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16 KB
  • 2021-11-17 发布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

  • 6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人教版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 教学内容:课本第1—3页 教学目标: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  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 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左、右小组分开测量。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取整数) 四.巩固反馈 五.发展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讨论交流,想办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教学反思: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 教学目标:‎ ‎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板书:“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 ‎.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四.扩展练习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课本5页及练习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 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 ‎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第四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课本第6—7页, 教学目标: 巩固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尺子、卷尺、三角板及回针,准备一条长十几厘米的纸条。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题 完成课本图中铅笔的长,然后自己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的长度。注意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适当复习。 第二题 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练习本,和准备好的墨水盒。延伸练习,量一量其他的东西。 第三、四、五题 第3、4、5题,是实际测量题目,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的测量需要选择该用什么工具。 第六题 先估测再实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观念。 第七、八题 根据对线段定义的理解判断图形是否是线段,先让学生复习线段的定义,以便判断。先估测再实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观念。 第九题 ‎ 第一次出现带单位计算。计算第一题时,让学生联系实际的例子进行计算,如14厘米的纸条剪去8厘米,还剩几厘米。再类推到第2小题。 第十题 利用学生的视觉差,让学生判断。 第二单元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8-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材的能力、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和全年级的小朋友去郊游好吗?(出示主题图)可是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呀? 师: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坐一辆车?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6+30=66,35+34=69,30+35=65,36+34=70) 大家真能干,这些算式我们除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外,还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你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吗? 二、新授 1、教学例1、例2 (1)让学独立完成 请你从这四道算式中任选一道,用列竖式的方法去计算,不会的小朋友,可以看看课本的第9页,也可以问问旁边的小朋友。 请四个小朋友上黑板板演,其它小朋友在练习本上做 请板演的小朋友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2)小组讨论 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来的,列竖式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请小朋友自己先想想,然后在四人小驵里说说。 学生汇报 2、教学例3 (1)36+34=70 这里还有一题,你是怎么算的?(先算个位上的6+4=10,怎么写呢?在个位写几?十位呢?在个位写0,向十位进一,在十位上写个小小的1,表示1个十,再算十位上的3+3=6,6+1=7,合起来就是70。 (2)36+35 大家能通过计算帮助学校解决坐车的难题,真了不起,可我还有个难题,就是一班和三班能合坐一辆车吗?为什么? 请你列竖式计算,并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尝试) ‎ 你是怎么算的?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算法,为什么这道题,你是都是从个位算起,不是从十位算起? 小结算法:列竖式计算时,除了要注意我们前面说的,还要注意什么? 3、出示课题 师:这三道算式和最后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笔算就是列竖式计算。(板书课题) 你认为什么时候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比较好? 全课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三、练习 1、利用今天学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皮卡丘就想请大家帮个忙,它想买两件小家电,我们陪他到家电城看看好吗? 谁为它介绍一下商品? 它只有90元。请你帮宛选两件小商品,用竖式算一下一共用了多少钱? 2、皮卡丘谢谢大家的帮忙,它请我们四人小组每个小朋友轮流提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让其他三个小朋友列竖式计算,提问题材的小朋友还要负责批改,最后还请你们评价一下你们组的小朋友做得怎么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13、14页 教学目标: 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之后,巩固加强计算 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细心计算。 2、解决竖式写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题目:27+34、34+36、61+9、83+7、32+48、23+67(同桌分做3题,同时请学生板演) ‎ 二、课堂练习 同学们喜欢去公园吗?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问题,都需要我们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它们,今天就让我们去人民公园检验计算能力。 1、出示公园门牌,首先进公园要买票,如果说你和爸一起去。(成人票:36元。儿童票18元)你们一共要花多少钱? 谁能根据买门票和事编一道应用题? 2、公园里开设了野生动物领养区,因为现在野生动物得不到保护,受到了人类的随意捕杀,如果你有爱心的话,你可以任意领养两只小动物,每个动物都有标价 3、你想买哪只汽球?算对上面的得数,这只汽球就是你的 三、课外作业:课本13页第4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基础上,对应用题形 成初步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感知数学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应用题的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45+34  54+33  61+9  78+2  64+7  35+22  77-12  56-5  36-10  19-9    47-17  39-7 二、应用题练习 1、出示题目:表演新疆跳舞,需要女生28人,男生14人,一共需要多少人?(先请一位同学读,再请全班读) 怎么列式?列竖式计算要注意哪些问题? 应用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条件和问题) 找出这道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2、出示图:球鞋45元    足球34元 ‎ 谁先来给大家说说题目的意思?谁能根据刚才的那道题,利用上面的条件也编出一道应用题? 列式计算 3、解决课本15页的第10题,先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请四人小组一起讨论解决。 三、课外练习 教学反思: 两位数减两位数 (不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16、1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 2、能正确书写两位数减法。 教学重难点:竖式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师:你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个城市申办吗? 问:北京比其他城市多多少票?(或者:其他城市比北京少多 少票?) 2、让学生一边问一边列式 如: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 二、新课 1、讨论:56-22怎么算? A、口算 B、列竖式 2、请小组讨论,列竖式计算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我们怎样把竖式写在算术本上?在黑板上示范 3、学生四人小组互相提问,并列竖式解答问题 学生展示 三、练习 课本19页的做一做,每一题。自己独立完成,请学生到黑板上做。 ‎ ‎ 教学反思: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18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让学生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从而概括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重难点: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从而概括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用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口算:80-7  35-8  63-4   26-7  42-5  43-6  32-9  65-9 竖式计算:52-21    79-37    65-24   出示56根小棒,让学生口述从56根小棒中拿走8根,讨论为什么得数十位上是4而不是5,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写课题:退位减法 二、新课 师:还记得北京得了多少票吗?巴黎呢?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怎么列式?(56-18=) 你会计算吗?请大家试试 2选择有代表性的算法板书 师:都是56-18,现在有两个得数,到底哪个得数对呢?下面我们就用摆小棒的方法来研究解决 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每位学生拿出一张纸,自己画上数位表 在数位表上摆出56根小棒 提问:从56根中去掉18根该怎么办? 师生同共讨论操作:从整捆小棒中打开一捆和6根小棒,合起来就是16根,从16根中去掉8根剩8根,再从剩下的4捆中去掉1捆还剩3捆,所以56-18得38是正确 师:通过摆小棒,我们知道了56-18=38,如果用竖式怎样计算呢? 看竖式,首先遇到6减8不够减,刚才我们拿小棒时遇到了从6根小棒拿8‎ 根不够减,是怎样做的呢?(从6根里拿8根不够拿,我们是从5捆里拿1捆,把它拆开是10根,和个位上的6根合起来再拿的) 在笔算时,当位上的6减8不够减时,也要从十位上拿出1,叫做从十位上退1,这时十位上是几减几?为什么是4减1?引导学生回忆操作过程,从6根里拿8根不够拿,我们是从5捆里拿1捆,把它拆开是10根,和个位上的6根合起来,所以只剩下4捆,十位上是4,可以这样说,从十位退1,十位上的数就少了1,为了不忘记从十位退1,要在竖式中被减数的十位上点一个退位点(用红粉笔)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10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退位的含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口算: 14-9    32-8    14-3    64-8   14-7 12-3    42-5    63-4    72-9    82-3 2、计算: 47-23      56-41      72-32 二、新授 1、板书:50-24 (1)首先列竖式要注意什么问题?(相同的数位对齐) 板书竖式,从哪位算起?个位上0减4不够减。怎么办?(从十位退一)也就是从十位借一,和个位上的0组成10,现在就可以减了,10-4=6,个位上写6 (2)十位上的5被借走了一个1,还剩几?4-2=2个位上写2。 (2)四人小组讨论: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相同的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三、巩固练习 1、出示题目第21页的第六题,分别让学生说出个位够减不用向十位借一,让学生说出计算正确,但书写不对,十位算得的0不用写,让学生说出最好打上退位点,防止忘记,出错。 2、4人小组分工合作,解决第21页的第7题,做完后在小组中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第8题,说明先写上得数,再连线 四、课后作业:第11题,写出竖式 ‎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在学生清楚退位减法的法则的基础上,能基本表达出笔算减 法应注意什么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19-20页 教学重难点:学生的口语表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两道题,45-27    75-57 2、把两题写在黑板上,边写边让学生说: 列竖式要注意什么问题,从哪位开始减,个位不够怎么办? 二、课堂练说 1、刚才你是怎么计算的?和同桌说一说,看谁说得最清楚 ,表达最完整? 2、你认为你的同桌说得很好,就你举手推荐他说 3、课本练习三第一题 4、练习三第二题 三、课外作业 第20页第8题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应用题的结构,会根据条件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课本22页第10、13 教学重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提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 1、同学们喜欢去商场买东西吗?买东西的学问可大了,今天看谁能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一、1、小明妈妈开了个杂货店,但是一时粗心忘记标价钱了,现在价格都在这里,谁想上来帮助小明做这个买卖游戏? 2、让学生抽一张钱,问:你想买什么东西?生选,再问:如果找回你38元,你知道他值多少钱吗?(学生列竖式) 3、请学生上来表演,然后向大家提出问题。 4、谁能把它编成应用题? 5、谁来列式解决它? 6、做第十题,注意写单位和答 小结:只要条件足够就能报导出问题,然后我们再根据条件和问题来列式解答 二、练习第十三题 指导看图,这图告诉我们什么事? 给我们提了几个条件? 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在黑板上列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让他们把所需条件说清楚 请你们选择两个问题列式算一算 同桌说一说,把自己的问题配上条件编成一道应用题 教学反思: 用数学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P23 例4  用数学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口算: 3+7    4+9    5+6    7+8    12+6 13-7    27-8    36-5    47-2    63-5 2、计算: 45+49      56-27 二、新授 ‎ 1、教学例4 出示挂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请你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指出:对评比牌前面的灌树挡住了,你有办法知道每个班红旗获得情况吗? 2、小组讨论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看条件 3、小组汇报 如:二(2)班    16-3=13 注意:强调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4、问:谁知道二(1)班、二(2)班得几面红旗呢? 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没办法知道。因为被树挡住了。 问:那他们可能得几面红旗呢? 你是在怎么知道的? 三、练习 1、P23  做一做 2、练习四第1—4题 教学反思: 练习课(一)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自行提问,自己解答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计算 1、口算 35+4     29+6    70+30     40+6 39+2    45-8    73-5    69-2 2、计算 19+28     46-37    39-16    48-22 二、用数学 10分20分30分40分50分 姐姐2531322934 妹妹1948283036 ‎ 合计: 问:合计是什么意思? 2、第15页第9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3、第15页第10题 问:有什么东西?你能回答第几问? 注意提出问题答案的多样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 4、第22页第10、12题  学生独立完成 5、第22页第113题 问:你想问全班同学什么问题?(全班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并计算) 6、第25页第5、6、7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学反思: 练习课(二) 教学内容:练习四 教学目的: 1、加强对学生看图能力的培养。 2、加强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 3、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常规练习 9+8=       16+9=      23+7=       65+6= 43—5=      21-9=      36-7=       43-8= 二、练习 1、出示 问:谁能读一读题目?(生范读,全班齐读,默读)             这里有几句话?             你觉得哪一句话最重要?            你能列式吗?‎ ‎ 2、年级同学看电影,买了80张票,后来退了8张,二年级有多少同学看电影? 学生读题,并请学生板演。 80—8=(张) 3、一本书12。30元,小丽想买一本还差3元,请问现在她有几元? 问:总数是谁?   部分数是谁? 4、下面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五个国家获奖牌的数量(板) 美国   俄罗斯    中国     澳大利亚    德国 97       88        59       58          57 你能想到什么问题? 5、算出每张卡片上两个数的和,在算出他们的差 44    50    62    53    71    45     27    36    25    39    19    38 教学反思: 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26、27页 教学目的: 1、强学生对连加连减应用题的理解。 2、学生掌握连加连减的式计算。 3、让学生明白互助友爱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应用题的多种解。 2、加连减式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常规练习 9+3+4            8+6+9            3+2+7 10-8-2            13-2-7            19-6-5 二、教学连加 出示主题图和表格。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28                34                23 问:你看到了什么? 从表中你看到了什么数量?(三个条件) 你能提什么问题? ‎ ‎(教师板书出学生的各种问题,并选择:一共摘了多少个?) 问:你能列式吗? 这个算式我们又叫什么算式?(板书 连加) 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进行计算!学生板演 三、教学连减 1、学生看图,口编应用题。 有85个西瓜,李明运走26个,我运走40个,还剩几个? 学生解答,并板演。                                   四、巩固练习 口算:7+59+20          72-6-40 笔算:46+25+17      75-28=   54+20+16  90-58-24= 教学反思: 练 习 课 教学内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练习。 教学目的: 加强学生所学的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1、口算下面各题 55+30+8           39-4-32         37-10+5 56-3+9            81-7-70         74+6-80 教师念题目,学生以抢答形式回答。 2、   +8          -20     39      ( )         ( )     56      ( )         ( ) 18      ( )         ( ) 学生在草稿本上计算,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3、   +36       -47        +58        -23 25      ( )      ( )      ( )     ( ) 4、笔算下面各题 69+30-45          65+18-39 26+40-8           71-65+45‎ ‎ 5、 245115 213039 49936 计算每一横行、每一竖行每一斜行三个数的和。 6、小明要练75个字,他还剩下37个字,他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7、外圈哪个数减里圈哪个数,得数是62? 学生独立思考,写在草稿本上,比一比谁找得多。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张反馈练习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和用数学来进行复习。 二、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1.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师:谁能分别编一道进位加、不进位加、退位减和不退位减的算式? 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 ‎ 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师: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 指名答,教师把要点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那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哪位同学还有特别提醒同 学们注意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2.反馈测试,灵活掌握 师:接下来我们就做一组题目。老师发个你的练习题第一题,做对一题,就 可以从最上面圈一面小红旗(笔算加法、减法个4题)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反馈:得到8面小红旗的请举手。 第二题:啄木鸟诊所(4道有错误的竖式) 比一比谁的小医生当得好又快。集体订正,分别说说错在哪。 3.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并独立列式计算。 (2)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让学生列式计算:41-13=28(岁) 紧接着出示“10年后”这一条件,让学生思考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或许会出现两种答案:一种是大38岁,一种是大28岁。 放手小组之间互相讨论,解决矛盾。 达成共识:10年后,爸爸仍比儿子大28岁,因为爸爸长10岁,儿子也长10岁。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p38—39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3、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观察、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具准备:课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各一张,每个小组一张学习卡(有两个大小一样,但边的长度不一样的三角形纸)、三角板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 ‎ 有                                       这几个图形 师:这是什么图形呀? 师: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图形,现在老师要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个猜一猜的游戏。我把这些图形藏起来,只露出一部分,你能猜出它是什么图形吗?一起来试一试吧! (玩猜一猜游戏) 二、出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猜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相同点呀?(都有角) 师:对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课件板题:角的初步认识,同时出现主题图) 三、引导探究: 1、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师: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当中的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认真找一找,哪里有角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不表态) 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找到了那么的角,请你们摸一摸你找的角,有什么感觉呀?(尖尖的)  师:这个尖尖的点,我们就叫做角的顶点。(点课件,出现“顶点”)  师:那请你摸摸顶点的两边又有什么感觉呢?(直直的)  师:从顶点出来的这两条直直的线,就叫做角的边。(点课件,出现“边”)  师:那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课件重新出现2个角)  师:你能指出这两个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吗? 3、画角: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你能把它画在纸上吗?自己先试一试,并在你画出的角上,写出顶点和边。 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示范画,并说说是怎样画的。 4、判断角:  师:谁还愿意把你画的角拿上来展示给大家看?    师:我们先来判断一下,他们画的是角吗?为什么?(把不是角的取下来) 5、比较角的大小: 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些角,你发现了什么? (有大有小) 师:谁能把这些角从大到小排一排? 师:他排对了吗?大家意见都不相同,到底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 师:每个小组都有①②号两个角,请大家先观察一下,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一个边长些,一个边短些) 师:你认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师:大家各有各的说法,它们到底谁大谁小,老师也不知道。请你和小组小朋友一起,用自己的方法,向大家证明你的说法是正确的吧! (小组汇报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总结: 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和开口的大小有关。 师:哪个小组的小朋友能把上面的这几个叫再从小到大排一排? 四、练习: 看谁的眼睛最厉害:找一找,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呀?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角,请同学们回家后,让爸爸妈妈找找出家中的一些角,看他们找得对不对。 教学反思: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40、41页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具、学具准备:直角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做一个角? 学生用活动角学具做一个角。师: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角,并说一说你制作的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展示学生做的几种角:锐角、钝角、直角。 教师在黑板上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边画边说:“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角的大小是不一样的,我画的三个角的大小就不一样。”画完后,要学生分别指出三个角的顶点与边,教师—一写上。教师指着直角说:“大家看,这个角是不是跟其他两个角不太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 ‎ 二、新课 1. 教学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师让学生在手帕、教科书与练习本封面上找出各有几个角?并且跟黑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使学生发现手帕、教科书与练习本封面上的角,跟黑板上教师指出的角的形状、大小差不多。教师说:“在手帕、教科书与练习本封面上找到的角,跟黑板上的角(指着直角)是一样的,这样的角叫做直角。我们可以用一种符号把它表示出来。”教师在直角上画出直角的符号。 教师让学生拿出三角板看一看,指出哪一个角是直角,然后让学生拿出纸,仿照书上的方法折出直角。 2.寻找生活中的直角 师:直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能找到直角?(学生分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汇报) 3.如何判断直角 教师发给学生画有三个角的纸,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判断纸上画的角哪一个是直角。教师说:“先将顶点和顶点合在一起,再将三角板上的一条边跟角的一条边合在一起,再看另一边是否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巡视,及时纠正错误。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如果另一条边和三角板的一边也合在一起,这个角就是直角;如果不合在一起,这个角就不是直角。最后,让学生检查自己折出的角、教科书封面上的角是否都是直角。 2. 练习八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检查题里的角是不是直角。然后让学生回答。 3. 教学画直角。 师:“我们已学过怎样画角。那么,你能用三角板画一个非常标准的直角吗?” 学生尝试用三角板画直角,画完后找学生到黑板上演示画角的过程。 师:刚才同学们用的方法都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画一个非常标准的直角。先画顶点——从顶点开始画一条平平的边——把三角板的直角放到这条边上,比着三角板把另一条边画好。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充分列举自己所知道的物品中的直角,还要让一部分学生来判断是否正确。 2.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直角。教师巡视,提醒学生画直角需注意的要点。 3. 让学生自己在带来的纸盒上找直角,看谁能找得又快又全。(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盒子上各有24个直角。)这道题也可以作为一个数学游戏,分组进行比赛。 四、小结 教师:我们学习的直角是一种特殊的角。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处很多,在几何知识中也占很重要的地位。 ‎ ‎ 教学反思: 角的分类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P38~4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通过结合生活实际的活动,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生活中含有角的物体。 师:“你看到了什么?谁能说一说?” 师:“如果请你们再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这些物体,你又能发现什么?” 师:“是吗?让我们来看一看。” 师:“果然如此!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角。通过以往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关角的知识?同桌互相说一说。” 贴上课题“角”,学生交流后回答:略。 师:“仅仅知道这些,你们就满足了吗?” “那你们还想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呢?“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虚心好学,老师真的是非常高兴。好吧,那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师:“请大家拿出四张卡片,用水彩笔和尺出画四个不同大小的角。每张卡片画一个。比一比谁画的又好又快!” 学生在卡片上画角。 师:“请组长将大家画的角收集起来,平铺在桌面上。比一比哪一组动作最快!” 师:“下面我们要给这些角分分类。在分类之前,老师要说几点要求:1.每人先要认真的观察这些角。2.为了提高我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效度,分类前组长一定要带领大家展开充分的讨论,确定分法后再分。3.分好后,每组选一名发言人,准备向大家汇报分类的情况。” 小组合作学习,给角分类。教师巡视,做好记录。 ‎ 师:“哪一组愿意汇报?” 小组汇报,汇报时请其用三角尺验证。贴出直角。 师:“你们认为他们分的怎么样?” 师:“你能给比直角小的角起一个名字吗?” 学生起名。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贴上“锐角”。(钝角同上。) 师:“对于这些,你们还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 学生提问。 师:“通过对角的分类,我们知道了角可以分成直角、锐角和钝角等几种。” 贴上“的分类”。 三、巩固练习。 师:“请组长将这些角分还给大家。同学们可以在角的旁边写上角的名称。” 学生写角的名称。 师:“写好的人互相说一说你刚才都画了哪些角。” 学生互说,教师指名说。 师:“如果老师给你一些角,你能分辨出是哪种角吗?请大家拿出练习纸,按要求填空。”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写。集体订正。 师:“让我们回到生活中的物体。” 点击,回到生活中的物体。 师:“你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说一说这些角都是什么角吗?”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这些角?” 师:“第五个任务需要大家合作完成,大家把三角尺凑在一起试着拼一拼。” 学生合作拼。 师:“能拼成什么角?你愿意上来拼一拼吗?” 学生在黑板上用学具拼。 师:“这个角是由几个什么角拼成的?还有其他的拼法吗?”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 教学反思: 剪角和数角(活动课) ‎ 活动目的: 1、通过实际“剪一剪,数一数”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能学会数角的方法。 2、通过操作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操作的能力和良好的操作习惯。 3、通过操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             展学生的智力。 教具、学具准备: 吹塑纸或硬纸片所做的角的图形3个,长方形纸,剪刀等。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1、出示小黑板   师:这些都是什么图形?   师:你能说出角各部分的名称吗? (请一个同学上台来,边指图边说,师板书:顶点、边、边)。   师:(指图)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答,师板书: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这三个角中哪一个角最大?哪一个角最小? 二、操作活动   师:同学们对角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根据角的基本概念来做游戏,看谁会动脑! 1、拼角游戏:   师:现在请同学们分成4人小组,作好准备。 (1)请拿出准备好的两个角; (2)象老师这样把它们拼起来(吹塑纸做成的模型在大黑板上示范: (3)观察拼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还是角) (4)找出它的顶点和边。 (5)想一想,数一数:拼成的图形中一共有几个角?(3个) (待生讨论出结果后,抽代表上台数给全班看)   教师小结:从刚才的操作、观察中我们发现:一个角加上一个角所拼成的图形中所得到的是3个角,而不是2个角。 2、数角游戏: (1)请每组同学再拿出1个角,角老师这样拼在刚才拼的图形上。 (2)小组讨论,图中共有多少个角? (1个角1个角地数,有3个;2个角拼在一起数有2个;3个角拼在一起数,有1个,一共有3+2+1=6个) (抽代表上台数给全班看) 3、剪角、数角游戏: ‎ ‎(1)放录音,教师讲数学故事:春天来了,百花盛开,森林里兔妈妈带着她的三个孩子兴高采烈地玩着游戏。兔妈妈拿出三张长方形的纸,分给她的三个孩子,然后说:“今天妈妈来考考你们,看谁会动脑,如果把长方形的一个角剪掉,还有几个角?” 灰兔弟弟抿着嘴,想了一下,跳着说:“4—1=3,还有3个角”。   白兔姐姐拿起一张长方形纸,剪下一个角说:“应该是5个角”。   黑兔哥哥也拿起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折了折,然后剪起来,“妈妈,我认为还是有4个角。”   三个小兔立刻争了起来,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小朋友,请你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想一想,折一折,然后剪一剪,最后帮兔妈妈评一评,它们的答案谁正确的。  (学生分4人小组各自先动手折一折,剪一剪,再讨论,师巡回了解各组折、剪的情况)  (教师请学生将三种剪法分别贴在黑板上)   看了小朋友的结论,兔妈妈笑着对它的孩子说:“孩子们不必再争了,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三个答案都是正确的。这道题的答案就是你们这三个答案。” 4、拓展活动:如果把长方形的角剪掉2个,那么剩下的图形中还有几个角? (学生操作,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一边讨论一边折、剪,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一刀剪: 两刀剪: 请几个学生把自己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贴在黑板上) 三、全课小结 师:这节活动课中你有什么感受? 第四单元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44页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三)会口述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四)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难点: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具和学具 教具:小红花、正方形、小圆片等实物图. 学具:学具袋中上述实物图. 教学设计过程 ‎ ‎(一)复习准备 口算两组题(要求读出算式,说出得数). 第一组                 第二组 7+8                  3+3 6+4+3               5+5+5 7+2+6+1            4+4+4+4 1+3+4+5+2         2+2+2+2+2 学生按要求口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 1.这两组题都是加法,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组每道题的加数不相同,第二组的每道题的加数都相同) 2.像第二组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我们叫它“求相同加数的和”. 第1题3+3,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相加,这就是2个3. 第2题5+5+5,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5相加,这就是3个5. 第3题4+4+4+4,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4相加,由学生说出4个4. 第4题2+2+2+2+2,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相加,由学生说出5个2. (二)学习新课 1.启发性谈话 像上面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一种简便方法,这种简便方法是什么呢?这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2.出示例1摆一摆,算一算 教师边演示边提问: (1)教师是怎样摆的? (教师先摆2朵,再摆2朵,最后又摆2朵)摆了几个2,(3个2)教师板书:3个2. (2)要求一共摆了多少朵?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用加法算:2+2+2=6 (3)你写出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几个2连加. 教师叙述: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叫做乘法.(板书课题:乘法初步认识) 介绍乘号及算式写法和读法: 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乘号的写法是左斜右斜“ ×”.教师同时板书,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乘号像什么(像汉语拼音中的 ×). 怎样写乘法算式呢?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2,就写在乘号的前面,再数一数是几个2连加,把相同加数的个数3写在乘号的后面,2×3表示3个2连加,3个2得6,因此算式是2×3=6,读作2乘以3等于6.‎ ‎ 3.由学生摆正方形 教师指导学生操作: 拿出3个正方形,摆成一竖行,这是1个3;第二竖行再摆3个正方形,这是几个3;第三竖行再摆3个正方形,这是几个3,第四竖行再摆3个正方形,这是几个3?(4个3) 教师启发提问: (1)求4个3是多少.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3+3+3+3=12) (2)这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3×4=12) (3)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 4.学生独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提出要求: (1)每堆摆4个圆片,摆5堆,这是几个几? (2)在小组内讨论,怎样用加法算式表示,怎样列乘法算式,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 归纳小结: (1)上面这几道题用加法算的时候,这些加法算式都有什么特点?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算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法算? (3)两种方法比较,哪种简便?同学们想象一下,上面这道题,如果每堆摆4个圆片,摆10堆, 100堆,求一共有多少个,如果列加法算式,这个算式一定很长很长,那么列乘法算式呢?只要4×10,4×100.因此,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出示复习准备中的两组题,哪组题能改写成乘法算式,怎样改写?说出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几连加. 3+3 3×2; 5+5+5 5×3; 4+4+4+4  4×4;  2+2+2+2+2  2×5 2.游戏 (1)拍手游戏.老师每次拍4下,拍3次.(由学生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2)拍臂游戏.老师每次拍5下,拍4次.(由学生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3)找朋友(把意思相同的题用线连起来).     7+7+7          6+6+6       6×3          1×5  1+1+1+1+1          9+ 9+ 9+ 9+ 9        9×5           7×3 (四)归纳总结 延伸发展 1、请小朋友谈谈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最后,请小朋友猜一猜,这里面是怎么放的? 胃动力及止吐药规格:5×6 ‎ 师打开盒子验证。 3、小柴胡冲剂 10克 ×6袋 餐巾纸6×10 水彩笔 10×2 猜猜里面是怎么放的? 你们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课后再去找找。  教学反思: 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 47页。 教学目的:1、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2、能用加法和乘法表示同一内容。加强学生对乘法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能同时用加法和乘法表示同一个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情况写可以用乘法来表示呢?你能举个例子吗? 二、新授 1、教学例2 出示3组气球,每组气球有5个 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用最简单的话来表示吗?(3个5) 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呢?(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呢?) 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列式:5+5+5=15(个)                 5×3=15(个) 问:你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可以乘法表示呢? 你们喜欢那种算法?为什么? 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乘法各部分的名字吗? 板书:                 5    ×     3  =   15 因数  乘号  因数   积 2、教学例3 出示例3的图 ‎ 问:你看了到了什么? 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呢? 你能列式计算吗? 板书:    4+4+4+4+4+4+4+4=36(个)    4×9=36(个) 问:你喜欢那种写法呢?为什么? 小结: 同学们,今天通过我们的学习,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习: 1、P47,做一做 2、练习九,第5、6、7题。 教学反思: 练习课(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48—50练习九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乘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文字题的初步接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写出下面的算式: 3个5                     4个4                      2个7               3和5                     4和4                      2和7               2、把下面的算式变成乘法算式 3+3+3                        4+4+4+4+4+4+4               5+5+5+5+4                    6+6+6+6+3                   3、什么样的加法算式能用乘法表示呢?什么样的加法算式不能用乘法表示呢?   你能举例说明。 二、练习 1、文字题 3个8相加,和是多少? 3和8相加,和是多少? 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问:第一踢和第二题有什么不同呢? 2、看图提问题 小朋友们在跳绳,每4个同学一组,3组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呢? 让学列式计算 板书:4+4+4=12(人) ‎ ‎        4×3=12(人) 问: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呢? 3、小邮递员      3×2         6×4           5×3 3个2相加    3+3     3+3+3       4×6    2+2+2 5乘3         2×3         4+6         6+6+6+6 因数是4和6       4×6       3×5          4+4+4+4+4+4 4、看七星瓢虫写算式 教学反思: 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5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熟记5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运用5的乘法口诀求积。 2.通过观察、操作、尝试、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口诀的结构和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口诀卡片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乘法的意义: 师:我们每天做几次眼操?(2次)那一个星期做几次眼操呢?(指明说) 生:加法计算   2+2+2+2+2+2+2=14(次) 生:乘法计算   2×7=14(次) 师:为什么算得一共是2×7=14次?(7个2连加可以用乘法计算) “2×7”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答) 二、新授: 师:鼓掌表扬一下双修日也能坚持做眼操的同学(学生鼓掌) 师:小朋友的掌声真响亮,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双勤劳的小手,这双小手可能干了,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呢。一只小手有几个手指头呀?(5个手指头)2只小手加起来又有几个手指头呢?(10个手指头)你是怎么算的? 生:5+5=10(个)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2×5=10(个)  或5×2=10(个) 板书:5   +5    10      2×5=10      5×2=10 那三只小手呢?(指名列式) ‎ 板书:5   +5    10   +5   15      3×5=15      5×3=15 通过推理得出:4×5=20      5×4=20     5×5=25 小组讨论:刚才我们解决的问题和上面的三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和规律? (交流结果,指名回答) 生:算式的得数是连续加5的。 生:算式里都有一个因数是5。 生:它们的得数(积)有规律:是5、10、15、20、25来排列的。 师:那你们能按照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吗?(生讨论编口诀,并把它们写下来)   (指名来说说乘法口诀,带领大家读一读) 教师边板书: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三、巩固练习: 1、开火车对5的乘法口诀 2、以4人小组合作玩读口诀游戏 “一五得五”,伸一只手 “二五一十”,伸两只手   “三五十五”,2个同学合作伸出三只手 ……………… 3、做一做课本练习3、4、7、8题,并指名对答案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能把5的乘法口诀背下来的一起站起来背一背。 教学反思: 2、3、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53—5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1~4的乘法口诀,理解口诀的来源,明确每句口诀的意义。 2.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能利用乘法口诀正确地、比较迅速地计算。‎ ‎ 3.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口诀的来源,掌握推导口诀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游戏的图片、学生准备小棍若干、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知识,学习知识时,看那位小朋友最肯动脑筋?小精灵还要给你发奖品呢! 二、新课 1.师:用3根小棒,看你能摆出一个什么汉字?可以小组商量,看哪组摆的汉字最多。 师:不管你摆的是什么?都是用了3根,那么你能列出一个乘法算式吗? 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师:你能用口诀表示吗? 师:有关三的乘法口诀,同学们能猜出有几句吗? 能不能根据这些口诀写出乘法算式吗? 2.师: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3的乘法口诀,总结得很好,现在我们是不是分小组再来总结2和4的乘法口诀,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最快、最好。 3、反馈:小组1:2的乘法口诀我们总结出了两句,4的乘法口诀我们总结出了4句。 小组2:我们也是这样想的。2的口诀是一二得二、二二得四,4的口诀是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小精灵非常欣赏你们成功的合作! 想一想在编口诀时,你发现了什么?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小精灵要送你一个大拇指! 师:可是我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问大家,1的乘法口诀怎么说?并说说你的想法。 师接话说:是啊!一个一当然就是一了。 三、练习反馈 刚才你们学得很好,小精灵很高兴,小精灵要带你们去玩一玩,上哪儿去了?注意听。小精灵带你们来到小树林,小动物们都兴高采烈地参加动脑筋爷爷组织的有奖大赛,你们愿意参加吗? (l)口算:(卡片出示15道题) (2)投篮比赛:(说明:每人分一张卡片) 师:小白兔和小花鹿进行投篮比赛,看谁投得准,投得快。 (给做的快得同学发“优胜奖”) (3)游戏:“捉鼠比赛” 说明:头饰上标有算式得数,卡片上有算式。 黑猫队,3人;白猫队,3人。(戴头饰) 师:看哪一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所有的算式卡片。 (给获胜方发“合作奖” ) ‎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 56页例5.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计算乘加、乘减式题,让学生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同方法.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 3. 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卡片、图片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秋天到了,小熊的实验田丰收了,(出示课件:玉米、水、青蛙,这时右边走来一只小熊,掰下一个玉米棒子往回走,画面定格).   师:从画面上,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生:我看到蓝蓝的天空,地上长着玉米,水里有3只青蛙,小熊掰了1个玉米……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根据这个画面,你能想出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生1:一共有几株玉米?列式为lX4=4(株)   生2:三只青蛙共有几只眼睛?列式为2X3=6(只)   当学生提出:“还剩下几个玉米棒子”这个问题时,   师:XX同学根据玉米的个数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家观察图:小熊种了4株玉米,每株玉米上都结了好几个玉米棒子,那么现在还剩下几个玉米棒子呢?(课件出示问题) 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先自己想想,再在小组里互相说说. a. 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学生说教师板书:3X3+2=11    3+3+3+2=1                     4X3-1=11    12—1=1                   4X2+3=11    4+4+4—1=11  ·                   2X5+1=11    ……                   2X6-1=11 b.生根据列式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前3棵玉米上,每棵都有3个玉米棒子,最后一棵上有2个,所以列式为3X3+2=1l;小熊没有掰玉米时,有4棵玉米都有3个玉米棒子,小熊掰走了一个,所以列式为 ‎4X3—1=11;把这些玉米横着看,每排有4个,有2排,第3排有3个玉米棒子,所以列式为4X2+3=11;根据每棵玉米上的个数,用连加计算,列式为3+3+3+2=11 c. 观察算式,说说自己的算法. 师:(指算式)这些算式中有连加、连减混合、减法……你们猜这几个算式叫作什么?(乘加乘减) 对,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加乘减。(板书课题) 三、练习体验,实际应用 1.出示“做一做”第一题 师:森林里的动物们开联欢会时,小猴子带来一些礼物,请大家仔细观察图:这些绦 子一共用多少个呢?你能列式计算出来吗?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4X3+2=14      5X3-1=14 3X4+2=14      3X5-1=14 2.出示图,师:小兔子也把自己喜欢吃的萝卜带来了,它还给大家提出一问题:要算一 共有多少个萝卜?谁会用咱们今天学的知识解决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3.  实际操作:学生用学具,展开想象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用乘加乘减的算式算出你一共用了多少个学具?  学生在投影前展示 4.  利用学生上课时的座位进行练习:算一算左边3组同学一共有几人?右边组里的女同学共有几人?列式计算. 5.  口算比赛.   学生活动:a. 各组同学进行轮流口算,组长统计做了几道. b.小组之间进行互评. 四、课堂小结 互评表现。 教学反思: 提 问 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 59页 教学目的:1、让学生掌握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提出乘法计算的问题,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 1.对口诀 教师与全班学生进行对口诀的练习。 2.口算: 3×4      5×3     2×2     2×4 3×4      2×3     4×2     4×4  5×5      5×5     2×1     2×1 二、新授 1.教学例6 出示第59页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用简单的话把图上的意思表达出来呢? 生:有三只小象搬木头,每只小象搬2根。 让学生完成填空: 每只搬( )根,有( )只,这里有( )个( ) 师:你能列什么算式? 学生口答:2+2+2=6       2×3=6 师:真能干。谁可以根据图上的意思的提出一个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生:一共搬几根?  让学生把算式写在草稿本上,指名板书。 2.做一做 让学生看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请你和四人小组的伙伴们说一说。 四人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小组间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并一起列式解答。 派代表汇报,一起评改。 问:你们觉得有那些问题你们觉得比较难的,我们一起来解决。 学生说,教师板书。 A、小猴比小鹿少多少只? 解:5×2=10   4×2=8 10—8=2 B、一共有多少只动物?   3×3=9    5×2=10   4×2=8   9+10+8=27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二第1、2题。 学生根据图意找出有几个几,在列式解答。 独立完成,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2.练习十二第3题。 ‎ 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后,集体讲评。 问:你还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让学生把问题和算式写在草稿本上,教师巡视指导,若有时间则集体讲评。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6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 61—6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熟记6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运用6的乘法口诀求积。 2.通过观察、操作、尝试、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口诀的结构和规律。 教学难点:突出“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两句口诀。 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口诀卡片及写有6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出下列算式的得数和所用的口诀。(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回答。) 算式:5×2=        3×1=        3×3=        4×2=       4×3= 口诀: 2.说出下面每句口诀的前一句口诀和下一句口诀分别是什么?(出示口诀卡片,指名回答。) 三五十五           二四得八           四五二十 3.教学准备题。 ①写数。第一排学生在准备好的卡片上写6,第二排同学加6,把得数写在自己的卡片上,第三排同学继续加6......一直加到36。 ②填数。翻开教科书33页,将每次加6 的结果填在准备题的空格里。(学生独立完成。) ③说数。指名回答:1个6是多少?2个6相加是多少?3个6呢?4个6、5个6、 6个6呢?(教师随学生的回答依次将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再指名口答:18是几个6连加?30是几个6连加?12、24、36呢? ④读数。按顺序齐读这6个数,然后指出:后面一个数总比前面一个数多6,前面一个数总比后面一个数少6。‎ ‎ 4.揭示课题,几个6相加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可以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计算乘法要用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6 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0。 (1)看图写算式。 (出示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观察:树上有几只蝉?数一数,一只蝉有几条腿?表示几个6?列出乘法算式。(6×1=6) (贴图:又飞来一只蝉)观察:现在有几只蝉?两只蝉有几条腿?表示几个几?列出乘法算式。(课件显示:6×2=12) 如果树上现在有3只,4只,5只,6只蝉,你能按照顺序列出几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吗?试一试吧!(学生独立把书上的算式补充完整。) (2)看式说意义。 你能说出每个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吗?(6×1=6表示1个6是6,6×2=12表示2个6是12,6×3=18表示3个6是18......) (3)看式试编口诀。 根据这些乘法算式,你能编出6的乘法口诀吗?(4人一组互相讨论,口头编口诀。) (4)汇报。 你编了几句口诀?请你任选一句说说看。 学生口述,教师出示相应的口诀卡片。 (5)排序。 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这些口诀排列起来吗?你为什么这样排列? 学生读自己所编出的6的乘法口诀。 (6)交流。 6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 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与算式中的第二个因数相同,表示什么?口诀中的第二个数与算式的第一个因数相同,表示什么? 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几? 哪几句难记一些?你用什么方法记呢?怎样记住“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两句口诀?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说、想出不同记口诀的方法。 (7)应用 “做一做”第1题(学生半独立完成):①用6根小棒摆1个六边形;②摆2个六边形要用多少根小棒?你是怎样想的?(想口诀“二六十二”。)③运用所学的口诀口答摆4个、6个、3个、5个六边形所需要向小棒数。 “做一做”第2题(独立完成):①将第2题改为填空题,在圆圈内填写正确的积;②口答得数,并说一说所用口诀。                                6 ‎ ‎                       3   5   1  4  6  2                        ○  ○ ○ ○ ○ ○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十第1题。 引导学生观察每组题的联系和区别,说明根据第一个算式可以推出第二个算式的得数,根据前句口诀可以推出后一句口诀。 2.独立完成练习十第2题。 直接说得数,并说出用哪一句口诀。 3.实践题。在实际生活中,你发现哪些问题可以用6的乘法口诀很快算出积?(学生思考,互相提问。) 如:小朋友一天上6节课,二天上几节课?三天呢?四天……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的乘法口诀,共有( )句。 (2)每相邻两句口诀的得数相差( )。 (3)还学会了用一句口诀计算( )道有联系的乘法算式。 教学反思: 练习课(6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62—64习十三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让学生加强对6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加强对6的乘法口诀的理解。 教学过程: 1.第1题 6ⅹ3+6=        6ⅹ4+6=        6ⅹ5+6= 6ⅹ4=          6ⅹ5=          6ⅹ6= 学生根据乘加与乘法算式的对比、思考,体会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联系时,让学生直接填在书上,请学生观察每组中两小题之间的联系,想一 想:6X3和6X4,6X4和6X5,6X5和6X6后一句口诀的得数比前一句大多少?为什么? 2.以摘苹果的情景呈现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6的乘法口诀。 3. ×123456‎ ‎ 112 22 3 4 5 6 让学生边填边说口诀。 4.第4题和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比比谁算得快。 5.第5题 实物图给学生提出要计算的问题。先让学生理解图意,再口头表述题意,独立填写算式。 6.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互相交流一下是怎样想的。 1只蚂蚁6条腿,3只蚂蚁(  )腿,6只蚂蚁(  )腿 每只小猫钓6条鱼,4只小猫能钓多少条鱼? 想:7只小猫掉的鱼,比40条多还是少? 7.第8题:数学游戏   学生分组做问答游戏进行练习。 8.在O 里填上+、—、× 3○3=6              4○3=12             5○3=15 3○3=9              2○6=12             6○4=10 教学反思: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 65页。 教学目的: 1、复习1—6的乘法口诀,让学生学会初步的整理口诀 2、提高学生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6乘法口诀的整理 教学过程: 1.1—6乘法口诀的整理 2.让学生背1—6的乘法口诀 3.让学生完成下面的口诀 ‎ ‎  (  )五十五  三(  )十二   (  )四得八 (  )四十六  四(  )二十   (  )五一十 六六(     )  二(   )十二       四六(     ) (  )三得九  五(  )二十五  (  )三得六 4.让学生把学过的口诀都写在卡片上,让学生来排一排,这些口诀可以怎么整理 学生展示,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排的?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5.看图,写算式 第65页 第2题  让学生口述应用题:  有4个小朋友,每人做2朵花,一共做了几朵呢?  学生列式解答。 6.植物园,门票3元。 A、买2张要多少钱?买3张呢? B、小英拿出20元,买5张够吗 7.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使用不当的词语,强调语言的简洁性。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67页 教学目标: 1.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借助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4.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5.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6.对学生进行保护珍稀动物、关心集体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 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自己制作的课件、玩具恐龙5只、雕塑照片20张,数码照相机一台。学生8人一组围桌而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从实际切入。 (1)‎ 激趣:小朋友们,你们照过相吗?哪位同学给别人照过相?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台照相机,谁想给大家拍照呢?(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拍照。) (2)谈话:你可真像个小摄影师!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他拍的怎么样!(教师操作、屏幕出示刚才在不同位置拍摄的照片。) (3)提问:大家觉得拍的怎么样?你最喜欢哪一张?这张他是站在什么地方拍的?拍的是这位同学的哪一面呢?(学生讨论、回答,课件点击,对应的照片放大。) 2.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说的真不错,要想拍出好照片,就要仔细观察物体,找到最佳位置才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出示课题)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构建新知。 (1)本位观察: 谈话:(出示玩具恐龙)这是什么?你们知道都有哪些恐龙?大家看,老师手里的这只恐龙是什么样子的? 要求:老师为每一组也准备了一只恐龙,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了这只恐龙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课件出示从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拍摄的恐龙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和屏幕上的哪张照片是一样的? 谈话: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老师想统计一下人数,请看到恐龙正面的同学站起来。看到侧面的同学也站起来。没有站起来的同学,你们看到的是哪一面? (2)换位观察: 要求:听老师口令,全体起立。请每组同学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教师做手势表示)走到本组的下一张位子上去。你们现在看到的恐龙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那你现在看到了恐龙的那一面? 生1:我看到了侧面,刚才看到了前面。 生2:我看到了背面,刚才看到了侧面。 质疑: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们绕了一圈。 生2:我们绕了一圈,我们一大组的同学位置都改变了。 小结:对!原来我们换了位子,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恐龙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3)全面观察: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找一个位置观察恐龙?好,那你们想到哪个位置就到哪个位置去观察吧!(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位置去观察。) 提问:你到哪个位置去观察的?和刚才看到的一样吗? 说明:这是老师绕着恐龙一圈拍摄到的录像,我们来看一看吧!(课件展示玩具恐龙旋转一圈的画面、可以定格。) (5)情感交流: 教师:看过之后,你都想对恐龙说些什么? ‎ 谈话:你们知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恐龙了?由于自然的原因,恐龙已经灭绝了,可是还有一些动物也快要灭绝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巩固新知。 (1)摆一摆 教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物体,比如说:书、书包、铅笔盒……你观察过吗?现在,请每组的小朋友把自己的数学书放在一起,理成一摞。看一看,数学书都是什么样的?你看到数学书的哪一面?你能看到几个面?(学生操作,回答。) (2)找一找 实例:大家知道吗,开学以来,只要我们班级的桌椅坏了,总是有一位同学把它修好,可是却没有留下姓名。老师一直调查不出来。在星期六的时候,老师正好看到了这位同学和他的爸爸一起为班级修理课桌,老师悄悄的拍下了这些镜头。你们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呢?(课件演示班级学生修理课桌的场景只有背影和侧面)你们能猜出来吗?(学生议论纷纷)为什么这么难猜?那我们只要看到他的哪一面就知道他是谁呢?(课件演示正面。) 小结:我们大家应该向他们学习,为大家服务。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 教学反思: 美丽的图形(轴对称)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6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同学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学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能辨认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具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一张蝴蝶形的彩纸、一件蝴蝶衣裳、两张彩色纸、一枝水彩笔、一把剪刀、尺子,各种对称的装饰品。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 1.出示主题图配合音乐,师:“有一只蜻蜓在动物城里玩,遇到了辛勤工作的蜜蜂,看见了一座座漂亮的房屋。”蝴蝶说:“瞧。自己做了一件衣服,但是穿起来很不合身,怎么办?”(出现三种不对称的衣服图形)“于是,蝴蝶去找蜻蜓帮忙。” 2.师:“一路上,蝴蝶看到许多美丽的景色,遇见许多动物朋友。瞧,美丽的孔雀走来了,还有知了、七星瓢虫、螃蟹。” 3.师:“小朋友,它们美吗?你能说说你觉得它们哪儿美?(学生自由回答)那咱们把它们画下来,好吗?” 二、初步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 1.(指着蝴蝶形)师:“这么美的图形你想不想剪出一个来?请小朋友们拿出一张彩纸,用剪刀剪出这只蝴蝶,行吗?”(请学生说一说怎么剪的?) 师:“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为什么不像呢?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又能剪出美丽的蝴蝶呢?蝴蝶的形状到底有什么特点,让咱们来研究研究。” 2.(小组活动)学生观察老师提供的蝴蝶图形,说说它在形状上的特点。(学生通过折一折的方法,体会蝴蝶左右形状一样)怎样才能使蝴蝶左右形状一样呢?(左右对折。) 3.师:“我也用这种方法来折一折,剪一个对称图形。(师操作并请学生评价。)你们还想不想剪一剪?甚至比老师剪得还漂亮?” 4.师:“咱们来进行一个比赛,看这次谁能够剪得比上一次更快,剪的形状更新颖。”(展示学生剪出的对称与不对称图形。) ①请同学介绍你的作品,怎样剪的? ②为什么这样剪?只有这样剪,左右才是对称的,我们就把这条折痕叫做对称轴,对称轴的左面和右面形状是一样的。 ③师生共同合作画对称轴。 5.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很多对称图形,请学生举例。 三、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 (一)蜻蜓和蝴蝶来到了图形屋。 1.一位长方形说:“小朋友,你能够找出我的对称轴吗?” 师:“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她找一找吗?请拿出长方形的卡片,想办法、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 2.用同样的方法你能自己找正方形的对称轴吗? 3. 师:你能找出圆形有几条对称轴?(课件展示) 4.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能找出同一个对称图形不同的对称轴。” (二) 1.出示图1,请小朋友们把它们的另一半画出来。 2.出示图2,让学生自己画。 四 、小结 今天大家和蝴蝶一起认识了美丽的对称图形. 你能说说它们哪儿美吗?(对称)回家找找家中有哪些图形或物体是对称的? ‎ ‎ 教学反思: 镜 面 对 称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69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2、过游戏和动手操作,加强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感知。 3、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极力学生主动的探索未知。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面小镜子,写有反数字的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导语:昨天啊,明明到聪聪家做客,可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一件有趣的 事,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展示:明明到聪聪家做客,却发现那儿有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人,他做什么动作对方也做什么动作,谁是真的明明呢?他请求同学们给予帮助。 让学生观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和自己行为一样的人? 生:那是一面镜子。 教师给予鼓励,并出示课题:镜面对称。 二、探究新知 1.游戏进入,感知镜面对称。 教师请两名学生上来当自己的镜子,师对着学生做一些动作,生表演。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有可能做出不同的反应,一个和老师的动作一样, 一个和老师的动作相反,究竟谁对?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亲自体会。 学生讨论不出结果,教师带领学生亲自体验,通过照镜子,你发现了 什么? 让学生在镜子前做各种动作,让学生亲自观察、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如果自己伸左手,那镜子里的“你”会伸哪边手? 同伴间再做“照镜子”的游戏,从不同角度体验镜面对称。 3.举出生活中有关镜面对称现象的例子。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哪儿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生:湖面的倒影、下过雨后地面上积水的倒影…… 三、动手操作 ‎ 巩固应用: 1.课件依次出现半只蝴蝶、雪花、天坛、飞机等。 师:这些分别是什么?你通过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2.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写有反数字的卡片,同伴间进行看镜子写数字 的游戏。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通过游戏活动,了解了一些关于镜面对称的现象,生活 中还有很多镜面对称现象,希望大家多留心,看谁还能找到更多类似的现象。 第六单元   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 72—74页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求积.         3.通过例题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具准备:插图制成挂图或幻灯片,一张月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齐背5和6的乘法口诀。 2. 回答:6×5是多少?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 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被乘数是几?表示什么?乘数是几?表示什么? 二、新课 1. 做教科书第64页的准备题。 教师出示方格图 ,同时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4页上面的准备题。请1名学生读题后,让大家把得数填在自己的书上。学生填完以后,教师边提问,边在黑板上填写。 “第2个格里填几个7相加的和?是多少?第3个格里呢?……” 2. 教学例1。 (1)出示1条小鱼图,并提问。 “这一条小鱼是由几个小三角形组成的?1个7是几?” “1个7是7的乘法算式怎样写?你能编写一句乘法口诀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小鱼圈的下面板书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 (2)出示2条小鱼图,并仿照上面的问题提问。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在自己的书上把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填完全。 提问:“7乘2等于多少?可以编成哪句口诀?”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3)陆续出示3条、4条、5条、6条、7条小鱼图,同时让学生在自己的书上把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填完全。教师注意巡视。学生填完以后,指定一名学生读一读自己填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教师板书: 7×3=21   三七二十一 7×4=28   四七二十八 ‎ 7×5=35   五七三十五 7×6=42   六七四十二 7×7=49   七七四十九 教师:同学们填写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7的乘法口诀。 (4)齐读7的乘法口诀。 (5)引导学生观察7的乘法口诀。提问: “7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相邻的两句口诀相差几?” “7的乘法口诀中的第1个数在乘法算式中是什么数?表示什么?” “7的乘法口诀中的第2个数呢?” 3. 做教科书第65页上面“做一做”的习题。 (1)出示一页月历(或看教科书上的图),让学生观察。提问: “一个星期有几天?两个星期呢?3个星期呢?……” (2)做第2题。指定1名学生读出第1小题,再提问: “7乘3表示什么?等于多少?” 再指定1名学生做第2小题,也要求先读题,再回答表示什么?等于多少? 让全班学生把其余的题做在自己的书上,做完以后再集体订正。 (3)做第3题。先让每个学生独立做,订正时,指名学生读题说得数,再分别回答: “7乘2再加7,就是7乘几?” “7乘4再加7,就是7乘几?” 4. 教学例2。 教师在黑板上写乘法算式:7×4 (让学生读出得数,并说出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教师板书得数和口诀。) 教师:7×4=28,4×7你会算吗?板书在7×4=28的下面 学生算出后,教师提问:4×7=28和7×4=28用的口诀相同吗?为什么?因为4×7和7×4都表示7个4或4个7相加,所以它们的得数相同,都可以用同一句口诀。 “可以同用哪一句乘法口诀计算?”学生回答后,教师在“7×4=28”和 “4×7=28”的后面板书:“四七二十八”。 5. 做教科书第65页例2下面“做一做”的习题。 (1)做第1题,先做第1组,指定1名学生回答: “7乘5等于多少?5乘7等于多少?同用哪一句乘法口诀?” (2)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做,再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 教师指黑板上7的乘法口诀,同时让全班学生齐读。读后完,教师将乘法口诀中的得数擦去,再指题让全班学生齐说得数,先按顺序指,后打乱顺序指。然后再指定学生回答。教师再将黑板上7的乘法口诀全部擦去,指定2名学生背出7的乘法口诀。 2. 做练习十九的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做,再集体订正。 四、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会背7的乘法口诀了吗?大家一起来背一背。 ‎ ‎ 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 76—77页 教学目的: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竞赛、直观、游戏相结合式的综合教学法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三角形,圆形印尼(或圆片、三角形),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设计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挂图出示:校园里有一个美丽的大花坛,花坛里五颜六色的花开了,招来了许多蝴蝶。 教师:图中有几只白蝴蝶?有几只花蝴蝶?花蝴蝶比白蝴蝶多几只? 学生:2只白蝴蝶,6 只花蝴蝶,花蝴蝶比白蝴蝶多4只,白蝴蝶比花蝴蝶少4只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也说一句,花蝴蝶是白蝴蝶的3倍,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板书:倍) 二、谈话讨论共建倍的概念: 教师:我把两只白蝴蝶看成一份。(课件展示1个圈,把两只白蝴蝶圈上) 花蝴蝶有几个两只呢?(课件展示3 个圈,每两只花蝴蝶圈一个圈) 花蝴蝶与白蝴蝶比:板书白蝴蝶有两只;花蝴蝶有3个两只 当花蝴蝶的只数有3份白蝴蝶那么多时,我们就说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 (板书: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 分组讨论: 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 学生:因为花蝴蝶的只数和白蝴蝶比,白蝴蝶有2只,花蝴蝶有3个2只,所以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 教师:肯定结论的正确性,对说出问题结论的同学给予表扬,并同时用贴图飞来2只花蝴蝶并且提出问题,现在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几倍呢?为什么? 学生:4倍,有4个2只 教师:又飞来1只花蝴蝶和1只白蝴蝶,现在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几倍呢?为什么? 共同小结:要回答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几倍,就要看白蝴蝶有几只,把它看成一份,再看花蝴蝶的只数有几份白蝴蝶那么多?花蝴蝶的只数,就是白蝴蝶的几倍。 三、集体练习: 1、图片展示: ‎ ‎ 教师:           的个数是        的几倍?为什么? 老师:在黑板上摆 教师:       的个数是        的2倍,谁会摆?同学们拿出学具自己摆或用印尼在练习本上印。 (  请一个同学上台摆,教师来回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完成  ) 2、拍手游戏: 教师:第一次拍几下?(3下)第二次拍几个3下?(2个3下) 第二次拍的是第一次的几倍? 师生对拍: 教师:拍2下,要求学生拍的是自己的4倍 教师:拍1下,要求学生拍的是自己的5倍 同桌对拍练习: 3、组织分小组找倍数关系比赛: 教师:用课件展示动物园图,要求学生看一看动物园里有哪些动物?数一数每一种动物各有几只? 分小组说一说: 谁和谁比,以谁为标准,把谁看成一份,谁是谁的几倍。(对一题加10分)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小鸟的只数是熊猫的5倍。  (5 个2只,2只) 猴子的只数是松鼠的2倍。  (2个3只,3只) 兔子的只数是大象的4倍。  (4个1只,1只)…… 四、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将板书完整:倍的认识)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              小鸟的只数是熊猫的5倍。 (5 个2只,2只) (1份)                                猴子的只数是松鼠的2倍。 (2个3只,3只) 兔子的只数是大象的4倍。 (4个1只,1只) …… ‎ ‎(  4份  )       教学反思:                       8 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 8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3.通过例题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独立写出8的乘法口诀.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例1图片,乘法口诀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背诵1-7的乘法口诀.   2.说出得数,并说出所用的乘法口诀.                    3.出示准备题.   每次加8,把得数填在空格里. 8                 引导学生明确;第一格表示1个8,第二格表示2个8……,第八格表示8个8.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演示课件“8的乘法口诀”】   (1)学习第一句口诀:一八得八.   出示一个正方体,引导学生讨论,它表示几个8,求1个8怎样列式,怎样编一句8的乘法口诀.   使学生明确:表示1个8,列式     口诀:一八得八   学生读口诀,说出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2)启发学生学习第二句口诀   出示2个正方体,使学生明确所乘的数比第一个算式多1,表示2个8,列式  ,口诀二八十六,并填书.   (3)分组讨论,学习第3~8句乘法口诀,并填书. ‎ ‎  ①分组讨论,探究8的乘法口诀.   ②填书.   2.反馈练习.   (1)读→背诵8的乘法口诀.   (2)做一做  1题.【继续演示课件“8的乘法口诀”】   (3)做一做  2题.【继续演示课件“8的乘法口诀”】   三、全课小结.   略   四、随堂练习.   1.做一做3题.【继续演示课件“8的乘法口诀”】   2.练习二十二 2题   (1)6个8相加是多少? (2)8乘4是多少?   分组练习,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  4题   8×3    4×8    8×6    7×8   5×8    8×2    3×8    8×8   板书设计 8的乘法口诀   准备题:每次加8,把得数填在空格里. 1个8 2个8 3个8 4个8 5个8 6个8 7个8 8个8 教学反思: 9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 84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9的乘法口诀的特殊规律.   2.初步记住9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计算乘法式题,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9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运用9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式题.   教具、学具准备:1.教师准备教科书第87页例1的教学挂图(图片:例1‎ 图),有条件的可以把挂图制成投影片,或准备81个小正方体.   2.把教科书第88页“做一做”第2题的百以内数表制成放大的挂图(图片:百以内数图).   3.准备2-8的乘法口诀卡片若干张,以及10道已学的乘法式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齐背已学的乘法口诀.   2.看卡片把口诀说完全.   二八( )  四六( )  五八( )  六八( )   三七( )  三八( )  六七( )  五七( )   3.看题写得数.   8×4  7×8  8×6  7×5  8×3   4×7  3×7  8×8  4×6  2×8   订正时,可选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用哪句口诀计算.   二、新课.   1.每次加9,把得数填在空格里【演示课件“9的乘法口诀”】. 9                   让学生看书,指名读题,说明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在空格里填数.在学生做的同时,教师用小黑板挂出准备题.同时进行行间巡视.   2.教学例1【继续演示课件“9的乘法口诀”】.   我们学习7的乘法口诀和8的乘法口诀时,许多乘法口诀是同学们自己编出来的,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乘法口诀,看哪一位同学会编成乘法口诀.   (1)出示例1挂图中的第一个长方体.(或用9个小正方体摆一个长方体.)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画的是什么.使学生明确,图中的长方体是由9个小正方体拼成的.   提问:一个长方体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拼成的?求1个9是多少,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你能根据这个乘法算式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图下面板书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形式如下:   (2)出示第二个长方体.这2个长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拼成的?有几个9? 2个9相加等于18,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你能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吗?让学生自己想,并填在教科书上.教师在“9×1=1和“一九得九”下面板书:   9×1=9   一九得九   9×2=18    二九( )   (3)出示第三个长方体.教师说明依照前面的方法,同学们自己根据图中的条件,写出乘法算式和编出乘法口诀,并填在书上.以下依次出示第四、五、……、九个长方体,让学生独立填算式、编口诀.教师依次板书: ‎ ‎  9×3=27 三九( )   9×4=36 四九( )   9×5=45 五九( )   9×6=54 六九( )   9×7=63 七九( )   9×8=72 八九( )   9×9=81 九九( )   (4)学生编完以后,教师指名说自己编的口诀,如有不恰当的,其他同学帮助订正.教师把每句口诀的得数用红粉笔填在括号里.填完后,教师让学生看一看今天共编出几句乘法口诀.然后指出: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9的乘法口诀.在挂图上面板书课题.   (5)齐读两遍9的乘法口诀.然后指出:用9的乘法口诀可以计算9乘以几的乘法式题.让学生对照乘法口诀,读一句口诀,读一个乘法算式.边读教师边把乘法算式中的积擦掉.然后再参照乘法口诀说出每个乘法算式的积.加深学生对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关系的认识.   (6)教师说明,乘法要计算得又对又快,必须熟记乘法口诀.引导学生观察每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提问:9的乘法口诀,在相邻的两句口诀里,后一句的积比前一句的积多几?为什么?前一句的积比后一句的积少几?为什么?并让学生初步背口诀.暂不要求又对又快.   3.反馈练习【继续演示课件“9的乘法口诀”】.   (1)        (2)在下面的表里找出9、9的2倍、3倍……9倍,把这些数圈起来。        看一看9的乘法的各个积,你发现了什么?   (3)如果你记得9×2=18,你能推想出9×3,9×4的得数吗?   如果你记得9×5=45,你能推想出9×6,9×7的得数吗?   4.教学例2:6×9=□   先让学生说明题意,然后独立做.指名说出是怎样想的.学生对这种形式已经熟悉,不必花过多时间讲解.   5.计算下面各题,并说出哪句口诀.   2×9=   3×9=   7×9=     5×9=   6×9=   1×9=   8×9=   4×9=   三、巩固练习.   1.背出9的乘法口诀.   教师可让学生齐背,也可以根据学生掌握口诀的情况,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背.还可以不按顺序,教师和学生采取“对口令”的练习形式等等. ‎ ‎  2.(1)9个5相加是多少?      (2)9的8倍是多少?   3. 一个小皮球的价钱是9元,___________,一共用了多少钱?  先让二、三个学生口头填一个条件,讨论确定之后,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乘法口诀表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 88页乘法口诀表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自己整理乘法口诀表,使学生知道利用表格来整理知识比较简捷、清楚,懂得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会比较熟练地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式题。   3.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探索的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乘法口诀表动态课件、实物投影仪;学生以小组为单位(4~6人一组),每组准备全部乘法口诀卡片(一张卡片一句口诀)。 教学过程设计: 一、自主整理全部乘法口诀 1.回忆所学乘法口诀。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学过关于几的乘法口诀?各有几句?全部乘法口诀共有多少句?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4—6人一组),共同回忆、计算。然后请部分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的结果。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归纳。 (1)学过的乘法口诀是:1—9的乘法口诀。关于“1”的乘法口诀有1句,关于“2”的乘法口诀有2句……也就是关于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 (2)全部乘法口诀的句数是:1+2+3+4+5十6牛7+8+9=45(句),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种: ①数全部乘法口诀卡片,共45张。 ②按上面算式中数的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连加。 ③1+2+3+4+5+6+7+8+9=40十5=45(利用凑整的思想进行简算。) ④1+2+3+4+5+6+7+8+9=5X 9=45(利用加法结合率把算式变形为同数相加的形式,进行简算。)   对于能找到第3、4种简便算法的小组,给予奖励。 2.整理所学乘法口诀。 ‎ ‎  提问:“怎样整理45句乘法口诀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由于学生有了2~6的乘法口诀的整理经验,估计多数小组的学生会将45句口诀(卡片)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好,形成一个有结构、有系统的表格,如教材所示。 3.展示乘法口诀表。 请各小组将自己整理的结果在投影仪上展示。对整理得有结构、书写整齐美观的小组给予奖励。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自己也和大家一样,整理了全部乘法口诀,并将整理的过程动态地展示出来。 (1)先出示“一一得一” (2)接着出示“一二得二”“二二得四”,整齐的排在“一一得一”下面。 (3)依次出示3、4、5、6、7、8、9的乘法口诀,按教材的排 法排好,就形成了一张乘法口诀表。 二、探索乘法口诀表的内在规律   提问:“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这张表,说一说有什么规律(或特征)。   学生仍然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里说,然后在全班交流,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三、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1.复习口诀的含义。   任意挑出一句乘法口诀(两个因数不同的),让学生说说它表示什么意思。如“七八五十六”,使学生知道它既表示8个7相加是56,又表示?个8相加是56。 2.以游戏的方式开展用口诀进行计算的活动。 (1)已知两个因数求积的游戏。    方法是:请一位学生随意说出一个两位数,另一位学生则将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相乘,并算出结果,如果结果又是一个两位数,再将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相乘,直至结果是一位数或零。   如,一位学生说:  “79”,另一位学生则口算:7X 9=63    6X3=18     1X8=8;一位学生说:  “58”:另一位学生口算:5X8=40      4X0=0(告 诉学生0和一个数相乘得零)   一位学生报了3个数以后,互换角色进行。 (2)已知积求两个因数的游戏。   方法是:一位学生说一个积(两个一位数相乘的积),另一位学生则说出相应的口诀。如:一位学生说“24”,另一位则说:“三八二十四”、“四六二十四”。   这两个游戏可在两人间进行,也可在一人和全班其他学生(或小组其他成员)中进行,还可在师生间进行,由教师说数,学生写算式。 四、课堂作业   1.做练习二十的第1题。   (1)可让学生先观察表中出示的那一斜行数和正中数的特征,然后填数,并涂上颜色。   (2)‎ 将表格填满以后,再引导学生整体观察这张数表,看看还能发现什么规律。如,由于将那一斜行数涂了颜色,学生能较快地悟出这行数就是这张数图的对称轴,两边对应方格里的数是相等的。学生发现的规律也许有很多,说出来都应给予鼓励。   2.做练习二十的第2题。这题应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可让家长协同学生做好学具。学具做好后,学生在家中或在课内都可用它进行表内乘法口算的练习。   3.做练习二十的第3题。由于这是第一次出现填最值的练习,教师应先引导学生看懂题意,让学生弄清“最大能填几”的意思,可分两步引导:  (1)先让学生思考:  “(    )里能填几?”如,(    )X4<29,学生会说在(    )里能填1~7。  (2)再让学生思考:所填1—7中,谁最大?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完成其他几题的练习。 教学反思: 看一看,摆一摆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92—93页 课前准备:让学生准备好小棒、直尺、三角板、硬纸条、6个图 钉。教师也要做相应的准备,以便于在课堂上进行示范。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大客车)的活动。   (1)根据当地情况,选择好让学生观察的物体。如需在课外, 就应组织好学生去课外实地观察。如,观察的是一辆客车,就应让 每个学生分别站在这辆车的前、后、侧面几个不同的角度,让他们 认真观察,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看到的形状的基本特征,同时要求 他们把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记在脑子里。   (2)根据学生观察的对象,教师应从不同角度画出该物体的形 状,·回到教室后让学生进行辨认。   (3)请学生说一说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后的感想。使学生从低 层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高一层次的理性认识上来。如,学生理解从 不同角度去看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同,所以不能从一个侧面去 断定一个物体的形状(或性质),如同中国寓言中的“盲人摸象”, 盲人就是犯了片面看问题的错误   二、利用学具进行拼、摆、量、画几何图形的活动。   (1)拼摆基本图形。   教师说明活动的要求后,分小组进行活动。先让学生摆出已经 学过的平面图形。教师在各小组间进行指导。在学生摆好图形后, 让学生想一想: ‎ ‎“摆1个三角形用了几根小棒?”   “摆1个正方形用了几根小棒?”   “摆1个长方形用了几根小棒?”   “1个三角形有几个角?”   “1个正方形有几个角?”   “1个长方形有几个角?”   “正方形和长方形中的角是什么角?”   接着,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   “用6根小棒能摆几个三角形?”   “摆3个长方形要用几根小棒?”   “如果要摆大一些的图形可以怎样摆?要用多少根小棒?”   ……   注意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学生的 意见有道理,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有不同意见,要注意劝导学生虚 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2)拼摆组合图形。   在活动前,教师可以适当启发学生思考,并做简单的示范。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用3根小棒可以摆出1个三角形,用6 根小棒可以摆出2个三角形。现在,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能不能 用5根小棒摆出2个三角形?”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 学生摆要求的图形。   接着,还可以让学生思考:“能不能用7根小棒摆出2个正方形?”教师也可以进行适当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拼摆,看怎样用比较少的小棒摆出比较多的图形。教师巡视时,一 方面注意对学生进行指导,另一方面要注意发现学生中摆出的比较 特别的图形,以便在讨论时在全班进行交流,使全体学生都有所收 益。   (3)拼、摆、做生活中的图形。   活动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我们还可以拼摆出哪些平常 见过的东西?”“1个三角形和1个正方形拼在一起像什么?”   教师还可以拿出事先做好的五角星,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纸条 和图钉,说明操作的注意事项,让学生照样子做一个五角星。   在活动时,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 拼、摆、做出不同图形。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对学生的每一种正 确的方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三、利用数学工具量、画几何图形。   (1)判断活动角。    · ‎ ‎  先让每个学生做一个活动角。然后让学生转动活动角,使角的 大小不断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感受角的大小的含义。接 着,让学生转出一个直角,并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才能知道你转 出的是直角呢?”引导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   (2)画角。   画角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已经有所接触,做起来不会有太 大困难。这里关键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画一个角的步骤。   在画角时,除了让学生画出一个任意的角外,还可以让学生先 用直尺画一个直角。然后,再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检验自己画的对不 对。    此时,可以进一步扩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比着活动角画一个 角,还可以让学生比着三角板上的角画出不同的角。    活动时,可以让学生相互观摩,看谁画得又对又快。 第七单元   统  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4~97页内容.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在调查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  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的方法。 教具准备:动物图片、统计图、统计表,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小动物吗? 师:谁想告诉大家,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 生1:我最喜欢小白兔. 生2:我最喜欢小狗. 生3:我最喜欢熊猫. 师:老师知道,大家喜欢的小动物都是非常可爱的. 今天,李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几只可爱的小动物,想知道 它们是谁吗?   师逐个板贴:小猫、小鸡、小狗、小兔。   师:大家喜欢它们吗?   现在老师非常想了解,在这4只动物里面,咱们班喜 欢哪只动物的同学最多,喜欢哪只动物的同学最少,你们 想不想知道?   师:那我们就来统计一下,咱们班同学喜欢这几只动 物的情况. ‎ ‎  板书课题:统计 二、过程体验 1、个人选择,组内收集. 师:这4只动物的卡片,都装在每组的信封里,组长拿出这 些卡片以后,每位同学把你最喜欢的那只动物卡片挑选出来,交 给组长。收集完以后,组长要数一数手里的卡片数和你们组的人 数是不是一样多,开始吧!   (学生操作、活动.) 2、汇报、记录.   师:现在各组的卡片都已经收集完了,接下来,我们应该把 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记录下来,用什么方法记录最好呢?   生1:用画O的方法最好.   生2:用画正字的方法最好.   师:在许多的记录方法中,画“正”字是人们经常使用而又非 常方便的一种方法.请大家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写一个 “正”字.(师生共同书写“正”字,写时师强调笔顺.)   师:下面,我们就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喜欢每种动物的 人数,谁愿意当记录员?(师指4名学生到前面,分别记录喜欢 每种动物的人数.)   师:各组组长,声音响亮地,念得慢一点,来汇报你们组同学 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学生操作:组长汇报,记录员记录) 3、完成统计表. 4、填写统计表.   师:喜欢每种动物的人数究竟是多少呢?我们一起来数 一数.   (学生数人数,师分别在“正”字下面板书出喜欢每种动物的 人数.)   (出示统计表.) 5、汇报结果.   师指一组学生,到前面展示汇报统计结果,分别说出喜欢每 种动物的人数. 6、完成统计图. 7、讨论涂格方法,并操作.   师:如果把统计的结果做成统计图,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出示:1格表示2个人的统计图.)  师:这就是需要我们完成的统计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 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 三、完成练习 ‎ 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题 四、小结: 统计我们在一年级已经学过了,这次你又有什么不同的收获吗? 第八单元   排列与组合 教学内容背景材料: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森林学校的数学课上,猴博士出了这样一道题,用数字1、2能写出几个两位数?问题刚说完小动物们都纷纷举手说能写成两个数:12、21。接着猴博士又加上了一个数字3,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两位数呢?”小猪站起来说能写成3个,小熊说5个,小狗说7个,到底能写出几个呢?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学生所写的个数可能不一样,有多有少,找几份重复的或个数少的展示。) 2、发现问题 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 师:每个同学写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写出所有的用数字1、2、3组成的两位数,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 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 2、先写出1在十位上的有12、13;再写出2在十位上的有21、23;再写出3‎ 在十位上的有31、32。 3、用数字1、2能写出12、21;用数字2、3能写出23、32;用数字1、3能写出13、31。 引导学生及时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使其把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来。 5、小结 三、练习 1、拓展应用 数字2、3、4、5、出个两位数?写完交流。(或者也可用这样一道题:用△○□能摆成6种排法,例如:□○△ 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2、拓展应用 小狗要参加学校的时装表演,妈妈为它准备了4件衣服(出示2件上衣、2件裤子的图片),请你帮小狗设计一下共有多少种穿法。如果需要的话可以用学具摆一摆。 交流想法。 4、完成课本99页的第2题 四、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教学反思: 简单推理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 教学难点:推理依据的叙述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班里来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大壮,弟弟叫小壮,(出示图片)你能分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么?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不能,因为他们长的一模一样) ‎ ‎ 二、探索新知 1、做出判断 师:现在其中的一个说:“我不是哥哥。”现在你能指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 2、说明理由 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班内汇报。 3、小结 师:(小结同学们推理的过程)刚才同学们根据双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话,判断出了谁是哥哥,谁是弟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推理(板书课题)。 4、找气球 师:推理在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用途,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根据已知的条件对事件进行推断。为了庆祝元旦小明、小红、小芳每人从家里带来了一个气球,(出示三位小朋友及红、黄、蓝三个气球)小明说我的气球是红色的,小红说我的气球不是蓝色的。根据他们的对话你能说出小明、小红、小芳各拿来了哪一个气球吗?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三、拓展应用 1、可以在完成课本101页的第3、4题的基础上完成下列有趣的题目。 2、这三组影子分别是哪组积木的投影?请连线,并说明为什么? 3、红圈中的积木和哪块积木拼合,才能成为一个和左图一样的正方体? 4、小熊、小狗、小兔的箱子分别装有相同大小的铁块、木块、棉花。你在看过跷跷板之后,能说出每人的箱子里都装有什么吗?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有意思吗?为什么呀?你有什么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