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5.61 KB
  • 2021-11-11 发布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复习pptx课件(70页)

  • 7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烛之武退秦师》 解释下列多义词。 1.鄙 ①越国以鄙远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蜀之鄙有二僧 (动词,做边邑,以……为边邑) (形容词,见识短浅) (名词,边境,边邑) 2.封 ①既东封郑 ②又欲肆其西封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动词,使……成为疆界) (名词,疆界) (动词,划定) 3.与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②失其所与,不知 (介词,和) (动词,结交,亲附) 4.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则名微而寡众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动词,没有,表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形容词,细小、细微) (副词,稍微、略微) 5.焉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疑问代词,为什么) (疑问代词,哪里) (代词,它) (兼词,于此) 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因人之力而 敝 之 2.邻之 厚 ,君之 薄 也 3.若 亡 郑而有益于君 4.若不 阙 秦 5.且君尝为晋君 赐 矣 (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使动用法,使……灭亡) (使动用法,使……减少) (动词作名词,恩惠) 6.既 东 封郑,又欲肆其 西 封 7. 朝 济而 夕 设版焉 8. 夜 缒而出 9.与郑人 盟 10.晋 军 函陵 11.且 贰 于楚也 (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名词作动词,结盟) (名词作动词,驻军) (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行李之往来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指秦穆公 今义:一般对自己或他人妻子的尊称。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失其所与,不知 2.共其乏困 3.无能为也已 4.秦伯说,与郑人盟 “知”通“智”,(明智) “共”通“供”,(供给) “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高兴) 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夫晋,何厌之有? 2.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3.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宾语前置句,应为“有何厌”。) 译文:那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晋无礼”。) 译文:晋侯、秦伯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国没有礼节。 (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现在情况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啊。 翻译下面语句。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我们)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采分点:“亡”“鄙”“远”;两个“以”;状语后置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省略句:敢以烦执事) 译文:(现在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采分点:封、焉;词类活用:东、西、封、阙) 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本文中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爵位: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B.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秦始皇以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古代帝王的自谦词还有孤、不谷等。 D.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还有君、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答案 A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B.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秦晋之好代表的是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秦晋之好”。 答案 C 《荆轲刺秦王》 发 ①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②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③东窗事发 ④发尽上指冠 (动词,出发) (动词,打开) (动词,暴露) (名词,头发) 兵 ①不得持尺兵 ②不及召下兵 ③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兵器) (名词,士兵) (名词,军队) 顾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顾计不知所出耳 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动词,回头看) (动词,探望、拜访) (连词,不过、只是,表轻微的转折) (副词,反而、却) 还 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②秦王还柱而走 ③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动词,回来) (通“环”,环绕) (通“旋”,掉转身) 之 ①工以药淬之 ②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④顷之未发 (第三人称代词,代匕首) (结构助词,的)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而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③伏尸而哭 ④图穷而匕首见 ⑤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并列,和)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递进) 以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②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以次进 ④箕踞以骂曰 ⑤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介词,因为) (介词,用) (介词,按照)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目的,来) 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3.其人居远未来 4.使使以闻大王 5.又前而为歌曰 (意动用法,以……为迟) (意动用法,以……为怪)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 (使动用法,使……听到) (名词作动词,上前) 6.士皆垂泪涕泣 7.箕踞以骂曰 8.发尽上指冠 9.进兵北略地 10.函封之 (名词作动词,流泪) (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名词作状语,向上) (名词作状语,向北)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将军岂有意乎 2.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有心意,同意 今义:故意。 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 3.左右乃曰 4.终已不顾 古义:皇帝左右的侍卫人员 今义:①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②用在数字后面,表概数,跟上下相同。 古义:不回头 今义:①不照顾;②不考虑,不顾忌。 5.诸郎中执兵 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南方方言)中医医生。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7.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入窘境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卒起不意 2.秦王还柱而走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今日往而不反者 “卒”通“猝”,(突然) “还”通“环”,(环绕) “振”通“震”,(震颤,惧怕) “反”通“返”,(返回,回来) 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动句,“见”表被动。) 译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消除了。 (被动句,“为”表被动。) 译文: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4.使毕使于前。 (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和省略句,应为“(以)千斤金,万家邑购之”。) 译文: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将军的头。 (状语后置句和省略句,应为“使(之)于前毕使”。) 译文: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5.燕王拜送于庭。 6.群臣侍殿上者。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庭拜送”。) 译文:燕王亲自在朝廷上拜送。 (定语后置句,应为“侍殿上者群臣”。) 译文:侍奉在大殿上的群臣。 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8.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定语后置句,应为“知其事者宾客”。) 译文: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如今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翻译下面语句。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译文: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采分点:微、谒、信、亲) 2.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3.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译文:送行的人都瞪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采分点:上、就、顾) 译文: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边远地方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采分点:顾、为、谢、假借、毕) 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zhǐ)”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此外民间也称医生为郎中。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下:常用于对平辈或是朋友之间的敬称。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意为“您”。 B.太子:中国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也可称为皇太子,燕太子丹即为此意。 C.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是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并设宴送行的礼仪。 D.将军: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战国以后转为武官之称,多用以尊称对方。 答案 B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B.郡县: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 C.宗庙:供奉历代国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古代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只要有条件,任何人都可以设宗庙。 D.筑:中国古代传统弦乐器,形似琴,有十三弦。起源于楚地,其声悲亢而激越,在先秦时广为流传。 答案 C 《鸿门宴》 1.若 ①若入前为寿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 2.如 ①沛公起如厕 ②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③其如土石何 3.意 ①其意常在沛公也 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④红杏枝头春意闹 4.举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②杀人如不能举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④孙叔敖举于海 5.谢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②哙拜谢 ③乃令张良留谢 6.故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 ②故遣将守关者 ③既克,公问其故 ④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7.因 ①因击沛公于坐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 8.为 ①君为我呼入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④何辞为 ⑤如今人方为刀俎 9.胜 ①刑人如恐不胜 ②沛公不胜杯杓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 ④攻而胜之 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拔剑撞而破之 2.素善留侯张良 3.君安与项伯有故 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动用法,使……破) (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善、交好) (形容词作名词,交情) (使动用法,使……跟从) 5.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6.项伯杀人,臣活之 7.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8.常以身翼蔽沛公 (使动用法,使……止) (使动用法,使……活命) (使动用法,使……为王) (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9.吾得兄事之 10.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11.范增数目项王 12.刑人如恐不胜 (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名词作动词,惩罚) 13.道芷阳间行 14.籍吏民 15.沛公欲王关中 16.沛公军霸上 (名词作动词,取道) (名词作动词,登记) (名词作动词,称王) (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约为婚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程度副词,很。 3.沛公居山东时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今义:山东省。 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5.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距关,毋内诸侯 2.要项伯 3.不敢倍德 “距”通“拒”,(“把守”) “内”通“纳”,(接纳) “要”通“邀”,(邀请) “倍”通“背”,(违背,背叛) 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令将军与臣有郤 “蚤”通“早”,(早早地) “郤”通“隙”,(隔阂,嫌怨) 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这是天子的云气呀。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最小的叔父。 3.良曰:“长于臣。” 4.大王来何操?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臣长”。) 译文:张良说:“他比我大。” (宾语前置句,应为“大王来操何”。) 译文: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 5.若属皆且为所虏。 6.吾属今为之虏矣。 (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译文: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被动句,“为”,介词,表被动。) 译文:我们这些人即将被他俘虏。 翻译下面语句。 1.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译文:张良说:“非常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常在沛公身上。” 2.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译文: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一丝一毫都不敢占有动用,关闭查封了宫室,退军驻扎在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发生意外的事变。这么辛苦,功劳这么大,没有封侯的赏赐,(您)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要杀有功劳的人,这是灭亡的秦国的后续者啊。 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4.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7.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 8.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9.鲰(zōu)生:意思浅陋无知的小人。鲰,浅陋、卑微。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在山的东面。“山”可指华山、太行山、泰山等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文中的“山东”是指太行山以东。 B.司马: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政和军赋的长官。汉大将军、将军、校尉之属官都有司马,专掌兵事。 C.俎: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以“俎上肉”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说的就是这种境遇。 D.竖子:对人的鄙称,相当于“小子”。《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中的“竖子”都是这个意思。 答案 A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理民事,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东西坐席一般以东为主,以西为客,但汉代刚好相反,本文即如此。 B.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C.卮是一种盛酒器。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 D.《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 答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