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5 MB
- 2021-11-1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华经典素读范本》二年级下册
第
38
课 内容一 石钟山记(下 )
内容二 商山早行
内容一
石钟山记(下)
一、温故揭题
(一)用陈琴歌诀乐读法背诵《石钟山记(上)》。
(二)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尝试初读
(一)初读《石钟山记(下)》,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二)标注易读错字词:罅(xià)、汝识(zhì)之乎、无射(yì)、噌吰(chēng hóng)、窾坎(kuǎn kǎn)、镗鞳(tāng tà)
(三)学生读一句,老师跟读一句。
(四)师生拍手齐读。
(五)学生说读后感受。
三、分步练读
(
一)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文白对读。
原句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文
我刚有些害怕想要回去,这时水上发出巨大声响,洪亮有如不断地敲击钟鼓的声音。船夫很害怕。我慢慢察看,发现山下原来都是石头孔穴,不知道它们的深浅,微波冲入,波浪在孔隙中澎湃激荡,就会发出这样的大声响。小船迂回到两山之间,正要进入港口时,有一块大石挡在水流中央,上面可以容纳百人,中间是空的而且很多窟窿,它吞吐着风浪,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和刚才洪亮的声响相互应和,就像奏乐一样。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吗?声音洪亮的,正如周景王的无射钟;声音窾坎镗鞳的,就好像魏庄子的歌钟。看来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2.
素解文意。
注释:
①窾坎:击物的声音。镗鞳:钟鼓声。这里用来模拟水石激碰发出的声音。②涵澹澎湃:波浪激荡的样子。澹,水波起伏的样子。澎湃,波浪相互冲击。③当:正对。④不余欺也:倒装句,即“不欺余也”。
链接:
①《无射钟》 ②《魏庄子歌钟》
点拨:
本段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面承接前文的夜探石钟山,一面引出下文的议论。在这一段中,作者发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他和郦道元的观点基本一致,认为石钟山因声音而得名,但苏轼的解释更加详细、明确。
3.多形式熟读文本。4.尝试镂空背诵。
(二
) 学习第
二
自然段。
1.
文白对读。
原句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
凡事不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就胡乱臆测,这样行吗?郦道元看到的听到的,大概跟我相同,但记载很简略;士大夫终究不肯坐个小船深夜到绝壁下面去,所以没有人能知道真相;而渔人船夫虽然知道却不能记述。这就是石钟山命名的来历一直不被流传的原因。但是见识浅陋的人却用斧头敲击石头来探求原因,还自以为获得了真相。我因此记述下来,既感叹郦道元记载的简略,又讥笑李渤见识的浅陋。
2.
素解文意。
注释:
①臆断:主观地推断。②殆:大概。③水师:船夫。④陋:孤陋,浅陋。
链接:
《伽利略的实验》
点拨:
结合上节课对石钟山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其实苏轼考察所得到的结论也不是完全正确的,但他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拓展:
我们在生活学习中要保持怀疑精神,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但是,怀疑并非一味地否定,而是应该在存疑的前提下,亲自去考证事情的真伪。
3.多形式熟读文本。4.尝试镂空背诵。
四、熟读成诵
(一)师生共读。(二)用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三)镂空记忆背诵。
五、本课总结
内容二 商山早行
一、温故揭题
用陈琴歌诀乐读法背诵《石钟山记 (下)》。
二、解诗题
商山在今陕西商洛东南,又叫商岭、地肺山、楚山,作者描写了早晨从商山开始启程远游时的景色,故以此为题。
三、正诗音
(一)初读《商山早行》,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二)标注易读错字词:早行(xínɡ)、征铎(duó)、槲(hú)叶、枳(zhǐ)花
(三)标注入声字:
晨起动征
铎
,
客
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
月
,人
迹
板桥霜。
槲
叶落
山路,枳花明
驿
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四)学生读一句,老师跟读一句。
(五)师生拍手齐读。
(六)学生说读后感受。
四、明诗意
(一)文白对读
原文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译文
清晨起来,远行的马铃声响起,
我又要远游了,心中思念着故乡非常悲伤。
鸡鸣声响起,茅店上空的月亮还未落下,
木板桥上布满了霜,上面已有人的足迹。
山路上落满了槲叶,
驿站旁明丽的枳花照亮了驿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中的故乡杜陵,
野鸭和鸿雁正在岸沿曲折的池塘中嬉戏。
(二)字词释义
①铎:挂在牛马颈下的铃铛。
②客:旅客,作者的自称。
③板桥:这里指的是用木板铺成的桥。
④槲:一种落叶乔木。一说应为“檞”,即松樠,它的叶子冬天留在树枝上,第二年春天发芽时才脱落。
⑤枳: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枝小刺多,春天开白色花,果实黄绿色。
⑥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诗人曾自称为“杜陵游客”,这里的“杜陵梦”当是思乡之梦。
⑦凫雁:野鸭子和大雁,两种都是候鸟。
⑧回塘:岸沿曲折的池塘。
五、品诗味
(一)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点拨:
古人(尤其是古代行商旅客)喜欢在马的颈下挂上铃铛,用来判断马的动静和行走状态。
品味:
“晨起”扣住了诗题中的“早行”,“动征铎”指套上马车,马铃响了起来,说明开始启程。首联写出旅途的艰辛,正是“在家百事好,出门万事难”,于是乎“客行悲故乡”,诗人的思乡之情从心底涌出。颔联是景物描写,该联对仗工整,“鸡声”对“人迹”,“茅店”对“板桥”,“月”对“霜”,全是名词、实物相对,这种对仗方式给人以真实感,读之如在眼前。
拓展:
积累通过意象叠加构成画面的名句: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鸟声梅店雨,柳色野桥春。(欧阳修《过张至秘校庄》)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二)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品味:
颈联对仗也非常工整,“槲叶”对“枳花”,“落”对“明”,“山路”对“驿墙”。这句依然是景物描写,写了作者于早行途中看到的景物。这四句描写,给旅客带来一种心理上的美感,在观看风景的时候,作者暂时忘记“故乡之悲”,舒缓了心情。尾联写作者想到昨天夜里梦到故乡杜陵的景象。梦中的凫雁正是归乡的象征,诗人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与首联相呼应。
六、背诗句
1. 复沓式读诗。2. 用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3. 镂空记忆背诵。
七、
想诗境
1. 请大家静听吟诵,尽可能地在脑海中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 请脑海中出现了画面的同学举手,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
八、悟诗情
作者紧扣“早行”一词,描写了黎明时沿途所见的景物,突出了旅途之苦,加深了“悲故乡”之情。
九、本课总结
送洛南李主簿
想君秦塞外,因见楚山青。
槲叶晓迷路,枳花春满庭。
禄优仍侍膳,官散得专经。
子敬怀愚谷,归心在翠屏。
相关文档
-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件-识字3 “贝”2021-11-1935页
- 人教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021-11-1978页
-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第四单元《11 2021-11-1930页
-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第八单元《25 2021-11-1924页
-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羿射九日 》2021-11-1919页
-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件PPT-祖先的摇篮2021-11-1913页
-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2021-11-1918页
-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口语交际:注意2021-11-1924页
-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件PPT-1找春天_鲁2021-11-1942页
-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件PPT-最大的书_2021-11-19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