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1.50 KB
- 2021-11-1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2 寓言二则
课题
寓言二则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用两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揭示出深刻的道理。教学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文。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自由讨论并交流这两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最后让学生谈一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像《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这样的事情。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寓言。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寓言故事,了解有关的寓言知识。(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会写6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地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3.懂得应该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道理。
学习重点
1.会写会认生字,能正确听写词语是重点。
2.理解寓言揭示的道理,懂得应该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道理。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寓言故事。(学生)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
1.组织学生说一说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并引导学生说一说寓言故事的特点。
1.学生说说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等)
2.理解寓言的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学生齐读课题。
1.写一写你知道的寓言故事的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2.教师补充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引出课题。(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识读字词,初识课文(用时:10分钟)
1.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并画出生字新词。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自学生字词。
3.师生交流,学习生字新词。(重点点拨:“圈”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juàn,它的其他读音是quān和juān。)
4.出示词卡,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5.指读课文,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则寓言故事。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圈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3.师生互动,讨论怎样识记生字和理解新词。
(如:字音:“窟窿”的“窿”本音是lónɡ,在窟窿这个词里读轻声。字形:“窟、窿”两个字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屈”—“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不要少写一横。“叼”字右边的笔顺是先写横折钩,后写提。“悔”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4.通过自学,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
5.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则寓言故事。
2.看拼音,写词语。
diāo zǒu hòu huǐ
( ) ( )
yù yán jiē fɑnɡ
( ) ( )
3.我能用“√”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羊圈(quān juàn)破了个窟窿。
(2)同学们手拉手,围成了一个大大的圆圈(quān juàn)。
(3)原来狼又从窟窿钻(zuān zuàn)进去,把羊叼走了。
(4)好大的一颗钻(zuān zuàn)石啊!
10
三、精读课文,深入文本(用时:15分钟)
1.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2.教师出示课件(课件:出现一个羊圈,上面有一个窟窿)话外音:现在,一个养羊人的羊圈上出现了一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板书:少了一只羊)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3.继续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问题,讨论解疑。
4.引导学生细读第五自然段,思考: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是什么态度?想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对此你有何感想?
1.学生自己阅读这个故事,读准生字的字音。
2.学生思考:丢第一只羊后,养羊人是怎么做的?(不及时修补)
3.学生讨论两次丢羊的原因。(第一次丢羊的原因:羊圈破了,没有及时修补。第二次丢羊的原因:面对街坊的好心劝告,养羊人无动于衷,依旧任由羊圈破着。)
4.学生细读第五自然段,小组之间交流:如果自己就是养羊人,会怎么想,怎么做,有什么感受。(我真不应该不听街坊的劝告,真是自食其果,我还是早点把羊圈修好吧……)
4.按要求写句子。
(1)他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是养羊人,修补羊圈之后发现羊再也没有丢过,你会对街坊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展示交流、点拨提升(用时:10分钟)
1.小组展示汇报。
2.明确寓意,指导实际。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我发现( ),我想说应该( ),因为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1.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以小组的形式展示讨论交流。
2.学生各抒己见,结合本课内容展开说明:生活中,我发现( ),我想说应该( ),因为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3.学生谈本寓言的寓意,并谈谈自己是如何发现的。
6.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亡羊补牢”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了这则寓言,我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教学反思
10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要优化课堂教学,必须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寓言课的课堂教学要达到最优化,必须抓住寓言文体的特点,选择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读懂故事,明了寓意的教法。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情境教学法是既能发挥寓言文体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寓意,又能调动学生主动性的一种教法。因此,在寓言课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会读课本生字,正确读写词语。会认5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3.正确、流利地朗读《揠苗助长》,懂得做事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
学习重点
会认《揠苗助长》中生字,从寓言中悟出寓意。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制作生字词卡片。(师生)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揭示文题,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板书题目:揠苗助长。
2.指导理解“揠”的意思。
3.指导学生说题目的意思。
4.引导学生思考。
1.齐读文题。
2.查字典找“揠”的意思。(拔)
3.在教师指导下思考并汇报题目意思。
4.在教师引导下思考。
预设:(1)是谁揠苗助长?
(2)是怎样揠苗助长的?
(3)揠苗助长的结果怎样呢?
7.填一填。
“揠”的意思是( ),“揠苗助长”的意思是( )。
10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0分钟)
1.播放《揠苗助长》动画视频。
2.启发学生思考: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谁揠苗助长?
3.教师出示要求,学生默读课文。
(1)默读《揠苗助长》,圈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并掌握它们。
(2)标出故事共有几个自然段。
4.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1)教师随意地抽出下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学生正音。教师强调字音:“算”是平舌音;“喘”是翘舌音、前鼻音;“望”是后鼻音;“费”的声母是f。
(2)教师再次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朗读词语,在读中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5.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读准确。
(1)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2)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1.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争取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3.认真倾听,争做小老师进行评价,为出现错误的同学纠正字音。
4.读准课件出示的句子。
(1)个别读。
(2)齐读。
5.在教师指导下尝试用“先猜后查”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预设:
(1)巴望:联系句子知道“巴望”可能是“希望”的意思,但可能比“希望”的意思进一层,大概是“非常希望”的意思。
(2)焦急:以前就用过了,是“着急”的意思。
(3)筋疲力尽:可能是非常疲劳的意思。
(4)“一大截”是“一大段”的意思。
6.学生在小组内分自然段合作朗读课文,交流课文大意。
(那个人拔苗助长,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8.我会用“√”选择字的正确读音。
揠(yà yàn)
喘(chuǎn cuǎn)
截(jié jué)
筋(jīn jīnɡ)
焦(jiāo qiáo)
9.我能写出加点字的近义词。
(1)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
(2)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
(3)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
10
(3)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6.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说说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7.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研读课文,感悟道理(用时:10分钟)
1.学习第一自然段:出示思考题:这个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呢?
2.理解“巴望”一词。
(1)出示“巴望”,查字典理解“巴望”。说说“巴望”的近义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巴望”和“盼望”的区别。(“巴望”的程度更深,是非常盼望,想立即实现。)
3.教师:这个人巴望什么?(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这个人做了哪些事说明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看;焦急地转来转去;天天想帮助禾苗长高的办法;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4.出示思考题:可他觉得“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真的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吗?去掉“
1.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汇报: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①开火车读生字。
②指导识记字形。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句子抓关键词,理解农夫的“焦急”。
(4)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5)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想象。
预设:
生:他会想:亲爱的禾苗,你怎么就不长呢?
他会说:“禾苗禾苗,你快点长大,我都等着急了。”
10.按课文内容填空。
(1)古时候有个人,他( )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 ),( )到田边去看。
(2)他在田边( )地转来转去,( )地说:“我得想个办法( )它们( )。”
(3)一天,他( )想出了办法,就( )跑到田里,把禾苗( )往高里拔,从中午( )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10
好像”行吗?为什么?
5.教师引读: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他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办法。什么办法呢?他是怎么做的。
2.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第2自然段。
(1)预设:他想到了把禾苗一棵棵往高拔。
(2)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后汇报:
四、研读课文,感悟道理(用时:10分钟)
6.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1)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他到底想出了什么办法?
(2)出示第2自然段。
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7.指导学习第3自然段。
(1)思考:农夫会对他的妻子、儿子怎么说呢?
(2)指导思考:从他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导学习生字“费、算、截”。
(3)情景表演。指导学习“喘”字。
8.学习第4自然段,出示思考题:他的儿子听了他的话,心里怎么想的?(父亲干什么去了,会这么累?禾苗怎么会一下子长高了一大截呢?)怎么做的?(他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①筋疲力尽:很累,好像力气都用完了。
②急忙跑到田里:说明焦急。
③一棵一棵:生怕漏了一棵。
④终于:说明他想了很久。
⑤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
⑥往高里拔:拔得高,时间用得久。
3.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农夫的话。
(2)学生归纳概括:农夫很累,但是禾苗长高了一大截。
(3)交流识记方法。学生模仿农夫的动作朗读。读出又累又高兴的感觉。
4.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第4自然段。
学生交流:他的儿子会想,父亲干什么去了,会这么累?禾苗怎么会一下子长高一大截呢?
11.区别字填空。
截 节
(1)今天是传统的新春佳( )。
(2)姐姐比我高一大( )。
望 忘
(3)妈妈希( )我能考上大学。
(4)他把这么重要的事给( )了。
12.为什么那个人费了那么多力气,但最后禾苗全都枯死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9.思考讨论:这个人“巴望”禾苗长得快些,结果禾苗都枯死了。为什么会这样?
5.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5分钟)
1.教师出示要求书写的2个生字:“筋”“疲”。
(1)指名读,说偏旁,组词。
(2)教师强调:“筋”是上下结构,“疲”是半包围结构,写“疒”时,不要忘记写外面的两点。
(3)教师范写“筋、疲”2个生字。
(4)指导学生描红,书写。
2.布置作业。
(1)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续编故事。
1.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书写生字。
(1)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
(2)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书写方法。
(3)学生临写。同桌评议。
2.完成作业。
(1)给爸爸妈妈讲故事。
(2)尝试续编故事。
13.写一写。
我能把“筋、疲”这两个字写得很漂亮。
板书设计
10
教学反思
帮助儿童学好寓言的最好策略是充分利用寓言的形象性,引导儿童在深切的感受中领会寓意。所以在本课教学中创设的一个个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农夫可笑而又发人深省的形象,如品味“巴望”“天天”“筋疲力尽”等具有讽刺意味的词语,或者角色互换,进行夸张式的表演或思考,寓言故事续编等,身临其境地去感悟、体会、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动,在充分的感受中获得直观的推论,获得心灵的顿悟。同时将“读”贯穿始终,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说”。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