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20 KB
- 2021-11-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阿细跳月》
李波
《阿细跳月》
【教学目的】
1、 感受作品的风格特征,了解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2、 能听辨乐曲中各种音色的变化,较熟练地演唱主题旋律。
3、 了解相关的民俗风情,掌握“跳月”的基本舞步,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教学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钢琴
学具:准备一些报纸或其它自制乐器的材料
【教学重点】
重点是让学生能感受彝族乐曲的风格特征,较熟练地演唱主题旋律。
【教学难点】
难点是掌握“跳月”的基本舞步并自己或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创作、表演。
【教学课时】 1 课 时
【教学方法】
1、 教法:
利用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设备,利用直观教学法、聆听法、讲述法、唱奏法、谈话法、诗画舞结合法进行教学,力求做到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2、 学法: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注意配合老师积极活动。利用模唱法、聆听法、练习法、比较法、讨论法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学到掌握知识的方法,这也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设计意图
一、 节奏律动
教师: 今天我们要一起外出,请跟上老师的节拍,可不要掉队呀!
拍 × ×× ×× ×× ×
合 右左 右左 右左 右
念: 走 快点 快点 快点 走
(合:拍手 右:右手拍腿 左:左手拍腿 )
学生:模仿拍节奏
教师:走的节奏是什么样的?
学生:部分学生起来走动,拍出走的节奏:
× × × × ×……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拍出5/4拍的节拍的重音。
> >
× × × × × × × × × ×
教师:哎!这边还真有同学掉队了,于是呼喊学生:
以语言节奏律动,让学生感受5/4拍的节拍规律和掌握乐曲中两种典型的彝族乐曲节奏型,为欣赏乐曲做好铺垫。
(本课难点)
让学生在简单的走路中掌握难点。
×× × × × ×× ×
等等 我 呀 嗨 快跟 上
(呼) (应)
学生: 模仿拍节奏
一、 导入
1、 欣赏《阿细跳月》片段.
教师:请大家根据下面这段音乐,判断我们要去的地方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是什么因素会使你产生这种联想?(播放音乐)
学生:音乐欢快、热烈,使人联想到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节奏感强、富于动感,与舞曲有关……
教师:我们将要去彝族山寨参加他们的篝火晚会,先请大家将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进行交流。
2、 讨论交流
(1) 彝族主要居住在我国云南、四川等省,有十几个支系。阿细是居住在云南境内的彝族支系。
(2) 火把节是彝族(西南少数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3)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展开联想,归纳出对《阿细跳月》主旋律的总体印象。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相关内容,为教学创设意境,使学生能“走进”彝族山寨,了解相关的民俗风情。
“跳月”是彝族阿细人的一种歌舞形式。(播放彝族“跳月”的音乐。)并了解基本舞步。
一、 授新课
1、 板书:《阿细跳月》。
2、 完整欣赏《阿细跳月》。(播放音乐)
3、 讨论归纳:
教师:你们能找出刚才所练习过的节奏吗?
学生:节奏(1)是引子部分的节奏型并以固定低音的形式经常出现在伴奏声部。(听相关部分内容)节奏(3)是旋律的节奏型。(出示节奏谱)
5/4 ×× × × × ×× ×|
教师:节奏(2)是5/4拍的固定节拍,也是跳月这种舞蹈风格的独特之所在。
4、分析、练唱。
教师:我们一起来哼唱一下主旋律。(唱)
1=G 5/4
你们能将它的主要特点归纳出来吗?
学生:旋律主要由5、1、3三个音组成,每句的句末相同。
练唱旋律:
通过听、辨、忆、分析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阿细跳月》的主旋律及其主要特征。这也是本课欣赏教学的一个重点。
师生用接龙的方式练唱主旋律,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旋律的认识。
(重点)
学生分成三组,以节奏律动参与欣赏,使之能熟记音乐的旋律。使学生对彝族旋律的典型节奏有个更深刻的认识。
5 1 3 1 3 5 2 1 |… …
(师) (生)
教师:还有补充吗?
学生:结构归整、匀称,由四个乐句组成,每句的节奏相同……
5、听音乐分声部拍节奏
5/4 × ×× ×× ×× × |
×× × × × ×× ×|
× × × × × |
6、讨论
教师:你们注意到音乐中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相同的?
学生:旋律是不断反复,而演奏的乐器经常变换。
教师:能听出什么乐器在演奏吗?
学生:有二胡、竹笛……有时是一件乐器在演奏,有时是很多乐器一起演奏。
(老师就学生不熟悉的乐器音色如:笙、高胡与二胡的区别等进行讲解和比较,使学生能分辨民族乐队中几种主要乐器的音色)
7、完整欣赏《阿细跳月》(播放课件)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结构及音色、织体的变化,培养学生横向与纵向的听辨能力。
让学生“加入”到乐队中更进一步的关注各种音色的变化和它的表现作用。
教师:下面我们将再一次地欣赏这首作品。在听的过程中,请你们用自制的乐器共同来参与模拟演奏,可准备一些报纸或其他的材料,让学生动手制作。同时请1-2名同学出来,记录出各种乐器演奏时所表现的顺序。
8、讨论检查学生记录的结果,出示结构图(电脑课件)
引 竹 合 弹 二 高 笙 竹 弹 合 竹 合 尾
子 笛 奏 拨 胡 胡 笛 拨 奏 笛 奏 声
教师:乐曲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变化?这些变化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联想到不同的舞蹈场景、不同的舞姿、不同年龄的人……
教师:你们还能注意到音乐中其他的变化吗?
学生:后部分渐快、渐强,将乐曲推向高潮。
9、归纳。
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是作曲家、指挥家彭修文根据彝族民间歌舞“跳月”的素材编写创作的。旋律素材简洁,节奏富于动感。作品采用固定主题多次变化重复的结构,用不同的音色、力度、速度的变化对比,表现了“跳月”时欢快、热烈的歌舞场面。
启发学生根据音乐展开想象。
关注力度、速度的变化。
(课堂延伸)
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主要的表现手法。
(难点)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种形式的《阿细跳月》。
(播放课件——音频、合唱和视频,学生看彝族人舞蹈并学跳基本动作)
一、 创作表演
教师:我们再次听到的将是由你们自己设计并担任表演的《阿细跳月》,请你们自己组合,分小组讨论、设计、练习。
1、 小组活动(老师分别参与各小组的讨论和设计活动)
2、 各小组表演。
五、 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共欣赏了哪几种形式的“跳月”?
学生:有阿细人自己跳的“跳月”,有舞蹈《阿细跳月》有器乐曲《阿细跳月》,有合唱《阿细跳月》,还有我们自己表演的《阿细跳月》。
教师:这几种“跳月”各有哪些特点?
学生:1、彝族人的“跳月”是大家一起跳,音乐比较简单。
2、舞台上的“跳月”是经过加工的艺术作品,服饰鲜艳,舞蹈动作是经过设计的。
拓宽视野,让学生了解各种形式的《阿细跳月》。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合作意识。
学生自己总结、评价所学的内容。
首尾呼应
3、乐队演奏的“跳月”是通过不同的音响来表现的,它需要我们根据音乐进行联想……
教师:这节课使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请你们自己来进行总结、提问和评价。
(学生活动,师做点评)
教师:音乐是人们认识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跳月”是阿细人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今天我们也随着《阿细跳月》走进了彝族山寨。现在就让我们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去分享他们的快乐吧!
(播放音乐,师生一起随着音乐“跳月”,在欢快的歌舞中结束课)
附板书设计:
节奏训练
拍 × ×× ×× ×× ×
合 右左 右左 右左 右
念: 走 快点 快点 快点 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等等 我 呀 嗨 快跟 上
(呼) (应)
《阿细跳月》
典型节奏:
5/4 ×× × × × ×× ×|
听音乐分声部拍节奏:
5/4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