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00 KB
  • 2021-11-18 发布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八课《古诗二首》教案 (1)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8.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诗中的生字。‎ ‎2.在理解古诗《登鹳雀楼》词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会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我国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的图片。讲解与鹳雀楼有关的资料:鹳雀楼,因为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而得名,它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二、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了解诗人。‎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蓟门人,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他的诗多描写边塞风光,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2.理解诗题。‎ 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看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流归大海,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登鹳雀楼》。‎ ‎3.随文识“楼”。‎ 教师出示“楼”这个字,并引导学生认识“楼”这个字。学生仔细观察,找出“楼”与“数”的不同之处。‎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自读古诗,出示“自读提示”。(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流利)‎ 四、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出示生字“楼、依、尽、欲、穷、层”,用不同形式读。‎ ‎2.交流识字情况。‎ 如:加部首记忆“依、欲、穷”等生字。引导学生用学习过的汉字,加上不同的部首,认识新字,渗透形近字。‎ 汉字组合识字:“层——尸+云”(尸是户口的“户”少一点)。‎ 重点指导“尽”,它的部首是“尸”,用“汉字动画”演示笔画笔顺。‎ 引导学生分析汉字书写时,注意每个部分的占位大小。如“楼”左窄右宽。‎ 五、品读诗句,悟意明理 ‎1.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读古诗,从诗中找到描写的景物(白日、群山、黄河、鹳雀楼)。‎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1句话。出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指太阳)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尽”是说太阳靠着群山慢慢落下去,最后消失不见了。‎ 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让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指导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 ‎3.那第2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黄河滚滚向大海奔腾而去,发出巨大的声响。)‎ 那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黄河滚滚流入大海的气势吗?指名读,齐读。‎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引导学生说)——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齐读。‎ ‎5.此时的诗人站在鹳雀楼的什么位置呢?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些什么呢?引读诗句——欲穷千里目。“千里目”指什么?诗人想怎样?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更上一层楼。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理解“一”,这里的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诗人想: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近处的那些景色,如果想看得更远,就必须要更上层楼,站得更高。‎ 中国就有一句俗语叫作:站得高,看得远。‎ 六、想象意境,吟咏背诵 ‎1.想象山衔落日水流入海。这是多么气势磅礴的山水图啊!这里有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引导学生背诵这首诗,激励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乐观进取,更上一层楼!‎ ‎2.师生最后再齐读这首诗,并注意停顿。‎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七、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新的古诗《登鹳雀楼》,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它意在告诉人们要不断进取,奋发向上。‎ 同学们,今天老师也想把这首诗送给大家,当我们想要变得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激励自己吧。‎ 当然,诗人王之涣的诗以边塞诗最为出名,希望同学们课后去了解一下他的边塞诗《凉州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生字。‎ ‎2.在理解古诗《望庐山瀑布》词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画面,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诗题,明对象 我们旅游时常常是看看名川,爬爬大山,游游江河,教师这里有一幅图画(出示庐山瀑布的照片,引导学生看图感受),你见过这样的景色吗?你知道这是哪里吗?这是庐山瀑布的图片,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望庐山瀑布)‎ 二、看作者,知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这是他在庐山隐居时写下的诗作,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后人称他为“诗仙”。‎ 三、看诗文,解大意 ‎1.自读古诗,出示“自读提示”。(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流利)‎ ‎2.认读词语:瀑布、香炉、紫烟、遥看、前川。‎ ‎3.交流自主识字。(教师重点点拨)‎ ‎(1)儿歌识“照”:一个日本兵,拿着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了四滴血。‎ ‎(2)带“火”的词:炉火、烟火。‎ ‎(3)形声字“挂”。‎ ‎(4)出示“川”的象形图片。‎ ‎4.图文对照,读懂古诗。‎ ‎(1)找出诗中的景物。‎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生紫烟:云烟被日照,呈紫色。在瀑布附近,蒙蒙的水气透过阳光呈现紫色,所以说它“生紫烟”。‎ 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疑:怀疑。‎ 银河:晴夜所见环绕天空呈白色的云状光带,由大量恒星构成。‎ 九天:天空,极言其高。古人以为天有九重,最高一层称九天。‎ ‎5.说说诗句意思。‎ 阳光照在香炉峰上,腾起一片紫色的雾烟,远远望去迷人的瀑布就像挂在前面的壁川。这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奇妙景观啊,恍惚之中疑惑它是银河来自于九重之天。(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运用的修辞手法)‎ 四、看资料,悟诗情 ‎1.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庐山一年四季景色优美……‎ ‎2.万丈青山衬着一道白练,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 ‎3.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有比喻,有夸张,显示出庐山瀑布奇丽雄伟的独特风姿,也反映了李白这位大诗人胸襟开阔、超群脱俗的精神面貌。‎ 五、反复诵读,进入诗境 ‎1.诵读,注意停顿。‎ 望/庐山瀑布 ‎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配乐朗诵。‎ ‎3.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 ‎1.出示古诗《望天门山》,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 ‎2.出示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一首描写瀑布的诗歌。‎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山路忽然一转,‎ 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这般景象没法比喻,‎ 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时时来一阵风,‎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