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68 KB
  • 2021-11-20 发布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 (2)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童话的特点及阅读童话的好处。‎ ‎2.能运用“减一减”的方法,认识“申、介”等7个生字。‎ ‎3.能了解3组带口字旁的字不同的字义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能了解改正、增补、删除3种修改符号的用法,并在修改自己习作时尝试使用。‎ ‎2.朗读、背诵关于“理”的3条谚语。‎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回顾内容,完成填空。‎ 这个单元,我们一起游历了童话王国,认识了身世悲惨的    ;和种子一起    ;跟着小蟋蟀    ;看蚂蚁队长和小蚂蚁们一起    。(卖火柴的小女孩 经历生命的各个阶段 到牛肚子里旅行 搬运奶酪) ‎ ‎2.小组交流,推荐童话。‎ ‎(1)读一读课本上三位小朋友说的话,说说他们想表达什么意思。(板书:拟人化 想象 启示)‎ 小结:童话中的植物、动物像人一样能说话,有思想,有感情,读起来真有意思。‎ ‎(2)说一说,你最喜欢的童话是什么?为什么?‎ 出示要求:‎ ‎①从读过的童话中选择一篇推荐给其他同学。‎ ‎②简单地讲讲故事里让你印象深刻的情节或人物。‎ ‎③说说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三、学习“识字加油站”。‎ ‎1.出示“识字加油站”的内容,并读一读,比一比,认一认。‎ ‎2.小组中同学对比读,互相交流,组长记录小组同学的发现。(每一组都是由前一个字减去偏旁得到后一个字。每一组的前一个字是形声字。通过组词可以来识记生字。)‎ ‎3.看谁记得牢。教师相机正音:“申”是前鼻音,“宗”是平舌音。‎ ‎4.引导交流: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将每组前一个字的偏旁去掉,用“减一减”的方法来识记后一个字。‎ 四、学习“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读读这些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含口字旁的字。左上方一组字与吃的动作有关;右上方一组字与叫的动作有关;下面一组字与发出的声音有关。)‎ ‎2.学习修改符号。‎ 认识三种修改符号:改正符号、增补符号、删除符号。观察一下,这三种符号分别有什么作用?分别在什么情况下用?‎ ‎3.巩固练习使用修改符号。‎ 学生练习修改,并正确使用修改符号。‎ 五、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朗读并交流,教师相机正音并引导:每一句话中都有“理”字。你认为什么是“理”呢?‎ ‎2.学生交流对“理”的理解。(道理,事物的规律。)‎ ‎3.自读谚语,想一想,这些谚语里藏着怎样的道理?‎ ‎4.学生交流对谚语的理解,教师相机引导:‎ ‎(1)引导学生理解第1句:先解释“拨”就是拨动灯芯的动作,油灯只有经常拨灯芯才会亮。再引导学生发现谚语前半句和后半句一一对应的关系,由此理解后半句:对于一个复杂的问题,只有通过相互讨论甚至争论,最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引导学生理解第2句:指导学生发现这句话是从“有理”和“无理”两个方面对比着说的。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小故事加以理解:做事情要讲道理,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 ‎(3)引导学生理解第3句:先引导学生理解前半句:短期的强弱对比可能跟力气的大小有关,再引导学生根据前半句的意思猜测理解后半句:长期的胜负则要看谁有道理。‎ ‎5.积累背诵。‎ ‎6.结合情景,学习运用。‎ ‎(1)我们学习了一篇新课文,对于课文中的某些问题,大家有着不同的观点。老师想让你组织大家进行一次辩论,你可以在开场白中用上这句话:(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2)冬冬和同学因为一点儿小矛盾闹得不可开交。冬冬觉得自己有理,却不被理解,感到很冤枉,你可以这样劝慰他:(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3)小明仗着自己身强体壮,做事专断蛮横,不讲道理。你希望他以后能有所改变,可以这样劝诫:(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教师小结: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懂道理,讲道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语文园地 交流童话:拟人化 想象 启示 形声字声旁表音 口字旁 修改符号:改正符号 增补符号 删除符号 辩理格言 ‎1.列举所学课文的具体片段,帮助学生理解童话,更具有说服力。‎ ‎2.在修改病句的练习中,先比较修改前后的不同,再引导学生认识修改符号,最后练习修改病句,层层推进,由浅入深,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