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52 KB
- 2021-11-1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9 古诗三首
元日
教学目标:
1 . 会认 2 个字, 会写 5 个字, 其中重点认识“屠” 字, 重点指导书写“屠” 、 “符” 字,
并注意“屠”字是半包围结构。并正确读写“屠苏、瞳瞳”词语,尤其是“曈曈”注意是左
边是日字。
2. 背诵课文
3. 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过程:
54
第一课时
一、诵读导入,重视 积累
让学生诵读《元日等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 节的诗。
师: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
师:对,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 节。
(扩词:元宵、元日。拓展“元” 的理解,夯实语言基 础
【设计意图:自主朗读、深思⋯⋯每一名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理解、体 会这首
诗。只有这样的多样性才会使课堂更精彩,让中年级感受领悟 到学习古诗的方法 。】
11
二、初读古诗,解疑 释 难
50. 利用课件检查生字新词, 要求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 教师重点 指导“屠 ” 字。
师:请大家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书空 这个 字。(一边书写一边说明:半 包围 结构 )
51 . 师: 学习生字后, 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诗读好 。 尝试读出诗的节奏 。 (指名学生读古诗
——范读古诗——齐 读)
52. 师: 通过预习和初读, 我们知道词语的意思, 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吗? (根据学生
回答,教师指导并总 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在学生与文本、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学习古诗,完
成理解、积累语言,并适时地内化到自己的语言图式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 达交流。 】
三、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1. 师: 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句读正确、 读流利, 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 丰富 的想 象
。
古诗的每一句话都描绘了一幅画面。请同学们把对字词的理解带 到诗句中,练习说说每一句
诗的意思。
2. 师: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 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幅怎 样的
画面呢。
在学生理解“岁”字时,教师补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 荣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
年年人不同”的诗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岁”的含 义 )
3. 交流、 评议、 完善 。
师:如果说“爆竹⋯⋯”让我们感到了热闹、兴奋,还有一句会让我们感到温 暖 幸 福
那就是——
4. 练习说话。
55
师:你为什么从“屠苏”感受到快乐呢?
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大家迎着和煦的春风,一边喝酒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身上暖暖
11
的,心中更是暖暖的。
师:谁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师:你能把这份快乐,这份温暖读出来吗?
师:刚才我们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多媒体出示)看,五彩缤纷的礼花在天空中绽
放;闻,到处都飘散着爆竹的硝烟味;听,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置身在这样的情景中,
你的心情会如何?是啊!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多喜庆啊!下面请大家继续用一边读诗句,
一边想画面的方法读后两句。
我们和王安石在隆隆的鞭炮声中“来到”大街上,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课件
出示)这里的“新桃”和“旧符”都是指“桃符”。你知道桃符指什么吗?(桃符就是春联)
简介“桃符”。
【设计意图:走近历史,才能走进诗句,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这一环
节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了解王安石写这首诗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情
感。 】
四、品读古诗,体悟情感
1. 师: 默读全诗, 想一想全诗描写了哪些场景。
2. 师: 放爆竹、 饮屠苏、 换桃符几个典型的画面, 寥寥数语, 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
的喜庆景象。时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
日》 。
3. 师: 孩子们, 在诗人眼中换去的只是旧桃符吗? 他笔下仅仅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春节图
吗?
课件出示:当时的宋朝,百姓过着贫穷的生活。年轻的王安石看到了百姓的疾苦,立志
要为人民造福。在 49岁时,王安石做了宰相,他积极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希望国家繁荣富
强。就在这一年春节,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元日》。
现在,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在写春节时热闹欢乐的场面吗?他还期望什么呢?
用一个成语来表示(辞旧迎新、除旧革新)。 请你再来读读这首诗, 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4. 指导朗读。
11
五、补充诗句,拓展延伸
诵读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梅花》
56
清明
教学目标:
1 . 会认 3 个字, 会写 5 个字, 其中重点认识“魂” 字, 重点指导书写“魂” 字, 注意左
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正确读写“牧童、遥指”词语,并注意“遥指”的“遥”。
2. 背诵课文, 并会默写。
3. 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春天》 ) 教师朗读《清明》 。 并请学生
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11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设计意图: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
般笼罩着柳树。"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
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 春雨的特点与境界。 "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 凄迷
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57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 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
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纷纷”、“行人”“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
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境界。】
学生齐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默读古诗,学习生字
多媒体出示“欲、 魂、 借、 酒、 牧”5 个生字, 老师讲解“欲” 字与“浴” 区别来
记,“酒”和“洒”区别来记。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教师:
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理解古诗内容,画出自己体会的诗句的内容,这样可以加强学
生对古诗的理解。】
四、小结
教师提问: 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 思考回答, 总结规律。
11
教师: 多媒体展示小结。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
角度。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九月 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 . 会认 1 个字, 会写 3 个字, 重点指导书写“异” 字, 上下结构, 上边的部分是巳不是
已和己。 正确读写“茱萸、 佳节”词语。注意“异”字与“导”字区别。
2. 背诵课文
58
53. 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的热 爱
。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 思。
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抒发情感,导 入课题
82. 板书“佳节” (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83. 师: 看来, 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 那么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春 节、 元
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课件展示))知道重阳节吗?它是哪一天?(九月九日
(课件出示))
11
是啊,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头 像)在重阳佳节这
天, 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 :(课件展示出:“每逢佳节倍思亲 ”)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那里 吗?
(对,它就是出自我国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这首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请打开课本 。
二、初读古诗
34.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 要求是把 字音读准, 诗句读顺 。
35. 指名读, 正音。
36. 同学们真不错, 字音读得准, 诗句也 读顺 了。
37. 我们刚刚说了九月 九日是重阳节, 那么它在古时候又有什么习俗? (课件出示: 说起
重阳节,它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阴历九月九日,都要佩带 茱萸,食 蓬
饵、 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 “登
高节” 。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 很普 遍
了。 课件出示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有浓烈香味,茎可入药。据说重阳节这天佩带
茱萸,可以避邪、消灾。)像在端午节这天,大人们都要在自家的大门口插上一种避邪、消灾
的植物一样。见 过吗?
59
【设计意图:重阳节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陌生,但是通过课件提示这个环节,学生们就很
容易了解重阳节的习俗文化。】
5. 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 想想, 题目中的“忆” 是什么意思? (想念、 思念⋯)
简述“山东” 的意思。 (山东: 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 与今天说的山东省不同。 )
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重阳节这
天, 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们。)
6. 对于我们的诗人王维, 同学们又知道多少, 谁来说说? (课件出示简介王维: 唐代著名
11
诗人、画家,字摩诘。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 )
7. 老师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 课件出示《九月 九日忆山东兄弟》 是诗人在十几岁时离
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波在外,自然产
生思乡念亲之情。特别是在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为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
况下创作的。
8. 现在我们了解了题目的意思, 也知道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那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好吗?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9. 恩, 真不错! 现在我们来欣赏朗读。 课件出示
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
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84. 生读诗, 师巡视。
85. 读了故事, 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 生交流。 (师板书课件出示: 倍思亲) 。
86. 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 一边默读课文, 一边画出这些句子, 试着把自
己的感受读出来。(课件: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字义,自己试着说说它的意思。
(课件出示:独:独自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外地生活的人。逢:遇到。倍:加倍。
整句诗意: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87. 交流: 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 岁那年, 他就离开家乡, 来到京城长安, 不觉已经两年了。
(1) 从这句话中, 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 是啊! 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 西边是长安) 它
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两个“异”字,更突出
60
了诗人的“独” 。想想实际生活中, 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 多久? 心情如何 ? 而 王
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他是多么的想念自己的亲人啊!你还 想再读读这句话
11
吗?
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来。(指名读)
【设计意 图通过对诗句的理解,说出自己离开爸爸妈妈一段时间后的思念亲人的情感,
使学生更能体会诗人的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四、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54.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闭 上眼睛
想象一下。
55. 学生交流。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 ?
56. 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 面 ? (指名读: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遥
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 ”)
五、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88. 师导 : 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 重阳佳节这天 , 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 闹场 面
,
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 千之时, 就将这浓浓的思
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 读整首诗)
89. 刚才, 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 把自己当作了王维, 借这首诗来表达 我对家乡的思念,
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
90. 指名读。 两名学生读后, 对比评价, 体现个 性化 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 出来。(指名读)
六、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38. “每逢佳节倍思亲” , 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 我国历代就有不 少诗人借诗来
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文给大家赏 读,请同学们根 据 注
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 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
11
39. 学生自由练读《静夜思》 。
七、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 1 . 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 声中, 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 课了, 让我们再次深情地 吟诵
这首《九月 九日忆山东兄弟》 吧
!
1 2. 配乐齐诵诗文。
八、课外作业
请采访一下你的家人或亲友 ,他们外出学习 、务工的时候 ,过节是否思念故 乡和亲人,
请亲身体会一下“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
61
11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