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 MB
  • 2021-11-18 发布

导学案合集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精编

  • 2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小蝌蚪找妈妈 ‎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小蝌蚪找妈妈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让学生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再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小组代表发言,这不但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而且能使学生智力互补,实现共同提高,还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并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到的是引导者、服务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字;掌握多音字“教”。(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难点)。‎ ‎3.了解青蛙的生长特点,懂得要保护青蛙和小蝌蚪的道理(难点)。增加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读通读熟课文;了解小蝌蚪的演变过程;搜集有关其他小动物的成长过程的资料。(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和课文中小动物的图片、头饰;查找介绍青蛙及其他小动物成长的资料。(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217‎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识字激趣,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导入: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想找自己的妈妈,但又不知道妈妈是谁,她在哪儿。我们跟他们一起去找找,好吗?(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题。重读“找”,“妈妈”要读得亲切一些。‎ ‎1.学生对比观察图片,认识蝌蚪和青蛙。‎ ‎2.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题,读准字音。重读“找”,“妈妈”要读得亲切一些。‎ 课堂伊始,教师可以出示蝌蚪和青蛙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用时:20分钟)‎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注意停顿。‎ ‎2.引导学生在读中识记、理解生字。‎ ‎1.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停顿。‎ 识记生字环节,教师要注意利用课件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制作汉字部件,进行拼字游戏、扩展词汇。‎ 217‎ ‎(1)边读课文边在文中圈出生字,读准字音,多读几遍。‎ ‎(2)标出自然段序号。‎ ‎(3)同桌交流识字。‎ ‎(4)同桌互考,检查识字情况。‎ ‎(5)流利地朗读课文。‎ ‎ ‎ ‎3.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 ‎ ‎2.学生同桌之间开展自学。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圈画生字,反复认读和识记生字,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在自学的基础上同桌之间开展相互交流。‎ ‎3.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自学情况。‎ ‎(1)在老师的指导下按步骤认读生字和词语,师生相机正音:“捕”读bǔ,不读pǔ;“迎、顶”是后鼻韵母,不要读成yín、dǐn。‎ ‎(2)根据已有经验交流对字形的识记。‎ ‎4.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图文结合,感悟快乐(用时:9分钟)‎ ‎1.指导学生看图说话。‎ ‎(1)这幅图中画的是哪儿?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2)说说小蝌蚪的样子。‎ ‎1.学生看图,按要求说图意。‎ ‎(1)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游来游去。‎ ‎(2)学生仔细观察说出小蝌蚪的样子:大脑袋、长尾巴。‎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注意指导以下几个重点词语。‎ ‎1.“一群”‎ 217‎ ‎2.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自由读。‎ ‎(1)画出小蝌蚪的样子。‎ ‎(2)交流小蝌蚪的样子。‎ ‎(3)结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感悟“大大的”“长长的”与“大”“长”的区别。‎ ‎(2)指导朗读:强调重读“大大的”“长长的”,“游来游去”要慢点读,表现出小蝌蚪的自由自在。‎ ‎2.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理解词语“一群”“快活”,明白“大大的”“长长的”比“大”“长”表现得更强烈、更突出。‎ ‎ ‎ ‎ ‎ ‎3.学生用多种方式读第1自然段。‎ 指许多小蝌蚪聚在一起,结合学生平时生活实际还可以说“人群、建筑群”。‎ ‎2.通过观察实物或录像理解“甩着”“快活”“游来游去”几个词。在朗读中体 会“甩”的意思。在这里 ‎“甩”是摆动的意思,如:牛甩着尾巴。‎ ‎3.“快活”和“游来游去”能够说明小蝌蚪的心情很高兴,他们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着。‎ ‎1.认读生字并组词。‎ 217‎ 四、巩固生字,指导认读(用时:6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中“塘、脑、袋、灰”四个生字,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引导学生反复读词语。‎ ‎3.把生字放回原文,在语境中识字。‎ ‎ ‎ ‎2.同桌互读、开火车读词语。‎ ‎3.再读课文第1自然段,在语境中巩固生字。‎ 教师要注意提示学生:“灰”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塘”“脑”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袋”是上下结构的字,在“脑袋”一词中读轻音。‎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回顾,深入学习(用时:3分钟)‎ ‎1.复习生字、生词。‎ ‎2.说一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导入新课。‎ ‎1.学生齐读课题,开火车读词语。‎ ‎2.交流课文的重要内容。‎ 教师可以听写词语,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二、图文结合,自读自悟(用时:22分钟)‎ ‎1.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2~6自然段。‎ 出示自学提示:‎ ‎(1)学习第2~6自然段中的生字。‎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合作探讨后回答自学提示中的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第2~6自然段中的生字。‎ ‎1.学习第2自然段时注意以下几点:‎ ‎(1)着重领会“长出了两条后腿”“捕食 217‎ ‎(2)小蝌蚪是通过几个小动物的帮助找到妈妈的?‎ ‎(3)鲤鱼妈妈和乌龟是怎么回答小蝌蚪的?‎ ‎(4)找到青蛙妈妈时,小蝌蚪变成了什么样?‎ ‎2.引导学生再读全文,说一说: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几次变化?每一次是怎样变化的?‎ ‎3.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他们的妈妈什么样?‎ ‎4.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练习朗读。‎ ‎5.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蝌蚪是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的帮助找到妈妈的。‎ ‎(3)鲤鱼妈妈告诉小蝌蚪:“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告诉小蝌蚪:“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4)找到妈妈时,小蝌蚪变成了小青蛙。‎ ‎2.学生回答: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四次变化,先长出了两条后腿,再长出了两条前腿,接着尾巴变短了,最后尾巴不见了。‎ ‎3.按老师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4.一组同学戴头饰表演,其他同学观看,并评价。‎ ‎ ‎ ‎”“迎上去”,以及鲤鱼妈妈讲的青蛙的特征——“四条腿”“宽嘴巴”。‎ ‎(2)随机教学“迎”,抓住“迎上去”一词体会小蝌蚪的心情。‎ ‎(3)随机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哇、两、捕、就、阿、姨、哪、宽”和多音字“教”。‎ 217‎ ‎6.选出最出色的一组到前面戴头饰表演。‎ ‎2.引导学生用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试着学习第3自然段。先试着让学生说图意,然后,图文对照读一读第3自然段,接着说说读懂了哪些词和哪些句子,最后小组讨论,交流意见。‎ ‎3.注意品析重点词语:比较“游过去”与“迎上去”‎ ‎“追上去”的不同,体会小蝌蚪找到妈妈时那种高兴的心情。‎ 三、小组合作,拓宽思路(用时:5分钟)‎ ‎1.指导学生学习汇报课外搜集的资料:其他小动物的成长过程。‎ ‎2.教师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学习。‎ 学生根据搜集情况进行汇报。‎ 预设:‎ ‎1.蝴蝶的成长过程。‎ ‎ ‎ ‎ ‎ ‎2.蝉的成长过程。‎ ‎ ‎ 此环节教师应渗透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教育。‎ 217‎ ‎(师结束语:大千世界,充满着无数的奥秘,希望同学们能积极探索钻研,像帮助小蝌蚪那样帮助其他人解决更多的难题。)‎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中“两、就、哪、宽、顶、肚、皮、孩、跳”等9个生字,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识记字形、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临摹。‎ ‎3.指导反馈。‎ ‎1.认读生字,给生字组词,扩词。‎ ‎2.(1)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2)观察老师范写并在田字格内临摹。‎ ‎3.同桌、全班相互交流,指出书写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改正。‎ 教学前,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出示带田字格的生字,让学生仔细观察生字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先请同学说一说占格位置再进行范写。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写规范字。‎ ‎ ‎ ‎2 我是什么 导学案设计 217‎ 课题 我是什么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  本导学案设计融入了“三疑三探”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体验、感悟。课中教师根据儿童观察生活、感知生活的特点,以孩子普遍喜爱的谜语导入。教学生认字力求方法多样,方式灵活,注重培养学生识记汉字的能力。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力求做到少讲多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用不同语速、语气朗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没”。(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重点)‎ ‎3.知道云、雨、雹、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变化形成的。(难点)‎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搜集水的相关资料。(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217‎ 一、谜语激趣,简洁导入(用时:3分钟)‎ ‎1.教师说出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中看不见。”‎ ‎2.引导学生猜出谜底,随机板书课文题目。‎ ‎1.听谜语,思考谜底。‎ ‎2.猜出谜底,齐读课文题目,进入新课。‎ 用谜语引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由朗读,学习字词(用时:20分钟)‎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提出自读要求: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书上的注音。‎ ‎(2)提出再读要求: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圈出生字,并与同桌互相认读生字。‎ ‎1.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生字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快速读文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圈出生字,同桌互相认读生字,并说说自己记住生字的好方法。‎ ‎(3)班内认读生字卡。‎ ‎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字词环节,教师应强调“晒”是翘舌音,“猜、作”是平舌音;“没”是多音字,在“淹没”一词中读mò。‎ ‎2.读文中要注意“散”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àn,不读sǎn。‎ ‎3.在交流课文内容时要抓住“我”的变化来谈。‎ 217‎ ‎(3)出示生字卡片,组织学生认读。‎ ‎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2)组织学生交流课文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1)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做到读准确、读通顺。听读的同学积极地参与评价,并思考课文各段的主要内容。‎ ‎(2)互动交流,感知课文内容,交流:各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三、范写引导,自主写字(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会写字中的字,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2.教师范写,边写边强调重点。‎ ‎3.教师巡视,指导写字,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1.汇报观察结果,重点观察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认真看老师范写,并用小手跟着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自由练写,然后在小组内展评。‎ 写字环节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 变:两个竖要短。‎ 极:横折折撇要一笔写完。‎ 给:右侧的短横不要丢掉。‎ ‎1.随机点名读会认字中的字。‎ ‎1.认真听读和准确接读会认字中的字。‎ 217‎ 四、快乐游戏,巩固识字(用时:7分钟)‎ ‎2.引导学生开展竞赛游戏,巩固会认字中的字。‎ ‎2.小组内赛读、同桌赛读、班内开火车赛读会认字中的字。‎ 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课件帮助学生巩固识字。对于出现错误较多的生字教师要带领学生反复认读。‎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入情入境,复习旧知(用时:5分钟)‎ ‎1.齐读课文题目,直接引入。‎ ‎2.课件出示上节课所学生字词,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强调平舌音、轻声。‎ ‎3.指名分段接读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题目,明确学习任务。‎ ‎2.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3.认真听读,准确接读,回顾课文内容。‎ 本课中易读错的字较多,教师要反复强调。‎ 二、合作探究,读中感悟(用时:27分钟)‎ ‎1.启发思考。‎ ‎(1)课件出示探究问题。‎ ‎①水是怎样变化的?可以变成什么呢?‎ ‎②‎ ‎1.积极思考。‎ ‎(1)认真地自读探究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 ‎(2)积极参加组内研讨,群策群力。‎ ‎(3)交流学习方法。‎ ‎①小组读书,边读边找。‎ ‎1.在探究交流环节,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法,给各小组适当指点,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17‎ 你除了知道水会变化,还知道有关水的什么知识吗?‎ ‎(2)组织班内汇报,组内讨论结果。‎ ‎2.引导合作探究。‎ 教师深入各小组,参加各小组的自主学习,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确保自主学习的效果。‎ ‎3.展示自学成果。‎ 引导学生分小组汇报自学情况。教师随机用课件结合学生的汇报,帮助学生巩固认识,加深理解。‎ ‎②用表格的形式表现水的变化。‎ ‎③用图示表现水的变化过程。‎ ‎④用画画的形式体现水的变化。‎ ‎⑤用查资料反馈的形式理解水的特点。‎ ‎2.合作探究。‎ 学生分小组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 ‎3.展示自学成果: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学情况,其他学生补充、总结。‎ ‎4.积极参加朗读挑战赛。‎ ‎2.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运用课件演示水的不同形态,展示水的变化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可以在班级开展活动,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我”,介绍“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和麻烦,还可以让学生们讨论一下怎样解决这些麻烦。‎ ‎4.在演一演环节,教师可以安排六名同学扮演“水、汽、云、雨、冰雹、雪”上台表演读,允许学生加上自己的语言和动作。‎ 217‎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深化情感,拓展延伸(用时:8分钟)‎ 引导学生课外画一画水的变化的连环画。‎ 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水变化的不同样子,并分别配上词语或一句话。‎ 可以开展晒一晒活动,展示自己的作品。‎ ‎ ‎ ‎3 植物妈妈有办法 导学案设计 课题 植物妈妈有办法 课型 新授课 217‎ 设计说明 ‎  这篇课文是以诗歌的形式来介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的。课文从题目到内容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活泼,富有韵律感。本课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多读,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并且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进行语言积累。同时,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把向书本学习和向大自然学习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留心身边事物、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为、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3.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难点)‎ 课前准备 ‎1.搜集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学生)‎ ‎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217‎ 一、揭示课题,尝试质疑(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一些植物的照片,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 ‎2.揭示课文题目并板书课文题目。‎ ‎3.引导学生质疑,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1.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并说出植物的名字。‎ ‎2.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3.学生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 对二年级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只要学生能够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就应该给予表扬,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是最重要的。‎ 二、初读课文,学会字词(用时:20分钟)‎ ‎1.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检查课文朗读情况,并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方法。‎ ‎3.检测生字学习情况。‎ ‎(1)指导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1.学生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之间交流自读生字新词情况。‎ ‎(1)小组分工合作朗读课文。‎ ‎(2)交流识字的好方法。‎ ‎3.汇报生字学习情况。‎ ‎1.组织学生交流识字方法:(1)要逐渐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2)结合本课生字的特点采用加偏旁、换偏旁等不同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3)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识记生字词。‎ 217‎ ‎(2)组织学生交流识字的好方法,进行归类指导。‎ ‎4.通过组织学生观察生字、教师示范等方式教学生字书写。其中强调女字旁和“女”字的区别。‎ ‎ ‎ ‎4.仔细观察会写字中的生字,找出这些字的特点。‎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出怎样才能把字写好看。‎ ‎(2)观察教师范写,书空生字。发现女字旁和“女”字的区别。按正确笔顺进行描红。‎ ‎2.关于写字:二年级写字指导仍是教学重点。教师要认真细致地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和笔画特点,鼓励学生主动发现把字写好的“小窍门”;可让学生按笔顺自主写字;先描红、再临写,要把字写得正确、美观;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教师要注重书写评价。‎ 三、朗读感悟,初步感知(用时:10分钟)‎ ‎1.指导学生小组合作,理清脉络。‎ ‎2.指导学生齐读课文。‎ ‎3.指名读第1小节,了解主要内容。‎ ‎(1)指导学生数一数第1小节共有几句话。‎ ‎1.小组合作探究:课文一共几个小节?找一找,课文一共介绍了几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好方法?‎ ‎2.齐读课文。‎ ‎3.学生读第1小节。‎ ‎(1)思考:这个小节一共有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1.关于学生活动第1个环节:这一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动笔圈一圈,画一画。要逐渐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关于学生活动第3个环节:要注意强调问号也是一句话结束的标志。‎ 217‎ ‎(2)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四海为家”“旅行”的意思。‎ ‎(3)指导学生读好疑问句。‎ ‎(2)联系上下文,说说“四海为家”“旅行”指的是什么。‎ ‎(3)在教师指导下读好疑问句。‎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用时:5分钟)‎ ‎1.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2.巩固生字。‎ ‎ ‎ ‎1.交流自己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2.继续描红写字,抄写词语,进一步巩固生字新词。‎ 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写得最漂亮的字展示给自己的朋友,以此激发学生学写漂亮字的兴趣。‎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检查,明确目标(用时:3分钟)‎ ‎1.指名认读课文中的词语,复习生字词掌握情况。‎ ‎2.指导学生齐读第1小节。‎ ‎3.指名朗读本课学习目标。‎ ‎1.认读生字新词,做到声音响亮,认读准确。‎ ‎2.齐读第1小节。‎ ‎3.学生认真倾听学习目标。‎ ‎ ‎ ‎ ‎ 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如:认真倾听老师讲课,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等,教给学生倾听方法。这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17‎ ‎(1)小组合作,细读课文。‎ ‎(2)图文对照,了解课文里的植物妈妈是用什么好办法让自己的孩子旅行的。‎ ‎ ‎ ‎ ‎ 二、自主探究,深化感悟(用时:20分钟)‎ ‎1.指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通过阅读第2~4小节,圈画出重点词语,了解植物妈妈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2.指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最欣赏的植物妈妈的办法。‎ ‎3.指导集体交流感悟。‎ ‎(1)指导分享蒲公英妈妈的好办法。相机指导理解“纷纷出发”。‎ ‎1.自由读第2~4小节,边读边思考:课文中的三位植物妈妈是怎样让自己的孩子旅行的?圈画出重点词语。‎ ‎2.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最欣赏哪一位植物妈妈的办法?为什么?‎ ‎3.班内交流:‎ ‎(1)“蒲公英妈妈”通过风把种子吹到四面八方。‎ ‎①观察图片,说出这里的“降落伞”‎ ‎1.关于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1)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书的能力,要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2)要通过图片帮助学生了解真正的降落伞,知道课文中的降落伞指的是蒲公英的种子。同时播放视频动漫帮助学生了解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的过程,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乘着风纷纷出发”‎ 217‎ ‎(2)出示“铠甲”的图片。实物演示苍耳挂住动物皮毛,理解“带刺的铠甲”。‎ ‎(3)动漫演示豆荚在太阳底下裂开后四处滚动的过程。理解豌豆妈妈的好办法。‎ ‎4.归纳出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指的是什么。②想象蒲公英的种子在风的吹拂下纷纷飞走的样子。③看动漫,理解“纷纷出发”。‎ ‎(2)看图片并抓住重点词语,组内交流理解第4小节的内容。‎ ‎(3)用手势进行表演,边表演边朗读第4小节。‎ ‎4.一起归纳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3)可以将苍耳粘在学生衣服上,使学生理解苍耳是靠挂住动物皮毛的方式传播种子的。(4)借助图片或者演示说出豌豆娃娃是怎样离开妈妈的。‎ ‎2.关于有感情朗读: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朗读,在读中感悟课文的韵律美,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 三、拓展延伸,激发兴趣(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交流:大自然中的植物,除了课文中介绍的这三种传播种子的方法,还有哪些传播方式?课件出示资料。‎ ‎1.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大自然中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 ‎ ‎2.比较朗读“很多很多”和“很多”、“许许多多”和“许多”‎ ‎1.有关拓展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教师可通过图片演示结合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引导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熟知的植物是怎么传播种子的。‎ ‎2.在学生说出 217‎ ‎2.通过比较词语,引导学生了解ABAB式的叠词“很多很多”和“许许多多”的作用。‎ ‎3.指导学生再说出几个相同形式的叠词。‎ ‎4.引导学生默读第5小节,说说怎样的小朋友才能了解这些知识。‎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5小节。‎ ‎,说说表达效果是否一样。体会叠词的妙处。‎ ‎3.说几个“AABB”式的词语。‎ ‎ ‎ ‎4.默读第5小节,思考:什么样的小朋友才能了解这些知识?(走进自然,仔细观察。)‎ ‎5.有感情地朗读第5小节。‎ ‎ ‎ ‎“AABB”式的词后,教师要让学生尝试用这样的词语说话,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 ‎3.关于有感情地朗读第5小节:可指导学生合作读、全班读,在读中感受、理解,并且把多元评价贯穿于读的全过程。‎ 四、总结全文,背诵积累(用时:7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讲了什么。‎ ‎2.师生合作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背诵。‎ ‎4.拓展运用:完成小练笔。‎ ‎1.回顾课文讲了什么。‎ ‎ ‎ ‎2.和老师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全文。‎ ‎4.完成小练笔。‎ 在进行小练笔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说,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此基础上进行练笔。‎ 217‎ ‎1  场景歌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场景歌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  本课是数量词的归类识字。全文共四个小节,分别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让学生在体验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不同事物的数量词的表达方式。本导学案采用“教、扶、放”‎ 217‎ 的方法。首先,以第1小节为例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朗读中想象美丽的景色,然后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自主识字。在第2小节的处理上,我辅助学生在想象、质疑中感受画面,再渗透前一个小节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摸清思路后自己学习第3、4小节,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其中。‎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难点)。‎ ‎3.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识记生字词,把课文读熟读顺,搜集带数量词的短语,完成预学案作业。(学生)‎ ‎2.设计与韵文相配的情境图,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启发谈话,情景导入(用时:4分钟)‎ ‎1.引导学生观察,启发表达:在我们的教室里,你都看到了什么?用上数量词说一说。‎ ‎1.学生举手表达,如:一块黑板、一位老师、四盏电灯等。‎ ‎2.学生跟唱歌曲《小火车开得快》。‎ 在学生表达时,对于量词运用不恰当的情况,教师要及时纠正。‎ 217‎ ‎2.课件播放歌曲《小火车开得快》和小火车动画,情景导入。‎ ‎ ‎ 二、创设情境,读文学字(用时:15分钟)‎ ‎1.师生郊游。(出示郊游图片)‎ ‎2.引导学生读文。‎ ‎3.组织学生自学生字:自由读课文第4小节,然后同桌互相说说在这一小节里认识了几个生字,是怎么记住的。‎ ‎ ‎ ‎4.引导学生读出情感。‎ ‎5.总结学习方法。‎ ‎1.学生观察图片,交流看到的内容:在嘹亮的铜号声中,一群“红领巾”高举队旗,高高兴兴地去郊游。‎ ‎2.先自己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检查读文情况。‎ ‎3.自学后组内交流:在这一小节里你认识了哪几个字?你是怎么学会的呢?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它们的?‎ ‎4.先齐读,再男女生分句读。‎ 学生识字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加一加、换偏旁等方法,如:‎ ‎1.“领”用加一加的方法:“令”加“页”就是“领”;‎ 也可以通过换偏旁的方法:“拎”字的提手旁换成页字旁就是“领”。‎ ‎2.“铜”:金字旁加“同”,就是“铜”;“洞”‎ 217‎ 字的三点水,换成金字旁,就是“铜”。‎ 三、游览第一站,运用方法自学(用时:11分钟)‎ ‎1.游览第一站,(出示海边图片)启发表达。‎ ‎2.组织学生自学课文第1小节。(方法提示:借助拼音读通课文。我们去了什么地方?都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好办法熟记外形复杂的字?)‎ ‎3.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4.激情读文:祖国的风景多美呀!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呢?‎ ‎1.学生观察图片,交流看到的内容: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海水轻轻地拍打着沙滩,一只海鸥在空中自由飞翔,海面上驶来一艘军舰和一条帆船。)‎ ‎2.先自己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检查读韵文的情况。‎ ‎3.自学后组内交流:在这一小节里你认识了哪几个字?你是怎么学会的?可以用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4.先齐读,再男女生分句读。‎ ‎1.本小节教师可以采取“放”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学习实践,自己感受、思考、理解和体验,师生互动,以读代讲。‎ ‎2.教师在小组合作巡视指导过程中,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便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学法的点拨。‎ ‎1.出示“园”“孔”‎ 书写时要注意笔顺规则。‎ 217‎ 四、观察发现,自主写字(用时:10分钟)‎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字,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2.师范写,引导学生说说怎样才能把这两个字写漂亮。‎ ‎3.组织学生一分钟记字。‎ ‎4.组织学生写字,提醒写字姿势。‎ ‎5.组织学生展示评价。‎ ‎1.发现一个是全包围结构的字,一个是左右结构的字。‎ ‎2.学生边看边跟着书空。观察后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的注意点。‎ ‎3.在一分钟内认真观察这两个字的字形,想办法记住。‎ ‎4.学生写字,并交换批改。对的互相夸奖,错的帮助改正过来。‎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6分钟)‎ ‎1.出示生词卡片,复习认读词语:沙滩、军舰、帆船、稻田、花园、翠竹、队旗、铜号、红领巾。‎ ‎1.学生进行开火车游戏认读词语。‎ ‎ ‎ ‎ ‎ ‎2.选择第1、4小节,展示朗读,并对别人的展示进行评价。‎ 教师应让学生反复认读本课生字新词,巩固所学。‎ 217‎ ‎2.男女生合作读文。‎ ‎3.引导学生展示朗读,评价。‎ ‎4.导入新课。‎ ‎ ‎ 二、游览第二、三站,运用方法自学(用时:10分钟)‎ ‎1.游览第二、三站,(出示乡村、公园图片)启发表达。‎ ‎ ‎ ‎ ‎ ‎ ‎ ‎ ‎ ‎ ‎ ‎ ‎ ‎2.组织学生自学课文第2、3小节。‎ ‎3.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第2、3小节。‎ ‎1.观察图片,交流看到的内容:(1)太阳暖暖地照着鱼塘,小鱼们快活地游来游去。鱼塘的旁边是一块稻田,两侧是绿绿的垂柳,远处是开满鲜花的花园。‎ ‎(2)一竿翠竹修长挺拔,一孔石桥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一条清澈的小溪哗哗地流淌,一群飞鸟快乐地翱翔。‎ ‎2.按照自学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先对照图片读文,再记忆生字,最后练习读课文。‎ ‎3.先自由读,然后展示读。‎ ‎1.本小节教师仍然可以延续第1小节的学习方法,采取“放”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学习实践,自己感受、思考、理解和体验,师生互动,以读代讲。‎ ‎2.本课重点是让学生感知数量词的用法,教师引导学生表达时应多使用数量词。‎ 217‎ 三、感悟旅途快乐(用时:10分钟)‎ ‎1.回忆总结:我们欣赏了哪些景物?有什么感受?‎ ‎2.第4小节的图文同时出现,指导读文,感悟快乐。‎ ‎3.指导学生朗读。‎ ‎1.总结:我们欣赏了海边、乡村、公园三个地方的景色,我们感到十分快乐。‎ ‎2.先看图总结图意,接着交流从哪儿可以感受到快乐。‎ ‎3.对读、齐读。‎ 引导学生带着学文后的感受去读文,通过朗读体会风景的优美,感受生活的美好。‎ 四、写字指导(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桥、群、队、旗、铜、号、领、巾”等生字,引导认读,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进行交流。‎ ‎3.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桥”“旗”两个字。‎ ‎1.在教师的组织下认读汉字,并给生字组词。‎ ‎ ‎ ‎2.学生独自观察田字格中的字,看清楚字形,找出关键笔画。‎ ‎3.观察老师范写,掌握书写要领,在田字格内书写。‎ 要求学生写完后仔细观察,并与田字格中的字比较。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品味字的笔画美。(“桥”的木字旁末笔捺变点;“旗”左矮右高。)‎ 五、巩固提高(用时:4分钟)‎ ‎1.引导学生仿写韵文。‎ ‎2.组织学生集体展示。‎ ‎1.先独立根据所学内容仿写韵文,然后在小组内练习评比。‎ 217‎ ‎3.出示“学生活动卡”集中训练,拓展提升。‎ ‎2.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小组的优秀仿写。‎ ‎3.完成“学生活动卡”。‎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仿写小韵文,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 ‎ ‎ ‎2  树之歌 导学案设计 课题 树之歌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  《树之歌》是一则小韵文,主题单纯,内容浅显,重在识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因此,本课教学设计重在识字方法的引领、识字兴趣的激发、识字习惯的养成,借助情境,立足语境,多元识字。‎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重点)‎ 217‎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各种树木的特点。(重点)‎ ‎3.初步认识各种树木,有喜欢并爱护树木的意愿。(难点)‎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生字卡片。(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名句导入,引出课题(用时:3分钟)‎ ‎1.课件出示课后读一读的三个句子,引导学生朗读句子,交流句意。‎ ‎2.教师组织学生诵读句子,背诵句子。‎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个句子的特点,引出课题“树之歌”。‎ ‎1.学生朗读句子,要读准字音,然后说一说这几句话的意思。‎ ‎2.学生自由朗读句子,选择喜欢的句子背诵下来。‎ ‎3.学生观察交流:这三句话都与“树”相关,齐读课题“树之歌”。‎ 对于三个句子的理解,学生能结合词语,说出句子表面的意思即可。例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只要说出“树需要十年才能长大,教育人需要一百年”即可。‎ 217‎ 二、借助预习,识记字词(用时:25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一边倾听,一边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树。‎ ‎2.教师指导学生展开小组活动,认读11种树的名字,检测课前预习情况。‎ ‎(1)组长发给每个同学一张带有11种树名字的字条,组织学生自我检测。‎ ‎(2)小组成员相互当老师,针对同伴圈出的字进行范读和领读。‎ ‎(3)组长针对同学圈出的生字再次指名读词,要让每个同学都认识所有的生字。‎ ‎1.学生听读,思考并圈出11种树的名字。‎ ‎2.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小组合作提示,展开互助学习活动。‎ ‎(1)学生逐一认读识字条上的10个词语,圈出读不准的生字或词语。‎ ‎(2)如果认识同伴圈出的字词,就大声示范并领读,如果遇到小组同伴都读不准的字词,就到课文中或认字表中查找音节,拼一拼,读一读。‎ ‎(3)认读生字,相互纠正,将每一个词语都读准。‎ ‎3.学生读树上的词语,其余同学认真倾听,针对读错的字音进行范读或领读。‎ ‎1.要关注学生的预习成果,重点针对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展开学习,增强识字实效。‎ ‎2.重点正音:“杉”是翘舌音,“松”是平舌音,“桦”与“华”的字音区别开,要读四声。‎ ‎3.这10个词语中的生字都是木字旁的字,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利用字族识字的方法集中识字。也可以鼓励学生多元化识字,比如用肢体部位“手掌”帮助识记“掌”,‎ 用字理识字法记住“杉”‎ 217‎ ‎3.课件出示植物园情境图,引导学生展开认树游戏,巩固10个词语。‎ ‎4.在课件中放大11个词语中的生字,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5.引导学生利用交流识字方法得到的小树练习组词、造句。‎ ‎6.教师指导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学生读字,说出自己识记这个生字的好方法,就可以得到这棵小树(图片)。‎ ‎5.学生读出小树上的字,组词造句。例如,杨 杨树 小区门口有一棵杨树。‎ ‎6.学生朗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准字音,不断句。‎ ‎,用对比识字法区别“桂”与“挂”,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识记“枫”“桐”,用编字谜的方法识记“松”,一个老公公靠在树上。‎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 “杨、桐、枫、松、柏、棉、杉、桂”,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临写。‎ ‎1.学生认读生字,观察并交流:这些生字都是带有木字旁的字,都是左右结构。‎ ‎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的注意点。‎ ‎1.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例字的字形规律,重点指导木字旁的书写。然后观察结构布局,这8个字大致上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抓住规律,突破关键。‎ 217‎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木字旁的书写要点和左窄右宽的书写要领。‎ ‎4.教师指导学生联系书写,并巡视指导。‎ ‎5.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3.学生观察老师范写,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练习,然后观察写字表中的生字,可以圈出主笔。‎ ‎4.学生先临写一个,再练写两个,遇到问题向老师请教。‎ ‎5.全班同学相互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和不足,并改正。‎ ‎2.学生往往追求写,忽视了对例字的观察,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老师的范写,多观察书上的例字,练写后还要对照老师展示的作品观察自己的书写。‎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学会的生字和识字的方法。‎ ‎2.布置作业:课文中的11种树各有怎样的特点?回家后继续读课文,找一找答案。‎ ‎1.学生在回忆的过程中明白:要善于观察生字,根据字的特点选择识字方法。‎ ‎2.学生完成作业,并将自己找到的树的特点说给家人听,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自己的答案。‎ 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多读文,一边读一边找出各种树木的特点,还可以动笔圈出表示特点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217‎ 教学环节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4分钟)‎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杨 桐 松 柏 棉 枫 杉 桂 梧 桦),组织学生开火车读字、组词。‎ ‎2.教师出示本课10个表示树名的词语,引导学生认读,并选择最喜欢的树或最熟悉的树介绍样子。‎ ‎1.学生朗读生字、组词语,在说词语的过程中可以想一想带有生字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2.(1)学生朗读词语,注意“杉”是翘舌音,“松”是平舌音,“桦”要读四声。‎ ‎(2)介绍树的样子时要说完整句子。‎ 组词时,学生很少想到四字词语,更很少想到成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做类似交流,例如:松柏长青、百步穿杨、丹桂飘香、枫叶似火等。‎ 二、读中感悟,合作识字(用时:26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思考并11种树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第一句。‎ ‎(1)思考并回答:第一句介绍了哪些树?各自有什么特点?‎ ‎1.学生读文,每读完一句想一想,这句话讲的是什么树?有什么特点?‎ ‎2.朗读第一句,展开识字活动。‎ ‎1.识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避免单一出示生字集中学习,教师要借助语境识字,把识字和读文结合起来。‎ 217‎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第一句。‎ ‎3.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对比学习“壮”和“装”。‎ ‎(1)引导学生回答:第二句介绍了什么树的什么特点?‎ ‎(2)课件出示梧桐树和松柏的叶子,引导学生辨别,朗读相关句子,背诵。‎ ‎(3)教师板书“装”和“壮”,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对比识字。‎ ‎(4)教师引导学生扩词区别两个生字。‎ ‎(1)思考并交流:第一句中介绍了杨树、榕树和梧桐树。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的叶子像手掌。识记“杨”“梧”“桐”“掌”4个字。‎ ‎(2)学生读通句子,背诵时可以参看板书。‎ ‎3.学生朗读第二句,展开识字活动。‎ ‎(1)学生交流:第二句介绍了枫树和松柏,枫树的叶子一到秋天就红,松柏的叶子四季都是绿色的。‎ ‎(2)学生根据图片叶子的颜色辨别枫树和松柏,并结合图片背诵对应的句子。‎ ‎(3)学生观察并交流:“壮士”穿上衣服,就有了“服装”。‎ ‎2.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教师可以发挥字理图的作用,引导学生趣味识字。例如:“耐”‎ 左边像脸上长满胡子,右面表示手,用手拔掉胡子是一种惩罚,需要经受得住,这就是“耐”的意思。“守”上面表示房子,下面表示手,手握成拳头待在家里,表示守卫家园的意思。“化”左边是一个头朝上、身朝左躺着的人,后边是一个头朝下,身朝右躺着的人,人的姿势不同,有变化,这就是“化”的本义。‎ ‎3.“疆”‎ 217‎ ‎4.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第三句,学习生字“耐”“守”“疆”。‎ ‎(1)组织学生交流:这句话中木棉和桦树有什么不同?‎ ‎(2)课件出示木棉树和桦树,引导学生根据图片中的环境辨别两种树。‎ ‎(3)教师板书“耐”“守”“疆”,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商议识记方法。‎ ‎(4)引导学生对照课件中的图片背诵这句话。‎ ‎5.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第四句,学习生字“银”“化”。‎ ‎(4)学生扩词:壮士、壮实、粗壮、壮大等;服装、军装、包装、安装等。‎ ‎(5)识记“枫”“松”“柏”三个字。‎ ‎4.学生齐声朗读第三句,展开识字活动。‎ ‎(1)学生交流:木棉喜暖,桦树耐寒;木棉在南方,桦树在北方。‎ ‎(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长在暖暖的阳光下的是木棉,长在冰雪中的是桦树。‎ ‎(3)小组商议:怎样才能记住“棉”“桦”“耐”“守”“疆”这几个字的字音和字形呢?‎ ‎(4)学生先自由背诵,然后集体齐声背诵。‎ ‎5.学生自由朗读第四句,展开识字活动。‎ 的识字方法很多,既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字理图,左边是一张弓,右边是分割开的田地,古人用弓箭丈量田地,划分边界。也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编字谜,例如,一把弓箭藏着土,三条线分开两块田。‎ ‎4.“银”字可以和“很”“跟”“根”等形近的字进行对比,用换部首的方法识字,例如,“很”字去掉“彳”,换成“钅”就是“银”。还可以编字歌:有木为树根,有足( 217‎ ‎(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银杏、水杉、金桂的特点。‎ ‎(2)教师板书“银”“杉”“化”“桂”4个字,组织学生交流识记方法。‎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银杏和水杉被称为活化石?‎ ‎(4)引导学生背诵第四句。‎ ‎6.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全文并背诵。‎ ‎(1)学生自由交流,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讲,也可以读一读课前搜集的资料,还可以出示搜集的照片。‎ ‎(2)学生交流。‎ ‎(3)学生交流:因为银杏和水杉生存的年代久远。‎ ‎(4)学生先读熟句子,再背诵。‎ ‎6.学生朗读,并根据板书背诵课文。‎ ‎)为脚跟,双人(彳)为很多,金属(钅)为银色。‎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8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写字表的“壮”和“化”两个字,指出难写的笔画。‎ ‎2.教师范写,一边写一边说清每一个笔画的书写方法。‎ ‎3.学生在写字表中练习书写。‎ ‎1.学生观察例字,明确: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书空,要听清老师讲解的要领。‎ ‎3.学生先观察例字,再临写,最后练写。‎ ‎“壮”右边的第一横略长,写在横中线上,“化”右部第一笔是撇,不是横。‎ 217‎ ‎4.教师巡视,予以个别指导。‎ ‎4.学生根据老师的建议修改书写。‎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布置作业:‎ ‎1.把课文背诵给家人,根据他们的建议再背一背。‎ ‎2.把你今天了解的树介绍给家人。‎ 完成作业:‎ ‎1.背诵课文要吐字清楚,语速适当,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 ‎2.介绍时可以请家人补充你的讲解。‎ 完成作业不是学生单方面的活动,要建议学生和家长互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完善与拓展。‎ ‎ ‎ 217‎ ‎3 拍手歌 导学案设计 课题 拍手歌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  这首拍手歌语言活泼明快,内容浅显易懂,有着较强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指导学生诵读的良好范本。因此,本导学案设计侧重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在读中领悟儿歌大意,体会儿歌蕴含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拍手歌的语言特点,体会拍手歌的语言魅力。同时认真分析本课生字的特点,分类组合,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采用多种方法科学地识记生字;在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渗透一些汉字的演变以及造字规律的知识,学用结合地传授学生识字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使学生从中受到保护动物、关爱自然的情感熏陶。‎ 217‎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重点)‎ ‎2.准确、熟练地朗读拍手歌,读出节奏感。(重点)‎ ‎3.有保护动物的意愿。(难点)‎ 课前准备 ‎1.动物图文卡片。(教师)‎ ‎2.生字卡片。(师生)‎ ‎3.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字谜激趣,引入新课(用时:1分钟)‎ 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拍手歌,讲的内容与保护动物有关。(板书课文题目)‎ 齐读课文题目。‎ 课堂伊始,教师应结合文章主题渗透保护动物的意识。‎ 217‎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用时:14分钟)‎ ‎1.播放拍手歌朗读视频,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后,教师范读儿歌,让学生拍手打节拍。‎ ‎2.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儿歌。‎ ‎3.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4.引导学生说说每一节的意思,然后用合并的方法,说说这首儿歌告诉了我们什么。‎ ‎1.观看视频,听老师范读。‎ ‎2.学生自读儿歌并集体交流。‎ ‎3.学生分小节朗读儿歌,做到读准确、读通顺、读出节奏。听读的同学积极地参与评价。‎ ‎4.互动交流,感知儿歌内容。‎ ‎(1)在小组内交流每一节的内容。‎ ‎(2)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成员进行补充。‎ ‎(3)按照教师教给的合并的方法,概括儿歌的主要内容。‎ ‎1.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导学生一边拍手一边唱拍手歌。‎ ‎2.在感知课文内容的环节,要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介绍了哪些动物,并让学生画出动物的名字。最后让学生说说儿歌主要是告诉我们人和动物要怎样相处。‎ 三、归类识字(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游戏识字。‎ ‎1.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拼音、图文结合,玩找朋友的识字游戏。‎ 217‎ ‎(1)教师贴拼音,引导学生说出小动物的名称。‎ ‎(2)组织学生将图文和拼音进行对照,识记动物名称。‎ ‎(3)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整体识记字形。‎ ‎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 ‎(1)课件出示:锦鸡、雄鹰、孔雀、大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发现。‎ ‎(2)课件出示:“鹰、雀、雁”这三个字的演变过程。‎ ‎(1)认真拼读老师贴出的拼音,大声说出拼出的动物名称。‎ ‎(2)学生认真地把图文和拼音进行对照,找朋友,对号入座,上台贴图。‎ ‎(3)老师先带读难读的字音,然后全班齐读,最后摘掉拼音帽子开火车读。‎ ‎2.归类识字。‎ ‎(1)准确读出课件出示的词语,仔细观察加点的字,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学生仔细观察三个汉字的演变过程,交流发现:“隹”的四横表示鸟的羽毛。‎ ‎(3)集体交流记忆生字的好方法。‎ ‎1.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搜集课文中动物的资料,在识字环节让学生出示搜集的动物图片和资料,认识动物,帮助识字。‎ ‎2.对于笔画较多的生字,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字的结构特点,帮助学生记忆生字。‎ 217‎ ‎(3)课件出示:锦、雄、翔。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四、指导写字(用时:10分钟)‎ ‎1.指导学生书写“歌”“深”“猫”。‎ ‎(1)边范写边重点强调:这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后面两个字左窄右宽。‎ ‎(2)指导学生自主练字,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把写得好的字展示给大家。‎ ‎ ‎ ‎2.教师引导学生谈收获并进行小结。‎ ‎1.学写生字。‎ ‎(1)看老师写,伸出小手边说笔画边跟着写。‎ ‎(2)先描红,再在田字格本子上练习书写。写完以后,同桌互相挑挑毛病,说出理由。然后再练写一遍。‎ ‎(3)认真看教师展示的字,取长补短。并交流、总结写好字的关键。‎ ‎(4)依据提示,学生在田字格中将每个生字再写一遍。‎ ‎2.自由谈本节课在识字、写字、读书方法、心得体会等方面的收获。‎ 写生字时,不能让学生看一笔写一笔,而要引导学生通过整体观察,找关键笔画,从互相找错中,发现自己应该注意的地方。‎ 第二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217‎ 教学环节 一、入情入境,复习旧知识(用时:5分钟)‎ ‎1.教师播放配乐拍手歌视频。‎ ‎2.课件出示生词,引导学生正确认读。‎ ‎3.创设动物园里开展知识竞赛的情境。‎ ‎1.学生听读后说一说从这首儿歌中知道了什么。‎ ‎2.开火车认读生词。‎ ‎3.认真听老师讲,明白参加竞赛的规则,正确识记课文中的其他生字宝宝。‎ 为了巩固本课生字,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听写字词。‎ 二、合作学习,游戏巩固(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世、界、丛、猛、灵、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识记。‎ ‎ ‎ ‎2.组织学生集体交流学习收获。‎ ‎ ‎ ‎3.组织学生通过游戏巩固生字。‎ ‎1.合作学习:可以和组内伙伴交流哪些字自己早就认识了,是怎么认识的。哪些字现在还不认识,向你的小伙伴学习,并且想个好办法记住它。‎ ‎2.集体交流识记的方法(换部首、加部首、做动作、猜谜语),随机组词说句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找朋友的游戏,如教师把动物图片和词语卡片随机发放到学生手中,然后让学生自己读词找到对应的图片。‎ 217‎ ‎3.读出卡片上的词或认清图片上的动物,帮它们找到彼此的朋友,然后齐读卡片上的词语。‎ 三、表演儿歌,感受快乐(用时:15分钟)‎ ‎1.创设竞赛结束颁奖会的情境,组织学生表演,随机指导朗读、背诵。‎ ‎2.巩固生字。‎ ‎1.朗读、背诵儿歌。‎ ‎2.(1)找出课件中本课的生字,读一读,认一认。‎ ‎(2)交流体会:人和动物应该是怎样的关系?(朋友)我们应该怎样做?‎ 教师将准备好的头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内表演动物,提示学生表演时要考虑动物的特点。‎ 四、回顾良方,自主书写(用时:10分钟)‎ 指导学生书写“丛、处、六、熊、九、朋、友”。重点强调:“熊”的结构和笔顺;“朋”第一笔是竖撇。‎ 重点学写“熊”“朋”。‎ ‎1.认真观看课件中的两个字的结构,记住字形。‎ ‎2.一边认真观看方块字的书写演示,一边用小手跟着书空。‎ ‎3.先描红,再在田字格本上练习写这两个字。‎ 教师要强调书写规范,重点讲解“熊”的偏旁的写法。‎ ‎ ‎ 217‎ ‎ 4 田家四季歌 导学案设计 课题 田家四季歌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  与其说本课是一首描写田家四季生活的歌谣,不如说是四幅季节图。而图画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因而,本课教学设计以赏图、看图、说图、画图为主体思路,引领学生在图画中识字,在图画中学词,在图画中朗读,在图画中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场、了”2个多音字。(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四季的特征。(重点)‎ 217‎ ‎3.体会各个季节农民劳动的场面及景色的美丽,感受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辛勤劳动的赞美。(难点)‎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学生)‎ ‎2.准备字卡、词卡,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图画导入,认读字词(用时:3分钟)‎ ‎1.课件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 ‎2.插图上对应出示词语:农村、农田、农民、农活、农具,引导学生认读,并运用这些词语描述画面。‎ ‎3.课件中放大“农”字,引导学生认读并扩词。‎ ‎1.学生观察交流:图上画的是一个农民在田地里干活。‎ ‎2.学生正确朗读词语,练习说话:在农村,一个农民带着农具,在农田里干农活。‎ ‎3.学生认读“农”字,扩词:农业、农夫、农场、农历、农药、农忙。‎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出示“农”字的字理图:上面是两棵树木,下面是一把农具,意思是砍伐树木,变成田地,用农具干活。‎ 217‎ 二、图文结合,认读字词(用时:25分钟)‎ ‎1.课件集中出示4幅插图,教师引导学生走进图画,感受农家生活。‎ ‎2.插图上对应出示词语: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引导学生认读,并选择喜欢的季节说一说自己的活动。‎ ‎3.课件中放大“季”字,引导学生想办法记住这个字。‎ ‎4.引导学生根据图一学第一节。‎ ‎(1)课件放大图一,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借助画面反复认读上面的词语。‎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用上图片上的词语。‎ ‎(3)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1.学生观察图画并交流:图上画的分别是春、夏、秋、冬四季农家的生活。‎ ‎2.学生认读四个词语,并练习说话,例如:我最喜欢冬天,冬天一来,我们就可以堆雪人、打雪仗,格外开心。‎ ‎3.学生思考识记“季”字的方法,在交流时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容易记住。‎ ‎4.学生观察图一,借助图画学第一节。‎ ‎(1)学生仔细观察图,读准词语:蝴蝶、麦苗儿、桑叶儿。指名读,领读,齐读。‎ ‎(2)学生描述画面,一要用上“蝴蝶”“麦苗儿”“桑叶儿”‎ ‎1.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说完整的句子,然后要鼓励学生说不同的句式,比如感叹句、疑问句等。‎ ‎2.“季”可以和“李”对比识记,可以借助字理图识记,上部分是一棵禾苗,下部分是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合起来表示幼小的禾苗。‎ 217‎ ‎5.引导学生根据图二学第二节。‎ ‎(1)课件放大图二,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交流夏季里的农事活动。‎ ‎(2)课件出示词语“采蚕桑”“插秧”,引导学生认读生词。‎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节。‎ ‎6.引导学生根据图三学第三节。‎ ‎(1)课件放大图三,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交流秋季里的农事活动。‎ ‎(2)课件出示词语“稻”和“谷”,引导学生借助图片辨析,并认读生词。‎ ‎,二要把句子说完整,说通顺。‎ ‎(3)学生带着喜爱之情朗读第一节。‎ ‎5.学生观察图二,借助图画学第二节。‎ ‎(1)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交流:农民在采蚕桑、插秧。‎ ‎(2)学生正确朗读两个词语,然后观察画面,了解什么是“采蚕桑”“插秧”。‎ ‎(3)看图,识记“归”“戴”。‎ ‎(4)学生带着赞美之情朗读第二节。‎ ‎6.学生观察图三,借助图三学第三节。‎ ‎(1)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交流:农民忙着收割稻谷。‎ ‎3.学生在认读词语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生字的音。尤其要注意“桑”是平舌音。‎ ‎4.“采蚕桑”“插秧”这些农事活动,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很陌生,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查找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有大致的了解。‎ 217‎ ‎(3)指导学生借助最后一句话体会农民喜悦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节。‎ ‎7.引导学生想象图四学第四节。‎ ‎(1)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冬季来了,农民又会有哪些农事活动呢?‎ ‎(2)课件出示农民冬季活动相关图片,引导学生看图交流。‎ ‎(3)指导学生借助最后一句话体会农民喜悦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节。‎ ‎(2)学生准确认读词语,观察图画,知道稻子生长在北方,谷子生长在南方。稻子剥了壳儿是大米,谷子剥了壳儿是小米。‎ ‎(3)学生交流:心里喜洋洋说明农民丰收了,心情很高兴。朗读第三节,表达出这种喜悦之情。‎ ‎7.学生想象图四,借助图四学第四节。‎ ‎(1)学生自由交流,说清楚自己的想法。‎ ‎(2)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观察画面,了解缝棉衣等活动。‎ ‎(3)带着高兴之情朗读第四节。‎ ‎5.学生在想象图四画面时,可以自由想象,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也可以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来说。如果在学生交流时,教师能适时地出示对应图片、视频,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农事活动。‎ ‎6.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要讲技巧,重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用感情去朗读。‎ ‎1.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季”和“农”‎ ‎1.学生观察并交流:“季”共有两横,要平直,第二横略长。“农”‎ 217‎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引导学生交流书写要点。‎ ‎2.教师一边说书写要点,一边示范书写,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 ‎3.引导学生练写巩固。‎ 的第三笔撇和最后一笔捺要伸展。‎ ‎2.学生观察,听清老师的讲解。‎ ‎3.学生在写字表中先临写,再练写。‎ 低年级写字指导,可以抓住主笔详细讲解,学生练习的时候也重点练习主笔的书写,逐渐扩充讲解范围。‎ 四、布置作业,延伸拓展(用时:2分钟)‎ ‎1.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 ‎ ‎2.选择四季图中的任意一幅图,画一画。‎ ‎1.学生朗读全文,可以抓住每个季节的活动练习背诵。‎ ‎2.学生练习画图,要画出这个季节农民在从事哪些农事活动。‎ 学生在画图时,既可以遵照课文内容,也可以跳出课文内容,只要能体现农民在这个季节的活动即可。‎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1.教师组织学生朗读全文。‎ ‎2.教师指名背诵,检查作业情况。‎ ‎1.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生分自然段背诵课文。‎ ‎ ‎ 217‎ 一、复习引入,巩固字词(用时:4分钟)‎ ‎3.教师出示词卡,巩固上节课学习的词语。‎ ‎4.教师出示字卡,组织学生认读、组词、说句子。‎ ‎3.学生认读:四季、蝴蝶、麦苗儿、桑叶儿、农事、稻谷,相互纠正字音。‎ ‎4.学生读字:季、蝴、蝶、麦、苗、桑、农、谷、粒。扩词,选择喜欢的词语造句。‎ 在学生用字组词造句的过程中,尽量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句式造句,如果能运用修辞方法说句子,应该予以表扬和鼓励。‎ 二、合作交流,识字学词(用时:20分钟)‎ ‎1.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其他字词。‎ ‎(1)组织学生找出本课其他没有学习的生字,自己读准字音。‎ ‎(2)组织学生找出文中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读词语。‎ ‎(3)组织学生针对识字方法展开讨论。‎ ‎2.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学生找出本课其他生字,针对识字方法与小组同学进行商议。‎ ‎(1)学生从生字表中圈出下列字:吹、肥、归、戴、场、虽、辛、苦、了、年,对照音节读一读。‎ ‎(2)学生圈出文中词语,大声读一读。‎ ‎(3)学生找出自己记不准的生字,与小组同学一起商议,怎样快速记住。‎ ‎1.学生在认读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例如,“吹”是翘舌音,“虽”是平舌音。‎ ‎2.本课有两个多音字“场”和“了”,这两个多音字是识字教学的难点。尤其是“场”‎ 217‎ ‎(1)找出多音字“场”“了”,这两个多音字都有哪些读音,查字典读词语。‎ ‎(2)课件出示文中带有这两个多音字的句子,引导学生结合语境读准字音。‎ ‎(3)课件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巩固多音字字音:这场春雨下得没完没了。下课了,同学们也不能到操场上活动。‎ ‎(4)引导学生用编字谜,编顺口溜儿等方法识记“辛”“苦”“虽”‎ ‎“肥”。‎ ‎2.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结果,认真听老师的讲解。‎ ‎(1)学生利用字典找到“场”“了”的两个读音,并分别组词语。‎ ‎(2)学生读句子,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夏季里,农事忙,采了蚕桑又插秧。‎ 一年农事了,大家笑盈盈。‎ 秋季里,稻上场,谷像黄金粒粒香。‎ ‎(3)学生读句子, 读准加点字的字音。如果读不准,请老师帮你详细地讲解一下。‎ ‎(4)学生交流。例:一口吞掉虫子(虽)。‎ ‎,读chánɡ时,通常表示平坦的空地,如,打场、场院;也可以用作量词,如,一场雨。读chǎnɡ时,一般表示处所,能适应某种需要的较大地方,如,操场、广场、市场。‎ 217‎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例字:吹、肥、忙、归、辛、苦、年,引导学生交流书写要点。‎ ‎2.引导学生观察每一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以及主笔的书写方法。‎ ‎3.课件播放7个字的书写动画演示,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巩固。‎ ‎4.引导学生练写。‎ ‎5.投影仪展示书写情况,师生评议。‎ ‎1.学生观察并交流:前4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辛”“苦”是上下结构的字,第二横最长,要写在横中线上。‎ ‎2.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想书写要点,尤其要看清主笔的写法。‎ ‎3.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书空。‎ ‎4.学生在写字表中先临写,再练写2个。‎ ‎5.学生交流,说清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1.在指导书写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的特点,归类指导。‎ ‎2.抓住字的关键笔画进行详尽的交流,尽量以学生自己的观察为主,说不清的地方再予以示范和点拨。‎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6分钟)‎ ‎1.引导学生朗读课后“读一读,记一记”,交流这些词语的特点。‎ ‎2.布置作业:查找与这些农事活动相关的图片、资料,了解这些活动。‎ ‎1.学生读词,并交流:这些都是描写农事活动的词语。‎ ‎2.学生可以请家人帮忙查找资料,也可以询问农村亲友。‎ 了解农事活动的途径很多,查资料,看图像,访问,实地参观。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完成作业。‎ 217‎ ‎ 4 曹冲称象 导学案设计 课题 曹冲称象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  《曹冲称象》讲的是一个经典的历史故事,课文按照“遇难题→议办法→讲步骤”的思路展开,表现了曹冲的聪明机智,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本课导学案设计注重学生的参与,把握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识字、品文的过程中,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在突破教学难点的学习中,运用角色模拟及直观试验的方法,使抽象的文字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听、说、读、写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探究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法。‎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字;结合句子理解“直”和 217‎ 教学目标 ‎“才”的意思。(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知道这个方法好在哪儿(难点)。能读出人物对话所表达的意思(难点)。‎ ‎3.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难点)‎ ‎4.通过学习曹冲称象的故事,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字词,朗读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用时:10分钟)‎ ‎1.出示苹果,引导学生思考:想知道苹果的重量怎么办?‎ ‎2.引导学生思考怎么称大象的重量。‎ ‎1.结合生活经验说出自己想到的方法。‎ ‎2.学生自由说称象的办法。‎ ‎1.叙述称象的方法对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用课件让学生了解可以称较重物体的秤。‎ 217‎ ‎3.板书课文题目,生齐读课文题目。学习“曹、称”两个字。‎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并组词。‎ ‎ “称”是多音字,可以扩展识记。‎ ‎2.“称”是多音字,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组词理解不同读音表示的不同含义。‎ 二、初步读文,自学生字(用时:20分钟)‎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圈画生字。‎ ‎2.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中都有哪些人物。引导学生随文识记字词:重、官员、议论。‎ ‎(2)引导学生质疑,提出还有哪些词语不太理解。‎ ‎3.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多种形式读课文。随文识记“根 ‎1.自由读文,一边读一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生字。‎ ‎2.读课文第1自然段。‎ ‎(1)了解课文中出现的人物:曹操、曹冲、官员们。‎ ‎(2)说一说生字的特点,再说一说自己识记的方法,并轮流读词卡。‎ ‎3.认真读课文,画出描写大象的句子。‎ ‎(1)练习用 ‎1.对于文中出现的人物,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介绍,从而帮助学生了解课文。‎ ‎2.学生画出描写大象样子的句子后,教师可以把重点词语标出来,然后再进行词语积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是一头怎样的大象。‎ ‎3.通过学生练习说话,教师纠正,帮助学生理解“一边……‎ 217‎ ‎”“柱”。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训练,并了解这是一头怎样的大象。‎ ‎(2)小组合作,情景表演。展现官员们看着大象议论的场面。‎ ‎“又……又……”说话。‎ ‎(2)理解“一边……一边……”‎ 的含义。‎ ‎(3)小组合作,分角色演一演。‎ 一边……”的含义(两件事情可以同时进行而不互相干扰)。‎ 三、认真观察,写好生字(用时:10分钟)‎ ‎1.指读本节课学习的字词。‎ ‎2.指导写字。‎ ‎(1)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特点及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引导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怎样写更好看,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1.按照字卡词卡认真读,注意读音。‎ ‎2.认真观察“柱、底”,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练习书写。‎ ‎(1)“柱”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左窄右宽。‎ ‎(2)“底”要注意笔顺。‎ 教师指导书写时,要先范写,提示学生认真观察,然后重点强调易错的笔画。如:“底”字的点不能丢掉。‎ 217‎ ‎3.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练习书写的成果,并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观察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的姿势。‎ ‎5.展示纠错。‎ ‎3.大胆展示自己的书写成果,勇敢接受同学的质疑和建议。‎ ‎4.练习书写生字。‎ ‎ ‎ ‎ ‎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巩固,谈话导入(用时:5分钟)‎ ‎1.复习生字、生词。‎ ‎(1)开火车复习生字并组词。‎ ‎(2)出示词卡,轮读词语。‎ ‎2.出示课文题目,引导学生回忆称象的原因。‎ ‎1.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积极参与生字的复习活动,在活动中认真倾听,动脑思考。‎ ‎2.结合上节课的内容说一说称象的原因。‎ ‎1.复习生字时,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2.说称象原因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叙述完整。‎ 二、边读边演,实验学文(用时:15分钟)‎ ‎1.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文,随文学习生字 ‎1.(1)学生认真读课文第3自然段,画出生字——“杆、秤、砍”‎ 217‎ ‎“杆、秤、砍”。‎ ‎(2)帮助学生了解官员们想到的称象的办法。‎ ‎(3)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关注曹操的表情,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引导学生读文,随文学习生字“线、止”。‎ ‎(2)引导学生读一读课文中曹冲想出的办法,弄清楚曹冲称象的步骤。‎ ‎(3)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 ‎。准确地读字音。说一说怎么识记这几个字。‎ ‎(2)了解官员们想到的办法。‎ ‎(3)读一读描写曹操表情的句子,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 ‎ ‎2.(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线、止”。‎ ‎(2)读课文,画出曹冲称象的步骤,再和同桌说一说。‎ ‎(3)结合自己在视频中看到的,说一说曹冲称象的步骤。理解“船舷”是什么。‎ ‎1.文中写了很多称象的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课文里介绍的称象的方法,引导学生说一说对这些方法有什么看法。‎ ‎2.根据课文插图以及文中描写官员语言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官员提出的方法,并通过范读、角色表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3.学生在画出曹冲称象的步骤后,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出示曹冲称象的图示。‎ 217‎ ‎(4)教师实验。展示下沉、沿着水面画线、换东西后再下沉到与画线的位置相一致为止、称重等过程。‎ ‎3.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量”。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2)引导学生关注曹操的表情,说一说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4)认真观察老师实验,按一定顺序描述自己看到的步骤。‎ ‎3.(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量”。‎ ‎(2)画出描写曹操表情的句子,说一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理解“果然”的意思,“果然”说明了什么,并用“果然”练习说话。‎ ‎4.在观看视频、教师实验前,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使学生能够有目的地观看,看后能有序地描述称象的步骤。‎ ‎5.曹冲称象的办法很有创造性。造不出称象的大秤可以用船;不能把大象宰了,就用石头,他想出了一个别人想不出的办法。曹冲的办法实际上利用了水的浮力,这一点,也许有的学生会提出来,老师可以适当点拨。‎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更好的称象办法。引导学生对曹冲的方法进行改进。‎ ‎1.(1)想一想曹冲的办法中有哪些是可以改进的。‎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个称象的好方法。‎ 让学生思考更好的办法时,要充分发挥小组的力量,探讨更好、更便捷的方法。‎ 217‎ ‎2.引导学生讲一讲还知道哪些描写古代小孩儿聪明机智解决问题的小故事。‎ ‎2.讲一讲自己在课外阅读中读到的古代小孩儿聪明机智解决问题的小故事。‎ 四、认真观察,写好生字(用时:10分钟)‎ ‎1.指读本节课学习的字词。‎ ‎2.指导写字。‎ ‎(1)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特点及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引导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怎样写更好看。‎ ‎3.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练习书写的成果并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1.按照词卡认真读字词,注意读音。‎ ‎2.认真观察“杆、秤、做、岁、站、船、然”几个字。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练习书写。‎ ‎(1)“杆、秤、做、站、船”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要紧凑。‎ ‎(2)“岁、然”要注意笔顺。‎ 学生书写生字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先认真观察再动笔,并强调重点笔画的书写。‎ 217‎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的姿势。‎ ‎3.大胆展示自己的书写成果,勇敢接受同学的质疑。‎ ‎ ‎ ‎ ‎ ‎6 一封信 导学案设计 课题 一封信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读中识字、悟情、达意,获得对文本的理解。因此,我把“以读带讲”“随文识字”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情、读出意、读出境、读出神,在读中理解、积累和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朝、重”。(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3.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浓浓的亲情,体会亲情的可贵之处。‎ ‎1.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学生)‎ 217‎ 课前准备 ‎2.准备字卡、词卡,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板书课题,质疑导入(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露西给爸爸写信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3.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展开阅读。‎ ‎1.学生观察图画,交流:一个小女孩(露西)在(给爸爸)写(一封)信。‎ ‎2.学生朗读课题,质疑:为什么要给爸爸写信?是怎样写的?写了几次?‎ ‎3.学生朗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相关的答案。‎ 学生在针对题目质疑的时候,会提出很多问题,教师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值得思考,思考后能够解决的问题。‎ ‎1.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活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17‎ 二、讲读结合,随文识字(用时:23分钟)‎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巩固课前预习成果。‎ ‎(2)引导学生同桌合作,互读互议,针对读错的字音进行巩固。‎ ‎(3)引导学生带着课前质疑默读课文,找出答案。‎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露西给爸爸写信的原因,学习第1自然段的生字。‎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露西给爸爸写信的原因。‎ ‎(2)教师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运用字理识字法认读“封”字。‎ ‎3.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写信前露西都做了什么”‎ ‎(1)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遇到困难可以向同桌请教。‎ ‎(2)同桌轮流分自然段朗读全文,相互纠正字音,并多读几次。‎ ‎(3)学生默读课文,重点圈画出露西写信的原因及信的内容。‎ ‎ ‎ ‎2.学生根据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并识记“封”字。‎ ‎(1)学生交流:因为爸爸出国了,要过半年才能回来,所以露西要给爸爸写信。‎ ‎(2)学生流利地朗读第1自然段,观察字理图,看清“封”的字形和字义。‎ ‎1.在学生圈画词语、句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运用尺子等工具工整圈画。‎ ‎2.学生商议识字方法时,要尽量尊重他们的想法,适当予以指导。‎ ‎3.“削”是多音字,常用字音就是本课中的字音xiāo。另外一个字音是xuē,可组词为剥削,距离学生较远,不太常用,本课教学不必讲解。‎ ‎4.“朝”‎ 217‎ 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回答露西的做法,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识记加点字。‎ ‎①她打开空调,又洗了一些土豆,削好后放在锅里。‎ ‎②她朝窗外望了一眼。‎ ‎4.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第一次写信的相关内容学习第3~5自然段,识记生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露西写了几次信?‎ ‎ ‎ ‎3.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圈出描写露西动作的语句。‎ ‎(1)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第2自然段,读准“削”“锅”“朝”的字音。‎ ‎(2)学生交流答案后正确、流利地朗读课件中的句子,尤其要读准加点字的字音,然后想办法记住“削”“锅”“朝”三个字,和同学商议时要注意倾听同学的想法,选择最好记的识字方法。‎ ‎4.学生读第3~5自然段,体会露西写信的内容和心情,认读“刮”“胡”“灯 是多音字,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查字典,读一读不同的字音,再读一读与之相对应的词语,让学生主动识记。‎ ‎5.“刮”可以借助“削”识记,二者都有“刂”,表示与刀相关的动作。“刮”表示“用刀子去掉物体表面的东西”。‎ ‎6.字理识字法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例如,“灯”,左边是“火”,古时候,人们都是用火照明;右边是“丁”,表示一丁点儿,不多。合起来表示“‎ 217‎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第一封信的内容,识记“刮”“胡”“灯”“修”“冷”等字。‎ ‎(3)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并交流写信时的心情。‎ ‎(4)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露西写信时的心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教师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第4、5自然段,识记“肩”“团”。‎ ‎”“修”“冷”“肩”“团”。‎ ‎(1)学生交流:露西一共写了两次信。‎ ‎(2)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准这几个字的字音,共同商议识记这些生字的好方法。‎ ‎(3)学生朗读并交流:露西很不开心,爸爸不在,没有人逗她玩。灯坏了,露西和妈妈修不好,家里很冷清。‎ ‎(4)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露西,带着伤心、孤单的心情朗读。‎ ‎(5)学生分角色朗读第4、5自然段,观察字理图识记“肩 只有一丁点儿的火就可以照亮”,这就是“灯”。再如,“肩”上面的“户”字形像一扇开着的门,下面的“月”字形像一块肉,合起来表示“人的肩膀像一扇开着的门,很宽,肉和关节也像门一样能活动”。‎ 217‎ ‎”“团”。‎ 三、观察交流,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写字表上的一部分生字,引导学生观察例字。‎ ‎2.教师可用课件演示每一个字的书写,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书写要点。‎ ‎3.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例字,练习书写。‎ ‎4.教师展示学生书写成果,引导学生进行评议。‎ ‎1.学生观察“信”“今”“圆”“笔”“句”,找出难写的笔画。‎ ‎2.学生一边观察书写,一边倾听讲解,尤其要弄清楚书写要点。‎ ‎3.学生看例字,先临写一个,再练写两个。‎ ‎4.学生评议,重点说清楚哪个字哪个笔画写得好。‎ ‎“信”第六笔是短横。“今”要与“令”区别开,下面没有一点。这些易错点一定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书写时多加注意。‎ 四、布置作业,延伸拓展(用时:2分钟)‎ 布置作业:‎ 如果露西将第一封信寄给爸爸,爸爸看到后心情会怎样?把你的想法说给家里人听。‎ 学生完成作业:‎ 可以把自己想象成露西的爸爸,读一读第一封信,然后想一想自己现在的心情。‎ 教师可以把这项作业设计成一个简单的口语交际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亲子互动。‎ 第二课时 217‎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引入,表达交流(用时:8分钟)‎ ‎1.教师将字卡制成信封的样子,引导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复习第一封信的主要内容以及信中露西所表达的心情。‎ ‎1.学生认读封、削、锅、朝、刮、胡、灯、修、冷、肩、团等字并组词。‎ ‎ ‎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读第3自然段交流第一封信的内容,并说出露西难过的心情。‎ 教师要注重易错字音的巩固与强化,针对上一节课同学的易错处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测与练读。‎ 二、讲读结合,体会情感(用时:20分钟)‎ ‎1.教师以“露西的第二封信会怎样写呢”为主要问题引领学生细读第6~14自然段。‎ ‎2.教师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第6~14自然段。认读“重”“完”‎ ‎“期”“束 ‎1.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仔细读第6~14自然段,看一看露西在给爸爸的第二封信里都写了什么,画出相关的语句。‎ ‎2.教师读旁白,男生读妈妈的话,女生读露西的话。读准“重”“完”“期 217‎ ‎”“鲜”。‎ ‎3.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继续分角色朗读第6~14自然段,重点读一读与信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4.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圈画的句子,完成学生活动卡。‎ ‎5.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说出第二封信的内容。‎ ‎6.教师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两封信,针对“你更喜欢哪一封信”展开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 ‎7.教师以“心情快乐,眼中的一切都是快乐的”‎ ‎”“束”“鲜”。‎ ‎3.和小组同学分角色朗读,遇到与信的内容相关的句子要仔细地读,必要时可以多读几遍。‎ ‎4.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填写学生活动卡。‎ ‎5.学生结合自己填写的活动卡,读一读第二封信的内容。‎ ‎6.学生默读两封信,找出两封信的不同之处,再交流:露西是带着快乐的心情写第二封信的,读的人也会感到高兴。‎ ‎1.露西写给爸爸的第二封信不是直接展示出来的,而是通过露西和妈妈的交流表现出来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读这一部分,在反复朗读中了解第二封信的内容。‎ ‎2.学生在填写活动卡的时候,教师不要过多限制,给学生自主表达的空间,可以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拨,让学生学会自我完善答案。‎ ‎3.学生在交流第二封信与第一封信的不同之处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句子来说明,比如,两封信对待“台灯坏了”这件事的不同做法就是分析要点。‎ 217‎ 为主题,总结全文,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露西写的第二封信。‎ ‎7.学生明确:生活中要保持快乐的心情,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解决,自己快乐,身边的人也会快乐。‎ 三、观察交流,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写字表上的一部分生字,引导学生观察例字。‎ ‎2.教师可用课件演示每一个字的书写,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书写要点。‎ ‎3.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例字,练习书写。‎ ‎4.教师展示学生书写成果,引导学生进行评议。‎ ‎1.学生观察“写”“珠”“灯”‎ ‎“电”,找出易错的笔画,书空练习。‎ ‎ ‎ ‎2.学生一边观察书写,一边倾听讲解,尤其要弄清楚书写要点。‎ ‎3.学生看例字,先临写一个,再练写两个。‎ ‎4.学生评议,重点说清楚哪个字哪个笔画写得好。‎ ‎“写”上部是“冖”,不是“宀”。“珠”右半部分的竖,要写得略长于其他部分,而且要垂直。“灯”是左右结构的字,左半部分略高于右半部分。“电”的第五笔竖弯钩,“竖”的部分写在竖中线上。‎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布置作业:‎ 学生完成作业:‎ 217‎ 爸爸终于收到了露西的来信,爸爸读信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心情?请你想一想,模仿爸爸的表情演一演。‎ 可以请家人当观众,表演给他们看,并且要耐心地听一听他们的建议,修改自己的表演。‎ 教师可以和家长沟通,多与孩子完成这样的亲子互动作业,这是提升学生交际表达能力的有效凭借。‎ ‎ ‎ ‎7 妈妈睡了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妈妈睡了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  《妈妈睡了》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叙述了午睡时他的所见所闻。课文所表达的是母子之爱,孩子爱妈妈,是通过孩子对妈妈的直接观察来体现的;妈妈爱孩子,是通过孩子观察时的想象来反映的。这种蕴含在生活常见小事中的情感点燃了孩子爱的火种。鉴于以上分析,我在本课教学设计过程中,以讲读结合为主要方法,以读促讲,以读代讲,读中识字,读中获得文本内容和情感价值的双赢。‎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发”;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积累部分词句。(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17‎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爱,同时懂得关爱父母。(难点)‎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学生)‎ ‎2.准备字卡、词卡,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板书课题,质疑导入(用时:5分钟)‎ ‎1.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朗读课题。‎ ‎2.教师引导学生针对题目质疑。‎ ‎1.学生朗读课题,语调要轻柔,要缓慢。‎ ‎2.学生质疑:妈妈为什么睡着了?妈妈睡觉时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可以以“妈妈睡了,轻轻地,柔柔地读,不要吵醒了妈妈”来引导学生朗读课题。‎ 二、讲读结合,初步理解(用时:23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小组合作读文。‎ ‎(1)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活动,思考课前产生的问题。‎ ‎(1)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大声朗读课文,重点读记预习中圈画的内容。‎ ‎1.教师要注重对课前预习成果的检测,鼓励学生主动预习,自主读文,自主识字。‎ 217‎ ‎(2)教师引导小组同学轮流朗读课文,相互学习,相互纠正字音。‎ ‎(3)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前提出的两个问题。‎ ‎2.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小组识记生字的成果。‎ ‎(1)课件出示句子,教师指名朗读。‎ ‎①妈妈哄我午睡的时候,自己先睡着了,睡得好熟,好香。‎ ‎②‎ ‎(2)小组长组织同学分自然段轮流朗读课文,并对有错误之处予以示范。‎ ‎(3)学生逐段读文,圈画出与问题相关的语句,再读一读这些语句。‎ ‎2.学生根据教师提示读字、词、句,并交流。‎ ‎(1)学生朗读句子:‎ 一要注意读准加点的生字;‎ 二要读准带有生字的词语;‎ 三要把带有生字的句子读通顺,能正确断句。‎ ‎2.学生在朗读词语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词语:“红润”的“润”,声母是r,韵母是un,发音要准;“等会儿”后面是儿化音,要读准儿化音;“头发”的“发”要读轻声。“沙发”的“发”读一声。“理发”的“发”读四声。针对“发”这个多音字,可以引导学生查字典,读一读字典上不同的词语。‎ ‎3.“粘”和“沙”都是翘舌音,要读准。‎ ‎4.要回答“妈妈为什么睡着了”‎ 217‎ 明亮的眼睛闭上了,紧紧地闭着;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③她乌黑的头发粘在微微渗出汗珠的额头上。‎ ‎(2)课件出示词语,教师指名朗读,并学习多音字“发”。‎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组织学生开火车朗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3.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课前质疑的思考结果。‎ ‎(1)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妈妈为什么睡着了?‎ ‎(2)教师引导学生读出描写妈妈累了的句子。‎ ‎(2)学生朗读词语:哄人、先后、闭紧、红润、头发、粘上、汗珠、额头、沙发、乏了、理发。读准“发”的字音。‎ ‎(3)学生认读本课12个会认字,掌握多音字“发”,组词语,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3.学生针对课前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交流自己找到的答案:‎ ‎(1)学生交流:因为妈妈累了,所以睡着了。‎ ‎(2)学生朗读:她干了好多活,累了,乏了,她真该好好睡一觉。‎ ‎(3)学生先想一想自己的妈妈平时都要做哪些活,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通读全文,重点结合最后一个自然段寻找答案。‎ ‎5.指导学生朗读句子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朗读,一是体会妈妈干活后很累的感受,带着疲倦的感觉来读;二是体会小作者看到妈妈这么劳累时的感受,带着心疼的感觉来读。‎ 217‎ ‎(3)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妈妈干了哪些活。‎ ‎(4)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妈妈干了好多活后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 ‎(4)学生可以先想象妈妈干了一天的活是一种怎样的情景,然后带着这种体验朗读句子。‎ 三、观察交流,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课件展示写字表中的8个会写字,引导学生观察例字,提出难写的生字。‎ ‎2.教师针对同学提出的难写之处进行范写。‎ ‎3.教师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自由练写,展示后集体评议。‎ ‎4.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写字表,然后练写。‎ ‎1.学生仔细观察例字,看一看哪一个笔画或者哪一个部件难写,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2.学生观察老师的范写,倾听老师的讲解。‎ ‎3.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和讲解练写一个,评议时注意倾听老师的建议。‎ ‎4.学生观察写字表中每一个笔画的书写,然后临写,最后练写2个。‎ ‎“先”上面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第二横略长,下面的竖弯钩要写得圆润些。‎ ‎“闭”的“门”不能写得太窄。‎ ‎“窗”下部分最里面不是“夕”,这里的点要出头。‎ ‎“发”右上有一点,不要丢掉。‎ 217‎ ‎5.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圈画写得好的地方,引导学生相互学习。‎ ‎5.学生仔细观察展示的范例,看一看哪一个字的哪一个笔画写得好,好在哪里。然后修改自己的书写。‎ 四、布置作业,延伸拓展(用时:2分钟)‎ ‎1.你看见过妈妈睡觉时的样子吗?回家之后,看一看。‎ ‎2.观察好之后可以说一说,也可以画一画。‎ ‎1.学生观察,看清楚妈妈睡觉时的样子。‎ ‎2.说的时候要有条理,说清楚;画的时候,要想办法画出妈妈睡觉时的样子。‎ 如果妈妈不在身边,也可以看一看其他亲人睡觉时的样子。‎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借助插图,交流引入(用时:8分钟)‎ ‎1.板书课题,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 ‎2.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妈妈为什么睡着了。‎ ‎1.学生齐声诵读第1自然段。‎ ‎2.学生围绕“妈妈干了很多活”来交流。‎ 217‎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书中插图,想象妈妈睡觉时的样子,并交流。‎ ‎3.学生观察插图,用一两句话说一说妈妈此时的样子。‎ ‎ ‎ ‎ ‎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观察画面上妈妈睡觉时的表情,借助图画来交流,也可以联系家庭作业,结合自己妈妈睡觉时的样子来回答。‎ 二、讲读结合,体会情感(用时:22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一读:教师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2~4自然段。‎ 二画:画出描写睡梦中妈妈的样子的句子。‎ 三想:想想哪些语句最能概括妈妈此时的样子。‎ 四说: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伴说一说。‎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1)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这三个自然段。‎ ‎(2)想想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画出第2~4自然段的首句。‎ ‎(3)读一读画出的句子,找出“真美丽”“好温柔”“好累”三个短语。‎ ‎(4)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自己的答案。‎ ‎ ‎ ‎1.圈画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要用尺子等工具认真细致地圈画;二要圈画完整的句子,即从句子的第一个字圈画到表示一句话结束的标点符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等)。‎ ‎2.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在倾听中订正自己的答案。‎ 217‎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相机指导:汇报一:结合第2自然段中的语句体会“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 ‎(1)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些语句能看出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朗读相关的句子。‎ ‎(2)引导学生朗读“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并模仿练习。‎ ‎(3)课件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比较:‎ 弯弯的眉毛,长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弯弯的眉毛,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2.学生汇报并订正自己的答案:‎ 学生交流一: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朗读第2自然段。‎ ‎(1)学生交流并朗读第2自然段的第2句话“明亮的眼睛闭上了……红润的脸上”。‎ ‎(2)学生朗读三个短语,并仿说:水灵灵的眼睛、细长的眉毛、白净的脸等。‎ ‎(3)学生朗读并辨析:“睡”是说妈妈睡觉了,眉毛也不动了。眉毛也在睡觉,说明妈妈太累了。所以“睡”比“长”准确。‎ ‎(4)学生轻轻地、美美地朗读这一段,读出妈妈的美。‎ ‎3.学生针对短语进行模仿练习,形式可以多样。例如,明亮的眼睛,既可以说水汪汪的眼睛、亮晶晶的眼睛,也可以说明亮的阳光、明亮的灯光,更可以说晶莹的珍珠、可爱的熊猫等。‎ ‎4.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时,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想象妈妈干了很多活,她心里是什么感受,读出妈妈的疲惫之感;其二,当“我”看到妈妈那么劳累的时候,心情怎样?“我”‎ 217‎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汇报二:结合第3自然段中的语句体会“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妈妈的温柔。‎ ‎(2)课件出示一组妈妈微笑的照片,引导学生对照照片朗读描写妈妈温柔的一段话。‎ 汇报三:结合第4自然段中的语句体会“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1)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睡梦中的妈妈好累”的句子,仔细读一读。‎ 学生交流二: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朗读第3自然段。‎ ‎(1)学生轻轻地、柔柔地朗读第3自然段。‎ ‎(2)学生观察照片,感受妈妈的温柔,带着微笑朗读“妈妈微微地笑着……等会儿讲给我听”。‎ 学生交流三:睡梦中的妈妈好累。朗读第4自然段。‎ ‎(1)学生找出本段的第2~4句,读出妈妈此时好累的感受。‎ 心里一定很心疼自己的妈妈,那么就读出这种心疼的感觉。如果还有同学认为,妈妈那么累,好不容易才睡一会儿,我们不能吵醒妈妈,朗读的声音应该很轻柔,教师也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 217‎ ‎(2)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者是怎样写出“睡梦中的妈妈好累”的?‎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2)学生交流:一是描写妈妈呼吸沉;二是说妈妈额头上有汗;三是写妈妈连鸟叫声、风吹树叶的声音都听不到。‎ ‎(3)学生朗读,读出妈妈此时的劳累。‎ ‎ ‎ ‎ ‎ 三、总结交流,升华情感(用时:7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妈妈为什么要干那么多活?妈妈为什么连睡觉的时候都那么累呢?‎ ‎2.课件播放歌谣《我的好妈妈》,引导学生倾听,谈感受。‎ ‎1.学生结合平常在家里妈妈要做的事情来交流:妈妈为了照顾家,照顾孩子很辛苦,妈妈爱我们,更爱我们的家。‎ ‎2.学生听歌谣,明确:妈妈爱我,我也要爱妈妈。‎ 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请家长协助,将歌谣《我的好妈妈》换成学生的妈妈在家里辛苦干活的真实生活照片,更能激发学生爱妈妈的情感。‎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3分钟)‎ ‎1.在学校里悄悄地给爸爸或妈妈写一封信,说点心里话,说什么都可以。‎ ‎1.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是心里想说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217‎ ‎2.回到家,把信拿给爸爸妈妈看,同时也可以让他们给你写回信。‎ ‎2.观察爸爸妈妈看到信后的表情,读回信时再想一想自己当时的心情。‎ ‎ ‎ 如果学生难以确定表达内容,可以建议他回忆爸爸妈妈是怎样关心他的,写几句感谢的话。‎ ‎ ‎ ‎8 古诗二首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古诗二首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  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217‎ 两首古诗文字优美,充满韵味。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难点)‎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1.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 ‎1.学生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学生认读 217‎ 一、谈话导入,引出古诗(用时:5分钟)‎ ‎2.教师板书《登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出示图片。‎ ‎4.介绍诗人王之涣。‎ ‎5.范读全诗,指导朗读。‎ ‎“楼”,再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个字。‎ ‎(1)学生跟着老师范写进行书空“楼”。‎ ‎(2)说说注意点,并临写一个。‎ ‎3.学生读题质疑。欣赏图片,了解“鹳雀楼”。‎ ‎4.了解诗人王之涣。‎ ‎5.跟着老师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1.学生交流自己学过的古诗不必过多,它的作用是创设一个诗歌的氛围。‎ ‎ ‎ ‎2.鹳雀楼、诗人的资料只需老师简单介绍即可,而了解鹳雀楼的雄伟壮丽是为学习诗歌做准备的,所以应该用图片介绍。‎ 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用时:25分钟)‎ ‎1.学生听读,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哪几句诗写出了这些景物?(1)用笔在诗句中圈画出来。(2)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并用“看到了( )的____”‎ 217‎ ‎1.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交流过程中相机地说出一些词语帮助学生积累。如:山穷水尽、层林叠翠、烟消云散、名山大川等。‎ ‎2.指导学生读诗句,师生合作画简笔画,理解“白日”“依山尽”。‎ ‎3.指导学生说说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小朋友,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5.指导朗读,读出诗中描绘的意境。‎ ‎6.指导想象:如果再往上走,还能看到哪些景象呢?‎ 的句式说说这些景物。(3)认真读词语。‎ ‎2.自由读第一、二两句诗,和老师一起画简笔画,理解“白日”就是指太阳。“依山尽”就是指太阳靠着青山,慢慢往下落,直到最后消失在天边。在理解词义中识记“依”“尽”。‎ ‎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想象:假如自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会说些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1.这首诗是五言绝句,学生要想领会这二十个字中描绘的意境以及蕴含的道理是不易的,需要老师渲染气氛,让学生通过图文对照、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进行想象画面。‎ ‎ ‎ ‎2.古诗很凝炼,在指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时候,要避免简单告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如根据诗句合作绘画等。‎ ‎ ‎ ‎ ‎ ‎ ‎ ‎ ‎ ‎ ‎ 217‎ ‎7.教师小结:是呀,要想看到更多的美景,还得继续向上攀登。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指导学生找到诗中描写这个意思的诗句。‎ ‎9.指导朗读,理解“欲穷”“千里目”“一层”。‎ ‎6.想象:再往上登,还会看到哪些景物?(如:船只、飞鸟……)‎ ‎7.听老师小结,再从诗句中找到后两句,理解诗歌蕴含的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理解“欲穷千里目”的意思,了解“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很远。‎ ‎9.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理解“一层”指很多层。‎ ‎3.古诗的意境深远,无需学生多讲,要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8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依、尽、层”,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临写。‎ ‎1.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1.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生字的特点。‎ ‎2.重点指导“尽”,引导学生抓住汉字书写规律。‎ 217‎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尽”的书写要领。‎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3.观察老师范写,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练习。‎ ‎4.同桌、全班互相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和不足,并改进。‎ ‎ ‎ ‎ ‎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教师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2.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将诗句中描绘的画面讲给家长听。‎ ‎1.学生从老师的总结中知道:要多动脑筋想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 ‎ ‎2.学生完成作业,并请家长对自己的作业做出评价。‎ ‎ ‎ 教师可以建议家长从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是否能读出不同句子的不同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1.学生背诵古诗。‎ ‎ ‎ 217‎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 ‎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说出完整的句子,鼓励学生采用不同形式说诗中描绘的画面,进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 二、理解诗题,知晓诗人(用时:5分钟)‎ ‎1.介绍诗人李白。出示ppt资料。‎ ‎2.板书诗题,指导学生读题,读准“瀑”“布”。识记这两个生字。‎ ‎3.指导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说题目的意思。‎ ‎4.出示图片,欣赏庐山瀑布,感受瀑布的形态。‎ ‎1.听老师介绍诗人李白,了解他的诗歌特色。‎ ‎2.朗读题目,读准字音。交流识记方法。‎ ‎3.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 ‎ ‎4.看图说说瀑布的样子,了解庐山。‎ ‎ ‎ 教师要教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题目的意思,从而为下面理解诗句打下基础。‎ ‎1.出示带拼音的诗句,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相机正音:读准“紫烟”。‎ ‎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17‎ 三、初读疏通,初知诗意(用时:15分钟)‎ ‎2.认识生字:相机区别“炉、烟”,学写生字“照、炉、烟、挂、川”。‎ ‎3.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 ‎5.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范读并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2.认识生字,交流识记方法,区别“炉、烟”。‎ ‎3.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生字“照、烟、川、挂”。把难写的字多写几遍。‎ ‎4.朗读全诗,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韵脚。‎ ‎ ‎ ‎ ‎ ‎5.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出诗歌的节奏。‎ ‎ ‎ ‎1.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 ‎ ‎ ‎ ‎2.在指导生字书写的时候,要发挥示范的作用,要能及时反馈。‎ ‎1.指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1.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欣赏庐山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 ‎ ‎ ‎ 217‎ 四、再读课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用时:15分钟)‎ ‎2.播放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教师解说。‎ ‎3.指导朗读第一、二两句诗。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体会“生”“挂”的精妙。是谁把瀑布挂在了山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指导学生细读第三、四两句诗,理解字词,感受诗歌意境。‎ ‎(1)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 ‎(3)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4)“疑”‎ ‎3.读第一、二两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思考、交流:一个“生”字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是大自然把瀑布挂在了山上。体会“生”“挂”用法的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4.默读第三、四两句诗,图文对照思考交流:‎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高、笔直的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突出瀑布长的特点。‎ ‎1.理解诗句,教师要指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 ‎ ‎2.对于诗中涉及的夸张的修辞方法,教师不必过多强调术语,让学生在想象里、在朗读中自然体会。‎ 217‎ 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5)指导学生朗读诗句。‎ ‎5.小结: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露无余。‎ ‎6.指导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7.指导背诵。‎ ‎(3)通过资料了解——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4)理解“疑”,了解作者的想象。‎ ‎(5)感受瀑布从极高的地方倾泻而下,体会壮丽的景象。‎ ‎5.听老师总结。‎ ‎6.听音乐,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布置作业:搜集其他描写瀑布的诗歌读一读。‎ 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有关瀑布的其他诗歌,并且读一读。‎ 217‎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如果孩子能力强,也可以写一写,还可以为自己的小诗配插图。‎ ‎ ‎ ‎9 黄山奇石 导学案设计 课题 黄山奇石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本课图文并茂,教学时,应在培养学生观察力与想象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作为导学案设计,教师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自学与小组合作的方式识记生字,理解字词,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真切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背诵第2~5自然段。(重点)‎ ‎3.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难点)‎ 217‎ 课前准备 ‎1.搜集黄山奇石的图片。(师生)‎ ‎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揭示课题,尝试质疑(用时:5分钟)‎ ‎1.播放黄山风景的视频,教师简介黄山。‎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设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3.指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梳理。‎ ‎1.学生认真欣赏黄山风景的视频,用一句话谈谈对黄山的印象。‎ ‎2.学生齐读课文题目。设疑:黄山都有哪些奇石?奇石是什么样子的?‎ 都叫什么名字?黄山奇石有趣吗?……‎ ‎3.整理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 ‎1.在畅谈对黄山的印象时,要注意指导学生说完整的话。‎ ‎2.教师指导中的第2个环节:引导学生围绕课题中的题眼——奇石来设疑。‎ ‎1.鼓励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217‎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用时:20分钟)‎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检查朗读课文并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方法。‎ ‎3.多种形式检测生字识记情况。‎ ‎4.指导书写生字。强调“每、巨”这两个字的正确笔顺。‎ ‎5.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在介绍黄山的奇石?数一数,课文一共介绍了几种奇石?具体介绍了几种?理清脉络。‎ ‎1.学生带着疑问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同时圈画生字。‎ ‎2.小组长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3.在教师指导下交流识字。‎ ‎(1)在教师指导下开火车读生字。‎ ‎(2)用生字口头组词,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 ‎4.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找出这些字的特点。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出怎样才能把字写好看。‎ ‎5.认真观察教师示范书写生字,书空“每、巨”两个字的正确笔顺。‎ ‎6.学生按自学要求小组合作探究。理清课文脉络。‎ ‎1.在交流识字方法时,教师在用字谜检测后,可以鼓励学生创编字谜,让其他同学猜。‎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进行说话时,教师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学生能够表达清楚即可,不要抹杀学生表达的热情。‎ ‎3.学生书写时,要先描红再临写。要把字写得规范、整洁、美观。教师要重视书写评价。‎ 217‎ 三、研读第1自然段,感知主要内容(用时:10分钟)‎ ‎1.指导学生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主要内容。‎ ‎(1)指导学生数一数共有几句话。‎ ‎(2)出示地图,简介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 ‎(3)补充黄山“四绝”资料,指导理解词语“中外闻名、秀丽神奇”。‎ ‎(4)指导理解“尤其”。‎ ‎2.指导朗读。‎ ‎1.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第1自然段。‎ ‎ ‎ ‎(1)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看地图,了解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 ‎ ‎ ‎(3)看黄山“四绝”资料,说说“中外闻名、秀丽神奇”的意思。‎ ‎(4)读句子理解“尤其”的意思。尝试用“尤其”说一句话。‎ ‎2.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在指导学生理解词语时,不要生硬地讲解词语的字面意思。如理解“秀丽神奇”这个词时就可以结合“黄山四绝”的景物特点,让学生欣赏感悟到景色的神奇美丽,由景到词,自然而然地理解“秀丽神奇”。理解“尤其”一词,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用时:5分钟)‎ ‎1.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 ‎ ‎2.巩固生字。‎ ‎ ‎ ‎1.学生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畅谈本课学习所得。‎ 217‎ ‎2.继续描红写字,抄写词语,进一步巩固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检查,明确目标(用时:3分钟)‎ ‎1.指名开火车领读课文词语,复习生字词掌握情况。‎ ‎2.指导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3.交代本节课学习目标。‎ ‎1.学生开火车领读词语,做到声音响亮,认读准确。‎ ‎2.齐读第1自然段。‎ ‎ ‎ 开火车领读词语后,要避免机械地读,要及时纠错,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 二、图文对照,感知奇趣(用时:22分钟)‎ ‎1.结合学生活动卡,引导学生小组合作。‎ ‎(1)细读课文,图文对照。‎ ‎(2)问题引入: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石?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它们的神奇、有趣?‎ ‎1.结合活动卡自学,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互相说说图上石头的样子。‎ ‎2.边听边圈出黄山奇石的名字。‎ ‎(1)“仙桃石”:抓住它的形状像大桃子,体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抓住一个“落”字想象这个大桃子是怎么来的,感受它的神奇。‎ ‎1.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不要流于形式。‎ 217‎ ‎2.指名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 ‎(1)指导学生汇报这几个自然段写了哪几种黄山奇石。‎ ‎(2)指导学生交流自己感觉新奇、有趣的词句。‎ ‎(3)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了解这几种黄山石奇在哪儿。‎ ‎3.组织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那块石头介绍给其他同学。‎ ‎4.指导背诵。‎ ‎(2)“猴子观海”:抓住“猴子”的动作、神态,体会石头的惟妙惟肖。‎ ‎(3)“仙人指路”:根据石头的样子,做一做这样的动作,想象这是什么神仙在给谁指路,体会它的神奇。‎ ‎(4)“金鸡叫天都”:根据书上的语言,自己画一画。‎ ‎3.把自己最喜欢的那块石头介绍给同学听,并且说说为什么喜欢。‎ ‎2.关于交流自己感觉新奇、有趣的词句:要指导学生充分地读感到新奇有趣的句子,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我想读、我要读”的氛围。可采用:自由读、齐读、看图读、表演读、教师示范读等多种朗读方式。鼓励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同学介绍黄山的美景及黄山石的奇妙,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对黄山奇石的赞美之情。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提升阅读的乐趣。‎ ‎ ‎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1.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象这三种石头分别是什么样的。‎ 217‎ 三、展开想象,锤炼表达(用时:10分钟)‎ ‎2.出示其他黄山石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为其取名。‎ ‎3.指导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欣赏其他黄山奇石,给它取个合适的名字。‎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生进行想象说话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进行表达。只要学生敢想、敢说,教师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此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四、总结全文,借鉴写法,抒发情感(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法特点。‎ ‎(1)文章写了几种黄山石?这么多黄山石都是一样的吗?‎ ‎(2)课文是怎样生动地写好每一种奇石的?‎ ‎2.总结全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3.指导学生配乐朗读。‎ ‎1.广泛讨论,总结写法。‎ ‎ ‎ ‎(1)有详有略,重点写了前四种。‎ ‎ ‎ ‎(2)根据样子进行想象。‎ ‎ ‎ ‎2.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对黄山奇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课文主要是为识字服务的。对于课文的写法特点,只要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带而过就可以了。‎ ‎2.配乐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读出黄山石的奇,读出对黄山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 217‎ ‎10 日月潭 导学案设计 课题 日月潭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  本文文字优美,如诗如画,使人读来入情入境,是一篇指导学生阅读和积累的好文章。因此,本导学案设计重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在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领会、品悟课文主题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采用图文结合、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理解课文。同时,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主读、自主背、自主说,使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实现语言的积累。‎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积累“茂盛、名胜古迹、隐隐约约、风光秀丽”等词语。(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重点)。背诵第2~4自然段。‎ ‎3.产生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难点)‎ 课前准备 ‎1.搜集日月潭的有关资料。(师生)‎ ‎2.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学生)‎ 217‎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创设情境,揭题解字(用时:4分钟)‎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到台湾岛的位置。‎ ‎2.出示日月潭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谈谈感受。‎ ‎3.板书课文题目,引导学生了解“潭”的意思。‎ ‎1.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台湾岛的位置。‎ ‎ ‎ ‎2.欣赏图片,说出图片中有哪些景色,自由交流自己的感受。‎ ‎3.结合插图理解“潭”。(深水池,深水坑)‎ 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自己积累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以致用。可提示: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日月潭的风光?‎ 二、初读课文,趣味识字(用时:12分钟)‎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生字新词,借助生字卡读准字音。‎ ‎2.进行字词闯关游戏。‎ 217‎ ‎2.组织学生进行字词闯关游戏。‎ 第一关:出示课文中的词语,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第二关:理解词语,在上面的词语中找出一对反义词。‎ 第三关:出示生字,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 第一关:先同桌互读词语,再小组开火车读。‎ 第二关:互动交流,说说自己懂的词语的意思。然后找出反义词“清晰”和“朦胧”。‎ 第三关:小组讨论,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1.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词语。如,出示词语的同时出现相应的图片,可以轮读、抢读、赛读、开火车读。增加识字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词语。‎ ‎2.要重点指导学生读准后鼻音“胜、央、童、境、名”,前鼻音“潭、隐、展、现”,翘舌音“绕、胜、纱、展”。‎ ‎3.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如,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在语言环境中识记、利用熟字换偏旁识记……‎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用时:16分钟)‎ ‎1.播放关于日月潭的视频,教师配乐朗读。‎ ‎1.一边欣赏视频,一边听老师读课文,进入情境。‎ ‎1.给学生自读课文以充分的时间。‎ 217‎ ‎2.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日月潭在哪儿?(2)日月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3)你最喜欢日月潭什么时候的景色?‎ ‎3.组织学生交流,相机指导学生朗读相关的段落或语句。‎ ‎2.小组合作学习:(1)自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段落或语句;(2)在小组内讲讲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日月潭的情况,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 ‎3.在班上交流读书收获,在老师的指导下朗读相关段落,做到读正确、流利。‎ ‎2.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进行方法指导,如,边读边想象,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勾画,使学生逐步养成“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记”的阅读习惯。‎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8分钟)‎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指导学生开火车读并组词。‎ ‎2.引导学生观察,根据字的结构归类。‎ ‎3.示范讲解,提示易写错的字。‎ ‎1.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 ‎ ‎ ‎2.观察后自主交流。‎ ‎ ‎ ‎3.一边听讲解,一边书空。‎ ‎ ‎ ‎ ‎ ‎ ‎ ‎ ‎ ‎1.二年级的学生自主观察发现生字识记、书写规律有难度,要给予必要的提示,增强学习的指引性。如:‎ ‎(1)从结构上看,哪些字是同一结构的?‎ 217‎ ‎(胜:左窄右宽,第一笔是竖撇,第五笔是小撇。展:竖提的左边不要多写一撇。迹:先写“亦”,再写“辶”。)‎ ‎4.指导学生认真书写生字词,巡视指导。‎ ‎4.在田字格内抄写生字词。‎ ‎(2)从偏旁上看,哪些字是一类的?‎ ‎(3)哪些字与学过的字相似?‎ ‎2.教师范写讲解易错字,可把关键笔画加色突出强调。‎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词语导入,设疑学文(用时:5分钟)‎ ‎1.出示课后“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 ‎2.引导学生说说这些词语是描写哪个地方的景色的,其中哪个词语最能体现日月潭的风光。‎ ‎1.采用多种方式读词语:自读,同桌轮流读,小组开火车读,齐读。‎ ‎ ‎ ‎2.说出这些词语是描写台湾的日月潭的,找出“山清水秀”这个词。‎ ‎ ‎ 在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词语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词语进行说话练习,为学生内化语言创造环境。‎ 217‎ ‎3.出示第5自然段,引导学生质疑。‎ ‎3.朗读句子,自主质疑:日月潭为什么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 二、图文结合,精读感悟(用时:20分钟)‎ ‎1.出示自学要求,指导学生自主阅读。‎ ‎(1)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的哪些描写把你吸引住了,画出有关语句多读几遍。‎ ‎(2)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 ‎2.组织学生交流,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指导。‎ 句子1:“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 ‎1.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完成学生活动卡)‎ ‎(1)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小组内合作交流:在小组内读读自己喜欢的语句,互相评价,互相提出建议。‎ ‎ ‎ ‎2.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师生互动交流,在读中深化感悟,内化语言。‎ 在教师指导下交流句子1:‎ ‎(1)学生朗读句子并谈感受。‎ ‎1.在组织学生交流时,教师要相机出示重点语句及图片,引导学生精读感悟重点语句。‎ ‎2.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图片,抓住重点词,采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景物的特点。如:‎ ‎(1)第1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大”和“美”。‎ ‎(2)第2自然段指导学生体会形状特点。‎ ‎(3)第3自然段要突出雾的特点,“薄薄、隐隐约约”‎ 217‎ ‎(1)根据学生汇报出示句子。‎ ‎(2)出示图片,指导学生理解“群山环绕”“树木茂盛”,体会日月潭周围环境的美。‎ 句子2:“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叫月潭。”‎ ‎(1)根据学生汇报出示句子。‎ ‎(2)指导学生结合重点词语谈感受。‎ ‎3.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清晨”和“中午”时日月潭的美。‎ ‎(2)学生结合图片,理解词语“群山环绕”“树木茂盛”,体会日月潭周围环境的美。‎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在教师指导下交流句子2:‎ ‎(1)学生朗读句子并谈感受。‎ ‎(2)学生抓住“圆圆的太阳”和“弯弯的月亮”想象、体会日月潭形状的独特。‎ ‎3.学生朗读第3、4自然段中的语句。(图文对照,感受美景:第3自然段读得轻一点;第4自然段第一句音调稍高,第二句读得舒缓一些。)‎ 读得轻一点。‎ ‎(4)读第4自然段第一句时,音调可稍高,突出晴天日月潭的艳丽;读第二句时语调要舒缓,声音较虚,突出下雨时日月潭的朦胧之美。‎ 217‎ 三、再读内化,积累语言(用时:10分钟)‎ ‎1.组织小组间赛读课文。‎ ‎2.引导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再次出示“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引导学生选词语进行说话训练。‎ ‎1.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朗读课文,然后在班上比赛朗读。‎ ‎2.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然后背给同学听。‎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或生活实际说一两句话。‎ ‎1.尊重学生的意愿,不要给学生强加背诵任务。‎ ‎2.指导学生积累句段,要循序渐进地指导,提示可图文对照读课文,借助图画和文字的提示练习背诵。‎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用时:5分钟)‎ ‎1.组织学生讨论:日月潭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人?你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想?‎ ‎2.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台湾的名胜古迹。‎ ‎3.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又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4.开展以“台湾在我心中”‎ ‎1.学生自由谈感受,产生对日月潭的喜爱、向往之情。‎ ‎ ‎ ‎2.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相互介绍。‎ ‎ ‎ ‎3.自由交流,产生对宝岛台湾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4.学生进行练习并交流。‎ ‎ ‎ ‎1.要让学生充分交流,体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在“争当最佳小导游”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用上积累的好词好句。‎ 217‎ 为主题的“争当最佳小导游”的活动。‎ ‎ ‎ ‎11 葡萄沟 导学案设计 课题 葡萄沟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课语言生动优美,词汇丰富,而内容又易于理解。鉴于此,本导学案设计注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着眼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这句话展开阅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利用图文结合等方式,在重点之处给予必要的帮助,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深化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字;掌握多音字“好、分”。(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难点)‎ ‎3.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搜集有关新疆的资料。(学生)‎ 217‎ 课前准备 ‎2.准备中国地图和介绍葡萄沟的视频;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猜谜导入,质疑激趣(用时:5分钟)‎ ‎1.出示谜语:藤儿青青,爬上架架,结了串串小珍珠,颗颗都能甜掉牙!‎ ‎2.板书课文题目,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指导学生识记生字“沟”。‎ ‎1.读谜语,猜出谜底:葡萄。‎ ‎ ‎ ‎2.用“拆字法”认识生字“沟”。(“氵”加“勾”)‎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沟”,不要强求必须用哪种方法,但是教师要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哪种方法最好。‎ 217‎ ‎3.引导学生对课文题目质疑:读了课文题目,你最想了解什么?‎ ‎3.自主交流读了课文题目后最想知道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屏幕出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生字,并读准生字字音。‎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从文中知道了什么。‎ ‎1.同桌合作学习。‎ 按学习提示自学生字,然后和同桌交流课文的内容。‎ ‎ ‎ ‎2.采用自读、领读、齐读的方式学习生词,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课文时,教师要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本课的多音字较多,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读好:好(hào)客、水分(fèn)、葡萄干(ɡān)、种(zhònɡ)在、钉(dìnɡ)着木架子。同时要知道多音字的其他读音,并会组词。‎ 217‎ ‎2.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导学生认读,随机正音。‎ ‎3.出示由多音字组成的词语,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想一想其他读音并组词。‎ ‎4.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3.个别读、齐读,读准词语中多音字的读音。思考其他读音并组词。‎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师生评议。‎ ‎1.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对于葡萄沟,你知道些什么?‎ ‎1.一边看课文一边听老师朗读,从文中了解葡萄沟。‎ ‎1.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从文中搜集重要信息。可以采用“读读——画画——议议”的方法。‎ 217‎ 三、自主探究,整体感知(用时:10分钟)‎ ‎2.组织学生交流从课文中了解到的内容,引导学生重点了解葡萄沟的位置、葡萄沟的得名原因、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2.(1)自己读书,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从课文中了解到的内容。‎ ‎(2)班级交流,师生互动对话。‎ ‎2.重点了解:葡萄沟位于新疆吐鲁番;葡萄沟有好多好多的水果,其中人们最喜欢的是葡萄;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葡萄图案,组织学生做“摘葡萄”游戏,巩固对生字的识记。‎ ‎2.出示生字:份、坡、梯、起、客、收、城、市、利。‎ ‎1.选一个生字读一读,并为它组词。‎ ‎ ‎ ‎ ‎ ‎2.观察生字字形,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 ‎ ‎ 要重点指导学生发现:“坡”和“披”的不同;“份”和“分”的不同;“梯”“收”“城”都是左窄右宽的字;“起”是半包围结构,第七笔捺要托住“己”;“市”第一笔是点;“利”第五笔是点不是捺;“客”横撇和捺要写得舒展。‎ 217‎ 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发现“坡”和“披”的区别,讨论容易写错的地方及其他生字的识记方法。‎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生字,巡视发现共性问题,及时指导。‎ ‎ ‎ ‎ ‎ ‎3.在田字格里认真书写生字,并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修改。‎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1.学生观看课件。‎ 在引导学生看图片时,可以同时出现字幕,加深理解:‎ 217‎ 一、图片引入,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课件出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吐鲁番的图片。‎ ‎2.让学生欣赏葡萄沟的图片。‎ ‎3.激发学习兴趣: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呢?‎ ‎2.交流自己欣赏后的感受。‎ ‎ ‎ ‎3.听老师讲述,产生探究课文的兴趣。‎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部,它是我国的一个自治区,那里聚居的少数民族大多是维吾尔族。‎ 二、围绕问题,合作探究(用时:20分钟)‎ ‎1.播放关于葡萄沟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谈谈对葡萄沟的印象。‎ ‎2.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提出问题:为什么说“‎ ‎1.认真观看视频或图片,自由谈谈自己的印象,初步认识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2.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为什么说 ‎1.视频内容可以分以下四个角度激趣:‎ ‎(1)到了八九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2)维吾尔族的姑娘、小伙子摘葡萄。‎ ‎(3)人们把收下的葡萄送到阴房里制成葡萄干。‎ ‎(4)维吾尔族老乡用葡萄招待客人。‎ 217‎ 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3.组织学生小组交流阅读收获。‎ ‎ ‎ ‎4.组织班级交流,引导学生读相关的句子或段落,谈阅读感受,适当指导学生概括要点。‎ ‎5.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朗读,指导读出对葡萄沟的赞美之情。‎ ‎“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或段落。‎ ‎3.小组合作学习:分别读读有关句子或段落,说说理由,然后由小组成员进行评议和补充。‎ ‎4.师生互动交流,深化阅读感受,逐步认识到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的理由。‎ ‎2.小组合作学习要落到实处。教师一要做好学习指导,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小组交流;二要参与其中,共同学习,深入了解学习情况;三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切莫流于形式。‎ 217‎ ‎5.小组合作朗读:每人朗读一个自然段,读后由小组成员评议。‎ 三、图文对照,重点品悟(用时:10分钟)‎ ‎1.出示课文插图二(教材54页的图),引导学生说说从图上看到了什么,课文哪个自然段写的是图上的情景。‎ ‎1.观察插图,交流自己从图上看到的内容(茂密的枝叶、五光十色的葡萄、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地招待客人……),从文中找到第2自然段。‎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图文对照理解“茂密”“五光十色”“热情好客”,教师要根据学生发言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自发地产生对葡萄沟和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 217‎ ‎2.引导学生边读第2自然段,边看图,想想自己对哪个词语或句子有了更深的理解。‎ ‎3.组织学生交流。‎ ‎ ‎ ‎ ‎ ‎ ‎ ‎ ‎ ‎2.在文中圈画有关词句,对照插图,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理解。‎ ‎3.(1)自主交流对有关词句的理解。‎ ‎(2)在朗读中体会葡萄沟的美丽和维吾尔族人民的热情。‎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用时:7分钟)‎ ‎1.引导学生整体读课文,说说最喜欢葡萄沟的什么。‎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默读全文,先想一想,再说一说:喜欢葡萄、喜欢葡萄干、喜欢美丽的景色、喜欢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 二年级学生在表达时会有困难,教师可以给如下提示:‎ ‎1.我最喜欢葡萄沟的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知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除了葡萄,还有好多水果,如:__________。我还知道新疆有美丽的地方,如:__________。我的家乡盛产__________,我的家乡也有美丽的地方,如:______________。‎ 217‎ ‎3.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乡有什么特产或风景名胜。‎ ‎4.布置学生课后搜集一些介绍自己家乡情况的资料,准备在本组语文园地里展示和交流。‎ ‎2.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新疆的人、物产、自然风光等。‎ ‎3.简单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家乡特产或风景名胜。‎ ‎4.课后搜集有关家乡的资料。‎ ‎ ‎ 217‎ ‎12 坐井观天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坐井观天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  本课是一个寓言故事,其特点一是“有趣”,二是“寓理”。学习本文,应让学生在“趣”读中悟“理”。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本导学案主要采用了读一读、编一编、评一评的方式。分角色朗读,感悟人物的有趣;续编对话,感受想象的乐趣;评价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哪”。(重点)‎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重点)‎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难点)‎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学生)‎ ‎2.准备“坐井观天”的动画片。(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217‎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情境导入,提示课题(用时:4分钟)‎ ‎1.播放“坐井观天”的动画片。‎ 引导学生说说这个故事可以用哪个成语来概括。‎ ‎2.板书课文题目,理解“坐井观天”的意思。‎ ‎1.认真观看视频,感知人物形象,了解故事大意,总结得出:视频讲的是“坐井观天”的故事。‎ ‎2.同桌交流,说出“坐井观天”的字面意思。‎ 教师指导第1个环节:‎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播放视频,也可以用课件出示情境图或者出示画好的简笔画。‎ 二、自读课文,识记生字(用时:16分钟)‎ ‎1.引导学生同桌合作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检查学生自读课文情况。相机用课件出示生词:井沿、回答、口渴、喝水、大话、弄错、无边无际、抬头。引导学生认读和理解。识记生字“‎ ‎1.同桌合作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 ‎ ‎2.在老师的引导下朗读课文,识字解词。‎ ‎(1)开火车读词语,交流自己所圈画的生字词,并读准字音。‎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如“沿”可以结合插图和组词认识;“际”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渴”“喝”可以先分析其字形特点,然后进行对比识记。‎ 217‎ 井、观、沿、答、渴、喝、话、弄、错、际、哪、抬”。‎ ‎(2)在老师的引导下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 ‎ ‎ ‎ 三、讨论交流,感知内容(用时:10分钟)‎ ‎1.指导学生小组学习,讨论:你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从课文中知道的内容,并归纳整理,指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人物,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课文的表达方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自主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2)小组内交流从课文中了解的内容,同桌间相互补充。‎ ‎2.大胆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 ‎ ‎ ‎ ‎ ‎1.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领下以问题为载体,汇报阅读收获。‎ ‎2.感悟课文的表达方法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来体会。‎ 四、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课件依次出示“观”“渴”“喝”“际”‎ ‎1.先观察、思考、交流,然后描红、临写这四个生字。‎ ‎2.(1)观察字的结构特点,独立描红、临写。‎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观”“渴”“喝”“际”这四个字的特点,让学生说出怎么写这四个字,然后集体校正。‎ 217‎ 这四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思考:这四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写时应注意什么?指导学生写好这几个字。‎ ‎2.指导学生书写剩余的四个生字“井”“答”“沿”“话”。重点提示“沿”的笔顺规则。‎ ‎(2)相互交流书写的感受:“沿”要注意第五笔是横折弯;“井”是独体字,第三笔是竖撇;“答”的撇捺要写得舒展。‎ ‎(3)根据老师和学生的建议修改书写。‎ ‎2.指导书写剩余的四个字:先让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特点和笔顺规则,重点指导“沿”的笔顺;让学生独立描红、临写;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鼓励学生把字写规范、整洁、美观。‎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图文结合,朗读感悟(用时:3分钟)‎ ‎1.引导学生交流上节课所了解到的课文内容。‎ ‎2.课件出示插图二,引导学生说说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不同位置。‎ ‎3.指导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 ‎1.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并交流。‎ ‎2.自主交流:青蛙坐________,小鸟落在________。(青蛙坐在井里,小鸟落在井沿上。)‎ ‎3.齐读第1自然段。‎ 教师指导第2个环节:‎ 此环节允许学生说全面,不只局限于第1自然段内容。‎ 217‎ 二、感悟对话,角色朗读(用时:24分钟)‎ ‎1.引导学生找出文中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 ‎2.组织学生同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从三次对话中分别读懂了什么?‎ ‎3.引导学生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相机归纳主要问题: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让学生思考并交流。‎ ‎4.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5.指名小组分角色朗读,组织评议。‎ ‎1.默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 ‎2.同桌合作读对话,相互交流从对话中读懂的内容。‎ ‎ ‎ ‎3.(1)自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 ‎(2)联系课文内容思考问题,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 ‎ ‎4.分角色朗读,一人引读,两人对话,一人担任评委。‎ ‎5.小组分角色朗读,师生共同评议后再读,深入体会人物的语气和内心世界。‎ ‎1.青蛙和小鸟的对话生动有趣。可让学生用角色体验的方法进入故事,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感悟人物,感悟对话,感受故事中的乐趣。‎ ‎2.在回答“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看法”这个问题时,要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因为青蛙坐在井底,所以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因为小鸟总在天上飞,所以看到的天是无边无际的。‎ 217‎ 三、展开想象,续编对话(用时:8分钟)‎ ‎1.组织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2.组织交流续编对话,从提示语和人物语言两个方面指导学生说具体,说生动,并引导学生读出对话中的语气。‎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续编第四次对话,并分角色读一读。‎ ‎ ‎ ‎2.在班上交流续编的对话,在老师的指导下说具体,说生动,并读出对话中的语气。‎ ‎ ‎ 关于续编对话:为了降低难度,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问题,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进行续编。范例: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看到了__________,他__________地说:“__________。”小鸟________地说:“__________。”‎ 四、总结课文,理解寓意(用时:5分钟)‎ ‎1.组织学生讨论:读了课文,你认为谁错了?错在哪里?‎ ‎2.引导学生谈谈从这个故事中获得的启发,相机点拨,让学生体会“坐井观天”中蕴含的道理。‎ ‎1.师生互动交流:青蛙错了,错在坐在井里,目光狭小,只看到了井口那么大的天,却不知道井外的世界,还自以为是。‎ 教师要启发学生联系续编的故事内容猜想青蛙的内心想法,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悟故事的寓意。启发学生畅谈收获,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217‎ ‎2.自由畅谈收获,相互启发,从中明白: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 ‎13 寒号鸟 导学案设计 ‎ ‎ 课题 寒号鸟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  《寒号鸟》语言形式简单,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主题突出,内容浅显。其中以故事中人物的语言描写最为突出,生动地表现出了喜鹊和寒号鸟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和结——有儿童情趣。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尤其指导学生进行角色代入,采用分角色朗读,在表演中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感悟课文蕴含的道理,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识字教学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号、当”;理解“晴朗、劝告、啰唆、冰窖、哀号、得过且过”等词语。(重点)‎ ‎2.分角色朗读课文。(重点)‎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现在懒惰,将来难过”“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和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美好生活的道理。(难点)‎ 217‎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激情导入,引出课文(用时:3分钟)‎ ‎1.同学们,你们喜欢鸟吗?你都认识哪些鸟?今天,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鸟,它的名字叫“寒号鸟”。‎ ‎2.教师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读好多音字“号、当”,并指导学生组词。‎ ‎3.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寒号鸟的资料。‎ ‎1.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 ‎ ‎ ‎ ‎2.齐读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准多音字“号、当”的字音,再分别组词。‎ ‎3.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寒号鸟的资料。‎ ‎ ‎ ‎4.听老师介绍。‎ 课外资料介绍的寒号鸟是一种哺乳动物,和故事里的寒号鸟完全不同。在这里只是对课外知识丰富的小朋友的一种鼓励,不要纠缠。‎ 217‎ ‎4.教师引出课文:故事里的寒号鸟懒到什么程度了?我们学习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步感知,学习生字(用时:25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一边倾听,一边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里面有几个角色?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寒号鸟?‎ ‎2.教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3.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互相检查。‎ ‎(1)小组成员相互当老师,针对同伴圈出的字进行范读和领读。‎ ‎(2)互相评议朗读情况。‎ ‎(3)交流识字的好方法。‎ ‎1.学生听读,思考并交流:课文一共有9个自然段,里面除了寒号鸟还有喜鹊。寒号鸟是一只非常懒惰的鸟。‎ ‎ ‎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文,圈画本课的生字,反复认读。‎ ‎3.学生小组合作。‎ ‎(1)学生在小组内读生字,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2)相互纠正错误读音,认读生字及多音字“号”和“当”。‎ ‎(3)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1.对于寒号鸟,在这个环节里只需要学生有大概的印象就可以了,不需要讲出理由来。‎ ‎2.重点正音:“哀号”的“号”是二声,“当”本课读dàng。“衔、劝、趁、阵、纷”是前鼻音,“缝、当、朗、将、狂”是后鼻音。‎ ‎3.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字形,针对字形思考识记方法。本课生字中有很多左右结构的字,大部分是左窄右宽,如“纷、阵”等;“朗”的左右大致一样宽。提醒学生注意。‎ 217‎ ‎4.检查自读情况,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1)出示课文生字词。‎ ‎(2)出示课文中短语。‎ ‎(3)出示课文中喜鹊和寒号鸟说的话。‎ ‎ ‎ ‎ ‎ ‎5.教师指导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6.指导学生完成填空。‎ 故事里有寒号鸟和喜鹊,它们是(    )。冬天到了,喜鹊(    ),而寒号鸟最后(    )。‎ ‎4.(1)学生读词语:当作、喜鹊、面对面、邻居、崖缝、枯草、劝告、将来、哀号、得过且过、天气晴朗、寒冬腊月、大雪纷飞。‎ ‎(2)学生读短语。‎ 像狮子一样狂吼  冷得像冰窖 冻得直打哆嗦  呼呼地刮着 不停地叫着 ‎(3)学生读寒号鸟和喜鹊说的话。‎ ‎5.学生朗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准字音,不断句。‎ ‎6.完成填空。‎ ‎4.在读短语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217‎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左右结构的“阵、朗”的书写要领。‎ ‎4.学生描红、临写。‎ ‎5.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1.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3.观察老师范写,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练习。‎ ‎4.学生描红、临写。‎ ‎5.同桌之间交流,全班交流,指出彼此书写的生字的优点和不足,并改正。‎ ‎1.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生字的结构,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阵、朗”,引导学生发现生字结构的异同,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 ‎2.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书写姿势,注重书写评价。‎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教师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1.学生从老师的总结中知道要多动脑想方法学习生字。‎ ‎ ‎ 教师可以建议家长从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是否能读出不同句子的不同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 217‎ ‎2.布置作业:将课文正确、流利地读给家人听。‎ ‎2.学生完成作业,并请家长对自己的作业做出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4分钟)‎ ‎1.教师出示词语卡片,组织学生开火车读。‎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全文,复习填空:故事里的寒号鸟,住在(    ),故事里的喜鹊,住在(    )。冬天到了,喜鹊(    ),而寒号鸟最后(    )。‎ ‎1.学生朗读词语。要求读准确。‎ 当作 前面 晴朗 枯草 将来 寒冬腊月 狂吼 重复 哀号 夜里 大雪纷飞 ‎2.学生朗读课文,交流:故事里有寒号鸟和喜鹊。冬天到了,喜鹊躺在温暖的窝里睡觉,而寒号鸟冻死了。‎ ‎ ‎ 通过填空大致回顾一下课文主要内容,不需要拓展开来。‎ 二、读中感悟,对话文本(用时:26分钟)‎ ‎1.引导学生轻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并交流读懂了什么。‎ ‎1.学生读文并明确:第1自然段主要写寒号鸟和喜鹊住的地方。‎ 217‎ ‎(1)图文结合理解“石崖”。‎ ‎(2)理解“邻居”。‎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寒号鸟和喜鹊你喜欢谁?为什么?画出相关的句子。‎ ‎3.抓住喜鹊和寒号鸟的行为、语言来指导学生体会人物的特点。‎ ‎(1)寒号鸟的懒惰。‎ A.寒号鸟却整天出去玩,累了就回来睡觉。‎ B.寒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 ‎(1)借助图片理解“石崖”。‎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什么是“邻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描写喜鹊和寒号鸟怎么做、怎么说的句子,并说说自己喜欢喜鹊或寒号鸟的原因。‎ ‎3.在老师的指导下,交流体会寒号鸟的懒惰、喜鹊的勤劳。‎ ‎(1)寒号鸟的懒惰。‎ ‎①抓住“整天”“伸伸懒腰”等动作感受寒号鸟的懒惰。‎ ‎②‎ ‎1.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地朗读中有所感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不要过多地讲解。‎ ‎ ‎ ‎ ‎ ‎ ‎ ‎ ‎ ‎2.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的时候,还可以指导学生评议,通过评议再次巩固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 ‎ ‎ ‎ ‎ ‎ ‎ ‎ ‎3.学生分角色朗读时,可以加上一些动作、表情等。‎ 217‎ C.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伸伸懒腰,答道:“……”‎ ‎①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指导学生读好“得过且过”,指导读出寒号鸟不耐烦的语气。‎ ‎②喜鹊是怎样劝告的?指导学生朗读。‎ ‎③指导学生加上动作、表情有感情朗读。‎ ‎(2)喜鹊勤劳。‎ 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衔回来一些枯草,就忙着做窝。‎ 寒号鸟不听劝告,结果怎样?‎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有感情地读描写寒号鸟的语句,读出“得过且过、不耐烦”的语气。‎ ‎ ‎ ‎(2)体会喜鹊勤劳。‎ ‎①抓住“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衔回来一些枯草,就忙着做窝”等动作。‎ ‎ ‎ ‎②有感情地读描写喜鹊劝告寒号鸟的话,读出对寒号鸟的语重心长。‎ ‎(3)寒号鸟不听劝告,结果怎样?‎ 小组交流后汇报。‎ 寒号鸟冻得直打哆嗦,不停地叫着:……‎ 217‎ 寒号鸟哀号着:……‎ 寒号鸟已经在夜里冻死了。‎ ‎ ‎ ‎4.在老师的指导下分角色朗读。‎ 三、总结深化(用时:8分钟)‎ ‎1.引导学生分辨“喜鹊到底傻不傻”。‎ ‎2.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为什么冬天到了喜鹊能在温暖的窝里睡觉,寒号鸟却冻死了?‎ ‎3.你想对寒号鸟说什么?‎ ‎ ‎ ‎ ‎ ‎1.学生可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喜鹊傻不傻。‎ ‎2.小组合作交流:说出冬天到了,喜鹊能在温暖的窝里睡觉,寒号鸟却冻死的原因。‎ ‎3.小组合作交流想对寒号鸟说的话。‎ 可围绕“现在懒惰,将来难过”这句话,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 引导学生感悟到,正是因为喜鹊提前为过冬做好了准备,所以才能在冬天到来的时候,在温暖的窝里睡觉。而寒号鸟一直懒惰,得过且过,最后被冻死了。从而感受到人不能得过且过,不然不会有好下场。这样的道理不需要清楚地讲出来,点到即可。‎ ‎ ‎ 217‎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布置作业: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和同学合作,分角色演一演。‎ ‎ 14   我要的是葫芦 导学案设计 ‎ ‎ 217‎ 课题 我要的是葫芦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探究性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本导学案设计立足于文本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质疑中思考,在朗读中体会,在想象中明理,从而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重点)‎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难点)‎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图画导入,课前质疑(用时:8分钟)‎ ‎1.课件出示“葫芦”图片,引导学生认识葫芦。‎ ‎1.观察图片,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认识葫芦的藤、叶及果实。‎ 217‎ ‎2.课件出示生字:葫、芦,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这两个生字有什么共同点?‎ ‎3.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读题质疑。‎ ‎2.(1)自读生字,读准字音,强调“芦”在“葫芦”一词中读轻声。‎ ‎(2)仔细观察字形,说出两个字都有“艹”,明白含有“艹”的字和植物有关。‎ ‎3.反复读课题,自主质疑:是谁要葫芦?他不要的是什么?他得到葫芦了吗?‎ 有关质疑导入: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课题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解惑(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2.组织交流课前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同桌合作学习。‎ ‎(1)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生字,同桌互考生字,相互正音。‎ ‎(2)同桌相互交流,试着解决问题。‎ ‎2.小组同学间相互补充,总结课文内容。‎ 初读课文时要逐字逐句地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桌互相正音。‎ 三、学习生字,读通课文(用时:12分钟)‎ ‎1.(1)交流自己圈画的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字音。‎ 有关“教师指导”第1环节:‎ 217‎ ‎1.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圈画的生字,课件出示:棵、藤、谢、蚜、想、盯、啊、言、赛、邻、治、感、怪、慢。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2.(1)课件出示以上几个生字所在的句子。引导学生看图认识“藤”,理解“盯”和“邻居”的意思。‎ ‎(2)引导学生:“盯”和眼睛有关,“棵”和树木有关,“怪”和心情有关。‎ ‎3.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2.(1)齐读生字所在的句子。‎ ‎(2)观察插图一,从图中找出“藤”,说说“盯”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说说“邻居”的意思。‎ ‎3.小组内分段轮流朗读课文,相互正音、评议。‎ ‎1.学生可借助工具书,通过小组合作,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 ‎2.用字扩词,再把词语放回原文理解词义;‎ ‎3.“邻、盯、治、怪”等字,可利用字谜识记,结合插图理解“藤”“盯”的字义。‎ 四、观察字形,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指导学生读准。‎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思考:你觉得哪些字可以归为一类?‎ ‎3.老师范写生字“想、言、邻”‎ ‎1.先自读生字,再齐读。‎ ‎2.仔细观察字形,“棵、盯、邻、治、怪、谢”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3.观察老师范写,说出自己的发现。‎ ‎4.独立描红、临写。‎ ‎1.小组合作交流字的间架结构的特点,教师相机点拨:左右结构的字,除“邻”字外,书写时要左窄右宽。‎ 217‎ ‎,引导学生发现: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 ‎2.教师示范书写时要让学生注意观看。‎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对照插图,感悟发现(用时:3分钟)‎ ‎1.课件出示课文中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相机归纳。‎ ‎1.认真观察图画,然后自主说说两幅图不一样的地方。‎ ‎2.自由交流自己的问题。‎ 教师要利用插图,发挥学生的想象,给学生创造说话、写话的机会。‎ 二、细读课文,解决问题(用时:15分钟)‎ ‎1.组织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为什么两幅图前后会有这样大的差别?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2.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话来说说。重点指导学生通过第2、3自然段相关的语句,理解这个人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 ‎1.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学习。‎ ‎(1)默读课文,想想两幅图前后不同的原因,并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 ‎(2)根据画出的语句,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话。‎ 有关“教师指导”第1、2两个环节:‎ ‎1.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照插图,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再指导学生反复读,从读中感悟;‎ ‎2.小组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评价。‎ 217‎ ‎2.小组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本组的学习收获和看法,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交流。‎ 三、朗读句子,体会情感(用时:14分钟)‎ ‎1.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感叹号或问号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悟出了什么。‎ ‎2.指名交流,相机用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 ‎(1)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人物的感情或心理。‎ ‎(2)通过抓重点词或比较的方式指导学生朗读。‎ ‎1.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边读边体会。‎ ‎2.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朗读给同学听,交流自己读后的感受。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好句子。‎ ‎ ‎ ‎1.小组合作先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再在组内互读、互评。‎ ‎2.通过教师示范朗读、齐读、表演读等不同方式,着重指导学生读好描写人物的语言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体会人物的感情或心理。‎ 四、拓展延伸(用时:8分钟)‎ ‎1.课件出示。‎ ‎(1)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1.四人小组讨论:先确定话题,然后每人说说自己的想法。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 ‎1.有关“教师指导”中第1个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 ‎2.有关“教师指导”‎ 217‎ ‎(2)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思考讨论,引导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有密切的联系的道理。‎ ‎2.指导学生续编故事:假如种葫芦的那个人第二年春天又种了一棵葫芦,他会怎么做?结果会怎么样呢?‎ ‎(1)种葫芦的人错在他不懂叶子和果实之间的关系,所以叶子上生了蚜虫也不治,还有他不听邻居的劝告。‎ ‎(2)种葫芦的人心里可能会想:原来叶子和葫芦之间是有联系的,叶子生了虫子不治,葫芦就落了。‎ ‎2.同桌合作续编故事。‎ 中第2个问题:关于续编,教师可指导学生联系课文第3、4自然段的内容,对比课文插图,抓住人物的神情,想象人物的思想变化来组织语言续编故事。‎ ‎ ‎ ‎15 大禹治水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大禹治水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217‎ ‎  《大禹治水》是一个有关伟大的英雄人物的故事。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主要叙述了上古时代大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它承载着让学生理解何为奉献的重任。课文语言比较简练,让孩子们通过读中悟,悟中读去深刻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从而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千古,但是,上古时代距离今天十分遥远,孩子们可能在理解治水艰辛这一部分有些困难。这就需要老师运用情景渲染、对比烘托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洪水、挡水、疏导、驱赶、安居乐业”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依据提示讲一讲“大禹治水”的故事。(重点)‎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难点)‎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板书课题,引出课文(用时:3分钟)‎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了不起的英雄人物——大禹。‎ ‎2.教师板书“大禹”‎ ‎1.观察老师写课题,认识人物。‎ 认真读好人名。‎ ‎2.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大禹的资料。‎ 学生朗读课题。‎ 补充课外资料是为了对人物有全面的了解。在介绍的时候,力求简洁明了。可以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对大禹的了解。‎ 217‎ ‎,指导学生读好名字。引导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大禹的资料。‎ ‎3.板书完整课题,指导学生朗读。‎ 大禹治理的是什么水?(洪水)‎ 教学生字“洪”。‎ ‎(1)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记。‎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观察笔顺。‎ ‎(3)指导学生描红临写。‎ ‎4.引导质疑。‎ ‎ ‎ ‎3.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洪”。‎ ‎(1)交流识字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洪”字。‎ ‎(2)观察教师示范,书空。‎ ‎(3)描红临写。‎ ‎4.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 二、初步感知,学习生字(用时:25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一边倾听,一边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1.重点正音:“难、认、产”是前鼻音,“洪、伤、仍、耕”是后鼻音。‎ 217‎ ‎2.教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3.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互相检查。‎ ‎(1)小组成员相互当老师,针对同伴圈出的字进行范读和领读。‎ ‎(2)互相评议朗读情况。‎ ‎(3)交流识字的好方法。重点引导学生运用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 ‎4.检查自读情况,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1.学生听读,思考并交流:课文一共有4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洪水泛滥给老百姓带来灾难与痛苦;大禹的父亲鲧也治水,但失败了;大禹治水,离开家整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最后洪水退了。‎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文,圈画本课要学的生字,反复认读。‎ ‎3.学生小组活动。‎ ‎(1)在小组内读生字词,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听到不正确的及时纠正。‎ ‎(2)认读生字,相互纠正。‎ ‎(3)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①加一加识记“洪、蛇、难、认、被”。‎ ‎②图片识记“灾”。‎ ‎③对比识记“仍 ‎2.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字形,针对字形思考识记方法。本课生字中有很多左右结构的字,大部分是左窄右宽,提醒学生注意。‎ ‎3.要引导学生借助同伴的力量,通过合作学习解决识字的问题。‎ 217‎ ‎5.教师指导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挡水 疏导 驱赶 ‎6.指导学生齐读课文。‎ ‎—奶” “退—腿”‎ ‎④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4.学生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5.学生朗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准字音,不断句。‎ 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挡水 疏导 驱赶 ‎6.齐读课文。‎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指导学生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左右结构的字“难、被”‎ ‎1.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3.观察老师范写,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练习。‎ ‎1.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例字的结构,发挥教师的示范功能,范写并进行指导。‎ ‎2.教师要注重书写评价。‎ 217‎ 的书写要领。‎ ‎4.指导学生描红、临写。‎ ‎5.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4.学生描红、临写。‎ ‎5.同桌、全班相互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和不足,并改正。‎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教师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2.布置作业:将课文正确、流利地读给家人听。‎ ‎1.学生从老师的总结中知道要多动脑筋,想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2.学生完成作业,并请家长对自己的作业做出评价。‎ 教师可以建议家长从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是否能读出不同句子的不同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复习检查生字、词。朗读本课词语。‎ ‎2.提出本课目标:大禹为什么要治水?他是怎样治水的,结果怎样?‎ ‎1.学生朗读生字、词。要求读准确。‎ ‎2.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读词时要求有一定的速度,不要拖腔拉调。‎ 217‎ 二、读中感悟,对话文本(用时:25分钟)‎ ‎1.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亲历洪水之灾,感受人们的痛苦。‎ ‎2.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朗读课文,把最能打动自己的地方画出来,进行交流。‎ ‎3.在学生交流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想象、对比,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治水方法的科学,体会大禹的一心为民的精神。‎ ‎4.指导学生想象洪水治好后,人们会说些什么,从而体会人们对大禹的敬仰之情。‎ ‎1.观看课件演示,感受洪水带给人们的灾难和痛苦。‎ ‎2.小组合作:朗读课文,圈画关键词句,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 ‎3.交流体会大禹一心为民的精神:‎ ‎(1)通过“十三年”“三次”的对比,感受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高贵品质。‎ ‎(2)大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 同父亲的治水方法比,他用了13年,而且成功了。理解“疏导”,感受大禹的聪明与治水的科学。‎ ‎(3)通过“千千万万”“‎ ‎1.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伴互助,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抓住关键词句,感悟人物美好的品质。‎ ‎2.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 217‎ 开通了很多河道”,想象遇到的困难,体会治水的不易与艰辛。‎ ‎(4)有感情地朗读第2~4自然段。‎ ‎4.交流洪水治好后,人们会对大禹说些什么,体会人们对大禹的敬仰之情。‎ 三、复述故事,感受英雄(用时:8分钟)‎ ‎1.引导学生梳理本文的写作顺序,按照提示,指导学生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提示:‎ ‎(1)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 ‎(2)鲧用筑坝挡水的办法,没有治好洪水。‎ ‎(3)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1.学生交流,了解本文的叙述顺序。第一部分讲洪水给人们带来了怎样的灾难。第二部分讲鲧治水的方法、用的时间,以及结果。第三部分讲大禹治水花的时间,三次过家门不入。第四部分讲大禹治水用了怎样的方法,给人们带来了怎样的幸福。‎ ‎ ‎ ‎ ‎ ‎1.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故事复述的时候,要先理清顺序,然后提出复述要求。‎ ‎2.在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要不断巡视,对复述有困难的小组或学生进行帮扶。‎ 217‎ ‎(4)禹用开通河道的办法,带领人们治好了洪水。‎ ‎(方法提示:按照提供的顺序,抓住关键词把每一个部分讲清楚。)‎ ‎①指名分别抓住关键词说出每个部分的大致情节。‎ ‎②指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连起来讲故事。‎ ‎③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④推荐小组讲得突出的同学参加班级交流。‎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根据老师的提示小组交流,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1)按老师的要求:抓关键词、按照顺序讲清楚。‎ ‎(2)组内轮流讲故事,其他同学听后评议。‎ ‎(3)生生评价。(是否按顺序讲?是否抓住关键词句?是否讲清楚了?是否体现人物品质?)‎ ‎(4)推荐一名学生参加班级交流。‎ ‎ ‎ ‎ ‎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深化(用时:2分钟)‎ ‎1.学生谈谈对大禹的印象。(聪明,富有智慧——‎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概括人物的品质。‎ 217‎ ‎1.读完这个故事,你对大禹有了怎样的了解?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概括人物的特点。‎ ‎ ‎ ‎2.像这样的古代英雄人物,你还能说几个吗?‎ 能想出科学的治水方法;大公无私,一心为民——三过家门而不入;不畏艰险——带领千千万万百姓开通河道,历经13年)‎ ‎2.交流自己积累的古代英雄人物的名字及故事。(盘古——开天辟地 后羿——射日,拯救百姓)‎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一讲。‎ ‎2.搜集其他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 ‎ ‎ ‎1.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2.在父母的帮助下搜集其他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 ‎1.家人也需要从叙述顺序是否合理、是否抓住关键词句讲清楚、是否体现人物精神品质来进行评价。‎ ‎2.家长要指导孩子搜集资料。‎ ‎ ‎ 217‎ ‎16 朱德的扁担 导学案设计 课题 朱德的扁担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  这篇课文讲的是井冈山斗争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和第三次“围剿”,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红军战士同甘共苦挑粮上山的事。学生对这段历史比较陌生,对朱德这个人也知之甚少,教师要注意资料的补充与运用,帮助学生解决理解上的困难。课文不算长,没有对话,但是,字里行间充满着红军官兵深厚的情意,适合学生朗读。要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体会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品质及战士们对他的敬爱之情。‎ 217‎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难”;理解“扁担、同志、战士、敬爱”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3.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难点)‎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看图激趣,引入新课(用时:3分钟)‎ ‎1.出示朱德照片,介绍朱德。指导学生读好“朱”“德”这两个生字。‎ ‎2.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话介绍朱德,并且说说自己对朱德的印象。‎ ‎3.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扁 ‎1.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朱德”这个人名。“朱”是翘舌音。‎ ‎2.在老师的引导下,用简洁的句子介绍朱德,并说说自己对朱德的印象。‎ ‎3.朗读课题,读好词语“扁担”,“担”读轻声;学写“扁担”‎ ‎1.分散着随文识字,教师要有重点地进行识字写字教学。注重教师的范写,学生在观察范写后再描红一遍就可以了。‎ ‎2.教师可以通过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理解“朱德”“扁担”,了解“扁担”‎ 217‎ ‎”“担”。‎ ‎(1)读准字音。“担”读轻声。‎ ‎(2)教师范写生字。‎ ‎4.出示图片,介绍扁担。‎ 二字,观察老师的板书,并书空,再各描红一个。‎ ‎4.借助图片了解扁担。‎ 的特点。‎ 二、初步感知,学习生字(用时:25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一边倾听,一边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3.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生字,互相检查。‎ ‎(1)引导学生相互当老师,针对同伴圈出的字进行范读和领读。‎ ‎(2)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朗读情况。‎ ‎1.学生听读,思考并交流:课文一共有4个自然段。讲了战士们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后来他在扁担上写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字,大家就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的故事。‎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文,圈画本课的生字,反复认读。‎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1)学生在小组内互当小老师,读字、词,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1.通过交流,学生只要能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即可。‎ ‎2.重点指导。“朱、志、抽、仗、战、士”是翘舌音;“怎、泽”是平舌音。‎ ‎3.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字形,针对字形思考识记方法。本课生字中有很多左右结构的字,大部分是左窄右宽,如“担、伍”。“志、怎”都是“心”字底,心要稳稳地托住上面。‎ 217‎ ‎(3)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的好方法。‎ ‎4.检查自读情况,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5.教师指导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好老 师好童学原创制作,更多视频课件教案请加微 信免费领取:haolaosh ihaotongxue8‎ ‎(2)认读生字,相互朗读,及时正音。读准多音字“难”的读音。‎ ‎(3)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4.学生读词语:朱德 扁担 同志 队伍 毛泽东 红军 敌人 抽出 山高路陡 难走 战士 怎样 打仗 心疼 不料 敬爱 ‎5.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地朗读课文。‎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观察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生字的特点和书写注意点。‎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士”‎ ‎1.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交流书写注意事项。‎ ‎3.观察老师范写,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练习。‎ ‎4.描红并临写生字。‎ ‎1.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例字的结构,重点指导独体字“士”,注意下面是短横,上面是长横;左右结构的字“担、伍”,引导学生发现结构异同,抓住汉字书写规律。‎ 217‎ 和左右结构的字“担、伍”的书写要领。‎ ‎4.学生描红并临写。‎ ‎5.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5.同桌、全班相互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和不足,并改正。‎ ‎2.要注重书写评价。‎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教师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2.布置作业:将课文正确流利地读给家人听。‎ ‎1.学生从老师的总结中知道要多动脑筋想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2.学生完成作业,并请家长对自己的作业做出评价。‎ ‎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教师可以建议家长从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是否能读出句子的不同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教师出示卡片,组织学生开火车读字、词。‎ ‎2.提出问题:“‎ ‎1.学生朗读生字、词。要读准确。‎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1.要注意学生读词是否准确。‎ ‎2.引导学生边读边圈画相关语句。‎ 217‎ 扁担”有什么用途呢?朱德用扁担干什么呢?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二、走进文本,读中感悟(用时:28分钟)‎ 引导学生交流:‎ ‎1.朱德用扁担干什么?为什么要挑粮上山?‎ ‎2.借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感受敌人对红军实施围剿后,红军的处境十分艰难。‎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当时环境的险恶。理解“会师”。‎ ‎4.指导学生画出朱德挑粮的句子,想一想从中读到什么,是从哪里读到的。‎ 在教师的引导下,汇报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1.生回答问题:山上的红军缺少粮食,朱德用扁担从山下往山上挑粮食。‎ ‎2.借助资料,了解时代背景,明白红军挑粮上山是为了坚守,和敌人对抗。‎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当时环境的险恶。交流理解“会师”一词的意思。‎ ‎4.画出朱德挑粮的句子,思考:从中读到什么?从哪里读到的?‎ ‎(从“一块儿”“山高路陡”“五六十里”‎ ‎1.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老师还要把相关资料进行通俗化处理。‎ ‎2.对于挑粮的艰辛,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找到关键词句,还要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五六十里”的概念,还要结合图片指导想象“山高路陡”,战士们是怎么挑粮食上山的,体会挑粮的艰辛。‎ 217‎ ‎5.引导学生思考:既然挑粮是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战士们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 ‎6.指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朱德又重新找根扁担,还要写上名字呢?让学生揣摩朱德的想法。‎ ‎7.为什么战士们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他们心里又会想什么?‎ 等词中,可以体会出挑粮十分艰辛,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 ‎5.读读相关语句,思考、交流:为什么战士们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1)朱德同志很忙。白天挑粮,晚上还要研究怎样打仗。(2)朱德同志很累。白天挑粮累身,夜晚研究累心,这样是要累垮的,累垮了怎么带领大家战斗呢?]‎ ‎6.学生思考揣摩朱德的想法,读相关语句。‎ ‎7.思考交流:为什么战士们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他们心里又会想什么?‎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17‎ 三、感情朗读,总结深化(用时:5分钟)‎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话想说?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 ‎2.说一说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话要说。‎ 教师引导学生主要围绕朱德的美好品质来展开联想,练习说话。‎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布置作业: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和同学合作,分角色演一演。‎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留白处进行语言补白,展示出人物内心活动,展现出人物品质。‎ ‎ ‎ 217‎ ‎ 17 难忘的泼水节 导学案设计 ‎ ‎ 课题 难忘的泼水节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  本课讲述的是1961年,周总理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课文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根据情趣教学的原则,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本导学案设计紧扣课文题目中的“难忘”一词构建话题,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想象课文展示的情景,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多层次、多种形式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入情入境,使“难忘的泼水节”永驻在他们的心里。‎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字;掌握2个多音字“铺”“盛”。(重点)‎ 217‎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难点)。‎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课前准备 ‎1.搜集泼水节及其他民族传统节日的资料;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学生)‎ ‎2.搜集周总理关心人民的小故事;制作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解题激趣,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板书“泼水节”,引导学生质疑。‎ ‎2.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泼水节的资料,相机补充介绍。‎ ‎3.板书“难忘的”,设疑:究竟是什么样的泼水节让人难忘?‎ ‎1.自主交流问题: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是怎么来的?人们在泼水节上做什么?‎ ‎2.相互介绍搜集的资料。‎ ‎3.齐读课文题目,认真听老师讲,产生阅读的兴趣。‎ ‎1.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把问题进行梳理,形成学习提纲或学习提示。‎ ‎2.要在师生交流中让学生明白泼水节是傣族的节日,了解泼水节的由来、习俗等。‎ 217‎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用时:20分钟)‎ ‎1.出示自读要求:同桌合作自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检测自读效果:‎ ‎(1)出示要求会认的17个生字,指导读准字音,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2)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引导学生学习“忘、泼、度、龙、炮、穿、向、令”等要求会写的生字。‎ ‎(3)指导学生分段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多音字。‎ ‎(4)出示难读的长句子,指导朗读。‎ ‎3.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交流:从课文中你了解了哪些内容?‎ ‎1.同桌按学习要求合作读课文。‎ ‎2.汇报交流。‎ ‎(1)开火车读,齐读。说说自己是怎么认字的,向同学推荐好的方法。‎ ‎(2)读词语,交流识字方法。如:用动作演示的方法理解“泼、穿”;观看图片理解“龙”“炮”;字理识字“民”。‎ ‎(3)分段朗读课文,读准文中的“盛”等多音字。‎ ‎(4)在文中标出长句子,画出停顿,练习朗读。‎ ‎3.小组合作学习:‎ ‎(1)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1.合作学习的要求一定要讲清楚,不要流于形式而落得不实,教师可以课件显示要求:‎ ‎(1)一边读课文一边圈画带有生字的词语,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 ‎(2)同桌互考生字读音。‎ ‎(3)同桌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互提建议。‎ ‎2.重点强调三拼音“敲、健、穿、向”,后鼻音“龙、容、盛、康、忘、向、令”,前鼻音“民、碗、健、穿”,翘舌音“驶、容、盛、穿、寿”,平舌音“‎ 217‎ ‎(2)相互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从中了解课文中的有关内容。‎ 族、踩”。‎ 三、了解民俗,激起期待(用时:8分钟)‎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提问: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指导理解“一年一度”。‎ ‎ ‎ ‎2.播放泼水节的视频,指导学生带着喜悦的心情读第1自然段。‎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提问:1961年的泼水节特别在哪里?‎ ‎4.出示周总理的照片,介绍周总理关心人民的事例,指导理解“敬爱”。‎ ‎1.学习第1自然段。‎ ‎(1)朗读第1自然段,汇报交流:泼水节是在凤凰花开的时候举行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节日。‎ ‎(2)联系课文说出“一年一度”的意思。‎ ‎(3)尝试用“一年一度”说话。‎ ‎2.观看视频,同学间互相交流看到的内容,感受欢乐的气氛。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3.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交流:1961年的泼水节特别在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所以傣族人民特别高兴。‎ ‎1.朗读重点:第1、2自然段要用热情而平稳的语调读,第1自然段适当突出“泼水节”,第2自然段要适当强调“特别”“周总理”“一起”。‎ ‎2.理解傣族人民为什么那么敬爱周总理,对现在的孩子说有一定难度,所以周总理关心人民的事例一定要小而精,能一下触动孩子的心灵。为了让孩子表达得有条理,教师可以用课件提示:‎ ‎(1)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17‎ ‎4.听老师介绍,用上“因为……所以……”谈谈人们为什么那么敬爱周总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今年傣族人民特别高兴。‎ ‎(2)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人们敬爱周总理。‎ 四、巩固识字,指导书写(用时:7分钟)‎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对易写错的字进行提示。‎ ‎2.重点指导“炮、穿、令”的书写,边书写边讲解。‎ ‎3.指导学生书写其他生字。‎ ‎4.交流反馈。‎ ‎1.认读生字,给生字组词。‎ ‎2.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牢记字形。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3.观察老师范写并临写。‎ ‎4.同桌、全班相互交流,指出书写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改正。‎ ‎1.易错字:“忘”不要多写一点;“令”“泼”“龙”这三个字不要少写一点。‎ ‎2.重点指导“炮、穿、令”三个生字。“炮”第四笔是“点”;“穿”是穴字头,不是宝盖儿;上小下大,穴字头要写得扁一些。“令”‎ 217‎ 字的撇和捺要舒展。‎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切入重点,构建话题(用时:3分钟)‎ ‎1.板书课文题目,提问:课文写的是哪一年的泼水节?‎ ‎2.让学生计算1961年离现在有多少年。‎ ‎3.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相机概括问题。‎ ‎1.快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并回答。‎ ‎2.计算时间。‎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提出问题:为什么过去那么多年了,傣族人民还对1961年的泼水节念念不忘?‎ 二年级学生进行四位数减法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和孩子一起计算,感悟时间过去了很多年。‎ 二、品词析句,感受“难忘”(用时:20分钟)‎ ‎1.出示自学要求:自读课文第3~5自然段,想一想1961年的泼水节在傣族人民心中留下了哪些难忘的情景,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1.自读第3~5自然段,画出自己印象深刻的语句,读一读,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2.小组合作学习:‎ ‎(1)读读有关语句,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其他同学补充说感受。‎ 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想象、感受。如,第3自然段:抓住“四面八方、赶”体会人们急切迎接周总理的心情;从“鲜红的地毯”‎ 217‎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阅读体会。‎ ‎3.组织班级交流,相机出示有关句子。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想象体会,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小组内进行朗读比赛:挑选一个自然段展示朗读,同学间评一评,比一比。‎ ‎3.在班上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感悟重点词语,深化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傣族人民独特的迎客方式以及他们的热情;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抓住“欢呼”感受人们见到周总理的激动心情。第4自然段:理解“笑容满面”,体会周总理的和蔼可亲,感受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在一起时的欢乐气象。‎ 三、个性感悟,升华“难忘”(用时:7分钟)‎ ‎1.出示:傣族人民难忘的是(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表达。‎ ‎ ‎ ‎2.出示第6~8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体会。‎ ‎1.再读课文后自主交流。(傣族人民难忘周总理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时的欢乐,难忘周总理的笑容,难忘周总理泼洒的水和对人们的祝福,难忘1961年的泼水节……)‎ 要指导学生围绕“难忘”二字,整体朗读课文并思考体会。‎ 217‎ ‎2.练习朗读,展示朗读,师生评议,读出幸福、快乐、兴奋的心情。‎ 四、学以致用,拓展练笔(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交流各民族的传统节日。‎ ‎2.出示小练笔:今年春节,你们家是怎么过的?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1.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选择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作简单交流。(如彝族的火把节等)‎ ‎2.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互相提意见,再练习写话。‎ 在进行小练笔之前,要指导学生回顾课文的场面描写,让学生由“仿写”到“自由写”,给孩子缓解难度,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 217‎ ‎ 19 雾在哪里 导学案设计 课题 雾在哪里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依据这个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学生活动卡,引导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主完成活动卡,以确保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然后在小组里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创新表达,说出雾在自己心中是什么样的,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本课的教学注重识字,启发学生多样识记生字,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识字规律和理解字义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房屋、岸边、散步、消失”等词语。(重点)‎ 217‎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能想象雾淘气的样子,读好雾的语言。(重点)‎ ‎3.感受雾的神奇,知道有雾时是怎样的情景。要养成留心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习惯。(难点)‎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制作本课生字字卡。(学生)‎ ‎2.了解雾的相关资料。(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生字、词语卡片。(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出示图片,质疑导入(用时:3分钟)‎ ‎1.出示有雾的情境图片,请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天气现象。‎ ‎2.出示生字卡片“雾”,引导学生识记。‎ ‎ ‎ ‎1.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了解这种天气现象就是雾。‎ ‎2.读准字音,观察字形,想办法记住“雾”。(换一换:“雷”的“田”换成“务”。)‎ ‎1.读课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说一说自己最想知道什么。‎ ‎2.注意梳理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217‎ ‎3.板书课题,鼓励学生质疑。‎ ‎3.齐读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二、读文识字,合作交流(用时:15分钟)‎ ‎1.教师范读。‎ ‎2.组织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3.课件出示自学生字的要求,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自学要求:拼一拼,记一记,考一考。‎ ‎4.开展小组识字擂台赛。‎ 课件出示游戏“送小青蛙回家”。每片荷叶上都有生字,正确读出该荷叶上的字就可以把小青蛙送回家。‎ ‎5.“我说你找”‎ ‎1.听老师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自然段序号,圈出生字,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1)小组长领学,出示生字卡,组内成员一起拼一拼。‎ ‎(2)说一说自己记住了哪些生字,用的是什么方法,然后给生字组词。‎ ‎(3)组长出示生字卡考一考小组成员生字掌握的情况。‎ ‎1.小组合作识记生字时,教师要讲清自学要求。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必要时可以请一个小组做示范。‎ ‎2.小组合作学习结束时,教师可以相机总结小组合作情况,对于合作较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在识字游戏中,相机指导个别生字的读音:“梁”是三拼音节的字,“甚、至”都是翘舌音的字,“散”是平舌音的字。‎ 217‎ 游戏。教师说出生字,请学生快速举起字卡。‎ ‎4.参加小组识字擂台赛。小组成员轮流读荷叶上的字,生字读正确最多的小组为获胜组。‎ ‎5.听老师说生字,快速从字卡中找到相应的字,大声读出生字的字音。‎ ‎ ‎ 三、再读课文,重点点拨(用时:10分钟)‎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识记生字“淘、顽”,积累词语“又淘气又顽皮”,扩展“又____又____”结构的词语。‎ ‎2.指名读第2、3自然段,学习生字“论”‎ ‎1.读第1自然段。‎ ‎(1)识记生字“淘、顽”。(换一换:淘——萄。加一加:元+页=顽。)‎ ‎(2)说几个“又____又____”这样的词语。‎ ‎2.读第2、3自然段。‎ ‎(1)用多种方法识记“论”。‎ ‎ ‎ ‎1.在拓展“又____又____”这样的词语时,告诉学生不能填反义词。因为需要填写的词语是形容一个事物的,一个事物不可能同时具备相反的特性。‎ ‎ ‎ ‎ ‎ 217‎ ‎。出示顿号,认识顿号,引导学生观察顿号的形状,指导朗读时注意的地方。‎ ‎3.读第4自然段,学习生字“暗”。‎ 出示对比图,引导学生感受“明”“暗”的区别。‎ ‎4.指名读第5、6自然段,学习相关内容。‎ ‎(1)识记生字,重点点拨:岸、街、切、梁、屋、甚、至。‎ ‎(2)出示“海岸、桥梁”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3)出示句子:“房屋、街道、树木、桥梁……都看不见了。”教师范读,指名读。‎ 形声字识记:“论”左表形,表示与语言有关,右表声。组词:无论,讨论。‎ ‎(2)观察顿号,长得就像小芝麻,在朗读时,停顿的时间比逗号稍短。‎ ‎3.读第4自然段,注意“躲藏”的发音。识记生字“暗”。(猜谜语识记:明中月隐身,只有音相伴。)‎ ‎4.学习5、6自然段。‎ ‎(1)找出第6自然段中出现的生字。想办法识记。(加一加:山+厂+干=岸;顺口溜识:两土穿于行之间。)‎ ‎(2)看图片,弄清 ‎2.对于顿号的认识,学生只要了解其名称,知道朗读时停顿的时间较逗号稍短就可以,顿号的用法不用涉及太多。‎ ‎ ‎ ‎ ‎ ‎3.在指导第6自然段的重点句朗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停顿,语调的高低变化。同时注意“甚至、藏、什么”的读音。‎ ‎ ‎ ‎ ‎ 217‎ ‎5.学习第7、8自然段,识读生字。‎ ‎(1)指名读第7、8自然段,请其他学生评议。‎ ‎(2)指导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 ‎(3)学习生字“躲”。‎ ‎6.组织学习第9自然段。‎ ‎(1)请学生找一找这段共有几句话,指导读好第1句话。‎ ‎(2)字理识字:“散”和“步”。‎ 出示“步”的字理图,启发学生观察、发现,甲骨文、金文的步字,像一前一后两个脚趾的形状,表示一左一右两足交替前行的意思。‎ ‎“海岸”“桥梁”的意思。‎ ‎(3)先自由读这个句子,然后听老师读,注意顿号的停顿,声调的高低和语气的轻重。可以把“甚至、一切、什么”恰当地重读。‎ ‎5.练习读第7、8自然段。‎ ‎(1)读第7、8自然段,认真倾听别人朗读,提出合理的建议。‎ ‎(2)想一想,雾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说话,带着这样的语气来读一读。‎ ‎6.学习第9自然段。‎ ‎4.在指导朗读第7、8自然段时,可以请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启发学生想一想:如果你现在就是雾,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再藏的东西了,你会怎么想呢?‎ ‎ ‎ ‎ ‎ ‎ ‎ ‎5.指导朗读第9自然段的第1句话时,引导学生注意语调的高低变化,必要时教师可做示范。‎ 217‎ ‎7.合作读第10自然段。‎ ‎(1)一边读一边思考,这段话由两句话构成。第1句较长,朗读时注意高低变化。‎ ‎(2)找一找第9自然段的生字,想办法进行识记。‎ 散:换一换,放——散。‎ 步:猜谜语识记,正少都缺一笔,行走从这开始。‎ 做动作:请一名同学做散步的动作。‎ ‎7.师生合作分句读第10自然段,注意要正确读出问句的语气。‎ 四、练习巩固,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指导写独体字。‎ ‎(1)出示生字:久、于。请学生观察这些生字重要笔画所占的位置。‎ ‎1.写好独体字。‎ ‎(1)仔细观察“于、久”笔画所占的位置,把握好独体字的书写要领。‎ ‎(2)掌握重要笔画的位置。(“于”‎ ‎1.分类指导后,教师要适当进行总结。‎ 217‎ ‎(2)教师讲解要领。‎ ‎(3)教师示范,学生书空。‎ ‎(4)组织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 ‎ ‎ ‎2.指导写好左右结构的字。‎ ‎(1)课件出示“论、散、切”,引导学生发现结构安排特点。‎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要领。‎ ‎“论”左窄右宽,“散”左右等宽。‎ ‎(3)巡视学生书写情况,相机指导。‎ ‎3.指导评议,投影展示写得好的字。‎ 的竖钩写在竖中线上,“久”的横撇与捺在甩出笔锋处要相平。)‎ ‎(3)认真看老师示范,跟随老师书空。‎ ‎(4)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 ‎2.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左右结构的字。‎ ‎(1)观察这些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特点。‎ ‎(2)认真看示范,掌握书写要领。‎ ‎(3)描红、练习书写。‎ ‎3.看一看其他小伙伴写的字。‎ ‎(1)同桌互相评一评。‎ 强调独体字要关注重要笔画所在的位置,字的重心不要写偏。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避让原则,左右部件宽窄安排要合理,两个部件要写得紧凑一些,避免把字写散。‎ ‎ ‎ ‎2.指导书写时,强调“散”的写法: 第五笔是竖,第八笔横不要封口,右边是“攵”,不是“夂”。‎ ‎ ‎ ‎3.关注学生书写姿势,强调注意“三个一”。‎ 217‎ ‎(2)推选写得好的字,全班展示。‎ ‎(3)说一说其他同学的字写得好在哪儿,有什么地方值得自己去学习。‎ 五、小结收获,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 ‎ ‎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1.说一说在本节课中自己都学到了什么。‎ ‎2.把课文有感情地读给家长听。‎ 强调朗读时注意的地方:顿号的停顿,语气的高低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回顾特点,引入新课(用时:2分钟)‎ ‎1.回顾课文内容,请学生说一说雾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设置疑问:为什么说雾是一个又淘气又顽皮的孩子?‎ ‎1.回忆第一课时的学习,可以感受到“雾”是一个又淘气又顽皮的孩子。‎ ‎2.带着疑问再一次走进课文。‎ ‎ ‎ 注意抓住关键词“又淘气又顽皮”这个切入点引入新课学习。‎ 217‎ 二、细读课文,感悟特点(用时:20分钟)‎ ‎1.指名读课文,思考开课时提出的问题。‎ ‎2.指名汇报自己对问题的解决。‎ ‎3.指导学生自学。‎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①找一找,画一画相关句子,雾都把什么藏了起来,藏起来之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完成活动卡。‎ ‎②小组内交流自己找到的句子。‎ ‎③选择一个方面进行汇报。‎ ‎(2)组织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出示课文的重点句子:“‎ ‎1.分段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前提出的问题。‎ ‎2.说一说为什么雾是一个又淘气又顽皮的孩子。(雾喜欢把东西藏起来。)‎ ‎3.围绕自学提示,进行自学。‎ ‎(1)明确自学提示的要求。‎ ‎(2)自由读课文,画一画相关的句子,并且完成活动卡。结合活动卡的内容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可以根据他人的发言适当地修改、补充活动卡。‎ ‎1.在小组汇报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顺序进行汇报。‎ ‎ ‎ ‎ ‎ ‎ ‎ ‎ ‎ ‎2.学生在汇报时,引导学生表达有序,必要时可先出示雾把大海藏起来之后的景色描写做示范。‎ ‎3.在请学生表达自己眼中的雾是什么时,可以结合教学实际请学生说一说原因。如“雾是一个捣蛋鬼。因为雾总是喜欢藏东西,有时会让人们很着急。”‎ 217‎ 雾把大海藏了起来。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 指名读,引导学生总结回答问题的方法。‎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重点句子。‎ ‎“雾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了起来。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 指导学生理解“霎时”。‎ ‎(3)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重点句子:“雾把海岸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 ‎4.小组中推荐出一个代表汇报其中的一个方面。先说一说雾把什么藏起来了,再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藏起来之后的景色是怎样的。‎ ‎(1)找出描写雾把大海藏起来后的景色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汇报相关内容时,可以仿照这个句子进行汇报:“雾把______藏起来。无论是__________,还是________都看不见了。”‎ ‎(2)仿照刚才的句子,汇报雾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后的景色。理解“霎时”的意思,用“霎时”造句子。‎ 只要想象合理即可。但是,教师要恰当引导,从天真、调皮的角度来说明雾的特点。‎ 217‎ 引导学生说一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4)引导学生思考:“雾”又把谁藏起来了,结果怎么样?‎ ‎①课件出示重点语句:“不久,大海连同船只和远方……都露出来了。”‎ ‎②指导学生发现句子规律。‎ ‎5.出示课文相关的几幅图片,组织学生进行复述课文。(雾渐渐遮挡了大海、天空和太阳、海岸及城市、行人、小黑猫等。)‎ ‎6.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第一句。‎ ‎(3)找到雾把海岸藏起来之后的景色的句子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雾来到海岸时,海岸发生的变化。‎ ‎(4)学习雾把自己藏起来之后的景色。‎ ‎①说一说自己找到的相关的句子。‎ ‎②读句子,发现句子中用了4个“连同”。‎ 反复读这个句子,把句子读通顺。‎ ‎5.根据课件展示的图片,复述相关内容。说一说雾把什么藏起来了。藏起来之后的景色怎么样?‎ ‎6.齐读第一句:从前有一片雾,他是个又淘气又顽皮的孩子。‎ 217‎ ‎7.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说一说在自己的眼里雾是什么。‎ ‎7.根据自己的观察,结合雾的特点发挥合理想象,来说明雾是什么。(魔术师、小捣蛋鬼……)‎ 三、资料补充,拓展延伸(用时:6分钟)‎ ‎1.请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有关于雾的资料。‎ ‎2.教师相机补充雾的资料。‎ ‎3.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进行表达:雾还有可能把什么藏起来,藏起来之后的景色是怎样的。‎ ‎1.将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于雾的资料进行汇报,尽量用自己的话去说。‎ ‎2.通过老师的介绍,了解相关的知识。‎ ‎3.回想自己生活中见到的有雾时的情景,仿照课文的句子进行表达。(雾把马路藏了起来,把学校藏了起来……)‎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介绍相机补充雾的形成原因、消失原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岸、屋、步,再次认读。‎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 ‎1.认读生字。‎ ‎ ‎ ‎2.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同伴说一说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注意强调三个字撇的写法,都要写得长些。‎ ‎“岸”的“山”不要写得太大,“厂”的撇要写得长一些,“干”‎ 217‎ ‎3.教师范写并指导临写。‎ ‎4.交流反馈。‎ ‎(1)组织学生同桌互相评议。‎ ‎(2)投影展示,全班交流。‎ ‎5.再次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观察老师范写并临写。‎ ‎4.学习他人写字的优点,提合理建议。‎ ‎(1)同桌互相评一评。‎ ‎(2)学习他人的优秀书写。‎ ‎5.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再写一写,可以请老师进行示范。‎ 的小横写在横中线上;“屋”是半包围结构,“尸”要包住里边的部件;“步”下边不是“少”,而是缺一个点。‎ 五、总结全课,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布置作业:练习书写生字。‎ ‎2.搜集调查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1.在田字格中把新学的生字工整地写两遍。‎ ‎2.搜集相关资料,深入了解雾。‎ 鼓励学生认真观察,搜集相关资料。‎ 217‎ ‎20 雪孩子 导学案设计 课题 雪孩子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基于此理念,本教学设计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问,教师与学生共同梳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顺学而导。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学、小组合作交流,抓住关键语句探究提出的问题,通过有感情朗读促进理解、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识字教学采用学生自学和教师难字点拨结合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奔”;认识 217‎ 教学目标 ‎“唱歌、旁边、赶快、浑身”等词语。(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3.能借助插图复述课文,体会雪孩子美好的心灵。(难点)‎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雪孩子剪影,生字卡片。(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用时:2分钟)‎ ‎1.出示雪孩子图片并粘贴在黑板上,学生猜出后,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质疑课题,说一说自己想知道的内容。‎ ‎1.观看图片,齐读课题。‎ ‎2.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有价值的问题。(雪孩子是怎么来的?发生了什么事?雪孩子到哪里去了?雪孩子还会回来吗?)‎ 引导学生根据预习提出有价值、有利于思考的问题。‎ ‎1.教师范读。‎ ‎2.组织学生自由读文。‎ ‎1.听老师范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 ‎ 217‎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用时:8分钟)‎ ‎ ‎ ‎3.引导学生自学生字。‎ ‎ ‎ ‎ ‎ ‎2.学生借助拼音自主读课文,画出生字,并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3.利用多种途径自主识记生字。拼一拼生字的读音,口头给生字组词。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向老师或同桌请教。‎ 本篇课文的段落较多,教师要注意了解学情,帮助学生明确文章一共是14个自然段。‎ 三、小组合作,学习生字(用时:12分钟)‎ ‎1.给每个小组分发词语卡片,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学习生字词,教师在各组内巡回指导。‎ ‎2.汇报小组内好的识字方法,教师相机点拨。‎ ‎3.引导学生找出较难识记的生字,教师点拨识字方法。‎ ‎4.巩固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1.小组内选出一名小老师,小老师带领组员识记卡上的生字词。‎ ‎(1)说一说自己记住了哪些生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还有哪些字没记住,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帮忙想办法。‎ ‎(2)小组内熟读词语卡片。开火车轮读;小老师领读;齐读。‎ ‎2.学生汇报在刚才的识字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比较好的识字方法,帮助自己记住了哪些生字。‎ ‎ ‎ ‎1.强调读音。‎ ‎ “柴、终、冲、谁”都是翘舌音;‎ ‎“奔”在本课中读“bèn”。‎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加一加”识记“柴、淋”;‎ ‎“换一换”识记“激”;‎ ‎“想象法”‎ 217‎ ‎(1)出示不带拼音的字卡,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2)一字开花游戏。‎ ‎(3)找朋友游戏。把能组成词语的生字卡片发给参加游戏的学生,组织游戏。‎ 添 浑 扑 烫 冒 奔 激 终 柴 身 灭 人 出 去 动 于 ‎3.在小组学习生字后,还有哪些生字记不牢、区分不开,可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4.认读卡片,组词练习。‎ ‎(1)开火车读字卡,注意要声音洪亮,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由一名同学读出生字,其他成员给这个生字组词,看看能组多少个词语。‎ ‎(3)学生举起并大声读出自己手中的生字卡片,然后迅速找到能和自己组成词语的同学,再大声读出词语。‎ 添柴 浑身 扑灭 烫人 冒出 ‎ 奔去 激动 终于 识记“烫”(火上煮着汤,汤非常的烫);‎ 讲述“冒”的字理演变。‎ ‎3.一字开花游戏组词时,如果发现学生有区分不开的同音字,要加以指导。‎ 217‎ 四、再读课文,了解梗概(用时:6分钟)‎ ‎1.教师指导读易读错的句子。‎ ‎2.组织同桌互读。‎ ‎3.开展朗读竞赛。请朗读能手上台朗读,请学生当评委打分,评选最佳选手。‎ ‎4.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读句子,注意生字的读音,句子的停顿。‎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顺课文,读给自己的同桌听。‎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最好能读出感情。当评委时,可以从正确、流利、有感情几个方面进行打分。‎ ‎4.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指导读句子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情况,找到生字较多的句子和含有感叹号、问号的句子来进行指导。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关注特殊标点符号。‎ 五、观察示范,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出示要写的生字“唱、旺、浑、轻、汽”,指名认读,并扩词。‎ ‎2.请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生字的共同点,指名说一说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1.读生字,注意“唱”是翘舌音,给生字组词。‎ ‎2.仔细观察,注意间架结构的安排和重要笔画所在的位置。说一说这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3.跟随教师书空,了解每个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提示学生书写时注意合理安排生字的间架结构:‎ ‎“唱、旺、汽、浑、轻”左窄右宽;‎ ‎“旺”的日字旁要写得瘦长;‎ ‎“汽”‎ 217‎ ‎3.教师示范,同时讲解书写要领。‎ ‎4.指导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5.投影展示,组织学生评议。‎ ‎4.先描红,再练习写两个。‎ ‎ ‎ ‎5.评价同学们写的字,说一说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 三点水的写法要点拨,注意横斜钩的写法。‎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抄写本课练习书写的生字,并口头组词。‎ ‎2.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 ‎1.抄写生字,注意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 ‎ ‎2.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在积累本上。‎ 鼓励学生把找到的好词语、好句子摘抄到积累本上,教师可创设交流好词好句的机会。‎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引入,整理问题(用时:3分钟)‎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 ‎2.课件展示上节课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整理问题。‎ ‎(1)雪孩子是怎样来的?‎ ‎ ‎ ‎1.读准字音,口头给生字组词。‎ ‎ ‎ ‎2.回顾上节课提出的问题,看看这节课能解决哪些问题?怎样才能解决?‎ ‎ ‎ 教师可把学生上节课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成几个值得重点讨论、解决的问题。‎ 217‎ ‎(2)雪孩子到哪里去了?‎ ‎(3)这是一个怎样的雪孩子?‎ ‎ ‎ ‎ ‎ 二、精读课文,解决问题。(用时:20分钟)‎ ‎ ‎ ‎1.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2.探究雪孩子的由来。‎ ‎(1)指名说一说,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学习重点句子。‎ ‎(2)引导学生理解句子:“雪,下个不停,一连下了好几天。”指名说一说自己的体会,用“一连”造句。‎ ‎(3)情境表演,指导学生读好小白兔和兔妈妈的对话。‎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 ‎2.了解雪孩子的由来。‎ ‎(1)学生仔细阅读1~3自然段,了解兔妈妈给小白兔堆雪孩子的原因。‎ ‎(2)读第1自然段,抓住“下个不停”“一连”体会雪下得很大。用“一连”练习说话。‎ ‎(3)学生分别扮演小白兔和兔妈妈表演当时的情景。注意要读出小白兔“嚷”的语气,读出兔妈妈的亲切、和蔼。‎ ‎1.学生用“一连”造句时如果有困难,教师可进行示范,要求学生说完整话。‎ ‎ ‎ ‎ ‎ ‎ ‎ ‎2.指导朗读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感叹号,读出强烈的语气。‎ ‎ ‎ ‎ ‎ ‎ ‎ ‎3.学生在阅读文本,解读“‎ 217‎ ‎3.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启发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说一说“这是一个(  )的雪孩子。”‎ ‎4.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体会雪孩子的可爱。‎ ‎①课件相机出示重点句子“小白兔跳舞给雪孩子看,唱歌给雪孩子听”,引导学生体会小白兔和雪孩子在一起的快乐。‎ ‎②引导学生想象小白兔和雪孩子之间还可能有哪些快乐的事。‎ ‎(2)体会雪孩子的勇敢、善良。相机理解重点句子。‎ ‎①“‎ ‎3.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先在小组里交流雪孩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读一读自己找到的句子,再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4.学生选择一个方面进行汇报。先总的说一说雪孩子留给自己的印象,然后找到相关句子读一读,最后具体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可以相互补充。‎ ‎(1)这是一个给小白兔带来快乐的雪孩子。‎ ‎①读重点句子,体会小白兔和雪孩子之间的快乐。‎ ‎②学生想象小白兔和雪孩子之间快乐的事。(讲故事,背诗,画画……)‎ ‎(2)学生汇报能体现雪孩子勇敢、善良的语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这是一个(   )的雪孩子”时,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在汇报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抓住自己找到的句子来谈自己的体会。‎ ‎ ‎ ‎ ‎ ‎ ‎ ‎ ‎ 217‎ 他一边喊,一边向小白兔家奔去。”引导学生抓住“奔”“一边……一边……”体会雪孩子急切的心情。指导朗读。‎ ‎②“雪孩子冲进屋里,冒着呛人的烟、烫人的火,找哇找哇,终于找到了小白兔。他连忙把小白兔抱起来,跑到屋外。”请学生读句子,圈出雪孩子救小白兔的动词,指名谈一谈自己的体会。指导朗读。‎ ‎③引导学生找一找表示当时情况紧急的语句,体会雪孩子的品质。‎ ‎(3)探究雪孩子到哪里去了。‎ ‎①‎ ‎①抓住关键词语体会,通过朗读再现雪孩子的急切。‎ ‎②读描写雪孩子救小白兔的句子,圈出动词。通过“冲、冒、找、抱、跑”可以看出雪孩子非常勇敢、善良。抓住关键词语谈自己的感受。有感情朗读第8自然段,读出情况的紧急,读出雪孩子的勇敢。‎ ‎③快速读文找到描写火势很大、情况紧急的词语,如“冒出黑烟、蹿出火星、呛人的烟、烫人的火”,练习朗读,读出情况的危急。‎ ‎(3)和同桌说一说雪孩子到哪里去了,从哪里知道的。‎ ‎①‎ ‎4.在体会雪孩子的勇敢、善良时,注意让学生动笔去圈一圈相关词语,画一画有关的句子。指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避免拉长音,要防止矫情造作。‎ ‎ ‎ ‎ ‎ ‎ ‎ ‎5.教师在通过课件介绍云的形成时,语言要生动、有趣,不要讲过多的名词,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一现象就可以。‎ 217‎ 指名汇报,出示重点句子,启发学生发现雪孩子的变化。‎ 雪孩子→化成水→变成了水汽→白云。‎ ‎②课件播放动画,介绍雪变成云的过程。‎ ‎③指导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找到描写雪孩子变化的句子读一读,了解经过。‎ ‎②观看视频,了解云的形成过程。‎ ‎③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小白兔的心情,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深化理解(用时:5分钟)‎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2.表达训练:看着雪孩子变成了白云,小白兔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3.引导学生说一说学完这篇课文的感受。‎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挥合理想象,先跟同桌说一说,再在全班说一说。‎ ‎3.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可以借助图片、音乐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把自己当成小白兔,表达内心的想法。‎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赶、旁、谁。‎ ‎1.学生认读生字,口头组词。‎ 217‎ 四、书写指导,提高能力(用时:10分钟)‎ ‎2.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教师讲解书写要领。‎ ‎3.教师示范,指导学生描红、临写。‎ ‎4.组织同桌互评,推荐写得好的同学展示给大家看。‎ ‎5.指导写好句子。‎ ‎(1)课件出示课后读一读中的两组句子,引导学生读一读,比较一下哪个更好。‎ ‎(2)指导抄写句子。‎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间架结构安排。在老师的讲解下,了解生字书写时需要注意的书写要领。‎ ‎3.观察老师示范,跟随书空。先描红,然后在田字格中写一写。‎ ‎4.和同桌互相评价,学习他人书写的优点。‎ ‎5.练习写句子。‎ ‎(1)读两组句子,体会到每组的第2个句子写得生动,起到了突出和强调的作用。有感情地读一读每组中的第2个句子。‎ ‎(2)练习抄写句子,互相评一评。‎ ‎1.在比较两个句子的不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句子表达的好处。在理解“一朵美丽的白云”时,可引导学生结合雪孩子勇敢、善良的品质来感悟,从而深刻理解“美丽”。‎ ‎ ‎ ‎2.抄写句子时,可提醒学生不要丢掉标点符号。‎ ‎1.引导学生畅谈收获。‎ ‎ ‎ ‎2.布置作业:讲故事。‎ ‎1.学生汇报本节课的收获,可以是课文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学习方法上的。‎ 提示学生给别人讲故事时,精彩部分要做详细的介绍。‎ 217‎ 五、总结全课,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2.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21 狐假虎威 导学案设计 课题 狐假虎威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  《狐假虎威》是一则寓言故事。讲了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里的百兽,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做像狐狸一样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根本没有什么本事的人。《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阅读目标中指出:指导学生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由于课文的插图生动逼真,形象地再现了课文的内容。本教学设计根据文本特点,按照课程目标要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文的插图讲述故事的内容,图文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3个多音字“转”“闷”“呀”(重点);理解“狡猾、违抗”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理解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难点)‎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 217‎ 课前准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和动物头饰及生字卡片。(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头饰展示,设置悬念(用时:3分钟)‎ ‎1.出示狐狸和老虎的头饰。说说在你心目中狐狸和老虎是什么样的。‎ ‎2.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处相遇,你说谁厉害?可是有这么一个故事,讲狐狸和老虎碰在一起,老虎不但没吃掉狐狸,反而被骗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1.学生自由交流,说出各自的观点。‎ ‎ ‎ ‎ ‎ ‎2.学生猜测,发表自己的观点。‎ ‎ ‎ ‎ ‎ ‎ ‎ ‎3.学生读题目,读准字音,在理解“假”和“威”的基础上,简单理解课题。‎ ‎1.由于学生读书较多,对狐狸和老虎的理解各不相同,应该允许学生发表符合实际的不同的见解。‎ ‎ ‎ ‎2.提醒学生“假”在本课读三声jiǎ。‎ 217‎ ‎3.教师出示课文题目,引导学生读题目,认读“假”和“威”,说说课题的大意。‎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用时:15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一边倾听,一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3.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展开小组合作,检测课前预习情况,进行自学,教师相机指导。‎ ‎(1)组织学生利用书中识字表自我检测。‎ ‎(2)小组成员利用生字卡片互相检测。‎ ‎1.学生听读,思考并交流:课文主要讲了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森林里的百兽的事。‎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文,标出课文的9个自然段,对不熟悉的句子多读几遍。‎ ‎3.学生小组活动:‎ ‎(1)学生自己逐一认读书中的15个生字和3个多音字“转”“闷”“呀”,圈出读不准的生字。‎ ‎(2)认读生字,相互纠正。‎ ‎1.概括故事内容可以以填空的形式提示学生,降低难度。‎ ‎2.提醒学生自然段的标志,以便其准确标出。‎ ‎3.重点正音:‎ ‎“转、扯、爪、猪、受、神”是翘舌音;‎ ‎“嗓”是平舌音;‎ ‎“抗、趟”是后鼻韵母;‎ ‎“转”在本课中读四声zhuàn。‎ 217‎ ‎(3)组长对不认识的生字进行归纳,再读再认。‎ ‎4.教师指导学生按自然段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归纳不认识的生字,会读的同学大声范读,认不准的同学认真倾听。如果遇到小组同学都读不准的字可以到书中找拼音,拼一拼,再读一读。‎ ‎4.学生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准字音,不断句。‎ 三、精读课文,随文识字(用时:10分钟)‎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认读并理解生词“食物”,想一想:老虎是在什么情况下抓住狐狸的?‎ ‎2.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狐狸和老虎的动作的词,思考:老虎和狐狸谁更厉害?‎ ‎3.指导朗读。‎ ‎1.通过查找工具书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食物”指吃的东西,说明老虎是在饥饿的情况下抓住狐狸的。‎ ‎2.狐狸的动作是“蹿”,老虎的动作是“扑”和“逮”,说明老虎更厉害。‎ ‎3.有感情地朗读。‎ ‎1.提示学生自觉使用工具书。‎ ‎2.可引导学生做动作理解这几个动词,使学生明白狐狸的动作虽然很快,但仍然被老虎逮住,这说明老虎更厉害。‎ ‎3.提醒学生利用语速的快慢来表现文章的内容。‎ 217‎ 四、认真观察,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食、物、眼、爷”,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临写。‎ ‎3.教师范写,边写边讲解。‎ ‎4.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1.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3.老师范写时,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练习。‎ ‎4.同桌、全班相互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再看看不足,并改正。‎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例字的结构,重点指导书写上下结构的“食”字,左右结构的“物”字,引导学生抓住汉字书写规律。‎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教师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2.布置作业:将课文正确、流利地读给家人听。‎ ‎1.学生从老师的总结中知道学习生字要多动脑筋、想多种方法。‎ ‎2.学生完成作业,并请家长对自己的作业做出评价。‎ 教师可以制定供家长使用的评价表,从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是否能读出不同的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217‎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4分钟)‎ ‎1.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学生开火车读,并选择合适的词语说说故事大意。‎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全文,并说说“狐假虎威”的意思。‎ ‎1.学生读词语,口头叙述故事内容,尽量用上教师出示的词语,说完整的话。‎ ‎2.学生朗读,用文中的话说出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 ‎1.教师出示的词语要精心准备,要选择有利于概括故事内容的词语。‎ ‎2.只要说出成语的大意就可以。‎ 二、抓住重点,读中感悟(用时:26分钟)‎ ‎1.引导学生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思考并交流: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句子,感受老虎和狐狸的心理,指导朗读。‎ ‎(1)思考并交流:狐狸在被抓时,是怎么做的?‎ ‎(2)“眼珠子骨碌一转”是什么样?他为什么要“扯着嗓子问”?‎ ‎1.学生读文后小组交流,总结出:狐狸用“老天爷”来吓唬老虎,不让老虎吃掉他。‎ 狐狸被抓时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 狐狸“扯着嗓子问”,是因为他心里害怕,用大声喊来掩盖恐惧,同时也想吓住老虎。‎ ‎1.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结合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朗读。‎ ‎ ‎ ‎2.对于一些难懂的词语或句子可以利用“做一做、想一想”的方法来帮助理解。‎ ‎ ‎ ‎ ‎ ‎3.分角色朗读要提醒学生与读旁白学生的衔接。‎ 217‎ ‎(3)指导朗读第二、四自然段。‎ ‎(4)老虎为什么会“一愣”?‎ ‎(5)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2.自由读文章第5~8自然段,思考:老虎真的被骗了吗?狐狸是怎么做的?‎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老虎被骗了?‎ ‎(2)狐狸的哪些动作表现出他骗人成功后的得意?‎ ‎(3)森林里大大小小的野兽真的怕狐狸吗?‎ ‎3.学生分角色练习朗读对话。‎ 老虎半信半疑,所以“一愣”。‎ ‎ ‎ ‎ ‎ ‎ ‎ ‎ ‎ ‎ ‎ ‎2.老虎真的被骗了!从“蒙住了”“松开”“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几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这两个词语表现出了狐狸骗人成功后的得意。‎ ‎ ‎ ‎ ‎ ‎ ‎ ‎ ‎ ‎3.注意读出不同动物的特点。‎ ‎ ‎ ‎ ‎ ‎4.表演前要帮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教师要有目的地给予指导,避免浪费过多时间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17‎ ‎4.引导学生想象狐狸和老虎还会想些什么,并加上适当的表情、动作进行表演。‎ ‎4.学生先自由练习,再进行表演。‎ 三、认真观察,指导写字(用时:8分钟)‎ ‎1.指导书写生字:“爪”“神”“活”“猪”。‎ ‎(1)指导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指导“神”字的写法。‎ 左窄右宽。顶部“礻”低,底部“申”低;第二笔横撇与第三笔竖相交于横中线;最后一笔竖在竖中线右侧。‎ 指导“活”字的书写。‎ ‎“氵”‎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 ‎ ‎ ‎ ‎2.说说“神”和“活”的写法。‎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 ‎ ‎ ‎ ‎3.学生练习书写。‎ ‎ ‎ ‎4.学生评议展示的字。‎ ‎1.提示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结构安排,掌握关键笔画的书写方法。‎ ‎ ‎ ‎2.书写时要强调生字笔顺。‎ ‎ ‎ ‎3.评价以鼓励为主,并要给出合理可行的改进建议。‎ 217‎ 第二点偏左,收在横中线上;“舌”下面的“口”上宽下窄。‎ ‎2.反馈评议。‎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收集一些成语故事,准备举行“寓言故事会大赛”。‎ ‎1.根据图画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2.请家人帮忙,收集一些成语故事,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话在“寓言故事会大赛”上讲给大家听。‎ 请家长配合收集资料,并在合适的时间召开“寓言故事会大赛”,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22 狐狸分奶酪 217‎ 导学案设计 课题 狐狸分奶酪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块“绿洲”。它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给学生带来生机,给老师带来希望。它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融声像、动画于一体,艺术地再现教材内容,变抽象为形象,变繁复为简明,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消除情感阻隔,点亮思维火花,使教学过程别有一番新风景。‎ 本篇课文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性、可读性强。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本身具备的能动性,创设表演情境,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动作的特点。学生在读中领悟,在演中体验,在议中鉴赏。‎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掌握多音字“结”;理解“仔细、公平”等词语。(重点)‎ ‎2.分角色朗读课文。(重点)‎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与人相处不要斤斤计较,计较太多失去更多的道理。(难点)‎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和动物头饰及生字卡片。(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217‎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出示课题,认读“奶、酪”两个字,借助图片理解“奶酪”。‎ ‎2.齐读课题,简单介绍匈牙利民间故事。‎ ‎3.读题目,猜一猜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读题目,读准字音“酪”,在图片的帮助下理解“奶酪”。‎ ‎2.学生先说说自己知道的民间故事,然后教师再介绍。‎ ‎3.根据题目找到主人公“狐狸”,了解事件“分奶酪”。‎ ‎1.提醒学生“酪”的准确读音是lào,不能读成nào。‎ ‎2.对于匈牙利民间故事,教师只需简单介绍就可以,切忌长篇大论。‎ ‎3.提醒学生答案就在文题中。‎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用时:15分钟)‎ ‎1.教师范读,注意生字的读音以及句子的停顿。‎ ‎2.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听读,可以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倾听。‎ ‎2.学生概括故事大意,可出示填空形式的提示,降低难度。‎ ‎ ‎ 217‎ ‎3.小组合作识字。‎ 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1)轮流指读生字表中的生字。‎ ‎(2)分别说一说生字的字音和结构。‎ ‎(3)对识记有困难的字,在小组内交流,一起想办法。‎ ‎(4)小组内开火车读字,并组词。‎ ‎4.鼓励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1)汇报简单字的识记方法。‎ ‎(2)汇报识记起来较难的字,并说一说自己的办法,再听一听别人的办法。‎ ‎2.朗读并交流:课文讲了小熊兄弟俩因为奶酪分配不匀而吵嘴,被狐狸钻了空子,把奶酪都吃光了的事。‎ ‎3.学生小组活动:‎ ‎(1)学生自己逐一认读书中的11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圈出读不准的生字。‎ ‎(2)认读生字,同桌相互纠正。‎ ‎(3)整理自己不认识的生字卡,请小组会读的同学示范读,认不准的同学认真倾听同学为自己所做的示范。如果遇到小组同学都读不准的字可以到书中找拼音,拼一拼,再读一读。‎ ‎4.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3.小组学习时教师要时时巡视,及时给予指导。‎ ‎ ‎ ‎ ‎ ‎ ‎ ‎4.学生汇报时,教师要注意倾听,提醒学生说完整话,并适时给予学生鼓励。‎ ‎ ‎ ‎ ‎ ‎5.游戏巩固生字时,要注意把游戏规则说清楚,避免出现混乱,真正起到巩固的作用。‎ 217‎ ‎5.游戏巩固,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识记生字。‎ ‎(1)说一说识记了哪些生字,用的什么方法。‎ ‎(2)说一说在学习中有没有动脑解决难题或者帮助了别人。‎ ‎5.积极参与识字游戏活动,并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与他人一起思考。‎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用时:10分钟)‎ ‎1.快速扫读,标出自然段。‎ ‎2.指名按自然段读文,思考:狐狸是怎样分奶酪的?‎ ‎3.默读课文,标出与狐狸分奶酪相对应的自然段,读一读。‎ ‎4.学习第5~9自然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想一想:狐狸为什么“笑”‎ ‎1.扫读并按要求标出自然段。‎ ‎2.一边听朗读,一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时要尽量避免啰嗦。‎ ‎3.按要求默读,画出对应的自然段并读一读。‎ ‎4.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并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1.提醒学生自然段的标志(开头空两格)。‎ ‎2.引导学生学会边听边想,并说完整话。‎ ‎3.提醒学生“默读”的要求——不出声,圈画自然段序号就可以。‎ ‎4.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并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回答问题。‎ 217‎ ‎?他是真的来帮小熊兄弟俩的吗?(指导朗读)‎ ‎(2)读第6、8自然段,理解两次“嚷”,从这个字我们可以看出小熊兄弟俩的什么特点?(指导朗读)‎ ‎(3)狐狸听到小熊兄弟俩的叫嚷是怎么说,又是怎么做的呢?指名分别读第7、9自然段。‎ ‎(4)利用教具演示分奶酪的过程。‎ ‎(5)分角色朗读表演第5~9自然段。‎ ‎(1)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了解狐狸不是真的来帮小熊兄弟俩的,他的笑是狡猾的笑。‎ ‎(2)利用生活经验理解“嚷”的意思之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熊兄弟俩有些自私,生怕自己吃亏。‎ ‎(3)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读好第7和第9自然段。‎ ‎(4)按课文内容演示过程。‎ ‎(5)一生扮演狐狸,一生扮演小熊哥哥,一生扮演小熊弟弟,老师旁白,师生配合表演。‎ 朗读时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人物。分角色朗读表演前要给学生一些提示和练习时间。‎ ‎1.学生认读生字,注意读音并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17‎ 四、认真观察,指导书写(用时:12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奶、仔、急、咬、始。认读后练习组词。‎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特点及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 ‎ ‎ ‎ ‎ ‎ ‎ ‎ ‎3.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引导学生在书写练习中体会怎样把字写得规范、美观。‎ ‎4.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5.学生展示自己练习书写的成果并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2.认真观察“奶、仔、急、咬、始”几个字的书写特点。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练习书写。‎ ‎(1)“奶、仔、咬、始”这几个字是左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书写要紧凑。‎ ‎(2)“急”字是上下结构,上面的“刍”要占多半格。‎ ‎3.观察老师范写,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然后落笔练习书写。‎ ‎4.同桌、全班相互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和不足,并改正。‎ ‎5.大胆展示自己的书写成果,勇敢接受同学的质疑。‎ ‎1.学生组词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发现别字要及时纠正并适当区分。‎ ‎ ‎ ‎2.强调重点笔画的书写。‎ ‎“奶”字右半部分的笔顺是先写横折折折钩,再写撇。‎ ‎ ‎ ‎3.对学生的书写成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并注意以鼓励为主。‎ 第二课时 217‎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用时:4分钟)‎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字、组词,并适时运用词语练习说话。‎ ‎2.狐狸假装帮助小熊兄弟俩分奶酪,结果把奶酪都吃光了,你们觉得狐狸分得公平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狐狸分奶酪》这篇课文。‎ ‎1.学生读生字、组词语,在说句子的过程中尽量说完整,尝试着说不同语气的句子。‎ ‎ ‎ ‎ ‎ ‎2.学生回忆课文,回答问题。‎ ‎1.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读音,对学生组词中出现的别字要适时进行改正。‎ ‎2.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课文内容,再回答。‎ 二、抓住重点,读中感悟(用时:26分钟)‎ ‎1.学习第10、11自然段。‎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第10自然段,思考并交流:奶酪被吃光,两只小熊有什么样的表现?(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 ‎1.一边读一边思考问题,交流读后感受。‎ ‎(1)两只小熊很生气。用生气的语气读第10自然段。‎ ‎1.要抓住这两个自然段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导读,理解狐狸的“笑”是得意的笑,也是嘲讽的笑。在学生理解狐狸和两只小熊的想法之后,再进行指导朗读。‎ ‎ ‎ 217‎ ‎(2)看到小熊兄弟俩生气了,狐狸是怎么说的?引导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狐狸为什么说他分得很公平?狐狸又一次“笑”了,这次他为什么笑?‎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2.学习第1~4自然段(故事的起因)。‎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小熊兄弟俩的感情变化是怎样的?(指导朗读)‎ 用换词法理解“拌嘴”‎ ‎(2)狐狸说自己分得公平的原因是抓住了两只小熊自私的心理,说“谁也没多吃一口,谁也没少吃一口”,是在嘲笑两只小熊。‎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熊生气,狐狸得意、嘲弄的语气。‎ ‎ ‎ ‎2.学生读第1~4自然段,分析人物心理。‎ ‎(1)两只小熊的情感变化。‎ 捡到奶酪——高兴 ‎ 怕对方多吃而吵架——生气 ‎ 认真读文,与同桌模拟两只小熊吵架的过程,感受“拌嘴”的原因。‎ ‎ ‎ ‎2.第1~4自然段是故事的起因,要让学生理解两只小熊“拌嘴”的原因,了解奶酪被狐狸吃光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生怕对方多吃一口,自己少吃一口。‎ ‎ ‎ ‎ ‎ ‎3.分角色朗读时可以提示学生加上一些表情和肢体语言。‎ ‎4.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指导学生说完整的话。‎ 217‎ ‎。想一想:两只小熊会怎么吵?‎ ‎(2)自由读第3、4自然段,理解狐狸叫两只小熊“小家伙们”的用意。‎ ‎(3)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狐狸和兄弟的话。‎ ‎(4)分角色朗读第1~4自然段。‎ ‎3.学生分角色练习朗读对话。‎ ‎4.再读课文,思考交流:如果你是小熊,你会怎么做?‎ ‎(2)狐狸之所以叫两只小熊“小家伙们”是要和他们套近乎,迷惑他们。‎ ‎(3)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 ‎ ‎ ‎3.一人扮狡猾的狐狸,一人扮憨厚的熊弟弟进行分角色朗读。‎ ‎4.先小组内各抒己见,再汇报自己的想法。‎ 三、认真观察,指导写字(用时:8分钟)‎ ‎1.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注意“吵、第、公”这几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到关键笔画或者易错笔画。‎ ‎ ‎ ‎2.跟着老师书空,注意笔顺。‎ ‎1.提示学生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强调书写,加强学生对生字笔顺的记忆,避免出现错误笔顺。‎ 217‎ ‎3.重点指导书写“第”字。‎ ‎“第”的部首在上面,是竹字头,“竹”的竖、竖钩都变成点;书写时上扁下长;整个字是11画,第七笔是横折、第八笔是横、第九笔是竖折折钩。‎ ‎4.教师随机指导学生书写其他生字。‎ ‎5.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反馈。‎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注意老师强调的部分,认真仿写。‎ ‎4.学生仿照书中例字进行书写。‎ ‎5.评议展示的字。继续练写一遍。‎ ‎3.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书写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 ‎4.注意评价以鼓励为主。‎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1.布置作业:‎ 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3.继续收集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 ‎1.认真书写并识记本课的生字、新词。‎ ‎2.用自己的话把课文讲给家人听。‎ ‎3.请家人帮忙,收集几个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可以试着讲给别人听。‎ ‎1.书写生字要注意笔顺。‎ ‎2.把故事讲给家人实际是一种简单的复述,不要求完全背诵。‎ 217‎ ‎3.请家长配合完成收集资料的任务。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3 纸船和风筝 导学案设计 课题 纸船和风筝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217‎ ‎  课文记叙的是小熊和松鼠之间的一个生动而暖心的小故事。语言洋溢着童真童趣,在娓娓的叙述中拨动着孩子们的心弦,正是学生体验情感、丰盈思想的绝佳文本。因此设计本课教学时,我以友谊为灵魂,以纸船和风筝为线索,以主人公“快乐——伤心——激动”的情感变化为链条,以体验朗读、情境朗读、对话朗读为主要手段,引领学生在情感与文本的碰撞中获得思想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幸福、飘荡、漂流”等几个词语。(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重点)‎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难点)‎ 课前准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争取把课文读通、读正确。(学生)‎ ‎2.在家人的帮助下制作一只纸船或一只纸风筝。(学生)‎ ‎3.制作本文相关的课件,以及松鼠和小熊的头饰。(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齐读课文题目,同桌互议,注意“风筝”的“筝”‎ 关于教师设疑:要精心设计问题,在学生“好知”“乐知”‎ 217‎ 一、实物展示,直接入题(用时:2分钟)‎ ‎1.相继出示纸船、风筝,引导学生说出其名称后,教师设疑揭题。‎ ‎2.教师板书课文题目。‎ 的读法。全班同学再读一读。‎ 之时提问。‎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用时:26分钟)‎ ‎ ‎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尝试着读准字音,读通长句。‎ ‎2.课件出示句子中难读的6个生字:鼠、折、扎、抓、祝、幸。引导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识字的好方法,教师参与小组活动,发现好的识字方法予以推荐。‎ ‎1.自由朗读,同桌互相评议。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教书下的“树叶”,遇到难读的句子可以画下来,听一听同桌是怎样读的,再自己试一试。‎ ‎2.开展小组识字方法交流:并把好的识字方法主动和伙伴分享,互相采用好的识记方法再记一记生字。‎ ‎1.关于识字:‎ ‎(1)要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开展自主识字、合作识字,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品尝到发现的喜悦。‎ ‎(2)设置情境识字要新奇,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3)要引导学生把生字送回原文,在语言环境中巩固生字。‎ 217‎ ‎3.设置识字情境。开展游戏活动,巩固生字。‎ ‎4.重点指导“抓”和“扎”两个字的写法。(“抓”字要注意“爪”第一笔平撇要短,第二笔竖撇要“竖”起来。)‎ ‎5.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其余6个会写字。‎ ‎3.游戏识字:先在心里认一认果子上的生字,注意分清平舌音和翘舌音。当同学摘果子读字音的时候,听清他的读音,读正确的时候再找出自己桌面上相同的字卡,最后举起字卡大声读一读。‎ ‎4.对比“抓”和“扎”,观察并交流,找出相同点。‎ ‎ ‎ ‎5.学生书写:先描红,再练写。学生在看图过程中自动纠正坐姿及握笔姿势。完成其余会写字的书写。‎ ‎(4)关于游戏识字:要找准游戏与相关的内容开展游戏。要真正做到在玩中学。‎ ‎2.关于写字:‎ ‎(1)教师要范写,重点指导难写的字的运笔方法。‎ ‎(2)关注学生书写是否正确、端正、整洁。‎ ‎(3)随时注意学生的执笔方法及写字姿势。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姿势。‎ 三、朗读课文,品读感情(用时:12分钟)‎ ‎1.引入:快速地读读第2~6自然段,看看小熊和松鼠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1.朗读课文。‎ ‎2.学生填写学生活动卡第一部分,想象小熊此刻快乐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关于朗读课文,品读感情:‎ ‎1.要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乐坏了”的感受。‎ 217‎ ‎2.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填写学生活动卡第一部分,指导读出小熊“乐坏了”的心情。‎ ‎3.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并模仿小熊的表情、动作,体会“乐坏了”的心情,老师发问,小熊拿到纸船,乐坏了,他乐得……‎ ‎4.教师板贴松鼠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松鼠的表情,猜测他的心理,指导学生体验并朗读第5自然段。‎ ‎3.学生根据教师的语言描述想象画面:小溪里漂来一只纸船,纸船上有松果,还有亲切的祝福,小熊心里“乐坏了”,他乐得……再观察小熊图片,模仿小熊微笑的表情和手舞足蹈的样子,表演出小熊“乐坏了”的样子。‎ ‎4.学生观察松鼠,模仿他的表情,体验到松鼠内心的快乐,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 ‎ ‎2.二年级的孩子词汇量比较匮乏,要给他们搭好台阶,提供给他们一些有关词语,比如,手舞足蹈、眉开眼笑、兴高采烈、喜笑颜开等来丰富他们表达的内容。从中感受小熊和松鼠兴奋的样子。‎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1.课件出示“我会读”导学图片,认读词语:‎ ‎1.开火车朗读词语时要读准字音,尤其要读准“风筝”的 217‎ 一、复习引入,整体感知(用时:5分钟)‎ 松鼠 山顶 山脚 幸福 但是 愿意 取下 折纸船 扎风筝 抓风筝 受不了 乐坏了 漂哇漂 飘哇飘 ‎2.引导学生根据课件中出示的词语说一说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教师相机板画小溪,板贴小熊、松鼠、纸船、风筝图片。‎ ‎“筝”。知道“漂哇漂”“飘哇飘”的用法。‎ ‎ ‎ ‎ ‎ ‎ ‎ ‎2.根据课件中的词语提示,练习简单复述课文的前6个自然段,说出纸船和风筝让小熊和松鼠成为好朋友的经过。‎ ‎ ‎ ‎ ‎ 在帮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复述:折纸船、纸船漂哇漂、扎风筝、风筝飘哇飘、乐坏了。‎ 二、情境创设,体验朗读(用时:28分钟)   ‎ ‎1.倾听范读,自主到书中寻求答案:小熊和松鼠为了一点小事吵架了,所以纸船和风筝都不见了。‎ ‎ ‎ 217‎ ‎1.教师范读课文第7~11自然段,设疑:为什么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呢?‎ ‎2.引导学生带着“松鼠和小熊吵架之后心情怎样”这一问题尝试有感情地朗读第7~11自然段。‎ ‎3.(1)指导学生利用图片区别“飘荡”和“漂流”。‎ ‎(2)引导学生语言交流:空中飘荡着风筝,小溪里漂流着纸船,该是什么样的画面?‎ ‎(3)导读:可是这么美丽的画面消失了,风筝不见了,纸船也不见了,小熊和松鼠的心情怎样?‎ ‎2.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说出自己读文后伤心难过的心情。跟随教师的指引仔细体会语句情感,练习朗读。‎ ‎3.(1)学生轻声朗读课件中出示的段落,根据老师的提示,学生将“飘荡”板贴在风筝边,将“漂流”板贴在纸船边,并结合词义说出这两个词语的用法。‎ ‎(2)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读“飘荡的风筝”“漂流的小船”。‎ ‎(3)学生在欢快的音乐中,根据老师的语言提示描述画面。‎ ‎(4)在教师的引读中体会小熊和松鼠吵架之后的难过与伤心,有感情地朗读。‎ ‎1.关于区别词语的用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现有的实物区别词语的用法。学生再通过品读,理解词语“飘荡”和“漂流”。‎ ‎2.有关表演词语和描绘画面:A.不强求学生表演都到位。B.学生描绘画面时,允许层次不够、不清晰或画面不够完整。只要学生愿意表达,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217‎ ‎4.让我们带着难过的心情读读第8、9自然段,请学生分别扮演松鼠和小熊,老师进行采访:松鼠,你为什么还折纸船?小熊,你为什么还扎风筝?‎ ‎5.(1)讨论交流,体会小熊看到“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这句话的感受。‎ ‎(2)情境体验:如果你是这只松鼠,你会主动放这只纸船吗?‎ ‎(3)生活感知:你和小伙伴吵架又和好的时候,心情怎样?‎ ‎4.学生在老师的采访中能够说出小熊和松鼠想要和好,可是不好意思的心理。带着这种心理分角色朗读第8、9自然段。‎ ‎5.(1)朗读这句话时能够体会松鼠渴望和好,主动和好的心理。‎ ‎(2)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吵架的经历,体会到主动和好对维护友谊的重要性。‎ ‎(3)学生联系生活体会到松鼠和小熊和好后快乐、激动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学生扮演松鼠,能够说出吵架之后盼望和好,终于和好之后的激动心情。朗读出这种心情。‎ ‎ ‎ ‎3.关于想象表达:二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还很低,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提示、启发学生,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发挥。根据学生表达的内容,及时予以点评。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表达的自信心。‎ 217‎ ‎(4)想象表达: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他飞来,该是多么快乐呀,可他为什么哭了呢?请你扮演松鼠,把你的想法说出来。‎ 三、课外延伸,实践活动(用时:7分钟)‎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 ‎ ‎2.将自己制作的带有祝福的小纸船送给你身边的人。‎ ‎1.学生按照“成为朋友——吵架——和好”的顺序复述故事。‎ ‎2.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纸船,根据老师的提示,在纸船上写上祝福的语句。‎ 送祝福时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内容和形式不限。‎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