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50 KB
  • 2021-11-20 发布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新人教版五四制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经历,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教学中要注意的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鼓励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课文结构严谨,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要鼓励学生把朗读、理解、感悟结合起来,学会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要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立下远大志向的过程。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要读出不解和疑惑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以及他不断地追问和思考。再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第二部分,鼓励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从而进一步体会周恩来面对此情此景时心中的痛惜和愤怒,为下一步学习周恩来立志埋下伏笔。要注意的是:可以鼓励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在这样的对比中,引导学生感受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本单元教学时,要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也要着重注意以上训练点。‎ 二、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会读“崛、沈”等10个生字,正确读写“若有所思”等词语。理解“肇事、热闹非凡、左顾右盼”等词的意思。‎ ‎2. 正确书写“沈、肃”等15个生字,指导写好“肃、赞”,注意“肃”的最后四笔笔顺是“撇、撇、点、竖”,“赞”的第六笔是“竖提”。‎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读书的目的,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教学准备 6‎ ‎(一)学生 搜集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二)教师 ‎ 多媒体课件,有关当时时代背景的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课件出示周恩来图。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谁吗?你知道他的故事吗?谁能来和我们分享一下你搜集的关于周恩来的小故事。‎ ‎2.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周恩来,走进这位伟人,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 ‎(二)自主预习,尝试自学 ‎1.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通过预习,本课的生词同学们都会读了吗?指名读 强调“崛起、训斥”的读音。‎ ‎2.认读“肇事”,通过古文理解“肇”的意思是“引起、引发”,从而知道“肇事”的意思是“引发事端”。‎ ‎3.齐读本课生词。‎ ‎4.开火车认读生字。‎ ‎5.学习生字书写。‎ 师:课前同学们不仅自学了本课的生词,还自主练习了本课的生字,你觉得哪些字在写的时候容易出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预设:书写的时候要注意,“肃”后四笔的笔顺是撇、撇、点、竖;“赞”不要忘记第六笔是竖提。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肃”字。‎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我们一起写个“肃。边示范边强调后四笔的笔顺。‎ 学生练习,提醒注意执笔姿势和坐姿。(坐端正认真书写,才能更好地巩固记忆。)‎ ‎(三)交流预习,促进发展 ‎ ‎1.说说 课文写了哪三件事?‎ 6‎ 课前同学们在预习时已经思考了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并画出了概括的句子。现在请你默读课文然后总结一下。‎ 总结课文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部分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三部分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 小结:像这篇课文一样,先写最近发生的事情,然后再叙述发生这件事情的起因,这种叙述手法就叫做倒叙。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也可以尝试运用这种方法来写作。‎ ‎(四)引读课文,重点探究 ‎ 1. 品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自由地读文章第一部分,边读边想,修身课上同学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2)周恩来在课堂上立下了什么志向?‎ ‎(3)读了这些不同的读书目的,你有什么发现吗?‎ 鼓励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光耀门楣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引导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崛起”就是兴起的意思,要放在句子中理解体会。‎ ‎2.品读“立志的心路历程”。‎ ‎(1)抓住重点词语,渗透学法 过渡: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同学是完全不同的,那么,他是一开始就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自己的志向吗?(出示第五六自然段)谁愿意读一读?‎ 在这部分语段中,有哪些描写周恩来神态的词句?谁能来和我们分享一下,你从这些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 小结: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周恩来由“默默地”、“若有所思”再到“清晰而坚定”,我们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2)侧面烘托,体会写法 听了周恩来的回答,校长反应如何?出示七到九自然段,默读,找一找描写校长神态和动作的词句。‎ 6‎ 读一读找到的关键词语,体会校长的心情变化。‎ 小结:听了周恩来的回答,校长由“追问”到“赞叹”,无不从侧面烘托了周恩来志向之远大、立志之坚定。‎ ‎(3)分角色朗读周恩来和校长的话,读出心理变化。‎ (五) 综合练习,实践运用 ‎ 1.出示课后“小练笔”,认真读题,鼓励学生写一写自己读书的目的,注意写清楚理由。‎ ‎ 2.写完后先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提出修改意见。‎ ‎ 3.全班交流,老师点评。‎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认真书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周恩来立下的远大志向,那周恩来为什么立志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复习检查,巩固提升 ‎ 开火车检查生字词认读。‎ ‎(三)引读课文,重点探究 ‎1.上节课我们讲到,周恩来在新学年的修身课上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那他是如何立志的呢?这与周恩来初到沈阳时的所见所闻有关。默读课文十到十四自然段,找一找并画出来,周恩来刚到沈阳的时候,伯父告诫了他什么?‎ ‎(1)出示“一到沈阳,伯父就告诉他,沈阳有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去玩,有时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①这里提到了“租界”,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拥有行政和法律自治权的外国人居住区,曾在中国设租界的有英国、法国、日本、俄国、美国、德国等国。‎ ‎②读了伯父的告诫,你有什么感受?‎ ‎(2)年少的周恩来也和我们一样疑惑不解,谁能来读一读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 ‎① “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 ‎②“中华不振哪!”要读出伯父的痛心疾首,从侧面体会这句话对周恩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6‎ 小结:听到伯父说不让自己到租界去,还说是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他一定要到租界是看个究竟。于是在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进了租界。‎ ‎2.默读第十五到十七自然段,思考:周恩来和同学进了租界,先看到了哪些租界与别处大不相同的景象,又看到了什么令人气愤的事情,用横线和波浪线分别标出来。‎ ‎(1)指名读周恩来和同学在租界里看到的景象。‎ ‎(2)出示租界外老百姓的生活图片,对比感悟,想象周恩来此时的心情。‎ ‎(3)出示第十六段中周恩来看到的令人气愤的事情,指名学生朗读。‎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水质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①听着朗读,你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 ‎②出示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想象一下:图中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呢?‎ 小结:边读边想象画面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请大家运用这种方法,自己读一读这段话。‎ ‎(4)此时此刻,你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 3.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而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是的,12岁的周恩来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四)综合学习,实践运用 ‎1. 周恩来自中学始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而少年周恩来所处的时代也正是国内掀起“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呼声高涨时期,为了到国外寻求先进思想、先进技术以报效国家、拯救中国,周恩来也赴日留学。但留日一两年后,为了投身革命事业,他毅然放弃了留学机会,在准备回国的前日,周恩来就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 引导学生理解课后第二首诗,感受周恩来的救国抱负和博大胸怀。‎ 6‎ ‎2.通过这篇课文和周恩来的诗作,我们感受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而这份从小就立下的志向,成为了他的人生目标,引领着他一步步成为了新中国的开国元勋。而周恩来的身上,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篇《一夜的工作》,是谁一夜工作不知疲倦?他又做了哪些工作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听写本课生字词。‎ ‎2.课下继续拓展阅读。 ‎ 六、板书设计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