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7 MB
  • 2021-11-20 发布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1《画杨桃》课件PPT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你见过 杨桃 吗? 杨 桃 杨 桃 杨 桃 叮嘱 前排 靠边 准确 审视 讲台 神情 严肃 半晌 轮流 和颜悦色 熟悉 角度 相似 教诲 我会认 叮嘱: 再三嘱咐。 教诲: 教导,训导。 审视: 仔细地看。 半晌: 半天或好大一阵子功夫。 和颜悦色: 形容态度温和可亲。 ( 4 )课文先讲 父亲教 “ 我 ” 学画画, 再写 在图画课上, “ 我 ” 将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很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最后写 讲老师和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在图画课上,我 结果同学们都看了都 老师让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发现 由此教育同们 。 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 , 哈哈大笑, 看到的杨桃像五角星, 无论做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总结 : 导学提示 ( 1 )自由读课文,在文中用“ __” 划出父亲叮嘱我的话。 ( 2 )在文中用“ ~~ ” 画出老师的话。老师讲的话一共有几句?老师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 3 )思考:父亲和老师的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1.父亲教“我”画画时时常叮嘱我,东西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2.在一图画课上,“我”看到杨桃像五角星,就老老实实画下来,并觉得很准确。 3.我的画遭到同学们的讥笑,但老师同样教育大家看到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4.父亲和老师的话那么相似,使“我”一生受益。 根据提示把课文分成四部分 (第 1 自然段) (第3到18自然段) (第2自然段) (第19自然段) 父亲经常叮嘱 “ 我 ” , “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 想当然 ,画走了样。 ”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觉得自己画得很准确。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 自学交流二 同学们看了我的画有什么表现,老师是怎样教育同学们?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 审视 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老师的神情变得 严肃 了。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了五角星,好笑么?“ “ 好——笑!”有几个体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 “ 不像!” “像五角星!” “ 不 …… 像。” “像 …… 五 …… 角星。” (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 (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把道理告诉学生? (这是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他要创设机会,既保护我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又要让其他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心悦诚服。) 我想知道 为什么老师没有在审视杨桃后就用这段话语来教育我们? 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   ☆ 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老师的话和爸爸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 小组讨论:从“画杨桃”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我想把老师的那段话背下来。你呢? 无论做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岑桑: 1926 年生 广东顺德市人。 1949 年毕业于中山大学, 1958 年起在广州文化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工作,曾任社长兼总编辑。我国当代著名作家。 1942 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 《 当你还是一朵花 》 、 《 在大海那边 》 、 《 岑桑散文选 》 、 评论集 《 美的追求 》 、诗集 《 眼睛和橄榄 》 等 20 余种。 岑桑说: “ 多年来,我一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人、做事,这来自于小时候老师、父亲对我的教诲。 ” 思考: 你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水果有什么不同? 如果你是老师,应该怎样引导教育哪些“想当然”的学生? 作业:     1. 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那样的事情吗 ? 如果有,请讲给同学们和父母听。   2. 写一篇 《 画杨桃 》 的读后感。   3. 用“叮嘱”、“教诲”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