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3.00 KB
  • 2021-11-19 发布

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设计-第 2 单元 千米的认识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单元 千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学习千米和毫米的相关知识,包括理解千米、了解毫米、简单 的单位换算。在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的含义;通过认一认、量一量、 说一说等活动,认识、了解毫米;能结合实际,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教材注重 实践和探究,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感受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 边的数学。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发现问 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解了米和厘米的相关知识,认识了分米。 由于千米是长度单位中较大的一个单位,学生要建立 l 千米的长度概念,难度较 大。因此教学中一定要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 l 千米,通过实物比较,了解千 米,认识毫米。当然,低年级学生还缺乏操作的经验,而且因为自我控制能力较 弱,因此,在课堂上容易出现一动就乱的情况。面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加强组织 教学工作,注意通过比赛等一些互动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了解千米,认识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千米和毫米。 2、充分运用归纳推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而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体 会长度概念。 3、在量一量、走一走、说一说、议一议等活动中,通过实践操作与亲身体 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了解千米,认识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千 米和毫米。 学法指导: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感受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的魅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皮尺等 学生准备:米尺。 课时安排: 共 4 课时。 1、千米的认识…………………………………………………………3 课时 2、综合与实践:体验千米……………………………………………1 课时 第 1 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 23~24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 1 千米的长度表象,并学会千米和米 之间的简单换算。 2、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 问题。 3、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体会千米的含义,建构 l 千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 l 千米的长度概念,会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方法: 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 完成建构。 教学关键: 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卷尺、学校周围交通图每小组一张。 学生准备:每小组一张学校周围交通图。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第一课时 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 1000 米就是 1 千米,也叫 1 公里。 千米可以用 km 表示,lkm=1000m。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数学王国里,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师伸出食指、中 指、无名指,猜一猜,这里住着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 厘米) 2、能用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大家 1 米、l 分米、l 厘米各有多长吗? 3、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适合呢?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课桌的高度。 (3)测量教室的长。 (4)测量南京长江大桥的长度。 4、揭示课题:刚才我们回想了长度单位中的“三兄弟”,那大拇指峰上和小 拇指峰上各住着谁呢? 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大拇指峰上住着的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 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质疑引趣。 (1)引导: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可能回答:千米有什么用?1千米到底有多长?什么地方能用到千米?…… (2)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有关千米的知识。同学们,在你的印象中,你 在哪里见过“千米”? 教师出示课件(图 1:火车已经行驶了 l80 千米;图 2:高速路上汽车限速每 小时 l20 千米;图 3:离南京还有 90 公里)。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 (4)质疑:同学们,你们认为 1 千米有多长呢? 2、教学例 1。 (1)让 8 名学生手伸直站成一排,两名学生用卷尺测量长度。(大约是 10 米) 课件出示:8 个人站成一排,大约有 lOm 长。 (2)提问:那如果是 80 个人呢? ①学生分组讨论。 ②学生交流。 ③课件出示:800 个人站成一排,大约有 1000m 长。 (3)提问:那如果是 800 个人呢? ①学生分组讨论。 ②交流,课件出示:800 个人站成一排,大约有 l000m 长。 ③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 l000m 有多长。 (4)小结:1000 米就是 1 千米,也叫 1 公里。(板书:1000 米就是 1 千米, 也叫 1 公里。) 3、教学例 2。 (1)引导:1 千米到底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 lOOm 的路程,那么 想一想,1000m 要走多少个 lOOm? 学生答:因为 l000 里面有 10 个 100,所以 1000m 要走 l0 个 100m。 (2)小结:l000m 就是要像我们昨天那样走 10 次,5 个来回。l0 个 100 米是 l 千米,千米可以用字母 km 表示,也就是 1km=1000m。 (3)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4)回答:2km=( )m 4km=( )m 8km=( )m 3000m=( )km 6000m=( )km 9000m=( )km (5)学生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6)提问:1km 要走多少步?多少分钟呢? (7)学生根据昨天记录的数据来分组讨论。 (8)全班交流: ①走 l00 米的路大约需走 200 步,所以走 1 千米的路程大概需要走 2000 步。 ②因为走 l00 米的路程大约需要 2 分钟,所以走 1 千米的路程大约需要 20 分钟。 (9)引导: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 1 千米? (10)学生结合学校周围交通图,分组讨论、交流。 如:从医院到超市的距离大约是 l 千米。 (11)想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 1 千米? (12)如果让我们步行 1 千米的路,你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交流:会有点累;感觉路程会有点远…… 4、教学例 3。 (1)引导:刚才我们一起了解了新的长度单位“千米”,知道了 Ikm=1000m, 同学们学得 也特别认真。可是“五指山”上却发生了一些矛盾,“千米”和“米”这两位朋 友在争论谁大谁小,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2)课件出示例 3。 (3)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解法: ①把千米数换算成米数,3km=3000m。因为 2309m<3000m,所以 2309m<3km,三峡 大坝比隧道短。 ②因为 2309m 只有 2km 多,比 3km 少,所以 2309m<3kin,也就是三峡大坝比隧 道短。 (4)归纳:比较大小时,首先要统一单位,可以把千米换算成米,也可以把 米换算成千米,单位统一后再比较大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 24 页“课堂活动”第 l 题。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2、完成教材第 24 页“课堂活动”第 2 题。 (1)师生对口令。 (2)同桌之间对口令。 3、完成教材第 24 页“课堂活动”第 3 题。 先让学生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再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 24 页“课堂活动”第 4 题。 引导学生看图,指名提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吗? 课后反思: 第 2 课时 认识毫米 教学内容: 例 4“认一认毫米”这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 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让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 l 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 3、让攀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 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教学方法: 通过直尺,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认识毫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l 分币、1 角币、芝麻若干粒、身份证。 学生准备:直尺。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质疑: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两本书,猜猜哪本厚? (出示 4 毫米和 5 毫米厚的书)(学生猜,老师不加断定) 2、引导:有没有好办法又快又有根据地正确判断出哪本厚哪本薄?(可以平 放在桌上比一比) 3、追问:如果不用这种比较的办法,你还能想出更科学的办法来比较这两 本书的厚薄吗?(可以用尺子量) 4、引导:用尺子量就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千米、 米、分米、厘米) 学生比划 l 米(出示米尺)、1 厘米(在学生尺上找出,指明学生到投影的尺 上指出)的长,并画出线段。 5、质疑:这本书厚有 1 米吗?有 1 厘米吗?那为了量出这本书的厚度同学们 头脑里是否会有一个新的愿望?(要有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6、引导:其实你们的愿望,科学家、工人叔叔等一些前辈已经帮我们实现 了,这个愿望就藏在我们的尺子里。 二、探索新知 1、学习厘米与毫米的进率。 (1)激趣: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学习“认识千米”中数师说的“五指山” 吗? 学生:大拇指上住着千米,食指上住着米,中指上住着分米,无名指上住着 厘米。 师:那么小拇指上住着谁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长度单位里这位新朋友的神 秘面纱。 (2)引导:请同学们观察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小组交流) (3)汇报:直尺上 l 厘米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每 l 个小格的长度是 1 毫米。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中的一个新朋友——毫米。 (板书课题:认识毫米) (5)介绍:毫米可以用 mm 表示。 (6)引导: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 l 毫米的特点吗?(短、小、细) 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 1 毫米的长短。 (7)引导;请你任意选择尺子上的相邻两个数字星,长度为 l 厘米中间数数 有几毫米,为了方便数的时候可以用铅笔尖指着数。 (8)学生交流(数的是 1 和 2 中间或 5 和 6 中间有几毫米)。 (9)小结:从同学们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了一个什么规律?1 厘 米一 10 毫米。 2、找一找生活中的 l 毫米。 (1)引导: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的生活中,你们能不能找到 l 毫米? (2)学生思考。 (3)交流(教师出示实物): ①1 张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 l 毫米。 ②1 粒芝麻的宽度大约是 1 毫米。 ③10 张纸的厚度大约是 l 毫米。 3、回顾、整理学过的长度单位。 (1)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五指山”上住着哪几个长度单位吗?相邻两个 单位间的进率各是多少呢? (2)出示表格: (3)学生完成表格。 (4)交流、小结。 四、巩固练习 1、拍手游戏:同意的拍拍手,不同意的摇摇手,如果不懂就举起你的小拳头。 (课件逐句出示) (1)数学老师的身高大约 1 米 60 厘米。 (2)这扇门高 2 厘米。 (3)这本数学本大约厚 8 米。 学生在游戏中说出正确答案。 2、完成教材第 25 页“课堂活动”。 (1)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课堂活动第 1 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2)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课堂活动第 2 题。(学生动手操作) (3)先估计 l00 张纸的厚度,再量一量,课堂活动第 3 题。(学生动手操作, 课件演示。) 3、修改“数学日记”。(课件出示) 今天早晨,老师从 2 厘米长的小床上起来。先用 ll 厘米长的牙刷刷牙,就 拿出 9 厘米厚的语文书开始早读。在上学的路上,看见一只 6 厘米长的小蚂蚁忙 着搬家,一辆黄色的 2 毫米高的公交车刚刚开走。只好跑步到学校。 让学生修改不合适的长度单位,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课后反思: 第 3 课时 练习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 26~27 页练习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与到长度单位的整理与复习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2、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知道 lkm=1000m, lcm=lOmm。 教学重点: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参与到长度单位的整理与复习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教学方法: 通过比赛、小组合作等参与性强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梳理知识,完 成建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直尺、挂图(知识树)。 学生准备:直尺。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长度单位: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km (1000) m (10) dm (10) cm (10) mm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这个单元中,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 2、出示(知识树)挂图。 3、仔细观察知识树,看看还有什么知识是本单元学习的,这些知识卡片之 问的顺序正确吗? 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 全班交流,当学生说到某个知识,请他将写有该知识的卡片张贴在知识树上。 观察知识树,查漏补缺,梳理知识卡片之间的顺序。 小组合作,对照知识树说说每一部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内容或方法。通过小 组合作交流、完善知识树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整理本单元知识内容,形成较好 的知识结构。 二、整理练习 1、导人:同学们,你们喜欢玩闯关的游戏吗?这节课,我们跟随聪聪和明明一 起来闯关,好不好? 2、第一关:小调查。(课件出示第 l 题。) (1)小学生步行每时约行( )km。 (2)骑自行车每时约行( )km。 (3)动车每小时约行( )km。 3、课件出示教材第 26 页“练习五”第 4 题。 (1)提出要求:学生独立在教材上完成,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指名学生回思考方法。 4、课件出示教材第 26 页“练习五”第 6 题。 (1)谁能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2)你能在括号里填出正确的数吗?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3)全班交流。 5、课件出示教材第 27 页“练习五”第 8 题。 (1)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2)试一试完成这道题。 (3)全班交流。 6、师:小朋友,你们可真聪明,一起来看看闯关的胜利果实吧!(课件出示礼 花和奖品) 学生交流思考,全班讨论,完成练习。学生尝试完成,并小组交流解法。 通过课前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轻松愉快、积极思考中,再次加深对长度单位“千米”的理解。 在交流中加深对毫米概念的认识,熟悉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 在讨论交流中,通过对解题思路的思考,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通过全班讨论交流,弄清题意。采用独立思考完成与全班交流相结合解决问 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巩固练习 指导完成教材第 26、27 页“练习五”第 2、3、5、7 题和思考题。 1、独立完成第 2、3 题。 全班交流。 2、指导完成第 5 题。想一想,比较大小时,如果单位不统一,应该先做什么? 全班交流。 3、独立完成第 7 题。 全班交流。 4、指导完成“练习五”的思考题。首先要让学生看懂图意,重点要理解: (1)要求的全长是几个红色椭圆和几个黑色椭圆; (2)有几个重叠交叉部分。再确定计算方法。 学生集交流,合作得出解题思路,再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完成习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成 功感与合作的愉悦。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在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你都有什么 收获?学生自由说收获。 课后反思: 第 4 课时 综合与实践:体验千米 教学内容: 教科书 28~29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 l 千米概念的建立,感受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体验 观察比较的思想方法,享受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加强 l 千米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理解 l 千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方法 通过“查一查”“走一走”“跑一跑”“估一估”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实 际体验中真实感受 1 千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秒表、卷尺。 学生准备:每小组一张学校周围交通图。 板书设计: 综合与实践:体验千米 感受千米 体会千米 估计千米 查阅千米 ……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引导:同学们,你们在课前找到了哪些有关千米的资料?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将收集的数据有选择地板书在黑板上。 2、导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出教室,走向操场,一起去真实体验 i 千米。 学生自由汇报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例如:长江全长 6397 千米,黄河全长 5464 公里,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 1.496 亿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 6371 千米……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搜集有关千米的知识,感受“千米”这一长度 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互动新授 1、感受千米。 (1)师: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 200 米.多少圈是 l 千米? (2)引导:同学们分组活动,15 名同学在跑道上走 5 圈,5 名同学记录他们 走完 l 千米所用的时间;l5 名同学在跑道上跑 5 圈,5 名同学记录他们跑完 1 千 米所用的时间。 2、体会 I 千米。 师:清同学们谈谈自己走或跑完 l 千米的感受。 3、估计 1 千米。 (1)引导:刚才我们通过走、跑,真真实实感受了 1 千米的长度,想一想学 校与你家的距离大约是多长?从学校出发到哪儿大约是 1 千米? (2)引导:从学校出发到人民医院大约有多长?到图书馆大约有多远?…… 学生通过“走”“跑”等活动体验 l 千米的长度。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1 千米有多长,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学生结合学 校周围交通图分组讨论交流。 让学生通过“走一走”“说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在活动中 思考。真实感受了 1 千米的长度,体会出 1 千米真的很长。 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去估一估身边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加深对长度单位“千 米”的理解,同时也真实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