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6.00 KB
- 2021-11-1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紧接着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编排的。人们进行除法计算,或是没有
余数,或者有余数。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能够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让他们初
步接触除法的试商,既巩固了表内除法,又为以后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分
散了难点,为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作了准备。而且,本单元是除法计算从口
算到笔算的过渡。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例题教学内容练习安排
例 1 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 2 体会余数应该比除数小,例 3 除法的
竖式、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练习一。
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竖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表可以看到,本单元的教
学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一些概念知识,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有余数除法的
实际应用。有余数除法知识和计算方法是教学重点,求商又是教学难点。有余数
除法仍然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计算,学生已经具有的除法概念在有余数除法
里会继续应用并得到加强。由于除法概念并没有新的教学内容,所以教材把利用
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
来,不另外编排例题。但是,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在实际问题里表示不同的
意思,使用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构成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是余数概念的本质特征,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需要遵
循的基本规则。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
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1. 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
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平均分东西,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
续分。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时,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单元教学有
余数的除法,解决有剩余不够再分的问题。
例 1 着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分两步帮助学生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
法。首先安排分铅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均分东西,有时能全部分完,有
时会剩下一些,产生对余数的感性认识。然后把平均分铅笔的事情数学化,用除
法算式表示分法及其结果,联系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教学余数的知识和有余数除法
的含义。
例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把 10 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 2 支,可以分给几
人?每人分 3 支或 4 支、5 支,各可以分给几人?这是已经教学过的,“按每份
是多少”进行的平均分。学生能够理解这些问题,并自主进入“操作求解”的状
态。上面的平均分中,有些全部分完,有些没有全部分完。教材要求学生把分的
结果填入提供的表格里,观察表格反思上面的分铅笔活动,体验平均分 10 支铅
笔,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继续分了,从而获得分东西可能会“有
剩余”的感性认识。
例题教学的基础知识是:把有剩余的平均分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学生已
经知道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已经会写出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知道除
法的商表示平均分的结果——每份多少或分成了几份。现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算
式,既要写、读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还要完整理解有余数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具体
含义,体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商所表示的内容和表内除法算式一
样,算式的余数表示还剩下的、不够再继续分的数量。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教材为学生设计的学习线索是:接受并理解教材所
作的示范→模仿教材写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1) 作出示范。
教材从学生操作以后所填写的表格里,提取“10 支铅笔,每人分 3 支,可
以分给 3 人,还剩 1 支”这个事实,写出除法算式“10÷3=3(人)……1(支)”,
指出算式里的“1”是“余数”。
教学时需要带领学生了解算式中每一个数、每一个符号的具体意思,整体理
解算式的含义,体会这道算式比表内除法多了“余数”,这是由于平均分东西没
有全部分完所造成的,从而知道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
(2) 模仿中体验。
教材要求学生根据“10 支铅笔,每人分 4 支,可以分给 2 人,还剩 2 支”
这个事实,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初步学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学生需要模仿上面已经写出的有余数除法算式来写,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
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商的含义与表内除法一致,只是多了“余数”,学会在算
式里表示余数的方法,感受有余数除法和表内除法的不同。
2. 让学生用小棒摆正方形,在摆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发现
并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这个规律。
“余数都比除数小”使有余数除法的结果唯一。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应
该理解除数和余数之间的这种关系。
“余数都比除数小”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规律,学生理解这个规律会有一
些困难,他们需要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基础,经历感性认识上升成理性认识的过程。
例 2 教学“余数都比除数小”,安排学生进行摆正方形的活动。创设的活动
情境是:摆 1 个正方形用 4 根小棒,摆 2 个正方形用 8 根小棒,像这样用 12、
13、14、15 或 16 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
学生遵照教材的安排,依次用 12、13、14、15、16 根小棒摆正方形,并不
困难。他们根据摆的结果,也能在教材上填写表示各次操作过程的除法算式,以
及反映各次操作结果的表格。这就丰富了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学时应引导学
生深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① 用 12 根小棒或 16 根小棒摆正方形,小棒正好用完,没有剩余;用 13、
14、15 根小棒摆正方形,都有剩余的小棒,为什么剩下的小棒根数分别是 1 根、
2 根、3 根?
② 用 12、13、14、15 根小棒都是摆成 3 个正方形,用 16 根小棒摆成 4 个
正方形,为什么多了 1 个正方形?
③ 如果用 17、18、19、20 根小棒摆正方形,余数可能超过 3 吗?
随着学生想明白这些问题,他们就理解了这里的余数只能是 1、2、3 的道理。
这样,“余数都比除数小”就不再是一个生硬的、机械记忆的知识,而是意义体
验的一个数学规律。
练习一给出如下表格,要求学生计算并填表。被除数 15161718192021222324
除数 3333333333 商余数教材指导学生观察余数的变化,发现表格里余数那一行
从左到右依次是 0、1、2、0、1、2……,感受余数不会是 3 或比 3 大的原因,
又一次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配合两道例题编排了一次“想想做做”,着重帮助学生巩固余数的概念和有
余数除法的含义,主要包括:根据摆小棒活动及其结果,写出有作数除法的算式;
看着平均分物体的图画,写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指导学生练习这些题目,应要求学生以“把……(什么),怎样平均分(每
几个一份或平均分成几份),结果怎样、余多少”的方式,讲述操作活动和图画
意思,并把这些内容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应引导学生注意商的单位名称以及
余数的单位名称,体会商表示平均分的结果,余数表示剩下的数量,商的单位和
余数的单位有时相同,有时不同。如果把总数量按每几个一份地分,商和余数的
单位一般不同;如果把总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商和余数的单位一般相同。
这次“想想做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商和余数,都是由操作活动得出,或
者从图中看出来,还不能通过计算得到。
3.教学除法竖式,让学生理解竖式的结构,学会求商的思考方法,能够进行
简单的除法笔算。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利用乘法口诀求商,要把商和除数相乘,要用被除数
减商和除数的乘积。如果把上述的这些计算写成竖式,记忆的负担就被分散,思
维难度就会降低。如果用口算进行有余数的除法,思维与记忆的难度相当大。所
以,教材让二年级学生笔算有余数的除法,不要求他们口算出商和余数。
计算有余数除法和计算表内除法一样,都利用乘法口诀求商。但求出有余数
除法的商,比计算表内除法难许多。况且,表内除法的商与除法相乘的积刚好等
于被除数,而有余数除法的商与除数的乘积小于被除数。因此,本单元例 3 教学
除法笔算,由易到难地先安排表内除法的竖式,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笔算。
(1) 教学表内除法的竖式,主要介绍竖式的结构以及书写格式。
除法竖式和学生已经熟悉的加、减法竖式很不一样,学生较难接受。例 3 先
教学表内除法的竖式,从解决实际问题切入:妈妈买了 12 个苹果,每 4 个放一
盘,放了几盘?学生很容易列出除法算式 12÷4=3(盘)。教材告诉学生,除法
也可以用竖式计算,同时给出了这道除法的竖式,并对竖式的各个部分作出解释。
教学这个竖式,要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介绍竖式的“除号”及其写法,指出被除数、除数、商的书写位置。
商除数)被除数34)12……对齐被除数的个位写第二步,讲述用竖式计算的过
程,一般是“除—乘—减”三步。“除”即利用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得出商 3,
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面;“乘”即把商 3 和除数 4 相乘,把乘积“12”对齐着写
在被除数的下面(表示 3 盘分掉 12 个苹果);“减”即用被除数 12 减去商与除数
的乘积 12,得到差“0”(表示苹果全部分完,没有剩余)。34)12120
……商 3 乘除数 4 的积,分掉的苹果数
……12 减 12 的差,苹果全部分完,没有剩余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试着写出
9÷3、30÷6 的竖式,体会除法竖式的形式、结构以及书写格式,为接着教学有
余数除法的笔算作好准备。
(2) 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笔算,重点放在“怎样求商”上面。
例 3 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时,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改变上面的实际问题,从表内除法引出有余数的除法,列出算式,
让学生通过操作得出商和余数。
例题用图画给出 12 个苹果,要求学生每 5 个放一盘,在图画中圈一圈,得
出可以放 2 盘,还余 2 个,并填写除法算式 12÷5=□(盘)……□(个),把教
学引入有余数的除法。
第二步,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让学生体会求商的思考方法,并注意
竖式中的余数。
学生已经知道被除数、除数、商在竖式中的位置,能够写出下面的样子:25)
12(这时的商“2”是由操作得到的)学生也知道竖式中要写出商与除数的乘积,
还要计算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并写出差。25)12102
……商 2 和除数 5 的乘积,表示 2 盘分掉 10 个苹果
……12 减 10 的差,表示还剩余 2 个苹果
教学时,还要引导学生体会:竖式中的商“2”应该怎样想到。联系前面进
行的操作活动,可以这样想:“12 里最多有 2 个 5,商 2”,即 12 能够分出 2 个 5,
不够分出 3 个 5,应该商 2。这是例题的教学重点,必须帮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
法的求商思考方法。
教学还要引起学生注意:由于苹果没有全部分完,有剩余,所以除法竖式中
有余数。竖式中的余数,是被除数减商与除数乘积的差。
学生学会有余数除法的笔算,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逐步学会求商的思考方法。
为此,“想想做做”里有以下的安排。
① 第 1 题仍然先操作学具,得出商和余数,然后用竖式计算,让学生继续
体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的写法。这时的商,既是摆小棒活动得到的,也可以是在
竖式上想“9 里最多有 4 个 2”“11 里最多有 2 个 4”而得到的。
② 第 2 题把有余数除法与和它相对应的表内除法组成题组,如 16÷4 的竖
式与 18÷4 的竖式为一组,24÷3 的竖式与 23÷3 的竖式为一组等,引导学生利
用乘法口诀求有余数除法的商,从 16÷4 商 4,联想到 18÷4 也商 4(因为 18 接
近 16,且稍大于 16);从 24÷3 商 8,联想到 23÷3 商 7。(因为 23 接近 24,但
比 24 稍小)
③ 第 3 题突出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思考方法,既离开学具操作,也不过多依
赖表内除法,直接想出有余数除法的商。让学生先思考“22 里最多有几个 5”,
然后笔算 22÷5;先思考“23 里最多有几个 4”,然后笔算 23÷4。
④ 第 4、5 题,应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思路
以及竖式的书写。
练习一第 4 题,把 40÷6、42÷6 和 45÷6 三道竖式编成一个题组,把 60÷
9、63÷9 和 64÷9 三道竖式编成一个题组。每组的中间一题是表内除法,另外
两题是有余数除法。表内除法的商,利用乘法口诀很容易得出。另两题的商,可
以从表内除法得出,如 42÷6 的商是 7,40 比 42 小一些,40 里最多有 6 个 6,
40÷6 应该商 6;45 比 42 大一些,45 里最多有 7 个 6,45÷6 应该商 7。同样,
63÷9 的商是 7,60÷9 的商应该是 6,64÷9 的商应该是 7。
4. 结合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教学,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学生已经会用除法解决没有余数的平均分实际应用,有余数除法也是解决平
均分问题的计算。所以,不单独编排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而是结合着计算进行
教学。
教材把解决有余数实际问题的教学贯穿于整个单元,设计成两个层次:一是
根据平均分物体的情境图,写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从图画里看出商和余数;二
是列出除法算式,笔算有余数除法,得出实际问题的答案。
第一层次的内容主要安排在配合例 1 与例 2 的“想想做做”中。其中第 2、
3 题都是看图写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让学生联系原有的除法概念,体会“14 朵
花,每个花瓶插 4 朵,求插了几瓶、还剩几朵”,以及“14 朵花,平均插在 3 个
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朵、还剩几朵”仍然是平均分的问题,仍然用除法计算。
只是现在的平均分有剩余,现在的除法有余数。
第二层次的内容主要安排在配合例 3 的“想想做做”的第 4、5 题和练习一
第 5、6 题。学生需要从图画情境里或文字叙述的题目里,找到把总数量平均分
的数量关系,列出除法算式,笔算出商和余数;要体会所求的商是什么数量、余
数是什么数量,为它们选择适当的单位。在这里,找到平均分的数量关系是列出
除法算式的前提,而体会商和余数的具体含义是正确写出单位名称的关键。
第三层次是练习一的第 9~11 题,重点引导学生灵活选择算法、灵活处理余
数。做一个灯笼用 4 张纸,30 张纸够不够做 8 个灯笼?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解
答,也可以用乘法解答。45 个皮球,每 6 个装一盒,全部装进盒中至少要多少
个盒子?5 元钱买每支 6 角的铅笔,最多买几支?这两个问题都需要联系实际,
或是去掉余数,商增加 1,或是去掉余数,商不变。这里虽然涉及到“进 1”或
“去尾”的数学方法,但只是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经验的具体处理,不是教学“进
1”法和“去尾”法。要允许部分缺少生活经验的学生,在以后的解题中,慢慢
地体会并掌握处理余数的方法。
相关文档
-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课堂教学课2021-11-1853页
-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课堂教学课2021-11-1818页
-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课堂教学课2021-11-1836页
-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课堂教学课2021-11-1841页
-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课堂教学课2021-11-1815页
- 二年级英语教学论文:小学英语课堂教2021-11-183页
-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课堂教学课2021-11-1821页
-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课堂教学课12021-11-1720页
-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课2021-11-1712页
- 人教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课堂2021-11-17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