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06 KB
  • 2021-11-12 发布

2018年人教版语文九下《音乐之声》教案9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学 科 语文 课 题 ‎16、音乐之声 课 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1.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认识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 过程 方法 ‎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情感 态度 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 ‎ 教学重点 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学习课文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形象的写法。‎ 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底色。‎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 一、导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一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这个故事曾被拍摄成德国影片《菩提树》,后来由“二十世纪福斯公司”改拍成电影《音乐之声》。‎ 影片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两年内放映收入剧增至四千二百五十万美元,超过《飘》。许多观众,多半是妇女,连看十数次。到1971年《音乐之声》仍然脍炙人口,在美国历年来票房收入最多的影片中站第三位。‎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节选的部分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2.课文中的情节发生在怎样的不同场景中?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征?你认为这样两相比照有什么意味?‎ 三、朗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朗读课文。 要求“演员们”模拟修女们和玛丽亚的动作、表情和说话语调,体会动与静、活泼与古板、率性天真和压抑收敛之间的对比,以及在对比中呈现出来的矛盾冲突与美感趣味。‎ 了解《音乐之声》所讲述的故事内容,认识其辉煌之处。‎ 学生默读课文,感知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分小组划分角色进行朗读,之后上台表演。‎ 让学生了解有关作品的常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大意,了解主要人物及相关故事。‎ 通过角色朗读,准确把握 人物形象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样评价玛丽亚的?她们喜欢她吗?你从何得知? 从文中找到修女们的评价是很容易的,而她们对玛丽亚的态度则分为两类:以院长嬷嬷为首的众多修女对玛丽亚是似“恨”实爱,而贝尔塔的态度则较为严厉。不过她们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玛丽亚不适合留在修道院。‎ 四、探讨阅读 ,理解文章主旨 1.玛丽亚是一名见习修女,你认为她合格吗?如果你是院长嬷嬷,能执掌玛丽亚的去留大权,你会让她留下吗? 2.课文中存在哪些冲突?把它们找出来,说说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品味课文中随处可见的冲突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课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规戒律”的修女与无拘无束、无视“清规戒律”的玛丽亚的冲突。在冲突中我们对双方的原则、观点、性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3.文章还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找出来 。‎ 师补充:‎ ‎①景色的比照:阿尔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里,一是纯自然景观,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观,二者的不同恰恰暗示着玛丽亚和修女们之间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 ②语言节奏的比照:群口杂唱《玛丽亚》一段节奏很快、很紧凑,把众修女七嘴八舌数落玛丽亚的情态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问答节奏很慢,似乎在我们眼前活画出几位修女在寻找措辞的样子。语言节奏富于变化,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③同类人物不同语言和态度及性格的比照:院长嬷嬷比照贝尔塔,身份同属修女而性格、修养迥异。作者描绘群像而绝不千人一面。 ④同一人物前后神态、动作的比照:玛丽亚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样子比照玛丽亚在修道院里发现众人严肃的目光之后小心翼翼的样子。 ‎ 从课文中去找答案,说说修女对玛丽亚的评价,分析人们对玛丽亚的态度。‎ 谈谈自己的想法:从遵守规矩方面来看,她不算一个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质淳良友善,内心充满爱意,就这一点来说,她也可以说是一个好修女。院长留她,可以助她修身养性;不留她,是不勉强她的个性发展。‎ 找出文中的矛盾冲突,分析这些冲突产生的原因。‎ 分析景物描写语句 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深化对不同人物性格的体会和把握。理解人物感情倾向。‎ 此环节意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深入挖掘文章主旨。‎ 剧本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多地集中矛盾冲突和变化,将人物性格展示其中。所以分析戏剧冲突能更好的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让学生从景物描写、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进一步理解文章。‎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五.课堂小结 ‎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这一节课我们集中欣赏了其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眼前似乎是萨尔茨堡那壮田优美的景色、玛丽亚活泼轻快的身影,耳边似乎传来玛丽亚欢快的歌唱,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从心里流过,得到了至美的艺术享受。让我们诚挚地道一声:感谢玛丽亚,感谢勒曼。‎ 回顾本节课内容,欣赏课文的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的,产生美的体验。‎ 既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又让学生再一次进行情感体验。‎ 板 书 设 计 画面美(景物描写,动作描写)‎ 音乐之声 形象美(活泼自由的快乐天使玛丽亚)‎ 音乐美(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作 业 设 计 ‎1、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榆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2、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用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教 学 反 思 相 关 链 接 百老汇经典《音乐之声》来深圳,让爱插上翅膀 美国百老汇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要来深圳演出了。此剧自1959年开始公演,迄今已半个世纪。它获得过托尼奖、格莱美奖、奥斯卡奖,但比这更重要的是,它获得了全世界观众的喜爱,至今唱演不衰。这部剧为何如此成功?它的持久魅力何在?对要打造音乐剧基地的深圳,《音乐之声》作为一个案例,从创意、制作,到市场推广都值得研究和借鉴。‎ ‎ 有人说《音乐之声》与《猫》和《歌剧魅影》并称为“三大必看音乐剧”,而《音乐之声》是其中当之无愧的“老大哥”。‎7月17日至23日,这部曾当选为“史上最伟大音乐剧”的“老大哥”、被称为“百老汇”代名词的经典音乐剧,将首次来到深圳,在深圳大剧院连演8场。‎ ‎ 灵感来自普通一家人。‎ 相 关 链 接 ‎  自1959年诞生至今,《音乐之声》在世界各地上演了2000多场,并获得6项托尼奖;1965年,电影版《音乐之声》在第38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10项提名,最终囊括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5项大奖;‎1963年1月15日《音乐之声》风光下档,并被英国、澳大利亚等地重新改编,登台上演。原剧下档30多年后,1998年又登上百老汇舞台;200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认定《音乐之声》是“重要文化象征”,并选入美国国家级收藏;2007年,《音乐之声》在“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开展的调查中,以15%的得票率当选“史上最伟大音乐剧”;2008年,《音乐之声》展开中国巡演,第6站就是深圳。‎ ‎  辉煌的“履历”让《音乐之声》成为了百老汇的象征。而这部音乐剧的灵感却是来自奥地利普通的一家人。‎ 海军上校特拉普男爵在战争结束后,失去了他的妻子,家庭教师玛丽亚陪伴着他的7个孩子,音乐成了一家人的爱好,在1935年的萨尔茨堡音乐戏剧节上,他们的家庭组合获得了合唱比赛第一名,此后他们被邀请做欧洲巡回演唱会。特拉普男爵去世后,玛丽亚和孩子们又继续开始了“走四方”的演唱生涯。在一次表演中,玛丽亚给观众讲述了特拉普一家的故事。音乐会刚结束后,便有人建议玛丽亚把这个精彩的故事写成书。1949年,《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出版了,此后,以此为原型改编的《音乐之声》诞生了。‎ ‎  用歌声打动了所有人。‎ ‎  1958年,美国音乐剧泰斗理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汉姆斯坦把《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改编成音乐剧。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合作写出了四部音乐剧,《音乐之声》则是两位巨匠合作的最后一部也是最出名的作品。经过一年的筹备,《音乐之声》于1959年‎11月16日正式上演,造成轰动,不但连续演出1443场,并获得6项托尼奖的殊荣,其中包含最佳女主角奖、最佳音乐剧奖等重要奖项。‎ ‎  1961年,理查德·罗杰斯带领剧组成员开始了全美的巡演,并大举“入侵”伦敦,该剧在宫廷剧院演出超过6年,并保持了美国音乐剧在伦敦西区演出时间最长的纪录。‎ ‎  中国原创音乐剧《蝶》的制作人李盾曾经到美国、英国考察音乐剧,对《音乐之声》相当熟悉,他说:“与3月份刚刚在深圳演出的《猫》不同的是,《音乐之声》是地道的美国百老汇产品,而《猫》是从伦敦发起走向纽约的。《音乐之声》中大量女声合唱以及适合孩子演出的角色,都使得《音乐之声》成为社会活动和学校演出中最受欢迎的作品,在美国和加拿大,每年有超过500场这样形式的演出。”‎ ‎  剧中几首在全世界流传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哆来咪》以及《晚安,再见!》等,都成为了50年来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李盾认为,音乐剧是集音乐、舞蹈、话剧、布景等元素于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而《音乐之声》正是这样一台典型的音乐剧,其活泼、丰富的特性与深圳这座动感都市的特征非常吻合。他说:“我看过真实的玛丽亚照片,虽然并不像音乐剧和电影中那样漂亮,但她带领孩子们在战争中用歌声打动了所有人,这是最令人感动的。”‎ ‎  因为有“爱”,征服世界50年。‎ ‎  曾执导过中国版《音乐之声》的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钮心慈,听说《音乐之声》要到深圳演出时高兴地说:“深圳是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年轻而勇于接受新鲜事物,音乐剧在深圳,一定能找到很多知音,尤其是像《音乐之声》这样原汁原味的音乐剧。”‎ ‎  回忆起自己与《音乐之声》的缘分,钮心慈感慨不已。1998年,她执导了中国版《音乐之声》,当时还担心国人是否能接受音乐剧的形式,结果却发现人们对音乐剧的热烈反应超出了想象。此次来深圳演出的《音乐之声》是1997年的重排版本,是最原汁原味的演出。钮心慈说,《音乐之声》属于戏剧型音乐剧,它具备鲜明的歌舞轻喜剧风格、复杂抓人的剧情和通俗优美的音乐。“由于剧情连贯、清晰,观众们只要知道《哆来咪》、《雪绒花》等歌曲,就能够在现场深入其中,而不需要特别地补充背景知识。”‎ ‎  曾经在百老汇观看过《音乐之声》的钮心慈说,观众在现场可以充分领略到艺术感染力,演员们的头发中藏有针式麦克风,音响非常逼真,而且舞台的转换也非常神奇,像变魔术一样,转眼间就转换一个布景。‎ 风靡全球50年,《音乐之声》的经典不仅在于精彩演唱,更在于其宣扬爱的剧情。成龙的这番话可以作为《音乐之声》的魅力注解,“我经常被问到最喜欢什么电影,可能他们认为我应该喜欢带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我最喜爱的电影却是充满温馨的《音乐之声》。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挚爱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