总写中国窗的非凡魅力,第③~⑥段依次介绍了中国窗的形制、构图组合、材质、窗与门的关系,第⑦段总结中国窗的魅力所在,因此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对中国窗的特点进行了说明,D项分析正确。故选A项。‎ ‎3.结合全文,说说中国窗有哪些特征。(4分)‎ ‎3.(4分)①中国窗结合了东方建筑美学和西方几何力学,不因循守旧,而是千变万化。②中国窗具有精妙的组合,形成了锦绣斑斓的构图。③中国窗的材质大巧若拙,既有木格的质朴轻灵,也有石材的厚重古拙,还有砖墙的典雅自然。④中国窗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能够与自然融为一体,让人体味到天人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