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00 KB
  • 2021-11-12 发布

2020年中考语文解析版试卷精选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沈阳市 ‎(四)阅读选文,完成13~18题。(20分)‎ 我住的地方发现狼 邓刚 ‎①听说我住的地方发现狼,我先是惊讶万分,紧接着就是惊喜万分。你也许以为我是神经错乱,思维不正常,怎么会喜欢狼?其实我知道狼是相当凶残的野兽,全世界都流传着各种各样狼外婆的恐怖故事,并且把狼描写成阴险、狡诈、狠毒、眼放绿光的妖怪。‎ ‎②然而,我还是为地方发现狼而继续惊喜万分。‎ ‎③一个日趋现代化的地方,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市街人潮如江河奔流,霓虹灯彻夜闪烁,汽车隆隆轰鸣。在这样人烟喧闹的世界,所有的动物都会吓得逃之夭夭,可是竟有狼来光临,这实在是一个奇迹。‎ ‎④小区的周围确实发生了变化。似乎就这几年间,周围光秃秃的荒山一下子丰满起来了,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绿装。闲暇时散步,有些地方树林密不透风,人走不进去,偶尔还能看见野鸡、兔子这类的小动物。有阅历的老人说,藏得住小动物的树林不算什么,重要的是能养得住大动物。也就是说,有了数量充足的小动物,才能供养大动物。这样看来,在一个喧嚣的小区周围发现狼,应该是一种骄傲,是大自然与人类亲近的最生动的标志。‎ ‎⑤狼曾经远离我们的生活,就像我记忆中的燕子。这一刻,关于燕子的记忆汹涌而来。‎ ‎⑥记得念小学时,我们常常唱起这样一支歌:“燕子在蓝色的天空飞翔,寻找自己从前的家乡。它朝着四处张望,为什么这里变了样?去年这里是荒凉的山冈,如今变成高大的厂房,马达声日夜欢唱……”年少的我们自豪地、动情地歌唱着,嘲弄着找不到家乡的燕子,歌颂着震耳欲聋的马达欢唱。那时候,我们认定所有的荒山野岭都要建满厂房。‎ ‎⑦这种无知一直延续到我拿起笔写小说。我的一篇小说《大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到《世界小说选》发表时,我大梦初醒似的感到一种内疚。那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老渔人舍不得捉一条正在产卵的大鱼。他最终两手空空地爬上岸,对企盼他有所收获的老婆子说:它正在下崽呢!这么简单的小说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赞誉,评价是具有生态意识的觉醒。‎ ‎⑧我无地自容。‎ ‎⑨记忆中的燕子再次扑飞到眼前……人类的智慧带来了现代式的繁荣,也带来了现代式的灾难。生命逐渐失去了原本鲜活的状态,借助一切工具,借助电脑和网络,疏远了、隔绝了一切与生命真相相关的细节,那么,人类最终会成为什么?‎ ‎⑩一个夏天的夜晚,我乘坐出租车回到居住的小区。出租车司机很神秘地告诉我,他在小区尽头的山脚下曾看见三只狼。长长的尾巴拖地,绿绿的眼睛痔人。我怔住了,不由得激动起来:“太好了!”司机大吃一惊,愣愣地盯着我,大概以为我脑子有病。‎ ‎⑪‎ 于是,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水草丰美的田园,在人们的保护下,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的鹿,由于没有天敌的侵扰,这群鹿日渐肥胖、贪吃,草地被啃光,田园变成荒漠,只有鹿群在斑秃的草地上蠕动。人们设想用炸弹,用毒药,最终都一一否定。最后,生物学家引进了狼。凶恶的狼仿佛落进了肉锅里,它们先吃跑不动的肥鹿,这使得鹿群精简机构一般精干起来,数量剧减,个个拼力奔跑,精神抖擞,荒芜的田园也渐渐恢复原来的貌美。我还给他讲了地球的危机,比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和冰川融化。‎ ‎⑫出租车司机安静地听我讲完,“你这么说,狼还真是个好东西。”瞥了我一眼,他停了一下又说,“这么看,地球还挺危险的。”‎ ‎⑬我松了一口气,回答说:“现在还不算太危险,你看看周围茂密的树林。再说,你不是看见狼了吗?”‎ ‎(选自《意林》,有删改)‎ ‎13.阅读选文第③~⑬段,按顺序填入恰当内容。(4分)‎ 选文中的“我”以亲身经历讲述对生态规律认识的过程。在“我”眼中, A 是生态变的“奇迹”; B 是生态观念的“无知”; C 是生态意识的“觉醒”; D 是“我”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所做的事情。‎ ‎1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④段画线的句子。(3分)‎ 周围光秃秃的荒山一下子丰满起来了,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绿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选文第⑥段插入我们小学时“嘲弄着找不到家乡的燕子”这段回忆,有何用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选文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我怔住了,不由得激动起来:“太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选文第⑫段中司机认为“地球还挺危险的”,而第⑬段中的“我”却认为“现在还不算太危险”,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选文的标题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文开篇点题:我住的城市发现狼;然后文中“我”以亲身经历讲述对生态规律认识的过程。在“我”眼中,人烟喧闹的世界竟有狼来光临是生态变的“奇迹”; 我们认定所有的荒山野岭都要建满厂房是生态观念的“无知”;“我”的小说《大鱼》受赞誉是生态意识的“觉醒”;“我”给司机讲故事、讲知识是“我”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所做的事情。‎ ‎【解答】(13)本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结合内容,从文中第③段“在这样人烟喧闹的世界,所有的动物都会吓得逃之夭夭,可是竟有狼来光临,这实在是一个奇迹”,可以概括出答案:人烟喧闹的世界竟有狼来光临;从文中第⑥段“那时候,我们认定所有的荒山野岭都建满厂房”,可以提取出答案:我们认定所有的荒山野岭都要建满厂房;从文中第⑦段“这么简单的小说却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赞誉,评价是具有生态意识的觉醒”,可以概括出答案:“我”的小说《大鱼》受赞誉;从文中第⑪段“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可以提取出答案:“我”给司机讲故事、讲知识。 (14)本题考查赏析修辞。作答时,需先明确修辞,然后结合修辞的特点和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这句话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荒山变成绿洲的景象。 (15)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记叙的顺序:顺序、倒叙、插叙。选文第⑥段插入我们小学时“嘲弄着找不到家乡的燕子”这段回忆是表现过去人们生态意识的淡薄;补充交代了上文“我”想起燕子的原因;为后文“我”感到内疚形成对比。 (16)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手法及作用的分析。“我怔住了,不由得激动起来”是神态描写,“太好了”是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了“我”因为狼的出现而惊讶的表情以及“我”因生态环境逐渐改变而高兴。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文中第⑪段“于是,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我还给他讲了地球的危机,比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和冰川融化”,司机认为“地球还挺危险的”,“挺危险”指地球存在危机;从文中第⑬段“现在还不算太危险,你看看周围茂密的树林。再说,你不是看见狼了吗”,可以看出“不算太危险”指小区出现了狼,生态环境变好了。 (18)本题考查文章标题作用的分析。“我住的地方发现狼”这个题目,概括了全文的内容“人烟喧闹的世界竟有狼来光临这实在是一个‘奇迹’”;为什么是“奇迹”?还起到了设置悬念的作用,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 ‎13.A:人烟喧闹的世界竟有狼来光临。‎ B:我们认定所有的荒山野岭都要建满厂房。‎ C:“我”的小说《大鱼》受赞誉。‎ D:“我”给司机讲故事、讲知识。‎ ‎14.拟人、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荒山植被的茂密。‎ ‎15.表现早年人们生态意识的淡薄;解释了上文“我”想起燕子的原因;为后文人类的智慧带来了现代式的灾难做铺垫(或与后文“我”感到内疚形成对比)。‎ ‎16.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因小区出现狼而惊讶及“我”因生态环境变好而喜悦。‎ ‎17.“挺危险”指地球存在危机。“不算太危险”指小区出现了狼,生态环境变好:人们的生态意识在增强,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 ‎18.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概括主要内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点评】赏析语句的方法: ①抓关键词语。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②抓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③抓句式特点。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④抓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⑤抓结构作用。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⑥抓思想内容。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锦州市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20题。 那一束光 李朝德      ‎ ‎ ①我坐火车去一个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火车要穿过家乡的村庄。我家离铁路并不远,一上车我就打电话告诉母亲。母亲很高兴:“大概几点钟到?”我不免遗憾:“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电话里一阵沉默。   ②我理解这时的沉默。我与母亲都不太善于表达感情,诸如爱与想念这类的话语,我们一句也说不出来。   ③父亲在世时,我们都习惯这种沉默,此时却让我内心紧缩。近些年,我隔三岔五总要打个电话问问,就为听听母亲的声音。如果不是假期或者有特殊事情,我一般很少回家。因为每次母亲都会责怪我:“我身体好好的不用挂念,打个电话就行了,那么远,跑来跑去浪费车费!”我理解母亲的本意,儿子好不容易在城里立足,她不愿意耽搁儿子的时间。在母亲眼里,总是把孩子看得重于泰山,却把自己看得轻于鸿毛。   ④但是,车过村庄,母子相距几百米却不能相见,对我来说终究是一个大大的遗憾。于是,我打破沉默,脱口而出:“‎ 妈,要不火车快到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的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会向你招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了。”母亲很高兴,竟一口答应下来。‎ ‎⑤想想这个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和为难。   ⑥我们都知道,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是连接村庄与田地的一个主要路口。近些年火车多次提速,铁路沿线早在十多年前就全线封闭了。火车通过那个道口估计就是一闪而过吧,我与母亲相互能看见吗?夜色中让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这算是怎么回事?   ⑦火车一过沾益县城,我就给母亲打电话,沾益县城离老家松林村估计不到二十公里,估计不到十分钟我就可以看见母亲。此时一阴一暗,车里车外仿佛两个世界。窗外模糊一片,夜色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不能看见熟悉的村庄,焦躁中,却看见远远的路上放着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白色大字突然出现了。“施家屯”已是隔壁村庄,火车刚在1分钟前驶过松林村。   ⑧我颓然地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还没等看见你,火车就已经到了施家屯。”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是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了。”   ⑨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看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和空欢喜一场。   ⑩我不甘心,对母亲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个小时就到家了,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电话里,母亲慌忙阻止,仿佛我如果这样做,都是因为她引起的。我只好告诉母亲,那明晚还是在这个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个车厢的车门旁招手,我们一定可以看见对方。 ⑪翌日返程,我早早地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漂移,伏在玻璃上,我把眼睛使劲睁大,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任何景物。 ⑫这时候,我又看见了“施家屯”这几个字。 ⑬车内外温差大,窗户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我终于能看见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还看见了如萤火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 ⑭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手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摇手呼喊,火车又过去了! ⑮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了。” ⑯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也看见你了。” ⑰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⑱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作小米田的道口,不过只有三四米宽,而站在道口等我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 (摘自《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8日,有删改)‎ ‎15.围绕“见面”,请简要概括选文情节。 火车经过家乡,“我”与母亲约定招手见面。→ (1) 。→“我”不甘心,与母亲约定返程再次“见面”。→ (2) ‎ ‎16.品析第③段运用插叙的作用。 17.第⑤段中,面对“这个提议”,为什么“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和为难”? 18.结合语境,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析第⑬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 19.文题“那一束光”有什么含义? 20.简要分析第⑱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分析】本文写“我”坐火车出差经过家乡,“夜色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首次经过时,没有看见已经错过了;返程时,“我”再次与母亲约好,母亲用手电筒的光照着火车,虽然一闪而过,“我”依然激动万分。文章以此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牵挂和深深的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和家乡的思念。‎ ‎【解答】(15)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与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先根据所给的情节找出对应的段落,然后用简洁的语句概括作答。文章第四段写的是火车经过家乡,“我”与母亲约定招手见面;“我”不甘心,与母亲约定返程再次“见面”是第十段的内容,所以根据六至九段,可概括出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即:天黑、车快,“我”和母亲没有“见面”;再根据第十一至十六段,概括出返程时“见面”的情景,即:返程时,母亲手电筒的那一束光让我们“相见”。 (16)本题考查插叙作用的分析能力。插叙一般是补充交代了什么内容,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为下文作铺垫等作用。细读第三段可知,这段的插叙补充交代了“我”不经常回家的原因,可以看出母亲处处为“我”着想。正因为如此,所以“我”突然想到与母亲相约“见面”,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 (1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合前后文,即可知“我”感觉“意外”的原因是“母亲很高兴,竟一口答应下来”。再根据第六段的内容,“火车通过那个道口估计就是一闪而过吧,我与母亲相互能看见吗?夜色中让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这算是怎么回事?”可知“我”感到“为难”是因为这样见面的难度很大,而且母亲还很辛苦。 (18)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能力。题干明确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所以正确判断人物描写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阅读句子写“我”“擦”“罩”“搜寻”,可见是对“我”的动作描写,形象地表现出“我”心情的急切,生怕错过与母亲的这一次相见。 (19)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不仅要答出标题的字面义,还要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其深层含义。从文中记述的与母亲不同寻常的“见面”的事件,可知“那一束光”指的就是返程时,路边母亲手电筒所发出的光;从文章表现的主旨来看,母亲不怕辛苦地两次与儿子相见,表现了她对儿子的理解与关爱,“那一束光”‎ 还暗指母亲对儿子的爱。 (20)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理解与阅读感悟的表达能力。第一问,尾段内容交代火车上的“我”小,道口窄,母亲的身高矮小,以此来突出母亲见到“我”是多么不容易,可是“我”却两次让母亲这么做,可见作者内心的愧疚与难受。第二问,可抓住本文的中心,围绕“理解母亲”“感恩”展开表述。 答案: (15)天黑、车快,“我”和母亲没有“见面”程时,母亲手电筒的那一束光让我们“相见” (16)这段交代了“我”不经常回家的原因,为下文“我”和母亲约好“见面”作铺垫,也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体贴。 (17)感觉“意外”是因为“我”的建议有些突然,可母亲答应得很爽快。感到“为难”是因为体谅到母亲深夜见面的辛苦,却没办法再改变(不知道能不能见面,怕让母亲白跑一趟)。 (18)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努力想要看清窗外景物的样子,表现出“我”渴望看到母亲的急切心情。 (19)一指手电筒发出的光;一指母亲对儿子的爱。 (20)表达了“我”想与母亲“见面”而让母亲两次深夜在路口等待的心疼和愧疚。读了这篇文章,我发现在母亲的心中,孩子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因为母亲的一句唠叨、一次疏忽而发脾气,这是多么不应该呀。我们要理解母亲,用自己的行为回报母亲。‎ ‎【点评】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 辽阳、本溪、葫芦岛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17题。(18分)‎ ‎ ▲ ‎ ‎①父亲拿来一瓶酒,两个酒杯,斟满一杯放到他面前,又斟满杯放到自己面前。父亲放下酒瓶,端起酒杯,说:“来,咱爷俩碰一个。”他迟疑着端起酒杯,他猜不透父亲的“醉翁之意”。‎ ‎②见他犹豫,父亲说:“喝点吧,今天是你十八岁的生日,过了今天你就是成年人了,我……”父亲眼睛濡湿,看着他的脸,使劲吸了一下鼻子,说:“我也不会说啥就不说了,来,喝,我先干为敬!”说着,举起酒杯,一仰脖一饮而尽。‎ ‎③他端起酒杯轻轻抿了一口,一股辛辣瞬时呛入喉咙,他不由咳嗽起来。父亲嘴角一扬:“瞧你那没出息的样儿。”听父亲这样说,他有些生气,把酒杯“当”一下用力按在桌子上,杯子里的酒惊慌失措跳出来,跳到他的手上,他没好气地甩着手,起身进了里屋。里屋的桌子上,母亲安静地待在相框里,笑容那样温柔。他抚摸着母亲的照片,眼泪无声地滴落。‎ ‎④‎ 他恨酒,也恨父亲。那一年秋收,父亲刚喝过酒,驾着家里的三轮车带着母亲到田里去,没想到刚拐过一个山头,三轮车就像脱缰的野马冲向了旁边的崖壁……等父亲醒来,一切都晚了,母亲早已没了气息。从此他成了没娘的孩子。没有娘的家,笑声也没了。‎ ‎⑤父亲还在自斟自饮,絮絮叨叨着说:“孩他娘,咱儿十八了,长大了,咱儿长大了,十八了……”‎ ‎⑥他把母亲的照片抱在怀里,抽噎着说:“妈,我好想你。”‎ ‎⑦几天后,他带上母亲的照片,背起行囊离开了家。他不愿意看到父亲,看到父亲残缺的腿,他就想起母亲,想起母亲,他心里就堵得慌。‎ ‎⑧一晃三年。三年,他不提也不想与父亲有关的往事。有时,在一起的同乡回村会带回来有关父亲的消息,说与他听,他面无表情,若无其事,像一个冷漠的路人甲。大伯托人捎信来,说父亲摔了一跤,挺严重的,让他务必回去看看。那一夜,他辗转难眠。第二天清晨,他踏上了回家的路。推开院门,一种久违的温暖与亲切扑面而来,望着熟悉的一切,他的眼睛忽然有些涩涩的。‎ ‎⑨父亲看到他回来很高兴。父亲说:“这些天是你大伯在照顾我。开始医生说我这条好腿也有可能废掉的时候,我怕极了。还好,现在能活动了,过不了多久,我就能走路,就不拖累人了。”父亲说这些的时候,脸上满是歉意,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你是不是又是喝醉才摔的?”他的语气和眼神带着冷漠。“你爸早就戒酒了,过完你十八岁的生日,你爸再也没喝过酒,我可以作证。”大伯走进屋来。父亲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⑩父亲睡着了。他和大伯坐在院子里闲聊。大伯说:“当年你父亲得了股骨头坏死,疼得厉害,为了给你攒钱不肯去医院医治,就想用酒来麻醉自己减轻疼痛,那时我们都不知道,这个病原来越喝酒病情就会越严重,直到出了事故进了医院,医生问诊我们才了解,你爸说都是你妈给他的福分,出事的正好是那条疼得厉害的腿,截肢也就没那么难过了。你过十八岁生日那天,你爸高兴啊,自己的儿子长大了,可他又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为你庆祝,就用你爷爷当年对我们的方式,敬你一杯酒。这些年,你爸一直不让告诉你这个秘密,怕打扰你,怕你惦记他,但我知道,他心里想你啊……”‎ ‎⑪大伯的话还没说完,他的眼里已蓄满了泪水。‎ ‎⑫一个月后,是父亲的五十一岁生日,父亲已能下地拄着拐走路。那天他买了肉和菜,亲自下厨煎炒。他还买了一瓶酒。他拿来两个酒杯,斟满一杯端到父亲面前,又斟满一杯自己端起:“爸,生日快乐!我敬您!”说着,他一仰脖一饮而尽。父亲端起酒杯端详着,眼泪“啪”一声滴落进酒杯里。父亲品味般慢慢喝完了酒,起身进屋,望着父亲苍老瘦削的身形,他莫名想起读过的一首诗:“无论走多远/我都回家/摸铁炉子/镜子/毛苏苏的毯子/你的头发……”他眼里的泪越聚越多。‎ ‎⑬“儿子,听说你打算在城里买房,这是我这些年做零工存下的钱,不多,你拿着,密码是你妈的生日。”“我不要,我自己能挣。”“我一个孤老头子,没啥花钱的地方,你过得好,是我最高兴的事儿。‎ ‎⑭他没有再推脱,把两个酒杯再次斟满,端起来说:“爸,来,咱爷俩再碰一个。”“好,咱可说好喽,酒要适当喝,不能贪杯,更不能误事。”“嗯,爸,我记得了。”‎ ‎⑮两个酒杯“叮”的一声碰在一起,酒杯里沉默的酒瞬时热烈起来。‎ ‎(选文略有改动)‎ ‎13.请为选文选择一个恰当的题目并说明理由。(4分)‎ A.与父亲干杯 B.不想说的秘密 我选 ▲ ,理由: ▲ ‎ ‎14.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3分)‎ ‎ ▲ ‎ ‎15.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4分)‎ ‎ ▲ ‎ ‎16.结合选文内容,体会⑪⑫段中加点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4分)‎ ‎(1)大伯的话还没说完,他的眼里已蓄满了泪水。‎ ‎ ▲ ‎ ‎(2)父亲端起酒杯端详着,眼泪“啪”一声滴落进酒杯里。‎ ‎ ▲ ‎ ‎17.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3分)‎ A.选文中父亲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他对妻子充满深深的爱,含辛茹苦供孩子长大。‎ B.选文⑩段中大伯的话是对父亲的侧面描写,突出了在他离家后父亲独自生活的艰辛。‎ C.选文⑫段中引用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家的眷念,也表现了他情感的回归,富有画面感。‎ D.选文情中富有波澜,两次生日的对比,几次流汨,情寓于中,牵动人心,耐人寻味。‎ ‎【分析】这是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文中的“他”,因为父亲酒后驾驶三轮车致母亲死亡,并且在他十八岁生日那天,父亲还举杯狂饮,愤而离家出走打工。三年后,他才知道真相:当年父亲得了股骨头坏死,疼得厉害,为了给儿子攒钱不肯去医院医治,就想用酒来麻醉自己减轻疼痛;自他出去打工后,父亲滴酒未沾,一直努力劳动,为儿子攒钱。他被父亲的爱子之情感动,对自己的冷漠感到愧疚,从而对父亲充满感激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把握。选文章标题要从含义与作用两方面考虑。备选的两个标题,都有道理。如选A,“与父亲干杯”概括了文章主要事件(两次喝酒),儿子成年时,父亲要与他干杯,是父亲“高兴”得不知怎么表达,表现的是父爱。父亲生日时,儿子与父亲干杯,是对父亲致以歉意,表现的是子爱。两次喝酒干杯,是父子情的表现,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含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如选B,“不想说的秘密”‎ 表面指父亲不想花钱去治股骨头坏死而喝酒止痛的秘密,其实是指父亲深爱着孩子的秘密,表现了父亲刚强又慈爱的形象,由伯父说出,又起了侧面表现父亲的作用,丰富了文章的表现手法。 (2)本题考查提取信息能力。首先通读全文,找出题目要求的信息所在段落,再以“人+事”的形式进行概括,语言要简洁。第①到⑤段写父亲用敬酒的方式为儿子庆祝十八岁生日(结果反而触怒儿子);第⑩段由大伯说出父亲为给儿子攒钱,隐瞒病情,不去医院治病和用家传方式庆祝儿子十八岁的秘密;第⑬段以对话形式写父亲听说儿子要买房子,拿出积蓄资助。以父亲为主语进行归纳即可。 (3)本题考查插叙的判断与作用。全文按儿子十八岁生日到三年后父亲五十一岁生日的时间顺序写,采用顺叙的记叙顺序,第④段插入若干年前由于父亲喝酒驾三轮车导致母亲去世的事,这是插叙,补充交代了儿子这么憎恨父亲喝酒的原因,用“没有娘的家,笑声也没了”写出儿子对母亲的眷恋,为下文因为恨父亲而离家三年不归作铺垫,因为对母亲的爱对父亲喝酒的恨,他“带上母亲的照片,背起行囊离开了家”,插叙内容推动情节的发展。 (4)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感情。首先要找到句子所在的语段,再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①句在第⑪段,前一段,因为大伯的话,他知道父亲喝酒是“为了给你攒钱不肯去医院医治,就想用酒来麻醉自己减轻疼痛”,“一直不让告诉你这个秘密,怕打扰你,怕你惦记他”,终于明白真相的他因为对父亲多年的怨恨、三年来的冷漠而愧疚,被父亲的爱子之情感动,对父亲充满感激之情,由一个月后,他为父亲过生日,“买了肉和菜,亲自下厨煎炒”可见他对孤苦度日多年的父亲的心疼和表达感恩之情的急切。②句在第⑫段,知道儿子怨恨自己喝酒,自儿子十八岁生日后戒酒的父亲,看到儿子为自己过生日,并要与自己干杯,知道儿子理解自己,心疼自己,一片爱子之心有了回应,心生感动欢喜,这时的泪是感动的泪、欢喜的泪。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第⑩段中大伯的话是替父亲说出当年出车祸前喝酒的原因、儿子十八岁时请儿子喝酒的原因,由大伯道出父亲的秘密。为儿子理解接纳父亲作铺垫。 故选:B。 答案: (1)示例一:选A,“与父亲干杯”是文章的美好结局,表现他理解了父亲,父子二人重归于好,充满了浓浓的爱,含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示例二:选B,“不想说的秘密”写出父亲不想解释当年喝酒出事的真正原因,怕儿子担心、不理解,表现了深沉的父爱,题目新颖,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用敬酒的方式给儿子庆祝十八岁生日;为给儿子攒钱,隐瞒病情,不去医院治病;听说儿子要买房子,拿出积蓄资助。 (3)插叙,插入了父亲因喝酒驾三轮车致使母亲去世的事,交代了他记恨父亲的原因,也表现他对母亲的思念,为下文他离开家作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丰富文章情节。 (4)①他了解父亲开三轮车出事的真相后,内心的愧疚、懊悔,以及对父亲的心疼和内心的感动。 ②父亲因为儿子给自己过生日,能够理解自己而心生感动,欣慰(喜悦)。 (5)B ‎【点评】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 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阜新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 12—16 题。(13 分)‎ 那年,那灯 ‎①闲时帮母亲收拾旧物,在一口木箱里,看到一个用牛皮纸紧紧包裹着的物件。原 来是一盏厚重的煤油灯。恍惚间,眼前似乎摇曳着煤油灯那柔和的光。‎ ‎②小的时候,家家户户照明用的差不多都是油灯。一节带松脂的树结,一个空墨水 瓶装点柴油,这就是最简易的油灯。带玻璃灯罩的煤油灯算是比较高档的,燃烧稳定, 灯光明亮。我从小怕黑,天没黑就嚷着点灯,母亲燃起煤油灯,屋内霎时弥漫着一片橘 黄的光,朦胧、柔和、温暖。有灯亮,有母亲在,我就觉得踏实。‎ ‎③那时是我家最艰难的时期,父亲下放到农村,不久身染重病 。母亲在镇上的学校教书,白天忙完学校的工作,晚上回家就着煤油灯纳底做鞋,还要教育儿女,照顾父亲。 母亲让我每天把灯罩擦得亮亮的,她说灯光亮堂,心里就亮堂,日子才会过得亮堂。艰难的岁月里,是母亲为全家燃起希望的灯。‎ ‎④灯下,我见得最多的是母亲纳鞋底的样子。她每穿过去一针,手臂扬起,拉紧线 索,又钻进去一针,针索来来回回中,“呲啦”的声音富有节奏感。看到母亲熟练自如的样子,有一次我央求她让我试试。我左手拿鞋底,右手捏针,可厚厚的鞋底哪里钻得进 针去?母亲教我用顶针帮忙,结果针鼻一歪,针扎进我中指的皮肉里。从此,我再也不 敢用顶针。‎ ‎⑤灯下,母亲不仅给了我物质上的享受,还带给我精神上的滋养。母亲是语文教师, 她引导我阅读,指导我写作。母亲靠着微薄的工资养活一家人,百般精打细算,尽可能 给我借书买书。多少个夜晚,我做完作业,在那橘黄的灯光下,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对书籍的痴迷,对文字的喜爱,或许那时就随着灯光,一起深深浅浅地印入了年少的心里。‎ ‎⑥母亲喜欢猜谜语,尤其是字谜,她也培养我的兴趣。记得还是小学二年级时,母亲给我出了一个字谜:“一木口中栽,非杏又非呆,若作困字猜,也没好文才。”我在纸上写写画画,一会就猜出了“束”字,母亲高兴地表扬了我,我自然备受鼓舞。后来,一些难度更大、有一定技巧的谜语,我也能猜出来。有一次,母亲出了这样一个谜语:“炮马士象一盘棋,老帅当中笑嘻嘻。五个小卒当阵卧,为何输了这盘棋?”想了半天,拆字、 重组、另解,都猜不出。吃饭也想,睡觉也想,突然眼前一亮:这盘棋没有“车”──欠车? 那就是“软”字啊!‎ ‎⑦‎ 今天,煤油灯早已成了“历史文物”,但一盏煤油灯,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和情感。我轻轻摩挲着这盏煤油灯,用牛皮纸把它重新包好放回原处,就让它在这里静静地躺着吧。 岁月深处,灯影摇曳,永恒的灯光带给我温暖和慰藉、希望和梦想,也照亮我前行的方向。‎ ‎(选自《中国教师报》)‎ ‎12.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⑥段内容。(2 分)‎ ‎13.根据语境,赏析第②段加点词“弥漫”的表达效果。(2 分)‎ ‎14.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15.选文第⑦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3 分)‎ ‎16.读了本文之后,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3 分)‎ ‎ 【分析】这篇文章主要讲作者小时候用煤油灯。那时家里生活艰难,母亲白天上班,晚上在灯下纳鞋底,还引导我阅读,指导我写作,培养我猜谜语的兴趣。母亲照亮我前行的方向。‎ ‎【解答】(1)本题考查概括段意。概括段意首先要找中心句,通过内容可知,第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故可概括为:母亲培养“我”猜谜语的兴趣。 (2)本题考查词语赏析。弥漫的意思是充满,这里指橘黄的灯光充满了屋子,带给我柔和、温暖和母亲般的踏实感。故答案为:“弥漫”是充满的意思,生动形象写出了朦胧柔和的灯光充满了屋子,表达了母亲带给“我”的温暖,让“我”踏实。 (3)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通过“穿”“手臂扬起”“拉紧”等词语可看出是动作描写,这些动作写出了母亲纳鞋底的熟练,表现母亲勤劳,心灵手巧的优秀品质。 (4)本题考查结尾段落的作用。“永恒的灯光带给我温暖和慰藉、希望和梦想,也照亮我前行的方向。”这里“永恒的灯光”指代母亲,这句话总结了全文,点名了文章的中心,写出了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文章开头写找出煤油灯,结尾写收起煤油灯,前后照应。所以此段在结构上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在内容上作用:点明中心。写出了母亲带给“我”温暖和慰藉、希望和梦想,对“我”‎ 影响深远。 (5)本题考查阅读感悟。首先要把握文章主旨是借煤油灯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激,表达对母亲的爱。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比如:在家中,妈妈总是最忙碌的人。早上,我刚起床,妈妈已经做好香喷喷的早餐。晚上,我早已进入梦乡,妈妈却还在收拾家务,洗衣服。我爱我的妈妈。 答案: (1)母亲培养“我”猜谜语的兴趣。 (2)“弥漫”是充满的意思,生动形象写出了朦胧柔和的灯光充满了屋子,表达了母亲带给“我”的温暖,让“我”踏实。(意思接近酌情给分) (3)动作描写。生动写出母亲纳鞋底熟练的样子,表现母亲勤劳,心灵手巧。 (4)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内容上:点明中心。写出了母亲带给“我”温暖和慰藉、希望和梦想,对“我”影响深远。(意近即可) (5)在家中,妈妈总是最忙碌的人。早上,我刚起床,妈妈已经做好香喷喷的早餐。晚上,我早已进入梦乡,妈妈却还在收拾家务,洗衣服。我爱我的妈妈。‎ ‎【点评】人物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作用在于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作用在于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作用在于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营口市 ‎(二)‎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外公,您看那梨花似雪 潘玉毅 ‎①“梨花风起正清明”,又是一年清明到,风一起,梨花便纷纷从枝头落下,簌簌有声。顷刻间就白了地面,白了人间。‎ ‎②外公过世已经十余年了,至今我仍会经常想起他。‎ ‎③小时候,我是一个十足的“跟屁虫”,成天不是粘着外婆,就是跟着外公。偶尔我也会随着他们一起插秧,但总是插得横七竖八,能不能成活都充满了悬念。但外公从来不说什么,任由我随意发挥。即使有路过的乡亲提醒说:“这样插秧怎么可以,影响收成啊!”外公也权当没听见。‎ ‎④外公是个退伍军人,平日里话很少,有时他一天下来所说的话,扳扳手指都能数得过来。他就像一头老黄牛,吃得了苦,受得了累,整天在地里忙活。那时我们吃的花生、毛豆、蚕豆、苋菜……但凡餐桌上能见到的蔬菜,基本都是外公自家种的。小时候,我最爱跟着外公去田间地头。在那里,我看到了春天的第一只蝌蚪,听到了夏天的第一声蛙鸣,捡起了收获时节的第一颗花生……在那片天然的乐园里,连泥土的气息都是那么清新芬芳。‎ ‎⑤除了种地,外公还特别喜欢看戏。只要不是农忙时节,但凡本村或邻村来了戏班子唱戏,他都会欣然前去,一次不落。外公看戏,有时也会带上我。那时候我并不明白戏台上“咿咿呀呀”唱的都是些什么,并不了解其中的趣味所在。而外公每次都津津有味地看到散场才离开,当我问他戏曲的内容时,他才会简单地解释两句。那时一台戏结束时,很多观众都会往台边预置的篮子里投钱。我问外公,为什么散戏时,大家要往台上撒钱呢?外公说,那些演员出来讨生活不容易,挣些钱全凭乡亲们捧场。与很多观众不同,外公在散戏时总是走到台边轻轻地将钱放入篮子,从来不胡乱抛掷。‎ ‎⑥后来,彩色电视在乡村普及起来,戏班进村的次数就少了。外公感慨地说:“电视的画面精致是精致,可是没有现场看戏的气氛和感觉。”每当这时,他便会讲传统戏文给我听,像锡剧《珍珠塔》“方卿见姑娘”选段便是我从外公那里听来的。很多年以后,当我跟外婆说起这些往事时,她都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外公从不曾同她分享过,她自然也想象不到一个不苟言笑、沉默寡语的老头子是如何酣畅快意地对孙辈讲戏。其实,我们生活中并不乏这样的人,看似少言寡语、不喜言谈,但爱和喜好在他们的心中滋养了一大片美丽的花园,如果时机得当,多姿的花朵还会出人意料地开出园外。‎ ‎⑦在漫长的一生里,我们每个人都会走过无数条路,但总有一条路是我们记忆和情感的归宿。从外婆家去公交车站的那条路,我已记不清走过多少次了。每次我离开外婆家时,外公都坚持要送我。短短的一段路,外公静静地推着自行车,与我同行。一路无言,但我的心里却是温暖且湿润的。后来,外公的身体越来越差,但他仍执意送我。明明推车的动作越来越迟钝,他却还是慢慢地随我走完去往车站的那条路。‎ ‎⑧外公过世时,我尚在外地读大学。外婆怕影响我学习,便叮嘱家里人说:“阿毅离得那么远,就不要告诉他了。”所以我连外公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上,当我放假回家得知这个消息后,眼前像20年积攒的梨花同时飘落般,一片雪白。那一刻,我多么希望时光可以倒流,让我再看外公最后一眼。可是人生的路,并没有返程票。‎ ‎⑨窗外,繁茂雪白的梨花不断地撕扯着我的记忆。我发现自己还有好多话想要说,却不知该如何继续。这一刻,我已被回忆吞没。‎ ‎⑩外公,您看那人间四月正梨花似雪……‎ ‎18. 选文中哪几件事体现了外公对我的爱?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19. 结合具体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列词句 ‎(1)外公在散戏时总是走到台边轻轻地将钱放入篮子,从来不胡乱抛抑。(品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在那里,我看到了春天的第一只蝌蚪,听到了夏天的第一声蛙鸣,捡起了收获时节的第一颗花生……(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 ‎20. 分析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其实,我们生活中并不乏这样的人,看似少言寡语、不喜言谈,但爱和喜好在他们的心中滋养了一大片美丽的花园,如果时机得当,多姿的花朵还会出人意料地开出园外。‎ ‎21. 选文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22. 选文中的外公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18. 任由“我”将秧苗插乱,从不说“我”:带“我”看戏,给“我”讲戏:每次离开他家,都坚持送“我”到车站。 ‎ ‎19. (1)“轻轻地”修饰“放”,写出外公放钱时动作之轻,表现了外公态度的庄重,突出了他对演员的理解和尊重。‎ ‎(2)运用排比修辞,描绘了“我”跟随外公在田间地头玩耍时,欣赏到了大自然的有趣、美好,突出了“我”童年的快乐。 ‎ ‎20. 生活中,一类人不善言辞,却不乏对亲人的爱,也有自己的爱好专长,这使得他们的内心丰盈美好,而且在恰当的时机,这种丰盈美好就会显现出来。 ‎ ‎21. 照应文题和开头,结构严谨:用第二人称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外公的深切思念;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 ‎22. )沉默寡言,吃苦耐劳,尊重他人,疼爱晚辈,有自己的爱和喜好。(答出3点即可)‎ ‎【解析】‎ ‎【18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能力。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阅读全文,根据第(3)段可以概括出第一件事:任由“我”将秧苗插乱,从不说“我”:根据第(5)(6)段可以概括出第二件事:带“我”看戏,给“我”讲戏:根据第(7)段可以概括出第三件事:每次离开他家,都坚持送“我”到车站。‎ ‎【19题详解】‎ ‎(1)这道题考查对词语表达效果的理解。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加点词“轻轻地”,写出了外公往篮子里放钱时动作之轻,表现了外公态度的庄重。结合“外公说,那些演员出来讨生活不容易,挣些钱全凭乡亲们捧场”可知,戏班子挣钱不容易,突出了外公对演员的理解和尊重。‎ ‎(2)这道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记叙文语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结构等入手。答案一般包括赏析角度+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特点(情感)。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春天的第一只蝌蚪”“夏天的第一声蛙鸣”“收获时节的第一颗花生”都是“我”跟随外公在田间地头玩耍时欣赏体会到的。写出了大自然的有趣、美好,突出了“我”童年的快乐。‎ ‎【20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这句话从比喻的修辞来分析理解。作者将生活中一些不善言辞的人的爱好专长以及对亲人的爱比喻为“美丽的花园”,他们也有自己丰盈美好的内心世界。“如果时机得当,多姿的花朵还会出人意料地开出园外”意思是只要有恰当的时机,这些人内心的丰盈美好就会显现出来。据此即可作答。‎ ‎【21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文章段落作用的理解。结尾段的作用有:总结全文,画龙点睛,点明(强调)中心,深化(升华)主题,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等。结尾“外公,您看那人间四月正梨花似雪……”照应文题“外公,您看那梨花似雪”和开头“又是一年清明到,风一起,梨花便纷纷从枝头落下”,结构严谨:“外公,您看……”用第二人称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外公的深切思念;“人间四月正梨花似雪”,借助雪白的梨花表达对外公的思念,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22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理解。分析时,要结合文章人物的活动环境,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尽量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根据第(4)段的“外公是个退伍军人,平日里话很少,有时他一天下来所说的话,扳扳手指都能数得过来”可以概括出沉默寡言;根据第(4)段的“他就像一头老黄牛,吃得了苦,受得了累,整天在地里忙活”可以概括出吃苦耐劳;根据第(5)段的“与很多观众不同,外公在散戏时总是走到台边轻轻地将钱放入篮子”可以概括出尊重他人;根据第(7)段的“每次我离开外婆家时,外公都坚持要送我”可以概括出疼爱晚辈;根据第(5)段的“除了种地,外公还特别喜欢看戏”可以概括出有自己的爱和喜好。‎ 吉林省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16分)‎ 算盘 李森祥 ‎①陈老师个子很高。他常穿一件灰布中山装,两肩膀瘦塌塌的,背脊骨却像竹竿一般直。‎ ‎②他讲课时,一只手搭在课桌上,另一只手的指缝里,就夹住一颗粉笔。他的手掌片开后,奇大,白白的,筋凸出来,薄薄的像菜刀。一堂课结束时,他粉笔一丢,两手掌合住,相互擦一擦,沙沙的。那声音很像剃头师在刮布上刮剃刀。‎ ‎③陈算盘是老师的绰号,村里人背后都这么叫他。‎ ‎④这陈老师是块活算盘,经他手教出来的学生,个个算盘珠上走得了马。的的得得,的的的得得得,珠子炒黄豆一般响成一气。‎ ‎⑤上课时,老师不敲钟,不吹哨。他的头从横梁内移出来,脚就从楼梯上下来,咯——咚声比上楼时响,弄得祠堂里回声很大,学生们远远就听见了。到他下最后一级楼梯,我们已经坐好。‎ ‎⑥有一天,老师很认真地要我们这个年级的同学,上他住的阁楼里去看看。祠堂有阁楼,老师的房间就在阁楼里。我们心里一下子兴奋起来。这就是说:老师要教我们珠算课了。按老师的惯例,开教哪个年级的珠算,就让上他阁楼里走一趟。这已经成了他的一种固定仪式。‎ ‎⑦我们排着队,很小心很紧张地往楼梯上迈步,一步步迈得很慢。我脚底心软绵锦的,好像踩着的不是楼梯板,而是踩在老师的身上。‎ ‎⑧进了阁楼,老师让我们轮流在他的藤椅上坐一下。藤椅会吱咯吱咯叫。‎ ‎⑨我们都坐过藤椅后,老师才打开了樟木箱。樟木箱内掀出一股陈年樟气,在小阁楼内左右弥漫。这有些辣有些绵酽的气息渗得我的鼻子忽大忽小的,我拼命熬着,才没打出喷嚏来。‎ ‎⑩老师撤出来一样物件,很重。他小心地将物件平放在条桌上,解开包布,是一块算盘。老师对我们招招手,很慎重地说:你们来模摸!我们就过去摸摸,一摸我就瞪大了眼睛,原来是块石算盘。它不光算珠是石的,连排档、盘框也是石的。这是一块雕出来的石算盘。它能算吗?能算。老师看着我们全摸过后,将左手按在算盘上,大拇指一勾,咯得数声脆响,打出一排珠子,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老师说:你们看住了。只见他薄大的手掌一翻,手指头弹开,一瞬时,就有盐锅里爆黄豆般的声音炸出来,一串串地在我们耳边滚。一会儿工夫,声音没了,算盘上的一至九珠子就调了个头,成了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⑪同学都炸着嘴,耳朵鸟翅般弹得笔挺。老师说:你们能够像我刚才这般不歇力地打一遍,那就可以在滚了的油锅里用手指弹出一颗花生米来。‎ ‎⑫经老师这么一说,我们就更加惊呆了。我心里想,到哪一天才能学到这一手绝技呢?老师的话是真的,他手指尖上的老茧,比我爷爷指根的老茧厚。‎ ‎⑬石算盘声音响过的第二日,老师开始教我们打算盘,一块特制的大算盘挂在黑板上,这是老师自己动手做的。黄杨木的珠子,足有碗底那么大。珠杆上扎着鸡毛,用来固定珠子。他用左手去推珠子时,脚尖踮起来。他规定我们,一律用左手拨珠子。他说:右手是握笔的,怎么能打算盘呢?左手打出来,右手记,这才正。这样,我们那一带打算盘的,只要看他开哪只手。看到开右手的,就有人说:这是野路子,不正宗的。‎ ‎⑭老师教我们珠算,几乎是突击性的,天天学。那些天,村庄里能听到东一片西一片的算盘声。晚上的时候,这声音伴了多少爷们父亲们进入梦乡呢……‎ ‎⑮那些天,老师的心情就显得很轻松,有了一种安慰,很知足的神态。‎ ‎(选自李森祥《台阶》一书,有删节)‎ ‎16.比喻句中,恰当的喻体可以丰富语句的内涵。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喻体的表达效果,并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句话,要求突出人物特征。(4分)‎ 他常穿一件灰布中山装,两肩膀瘦塌塌的,背脊骨却像竹竿一般直。‎ ‎17.文中写了老师的哪两块特别材质的算盘?分别有怎样的特点?(4分)‎ ‎(1) 算盘,特点: ‎ ‎(2) 算盘,特点: ‎ ‎18.第⑩-⑪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19.文末“老师的心情就显得很轻松”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4分)‎ ‎【分析】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①~⑤),介绍陈老师及其上课的特点;第二部分(⑥~⑫),写陈老师教我们珠算头一天,带我们去他住的阁楼参观石算盘;第三部分(⑬~⑮),写陈老师对我们学珠算的要求,以及他教学时的心情。‎ ‎【解答】(1)本题考查比喻句的赏析与表达能力。细读句子,本体是穿灰布中山装的陈老师,喻体是“竹竿”,根据喻体的突出特点,可知此比喻是为了形象地表现出陈老师的又瘦又高的特点。然后用比喻修辞写一句话,要求能突出人物特征,所以本体也应是人。如:她的脸一下子红了,像一朵盛开的牡丹花。 (2)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能力。文章第十段,写了陈老师的算盘,“我们就过去摸摸,一摸我就瞪大了眼睛,原来是块石算盘”,可知这是石算盘;“它不光算珠是石的,连排档,盘框也是石的。这是一块雕出来的石算盘”即为这石算盘的特点。第十三段,介绍了陈老师上课教学用的算盘,“黄杨木的珠子,足有碗底那么大。珠杆上扎着鸡毛,用来固定珠子”,可知这是黄杨木算盘,并根据此句填写出其特点。 (3)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能力。第十段,写陈老师“搬”“放”“解”“招手”,是对他的动作描写;同时段落中还写了他的语言,是语言描写;第十段“一摸我就瞪大了眼睛”,第十一段“同学都炸着嘴,耳朵鸟翅般弹得笔挺”则是对我们的神态描写。因为描写的对象涉及到不同的人物,所以作用要分开表述。对陈老师的动作与语言描写,表现了他对石算盘的珍爱,以及他打算盘技艺的高超;对我们的神态描写,是突出我们看到石算盘,看到老师娴熟的技艺的惊讶,以此来侧面表现陈老师打算盘技艺的高超。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段落作用的分析能力。文章最后一段交代了陈老师在我们学珠算那些日子里的心情,根据前段“那些天,村庄里能听到东一片西一片的算盘声。晚上的时候,这声音伴了多少爷们父亲们进入梦乡呢……”可知他这样轻松、知足的原因。这样结尾,结合前文内容来看,一是表现陈老师确实打算盘的能力高超,二是表现他教学的尽职尽责,表达对陈老师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化主旨。 答案: (1)以竹竿做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陈老师的“瘦”“高”“直”“挺拔”的特点。 示例:他穿着一件白色羽绒服,两肩宽阔,整个人像球一样圆。 (2)①石或石制(石质); 它不光算珠是石的,连排档、盘框也是石的。这是一块雕出来的石算盘。 ②黄杨木;大算盘,这是老师自己动手做的,黄杨木的珠子,足有碗底那么大。珠杆上扎着鸡毛,用来固定珠子。 (3)①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陈老师打算盘的熟练自然,出神入化,表现出技艺的高超;②‎ 通过对同学的神态描写,写出他们的惊讶,对此感到不可思议,这里通过侧面描写,衬托陈老师打算盘的技艺的高超。 (4)原因:看到我们打算盘很勤奋,夜以继日,不断进步,对育人成果感到欣慰、满足和自豪。好处:表现出陈老师的认真负责,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升华情感。‎ ‎【点评】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吉林长春市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9题。 理想的风筝 苏叔阳   ‎ ‎ ①春天又到了。    ②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③逢到这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飞天空的风筝。   ④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⑤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却从膝盖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 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⑥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⑦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⑧‎ 他不喜欢笔试,却喜欢在课堂上当众提问同学,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们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亲切、大声地说:“好!五分!”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关切地瞧着这个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注入一次启发。这时候,他比被考试的学生还要紧张。这情景,已经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⑨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的风筝。   ⑩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三四米长的蜈蚣,最妙的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窜入云霄。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飞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看着他的脸,那浮在他脸上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⑪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也没有袭上校园的上空,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参观他放风筝。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我们说笑。甚至于,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他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⑫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⑬不见到他已经近三十年了,倘使他还健在,我希望他可以依旧地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然而,倘使不幸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滑翔。 ⑭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选自《同题散文经典•藤野先生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人民文学出版社 有删改)‎ ‎15.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6.结合文本,揣摩刘老师说话时的语气,选出判断不恰当的一项 A.“……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凝重、严肃) B.“好!五分!”(肯定、赞赏) C.“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鼓励、期待) D.“你不要管,我自己来。”(自信、坚定) 17.写出文中两处“少年”的不同含义。 ‎ ‎①那浮在他脸上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②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18.作者对刘老师有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9.文章的题目市“理想的风筝”,④~⑧段却写了与风筝无关的事,你如何理解?‎ ‎【分析】文章回忆了上学时教历史的刘老师。刘老师是一个失去左腿的残疾人,他历史课上得很精彩,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能做出各式各样的风筝,并亲自将它们放上天空。刘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解答】(1)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能力。阅读全文,了解大意,可知本文表述的对象刘老师,他身残志坚,每年春天都会放飞风筝,表达他对理想的追求。文章的标点是“理想的风筝”,主要事件与风筝有关,所以文首写春天的景物,从结构上看,是为了引出写作的人物与主要内容,并起到开篇点题的作用。从内容上看,此段景物描写表现春天的生机活力与希望,为下文表现刘老师对理想的追求作铺垫,并定下了温暖的感情基调。 (2)本题考查人物情感揣摩正误的判断能力。 A.有误,刘老师在介绍他残疾原因的时候,是“笑着对我们说”的,“女娲造人”是神话故事,他说自己的腿是女娲造人时甩丢的,很明显是调侃,所以说话时应是快乐、放松的。 BCD.正确。 故选:A。 (3)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两题中给出的词语相同,要求分析的是词语的语境义。第一个句子中的“少年”,很明显指的是刘老师,指的是放风筝时快乐轻松的刘老师如同少年般充满活力,充满着对生活的希望。第二个句子中的“少年”指的就是青少年一代,作者是想以此反问句,表达刘老师“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对自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青少年一代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信心。 (4)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文章第五段写刘老师对自己残疾原因的介绍,“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表现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尊敬与爱戴;第七段介绍刘老师历史课上得好,“后来我考入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喜爱与感激之情;写刘老师春天里放风筝,“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又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敬佩与赞美之情;通过记叙了刘老师年过半百,身患残疾依然在讲台上跳跃讲课,同时上历史课给我们很大触动,从而影响我大学专业选择历史系,表达了我对刘老师的感激和喜爱之情;文末“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直接抒情,表达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 (5)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与段落作用的分析能力。本文的标题是“理想的风筝”,很明显有两层含义,表层指的是刘老师春天放飞的风筝,以风筝表达自己对理想的追求。从刘老师放风筝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滑翔。”可以看出标题还暗指刘老师在学生的心里播下了理想的种子。理解了这些,即可知标题的含义即为本文要表现的主旨。文章④~⑧段描述的是刘老师上课的情景,“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他的课讲得极好”“后来我考入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表现了刘老师上课十分艰辛,但是他却不顾自己的痛苦,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看起来与风筝没有关系,实则是为下文具体写他放风筝,放飞理想作铺垫。 答案: (1)内容上:渲染了春天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气氛,奠定全文温暖的感情基调,以景喻人,表达了“我”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结构上:照应题目,由风筝引出下文,是用春天的景色和风筝勾起我对刘老师的回忆,突出了刘老师对我的影响十分大,让我至今记得他。 (2)A (3)①句中的少年指的是刘老师,尽管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依然如少年一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及不懈追求。在放风筝时仍像孩子一样朝气蓬勃,富有生气,对生活充满热爱,表达了我对他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②句中的少年指的是和学生时代的作者一样的广大青少年。在这里将孩童与年过五十,身有残疾却对生活有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刘老师进行对比,表现出我因为刘老师而产生积极的改变,表达我对他的感激之情。 (4)通过记叙了刘老师年过半百,身患残疾依然在讲台上跳跃讲课,同时上历史课给我们很大触动,从而影响我大学专业选择历史系,表达了我对刘老师的感激和喜爱之情;以及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即使残疾,依然努力生活,也体现了我对刘老师的赞美和敬佩。最后因为多年未见刘老师,也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无限思念之情。 (5)标题有两层含义:①刘老师在每个学生的心里播也理想的种子,放飞理想的风筝;②每年春天,刘老师都放风筝,那风筝里有刘老师的理想,他把理想放飞。④~⑧段侧重于对刘老师的描写,看似与风筝无关,实则突出了刘老师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他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播下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表达了我们对刘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也为下文写“放风筝”和体现主旨作铺垫。‎ ‎【点评】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方法: 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主要作用有:(1)渲染某种气氛;(2)衬托人物心情;(3)表现人物性格;(4)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作铺垫。值得注意的是,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不是单一的,往往需要我们结合文章内容作出具体分析。 2、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组合,主要作用是交代历史背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